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醫用手套持續漲價缺貨 醫界籲食藥署協助統籌撥補

 2020-09-27 19: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衝擊物資跨國供應鏈,本報八月獨家披露,國內檢診手套貨源接連告急,連年底將禁用、易致敏的含粉手套,都有醫院重新將就使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9月1日找幾家醫院開會,並於8日宣布暫緩禁令,但醫院還是得各憑本事採購。醫界希望食藥署主動協助統籌撥補,不過食藥署認為現已有足夠協助。

據了解,現在廠商不敢簽長約,所以連台大醫院都是一個月、一個月叫貨。有社區醫院採購困難,只能向協會求救,也有些診所不得已用免洗PE手套;牙醫診所沒手套就無法開門營業,就算價格翻倍也得買。

知情人士指出,食藥署9月1日找幾間醫院開會的時候,醫院都說不介意年底如期禁用含粉手套,因為含粉手套容易過敏、增加感染風險,醫療人員都已習慣用無粉的,現在買含粉手套只是少量應急,絕大部分仍採用無粉手套,問題出在採購難度高。不料會議後,食藥署還是延緩禁令實施,與會醫院備感錯愕。

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檢診手套用量極大,醫、護及其他醫療人員都有機會用到。經過滅菌處理的手套用於手術、換藥等會接觸病人傷口時,未經滅菌處理的手套則用於可能接觸,到病人體液或粘膜的治療或檢查,例如抽痰、指診、檢查口腔等。手套用過就要丟,醫療人員每天用上十幾副手套都很有可能。

朱益宏說,手套缺貨、漲價已持續數月,也有小型醫院因叫貨太困難,向協會求助,協會趕緊幫忙媒合供應商,才暫時解除危機。衛福部曾經透過協會調查醫院缺貨情形,不過協會回報之後,衛福部尚未告知將如何協助,目前還是自力救濟。

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內科系診所較不會接觸傷口,但有時還是得戴手套防止接觸體液,有些診所不得已採用比較簡單便宜、容易取得的免洗PE手套,也就是俗稱的手扒雞手套。但這種手套很鬆垮,會讓手部動作變不靈巧,只是應急,並非長久之計。

牙周病醫學會顧問林世榮說,牙醫診所沒手套就不能營業,民眾也不可能接受牙醫師不戴手套,所以即便價格幾乎翻倍,還是得買。目前還算買得到,但如果未來叫貨變困難、缺貨情況變嚴重,會向希望公會或全聯會等相關團體出面跟政府溝通。

採購人員表示,手套消耗量極大,是目前最迫切需要協助的醫療物資,因醫療院所採購能力差異大,廠商不可能公平照顧。建議食藥署應主動出面,比照「缺藥平台」運作模式,盤點供需並定期撥補,以維護國內醫療品質,共同度過疫情物資難關。對此建議,各級院所受訪者皆認同,不過食藥署評估認為,目前無此必要。

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表示,我國並無橡膠原料,且日前馬來西亞甚至禁止輸出相關原料,因此手套價格上揚,許多廠商只能優先供貨給原有簽約的醫療院所。

吳正寧表示,藥品有藥事法規範廠商在有無法供應藥品疑慮前六個月要通報,故據此成立「缺藥通報平台」,但手套這類醫材並無此規範,指揮中心也沒有將手套列為徵用物資,因此「只能讓市場自由交易,政府難以干涉。」進貨困難的醫院可以向食藥署通報,由食藥署居中協調有多餘存貨的廠商,協助供貨。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哪些運動最難防疫?專家教你看運動風險分級

2020-09-14 16:2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籃球、棒球、網球都是國人喜愛的運動,你知道在奧委會分類中,這三項運動的疫情風險分屬種重不同等級,有不同的防處建議,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例如在健身房獨立進行訓練,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即可;但若在健身房上團體課,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戴上口罩。

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最近舉行學術論壇,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整理國際權威單位及頂尖期刊的最新建議,歸納專業選手及一般運動愛好者在運動前中後的注意事項。

吳易澄指出,奧委會把不同運動項目的傳染風險分為三級,建議採取措施也不同。風險最高的第一級,主要是有密切接觸且缺乏保護性措施的運動,包括橄欖球、拳擊、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摔角、籃球、足球等。奧委會建議,比賽前隔離14天且沒有任何症狀,或是比賽前至少兩套檢驗陰性的結果。

風險次高的第二級,是部分密切接觸、但可採取保護性措施或避免措施的運動,例如棒球、排球、游泳接力、羽毛球、自行車、鐵人三項、擊劍、體操。奧委會建議要調整比賽方式,採取降低傳染風險的預防措施,例如戴口罩,如果在休息室會接觸到其他人,也要採取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預防措施。

風險較低的第三級,是大部分獨立進行的運動,例如高爾夫、游泳、個人划船、保齡球、網球、滑板、田徑。奧委會建議,在當地政府及衛生單位的允許下,可考慮開放競賽。不過以台灣常見的馬拉松賽事為例,起跑點附近會比較擁擠,可能還是會需要戴上口罩,等到拉開距離才能拿下來。

一般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這個風險評估原則,吳易澄舉例,在健身房運動時,如果是獨立進行訓練,那只要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在健身房上團體課,班上同學都是不特定人,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最好還是戴上口罩。

吳易澄表示,N95口罩過濾率大於95%,有研究發現,過期11年的N95過濾率仍超過95%,尺寸不對的也有90%,但N95口罩令人呼吸困難,不適合運動時配戴。綁帶式外科口罩過濾率71.5%,低頭時過濾率略為下降,轉頭或抬頭時,過濾率增加。

至於最常見的耳掛式外科口罩,過濾率也有38.1%,雖然頭部上下看或左右轉動時,過濾率會下降10到15%,但防疫價值不容磨滅。吳易澄提醒大家,運動時如果不能維持社交距離,一定要記得盡量戴起口罩。


●安心運動需要注意的十件事:

・運動前:

要確認身體狀況,例如量體溫、注意有無咳嗽喉嚨痛等症狀。

保持清潔,落實濕洗手和乾洗手。

保持1.5到2公尺社交距離。


・運動中:

使用自己的毛巾水壺,勿使用別人的物品。

練習場地最好是室外場,換場時要清潔場地器材。

採取小組練習,建議選手教練工作人員小於十人。

減少非訓練人員進出。落實實名制登記。


・運動後:

要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避免焦慮。

使用漂白水消毒環境,搭配紫外線殺菌輻射。

訂定周期化課表,安排訓練負荷與恢復階段。

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醫師公會全聯會介入 醫材爭議演變為代表權世代之爭

 2020-09-07 21:2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健保署六月中宣布八大類醫材自付差額「上限值」,引發醫界抗議不尊重醫學會,驚動府院高層緩頰,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親自出面宣布暫緩實施。其後,健保署確實找來醫學會重新研議醫材功能分類,由相關醫學會為各功能分類分別訂定「極端值」。

健保署8月31日宣布9月底前要輔導收費超過極端值的院所降價,這回再次引發喧然大波,不過這次風暴是發生在醫界內部,上次醫界抗議健保署不尊重醫學會,這次是連醫學會的代表性都質疑,可謂代表權世代之爭。

據了解,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函給全國專科醫學會,要求在今天(9月7日)中午前回復調查表,並請各醫學會派出「有決策權的代表」,在本周三(9月9日)下午兩點半出席全聯會的專科醫學會委員會討論。

各醫學會都寄忙出信件給會員,要求會員回答兩個問題:「同意或不同意訂定收費極端值」、「對於日前公告之極端值金額,同意、不同意,或建議修正。」醫學會也必須在9月9日前自行召開會前會,就極端值凝聚內部共識。

全聯會理事、前理事長蘇清泉表示,很多年輕醫師不滿都是老醫師在當代表,年輕人的想法不一樣,年輕醫師的心聲就是一句話:「拼死拼活,覺得沒未來,差額讓年輕醫師有空間,是他們未來的盼望,現在把這塊堵死,他們就看不到未來。」他比喻,一間飯店住一晚兩千元,另一間一晚兩萬,有人可以規定就是不能超過六千,這樣合理嗎?

蘇清泉說,陳時中日前講台灣防疫靠醫護人員第一線做得好,所以不用廣篩,這句話聽起來就是很像在奴役醫護人員。要把人家的未來堵死這種話,不僅是醫界對年輕醫師開不了口,根本是沒有人有辦法開的了口,其實根本問題在於健保胳膊沒那麼厚,沒能耐包山包海。

醫界人士透露,這次極端值公布後,有很多基層醫師又抗議專科醫學會不能代表醫界,因此全聯會這次等於是要站出來爭取代表醫界。全聯會重新調查意見,再評估是否要再次與健保署談判,但是對於醫材專業度這麼高的議題,全聯會把用不到特材的醫學會都找來討論,建設性討論難度高。

明天(9月8日)消基會要開記者會公布「嚇死人的醫療特材價差」,另有醫界人士形容,這簡直是與醫界打對台。另有知情人士表示,如果健保署把採購價都公佈出來,社會大眾自行對照賣給病人的價格,恐怕很難相信「以後新科技都會進不來」這種說法。

一位年輕醫師表示,雖然自己確實不太了解各項醫材在新舊制的差異,但整個過程太過倉促,健保署與醫學會討論完之後,如果有花點時間來跟醫界說明,或許反彈也不會這麼大。

面對基層醫師的透過社群網路和投書提出的質疑,健保署上周五(9月4日)發布說明表示,極端值管理機制是6月24日及7月1日自付差額特材相關專科醫學會與健保署,參考國外價格、國內採購價格、醫材比價網價格,以及各醫材功能、材質類別之價格差異等資料,共同討論出來的。參與討論的人都是有學會代表性的決策者,例如理事長、 理監事會成員,「溝通永遠無法滿足每位個別醫師的期待與想法,但不能說沒有溝通、沒有共識,也非健保署單方定義。」

健保署表示,這次是針對2019年12月以前健保已經收載的自付差額特材,調整後就回歸專業自主,未來如果專業上覺得有需要調整,才會進一步討論,強調「並不會像藥價調查那樣每年調整。」

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兒少輕生問題日益嚴重 台灣兒童精神病房數卻掛蛋

 2020-09-06 20:3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青少年自殺率上升是世界各國共同問題,導致自殺的因素相當複雜,嚴重者需要住院治療,但台灣現在卻連一間兒童專屬的精神病房都沒有。專家感嘆,健保根本撐不起這種病房,一定要從國家層級去考量,才能真正提升台灣兒少精神醫療水準。衛生福利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日前於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研討會則透露,明年起將研議補助兒童醫院試辦兒童精神病房,希望能成就北中南各一個兒少整合醫療場域。

專精於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的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表示,自殺企圖是多因素綜合的結果,孩子本身的憂鬱或其他精神問題、家庭或學校的支持度不夠,長期會孩子精神狀況欠佳,如果又加上新的壓力事件,就可能衝動釀成悲劇。

高淑芬說,有些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可能需要必要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就和其他疾病一樣,也可能嚴重到無法在家治療,需要住院。台灣以醫療品質為傲,很可惜的是,目前台灣沒有任何兒童專屬的精神病房,因為光靠健保根本撐不起這樣的病房所需的專業人力配置。反觀中國,各省份兒童精神病房比比皆是。高淑芬呼籲,衛福部不能只從健保去考量,應該以國家層級去思考,才能真正提升台灣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醫療水準。

諶立中日前於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研討會中表示,現在台灣這麼多兒童醫院,從南到北卻沒有一個兒童精神病房,兒少患者都被放在兒童病房或成人精神病房,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因此希望從明年的「國心計畫2.0」子計劃中,開始補助兒童醫院設置這樣的病房,最後希望在北、中、南至少一個,不只是收兒童精神個案,也可以形成一個整合醫療場域,提供兒少親善的環境。

最重要的還是預防青少年產生自殺企圖。高淑芬提醒,師長親友可注意幾個常見的危險因子和症狀,包括憂鬱症狀、家庭和學校支持度、生活中的壓力源、網路使用情形等,及早發現警訊,與孩子一同尋求專業協助。以憂鬱症為例,孩子如果悶悶不樂、個性和以前不同、變得退縮、寡言,可能是有憂鬱症,需要兒童心智科的進行整體專業評估,後續治療也很需要整個家庭和學校的支持。她強調,不能單從憂鬱症、網路成癮等單一因素去解釋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只是一些可留意的線索。

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很多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自殺企圖和手機成癮有相關,手機成癮也已被正式認可為精神疾病。無奈現在很多家長自己就沈迷於手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也在手機成癮的過程中,面臨被網路霸凌、觀念認知扭曲的危險,缺乏正常親子互動的情況下,孩子形同被孤立於網路世界,其悲傷、焦慮、害怕、霸凌遭遇都沒有人知道。

臧汝芬特別提醒家長,要從小注意孩子的網路及3C產品的時間和內容。建議三歲以前完全不要使用3C產品;小學生包括看電視的螢幕時間,每天以一小時為限;國高中生可以放寬到每天螢幕時間三小時。重點是家長必須以身作則,注意維繫溫暖的親子互動,要謹記:正常溫暖的親子互動是不容取代的。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疫情壓力大! 逾120萬人情緒困擾 職業經營者壓力最大

2020-09-06 12:1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自殺防治中心今公布疫情壓力指數調查結果,6月訪問2094位民眾的結果顯示,15歲以上民眾有將近五成過去一個月因疫情感到壓力,以日常生活壓力及工作經濟壓力為最大宗,壓力最大的職業別是經營者,第二名是白領,第三名是學生及專業人員。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廖士程報告指出,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45.4%的15歲以上民眾過去一個月因疫情感到壓力,其中24.8%為日常生活壓力、23.4為工作經濟壓力、18.7為心理健康壓力、17%為身體健康壓力、10.8%為人際家庭壓力。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表示,過去常見無業、離婚喪偶者的壓力最大。這次調查顯示,疫情期間最大的職業別是經營者,與離婚喪偶者程度相當,職業別第二名是白領,第三名是學生及專業人員。

另外,2020年全國有5.9%民眾有情緒困擾(推估121.5萬人)與2019年相比,具有情緒困的民眾比率從8.3%下降到5.9%。全國約有12.1%(推估247.4萬人)的15歲以上民眾,一生中曾經出現自殺的想法;另有2.2%(推估約44.3萬人)15歲以上民眾,曾於一年內認真想過要自殺。

廖士程指出,25到44歲主要死亡方式是燒炭自殺,墜樓在自殺方式的總名次正在升高,是15到24歲女性自殺方式的首位。李明濱表示,要防治跳樓自殺,一般商住大樓的管委會需要加強訓練,留意狀況不明的上樓者;學校宿舍頂樓應設置監視錄影器以利隨時監看,學校門窗則應設置安全裝置,可以打開通風,但是不能全開跳出。

李明濱表示,自殺是很嚴重的是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從產生自殺意念到自殺身亡,短則一、兩個月,長則一年到15年,中間有很多機會可以幫忙他。自殺防治需要同心協力、跨專業領域合作,以品質和安全為核心指標。

李明濱強調,自殺是可以預防的,但是一定要網網相連、面面俱到,所以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自殺防治協會已經連續三年將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的主題定為「同心協力防自殺」,需要立法保障和跨部會、跨領域的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