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移工確診曝社區還有疫情隱憂 專家籲儘速做好三件事

 2020-07-27 18:2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一名泰籍勞工自台返泰後確診,無法排除為本土個案,此案曝露出台灣社區仍存在疫情隱憂。長期關切移工議題的立法委員、民間團體及醫學專家呼籲,指揮中心及勞動部應儘速徹底檢討移工防疫困境、去除移工就醫障礙、積極進行疫調和篩檢。

新加坡在二月九日後開始出現南亞外勞群聚感染,即便當局已針對外籍勞工宿舍做出防疫建議,但仍無法遏止疫情陸續在移工宿舍、建築工地、小印度購物中心等地出現,群聚感染持續擴散,讓當時被譽為防疫模範生的新加坡,面臨到第一波國內疫情的反撲。

旅居新加坡逾十年的台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曾在本報《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專欄中,詳細分析新加坡面臨外勞群聚感染的挑戰。她指出,新加坡政府當時透過鉅細靡遺的疫調,把每個移工群聚之間的關聯找出來,也動員國軍以及警力,確保勞工宿舍可落實公共衛生措施、在宿舍部署醫療站,並大幅提升檢驗量;同時積極篩檢移工,並將被感染者、可疑病例、健康者分開。

聽聞泰國勞工返國後確診,黃韻如特別提醒,指揮中心應「勇敢面對,積極疫調篩檢,擴充醫療量能。」

「不希望台灣發生新加坡的移工宿舍群聚,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該做好最壞的打算。」關注外籍勞工健康的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洪申翰指出,移工沒有獨立生活空間,就醫難度也比台灣人高,隱忍病痛繼續工作是常態,導致移工防疫一直有諸多死角,難以調查感染源,也不易落實隔離檢疫措施。

洪申翰呼籲,疾管署和勞動部應要共同完整討論目前移工面臨的防疫困境,勞動部也要真正面對並且改善移工生活工作的環境及被對待的情境、去除移工就醫的阻礙,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工作人員吳靜如表示,這名泰籍勞工很可能是在台灣受到感染,受疫情影響的潛在範圍很廣,除了工廠的外勞及本勞同事,還有休閒場所會遇到泰語社交圈朋友,這些人都會很害怕。

吳靜如說,疫情發生以來,勞動部一直沒有做到「即時提供」外籍移工重要防疫資訊這件事,過去幾次指揮中心公布防疫新措施,翻譯版本出現的時間都比公佈時間晚了十天以上。吳靜如說,很多疫病風險就發生在這個資訊落差之間。

吳靜如建議,為幫助疫調順利進行,勞動部應儘速將此確診相關訊息翻譯成泰語,讓當地泰語圈廣傳,相關人員才能夠幫忙搜集資訊、主動說出來。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薛鑑忠表示,疫調人員可以申請雙語翻譯人員從旁協助,如果有移工需要隔離,勞動部可安排入住衛福部的集中檢疫場所,目前保留給移工的床位都還充裕。至於資訊落差的處理,薛鑑忠說,「如果指揮中心有公布新的措施或資訊」,勞動部就會翻譯。

今天下午指揮中心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有此疑似本土感染之個案,是否算是新資訊?薛鑑忠表示,會儘速進行翻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疫情調查已經在緊鑼密鼓進行中,疫調需要翻譯的部分會盡快來做。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廉價物治1/百萬人頸背痛求治癒僅得國際認證低效療法



2020-07-26 20:4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表面看來無恙,但其實每20個人就有一人正忍受背痛或頸痛,年輕到年長都有。健保資料顯示,頸痛和背痛人數正逐年成長,去年103.6萬人以健保就醫,85%僅得到各國臨床指引未建議優先使用的電療、熱療、牽引,許多人治療數月仍無法解決問題,26歲的林先生是其中之一。

林先生一年半前某次重訓後,下背開始不舒服,他到地區醫院求診,醫師先照X光說看不出異常,後來照核磁共振又說好像椎間盤突出。他每周做三次電療,熱敷、腰椎牽引、紅外線,三個月後到診所再做三個月電療,熱敷、腰椎牽引,半年間所有原本運動都暫停,背痛情況卻全無改善。

林先生說,回診時將情況告訴醫師,也曾求助醫學中心骨科,但每個醫師都說:「不然你就開刀」。後來他經朋友介紹,到物理治療所自費做詳細評估,治療師發現問題不在腰椎,是在薦髂關節,徒手治療三次就感覺好了五成,治療一年後已恢復七、八成,可以騎飛輪運動。

2019年健保資料顯示,頸痛或背痛相關診斷佔門診物理治療病人的四成,是最大宗,就醫人數達103.6萬人,絕大部分在診所治療,一年就醫557.4萬次,健保支出達46.9億元,人數和費用在近三年穩定成長一成左右。

至於治療內容,85%僅申報「簡單治療」,以「電療+熱療」、「牽引+熱療+電療」這兩種組合為大宗,在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都佔七成以上。接受「中度治療」的頸痛或背痛病人僅佔14%,大都只申報一項,以運動治療或徒手治療為主,在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僅佔兩到三成。另外,每1000個就醫人次只有2次曾經接受物理治療評估。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王劼去年九月在《物理治療》期刊發表兩篇研究,分析2011年健保資料,當時頸痛或背痛病人僅接受簡單治療的現象已存在,明顯與各國實證指引之建議不符,至今依舊。

王劼表示,各國醫學會與政府單位歸納實證研究制定頸痛和背痛物理治療臨床指引,多數建議運用徒手治療或運動治療。牽引、熱療、電療等國內常見之治療組合,各國臨床指引多認為證據不足、不建議做,僅少數指引建議急性期可短暫使用以暫時緩解症狀,例如自行在家熱敷,但其角色只是徒手治療或運動治療的輔助。

王劼擔憂,台灣高度依賴儀器治療的風氣,會阻礙民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識能,健康識能包括對於認識疾病、了解適當的治療、知道如何因應疼痛和失能。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電熱療及牽引有紓緩緊繃、減少疼痛、減少神經壓迫程度等效果,但舒緩之餘,還需要治本和預防。在澳、美、日等國,物理治療幾乎沒有儀器治療,是以做動作評估、運動治療、徒手治療等為主,如此才能真正解決病人的潛在問題,可惜台灣目前健保給付上是力有未逮。



廉價物治4/治療項目怎搭配?詳細評估是治本第一步

 2020-07-26 20:5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26歲的林先生一年多前某次重訓後開始下背痛,他先到地區醫院求診,每周做三次電療、熱敷、腰椎牽引、紅外線,三個月改至診所再做三個月電療,熱敷、腰椎牽引,半年間所有運動都暫停,背痛情況卻全無改善。林先生回診時將情況告訴醫師,也曾求助醫學中心骨科,但每個醫師都跟他說:「不然你就開刀」。

林先生的經歷,很多人都走過。根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台灣有103.6萬因頸痛或背痛,以健保身份到物理治療門診就醫,85%只做電療、熱療、牽引,這些是各國臨床治療指引多認為無效或僅能暫時緩解疼痛的項目。林先生後來到物理治療所做自費,才發現問題在薦髂關節,接受徒手治療三次就感覺好了五成,治療一年後已恢復七、八成,可以騎飛輪運動。

為什麼半年儀器治療都沒用?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王子娟表示,中、老年人的影像學檢查多少都能找出一些骨關節結構不理想的跡象,但研究顯示這些影像異常多半無症狀,所以不能只看影像就貿然說痛都是因為退化性關節炎或椎間盤突出,這樣會導致病人心理壓力過大、想直接開刀解決。若經詳細動作評估,找到根本原因,很可能根本不需動刀。

陽明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戴孟瑋表示,儀器治療不是絕對不好,對病人來說,關鍵是「對症下藥」的治療,假設評估後認為需要搭配儀器,也會有效。牽引或電、熱療都是比較沒有針對性的,如果病人的問題根源在某節脊椎、某些肌肉力量不平衡,只做沒有針對性的處理,效果就很有限。

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是,病根不在儀器能介入的範圍。戴孟瑋舉例說,薦髂關節失能衍生的疼痛,區域除了在臀部,也常傳導到下肢,病人常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或腰椎問題,其實不然。很多頸痛也不是因為脊椎壓迫神經,而是某一個小關節面活動不順,或是某一條肌肉太緊繃夾到神經,需要做一些關節鬆動術,也要教病人做運動,來處理肌肉緊繃或姿勢不良。

戴孟瑋表示,做過很多儀器治療才來的人,都會覺得物理治療的徒手治療很神奇,但也有不少病人認為「有效的治療才是正常的」,不足為奇。第一次治療還要加上評估時間大約需要一至一個半小時,後續治療每次不會超過一小時,大部分病人通常在前幾次治療,就會感受到明顯改善,疼痛可能一下就從十分減到五分、四分,除非是慢性疼痛或合併一些心理因素,才會需要比較久時間。

廉價物治2/徒手和運動治療給付低、成本高、易核刪

 2020-07-26 20:4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全國百萬人頸痛背痛,經健保就醫尋求多次物理治療,85%只做了電療、熱療、牽引,這些各國治療指引認為無效或僅能暫時緩解疼痛的項目。健保給付項目雖有實證支持療效的徒手治療、運動治療,卻極少被開立。醫師和治療師都無奈表示:一切都跟錢有關,跟專業無關。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隨社會變遷和人口老化,健保復健比例持續增加,一直是健保核刪重點目標,簡單治療最不容易被刪。理論上應先評估,才能找出問題、據以擬定治療計畫,例如美日澳等國都以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為主力。健保審核委員卻普遍認為「夠嚴重的診斷」才需要這些,一但被抽審抽到,通常就是核刪。

台灣復健醫學會發言人、三軍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良城表示,院所被核刪還要「放大回推」,比如這家院所被抽審若被核扣一千點,會按比例放大回去,總申報點數可能會被核減十萬點之多,會影響營運,所以院所都很謹慎。

陽明物理治療所總院長朱俊榮說,明明感覺沒效,病人卻繼續做、醫師繼續開,根本原因是病人、醫師、負責審核費用的醫師,都不了解物理治療專業。如果讓物理治療師審查費用,就會在合理狀況下,去刪電療、熱療或牽引。

除了核刪,受訪醫師和治療師認為,物理治療診療項目給付長期過低,也是導致評估和中度治療不被重視的重要原因。

一名物理治療師說,做兩項簡單或一項中度治療的給付金額都是190到320點,簡單治療可一對多,時間人力成本低、病人量大、不易被刪;中度治療或評估都要一對一,成本高、病人少、易被刪,醫療院所當然寧願多開幾項簡單治
療就好。不分院所層級,健保只給付物理治療評估240點,且限定同病人每月只能申報一次,若期間情況有變、需再次評估以調整治療計畫,也不能申報。

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骨科醫師廖慶龍表示,電熱療和牽引的確是輔助性質,重點在衛教,要教病人回去做運動、調整姿勢,但這些都沒有給付。陳良城表示,醫療成本一直成長,但物理治療給付規定已經20多年未曾調整,醫界都期盼要合理地提高給付。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王劼表示,健保應給予實證支持的治療項目更多給付誘因,也要根據不同疾病之實證訂定療效評估期程,並要求逐漸降低治療頻率;治療師提供居家訓練的衛教也應納入給付。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給付只要調整一點點,影響就很大,因此調整既有給付也需要進行醫療科技評估。不過目前健保署這方面的相關經費很少,需要再去爭取預算,才能根據實證重新檢討物理治療給付。

廉價物治3/被動治療弊多於利 治療師和病人從健保出走

 2020-07-26 20:4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健保署統計,全台灣每20人就有一人頸痛或背痛,經健保就醫尋求多次物理治療,卻只做電療、熱療、牽引,這些各國治療指引認為無效或僅能暫時緩解疼痛的項目。許多人就算質疑其效果,卻因覺得無害就繼續做。專家提醒,過度依賴被動的儀器治療對健康有害,已有越來越多物理治療師和病人從健保體系出走。

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王子娟表示,台灣民眾長期接受研究證實低效的處置,有些醫療人員也習慣告訴病人「痛就不要動」,民眾以為儀器治療反正無害,有健保就不做白不做。越來越多實證顯示,被動的儀器治療對病人可能有潛在危害,「保持適當活動(Stay active)」更重要。

王子娟表示,何時該動、何時不該動,物理治療專業評估後可做出最佳判斷和建議。如果病人以為痛就是發炎所以要避免、靠儀器就消炎就夠,會產生「恐懼迴避(fear avoidance)」的惡性循環,病人不敢動,越來越沒力氣、功能越來越差,恢復進程延緩,醫療支出增加,還會導致更多人因為復健無效而被建議要開刀。

陽明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戴孟瑋過去在診所工作時觀察到,病人脖子痛就拉脖子、腰痛就拉腰,就算治療師評估不該做,病人回診時也反應拉完不舒服,醫師會跟病人說「要拉一陣子才有用」,病人多半就會聽話繼續做。背痛原因很多,不見得都得做牽引,有些人做了反而破壞身體代償機制,越拉越不舒服。頸痛也不見得都需要牽引,例如上段頸椎或顳顎關節有問題的人,會因為綁帶卡住患部而引起不適。

只做儀器除了讓病人變被動、越做越灰心,也會促使想精進技術的物理治療師出走去做自費,使用健保的民眾更得不到物理治療專業協助。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物理治療師都希望幫病人找到問題、解決問題,不喜歡整天只能操作儀器,所以越是只做儀器的地方,越留不住物理治療師。另一方面,近年也有許多民眾知道只做儀器難以正本清源,寧願多花錢尋求更好的治療,所以物理治療所越開越多,並與運動中心及醫療院所展開多元的合作。

骨科醫師、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廖慶龍表示,台灣民眾大多認為運動是老生常談,很多只想靠吃藥,但醫師基於專業還是會花很多時間衛教,甚至開辦背痛教室、自費門診等更精緻的服務,希望更多幫助病人。

廖慶龍表示,醫療人員服務有診斷的人,評估、提供治療性的運動、衛教指導,其實工作的內容和份量不輸坊間健身教練。健身教練服務沒有診斷的人,都有一小時上千元行情,如果健保也給付到這樣,當然會大量申報這些項目。

不過林頌凱擔心,現缺乏有效機制確保評估和治療的品質,若貿然拉高給付,恐導致健保資源濫用,醫療院所變成「刷健保卡的健身房」,物理治療師「健身教練化」的結果,也會擠壓到有限的健保資源,沒有人要去做中風、神經損傷的物理治療。

當物理治療專業傾向自費市場,也會衍生收費、品質、消費者權益等問題。26歲林先生因重訓造成下背痛,做了半年儀器治療沒改善,改到物理治療所做了一年自費徒手治療才明顯改善。求好心切的林先生曾嘗試了多間治療所,也發現收費和品質有不小的落差,令他無所適從。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郭年真表示,調整給付事關重大,很可能會有非預期的負面影響,還有很多其他重要事項應先做好。例如分析病歷資料、進行臨床研究、探討醫療院所或醫師間醫療行為的差異。另外,醫病雙方都需要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能夠開始調整,但由於醫病間有嚴重資訊不對等,民眾衛教之外,專業自律更是不可或缺。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為鑽石公主查62.7萬人健保資料 台防疫成就登國際期刊

 2020-07-22 20:4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防疫成果再登國際期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部落格專欄《BMJ Opinion》昨刊出一篇闡述台灣防疫成就的投稿,作者來頭都不小,包括台灣前任及現任政府要職官員以及民意代表。

文中提到一段大數據經驗,是因1月30日有2694名鑽石公主號旅客從基隆港入境、下船旅遊,相關單位利用手機定位找到62萬7386名國人為可能的接觸者,並逕行檢視其健保就醫資料是否有疑似症狀,結果並未發現有人確診。

台灣政府相當樂於分享此經驗,早在5月1日就曾以預刊專文的形式,登載於《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網站,第一作者為當時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文中提及下船旅客超過3000人。

昨新刊出的這篇文章,標題為的「我們可以從台灣面對武漢肺炎的防疫經驗中學到什麼?」(What we can learn from Taiwan’s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epidemic),作者包括行政院前副院長陳其邁、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健保署署長李伯璋、醫界立委邱泰源、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教授紀駿輝。

此文指出,台灣防疫成功關鍵因素是記取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慘痛經驗,積極強化傳染病防治措施,像是訂定醫院標準作業程序、運用醫療科技防疫等。這次台灣也運用醫療資訊科技、醫療基礎建設和前瞻性計畫來遏止疫情。

包括利用健保雲端系統和出入境旅客資料結合,開發即時警示系統,讓第一線醫療人員即時掌握患者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不僅保障醫護人員安全,也有助準確診斷;同時也利用健保卡實施口罩實名制措施。

為了落實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避免高風險族群進入社區,台灣也將「入境檢疫系統」結合後端「電子圍籬系統」,透過電信定位訊號瞭解隔離者所在位置,一旦超出範圍就會通報警政、民政、衛政系統,落實公權力執行,降低人員防疫作業執行的負荷。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長照真是好生意?居服單位暴增三倍搶人亂象多

 2020-07-14 17:53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長照2.0推動四年以來,經費增加十倍,負責實際提供服務的單位(B單位)數量超過目標值,並且以居家服務成長幅度達三倍最多,卻分布不均並傳出各種搶個案亂象。立法委員吳玉琴與台灣社會福利總盟今召開公聽會,在場團體指證歷歷,並呼籲中央趁選舉淡季檢討給付方式和資源分配,不過衛福部代表卻始終避談中央責任,雙方彷彿身在平行宇宙,沒有交集。

吳玉琴委員辦公室指出,2017年起推動長照2.0,至今邁入第4年,經費已增加10倍多,長照B單位數量超出目標值3800多處。衛福部資料顯示,2017年到2020年四月,長照資源布建數快速成長,居家服務成長幅度高達189%,專業服務和喘息服務成長幅度也高達150%,家庭托顧成長115%、日間照護成長77%。

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游麗裡指出,長照資源雖暴增但分布不均。以台中市和彰化縣為例,2019年台中市有148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服務91案,佔該市老人數的4.83%,共服務13480人。但彰化縣只有25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服務高達304案,共服務7589人,僅占該縣老人數的3.73%。

台灣社區式長期照顧策略聯盟理事長黎世宏表示,各類服務單位中,以居家服務成長最多,因為居服據點設置成本最低,給付又高,每個案每年平均產值2.5萬,接到100個個案,一年就有250萬獲利。黎世宏表示,對服務單位來說,個案就代表財源,由於中央派案原則是以個案選擇為優先,許多B單位會免收自付額或祭出折扣以爭取個案,也會以鼓勵照服員「帶槍投靠」的方式來挖人。

黎世宏說,甚至有地方民代成立B單位,直接要求長照服務資源包括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給一定的案量,地方政府只好自行想方設法審查或阻擋,但礙於民代對於地方政策和經費的影響力,最後常擋不住。游麗裡表示,有些B單位會分潤給負責派案的A單位,創造「一條龍」,也看到有多個A單位和多個B單位都是同一個老闆,等於連鎖開業,無論如何交錯派案的,錢都滾不出自己的口袋。

黎世宏表示,理論上市場競爭能為消費者帶來最好服務,但因長照資訊不透明、政府對於品質控管的失靈(四年才評鑑一次、地方稽核人力嚴重不足),現在已導致資源分配歪斜、大者恆大、劣幣逐良幣等惡果,不利於長照發展和品質提升。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葉建鑫表示,反觀失智症團體家屋,是越來越難做,因為設置和訓練成本都很高,給付和獲利卻很低,人員招募超困難,一年內離職者高達11位,等於訓練完就離職。

面對民間團體訴說長照市場搶人亂象,呼籲中央在選舉淡季好好檢討給付方式和資源分配,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卻避談中央責任。薛瑞元說,長照已經是受到管制的產業,未來政策方向絕不會走極端左派或右派,一定是找平衡點。至於資源布建,薛瑞元說這是地方政府的工作,希望地方有能力盤點現有資源,根據需求人口分佈來建置。

薛瑞元反問在場團體說,「如果有帶槍投靠的狀況,請讓我知道,因為這代表地方沒有在管,負責派案的照管中心在幹什麼?」引起全場團體譁然,紛紛爭相表示,確實有此情況,因為派案原則以案主意願為優先。但薛瑞元說,原則是「考慮案主的意願」,不是「案主意願優先」。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疫情壓力山大 四成醫院員工中重度疲勞

 2020-07-12 13:4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上半年成功防堵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醫護人員功不可沒,同時也背負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心理壓力和辛酸,隨著疫情趨緩才逐漸浮現出來。最新一期《台灣醫界》刊登的一篇院內調查顯示,境外移入病例開始大量湧現的三月,即便是所屬縣市確定病例很少的醫院,全院平均仍高達四成員工自覺達到中重度疲勞,在感染風險較高單位的員工感覺中重度疲勞比例更高。

位處雲林海線的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在今年3月4日到19日間針對院內600多位25至45歲員工進行調查,其中一半以上完成問卷。結果顯示,急診、隔離 病房、加護病房、胸腔及呼吸照護病房等一級風險單位,員工自覺工作疲勞達到中重度的比例高達44%。

一級風險單位的自覺工作壓力明顯高於全院平均值(40%),也高於其他病房、門診、檢驗放射等二級風險單位(40%)。行政單位及藥局等三級風險單位達到中重度疲勞的比例最低(38%),此外,全院有少數員工(7%)達到需要專業諮詢或精神醫療介入的中重度情緒困擾。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觀察,在這次疫情期間,醫院員工感受到的壓力程度,至少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首先是過去的經驗,如果是有經歷過SARS的員工,面對輕症為主的新冠肺炎就不會那麼害怕,所以確實觀察到比較年輕的員工會比較焦慮。

第二的因素是,員工是否對疾病和感染控制具備有正確、更新的認知。黃高彬表示,如果醫院有運作成熟的感染科和感染控制單位,定期提供最新疫情和醫療新知,就會比較安心。像是中國附醫就有定期舉辦很多衛教活動,幾乎每週都會更新資訊。

最後一個因素是員工家人的態度。黃高彬表示,有些醫院員工即便自己很了解、不緊張,但是他的家人不懂、緊張,如果又剛好是家中比較具權威地位的家人,員工的心情還是會被影響到,更擔心工作的風險波及到家人。

黃高彬表示,這份調查反映了今年二、三月的時候,中部可以說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包括染疫來台的中國女性旅客、彰化群聚感染,中部的大醫院或多或少都收治過確診病例,後來三月疫情轉變為境外移入個案為主,壓力才逐漸明顯集中在北部地區。

黃高彬說,目前不會擔心秋冬疫情再起,現在全球疫情持續延燒,往好的方面想,也許能加速帶動相關預防治療的技術開發,也能夠讓人類群體保護力提升。不過,台灣身為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疫苗的開發,「如果有疫苗打下去,就不用怕了。」

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法律素人贏過大律師 勞動部裁決台大醫院違反工會法

 2020-07-08 16:1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去年11月12月間,按照公佈欄使用規定,向院方申請張貼海報,結果遭到院方以不明確、反覆的理由拒絕,相關單位並於電話中透露「因為有工會資訊所以不能貼」。工會今年1月30日依據《工會法》一狀告上勞動部裁決庭。

經過長達半年的審議,勞動部7月1日發出決定書,認定台大醫院違法。勞動部裁決科張科長表示,裁決科根據調查作出裁決,後續將交由工會科開罰。依照工會法45條規定,一個行為可處罰3到15萬元,若初犯一般是罰3萬,台大醫院拒絕三張海報,算三個行為。

對此,台大醫院表示,院方均定期並持續與工會協商各類議題,收到勞動部公文後會據以再與工會再次協商,明天就有定期的協商會議。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王棋筠表示,去年底申請張貼的海報是宣傳紀錄片活動、提醒同仁投票日休假權、說明醫院紅利績效發放,海報中也有加入工會相關資訊。不料,當時院方駁回申請,理由含糊、說詞反覆,一下說空間不足,一下子說不符規定,卻說不出哪裡不合規定。後來經過電話詢問,相關單位才說,是因為有工會資訊,所以不能貼。

加入企業工會是員工的權利,工會法第35條也明文規定,雇主不得不當影響、妨礙或限制工會之成立、組織或活動。因此工會幹部開始搜集證據,並且到勞動部裁決庭送件,依《工會法》提出「不當勞動行為」申訴。

王棋筠表示,一月底送件後,4月到6月12日間共開了三次調查會議、一次詢問會議,這對於都在醫院工作的工會幹部來說,是不小的時間負擔和心理壓力,但幹部仍盡量喬出有空的人去開會。

王棋筠表示,在勞動部的會議上,台大院方請了三個專精這方面的大律師,工會這邊卻沒有律師也沒有法律背景,只能硬著頭皮去面對,是很辛苦的一仗。工會幹部開會前要花很多時間準備,來來回回搜集證據、整理事證,再一項一項回應院方提出的答辯書,到最後階段,證據都已經整理到高達20幾項了。

工會7月1日收到決定書,勞動部認定臺大醫院違反工會法、妨礙工會運作及招募會員。王棋筠表示,院方若不服裁決,依法在兩個月內可以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目前院方都還沒有向工會聯絡,不清楚目前院方的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