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記者觀點/家庭外勞休假有解 你我才能安心變老

2014/12/31 · 作者 / 邱宜君 · 出處 /康健雜誌 Web only

全年無休,工時無上限規定。平均月薪18,000元,每月再扣1,800元服務費、每月分期償還仲介費8,000元、還有健保費,剩不到1萬元。
這是台灣外籍家庭看護工的普遍工作條件,絕不是我們會願意讓子女出國打工的,但也不是所有雇主惡意加諸於外勞的。

不是惡意,是無奈。雖然已有些方法可以減輕雇主負擔、連結照顧幫手,讓外勞休假,卻因為不夠普及,很多人不知道或看得到吃不到。

其實,外勞也有喘息的權利

根據長照十年計畫的規定,聘有外勞的家庭只有在外勞回國一個月以上或新聘外勞抵達之前,才能申請喘息服務的補助,政府依照家庭經濟狀況,補助每次費用的七成、九成或全額。如果雇主想要在外勞平日放假時申請喘息服務,就要全額自費,每天費用大約是一千元。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部分縣市政府的長照中心也開放聘有外勞家庭申請,要主動打電話問了才知道。

例如首都台北市只要戶籍和居住地都在台北市的65歲以上市民,就算請了外勞,還是能申請喘息服務補助。補助天數視失能程度而定,中低度失能每年補助14天,重度失能每年補助21天。服務時間限周一到周五白天,每天最多服務6小時、自付300元,其餘費用都由市政府負擔。

勞動部試辦的外展看護服務則是依照個人需求設計的全自費服務,在外勞休假時,由民間機構派看護到府幫忙。目前處於試辦階段,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承辦,由於民間團體力量有限,只有白天提供服務,服務範圍僅限新北市新莊區、台中市西屯區、高雄市部分行政區,提供外展服務的本國或外籍居服員,班表滿滿,明顯供不應求,其他地區的居民則是看得到、吃不到。

現有喘息服務補助有限 製造雇主外勞對立

供不應求、負擔不起的喘息或外展服務,難以滿足照顧需求,無奈的雇主只能完全依賴外勞,結果形成大量全年無休的外勞,外籍看護身心俱疲,也危及照顧品質。根據勞動部2014年最新問卷調查,台灣有高達7成外籍家庭看護是全年無休,另外3成有放假的,平均每個月只能休息一天。

長期無法休假、生活封閉,加上工作壓力和經濟壓力,外籍家庭看護很容易成為精神脆弱的高危險群,嚴重者甚至會崩潰、自殘或傷人,過去已有許多這樣的事件鬧上新聞版面。

家庭看護基本休假到底是幾天?根據國際勞工組織2011年家事勞工公約,每週至少要一次連續24小時休息,每週休假一天,一年就是52天。而且勞工有權力在雇主不在場的情況下,自由安排活動。

喘息服務一年最多補助21天,要讓外勞周休一日,一年就是52天。休假期間,如果照護不能中斷,除非雇主可以自己照護,否則每多一天,就得額外花一千多元,讓外勞休假形同造成雇主沉重負擔。

外勞生活狀況調查只訪問雇主

很明顯的,要讓雇主安心、外勞休假,根本解決之道在推出可近、可負擔的喘息或外展服務。政府也必須充分了解現況,才能規畫出符合需求的喘息或外展服務。令人失望的是,勞動部和衛生福利部還在原地踱步。

勞動部到現在都還沒有正視外勞的工時問題。

過去勞動部作外勞生活調查只有訪問雇主,每天工時就讓雇主自由填答,2014年首度給3390位家庭外勞填問卷,卻完全沒有詢問每天工時。勞動部統計處都承認,只問雇主,不問勞工的工時數據,很可能有偏頗疏漏。不了解真實工時,就不知道喘息/外展服務要如何規畫才能滿足雇主需求、讓外勞充分休息。

法律、預算皆不足  政府改革牛步 

勞動部研擬的《家事勞工保護法草案》通過後,雖初步保障外勞基本權益,但在工時管理卻還是交白卷。勞動部以「難以認定」為由,大膽的將「每日工時」交由權力極不對等的勞雇雙方「自行約定」。不去了解工時還放任不管,形同是勞動部蒙起雙眼又自斷手腳。

另一個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則一直強調沒錢。

由於長照預算每年只有微幅增加,要因應人口老化而年年增加的服務對象,就已經捉襟見肘,因此必須優先補助請不起外勞的弱勢家庭,經費不增加,就不補助已請外勞的家庭。除了長照經費,就要等《長照保險法草案》通過上路,每個繳了保費的家庭,才能期待自己獲得必要的喘息服務。

有好的制度 雇主外勞不需對立

如果勞動部繼續以「難以認定」或「自行約定」這些字眼逃避討論真實工時,未來只會有更多外勞因工時太長而發瘋,甚至傷害雇主。如果陷入困境的外勞家庭,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永不充足的長照經費、遲遲不上路的長照保險,那麼全年無休的家庭外勞,只會越來越多。

要解開雇主與外勞弱弱相殘的死結,必須要靠你我,除了儘可能善用目前的喘息服務讓家中的外勞獲得適時的休息,也要持續注意這些議題,甚至支持關心長照議題與修法的民間團體。等到大家都老了,外勞不願意來了,就太遲了。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94%肝癌兒童 媽媽B肝帶原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中研院院士、兒童肝炎權威張美惠醫師表示,我國兒少B肝盛行率已降到一%,但仍比歐美和日本高。兒童肝癌好發於六歲左右,常因家長沒有定期追蹤,平常亦無症狀,導致確診時腫瘤已太大或轉移,無法積極治療。

最高風險寶寶 一歲起需篩檢、追蹤

過去研究發現,九十四%肝癌兒童的母親是B肝帶原陽性,本身也是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的張美惠提醒,所有孕婦都應於第一產程做肝炎篩檢,所有新生兒都應從出生當天開始,按時打完B肝疫苗。

針對母親B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都呈陽性的「最高風險寶寶」,務必於一歲時篩檢,確認預防注射是否成功。如果失敗,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才有助早期診斷治療。

國衛院與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調查發現六輕附近學校學童體內的氯乙烯單體(VCM)代謝物硫代二乙酸顯著偏高,VCM是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接觸會增加肝癌風險。中研院副院長、公衛專家陳建仁表示,此研究很重要,後續應針對這些學童早期病變或腫瘤標記、呼吸道或過敏疾病,進行長期追蹤,以確認致病因果關係。

至於生殖細胞瘤,陳建仁表示,可能干擾荷爾蒙分泌代謝的因素很多,包括母親生育年齡、胎兒期的荷爾蒙暴露、出生後環境物質的暴露等,值得繼續深入探討。

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將依據這份首次出爐的流行病學資料,包括醫院照顧兒童癌症病患現狀,盡量找出兒童癌症診治的相關問題,積極提升兒童癌症照護品質。另外目前醫學中心的設立門檻之一就是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但尚無針對兒童的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將積極推動,盼最快明年就能提升治療品質。

北榮醫師洪君儀完成的台灣第一份兒少族群癌症發生率研究,將一萬兩千三百多筆資料,依國際兒童癌症分類,分別計算年齡標準化發生率(Age-Standardized Rate,ASR),單位為百萬分之一。ASR是一種統計方式,以世界人口做年齡校正後,已去除人口組成不同的影響,是公認可做國際間比較的統計標準。

台灣兒少肝癌發生率 美日的2倍

台灣兒少癌症發生率 年增1%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台灣兒童青少年癌症發生率年增幅達一%,其中肝癌發生率更是美日等國的兩倍,生殖細胞瘤發生率也比許多國家高,男童罹癌率是女童的一.一九倍。


資料來源:台灣癌症登記,1995年到2009年。(記者邱宜君製表)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洪君儀完成的台灣第一份兒少族群癌症發生率研究,上月登上國際《癌症(Cancer)》期刊,他將一萬兩千三百多筆從一九九五到二○○九年的零到十九歲癌症患者登記資料,依據國際兒童癌症分類,分別計算年齡標準化發生率(Age-Standardized Rate,ASR),單位為百萬分之一,結果發現,我國兒少整體癌症發生率達132.08,男童罹癌率是女童的一.一九倍,以白血病最為常見,其次依序為中樞神經腫瘤、淋巴癌、生殖細胞瘤等。

民國一百年,零到十九歲兒少族群有七百四十五人罹癌,一百六十七人死於癌症。去年,惡性腫瘤更首度超越事故傷害死亡,成為一到十四歲兒童死因之首。

我國兒少癌症發生率目前雖僅高於日本(90.4),比美國(165.7)、加拿大(167.3)、巴西(203.6)、以色列(172.4)低,不過,淋巴癌、中樞神經腫瘤、軟組織肉瘤、生殖細胞腫瘤的發生率,平均每年增加二%,但因各類癌症發生率有升有降,台灣兒少整體癌症發生率平均年增一%。

榮總醫師:恐與環境、生活有關

洪君儀提醒,世界各國兒童癌症發生率都有增高趨勢,可能與環境和生活型態改變有關,確切原因還待研究。

更需警惕的是,我國兒少肝癌發生率(4.6)極高,比起美國(2)、加拿大(2.2)、巴西(1.3)、以色列(1.5)、日本(1.8)都達兩倍以上;生殖細胞癌發生率(13.29)與美國(10.7)相當,卻是加拿大(9.8)、巴西(8.8)、以色列(6.9)、日本(7.4)等國的一.三倍到一.九倍。

研究團隊分析,台灣「肝細胞癌」與B型肝炎盛行有關,廿年前新生兒全面接種疫苗後,六到十四歲兒童肝細胞癌發生率由百萬分之五降到一.八四,但仍是美國和以色列的三倍,表示我國兒童還暴露於C型肝炎或黃麴毒素等飲食因素。

至於生殖細胞瘤,我國發生率一向高於歐美,近似日韓,除了與人種有關,可能與早產、孕期暴露於毒素或荷爾蒙相關。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衛福部鼓勵孕婦寫生產計畫書 婦產科痛斥違逆常規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近年越來越多孕婦會寫「生產計畫書」,期望減少生產過程不必要的醫療介入,衛生福利部順應呼聲,上月將數份範本轉給婦產科醫學會,邀請共同研擬可行版本,希望鼓勵孕婦產前與醫師增加溝通,例如可選擇舒服姿勢生產,或是可與醫師溝通施作可減少會陰撕裂傷的「會陰按摩」等。


婦女新知培力部主任陳玫儀、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強調,生產計畫書的作用在於協助婦女與醫師溝通自己的想法。 (記者邱宜君攝)


此舉引發婦產科醫學會震怒,昨日聯合6位婦產科醫師召開記者會,痛批計畫書是干擾醫療常規的危險災難。但婦女團體與助產學會昨日都到場澄清,強調是希望增加醫療溝通。

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批評,計畫書的要求違逆現行醫療常規,恐危及母子安全,也顯示仇視醫師。例如要求入住可待產和生產的樂得兒房(LDR),但一間LDR造價百萬,太強人所難。

計畫書希望可在產房以外的場所生產、可擺各種姿勢,拒絕現行仰躺且雙腳架高的姿勢、排斥催生、限制內診及胎心音監測次數…黃閔照說,這種唯我獨尊的態度把醫療當服務業,將醫師綁手綁腳。

至於可預防會陰撕裂傷並減少施作會陰切開的「會陰按摩」,黃閔照直言衛福部「沒給錢」,所以沒資源作產前衛教。他強調醫學會認為計畫書不可行,未來也不會提出醫學會版的範本。

台大婦產科教授李建南說,生產計畫書只適用於低風險產婦,但低風險中可能潛藏高風險,應由醫師判斷,所以計畫該變就要變,如果太堅持導致危險,不能又要醫師擔責任。

婦產科醫學會前理事長謝卿宏批評生產計畫書獨厚助產師。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澄清,助產師與醫師同一陣線,根據世衛組織促進自然分娩指引,鼓勵婦女採取各種舒服的姿勢生產。計畫書是產婦表達意願、與醫師和助產師溝通的工具,沒有一份計畫書是事前就能確知「完全可行」或「完全不可行」,若醫師或助產師覺得不妥,都可與產婦討論。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王宗曦則表示,已提供數個生產計畫書範本供婦產科醫學會參考,若醫學會認為有內容偏離醫療常規太遠,可提出討論,衛福部會兼顧可行性,協助凝聚各界共識。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年輕人死因 自殺攀升第二名

〔記者邱宜君、林曉雲/綜合報導〕自殺在國人十大死因排名逐年下滑,去年居國人死因第十一名,跌出前十。不過在十五到廿四歲的年輕族群中,自殺竟是第二名死因,僅次於事故傷害。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張家銘分析,感情問題與課業壓力是主因,校園霸凌也會引發惡性循環,使受害人成為自殺高危險群。

自殺已連續四年退出十大死因,各年齡層人數都在下降,去年死亡人數比前年減少兩百人、共三千五百多人,男性是女性的兩倍。其中十四歲以下有四人,十五到廿四歲以下有一百六十六人,最年輕的自殺死者僅十二歲。

根據近年自殺通報關懷資料,六十五歲以上自殺者有四成是因久病厭世,反觀廿四歲以下的自殺者,六成以上是因情感或人際關係,其次是校園學生問題、精神健康不佳或物質濫用,各占兩成左右。

自殺防治中心主任、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張家銘表示,在精神科門診已經遇過好幾個學生因校園霸凌求助,霸凌使他們心理受創、社交退縮,長期變得越來越宅、易有負面思想。
他提醒,低成就感、完美主義、衝動、自卑、社交能力不佳、家庭學校等支持系統不良,都是自殺高危險群。

親子互動少 家長偷看臉書才驚覺

張家銘感慨,現在許多家庭難得同桌吃飯,卻各滑各的手機,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有自殺意念,其實成績退步、常請假、自殘痕跡、言語文字都會透露警訊。門診中,有家長是偷看孩子臉書才驚覺孩子企圖自殺。

教育部學特司司長劉仲成表示,教育部設有三級防制霸凌機制,從「宣導、發現處置、輔導介入」系統性處理和因應霸凌。被霸凌者千萬不要輕生,要積極求助,學校設有反霸凌投訴信箱或電子信箱,教育部亦設有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藥師報備支援爭議 醫、藥隔空交火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醫師公會全聯會今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媒體餐敘,藥師公會全聯會在場外拉起布條嗆聲。起因在於藥師法第11條「藥師執業處所以一處為限」的規定,在去年7月被大法官會議宣告違憲。眼看該條文8月就要失效,醫、藥界的修法意見卻大相庭逕,各版本修正草案現在全部卡在立法院,雙方都希望博取社會支持,藥界更是大動作頻頻上街抗議。

藥師公會堅決反對開放醫療機構間報備支援的理由,是擔心醫院以「租牌藥師」灌水人力的情況更猖獗。

藥師林俐妏表示,根據屏東縣藥師公會的執業登記名單,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立委蘇清泉所開的安泰醫院,今年五月底以前共有27位藥師,其中有8名為兼職人力,但細看這8位兼差藥師,只有1個兼差藥師有列入排班表,其他人之中,4位是藥廠業務,1位醫師娘、1位退休人員、1位留職停薪,不是從未上班,就是很久才到醫院一次。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李蜀平呼籲,各地藥師應蒐集相關資料,向衛生局檢舉這些違法院所。

醫師公會副秘書長蔣世中表示,在都會區,7成基層診所每天看不到30個病人,營運規模只負擔得起一個藥師,全台灣1萬多家診所裡面,至少上千家診所都是如此,亟需報備支援,才能兼顧藥師休息與民眾就醫的權益。蔣世中強調,很多診所因為請不起藥師,早就釋出處方箋,讓民眾到藥局領藥,但也不能剝奪民眾在醫療院所領藥的權益。

醫師公會還準備厚厚一本資料,對於藥界種種質疑,全部詳細作答。例如,任何醫事人員要報備支援,都要通過衛生局核准,若要杜絕租牌,可與醫師看診一樣用「雙插卡制」,執業時同時插入病人健保卡和藥師的醫事人員卡才能操作。藥師受合理調劑量限制,原執業處和支援處的總調劑量不能超過上限,可保障工作不會過量。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補充保費露餡//近4成高收入者 健保費偏低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健保依身分訂定不同收費標準,但身分無法代表實際所得。學者分析發現,近四成投保民眾所得高於投保金額,還有眷屬坐擁高額獎金和租金,部分榮民竟有執行業務所得,即便透過健保補充保費掌握部分所得,但健保收費與所得不符問題,仍未解決。

健保收費漏洞


健保署昨舉辦承保資料加值應用研討會,淡江大學會計系助理教授韓幸紋報告一千一百多萬人去年的投保金額,與前年綜所稅扣繳資料的分析結果。她將投保金額和所得,從低排到高分五等,交叉比對發現,有高達四百四十四萬人是所得偏高,投保金額卻偏低。

韓幸紋再分析去年的補充保費收取資料發現,具多重身分的人,會選擇最有利的身分投保。例如,固定以兩萬一千九百元作為投保金額的農漁會、水利會會員,有三萬人平均年收近五十萬元租金,另有五千名榮民平均年收十二萬元執行業務所得。

另外,被視為無工作所得的眷屬,其實有超過一.四萬人平均年領二十萬元高額獎金,四.五萬名眷屬平均年收五十萬元租金,甚至有五十萬名眷屬平均年收股利十四萬元。
學者建議應以實質所得為保費基礎

韓幸紋表示,依身分收費的弊病很多,具多重身分的人會選擇保費最低的投保,還有各種低報所得的狀況。例如,低底薪、高獎金的行業,固定用最低投保金額的農漁民、水利會會員、職業工會會員。

她建議未來保費改革,不要再依身分別收費,應回歸以實質所得為基礎。
健保署副署長蔡魯表示,二代健保本以家戶總所得為費基,未來會繼續往此方向改革,希望逐步讓三代健保更公平。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一代健保是認人不認錢,二代健保是認人又認錢,結果都是弊病多多,讓人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身分,也讓同樣金額的所得卻被賦予不同的付費義務,造成投機空間。

滕西華呼籲,應儘速推動「認錢不認人」為概念的三代健保,讓總所得高的人多繳錢。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醫護血汗工時 衛福部月底前公布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為解決醫護勞動條件低落問題,衛福部去年首度將「三班護病比」、「住院醫師工時」列為醫院評鑑試評項目,立院也透過凍結預算要求衛福部全面公佈試評結果。醫改會昨踢爆,衛福部只打算公佈模糊化的結果,表現好壞都看不出來。不過,衛福部說,醫改會誤解了,最快過年前就會照立院決議公佈。

住院醫師超時表


衛福部昨開會討論評鑑資訊公開方式,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拿出事前寄發的開會通知指出,衛福部在議程說明中表明,不將試評結果回饋醫院、只公佈極模糊的護病比結果,甚至不打算公佈住院醫師工時結果。

劉梅君痛批,衛福部拿了錢就不甩立法院,只替血汗醫院經營者著想,簡直是醫療體系崩壞幫凶。

綜觀目前公佈的內容,只看得出血汗程度令人膽戰心驚。例如全國醫學中心大夜班護病比,除了心臟外科、腦中風、安寧及血液腫瘤科之外,其他病房平均一個護士要顧高達十八人,超過上限規定(十七人)。

按照規定,住院醫師每日正常工時不得超過十二小時,連同延長工時不得超過三十二小時,每週正常工時連同延長工時不得超過八十八小時。

十五.七%的神經外科住院醫師平均每天值班超過十二小時,四十一.二%的神經外科住院醫師值完班繼續上班,一次連續上班超過三十二小時。其他如外科、泌尿科、骨科、婦產科、放射腫瘤科、放射診斷科,超時情形也很嚴重。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李偉強表示,昨會議經與督保盟、消基會討論,確定過年前就會在網路上全面公開兩百九十三家醫院三班護病比,以及八十家醫院各科住院醫師工時。

但因今年還要繼續試評,為鼓勵醫院回報真實數據,將以層級別和代號取代醫院名稱,建議表現不佳的醫院主動檢討,補充醫護人力並減少醫師值班天數。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兒童接觸肺結核發病風險 研究登期刊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因現行的檢測方法不能精準區分肺結核的發病風險高低,以致很多家長不願讓孩子治療。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詹珮君的最新研究,確立更簡易有效的預測方法,能精準辨識一定要接受治療的孩子,成果已發表於世界頂尖的《美國呼吸及重症醫學雜誌》。

詹珮君利用我國中央傳染病線上系統資料,針對小於13歲、曾接觸肺結核病人的9,411位兒童,從2008年追蹤到2011年,歸納出這套評分方法。只要從「孩子皮膚結核菌素測試結果」、「病人痰液檢查結果」、「病人是否來自肺結核高盛行區」、「病人性別」4個項目計分,超過7分,孩子3年內的發病率是100%,6分和5分發病率分別是8%和4%,4分發病率也高
達同年齡平均的200倍。

詹珮君說,打過卡介苗的孩子還是有2成沒有保護力,若主要照顧者有開放性肺結核,長時間接觸下,小孩除了要小心致死率極高的結核性腦膜炎,細菌也極可能在體內潛伏,終生任何時候只要免疫力下降,都可能發病,造成身邊人的威脅。

台灣肺結核盛行率不低,詹珮君建議,5分以上的孩子就該接受潛伏感染治療,以免日後不自覺散佈疾病,但很多家長卻以「擔心副作用」為由拒絕。其實該藥物只有千分之一的機率引發肝炎,療效卻很好,耐心服用9個月,可減少9成發病風險。

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表示,針對每個新確診肺結核病人,與其接觸時間、空間達一定強度者,都必須接受結核菌素測試,以評估治療需求。去年有2500名13歲以下兒童吃藥治療,疾管署也將開會研商應用新式評估方法的可行性。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產婦不排斥找助產士 就怕長輩碎碎念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盼引導助產士重拾接生專業,紓解婦產科醫師沉重壓力,產婦能否接受呢?其實只要平安生下健康寶寶,現代產婦大多不排斥更多生產選擇。但因對於助產專業陌生,加上親族長輩壓力,最後不一定能忠於自己意願作決定。

今年三十歲的李太太身體健康,兩個月前歷經數十小時催生,才在大醫院生下第一胎寶貝女兒。李太太表示,對於助產士這行業很陌生,政府應多多宣傳助產士的專業內容,如果產婦事先充分了解助產士能力、經驗值、成功率,較能接受給助產士接生。

除了產婦認知待加強,李太太也指出,孕婦作的種種決定,都要面臨親族長輩是否認同的考驗,連挑哪個醫師產檢,長輩都會希望是名醫或親友推薦。如果孕婦的生產選擇與主流作法不同,更要花極大心力進行說服,若受不了長輩碎碎念、親友說三道四,就會放棄堅持自己的想法了。

三十一歲的許太太懷孕六個月,對助產士專業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信心,正考慮找助產士到家中接生,卻不敢開口告訴家人。許太太說,媽媽和婆婆生產都是在醫院,有「產婆」代表落後的刻板印象,認為給醫師接生才是「保平安」,如果她們聽說自己願意給助產士接生,恐怕會被指責為不負責任的媽媽。

助產士回來了 6醫院3月試辦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台灣大多數新生兒都是由醫師接生,但產科醫師面臨高齡化和人力嚴重不足危機。衛福部最快三月起試辦「助產士重返醫院」計畫,首批將有六家部立醫院試辦,助產士可作產檢、衛教,若低風險產婦同意,也可由助產士在醫院接生。


早期助產士不僅協助生產,產後還會到府訪視教導照顧新生兒。 (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郭素珍提供)


衛福部最快3月起試辦助產士重返醫院計畫,解決婦產科人力荒。圖為資深助產士張素玉示範產前檢查。 (資料照,記者廖耀東攝)


這塊藍底白字助產士牌子,見證接生歷程。 (資料照,記者王秀亭攝)

衛福部附屬社會福利及醫療機構管理會執行長李懋華昨表示,一年期試辦計畫由醫發基金提撥一千多萬元,參與醫師和助產士都會加薪,最快兩個月內可完成招標和評選。試辦醫院至少要有兩位婦產專科醫師和三位助產士輪班,並具備一定醫療品質,現已有北、中部共八家醫院展開競爭。

北護、長庚規劃增設學系

據了解,除了基隆、台北、桃園、台中、豐原、彰化這六家部立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和台中榮總也躍躍欲試。北護和長庚大學則已規劃增設學系,培育助產生力軍。

5萬人有助產資格 約50人執業

助產士助產師全聯會理事長黃鶴珠表示,台灣助產士有百年歷史,依法本來就可負責低風險自然產,二十多年前卻因錯誤政策、護理學校逐漸關閉助產士相關科系,加上醫院產科不願納入編制,後來健保對醫院及助產士給付又一樣,導致助產士人力斷層、大量失業。現在仍有五萬多人具助產資格,但大多在當護理人員,僅四、五十位還在接生,健保特約助產所剩十五間。

黃鶴珠指出,助產士的最大特色是耐心,可幫助女人充分認識孕、產的身心變化,陪伴她們在沒有恐懼和催促的環境下溫柔生產。助產士機動性強,產前產後都可到府訪視,免去婦女舟車勞頓之苦。

母胎醫學會理事長鄭博仁表示,八成產婦屬低風險,可由助產士接生,高風險則由專科醫師接手,共同照護模式在歐美港澳行之有年。透過試辦先補足人力,才能為更友善的生產環境奠定基礎。

醫師:應先釐清醫糾責任歸屬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提醒,民眾對助產士的接受度待觀察,若有醫糾,責任歸屬也應釐清。此外,產檢、衛教、生產給付都應提高,才能保障產科醫師和助產士有合理報償。
助產士資格自九十三年後全面升級為助產師國考,從輔英科大助產系或北護助產所等相關系所畢業者才有資格報考。此外,如果有四年臨床經驗助產士,也可以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