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疫情DNR比例不能憑感覺論高低 醫盼國家完整分析說明

2022-07-31 18:4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兩度爆發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今年染疫致死者有36.4%簽署過DNR,較去年17.8%高一倍,本報今深度報導多位專家意見及病家經驗,引起討論和迴響。

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疫情期間DNR比例「不能憑感覺說高或低」,應考量台灣醫療現況、急重症照護量能、疾病醫學實證,才能有具科學性的數字和統計、為良好的醫療決策創造空間,可惜目前國家還沒有一個清楚的說明。

李俊宏表示,根據過去有很多研究和統計,台灣因擁有高度可近的健保醫療,個人醫療照護品質優於其他國家,當國外染疫長者因醫療費用昂貴或醫療量能供應不充裕而逝世,在台灣,這種狀況的比例比較低。

舉例來說,台灣使用呼吸器長期照護的個案數就高於其他國家,這些個案一但染疫,家屬通常會有意願簽署DNR。如果沒有詳細考量這些差異就下結論,會有點跳太快。如果民眾看了新聞之後再面對簽署DNR會有壓力,就跟醫師說要「救到底」,需要需要加護病房的人數勢必會增加,這部分量能是否足以因應?也要去盤點。

再者是,DNR的解釋和簽署需要花時間轉譯科學證據。李俊宏分析,相較於中風、心肌梗塞、腦中風、敗血症等醫師已經很熟悉的疾病,新冠肺炎是新疾病,分析本土資料、整理預後實證的時間都比較不足。若國家很在意DNR這件事情,應由公部門自主或委託發展相關資訊,提供醫療第一線人員根據理性和科學做出良好決策的空間。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這手術助高齡長輩逆轉失智!台大醫院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2-07-27 13:5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高齡80、90多歲的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表現還能逆轉進步嗎?台大醫院與156位平均82歲、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長輩合作,用5年時間去證實這是可能的,其中1成患者在治療一年後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研究成果獲得頂尖國際期刊《Aging US》接受刊登。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風險遠低於傳統心臟手術,去年二月起也開始獲得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病人不再需要自費100萬以上。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者,其中8%可診斷為失智症,平均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更達到每5人就有1人。失智症成因大約有10%是因為曾發生腦中風或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瓣膜疾病,隨狹窄程度加劇,病患可能會胸悶、昏倒、出現心臟衰竭症狀,例如喘、水腫等,也會導致腦部血液灌流下降,進而損害神經認知功能。臨床研究顯示,有26%的鬱血性心臟衰竭患者會發生神經認知障礙的症狀。

林茂欣表示,TAVR是近年來針對老年病患發展的微創瓣膜治療手術,手術過程無需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體外循環機,術後的傷口亦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0.5公分大小,大大減少了年老病患手術過程的風險與不適。過去國內外研究均證實TAVR可以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及腦部的血液流量,對於長者安全性高,因此去年2月起健保也納入給付,患者不再需要自費100多萬。

台大醫院注意到,長者在TAVR術後除了心臟和腦部血流改善,連頭腦都變靈光,這很令人振奮,因為現有藥物或神經認知訓練,多半也只能延緩症狀惡化,無法逆轉失智。因此,台大醫院自2015年開始進行研究計畫,完整追蹤156位平均82歲長者在術後3個月、術後1年的認知功能表現。

結果發現,術前有39.1%病人簡短智能測驗結果小於26分,符合失智症診斷標準,術後一年有3成病人進步3分上,僅剩27.7%小於26分,代表約有1成患者可以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巴氏量表原本只有90分上下,術後一年也進步到超過95分,顯示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帶來生活獨立性的改善,且均持續到術後1年。

台灣大學心理系主任周泰立自己的岳父就受惠其中。周泰立表示,岳父5、6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2年多前89歲高齡時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當時喘的很厲害,雙腳都水腫,在其他醫院短暫住院後,被告知該院無法處理,建議轉院到台大。

周泰立說,岳父到台大醫院接受TAVR治療後,不但很快就出院了,回到家完全不喘、走路很有精神。岳父術後數學能力也大有進步,原本外出買東西,找錢會找很久,或是沒辦法找錢回來,後來找錢變很快而且數字正確。岳父回到社區日照中心,負責認知功能訓練的老師也告訴家屬,他的反應速度進步很多。

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許榮彬表示,過去就知道TAVR可以改善心腦血流,也不需要使用體外循環,免除體外循環過程有細小微粒跑到腦部、造成腦損傷的風險,這次研究更證實它可以增進神經認知功能表現,可說是是世界獨有的重要發現。

林茂欣建議,家有失智長者,可留意是否有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問題,因為失智的症狀可能比心臟衰竭的症狀更早出現。若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有助於幫助長者遠離失智惡化和心臟衰竭的威脅。

重磅研究造假風波 學者:阿茲海默研究4大瓶頸不變

2022-07-27 20:2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近期揭露,2006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神經科學家萊斯內(Sylvain Lesné)於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刊登、轟動一時的阿茲海默症研究結果,疑似造假,震撼全球學術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召開線上記者會說明其影響,兩位學者都認為此事不足以撼動最重要的基礎假說,失智症研究和治療的四大瓶頸仍在、危險因子一樣很多;不過,對於又傳抄襲風暴的台灣學界來說,值得引以為鑒。

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鄭菡若表示,現在調查報告還沒出來,沒人知道到底是真是假,但就算是假,上千篇研究奠定阿茲海默症最重要的「類澱粉假說」也未受影響。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陳韻如表示,這篇研究沒有撼動整個學界的研究,卻會重創一個人的聲譽,若證實造假,研究第一作者的學術生涯可說是全毀了,還要面臨未知的求償和懲罰。希望台灣年輕學者引以為鑒、嚴肅看待科學求真的精神,建立好的素養,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鄭菡若表示,其他學術單位近10年從這篇問題論文衍生的研究發表,只有20到30篇,當中也有報告說無法做出相同結果,包括阿茲海默研究圈聲譽卓著的哈佛學者,就發表了兩篇。因此,這篇研究雖於2006年造成轟動,後來已逐漸退燒,「要不是這個新聞出來,我都已經快要忘記它了。」

無論此研究有沒有造假,都不會改變阿茲海默症的治療面臨的四大瓶頸。陳韻如表示,首先是現在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學界都認同早期偵測很重要,但誰能在10年前就偵測到一個完全正常的人之後會發病呢?早在無症狀、行為正常的時候,類澱粉就已經在堆積,等症狀出現而就醫時,腦中病癥幾乎都已經完成了。

第二個瓶頸是神經細胞不會再生,死了就死了,愈死愈多,就會開始影響周遭的神經細胞傳導,導致一區一區接連發生不可逆的崩壞。第三個瓶頸是,藥物該如何通透到人腦?就算在小鼠做得到,但遇上有血腦障壁的人腦,又是困難重重。

鄭菡若表示,第四個瓶頸是病人共病特別多,個體差異大且複雜,是動物實驗難以模擬的。因此即便發現了有潛力的藥物,收案上萬人,可能只對某些人有用、對某些人沒用。該如何找出對藥物有反應的人?是不是要鎖定某些基因型別,還是要排除某些共病?這些都還需要很多臨床研究去找答案。

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很多,最近因為疫情,又多了一個潛在可能,就是「長新冠」。陳韻如表示,阿茲海默症已知的重要危險因子是糖尿病,糖尿病病患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高很多,高膽固醇者也比較容易失智。過去研究發現皰疹病毒感染可能透過影響腦部發炎反應,提高失智風險,新冠疫情正導致大量人口面臨「長新冠」後遺症,是否也埋下失智隱憂?值得密切觀察。

該如何遠離失智風險,陳韻如表示,活用大腦很重要,而且這與教育程度並無明顯相關性,只要能經常處於比較多元的環境,刺激不同腦區工作,對於延緩大腦老化是非常有幫助的。應鼓勵長者多嘗試新事物,多社交、與人交談,都是過去國際研究大會上被學者推薦為非常有效的方式。


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四癌篩檢量還在谷底 肺癌篩檢25天僅千人且集中北部

2022-07-25 12:26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期間就醫障礙增加、民眾諱疾忌醫,國健署公布去年(2021年)四癌症篩檢量比疫情前一年(2019年)減少23.4%,今年7月也僅比去年同期多3.6%,減幅還有2成沒補回來,只能靠下半年衝刺。今年7月1日開跑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截至至25日上午9時止僅1032人利用,且近半數集中於北部(478人),中部和南部各251、274人,東部僅29人。

為鼓勵民眾踴躍參與癌篩,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今邀請4大醫學會代表、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一同出面呼籲「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符合5種公費癌症篩檢條件的民眾,應趕快出來篩檢,出來篩檢。

「很多人拿著兩年前糞便潛血陽性報告,卻不來做大腸鏡。欠的債該還了!」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疫情期間人們有「錯誤的安全感」,但實際上,疫情結束也不會順便帶走癌症,反而會因為這兩年「很多事情沒有做」,腫瘤被養得更大。邱瀚模指出,即便沒家族史,若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

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就有5%機會會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如果腸子裡有一顆大息肉,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機會變兩倍;要是已有早期大腸癌,不處理,半年到一年就會進展到更後面的癌症期別。「疫情已經不同,有疫苗、有抗病毒藥物,看到癌症機率數字,還要不要賭?我想大家心理有數。」

「乳癌不是摸出來的,是照出來的!」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房攝影才看得到乳癌早期的鈣化點,可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可惜民眾常要等到「女歌手罹癌」,來做篩檢的人才忽然增加。「癌症篩檢不能靠名人罹癌去提醒,」他建議婦女可用「生日」自我提醒,一年做攝影、一年做超音波,接替進行就有很好的效果;子女也不要只是送媽媽生日蛋糕而已,要帶媽媽去做乳癌篩檢。

「戴口罩加重鴕鳥心態、疫情嚴峻時有些醫師不願檢查口腔,這兩個因素導致口腔癌篩檢量減少幅度達5成,是四癌篩檢中最嚴重的。」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表示,疫情這兩年多因為外出都要戴口罩,會加重病人鴕鳥心態,原本口腔癌中晚期才診斷比例已經高達一半,現在又出現上升趨勢。

呂宜興表示,早期口腔癌有得用雷射手術、口內手術就可處理好,晚期可能涉及大範圍切除、骨骼皮瓣的重建和復健,吞嚥和語言功能都會受影響,也有較高風險受到職場歧視。他提醒30歲以上長期有菸、酒、嚼檳習慣者,口內出現腫瘤或潰瘍2周不能癒合者,都應趕快出來做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早期只要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如果拖到很晚才發現,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可能需要長期裝尿袋、吃軟便劑或灌腸。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已從20幾年前的10萬分之30降低到8,但距離10萬分之4的根除目標還有一段路要努力。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不僅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4癌篩檢做1年,就可以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是花1元賺5元,是非常划算的投資,但反過來說,如果沒做好,未來就會面臨損失。

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4期則不到2成;子宮頸抹片發現病變者,有97.9%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口腔癌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乳癌第0期及第1期5年存活率逾94%,第4期僅約35%。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但第4期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

建議民眾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就近有參與公費癌篩的院所,也可直接詢問醫療院所或衛生局。


*五癌篩檢資格:

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

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肺癌:符合下列兩條件之一

(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9月起超貴安胎藥健保埋單!滿足5條件準媽媽可省1.8萬

2022-07-19 12:14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用量最大的安胎藥「ritodrine(妳得寶)」因會引發肺水腫、心律不整等嚴重副作用,已被歐盟禁用;安全性較高但非常昂貴的安胎針劑「Atosiban(孕保寧)」,過去沒健保給付,產婦經濟負擔不小。健保署今宣布9月1日起將有條件給付上述針劑,完全符合5項條件的產婦,健保將給付一個療程48小時的藥費18556元,預估5年內有2370到4270名產婦受惠,健保多負擔4349到7838萬元。

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Atosiban屬於競爭性催產素受體拮抗劑(oxytocin receptor antagonist),安胎效果與現行健保給付ritodrine注射劑(屬乙型受體拮抗劑)相當,但比較不會造成產婦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因此6月16日共同擬定會議通過核價,5c.c.是2017元、0.9cc是403元,一個療程48小時大約是18556元,由健保給付。

需要全部符合的5項條件包括:

(1)18歲以上之婦女且妊娠週數在24週至33週。

(2)規律宮縮至少持續30秒,頻率大於等於每30分鐘4次。

(3)子宮頸擴張1至3公分(初產婦0至3公分)和子宮頸展平(cervical effacement) ≥50%。

(4)胎兒心律正常。

(5)經使用ritodrine療效不彰及無法耐受其副作用、或是屬易出現嚴重副作用的高危險群孕婦,無安胎禁忌症者。易出現嚴重副作用的高危險群孕婦,是指符合下列10項中任1項高風險條件者:多胞胎妊娠、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疾患、糖尿病與需藥物治療的妊娠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肺部功能異常或氣喘、腎功能異常、自體免疫疾病、孕前肥胖(BMI≧30)、電解質失調。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乙型受體拮抗劑用於安胎的副作用較大,發生過因肺水腫、心律不整、血糖過高、酮酸中毒等送加護病房或死亡的個案,所以第一線用藥量都在持續減少。然而,9月1日納入健保後,產婦還是得先用過乙型受體拮抗劑,發現耐受不良或有嚴重副作用,才能享有健保給付的較安全針劑。

黃閔照說,這次納入健保並非給付第一線使用,是有點可惜,對產婦來說還是有風險。現在少子化嚴重,婦產科醫學會將繼續爭取,希望以後健保署能通過第一線就給產婦更好的藥。

不過,健保僅給付48小時的療程是有實證根據。張惠萍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所定出的藥品仿單,Atosiban治療時間不能超過48小時,整個療程總劑量最好不要超過330毫克。

黃閔照也說,國外安胎都是爭取48小時,目的是爭取到注射類固醇、增加胎兒肺部成熟度的時間,安排好新生兒照護量能,評估孩子存活率夠好,就讓孩子出來。因為在高風險的產婦,有時候早點讓孩子出生,對於母嬰來說反而比較安全,也能避免長期臥床的諸多副作用。

但在台灣,卻因為病房費便宜、民眾期待等兩大因素,實務上的安胎時間常常高於國外。黃閔照表示,臨床醫師都會盡力向產家解釋,但有時候解釋半天,產家還是會堅持一定要安到一定週數才願意拔掉點滴,最後藥費總金額上看數十萬都有可能;但要是醫師強勢停藥,萬一之後有什麼問題,就會衍生出糾紛。

黃閔照表示,此藥非常昂貴,健保要是完全按照民眾期待,提供無上限給付,成本是難以評估的。如果要按照台灣民情做適度的放寬,需要更多搜集並分析台灣長期使用該藥的資料,才有實證可茲證明是否真的有長期使用的必要。在此同時,則必須繼續加強衛教,讓產家對於安胎有正確的期待和認知。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獨/交接典禮變造勢? 藍營批陳時中打擦邊球、偷渡資源

2022-07-18 18:2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卸任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今上午在衛生福利部舉辦之部長交接典禮拜票,上台劈頭就說「請惠賜一票」,形同藉著職務關係之便進入公務機關拜票。下午疾管署的指揮官交接典禮特別請來電視台主播擔任主持人,主持內容集中對陳時中個人歌功頌德,陳也再次主動表示「有一句話大家說不太好,我就不講了,但大家都知道我另有任務。」

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第九條規定,公務人員不得為特定政黨公開從事政治活動或行為,包括拜票。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施行細則第六條則詳述,第九條規定行為不得涉及的職務相關事項,包括動用行政資源、行使職務權力、利用職務關係或使用職銜名器。

陳時中的行為及安排典禮的相關公署,是否有違反「公務人員中立法」之虞?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觀察,今天直播很多網友都在罵「把疫情指揮中心當成選舉造勢場合,直接不演了。」徐巧芯說,可以理解陳時中想要「偷渡政務官的資源幫自己造勢」的心情,但敢這樣「大喇喇的硬幹」還是第一人。

徐巧芯表示,陳時中已經說請辭很多天,然後每天都在上演「交接大戲」,今天甚至違反行政中立,直接利用政府機關拉票,這讓人不禁覺得「台北市長的選舉到底是跟民進黨選,還是跟這個政府在選?民主社會不應該發生這樣的事!」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表示,陳時中的行為確實就是「打擦邊球」,距離選戰雖然還有5個月,沒有人不知道他要選市長,這種做法是會讓大家願意投他一票、增加信賴度,還是更加坐實了「防疫都是為了政治選舉鋪路」?

洪孟楷說,雖然陳時中已卸任,是否違法仍有待商榷,但他奉勸所有參選人,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逞一時的口舌之快或職務之便,一時的花邊對選戰不一定有加分。洪孟楷呼籲,陳時中應該要將過去任內的疑點都向人民說明清楚,特別是「高端疫苗效力」、「3+11會議記錄」、「黑心快篩怎麼被核准的」,這三點才是人民更關心的。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台灣首例 台大醫院CAR-T療法治癒10歲血癌女孩

2022-07-14 14:27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每年台灣新增125個孩子被診斷出「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這種癌症,當孩子辛苦熬過近3年的化療方案,最希望停藥後的「畢業考」聽到「癌細胞零檢出」的結果,卻仍有少數孩子等到的結果是「復發」,只剩骨髓移植和細胞治療兩條路可走,要是都走不通,就只剩幾個月生命。

亭亭去年8月確定復發,經服用自費標靶藥,殘存癌細胞仍不降反升,病情頑強。幸運的是,台大醫院今年4月率先成為台灣首家可提供正式臨床使用CD19 CAR-T細胞治療的醫學中心,亭亭也成為台灣首例正式接受此療法的孩子,一家人終於在5月等到了「零檢出」的大好消息,6月歡慶10歲生日,今天親自出席台大特地為她辦的記者會時說「謝謝大家幫助我恢復健康。」

亭亭媽媽回憶,孩子5歲半那年,不明原因發燒到38.5度,燒燒退退了2天。台大醫院感染科門診醫師發現亭亭心跳較快且有雜音,建議再看心臟科。當天另一位資深心臟科醫師,一眼就看出亭亭臉色和手掌蒼白,肝脾腫大,懷疑有血液方面疾病,強烈建議立刻住院;住院詳細檢查後,亭亭很快就確診為「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周獻堂表示,台灣每年大約有500個孩子罹癌,亭亭的「壞細胞」有比較特別的基因突變,屬於較難完全治癒的型別,必須採取最高風險的化療方案。雖然台灣化療方案有可媲美先進國家的成功率,766名孩子5年不復發存活率高達86%,但還是有14%孩子會遇到復發。

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細胞治療科主任姚明表示,復發後如果沒有做細胞治療或骨髓移植等積極治療,只能做症狀治療的話,通常生命就只剩幾個月,但在台灣能夠負擔得起「細胞治療」的人不多,CD19 CAR-T細胞治療就要1000多萬。

亭亭媽媽也說,這些治療連商業醫療保險都沒有給付,為了讓亭亭治療,已經賣房改成租屋,加上其他自費標靶藥物的花費,總金額是算不清也不敢想。

周獻堂表示,CD19 CAR-T細胞治療的技術要求非常高,首先要搜集病童自己的T細胞,送到國外藥廠的實驗室。實驗室以基因工程把癌細胞的標靶植入這個細胞,再經過純化和擴編,再送回台大醫院的細胞治療中心,並且回輸到亭亭身上。

姚明表示,回輸之後,必須密切監測併發症,因為治療過程會清除掉帶有CD19基因的B細胞,短期來可能引起「細胞素釋放症候群」,這在亭亭也有發生,所幸有控制下來,沒侵犯到中樞神經。長期來看,身體不容易產生抗體、免疫球蛋白數量較少,得到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風險較高。亭亭媽媽說,孩子目前每個月要回院打免疫球蛋白,也是自費,但好在有學生保險能補助一些。

姚明表示,正常T細胞改造後認識了CD19這個標記,理論上只要是屬於相同標靶的淋巴癌,無論對成人或兒童都有效,目前較成熟且通過適應症有兩種疾病,25歲以下急性血癌和成人頑固型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如果發展出其他標記,也可望應用多發性骨髓瘤、急性骨髓性血癌等。周獻堂表示,亭亭治療成功是一個好的開始,未來還有很多疾病可用此技術治療,希望能幫助到更多兒童和成年人。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2012年,跟亭亭罹患相同疾病的美國小女孩艾蜜莉,率先接受CAR-T細胞治療。10年過去,完全康復的艾蜜莉仍健康,台灣也有首例正式受惠於此項療法的女孩亭亭,這當中的心血已非「十年磨一劍」可形容,在台灣醫療史上是值得紀念的。

疫情減損4成醫療可近性!這兩種人、這種病最慘

2022-07-13 13:05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根據經濟學人推估,台灣今年1到6月超額死亡為8067人,對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冠致死死亡6326人,間接超額死亡人數達到1741人,多個領域學者專家接連疾呼「不應忽視任何死亡」,建議速將傳染病改列第四類、改採流感化監測,藉此促使醫療量能正常化、減少間接死亡,指揮中心仍不動如山。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上午例行直播中,根據已發表於國際期刊之本土研究,證明早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初,社區民眾整體醫療照護可近性就已減損39%。其中80歲以上長者之醫療可近性減損程度達到43%,為各年齡層之冠;外籍人士例如移工醫療,醫療可近性更減損達到50%。另有國外研究指,疫情導致醫療不方便,糖尿病死亡率增2成。

該所成員范僑芯指出,今年疫情更嚴峻,初步也可從健保資料看到,雖然到醫院看較嚴重疾病的就醫下降幅度較小,但相較於疫情前一年,無論2020年、2021年,到今年4月,西醫診所的單月門診量降幅達到200至400萬件。至於5、6月疫情最嚴峻時,醫療服務及醫療可近性所受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彙整和分析。

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控制,西醫基層扮演關鍵角色,國外研究已經證實,疫情將導致慢性病監測和控制成效變差。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表示,英國2020年1月爆發大流行後,英格蘭地區糖尿病診斷率與糖化血色素監測率都大降3分之2,同期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上升19%,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地區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也增加了13%。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底,英國醫療服務恢復常態後,上述死亡率便重新趨近背景值。

「若能改以地方流行監測,使醫療正常化,控制慢性疾病亦會使流行控制得更好!」陳秀熙表示,反之,若慢性病因醫療障礙而控制不佳,不但將導致國家付出間接傷亡的代價,也將提高染疫率、重症率、死亡率。


台大公衛所成員林庭瑀指出,義大利研究追蹤497位有糖尿病的健康照護人員,結果發現,單單「控制好血糖」這一項因素,如果有做到,就能將接種mRNA疫苗後突破感染的風險降低74%。嚴明芳指出,另有荷蘭研究發現,疫情導致高血壓病人停藥,若病人又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最多可增加3.8倍。

各國如何兼顧疫情與慢性病的控制?答案就是加強發展遠距醫療,可惜的是,這方面亞洲國家明顯遜於歐美。范僑芯指出,最新研究發現,歐美國家2020年後,遠距門診的量能皆有明顯有增加,幅度從增加3成到增加7.2倍,成功維持醫療照護量能不要下降太多。反觀亞洲國家,則因先前缺乏相關規劃,無法及時運用遠距來減少醫療量能之衝擊。

很多人會擔心,改採流感化監測,如果BA.4、BA.5導致本土流行再起,怎麼辦?陳秀熙拿出實際數據指出,即使有BA.4、BA.5進入社區,預測到8月底,繼續用嚴密的大流行監測,單日新增個案大約是3.5萬人,單日感染率是僅0.2%,但若採取地方流行的社區流感化監測,8月底單日個案仍在一萬以下,大約9000,單日感染率僅0.04%。

陳秀熙表示,台灣有高追加劑接種率加上落實戴口罩,兩者對於預防中重症和死亡的效果達到80%以上,抗病毒藥物對於中重症和死亡的預防效益也有5到7成。此外,觀察其他國家經歷大流行後,即使變異株佔比上升,單日染疫率和死亡率也無明顯變化。

陳秀熙呼籲,不應該讓變異株影響台灣過渡到地方流行防疫策略,也不該停止邁向新常態生活。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集檢所出書 元老爆驚險事蹟:小孩被當行李、缺氧送醫多

2022-07-12 13:12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在今上午舉辦集中檢疫所防疫紀錄專書「戰疫堡壘」新書發表暨感恩茶會,書中記錄了12間檢疫所的珍貴故事。被稱為「元老級集檢所」桃園林口集中檢疫所指揮官、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陳日昌也到場,分享武漢包機曾發生「少一個人」的離奇事件,還有去年五月疫情時,近3分之1檢疫所住民發生「隱形缺氧」,緊急送醫後幾乎個個都得插管的驚險歷程。

陳日昌表示,當時武漢包機的是高層長官全面動員接機,檢疫所嚴陣待命等旅客抵達,忽然接到一通電話通知說「少一個人」,不但機場怎麼查也查不到,巴士清點了3、4次,就是找不到人。但接駁巴士已開,沿路不能停,一路到了檢疫所。

「從機場就這麼嚴密戒備,怎麼可能少一人?」陳日昌下令繼續查,果然找到,結果令人莞爾。原來因為當時下雨,有一家人當中的小孩被雨衣蓋住,結果被當成一件行李,才會怎麼算都少一個人。

後來另一件令陳日昌餘悸猶存的事,是去年五月疫情時,檢疫所住民動不動就有人「隱形缺氧」。陳日昌說,當時大約將近3分之1的住民,入住檢疫所之後,還是得送到醫院去,就是因為發生了「隱形缺氧」,每個人幾乎都是一送醫就要插管,真的非常驚險。

負責統管集檢所6000多間房的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表示,疫情爆發900多天到現在,他被朋友戲稱為「旅館大亨」和「廢墟之王」。王必勝說。早期找檢疫所場體很困難,但為了達成指揮官「擴大、擴大、再擴大」的指示,全台灣公立機構所有的廢墟,他都跑遍了,有的地方房子都倒一半,有的地方還要開手電筒才能進去。

王必勝特別感謝現任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在去年擔任醫事司司長時,建構集中檢疫所的現行運作架構,這兩年是事實證明,他所建構的系統到直到目前都運作得很好。集中檢疫所當初是一個創新的工作,一開始不知道怎麼處理,一步一腳印走過來,這次出書除了希望留下工作點滴和感人故事,也是希望紀錄下這套工作模式,供未來防疫參考。

關於書名「戰疫堡壘」,王必勝說,戰役二字是取自聖經的典故「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這裡所說的美好,指的並非是戰爭本身,而是指工作人員勇於任事、使命必達、守著信念的美好。堡壘二字,則是希望凸顯集中檢疫所是國家防疫的最前線和最後一線,也是醫院準備不及時的重要的緩衝,今年也收治了上千名確診者。

截至今年6月底,共計徵用63間集中檢疫所、動員21家部立醫院和療養院、1家市立醫院、2家國軍醫院、4家國立大學所屬醫院。工作人員包括醫護、軍警及各後勤單位,累計收住11.2萬人,共攔截3.2萬名確診者。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獨/變異株若社區流行 學者估單日3萬確診、死亡率不變

2022-07-11 19:43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第二起BA.5家庭群聚,本土案例累計4人,境外移入病例定序為BA.4、BA.5的佔比逐周上升,目前已達7成。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變異株佔比不到5%,根據其他國家經驗,若BA.4、BA.5進入社區且占比達到本土案例的30%,單日確診人數可能增為1.5到2倍,意即台灣單日新增病例數可能從目前大約2萬例,增加到3萬例。

不過,陳秀熙也指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BA.4、BA.5的嚴重度並未高於BA.2,確診人數增加,不代表死亡率會上升。以新加坡為例,該國本土個案已有大約40%是BA.4、BA.5,單日確診人數從疫情下降期的4000多例開始回升,現在大約是單日新增8000多人,大約是2倍,但新加坡的死亡率並未上升。

「在台灣進入地方流行階段的現在,新加坡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對象。」陳秀熙表示,在確診增加,但重症死亡威脅並未上升的地方流行階段,各國都在致力於「恢復正常醫療量能」。

陳秀熙表示,因為要是慢性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沒有控制好,不但超額死亡當中的間接死亡無法下降,更會導致新冠肺炎「突破感染機率上升」,讓超額死亡當中的直接死亡也無法下降。比方說,已有研究證實,糖尿病沒控制好,會顯著提高突破感染的風險。

既然BA.4、BA.5變異株嚴重度並未較高、死亡率可維持不變、慢性病及重大疾病的影響又這麼大,陳秀熙提醒,現在就是一個時機,應該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改為地方流行的流感化監測方式,同時透過定點和實驗室監測,來掌握BA.4、BA.5在國內的感染情況。

面對外界持續呼籲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並傳出有7月底、8月初就將改列的時間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法傳類別的改列時機,會視疫情的整體趨勢而定,沒訂時間表。


獨/最新防疫成績單 6月超額死6362人排名退至第7

2022-07-11 18:4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1日大秀防疫成績單,引用《經濟學人》統計資料,指出台灣整個疫情期間超額死亡為「世界第2低」,每10萬人超額死亡數僅輸給紐西蘭,沒隔多久,指揮官陳時中就宣布參選。

不過,根據《經濟學人》加入6月數據後公布之最新「成績單」,台灣排名已退至第7,6月比預期多死6362人,超額幅度達43%。這6362人扣除6月指揮中心公布直接死於疫情的4014人,6月可能有2348人疫情導致之間接超額死亡。

《經濟學人》統計,台灣5月實際死亡比預期死亡多了2305人,超額幅度為15%,6月實際死亡比預期死亡多了6362人,超額幅度達43%。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他認為《經濟學人》的數字很合理,另根據他所做的推估,5月超額死亡幅度大約是19%,兩者相去不遠。

陳秀熙表示,5、6月疫情嚴峻,對於台灣戰後嬰兒潮的年長者衝擊最大,加上醫療量能還沒有恢復正常,來自疫情的直接死亡,以及來自慢性病、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間接死亡,都會發生。如果能夠盡快「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重大疾病的醫療恢復正常,超額死亡的幅度才會減少。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每個國家疫情流行的時間不同,建議超額死亡應該要看較長時間內的數據。《經濟學人》統計今年1到6月超額死亡數分別為34人、負253人、168人、負549人、2305人、6362人,總和為超額8067人;對照台灣1到6月公布新冠死亡6326人,不排除可能前半年非新冠的間接超額死亡人數是1741人。

莊人祥補充說,由於內政部死亡人數統計會有時間差,6月新冠死亡人數可能還會增加,間接死亡人數應還有縮小空間;另外,超額死亡增加也不能排除人口老化的因素。國內新冠死亡統計顯示,這一波疫情死亡高峰大約落在5月29日至6月18日,現在高峰已過,每天死亡人數已下降,預計7月超額死亡數也會下降。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陳時中選北市喊「我扛」 指揮中心專家嘆:疫情怎能當政治舞台?

2022-07-10 19:36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民進黨選舉對策委員會今建議徵召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陳時中同時發出聲明表示「責任來,我就扛」,卻未提到部長和指揮官的接任人選。不過,對於社會大眾來說,比接班人影響更巨大的,可能是陳時中離開現職後,指揮中心的開設層級、新冠肺炎的法定傳染病類別,會不會改變?遲遲不調整的原因何在?

「把這麼嚴重的疫情,拿來當作一個政治舞台,你覺得合理嗎?」指揮中心內部不具名專家嘆了一大口氣説,如果傳染病類別和指揮中心都早點降級,「恩恩就直接送醫院就好了,還會發生恩恩事件嗎?」

專家表示,改列第四類法傳,對於病人、醫院、衛生行政人員來說,都能減輕極大的負擔,各界人士也都已經呼籲好幾個月了。

如果能改列第四類法傳,民眾不舒服,就像平常一樣分級就醫;醫院不用開這麼多專責病房,多了許多床給應收治住院的病人。第一線臨床醫師,也不會眼睜睜看到許多該趕快治療的病人,因為不敢去醫院、住不進醫院、要等解隔離,就這樣病況惡化,甚至是走了。

既然改成第四類是皆大歡喜,為什麼至今改不成?專家認為,答案就在陳時中這個「主角」身上。現在陳時中要去參選了,若指揮中心繼續一級開設,當然應該由行政院院長來擔任指揮官,才叫得動各部會。

不過,既然指揮中心早該降級,新冠肺炎也早該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如果往此方向前進,出任指揮官的層級也不需要到行政院這麼高,由衛福部部長或疾管署署長兼任就夠了。

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

口罩還要戴多久?美研究:疫苗達標後室內再戴2到10周

2022-07-07 13:05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天氣愈來愈熱,出門戴口罩才幾分鐘就滿臉大汗,到底還要戴多久呢?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今年4月發表於《Lancet Public Health》,當接種二劑以上覆蓋率達到80%,如果美國人每天願意多花1.25美元,在室內再戴口罩2到10周,可減少14.6億美元社會成本、減少6.29萬病例、13.8萬次住院、1.6萬人死亡。覆蓋率在夏天達標,口罩令延長期可以較短,冬天則要長一些。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報告的最新數據,台灣目前第二劑覆蓋率已經達到84.47%,第三季覆蓋率也高達70.45%,是否距離解放口罩的日子不遠了呢?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疫苗、藥物、口罩」這三者是非常重要的防疫手段,在不同的疫情階段,扮演著不同比重的角色。台灣人民過去兩年半始終努力落實口罩防疫文明,對於防疫的貢獻非常大,特別是早期疫苗和藥物還不普及時。他也正以本土數據推估台灣口罩文明的成本效益、推估適合鬆綁時機,很快就會發表結果。

陳秀熙表示,台灣疫情高峰不如美國嚴重,進入地方流行時感染率會比較高,引此NPI開放速度可能要比較保守一些。不過他認為,戴口罩令已應可改為「軟性」,限縮在重點高風險場域就好,例如大眾運輸工具、公共集會場合、脆弱族群較密集之場所(例如醫院及長照機構),或有未接種疫苗者在場時。

陳秀熙表示,過去常常提醒大家戴口罩,看似老生常談,其實非常關鍵,台灣若不是有值得引以為傲的口罩防疫文明,本土疫情結果恐怕會更慘。因為口罩可以一次預防多種傳染病的總體效果,還能減少頻繁停課停工的帶來的社會損失。

美國這篇研究顯示,不論二劑以上疫苗目標覆蓋率是70%、80%、90%,達標後再延長室內口罩令2至10周,都有非常高的成本效益。比方說,若美國實現90%覆蓋率,模擬顯示,延長室內口罩令將避免130億美元的社會成本、24億美元的第三方支付者成本(包括醫療費用與生產力損失),還能減少629萬病例、免去13.6萬次住院和1.6萬人死亡。

即使疫苗功效為90%,使用口罩仍能提供額外價值,包括避免170億美元社會成本、10億美元第三方支付者成本,以及193萬的病例。即使100%有症狀者都被隔離,使用口罩仍可節省359.7萬美元社會成本和575.9億美元第三方支付者成本,避免了162萬例病例和3950人死亡。

陳秀熙表示,「疫苗、藥物、口罩」這三者是非常重要的防疫手段,在不同的疫情階段,扮演著不同比重的角色。台灣人民過去兩年半始終努力落實口罩防疫文明,對於防疫的貢獻非常大,特別是早期疫苗和藥物還不普及時。現在疫苗和藥物已經普及,口罩還不能完全放掉,但已經可以將規定從「硬性」改成「軟性」。

6月超額死亡30% 學者示警:這事再拖 暑假仍超額死15%

2022-07-06 10:35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新冠本土疫情趨緩,但各項監測及通報隔離標準,仍採取相當嚴格的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對於常規醫療流程造成莫大干擾。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說,疫情導致的直接死亡已經受到控制,但更重要的是,防疫措施嚴重打亂常規醫療照顧流程、阻礙健康促進活動而衍生之間接死亡,根據內政部全死因死亡數推估,今年6月超額死亡達到30%。

陳秀熙預估,如果不趕快將目前的大流行監測方式,改為進入地方流行的流感化監測,並將第五類法傳改列為較寬鬆的第四類法傳,7、8月超額死亡仍會分別達到15%、10%,單日個案數還是會在每天2萬到3萬之間徘徊。若有調整,不僅能促進醫療照護正常化、減少超額死亡,7月底個案數可望降低到1萬2000多人,8月可降低到單日萬例以下,約6000多例。

不過,進入過渡期監測,口罩政策仍不可鬆綁。陳秀熙表示,因為疫情高峰較高的歐美及香港、南韓等,因為高峰期已經大規模感染、犧牲許多脆弱族群,所以進入地方流行時,感染率僅0.02%,口罩令目前都放寬較多。

然而。台灣屬於高峰相對較低的國家,綜觀流行曲線同屬此類的紐西蘭、澳洲、新加坡等國,進入地方流行後仍有大約0.1%的感染率,口罩令等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的放寬程度會比較保守。

「台灣已經要接軌地方流行了!」陳秀熙指出,從台灣不同地理區域的年齡別曲線,可以很清楚看到,各區、各年齡都一致往感染率0.2%方向收斂,例如50到69歲低於0.15%,0到19也低於0.2%,可預測趨勢將持續到8月。疫情曲線收斂是中重症減少的基礎,抗病毒藥物和追加劑持續施打,也有決定性的效果,目前中重症及死亡降幅都已經接近50%。

然而,上述這些都只是「直接死亡」的部分,超額死亡包括疫情導致的直接與間接死亡,若不能降低「間接死亡」的部分,超額死亡仍會持續。

「台灣如果不考慮WHO所建議的過渡期監視政策,納入更多層面考量,會導致很多不必要的超額死亡,流行曲線也無法下降如預期。」陳秀熙說,「地方流行的監測指標。必須要加入經濟和社會指標的影響。」

因為即便疫情控制好,醫療量能短缺、長期害怕感染的精神心理壓力、長期的NPI、黑數汙名、邊境管制、隔離檢疫,都讓生活緊張,造成間接傷害。例如打亂慢性病和癌症的就醫常態、影響到醫療機構常規照顧流程,無法進行社交和文化藝術活動也會影響精神心理健康。


王任賢稱指揮中心該退場 「716提名陳時中一起帶走」

2022-07-06 12:5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新冠本土疫情趨緩,各項監測及通報隔離標準仍採相對嚴格之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常規醫療流程受干擾。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醫療障礙和確診黑數都是超額死亡原因,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快篩陽性通報只帶來壞處沒有好處,指揮中心已發揮不了監測功能,反而帶來醫療僵化的危害,導致死亡增加。

王任賢表示,沒有其他天災人禍,台灣醫療這麼進步,超額死亡不該這麼多。他認為最大原因就是「指揮中心仍存在」,不但沒有監測功能,還造成醫療障礙,導致非新冠死亡增加。

王任賢指出,指揮中心的監測功能已經不行了,對於大部分不到65歲的健康人來說,通報陽性也沒有特效藥可以領,只是徒增工作和生活上的麻煩和困難。就他觀察,現在很多醫療人員都不通報自己確診,就是為了維持醫療量能;其他行業更不用說,為避免影響工作和生計,根本不想通報。

「常規流感化防疫,根本不需要指揮中心。」王任賢表示,讓大家自由就醫,在院所快篩,快篩陽性評估具適應症就領藥,不會影響醫療量能。監測上也不需要像現在這樣採取「普遍監測」,只要跟流感一樣「定點監測」就行了,由基層定點醫師按一定比例抽樣,即可精準回推全人口盛行率;「非定點監測」也可從實驗室、死亡率去做分析。

王任賢表示,早在4月6日蔡總統官邸會定調「減災」時,就該同時將指揮中心「下架」,指揮官陳時中也可說是功德圓滿。可惜「當初一個猶豫,一盤棋就輸掉了。」演變到現在,卻仍什麼都做一半,還在繼續被社會大眾追討疫苗和快篩,儼然是「父子騎驢」困境,到現在都下不了台階。

王任賢建議,下一個解散指揮中心的最好時機,就是7月16日。屆時民進黨中央提名陳時中參選台北市市長,可以順便連指揮中心「一起帶走」。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獨/確診後出國前準備這證明 三個月內回國檢測費較省

2022-07-04 20:40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指揮中心6月中曾公布「境外確診個案返台常見QA」,提到國外確診者入境須檢附確診證明及兩日內陰性證明,陰性證明可從「PCR陰性」或「PCR報告ct值大於等於30」或「抗原檢測陰性」三選一。現在國內確診者愈來愈多,如果3個月內出國又回來,也適用這些規定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都適用,無論國內醫院開立的書面證明或數位健康證明,都可視為確診證明,出國前可事先準備好。

反觀在國外確診,確診證明就沒這麼好取得。有讀者反應,在美國快篩陽性確診,輕症或無症狀都不需就醫吃藥,很難取得相關證明。若未能及時取得確診證明,就只能比照一般未確診旅客,花120到135元美金去做PCR,要是航班時間緊迫,急件甚至要價200美金。因為美國7月1日起已不再補助連鎖藥局的PCR檢測費用,在美國沒有醫療保險的人,現在做PCR就是這麼貴。

讀者表示,希望指揮中心能夠放寬規定,採認24小時內的抗原陰性報告,抗原檢測只要幾十元美金,不但結果更快出爐,也可以減輕經濟負擔。因應出入境的康復旅客比例愈來愈高,也希望指揮中心針對康復者訂定更詳細相關指引,比方說,如何證明自己曾經確診,現在就是個難題。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今也於臉書發文表示,PCR非常敏感,感染已久的陰陰陽陽狀態都測得到,所以現在許多國家已放寬改採24小時內的抗原陰性報告,目的在擋下高病毒量個案。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也說,台灣入境時會要求再做一次唾液PCR,入境3+4還得關3天加上快篩,算是目前世界上入境規定相當嚴的國家,登機條件應可改用抗原檢測陰性。

對此,莊人祥表示,不論PCR陽性報告、抗原快篩陽性報告、醫療機構開具曾確診證明、當地政府解隔證明等,都可以視為確診證明,希望旅客加以利用。

莊人祥說,因有亞型變異株病例導致全球病例上周增加兩成,又適逢暑假人流增加,國際疫情再次升溫,因此「搭機前兩日內PCR檢測陰性報告」、「入境容額2.5萬人」、「3+4檢疫」這3項規定都將維持,以確保航空器防疫安全及減少病毒跨境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