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維生素D還能吃嗎? 專家為骨鬆、洗腎、一般人解惑

2022-08-29 21:23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公布研究結果,分析一萬四千多名65歲以上長者的健保資料發現,如果因洗腎、骨鬆骨折,每天服用一顆10個國際單位的活性維生素D3,一年服用量達到146天以上,失智風險會增加1.8倍,失智症長者若達到同樣服用量,死亡風險增加2.17倍。

消息一出,洗腎和骨鬆病人不免害怕,還能繼續治療嗎?一般民眾趕緊檢查自購的維生素D劑量,發現隨便一顆都有上百、上千個國際單位,都超標了嗎?專家提醒,洗腎病人和骨鬆病人該做的治療還是要做,否則死亡率也會提高,而市售的維生素D是非活化型,不是這次研究分析的對象。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所長莊志立表示,研究對象服用的是要由醫師處方的活性維生素D3,可直接跟受器結合,所需劑量較低,一顆只有10個國際單位。一般健康食品大多是非活化維生素D3,單顆劑量較高,因為要經過身體轉換為活性維生素D3,才能與受器結合。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表示,腎功能不正常的病人或副甲狀腺功能異常、低血鈣的病人,才會服用活化型D3。研究雖看到失智症和死亡風險增加,但只是呈現「相關性」,不能推論服用D3是導致失智或死亡的原因。

黃兆山表示,美國及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應攝取1200毫克的鈣,800至10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同時補充鈣與D可有效降低骨折風險。針對骨質疏鬆症患者或已發生脆弱性骨折患者,補充鈣和D無法取代藥物治療,補充的同時也應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需注意的是,以上指的都是非活化型維生素D3,不是國衛院研究中所觀察的活性維生素D3。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洗腎病人會有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腎臟排不掉磷離子、低血鈣等問題。治療方法有三,包括低磷飲食、服用磷結合劑、口服或注射活性維生素D3。如果不治療,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所以一定要治療,而活性維生素D3只是治療方法之一,不是唯一。

顏宗海表示,雖然健保資料有其局限性,此研究仍是很好的提醒,讓民眾知道維生素補充應適量,不可過多。尤其維生素D是「脂溶性」,要是過量,會導致高血鈣、高血磷,腸子不會蠕動,也可能陷入意識不清。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顏宗海建議,成年人每天最多不要攝取超過20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獨/新冠疫苗救濟5年才審得完?指揮中心說明最新進度

2022-08-22 13:19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審計部查核指出,截至110年10月底止,新冠疫苗接種受害救濟申請案已高達1588件,僅22件完成審議,占申請案量之1.39%,其餘多仍處於調閱病歷階段。審計部指出,106至109年度疫苗受害救濟案件審議件數在94至162件之間,110年1月至10月已審議246件,如以110年平均每月審議案件數約25件估算,全年度可審議件數約為300件,約需時5年方能將新冠疫苗案件審議完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截至111年7月底止,新冠疫苗相關受害救濟申請案件計6059件,已審議完畢者為863件,都有依法於案件資料齊全之次日起6個月內完成審定。以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每月開會2次,每次審查70案估計,預估到今年12月約可審完1400至1500案。

莊人祥表示,為控制新冠肺炎大流行,國內實施前所未見的大規模疫苗接種計畫,短期內大量執行疫苗接種,使得平時已存在許多不明原因猝發疾病或死亡事件,與疫苗接種產生前後時間序列關係,惟是否具關聯性仍需逐案釐清,以致「疑似受害救濟申請案件」驟增為平時的40倍以上。

莊人祥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和衛生局的防疫工作「量能滿載」,所以從110年6月30日起至111年12月31日間實施「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案行政流程暫行措施」,由疾病管制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委辦單位,代為辦理病歷調閱工作,VICP也已經增加開會頻率,行政流程將持續視案件情形調整。

名人癌逝聳動標題洗版 專家籲媒體撰稿同理癌友心情

2022-08-22 21:42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立委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罹患直腸癌,抗癌8年,昨天病逝,享年39歲。這兩天媒體報導鋪天蓋地,民眾拿起手機就能看到整排新聞推播標題,都是有關臨終細節、家人反應的戲劇化描述。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表示,癌症病人很容易對這些消息感同身受,可能因此陷入情緒低谷,懷疑治療、恐懼回診、焦慮恐慌、腦中反覆浮現相關的畫面,甚至失眠。希望媒體撰寫報導前,能站在病友立場設身處地思考,不要太過聚焦在痛苦不堪、生離死別等負面訊息。

鄭致道表示,每當有名人罹癌過世,新聞大肆報導的同時,癌症病友的心情也會有很大的起伏,特別是同樣癌別、相同性別、相近年齡的病人,特別容易設身處地,聯想到自已。

病人會擔心,名人通常擁有豐富的資源,理論上會得到最好的照顧,連他都過世了,自己現在接受的治療有用嗎?我會不會也撐不下去?病人也可能開始焦慮、憂鬱、恐慌,甚至失眠,也會對於回診看報告感到恐懼。

鄭致道提醒病友,其實每個人的癌症別、診斷期別、治療方式、體質都不一樣,治療效果也會很不一樣,先不要對號入座。如果發現自己情緒大受影響,建議暫時先不要看相關新聞;如果因此對治療或病況產生疑問,可以詢問自己的主治醫師和醫療團隊。病人身邊的親友,也要認知到這類新聞勢必影響病人心情,希望盡量多給一些支持和關懷。

如果負面情緒想法過多,鄭致道建議,可以跟醫療團隊中的身心科醫師、社工師、心理師、受過專業訓練的專科護理師聊聊。心裡腫瘤醫學學會的未來會在網站推出專家地圖,讓民眾更快能找到有具備心理腫瘤專業訓練的人員在哪些醫院。

鄭致道也提醒媒體,希望報導這類事件時,不要過多著墨描述細節,比如病人臨終細節變化和揣測其內心過程、鉅細彌遺描述家屬悲痛情緒,也希望標題和內容也不要採取聳動的寫法。這些都會讓看到新聞的癌症病人接收到過多負面訊息,反而忽略了整個罹癌和照顧過程中,病人曾有的堅強韌性、家人的支持關懷。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獨/小孩在公園玩可比照戶外運動脫口罩?指揮中心回應

2022-08-21 13:37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放寬部分戶外活動可脫口罩,包括有飲食需求時、騎機車或腳踏車,還有可保持一公尺社交距離的室外運動、空曠戶外工作、山林海濱活動、易弄濕口罩之水域活動。有家長反應,孩子在公園玩,活動量大,汗如雨下,卻因不確定這算不算「戶外運動」,沒人敢脫口罩,很擔心孩子「沒確診、先中暑。」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兒童在戶外的「遊樂場」或「運動場」遊玩,可比照「戶外運動」規定,也就是說,與不特定對象保持一公尺社交距離時,可不戴口罩;反之,若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一公尺社交距離,還是要戴口罩。

莊人祥說,上述規定還是限定兒童在戶外「遊樂場」或「運動場」從事之活動,並非泛指兒童在「戶外遊玩」的所有情境。比方說,如果是媽媽牽著小孩在街上行走,小孩跑來跑去,這應該就不算。

不過,這些更細的規定對家長來說,似乎並無太大意義。王姓家長說,為了保持社交距離,恐怕只能在日正當中、四下無人時,才能脫口罩在公園遊戲場玩。邱姓家長表示,相關規定都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場去看待「戶外運動」,沒有考量到兒童的天性和遊戲權,對於已確診康復或已接種兩劑疫苗的孩子來說,也不太公平。

至於在公園長椅坐等孩子的家長或祖父母,如果一公尺社交距離內沒有其他人,可以脫口罩嗎?莊人祥表示,依現行「因應COVID-19疫情防疫措施及裁罰規定」,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下可暫免佩戴口罩的例外情形,不包括「在公園坐著。」

今年持續高溫,中央氣象局示警今起至下周二有極端高溫發生機率,在戶外長時間戴口罩,想必更加煎熬。指揮中心是否有可能研議「室外氣溫超過某一高點,可維持社交距離之戶外場合一率免戴口罩」?

莊人祥說,已經考量過很多保持社交距離即可不用戴口罩的戶外情形,但「室外溫度」隨時隨地變化,不適合用作為不戴口罩的情境條件,以免造成民眾無所適從。

獨/去年逾25萬人經濟惡化卻少紓困 6千多人溢領近億元

2022-08-21 14:43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110年因應疫情實施「擴大急難紓困計畫」,全國核定88多萬件申請,共發出165億元。審計部查核發現,為加速發放急難紓困金而簡化資格審認作業,結果有25萬人明明經濟條件惡化,去年領取紓困金額卻比規定得請領金額還少,還有1237名符合資格的弱勢民眾沒來申請也沒人通知;另一方面,有6188名個案不符紓困資格,卻共領走9458萬餘元。

審計部指出,110年為了盡速發出急難紓困,有31.8萬符合資格的民眾,衛福部並未重新調查其財稅資料,直接比照109年的核定金額發放紓困金。結果這31.8萬人有78%,相當於25萬人,在110年經濟條件比109年更差,得領金額理論上應比109年多,卻因比照109年,導致實領金額較低。

審計部也發現,疫情期間失業退出勞保並加入國民年金保險,且符合低收、中低收的弱勢民眾有2730人,但其中1237人沒有提出紓困申請,相關單位也沒有主動協助取得適切救助。

根據衛福部提供110年度急難紓困金發放名冊,審計部比對其軍、公、教、勞、農保等社會保險身分,結果發現,有6188件個案於具有上述社會保險身分或於申請日前已死亡、戶籍已遷出,明顯不符合紓困金發放資格,仍核發紓困金共計9458萬餘元。

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表示,往年急難紓困一年才1.5萬件,去年因疫情嚴重辦理擴大紓困,申請案暴增到超過100萬件。加上行政院希望盡速發放紓困金,因此110年擴大紓困計畫明定「109年已獲核定本部因應疫情(擴大)急難紓困者,依109年核定金額發給」,沒有要求公務人員去再次比對其財稅資料,「不能說『少發』,110年計畫就是如此規定,衛福部只是依計畫辦理。」

蘇昭如表示,當時同仁連日不眠不休,才能在短短幾天內才處理完100多萬件申請,核發88萬多件紓困金。現在審計部發現其中有1000多人是弱勢,但公務機關沒有通知到他,衛福部會收下這個意見,未來辦類似計畫再想辦法通知。擴大紓困計畫己於去年6月底結束,現在仍有困難的民眾,可申請低收或中低收的常態社會福利補助,有急難事由者,則可申請一般紓困。

至於6188件個案溢領9458萬餘元的部分,蘇昭如說,審計部有將名單分兩批提供給衛福部,有些款項已經追回,有些還在請公所比對,確認是否真的有溢領。經確認後,衛福部會一一就個案事實去認定處理方式,針對確實有經濟困難的個案,會允許分期繳回。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台大公職名醫涉性侵 司法程序外還有這些審查要面對

2022-08-16 12:3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醫院有婦產科名醫被控於飯局後性侵藥廠業務,業務已對該醫師提告,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據了解,這應是首次有台大醫師涉及性侵案。這名醫師同時具有醫師和公務人員(台大教職)身份,與其職務有利害關係之個人發生性侵糾紛,除需接受司法調查,以確認其行為「是否違法」,理論上還要面對學校、醫院、醫師的「自律機制」,以檢驗其行為「是否違背倫理」。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醫學會章程第10條明定「會員有違反法令、章程或不遵守會員大會決議時,得經理事會決議,予以警告或停權處分,其危害團體情節重大者,得經會員大會決議,予以除名。」

黃閔照表示,醫學會過去曾經處理過許多案件。比方說,曾有婦產科醫師在媒體公開發表一些婦產科的「風花雪月」,損害婦產科形象,當時學會就有懲處,裁定該會員應修兩性學分。前年桃園市有婦產科醫師利用施打麻醉劑時性侵病人,事證明確,所以在司法判決出爐前,醫學會倫委會就決議將他停權(不能參與學會事務),同時也行文衛福部要求處理。

黃閔照表示,這次事件還在法院審理中,事實有待釐清,所以醫學會還是要等司法判決完,才能決定是否要啟動相關機制。黃閔照說,若法院判決確定,針對醫療業務相關且違背醫學倫理的行為,不只是醫學會,各縣市醫師公會的醫師懲戒委員會也會審議。

醫師行為的自律規範,其實不僅包括醫療業務,也包括與廠商之間的關係。衛福部與醫師公會全聯會2006年曾頒布「台灣版『醫師及廠商間關係』守則」,全聯會當時提醒全國醫師,若違反守則,將依醫師法第25條第5款「認屬其他業務上不正當行為」,移付懲戒。

台大醫院身為台灣頂尖大學醫院,向來愛惜羽毛,將近20多年前也創全台之先,訂定「醫療人員行為規範及倫理守則」以規範醫師與廠商之間的行為。

然而,今年8月初,台大醫院及醫學院一名教授級主任遭檢方起訴「強制猥褻」,被害人是藥廠派駐醫院的研究助理。不到半個月,又傳出有婦產科名醫涉嫌性侵藥廠業務,院內人員表示,這次應是首次有台大醫師涉及性侵案,以前沒聽過這麼嚴重的事。

案件頻傳,創先訂定的倫理規範是否已形同具文?對於這次事件,院方強調「要等判決出來」,不願多說明相關倫理規範守則之內容及處理流程,僅強調「這是內部文件。」該醫師原有之主管職,是否因此事遭到撤換而懸缺?院方表示,該職務是科部自行決定。

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對主管懸缺一事則三緘其口。長期在分院服務的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S說,都有聽說此事,但沒人敢去問當事人。婦產科名醫施景中說,不曉得,不方便回應。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與醫務秘書陳慧玲公務繁忙,未接聽電話。

台大院方表示,關於醫療人員與職務有利害關係之規範,若屬公務人員須遵守「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非公務人員則須遵守醫療人員行為規範及倫理守則。這次當事人有台大教職,是公務人員身份,「本質上不能算在醫院,建議去問校方。」副校長張上淳表示,開會中不方便回應。

根據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公務員不得參加與其職務有利害關係者之飲宴應酬」,除非是因公務禮儀確有必要、因民俗節慶公開舉辦之活動且邀請一般人參加、屬長官對屬員之獎勵慰勞,或因訂結婚、生育、喬遷、就職、陞遷異動、退休、辭職、離職等所舉辦之活動,而未超過正常社交禮俗標準。


獨/每百人1到2人發生「新冠反彈」 指揮中心建議這樣做

2022-08-15 16:45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

解隔離沒幾天又快篩陽或症狀再起?你不孤單,國內臨床醫師觀察,不少人都像美國總統拜登及首席防疫顧問佛奇一樣經歷過「新冠反彈」。藥廠近期重新分析Paxlovid臨床試驗資料,無論是否服藥,28天內發生反彈的比率約為1到2%,但服藥組症狀仍較輕。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解隔後還要自主健康管理7天,輕症復發不需再服抗病毒藥物,建議在家休息、避免接觸家人,直到症狀緩解。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輝瑞藥廠根據Paxlovid原始臨床試驗的資料,重新分析兩組人確診後28天內定期測量病毒量的結果,發現兩組都會發生病毒反彈,服藥組發生率是2.32%,病毒量低,症狀輕微;未服藥組發生率是1.73%,病毒量較高、症狀較嚴重。

李建璋表示,上述結果顯示病毒廓清曲線並非平順下降,而是有一兩波起伏,可能是病毒找到破口去潛沈和反擊,過程需與免疫系統交戰數回合。根據試驗結果換算,每170人吃抗病毒藥物,只會多增加1人發生反彈,考量藥物可減少8成重症住院和死亡,反彈時症狀也較輕,民眾不應為了怕反彈而不吃藥。

莊人祥表示,除非有症狀,確診病人隔離7天後不需快篩即可解隔,後續7天是「自主健康管理」,外出需全程戴口罩。若症狀復發,按現行規定不需再次通報,輕症也不用再給抗病毒藥物治療,建議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家人接觸,直到症狀緩解。症狀緩解後如需外出,則應遵守「自主健康管理」相關規定,避免與重症高風險族群接觸。

其實不只是輝瑞的Paxlovid,默沙東的Molnupiravir也有反彈現象。今年6月美國發表電子病歷回顧分析(未經同儕審查之預印本),1萬1270名服用Paxlovid的病人及2374名服用Molnupiravir的病人當中,30天內症狀反彈比例分別約5%和8%,但僅約1%需住院。

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不論是未服藥隔離7天後,或完成5天抗病毒口服藥療程後,再次快篩陽性或症狀再起的病人不少。抗病毒藥可短期壓抑病毒複製、預防重症,但停藥後殘存病毒可能小幅反彈,再次導致輕症。這時會給予症狀治療藥物,並建議病人繼續隔離,以免傳染他人。

在未來,抗病毒藥物的療程次數和天數,仍有調整空間。李建璋表示,目前有些個案報告是醫師以「仿單外使用」的方式,延長病人服藥天數,確實可解決反彈問題,但人數很少。哪些人需延長治療天數或再次治療?最佳區間是幾天?這些問題都需要監測治療後的病毒量,才能解答,有待相關臨床試驗揭曉。

國內有關新冠反彈現象的討論極少,亦無相關統計數據。感染科權威、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台灣人性格認命,藥吃完、解隔離,若還不舒服,通常就默默算了。對政府來說,則是「只要病人不抱怨,就算了」,再加上預算有限,就不想去建立完整的資料。

「都由公務預算付錢,所以都要照中央的指引走。」黃立民說,但如此一來,醫師很難根據專業判斷去兼顧病人個別的差異和需求。特別預算總有用完的一天,疫情既已趨緩,他建議將新冠相關醫療回歸健保,促使醫療體系和整體社會都回到正常模式。

莊人祥表示,公務預算僅支付隔離治療期間新冠相關醫療照護費用,依據目前確診者隔離治療7天的政策,居家照護者確診7天後應已解除隔離,相關醫療費用應由健保給付。開業兒科醫師詹前俊表示,7天解除隔離後若症狀反彈,通常醫師會根據症狀選擇相關診斷碼,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以此申報健保,以支付相關醫療處置和藥物的費用。/台北即時報導

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9月將進入長新冠高峰 醫建議:整理症狀發生序再就醫

2022-08-14 14:37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8月6日最新發表於《刺胳針》的荷蘭萬人研究,首度提出較精確「長新冠盛行率」,每8名成年人就有1人,確診後3至5個月核心症狀還會變嚴重。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台灣20歲以上確診者約有385.3萬人,按此盛行率推估,約48.1萬人會經歷長新冠;不過目前接受「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照顧者僅3千多人,循其他管道就醫的人數則未知。

北醫大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觀察,很多人一解隔離就有多種不適症狀,但密集就醫1、2個月只得到「治標不治本」的治療。以台灣疫情高峰6月往後推3個月,可預期9月將進入長新冠高峰,建議民眾可將症狀出現的順序記錄下來,以幫助專科醫師評估並找出問題源頭。

這篇荷蘭大型研究分析7.6萬名18歲以上成年人,將其中4231名確診者與8462名非確診者進行配對,並將確診前就存在的症狀納入分析。結果發現,大約1/8確診者經歷可歸因於新冠確診的長期症狀。確診後90到150天更嚴重的症狀共有10個,包括呼吸困難、胸痛、呼吸時疼痛、肌肉疼痛、嗅覺喪失、喉嚨異物感、四肢刺痛、忽冷忽熱、手腳沉重、疲倦。

周百謙指出,荷蘭研究算得之盛行率可能無法直接套用在台灣,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台灣抗病毒藥物較普及,可減少病毒存留的數量、縮短病程,有助於減少長新冠發生機率。再者,根據WHO定義,長新冠是確診後3個月發生,但台灣氣候與歐洲不同,就醫又便利,很多民眾一解隔離就全身不舒服,開始密集就醫,不用等到3個月。

怎麼會一解隔離就不舒服?周柏謙表示,因為隔離期間人待在恆溫恆濕的室內環境,「出關」後雖然病毒已清除,但面臨多雨、忽冷忽熱等環境刺激,很快就開始不舒服。

周百謙說,門診看到很多康復者,在診所看了1、2個月都沒有效,才來胸腔科求診,照了X光、抽血,才發現仍有肺部浸潤和發炎反應。

「台灣長新冠病人的困擾,不是設立長新冠門診就可以解決,而是要確保醫師有能力處理。」周百謙說,病毒破壞呼吸道留下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導致睡不好,久了就影響自律神經、記憶力、專注力。這時若只是吃安眠藥、止咳藥,還是「治標不治本」,無法解決病人的困擾。

周百謙建議,如果確診後3個月以上還不舒服,建議民眾把症狀發生順序整理清楚,找信任的專科醫師協助。如果是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建議可看胸腔科;如果以腦霧、走路沒力氣等症狀為主,建議可看神經內科。

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樂生院方擅改工程清空文物 衛福部:不可違背政院計畫

2022-08-09 13:17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樂生保留自救會、青年樂生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今上午聚集在衛生福利部前抗議,因8月1日上午工程包商出動警察,無預警圍起樂生舊院區「蓬萊舍」並移走內部珍貴的歷史文物。年近90歲的自救會會長藍彩雲難過到哽咽,自救會義務律師蔡雅瀅直指院方「欺上瞞下」,擅自發包違背行政院核定《樂生園區整體發展計畫》的工程,現任會長李添培則直接向新任衛福部部長薛瑞元喊話「希望部長來現場看看。」

對此,醫福會副執行長林三齊表示,衛福部的態度很清楚,就是不可違背行政院核定的上位計畫,按此計畫,蓬萊舍就是「公共空間」,不能改建為套房,文物也不可以丟棄。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說,工程開始之前及工程期間,他以衛福部次長身份去過樂生療養院幾次,現在升任部長,他也將再次安排時間,去現場了解狀況。

「蓬萊社是院民從刀口搶下來重要歷史建築!」樂生保留自救會義務律師蔡雅瀅表示,依據「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第8條,政府應於樂生療養院內適當範圍進行漢生病醫療園區的規劃,因此行政院於2017年核定了《樂生園區整體發展計畫》,規劃蓬萊舍作為「樂生保留運動紀念館」。

然而,樂生療養院院方,身為衛生福利部的下級單位,卻擅自將蓬萊舍改規劃為「三間套房」並且依此去發包工程,完全無視行政院的上位計畫。

蔡雅瀅強調,漢生醫療園區的法定用途是「紀念和公共衛生」,其歷史紋理非常重要,不應輕易破壞,相關工程應該要落實立法精神,包括撫慰院民、珍視院民所在乎的事物,包括院民已一再表達的,希望蓬萊舍作為公共空間,可以開會討論、接待各國來賓和關心他們的友人。


「我們已經抗爭18年了,每次出來抗議都是不得已的,不然院舍就會被一拆再拆。」樂生保留自救會會長李添培表示,自救會和國際愛地芽協會已經使用蓬萊舍18年,8月1日上午他要去電療,卻發現有大批工程人員,把蓬萊舍裡面來自國際社會致贈的畫像、布條、國內外支持團體的紀念物都拆掉,像垃圾一樣丟上大卡車、載走。

樂生保留自救會前會長藍彩雲表示,自己年近90歲,手腳又不方便,從新莊迴龍坐一趟車來衛福部,都暈車了,但還是要特地來一趟到衛福部,實在是不得已的。藍彩雲強忍哽咽表示「我們真的委屈很多,沒辦法說,盼望部長支持院民,也要拜託部長來現場關心、看看。」

樂生療養院屬於部立醫院,由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醫福會)主管。面對院民陳情,醫福會副執行長林三齊表示,「三間套房」並非原本行政院的上位計畫,衛福部的態度很清楚,就是絕對要按照行政院核定的發展計畫去做,不會違背。

林三齊強調,蓬萊舍未來還是公共空間,不會改建為套房。修繕工程怕損壞內部文物,因此事先把東西移走,但不會拿去丟掉,「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他也坦承,要移動文物之前,應該做好事先的知會和溝通,未來將特別注意、敦促院方做好良善的溝通。

有關薛瑞元部長的參訪行程,林三齊表示,正在安排中。部長薛瑞元則透過衛福部公關室表示,工程開始之前和工程期間,他以衛福部次長身份去過樂生療養院幾次,現在升任部長,他也將再次安排時間去現場了解狀況。



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獨/診所無障礙暫緩到明年 醫事司:下半年先柔性輔導

2022-08-07 19:22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去年底預告將要求新設診所的通道寬度、坡道斜度、廁所空間、櫃檯高度,均需符合無障礙標準,遭基層醫療協會反彈而延宕至今,也在甫落幕的第二次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成為熱議焦點。

身心障礙聯盟今主辦第二次國家報告審查會後論壇,理事長劉金鐘表示,政府都說「小病看小診所」,但身心障礙者疫情期間連打疫苗都進不了診所,只能在外淋雨苦等醫護出來幫忙打。有次他牙痛到不行,自家隔壁就是牙醫診所,卻因入口障礙重重進不去,只好請家人開車載他去八公里外的醫院,「真的很不堪,想到心裡就很難過。」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孫迺翊表示,台灣社會高齡化,有無障礙需求的人只會愈來愈多,不會只有少數身心障礙者。國際審查委員、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長瀨修表示,「無障礙」不但是社會融合的基礎,更攸關身心障礙者生死,福島核災時因缺乏無障礙服務,身心障礙者死亡率相是一般人的兩倍。

孫迺翊說,基層診所主要的反對理由,是環境改造需經房東、大樓管委會同意,因此,政府應考慮修住宅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藉此進一步要求屋主或管委會配合無障礙要求。也可考慮制定無障礙專法,明定各場域無障礙設施服務的應具備的標準、公權力、法律效果。

面對國內外學者呼籲相關部門修或訂定專法,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定萍表示,下半年將成立「無障礙就醫環境診斷小組」進行柔性輔導,預計明年再回到法規面討論。劉越萍表示,考量診所規模會受限於舊的建築物,設置標準又是比較強硬的規定,不符合就不能設置,加上疫情期間診所也很辛苦,所以會繼續進行「柔性」輔導。

何謂柔性輔導?劉越萍說,下半年將成立「無障礙就醫環境診斷小組」,小組成員也包括建築專家,透過實際走訪,先針對「通道、走道、櫃檯、廁所」這四個重點去輔導、補助診所,進行改善。劉越萍表示,今年衛福部的目標是繼續跟身心障礙團體、醫界合作,希望下半年努力柔性輔導和溝通後,明年再次正式啟動跨部會的法規層面討論。

診所無障礙遙遙無期?學者建議修法要求屋主管委會配合

2022-08-07 14:35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前年因怠於推動「診所」無障礙設施,遭監察院糾正,去年12月20日預告診所設置標準新增「友善設施」規定,今年新制上路後設立之診所都要符合無障礙規定;消息一出,基層醫療協會大動作反彈,延宕至今。

第二次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剛落幕,民間團體今邀請國際審查委員舉辦會後論壇,診所無障礙問題再次成為熱議焦點。會中民間團體及國內外學者建議,應研議修住宅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或訂定無障礙專法,提供稅務優惠或補助等配套,以利進一步要求屋主或管委會配合。

國際審查委員長瀨修表示,11年前他在福島,發生地震、海嘯和核災後,他自願與當地的身心障礙團體合作投入服務,發現災難發生時,身心障礙者死亡率相較於其他人是兩倍之高,很多障礙者死亡的主因就是缺乏無障礙服務,聽障者過世則是因為缺乏無障礙資訊,可見「無障礙」不但是社會融合的基本一環,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更是攸關生死,是緊急狀態下的生命保障。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理事長劉金鐘表示,300平方公尺以上的餐廳,才需要改善無障礙設施,規模較小的餐廳,政府就說都沒有資料;另外,客房數達到50間以上的旅館,才需要設置一間無障礙客房。但對於經濟較為弱勢的身心障礙者來說,通常只負擔得起的小餐廳和小旅館,結果處處碰壁,形同沒有選擇。

劉金鐘表示,政府都說,小病就看小診所,但身心障礙者連疫情期間要打疫苗都進不了診所,只能在外淋著雨,苦等醫護人員到戶外幫忙施打。劉金鐘說,他有一次牙痛到不行,自家隔壁就是牙醫診所,不到一分鐘的路程,但因為沒有無障礙,就是進不去。最後只好請家人開車,載他去8公里外的地區醫院,才有辦法就醫,「真的很不堪,想到心裡就很難過。」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孫迺翊表示,檢視基層醫師團體所提出的反對理由,看得出來是沒什麼道理,畢竟大家都知道,面臨高齡化的台灣社會,無障礙是不可避免必須提早面對的,絕對不是少數障礙者會碰到。然而,目前台灣社會的觀念停留在認為「有無障礙很好」,若沒有,也不認爲有嚴重到「歧視」,所以當公部門要改進沒做好的地方,會被私部門當做是「逼迫」。

孫迺翊表示,基層醫師反對診所設置無障礙的理由,代表背後遇到的最大問題來自於「租賃」,硬體環境要修改,須經過房東同意。再者,現在很多診所不在一樓,二樓的診所牽涉到一樓入口處的無障礙,還有電梯、階梯等動線,這些則牽涉到大樓管理委員會,也不是診所醫師可以掌控。

孫迺翊說,當無障礙環境牽涉到不同人的財產權,光是把診所納入「公共建築物範圍」是不夠的。應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實行步驟、期限。可行的法律途徑包括修住宅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從這些法條中,進一步要求屋主或管委會配合無障礙要求。

制定無障礙專法,也可以考慮。孫迺翊指出,德國就是用專法,訂定無障礙設施的該有的標準、公權力、法律效果,有了法律依據,公務機關也會比較當一回事、會去編預算。不過在執行面,落實上還是要跨部會合作,也需要中央和地方一起協調配套,有步驟、有補助,才能分階段實現無障礙。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獨/國家報告揭身心障礙受暴慘況 疫情下連這些都沒有

2022-08-01 13:47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社會與家庭署今起舉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並公布正式版「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距離上次審查已過5年,各部會回應皆洋洋灑灑描述政績,但報告中坦承許多問題未解。例如身心障礙者薪資較低,5年來就業率偏低停滯不前,貧窮比例和遭受家暴被害人數年增率都是全國的2、3倍以上,身心障礙兒少受暴率更是一般兒少的6.5倍。

身心障礙受暴問題嚴重、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國際專家問相關部會,有沒有針對身心障礙者於工作場所、機構或特殊學校遭受身體、情感、經濟或性別虐待、暴力、霸凌及歧視或剝削之程度,進行「系統性的審查」?無論教育部、勞動部、衛福部,書面回覆都顧左右而言他,只有衛福部比較坦白,直說「尚無」這種系統性審查的相關資訊。

此外,本土疫情已經肆虐第二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針對各行各業、各種場域都訂定了因應指引,唯獨針對身心障礙者及其照顧者的因應指引,現在還停留在撰擬階段,連公布期程都沒有。一般成人或兒童早已行之有年的「醫病共享決策」,至今身心障礙成年人及兒童都還是沒得用,因為「公用版無障礙溝通資源」還在「審稿階段」。

以下為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相關重點節錄。


*身心障礙者薪資較低、就業率低且停滯不前

依勞動部《2019 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報告》,2019年15歲以上身心障礙就業者每月經常性薪資或收入為2萬8274 元,低於同期全體國民就業者每月主要工作收入之4萬401元。身心障礙者經常性薪資只有全體國民的7成。

依衛生福利部2021 年統計,我國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人數計有9萬527人,中低收入戶人數計有3 萬812人,分別占身心障礙者總人數7.52%、2.56%;高於低收入戶人數29萬5901人、中低收入戶人數31萬2355人占全體人口數1.26%、1.34%。

全國低收或中低收占比合計2.6%,身心障礙者低收或中低收占比合計10.08%,為全國之3.9倍。

根據衛福部2016年及勞動部2019年統計,2016年身心障礙者就業率為18.5,較前次調查增加%,勞動力參與率為20.4%,較前次調查增加0.7%。到了2021年,就業率為19%,僅較前次增加0.5%,勞參率為20.7%,僅較前次增加0.3%。


*身心障礙者遭受不當對待人數快速增加

衛福部統計,身心障礙者2016年遭受家庭暴力(包括親密關係暴力、兒少保護、直系血親卑親虐待65歲以上尊親屬、其他家庭成員暴力)總人數為6938人,其後每年約成長1成,2021年總人數已達到1萬61人,6年增幅達45%。身心障礙者遭受機構人員不當對待的人數,也從2016年的19人,成長到2021年的52人。

衛福部統計2021年全國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被害人有11.9萬人,相較於前一年增加4151人、年增率為3.6%。2021年身心障礙者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被害人有1萬61人,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901人,年增率9.8%,年增率為全國之2.7倍。

至於身心障礙兒少部分,衛福部統計2020年身心障礙兒少受暴率(受虐身心障礙兒少/身心障礙兒少)為 2.08%,一般兒少受暴率為0.32%。身心障礙兒少受暴率為一般兒少之6.5倍。


*本土疫情已經二度來襲、二度趨緩,身心障礙者生活及醫療正面臨長期嚴峻挑戰。如何確保其權利,包括居家照護與個人助理,平等醫療保健管道、社會福利?

衛生福利部於「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中寫道,已撰擬「身心障礙族群大型傳染病(COVID-19)因應指引」(草案),提供身心障礙者、其照顧者(包括機構、家屬) 及提供身心障礙者醫療服務之衛生醫療人員等對象,於疫情期間可迅速參考運用之因應指引,以保障身心障礙者之權利。將於送請行政院身心障者權益推動小組委員及公共衛生專家學者完成審閱後公布。


*現正採取何種措施,以促進身心障礙者的支持性決策,而非替代性決策?

衛生福利部於「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中寫道,業邀請身心障礙者團體與代表,共同規劃制定「公用版無障礙溝通資源」,完成3式易讀版知情同意書(手術、麻醉與檢查)、2式醫病共享決策易讀版衛教單張(初診/複診就醫提問單)、20式流程圖卡(例如:量血壓、聽力檢查等流程圖說),刻正進行審稿作業。預計 2022 年下半年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網站,供民眾與醫事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