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免費塗氟 幼兒園可申請到園服務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台灣5到6歲小朋友,高達8成有蛀牙!很多父母或師長都有個錯誤觀念,以為乳牙蛀掉沒關係,反正還有恆齒可用。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教授黃純德提醒,如果乳牙蛀了,恆齒可能才發育到一半就爛掉。

黃純德曾醫過一個9歲到10歲的偏鄉小女孩,阿公說她一直流口水,而且嘴巴很臭。黃純德一檢查才發現,那根本不是口水,而是嚴重發炎的膿水,小女孩的齒槽骨已經被蛀穿,下巴都穿孔了。所幸及時清理乾淨,小女孩很快就痊癒了。

黃純德表示,從開始換牙到恆齒長好,乳牙和恆齒共存在口腔的時間可以長達6年,如果乳牙被蛀,恆牙就像在「細菌叢、垃圾堆」裡長出來一樣。「乳牙就像恆牙的媽媽,媽媽懷孕期間如果生病,當然會影響小孩。」乳牙的牙根下方就是恆牙的牙胚,如果乳牙蛀牙,細菌沿著根管往下跑,會把牙胚的保護膜侵蛀掉, 恆齒可能根本長不出來,還會破壞齒槽骨,甚至穿孔。

國民健康局為改善國內兒童的高蛀牙率,全面推動5歲以下兒童塗氟,每年2次,都由國健局公務預算買單,家長除了可以自行帶小孩找牙醫塗氟,今年7月起也開放幼兒園申請牙醫到園塗氟、進行口腔衛生教育,希望逐步將兒童齲齒率降到5成以下。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黃茂栓強調,一定要及早讓小朋友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目前5歲以下小孩,每年塗氟2次免費,塗氟漆可降低恆齒、乳牙齲齒率3、4成以上,歐美都已推動幾十年。

國健局婦幼及生育保健組科長賴辛癸表示,86年到100年,5到6歲兒童口腔齲齒盛行率從89%下降至79 %,但仍然不及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目標(50%以下)。去年只有3成兒童每年塗氟一次,每年塗2次皆使用的也才2成,國健局鼓勵全國公私立幼稚園向各地牙醫師公會申請媒合,服務當天兒童需攜帶家長同意書、健保卡,就可以接受塗氟。

消滅胃幽門桿菌 台大研發新序列療法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過去醫學界都以抗生素「三合一療法」來殺死胃潰瘍的元凶:幽門桿菌,但抗藥性的累積,已經讓療效越來越差。台大醫療團隊發展出新一代「序列性治療」,殺菌率高達9成,為胃病治療帶來新曙光。

該研究本月登上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國際學界評論其發現「已改寫幽門桿菌治療準則」,亞洲鄰近國家包括日、韓、中的醫學界都深受振奮。

兩位澳洲科學家於30年前發現幽門桿菌,使慢性胃炎與消化潰瘍的治療從「控制」提升「治癒」,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也奠定抗生素治療的方向。在台灣,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胃裡有幽門桿菌,這些人中有15%到20%演變為胃潰瘍,甚至有1%到3%在10年內變成胃癌。

台大內科部醫師李宜家表示,馬祖、彰化、雲林等縣市,幽門桿菌的盛行率都很高,馬祖更曾經高達6成。但自從民國98年開始在馬祖作胃癌篩檢、民國93年開始積極投藥殺菌之後,盛行率已經跌到3成,比大台北地區的45%還低。

「除菌就是預防幾十年後的胃癌」,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吳明賢表示,傳統的三合一療法使用胃酸抑制劑加上兩種抗生素,服用1到2週,但因為抗藥性累積,除菌率在很多地區都低於8成,這種治療等級在醫學上是無法接受的。

台大醫療團隊設計新型的「序列型療法」,先用抗藥性最低的抗生素和胃酸抑制劑5到7天,再用另外兩種抗生素和胃酸抑制劑直到第14天,針對全國4所醫學中心共900位病人研究後發現,序列型療法的殺菌率可提升到9成,服藥配合度高的病人,甚至可以殺死近94.4%的細菌。序列療法和三合一療法的差別只有一種抗生素以及服藥的順序,卻可達到優異成效,國際期刊都刮目相看。

吳明賢提醒,幽門桿菌都是經口傳染,預防上強調公筷母匙、飲食衛生。避免胃部癌變,除了少吃高鹽、醃漬物,空腹時也盡量不要喝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飲料。如果想知道自己胃裡有無細菌,可透過胃鏡、糞檢、吹氣三種方式檢查。目前健保只有給付有潰瘍者7天治療,如果要自費吃藥14天,或是使用序列療法,大約需要自付一千多元。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染上愛滋 多數婦女不自知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根據疾管局統計,台灣目前愛滋感染者的男性人數是女性的11到12倍,差距懸殊。愛之希望協會秘書長柯乃熒表示,這些女性愛滋感染者,大多是因為懷孕篩檢,或是枕邊人發現有愛滋,才發現自己受感染。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則擔心,許多女性以為自己只是單純婦科疾病,卻不知道有些症狀與愛滋有關。

黃淑英表示,女性感染者人數較少,除了跟男、女在社會中承受的「性壓抑」有關外,另一可能原因則是,有些女性已有愛滋感染發病的症狀,卻沒被診斷出來。

子宮頸癌病變 美列愛滋感染指標

黃淑英解釋,男性愛滋感染者發病後,皮膚反應較明顯,但女性主要表現在骨盆腔發炎、白帶異常、子宮頸癌病變等症狀,與男性不同。黃淑英特別提醒,美國於10年前就將「子宮頸癌病變」列為愛滋感染指標之一,國內卻長期忽視這兩者間的重要關連,呼籲婦產科醫師應主動提醒婦女注意。

北醫婦產科主任劉偉民也認同黃淑英的說法。劉偉民說,子宮頸癌的「啟動者」是人類乳突病毒,但促發上皮細胞產生癌前病變的「促進者」很多,像愛滋病造成的免疫力下降,就是原因之一,美國也已確定了兩者有關。劉偉民提醒婦產科醫師,如果臨床上發現有性行為的10幾歲少女出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應積極提供相關資訊供病人參考。

針對已經確診的女性感染者,愛之希望協會社工吳孟姿說,社會常給女性感染者加倍的譴責,讓她們身心俱疲。有一位失去丈夫的單親愛滋媽媽,靠一份日薪只有幾百元的清潔工作,獨自扶養著女兒和婆婆。有時下班後,她會先去公園裡坐著痛哭,哭完再回家。愛之希望協會秘書長柯乃熒表示,希望社會給予感染者公平對待,讓他們受委屈、無路可退的時候,還有人可以依靠。

染上愛滋 近8成不敢告訴家人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如果你發現自己感染到愛滋病,想告訴誰?該怎麼開口?全台灣有將近2萬5000名愛滋感染者,大多都面臨這種孤獨的煎熬,其中的痛苦和掙扎,非旁人難以想像。台灣愛之希望協會調查發現,感染者有一半以上只敢向朋友或伴侶透露,告訴家人的僅2成,還有1成的感染者,則是完全不敢說。

愛之希望協會透過全台40位愛滋感染者與57位個案管理師,進行「感染者社會處境」調查,昨發佈結果。有8成愛滋感染者願意告知身旁親友自身感染的消息,願意鼓起勇氣多半是因為「希望獲得支持」或「覺得對方可以接受」。有6成是告知朋友、5成告知伴侶,至於家人只有2成,告知同事或都不說的,各占1成。

感染者不願告知的理由,大多是怕對方傷心,有人則是害怕失去對方。當感染者懷抱著渴望被支持的心情,鼓起勇氣告知後,有大約1/4的人反而被排擠,1/3更遭遇惡意攻訐或被迫公開身分。愛之希望協會秘書長柯乃熒強調,就像糖尿病、高血壓這類慢性病一樣,愛滋病也是一種慢性病,需要親友的關懷和支持,才能妥善追蹤、治療、控制。

協會社工吳孟姿說,如果感染者確定要告知了,社工會跟感染者一起沙盤推演告知的流程,再陪著他一起去談。吳孟姿今年就陪伴了大約15個感染者,去向家人或朋友「告白」,其中有大約一半獲得對方的支持和接納。不敢告訴家人、伴侶或朋友的感染者,有時候連申請社會福利、就醫,只能拜託協會的社工來充當「代打家人」。

成大醫院感染科主任柯文謙表示,如果身邊有感染者向你告白,請不要恐慌,因為愛滋病毒的傳播力其實比B型肝炎還弱。柯文謙也說,不論有沒有人陪伴,希望感染者都不要放棄治療,因為好好的服藥、追蹤,感染者也可以維持很好的健康狀況,存活個幾十年都沒有問題。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逾8成精神病患 不知自己皮膚有狀況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一般精神病患常給人一種有苦難言的感覺,其實他們除了心裡的苦,還有許多身體的不適,也因為衣物的遮蔽、自我照顧能力的低落,而經常不為人所知。三軍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吳百堯研究300多位精神分裂病患,發現高達97.6%具有一種以上皮膚疾患,但只有不到兩成的病人知道自己的皮膚有狀況。

老年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慢性精神病患較缺乏病識感,自我照顧能力也較弱,就算生病也不會抱怨,因此定期健檢應包括口腔、頭皮、身體的徹底檢視,才能使病人獲得妥善治療。

三總醫師吳百堯自己的哥哥就是精神科醫師,他們發現精神病患的皮膚問題經常被忽視,因此進行研究,昨於皮膚科醫學會發表結果。他們為的337位精神分裂患者,從頭到腳仔細檢視,發現有9成以上病人有一種以上的皮膚疾患,卻只有不到5成的病人有病識感。

吳百堯發現,這些病人以黴菌感染占6成最多,近半數病人都有灰指甲,其次是濕疹,一般人得了濕疹會因奇癢無比而非常困擾,但精神病患對於癢的感覺似乎較遲鈍。吳百堯也發現,肥胖和黴菌的感染有關,而細菌感染的皮膚病,例如毛囊炎、蜂窩性組織炎,則與糖尿病有關。

吳百堯表示,肥胖患者較容易流汗,皮膚皺摺也較多,台灣氣候又潮濕,可能與黴菌感染有關。而糖尿病患的傷口癒合能力、免疫力較低,確實也有較高的細菌感染風險。吳百堯也發現,精神病嚴重度較高的病人,其手腳上的皮膚疹比較會被醫師發現,但覆蓋在衣物下面的感染或濕疹,則大多被忽略。

沈政男則解釋,過去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會造成病人呆滯、手抖,近10年常用的第二代藥物雖然有改進,卻會造成病人血糖升高、變胖,有些人甚至會胖1、20公斤,進而衍生三高和心血管疾病。因此,沈政男說,慢性精神病患不但要多運動,安排健檢也很重要,建議每半年到一年就要做一次檢查,除了血液檢查、X光,也應該包括全身檢查,才能即時給予皮膚疾病治療。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守護兒童醫療 明年開放申設專屬醫院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兒童和大人的身材、心理感受能力都不同,遭遇病痛的時候,也需要醫療團隊以兒童的角度來看顧,但目前只有幾所大醫院有獨立的兒童醫療大樓,沒有兒童專門醫院;衛生署昨宣布,明年起,只要符合設置標準,即可開放申請設立兒童專門醫院,也將規劃「兒童醫療守護神」制度,讓每個小孩從出生起,就有專屬的兒科醫師。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吳美環表示,專為兒童打造的醫院可以減緩病童的恐懼和不適,對於衛生署能祭出明確時程表示欣慰。

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昨出席台灣兒童健康聯盟論壇時表示,兒童醫院設置標準已定案,年底前將公告,明年起開放申請設立。兒童醫院設置標準規定必須要有獨立出入大門、至少150床,且必備兒科、外科、放射科與麻醉科等四科別。未來也會規劃兒童醫院專屬的醫院評鑑制度。

衛生署也規劃未來嬰兒出生就指定一位兒科醫師作他的「兒童醫療守護神」,類似於家庭醫師,未來也可以逐步規劃為「預防保健做得越好、給付越多」的論人計酬制度。

由於已有研究發現,國內兒科醫師也看很多成人病人,小孩也常是由非兒科醫師來看診,林奏延表示,衛生署正在研議要讓內科醫師再經幾年訓練,可以取得內科、兒科的雙專科,讓偏遠地區的內科醫師也能提供兒童更專業的醫療服務。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不管有無醫療行為// 民俗調理 衛署全都納管

〔記者楊久瑩、邱宜君、魏怡嘉、林相美/綜合報導〕民俗調理糾紛不管是否涉及醫療行為,今後都將由衛生署納管,即使業者以「未宣稱療效」規避責任,消費者仍可直接向地方衛生機關申訴。

調理起糾紛 可直接申訴

推拿、指壓、按摩、拔罐…各類民俗調理的爭議事件時有所聞,但因主管機關不明,消費者往往求助無門、身心俱疲。據行政院消保處初步統計,去年至今,民俗調理糾紛已逾一百一十件。

行政院日前正式指定衛生署為民俗調理業主管機關,消保處長劉清芳昨指出,過去衛生署對於民俗調理行為的管理,多半以違反醫療法及醫師法等行為為主,對於未宣稱療效的業者,根本無法可管;或僅能依消保法、民法來處理消費爭議。未來則由各地方衛生局受理醫療調處。

調理行為 不能宣稱療效

衛生署接管後,除要求民俗調理業者在廣告上不得稱民俗「療」法,調理行為也不能宣稱「療效」;就連「推拿」等字眼,也將改以「傳統整復醫療」取代;衛生署與勞委會也將針對民俗調理重新規劃證照。

衛生署認定的民俗調理行為包含:傳統整復推拿、按摩、指壓、刮痧、腳底按摩、拔罐、民間習用的外敷膏藥、草藥或藥洗。至於民眾到宮廟求香灰、喝符水或收驚,衛生署醫事處簡任視察周道君說,這些通常都視為民俗或宗教行為;但如果香灰加了西藥,或收驚宣稱能治病,衛生機關就會介入管理。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昨表示,如果衛生福利部整合順利,明年一月一日將成立中醫藥司及傳統調理科,包括明眼、盲眼人按摩,還有拔罐、刀療等各類民俗調理,都會做正面表列,並辦理學科與術科考試,建立認證與登記制度,不再是業者「自己說了算」。但初步規劃並非強制,而是鼓勵從業員取得認證,供民眾消費時參考。

推證照制度 供民眾選擇

黃林煌指出,民俗調理的最大兩宗就是推拿和按摩,還有拔罐、刮痧、氣功、刀療、拍打、拉筋,散見於坊間國術館、推拿館、養生館等,例如日前因服務考試院長關中而備受關注的朱老師,就屬於傳統整復推拿。

黃林煌進一步說明,未來的民俗調理,第一納管對象為推拿,第二則是按摩,再者是拔罐、刀療等其他部分,目前尚無明確的納管期程。

北市商業處表示,養生推拿、民俗調理等店家管理,原本中央為衛生署、地方為衛生局管理,今年六月二十八日經濟部發出公告,規定國術館、民俗調理、腳底按摩、整復推拿及整復所獨資或合夥商號,必須申請商業設立登記。

未來民眾只要通過衛生署委辦的認證考試,即可憑證申請商業登記,例如推拿人員只要通過認證考試,就可以向經濟部申請成立傳統整復推拿館。

民俗調理明年納管 賣青草茶宜有登記證

〔記者邱宜君、魏怡嘉、楊久瑩/綜合報導〕愛喝青草茶、藥草茶,或者吃藥膳的民眾,真的知道自己吃進了什麼中藥材嗎?是進補?還是會傷身呢?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表示,未來將採登記制,鼓勵賣青草茶或藥膳的業者提出書面資料,由主管機關發給「登記證」,讓消費者選擇時多一份參考。

民俗調理爭議類型與罰則規定


業者需提書面資料

黃林煌表示,中藥材或食材的管理,主要是想透過官方的背書,讓消費者更清楚知道自己吃進了哪些成分;衛生署亦會鼓勵業者多提供相關的禁忌事項供民眾參考,讓民眾消費更有信心,應可產生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生態。

苦茶之家︰配方是機密

不過知名老店、營業已有八十三年歷史的「苦茶之家」老闆鄭逸雄說,衛生署立意雖好,但執行上有困難。一來,光是一個苦茶就有許多配方,這些配方對業者來說是商業機密,恐怕不是所有業者都願意據實以告。

鄭逸雄說,包括衛生條件、保存期限的規範都沒問題,業者很樂於配合,但成分、製程等機密實在無可奉告;又不是「專利」申請,公權力也未保護業者,憑什麼要業者公布成分!
此外,中藥界目前資訊混亂,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與中醫藥委員會目前公告表列「可食用」的材料,就有明顯落差,光是當歸和川芎究竟該算食材或中藥材,認定就各不相同,業者擔心未來恐無所適從。

例如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告的「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共有七百三十二項,當歸、川芎都在其列,但人蔘卻不在其中。反觀中醫藥委員會的「藥事行政法規」中所公布的「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卻只有兩百一十五種,當歸、川芎、人蔘通通不在其列。

食管局食品組簡任技正王慧英表示,如果有食材未列於其中,表示這項原料的食用安全性未經評估,不建議使用於食品中。有些食材則會標示有食用限量、限用產品型態或警語。
藥食難分源 哪些該登記?

但業者應如何區別使用的原料,究竟是中藥材還是食品?哪些該登記?若不先行統一標準,只會天下大亂。

黃林煌表示,目前規劃是針對中藥材入食品的部分,未來將鼓勵業者提出書面資料,讓主管機關了解其成分、製程、衛生條件、保存期限;衛生署中醫藥司發給登記證,但與民俗調理認證一樣,並非強制。

黃林煌也強調,如果藥材使用有危害健康之虞,未來會訂定罰則。登記證也有時間限制,會定期更換,並設置稽查機制,要求地方衛生機關稽查把關。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台灣常見美白針、消脂針 醫︰風險不低 小心為要

〔記者林相美、邱宜君、黃忠榮/台北報導〕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舉出多種具風險的醫美行為,台灣則以注射美白針、消脂針最常見,近年也流行「注射自體生長因子濃縮液(PRP)」,醫師表示,風險確實都不低。

開業整外醫師梁偉中表示,很多醫師會在美白針內添加衛生署核准的成分,但醫界從未評估長期、頻繁注射後會有哪些副作用。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則說,美白針裡的成分混亂,有些可能導致氣喘等過敏反應,嚴重者可造成皮膚壞死、或是侵犯皮疹和黏膜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

至於注射磷脂醯膽鹼,梁偉中解釋就是俗稱的消脂針,打消脂針後局部組織會出現紅腫、疼痛、發炎,業界多是小範圍應用,例如臉部,一旦大範圍應用,無法說這種療程是「百分之百安全」。

坊間還流行PRP,宣稱可生髮、改善皺紋,國泰醫院整形外科暨美容整形中心主任劉致和醫師說,PRP還在實驗階段,連美國FDA都沒有通過,衛生署今年初已經發文,確定「不能宣稱回春用途」。劉致和表示,抽取到注射之間,業者經常會添加一些不明化學藥劑,對健康可能有害。

對於香港傳出洗血致死案例,開業整形外科醫師張高榮說,透析液加入抗凝血藥物,血液一回到體內,就有出血風險。若過程中沒有保持無菌環境,感染風險極高,洗血過程中也會破壞血小板等正常分子。

至於洗血病患宣稱的療效,更是沒有臨床科學依據。台灣五至十年前曾出現洗血療程,但因衛生署沒有核准,加上有危險性,已很少有業者以此為號召。

林瑞圖曾洗血 診所被罰

台北市議員林瑞圖兩年前曾召開記者會指稱接受診所洗血後,血糖及三酸甘油脂降低,甚至不用再戴老花眼鏡,北市衛生局認為診所不當招攬醫療業務,依違反醫療法開罰六萬元。
該診所昨天低調表示,經股東改組,診所已轉型以醫美療程為主,不做洗血療程。林瑞圖說, 他做完第二天感覺煥然一新。但他也強調,一定要由有照醫師及大醫院來做,千萬不可找密醫,非常危險。

張高榮強調,洗血後精神變好是主觀認定。開業整形外科醫師李久恆說,雖然洗血療程在學理上確有可能清除體內不易代謝的髒東西、膽固醇,但療效短暫,又有感染等風險,他自己就不會想做。

醫事處處長許銘能表示,衛生署將蒐集相關訊息,才能對這幾項醫美療程的合法性進行說明。醫事處副處長王宗曦強調,衛生署不能認同刻意誘發侵入性醫療的商業行為。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認為,衛生署應說清楚至少三件事,包括符合甚麼資格的人可做哪些療程?哪些療程是安全的?各種花俏名稱包裝的違法療程,該如何管理?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公衛支出欠健保800多億沒還/兒童免費流感疫苗 政院又找健保要錢

〔記者王貝林、邱宜君/綜合報導〕政府應編列預算的公共衛生支出,長年賴給健保負擔,已積欠八百多億元,占健保虧損超過九成。近兩年政府自行編列預算,但日前行政院決定讓兒童比照老人免診察費接種流感疫苗同時,竟要求衛生署研究讓相關診察費「回歸」健保辦理,等於又把健保當財庫,變相再剝所有投保人一層皮去負擔政府支出。

近10年健保支付公共衛生政策性支出情形



非法挪用 損投保人權益

民進黨立委趙天麟批評,應屬公衛支出的經費竟要健保支應,凸顯「政府請客,健保買單」的不當。

年年緊盯相關公衛支出的立法院預算中心評估報告也批評,健保醫療給付隱匿不應由被保險人負擔的經費支出,加速健保虧損並導致健保短絀,因而調高保費,有損投保人權益,政府應依法返還。

行政院長陳冲八日在行政院院會中指示,以一億元第二預備金讓兒童接種流感疫苗時,也能比照老人享有免診察費。但行政院竟又指示衛生署,一○三年起,老人及兒童疫苗診察費,應考量「回歸」由健保支應。

行政院所指的「健保財務已趨穩定」,指的是健保在九十九年調高費率後,每年盈餘數百億元,今年至六月已盈餘九十五億元。

預算中心評估報告表示,健保八十四年三月開辦,八十八年就入不敷出,政府陸續在九十一年、九十九年調高保費,並期以推二代健保擴大費基解決財務黑洞;但健保財務危機,保費遭非法挪用做為公衛支出,是加速健保財務惡化的一大主因。

欠費占健保虧損九成一

評估報告統計,健保長期支付預防保健、法定傳染病及醫院教學成本等公共衛生支出,自八十六年至九十六年,共支付應由公務預算負擔的政策性費用高達八三七.三一億元(已扣除九十四年公務預算支付四十億元),占八十六至九十九年健保短絀金額九一九.三二億元的九成一。

立法院九十六年度預算審查決議,要求衛生署在九十七年度應編列預算返還,且日後不得再由健保支付,政府九十七年起才自行編列公務預算,但並未返還相關非法挪用的金額。
督保盟呼籲衛署返還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說,自八十四年健保開辦以來,健保局辦理許多業務,總拿健保費先墊,再等衛生署給錢,包括預防保健、法定傳染病、醫院教學成本、醫藥分業、職災給付、外配補助等,總金額逼近千億。「任何政府機關如果不當或違法地挪用健保費用,都應該要還!」督保盟呼籲衛生署莫作「A」健保最大戶。

健保局醫務管理組組長蔡淑鈴解釋,過去一代健保法的法條精神包括預防保健,但造成爭議,目前打疫苗等公共衛生預算,已不是從總額支付,未來二代健保法已將預防保健從法條中拿掉。至於過去的支出,蔡淑鈴則表示,健保局沒追究,也尊重立法院的關心。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長照預算越編越摳 居家服務單位每年代墊兩百萬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立法院昨討論失智症患者照護機制與喘息服務,立法委員劉建國拿出歷年預算,怒批內政部編列的長照預算,過去三年不但不足,還越編越摳,等到年末才拿第二預備金應急,導致服務提供單位只能先貸款,每年高達兩百萬,加上貸款利息,就算年底拿到補助也是賠本。

立法委員趙天麟則直指衛生署提供的喘息服務量嚴重不足,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失智症患者,其中有使用喘息服務的不到一成。對於上述離譜現象,為避免再發生人倫悲劇,立法院昨通過臨時提案,包括追加預算,以及三年內達到每周一天喘息服務的目標。

衛生署照護處處長鄧素文指出,日前因無力照護失智母親而逆倫弒母的嘉義江姓男子,今年有使用十四天喘息服務。已經使用了政府資源還是如此絕望,立法委員劉建國痛批不了解「一人失智、全家喪志」的痛苦,顯示「政府無智」。

劉建國拿出歷年預算指出,包括內政部主政的六個服務項目(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失智症老人日照中心、家庭托顧服務、老人營養餐飲服務、交通接送服務),以及衛生署主政的三個服務項目(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喘息服務),所編列的預算都不及所需的服務量,內政部甚至連續三年要動用上億的第二預備金,才能補足缺口,劉建國痛批「經費不到位,不但民間服務單位變成靠天吃飯、年年賠錢,長照中心審核也變嚴格,甚至不敢宣導!」

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副理事長林金立表示,以去年度居家服務不足金額計算,平均每服務一個人,居服單位要幫政府代墊九千九百多元,每個服務單位每年平均要幫政府代墊將近兩百三十萬元,服務愈多的單位,背負的負擔愈重。

祕書長詹琬純表示,照內政部的規定,不管是領有證照的照服員或專業的督導,一個月的實際薪水可能兩萬七都不到,才能符合勞健保的規定,這還不包括訓練成本、交通費等,居福單位只好努力籌錢,幾年下來都已瀕臨破產。

除了內政部問題重重,立委趙天麟也發現,根據衛生署提供的喘息服務量計算,今年獲得喘息服務的失能或失智人口,只有三千到四千人,但光是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失智症者,就有三萬人!趙天麟對於衛生署報告寫「已提供基本的喘息服務」表達高度質疑。

針對上述離譜現象,為避免再發生人倫悲劇,立法院最後通過臨時提案,包括內政部103年應追加預算、不得再動用第二預備金,以及衛生署應研議三年內達到提供失智症家屬每周一天喘息服務的目標。

近三年居家服務預算與服務人數
年度
所編預算與
實際執行金額之差異
服務人數成長比
99
七千萬
27%
100
三點三億
17%
101
三點八億
14%
102
101年實際需求十八億元,但102年預算僅編列16億。
註:
(1) 101年數值預估至年底。
(2) 服務人數成長比(當年度服務人數前一年服務人數)÷前一年服務人數

(資料來源: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  記者邱宜君整理)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立委質疑 公立醫院院長獎金比本俸高3倍

〔記者李宇欣、邱宜君、魏怡嘉╱綜合報導〕民進黨立委邱志偉昨質疑,公立醫院院長月薪四十餘萬元,但其中有法源依據的本俸約十多萬元,沒有法源依據的獎勵金卻高達三十多萬元,獎金比本俸高三倍,實在太荒謬了!要求全面檢討不合理的獎金制度。

要求檢討不合理的獎金制度

立院昨審查退輔會預算,邱志偉質詢說,北榮明年編列人事費用二十八.六億元,其中正式人員薪資十億元、沒有法源的獎金也有十億元。他質疑,醫院的獎金竟然比薪資還高,應全面改革、回歸法源依據。

我國公立醫院共四大體系,包含榮民醫院、軍醫院、教學醫院及署立醫院,每年都編列數億元不等的獎勵金,其中署立醫院的獎勵金最高可到本俸五倍。

邱志偉還質疑,嘉義、屏東、台東、澎湖、台南新營和花蓮等六間署立醫院皆處於虧損狀態,依規定不得領獎勵金。

衛生署醫院管理委員會執行長李懋華解釋,署醫自負盈虧後,醫療儀器以每年折舊的方式提列在財報中,折舊攤提後才是負的,實際上每一家署醫都是有盈餘的,所以才發放獎勵金。

衛署︰署醫有盈餘 才發獎勵金 

至於院長獎勵金,李懋華說,署醫的獎勵金委員會是依據每季結算金額計算,全院前三名員工獎金的平均值,就是院長可領的獎金,平均大約七、八萬。

北榮表示,院長的薪水本俸依照十三職等主管領取,還有特支費及津貼等,薪水也包括看診加給、不開業獎金及診察費等,還有醫院營運績效獎金,並不是本俸之外,全都是獎金。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發展組朱顯光指出,長期以來,公立醫院正式缺額遇缺不補,加上壓低約聘本薪、強調業績獎金的管理模式,不但影響醫療品質,也已經嚴重扭曲醫院人力結構,確實有檢討必要。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歐洲學者質疑克流感療效 倡議提告

〔記者邱宜君、洪素卿/綜合報導〕「英國醫學期刊」近日刊載文章,有歐洲學者公開質疑克流感療效,並認為羅氏藥廠的資料不全、誤導,要求羅氏公布所有相關數據,並呼籲全球囤積克流感的國家採取法律行動。

羅氏藥廠:不接受任何質疑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提倡的「開放資料運動」要求羅氏藥廠兌現三年多前提供克流感試驗資料的承諾,羅氏藥廠卻寫了一封公開信給期刊總編,強調「不接受任何對於本公司透明度的質疑」。羅氏藥廠還說,自己提供給哥本哈根學術研究中心(Nordic Cochrane Centre in Copenhagen)的三千二百多頁資料已足夠回答所有問題,不能進一步提供是因為該研究中心不願意簽保密協定。

研究中心主持人葛茨契則說,羅氏從未提出保密的要求,更進一步怒指羅氏藥廠提供的文件「每四段就有一句誤導性文字」,連歐洲藥物管理局都認為羅氏藥廠隱瞞了某些實驗模組。他甚至寫道:「我建議杯葛羅氏藥品直到他們公布其他未公開克流感數據。」他說,政府應對羅氏採取法律行動,拿回庫存克流感這項「不必要的」花費。

醫師:藥物只能緩解症狀

和信醫院副院長謝炎堯指出,早在二○○九年日本學者就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文獻指出克流感並不是藥廠所宣稱的那麼有效,包括美國、英國等多國學者都早就公認克流感「必須要在發病後四十八小時內用才有效」,而且「只能縮短病程一.五天」。但是由於藥廠的政治力量強大,所以各國還是用來治療流感。「主流作法不一定是對的,」謝炎堯強調:「流感病毒每年都突變,目前是沒有藥醫的,只能緩解症狀。」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目前世界各國還是認為克流感有效,我國會參考他國作法,並高度關注其發展;食品藥物管理局藥品組新藥評估科科長陳可欣說,會針對歐洲所質疑的關鍵資料進行了解,再對外說明。

疾管局:會參考他國作法

羅氏藥廠昨晚表示,迄今在全球八十幾個國家,已有九千萬人使用克流感用來治療和預防流行性感冒,其中包括兩千萬個孩童。諸多臨床試驗與實際醫療使用經驗顯示,克流感可有效減輕流感症狀、病程與特定併發症。

在二○○九年H1N1新流感後,有更多資訊佐證克流感的療效、耐受性、降低併發症和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的風險,以及縮短住院天數和改善存活率;克流感如同其他藥物一樣有其副作用,也詳列在藥品仿單中。羅氏也已經提供三千二百多頁詳細資訊回答相關疑問。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失智症治療 開精神病用藥須謹慎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王先生(化名)瞇著眼睛,和妻子端坐在聽眾席裡,認真的聽著演講的醫師分析失智症的診斷和治療,妻子苦笑說「他有聽沒有懂,但是我要聽。」

52歲的王先生4年前中風後,雖行動自如,卻演變為血管型失智症,不但智力受損而丟了大學教授工作,還會有許多類似精神疾病的衝動行為,妻子也只能辭職在家照顧。

台灣醫學會昨舉行聯合學術演講會,網羅近50個全國性權威醫學會,邀集醫界專家發表演講。其中有關失智症診斷與治療的場次大爆滿,許多病友和家屬都到場聆聽。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達夫表示,發病小於65歲的早發型失智症,常見於腦傷或遺傳神經退化疾病,因為年紀太輕,有些會被誤以為是精神病。陳達夫說,由於社會福利法規主要針對老年人,因此這些年輕病患只能靠家屬照顧,負擔非常沉重。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宗正分析健保資料發現,國內對失智症病患開立某些精神病藥物處方的平均劑量過高,顯示有些醫師還是把失智症當成精神病在治。黃宗正表示,抗精神病藥物會增加失智症病患中風和死亡的風險,但卻能有效解除照顧者的困擾和經濟壓力,對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有幫助,因此形成用藥的兩難。

黃宗正建議,醫師在開立處方前,應遵守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label use)的倫理準則,告知風險後再和家屬「共同決定」是否要用藥。此外,由於用藥時間越長,心血管風險越高,黃宗正也建議處方必須要有彈性,如果病況好轉或家屬照顧能力提升,可以減藥或停藥。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醫改會呼籲 醫療糾紛去刑化 應先健全處理機制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每個人都可能是病人,每個病人都可能碰到醫療糾紛,卻不是每個人都拿得到病歷,也不是每個人都認識願意幫忙判讀病歷、釐清糾紛的醫師,更沒有幾個人花得起金錢和時間上法院。大部分民眾在經歷各種醫糾苦情之後,常是選擇放棄。



每年都會接獲至少三、四百件民眾醫療糾紛案件投訴的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昨偕同醫療糾紛關懷協會召開記者會,幫助發生醫糾的民眾大吐苦水,呼籲立法院加速修正醫療法第82條之1,提高民眾訴訟門檻前,應先健全醫療糾紛處理機制。醫改會副執行長陳芙媺表示,醫糾民眾首要訴求是「真相」與「道歉」,並非賠償,無奈現行醫糾處理路障重重,只有提告才能獲得醫療鑑定。

台灣每年至少一萬八千名醫療過失受害者,民眾訴諸法律討公道,勝訴率卻不到1%,關鍵在醫病資訊不對稱。

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指出,據健保局調查,知道醫糾申訴管道的人不到兩成,知道門路的人好不容易申請到病歷,但申請到的病歷卻有六成是不完整的。立法院加快修法提高民眾提起醫療糾紛訴訟的門檻,卻不見立委關心醫糾處理機制的配套,無助改善民眾困境。

「醫糾處理補償法和刑責合理化是天秤的兩端」民進黨籍立委陳節如強調,一定要等醫糾處理及補償法草案也送進立法院,與醫療法修法一併討論,否則是無視病人權益。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楊漢湶也強調,健全訴訟外調解仲裁機制才能有助創造醫病雙贏。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許銘能則指出,醫糾處理及補償法草案已有強化訴訟外調解機制,包括醫院需成立第一線關懷小組、成立提供醫療與法律專業諮詢的基金會、加速病歷申請流程、設置補償基金,改善衛生局調處功能等,行政院即將於下週一討論。

原文刊於: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6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