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風聞有祢 親眼見祢/陳炯年換心滿10年 回首感恩心路歷程



2023-06-20 00:0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專訪

健保署統計,心臟移植後約半數人可以存活超過10年,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陳炯年也是其中一員,2013年救命天使的心臟還在他體內規律跳動著。這10年間,陳炯年能陪伴女兒成長,繼續看診開刀,他滿心感謝台大醫院的照顧。「以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到祢,」陳炯年說,聖經《約伯記》這句話格外觸動心弦,回首過去,彷彿經歷一段神蹟,展望未來,盼望上帝能繼續保守。

2012年11月的一天夜裡,身體非常不舒服的陳炯年與妻子搭上計程車,進了急診室之後,他就失去了記憶。就在幾天前,他還在峇里島開會,當時就感覺走路特別容易喘,回國後馬上排定了運動心電圖檢查,卻在檢查的前一天晚上就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倒下了,那年他才52歲。

心臟內外科團隊檢查發現,三條主要冠狀動脈已全部阻塞,趕緊做繞道手術、用主動脈氣球幫浦打通血管,效果都不好,接上葉克膜,也無法讓心臟恢復功能,只得使用心室輔助器。昏迷了一個多月,陳炯年醒來時,台大醫院心臟外科教授王水深跟他說,只剩下心臟移植一途。

等待移植期間,是陳炯年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他做了最壞的打算,向妻子交代後事,放心不下還在讀書的兩個女兒,也曾數度獨自在深夜落淚。這一等就是三個月,幾度因配對不合、身體狀況不佳等因素,與救命機會失之交臂。

當時外科部主任賴鴻緒、乳房外科主任黃俊升,兩人經常到加護病房為陳炯年禱告。醫院長官包括楊泮池校長、陳明豐院長,還有其他同事,都經常來看他。陳炯年深受感動,努力推著心室輔助器下床活動,維持最佳狀態,終於盼來一顆心。

時間快轉到10年後的現在,陳炯年的生活與其他60幾歲的醫師差不多。每天早上開車出門,按時八點上班,除了在門診服務病人,也要做行政和手術工作。每周進手術室一天,最常做胃癌手術,其他像是縮胃、膽囊、疝氣,都會執刀並教學。晚上若無會議,陳炯年大約七八點下班回家,每個禮拜有幾天會跟在國外的女兒視訊聊聊,周末要是天氣不錯,他就會去郊山走走,看看風景。

現在生活上最大的改變,就是懂得注重自己的健康。「生病前應該就有三高了,但我都不當一回事,後來想起來比較後悔。」陳炯年說,父母都有三高,家族中也有長輩不願吃藥控制血壓結果中風離世,如果能及早把三高控制好,心肌梗塞或許就不會發生。他把愛吃甜食的習慣改掉,跟著太太一起健康飲食,每個月回門診持續追蹤,也按時服用醫囑藥物。

最近三年新冠疫情肆虐,陳炯年把口罩、防護衣、護目鏡戴好戴滿、疫苗打好打滿,繼續到醫院上班。去年9月確診,他就待在家裡休養、乖乖吃口服抗病毒藥(莫納皮拉維),隔離10天確認快篩完全陰性,又回到工作崗位。對於陳炯年來說,在台大醫院服務,是應做、能做的事,也是他回報台大醫院的心意。

「我不敢說我對台大有什麼貢獻,只是盡我的本分,很多優秀同事都對我非常照顧,是我欠台大醫院比較多。」陳炯年說,以前年輕的時候對事情比較執著,一直拼、一直衝,有些人可以拚出好結果,身體也不會垮掉。現在他會覺得「凡事不要強求」,在世上做好該做的工作,不需要把自己逼到極限。不過他也強調,這只是他個人的狀況,每個人條件不同,不見得每個人都適用。

走過生死未卜的幽谷,陳炯年面對較嚴重疾病的病人時,特別能體會他們對未來的焦慮、內心的掙扎。他會願意花許多時間,對病人和家屬詳細說明病情。他不會刻意講得很樂觀,而是抱持同理病人的態度,誠實地講清楚,這是什麼病、該怎麼治療、治療後會遇到什麼情況。

對於還沒有生病的人,陳炯年則是語重心長叮嚀:「真的要注重自己的健康。」要在還沒有生病之前,就多關心自己的健康,因為有些疾病絕對是可以預防的。像是三高,幾乎與全身疾病都有關係,包括嚴重的心臟病和腎臟病。如果能及早注意、治療,後面的問題就比較不會發生。

陳炯年建議,超過40歲都要安排定期基礎健檢,50歲以上則可在經濟許可內做進階健檢,或多加利用公費篩檢,要是有不舒服症狀,更要立即就醫檢查清楚,切莫拖延。


陳炯年醫師小檔案:

●服務醫院及科別職稱: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

●罹患疾病:急性心肌梗塞

●發病時間:2012年11月

● 症狀:走路容易喘

● 治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主動脈氣球幫浦->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目前持續定期回診追蹤,服用抗排斥藥。

● 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如果沒有健康,就什麼都沒有了,40歲起一定要定期健檢,別讓小毛病累積成大問題,也盼望社會大眾多多支持器官捐贈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