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

生產趨勢/助產師重返醫院服務產婦 衛福部計畫這樣做

2023-02-27 22:19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曾試辦計助產師與醫師共同照顧產婦,低風險產婦可選擇給助產師接生,計畫成效及滿意度極佳,僅辦兩年就告終。時隔8年,愈來愈多婦女找助產師接生,也有醫院醫師積極促成助產師回醫院服務,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將從國健署的「高風險孕產婦關懷計畫」開始,讓助產師回到周產期照護團隊中,再逐步推動醫院與助產所共同照顧產婦的合作模式。

劉越萍表示,試辦計畫若成效佳、管理成本低,醫院一定很樂意辦,既然辦不下去,很有可能是因為內部管理成本太高。曾經在公立醫院擔任專科護理師的助產師林郁晴表示,部門主管來說,多一個專業類別要分開管理,確實麻煩,所以助產師通常都被視同護理人員,助產以外的臨床和行政工作量大,有些人也不會被安排在產房服務,很難專注發揮助產專業。

劉越萍表示,站在產婦立場,多一個選擇、有人隨時陪伴,成效當然好,試辦計畫仍有其價值。醫事司持續優化兒童醫療網,其中包含周產期照護,這部分不排除納入助產師的角色。比如先從國健署「高風險孕產婦關懷計畫」開始,針對本身有疾病的產婦、年輕小爸媽等的高風險產家,由助產師負責產前和產後的訪視追蹤,提供產家衛教資訊,完整追蹤、不漏接。

助產師的專業強項是服務低風險的產婦,為何從高風險開始?劉越萍表示,從訪視高風險產婦開始推動,婦產科醫師不會害怕產婦被搶走,雙方比較有機會合作、認識彼此的專業。先讓助產師回歸周產期照護團隊,才有機會更往前走,慢慢達成助產所與醫院合作、助產師到醫院接生等目標。

劉越萍表示,醫事司也想推動助產所與醫院合作,但最大的困難,是在產家、醫師、助產師三方之間找到平衡點,才有可能成功,但現在還找不到比較好的典範。如果現在有一些成功合作的先例,醫事司很希望能了解三方的想法和做法,進而建構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長期可行的共照模式。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表示,現行醫療流程或醫院設備,與跟助產師的醫療方式不完全一樣,助產師專業有吸引產婦之處,醫師都會尊重產婦的選擇。讓產婦母子均安、維護優良品質照護,是醫護人員共同的目標,有助達標作法都可嘗試。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黄建霈表示,現在生產方式很多元,每一種都有其優缺點,需要某些服務的人就會自行去尋找,這就是自由市場的機制。


生產趨勢/助產師接生率翻倍 醫師助產師合作模式誕生

2023-02-27 22:1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出生人數在過去10年內減少32%,生育意願每況愈下。不過,期間助產師接生人數和接生率不降反升,分別是10年前的3.6倍、4.6倍,在助產所工作的助產師人數也是10年前的3.2倍。顯示愈來愈多女性重視自主的生產經驗、主動尋求助產師服務,也有醫院婦產科醫師主動與助產所攜手合作,共同照顧產婦,新的服務模式正在成形。

南投縣埔里鎮的恩生助產所開設43年,去年和前年分別接生88、94個寶寶,其中半數是居家生產。所長王秀霞表示,現代婦女意識到生產是一種本能,願意學習孕產哺育相關知識、積極參與各項決定,慕名而來的產婦逐年增加。台中幾間醫院都有看重助產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去年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有6位婦產科醫師來助產所參訪,希望了解助產工作、尋求合作空間。

促成這次參訪的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蘇修緯說,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有助產師與醫師共同照顧產婦的制度(共照制度),母嬰整體預後明顯較佳;大型研究也證實,低風險孕婦由助產師接生,各項指標均優於由醫師接生。蘇修緯說,這並非醫師技術不好,主因是醫師太習慣醫療介入,無法像助產師慢慢陪伴產婦。

蘇修緯表示,有台灣寶寶99%由醫師接生,母嬰預後卻不盡理想、引起社會關注,應向其他國家取經,他曾前往英國學習,看當地醫院如何與助產師主導的生產機構合作,醫師和助產師一起照顧產婦。衛福部2014年試辦「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就是嘗試做共照制度,低風險產婦可選擇由助產師接生,可惜僅試辦2年就喊卡。

蘇修緯說,當時中榮也有參加試辦,後來退出,是因為護產人力不夠輪班,助產以外工作繁重等因素。但臨床上看到產婦對於助產師的需求一直都在,他繼續嘗試,去年終於發展出三種可能的共照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產婦希望助產師接生,由蘇修緯產檢,確認產婦屬低風險、開立必要的藥物。第二種模式是產婦打算到醫院生產,但希望找助產師入院陪產,蘇修緯就會跟助產師一起討論生產計畫如何進行。不過,目前院方不容許助產師包辦所有業務,礙於現行規定,助產師只以陪產員身份在產房提供支持和協助,所以仍由蘇修緯接生。第三種模式是產婦希望去助產所上產前教育課程、在醫院由醫師接生,蘇修緯會給產婦填生產計畫書,再一起討論各項細節的可行性。

30歲的黃小姐今年初生下第一胎,是採取第二種模式。 她說,一般印象中的生產就是任人宰割,但她婚前讀過許多書,發現許多傳統做法是因無暇等待所致,若能慢慢來,很多都不是必要。她與先生一起去恩生助產所上課、找助產師協助生產,但為避免突發危急情況,仍希望在醫院生產。

蘇修緯與黃小姐的助產師互加LINE,可以直接溝通,確認產檢情形、醫院待產室的環境設備等,黃小姐不需煩惱如何在雙方之間傳遞訊息。疫情期間醫院僅允許一人陪產,蘇修緯寫公文正式取得院方同意,讓黃小姐的先生和助產師都能入院陪伴。助產師全程陪產,過程中隨時向醫師回報情況,最後由醫師接生,和期盼已久的寶寶見面。

很多醫護人員問她,醫院就有護理師,為何還找助產師?整體費用多少?黃小姐表示,從12月31日產兆開始到1月3日生下寶寶,助產師幾乎全程一對一陪伴,陪產費是2萬5000元,付給醫院的病房差額及餐費等也是大約2萬5000元,至於整天的生產教育課程是約4000元。如果醫護人員更了解助產師的專業,就能理解為何她認為很值得。

「希望有一天助產師可以進醫院工作,」蘇修緯表示,醫療人員對助產師的工作很陌生,但很感興趣,幾位醫師參訪助產所都覺得大開眼界。希望透過這三種模式,繼續嘗試與助產師合作,除了促進專業間彼此認識和學習,也希望逐漸有機會建立一套作業流程,讓台灣產婦也能受惠於醫師和助產師的共照模式。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獨/上6小時班可領12小時薪 馬偕急診主治醫爆長年切班陋習

2023-02-22 12:12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向來病人眾多,但本報去年起陸續接獲投訴,指該院急診主治醫師長年有「切班」陋習。不論急診內科或急診外科、白班或夜班,班表上都有兩個主治醫師(VS),通常搭配一個剛畢業的不分科住院醫師(PGY),幸運的話會再加上一個住院醫師(R),理想上是4人一起上12小時的班。但實際上,同時段的兩個主治醫師不會同時上班,而是「切」成「6+6」,等於一人上6小時班,就可以領12小時的薪水。

更慘的是,因切班陋習已傳開,台北馬偕醫院住院醫師無論招募、留才都愈來愈難,住院醫師人力吃緊,很多班別根本沒有住院醫師。所以,要是主治鬧失蹤,比如前6小時的主治已下班失聯,但後6小時的主治還沒出現,或是該上這6小時班的主治去睡覺或暫離,就只剩下最資淺的PGY要顧全場。

切班積習已久,內部也有雜音。2022年10月8日,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內科主任蔡維德在「主治醫師LINE群組」轉貼了一張「長庚急診圖鑑」圖片並感慨,希望有天馬偕也可以「高調驕傲大聲說我們的主治醫師上班都不會走開」,因為「我們切班的陋習已經是急診界都知道的秘密,切班陋習逼走自己優秀的R(住院醫師名)離職到(醫院名),這也是事實」、「因為這10年PGY的宣傳,馬偕主治醫師切班成為公開的秘密。」

一名去年在台北馬偕急診受訓的PGY說,兒科急診主治醫師沒切班,因是隸屬於兒科部,但隸屬於急診醫學部的主治醫師幾乎都會切班,受訓2個月期間「只看過一次白班正常,夜班是必切。」有時候現場根本沒有主治醫師,PGY要看新病人,只能祈禱留觀區的病人不出事。有時候甚至只能把輕症區診間的門先關上,暫時不讓新的輕症病人進來,「因為裡面根本沒有人,或是只有一個不知道該怎麼辦的PGY。」

這名PGY說,馬偕急診住院醫師(R)流動率非常高,排得出有R的班非常少,就他個人而言,受訓2個月期間從沒遇過有R的班,只能跟會切班的主治醫師相依為命。這就是馬偕獨有的文化,全台灣的PGY都知道,所以今年根本沒有要來人申請住院醫師。經查去年12月15日公布的112年度馬偕醫院住院醫師率取名單,確實完全沒有新進急診住院醫師。

這名PGY說,他在其他大醫院急診實習時,外科區雖只有一個主治醫師,但他不會走、不會消失,一定找得到,也會看病人;有事打電話找他,也覺得理所當然。但在馬偕急診,切班才是理所當然,聊天還會聊到「要不要邀請誰來切」,這讓他對馬偕醫院的管理沒有信心,也對馬偕急診醫療品質沒有信心,好像不是很在意病人安全,「如果兩個主治都在而且都願意拿病歷(接新病人),病人不用等那麼久。」

這麼明目張膽翹班,都不會留下證據?這名PGY說,交班的時候兩個主治會一起來,然後當場講好,你先還是我先,班表不會有紀錄。外科區只有兩台電腦,如果監視器畫面拍得到,切班時永遠都只會看到一個主治醫師,不可能有三個醫師(兩個主治醫師、一個PGY)。另一名不具名醫師無奈地說,到現在都沒有改變,因為這是一個很堅固的共犯結構,很難撼動,說要整頓都只是講講而已。

台北馬偕是是醫學中心、教學醫院,也是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每一項認證都代表已經通過某些評鑑基準,若實務運作如此,是否有可能被撤銷資格?甚至有違法之虞?

「只留一個PGY?」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聽聞此事,第一時間反應是不敢置信。他說,「我們會查,去了解事實狀況如何,當然如果有資料可以提供給我們,會更好。」衛福部的介入,主要是去看事實情況與相關標準基準是否符合,例如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各項相關評鑑基準;如果不符合,對評鑑當然會有影響,或需要依照醫療法去處理。

薛瑞元表示,不過通常「遲到早退」這種事情不會寫進相關基準,如果單純是醫院內部排班問題、沒有違反相關標準和基準,那就是內部管理的問題,「我們會給他一點警告、糾正」。

關於內部管理,兩位投訴人都不約而同提到,都有對內部向上反應過,完全沒用;內部偶爾討論方式,仍像是只有少數人這麼做、僅偶爾針對少數人處理,但其實問題是全面的、涉及醫師眾多且資深。這是否代表需要外部調查?薛瑞元說,我們先去了解看看,如果有一些證據給我們,我們就更容易了解了。

面對上述揭露,馬偕醫院院方表示,本院急診醫學部醫護同仁盡忠職守,善盡全國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之責。針對急診部資深主治醫師切班一事,早期確有此事,本院早已進行改善,經查近期有極少數個案發生,均已積極介入調查處理,以保障民眾就醫權利為第一要務。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獨/醫師把值班室當砲房公開性愛片?院方:他說帳號遭盜

2023-02-13 15:59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本報接獲北部某醫學中心醫療人員投訴,發現有院內同仁把值班室做愛,或在院內廁所自慰,並拍攝諸多影像露骨性愛影片,搭配鹹濕文字,公開發布於擁有兩萬八千多名追隨者的推特帳號,發布頻率頗高。文字內容直言「來我的辦公室做愛吧」、「猝不及防的上班尻」,並不諱言於工作場所拍攝,推特帳號基本資訊所附的公開IG帳號內有許多清晰人像,顯示為該院急診部某住院醫師。

投訴人表示,同仁看了這些影片之後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陰影都很深,最近都不敢再使用值班室或廁所,覺得這種行為不但有辱醫院名號,也未尊重醫院是救治病人的工作場所,盼院方妥善調查並且做出處理。

院方則回應,已找被影射的當事人說明,再三確認其說法,該醫師矢口否認,強調上述平台都是遭人盜用,將對散播不實的惡意行為提出法律告訴。院方也否認說,影片場景不是在該院,呼籲外界勿做不實指控及臆測,影響醫院聲望及形象。

記者進一步詢問,除請當事人說明,該部門另做哪些調查來核實其說法?院方表示,目前初步調查是依指涉射的醫師說法,他是再三確認沒有此事件,目前也已查不到影片。現在或許需要再去問問,不曉得當事人到底有沒有好好說,也可能要再比對相關影像畫面,醫院也希望不誤信一人之辭,畢竟事關重大。急診部主任則於電話訪問中表示,一切由醫院公關統一回應。

上述帳號都已在兩天內分階段關閉。推特帳號先是改為非公開,並改名為「攻濕不分」,諧音公私不分;隨後移除基本資訊中的IG帳號,並將IG改為非公開,隔天兩個帳號都刪除了。帳號從公開到非公開的過程,許多憂心同仁有自行備份,同仁也自行努力展開搜查,比對出高度疑似拍片場景的值班室,很可能就在某內科病房。

投訴者表示,醫院是救治病人的地方,這樣的行為不但不尊重工作場所,也沒有專心於救治病人,「若滿腦子把醫院當作自己拍攝影片的片場,會有心思好好的對待病人嗎?」

面對院方回應,投訴者說,就是反應了事證,院方都不做處理、擅長息事寧人,同仁求助無門下才會向媒體投訴;這也反映出醫院部門主管的管理能力需要重新檢視,單位才能好好運作。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獨/專科護理師反彈 衛福部長滅火:分科方式尚未定案

2023-02-05 23:46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今年1月6日公告修正「專科護理師(NP)分科及甄審辦法」,現行內科、精神科、兒科、外科、婦產科及麻醉科等六大專科面臨大風吹,新制僅麻醉科維持獨立,其與五科全部整併為一個臨床科。公告引起全國專科護理師大反彈,衛福部部長薛瑞元及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今連忙強調,「公告還不是定案。」

修正「專科護理師(NP)分科及甄審辦法」的公告一出,衛福部的部長信箱在春節前就收到數十封抗議信,一天超過3千人連署,高達97.68%都反對新制,認為新制唯一好處是醫院可彈性跨科調度人力,卻將造成醫療品質和病人安全雙輸。

衛福部於春節後緊急決定,2月初在北中南各開一場座談會,2月3日首場座談會現場交鋒氣氛就非常緊張,官員也傳出爭議發言。臉書「靠北護理師」粉專今公布影片,官員表示:「NP有多少在做PE(身體檢查)?還是做的是醫師給的『套餐』?」此番言論使專科護理師深感受冒犯,留言批評官員身處「平行宇宙」,不知民間疾苦,反彈聲浪再現高峰。

台灣專科護理師學會理事長童恒新表示,「專科護理師」是「進階的護理師」,需要具備兩年或三年的臨床經驗,加上一定時數的專科訓練及實習,再通過口試和臨床技能評估,才能取得專科護理師的執照。專科護理師的工作目標是與醫師共同維護病人的醫療品質和安全,通常還要在該科別累積三到五年的臨床歷練,才會完全上手、達到專業成熟。

童恒新表示,身體檢查(PE)是專科護理師的核心能力,藉由問診、聽診等身體檢查,專科護理師可初步抓出幾個可能的病因,再經影像檢查或抽血,能幫助醫師更有效率聚焦問題,這個過程就是專科護理師被嚴格訓練而且天天在做的「臨床推理」。

童恒新說,被陳述為都不會做PE、只會照醫師給的指令行事,專科護理師確實會有很不好的感受,不過站在學會的立場,還是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制度,聚焦於「廢止公告、維護專業分科和病人安全」這兩項訴求。

童恒新指出,國外的專科護理師也有分科成人科、兒童科、高齡科、婦產科、精神科等五大科,要是台灣的專科護理師只分為麻醉和臨床科兩大科,並不是與國際接軌。如果衛福部希望有專科護理師投入社區醫療,學會贊成新增「社區科」或「家醫科」,反對整併原有科別。

專精醫護法規與護理勞權的北護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教授邱慧洳表示,一般法規命令修正前要預告60天搜集各界意見,正式公告後3天就生效,但這次衛福部的做法卻不符合程序。

邱慧洳指出,去年2月預告的版本只有增加科別,今年1月5日的公告是整併科別,與預告版本截然不同,雖然將生效日訂在明年初,仍可說是迅雷不及掩耳、突襲式的修正,專業團體都很錯愕。衛福部應廢止這項公告、重新討論,才能具備讓人心服口服的程序正義。

面對反彈聲浪高漲,薛瑞元和蔡淑鳳今天都透過媒體強調,「還不是定案。」薛瑞元說,照護司開三場說明會就是為了搜集意見,之後也還會另外開會找專業團體代表來討論,公告還不是定案。

蔡淑鳳也說,討論過程衍生了三種版本(六科加家醫科、六科加社區科、整併為兩科),部的態度都是開放溝通,希望充分掌握各界意見,沒有堅持非怎樣不可。除了這三場座談之外,若有其他可溝通說明的機會,照護司必定會支持和參與,若大家都認為新增科別更好,衛福部也會尊重,相信各界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提供更好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