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剛扛起家計卻罹惡疾 23歲移工妮娜骨髓移植盼開路

2020-05-26 15:50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23歲的妮娜從印尼小鎮初次來到台灣擔任家庭看護,分擔媽媽和兩個妹妹的經濟壓力,去年十月生理期卻血流不止, 被確診「再生不良性貧血」。妮娜知道,治癒她的最大機會是兩個年幼妹妹飄洋過海來台配對骨髓移植,生性堅強樂觀的妮娜知道後,第一次掉下眼淚。為搶救妮娜,台灣國際勞工協為她發起募款,目前粗估至少需要40萬元。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表示,妮娜去年十月生理期大出血,就醫檢驗、經輸血等治療出院後,仲介和勞工局就說要遣返她,卻沒說原因。妮娜是家中經濟支柱,迫切希望繼續工作,便向TIWA求助,經過TIWA和醫學系學生組成的Rumahku志工團協助,才確定診斷是「再生不良性貧血」。

台灣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台大血液腫瘤科醫師姚明表示,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少見的惡性疾病,造血細胞忽然都不見,白血球、血小板的指數都會忽然降到很低,會有生命危險。治療首選就是盡早接受骨髓移植移植或異體幹細胞移植,40歲以下年輕患者有七到八成機會可恢復正常造血功能;如果配對不到完全相合的骨髓,就只能嘗試免疫抑制療法,但這條路不能治癒疾病,只能爭取繼續找配對的時間。

吳靜如說,妮娜很聰明,個性成熟穩重,知道自己病情之後,她一直保持理智和鎮定。當妮娜得知,為了自己的一線生機,年僅6歲和14歲的妹妹必須飄洋過海來台灣接受檢查、被扎針,是她唯一一次在人面前忍不住淚水。其他時間,妮娜最大的娛樂就是用手機影音平台唱唱歌,除了每周一次回診,妮娜都不外出,以避免感染。

姚明表示,要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需配對「人類白血球抗原(HLA)」,與同父同母手足配對成功的機率最高,有四分之一機會完全吻合,一半機會部分吻合。如果個案是有華裔血統,會許在台灣的骨髓資料庫也有會可以配對得到,但成功機率仍低於手足。治療除得多方嘗試配對,確實也得搶時間,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吳靜如表示,志工團和妮娜的醫師已經用盡各種管道詢問,目前在台灣骨髓庫配對不到合適的骨髓,印尼當地又找不到醫院或機構可為妮娜的家人做HLA檢驗,不得已之下,只好安排媽媽和兩個妹妹來台配對。

吳靜如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印尼當地不能搭乘大眾運輸,妮娜家人得從偏僻小鎮花高昂交通費才能到都市搭飛機,還有後續醫療費用,粗估整個需要至少40萬元,TIWA已發起募款,盼各界幫助(https://www.facebook.com/TIWA.FAN/)。另外,妮娜的家人必須能入境台灣、盡快離開集中檢疫所,才能幫助妮娜,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予以通融。

研議外籍人士入境 陳時中:緊急醫療人道列優先名單

2020-05-26 20:26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羅真、簡浩正/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23歲的印尼籍家庭看護妮娜在台期間被確診「再生不良性貧血」,必須盡快進行骨髓移植,否則會有生命危險。與她配對成功機會最大的是兩個妹妹,但妹妹都在印尼,受到疫情的影響而無法入境。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基於人道考量讓外籍人士入境,原本就討論放的,特別原本就在台灣就醫,有後續醫療需要完成者,都在優先名單。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回覆此案屬重大緊急人道考量,備齊證明資料即可向雅加達或泗水外館申請簽證,外交部領事事務局也已於5月20日函請印尼駐外辦事處協助。至於入境居家檢疫14天這部分,是否能比照之前有民眾回台奔喪的方式,檢疫五天後自費採檢就解除隔離?莊人祥表示,外籍人士基於緊急醫療入境後的鬆綁檢疫的規定,目前仍在討論中。

陳時中表示,外籍人士要入境,目前都是在討論中,特別是有關人道、重要經貿往來、國際醫療,都在優先放寬範圍,尤其以原本就在台灣就醫,有後續醫療需要完成的,都列在優先名單。如果有緊急的需求,也有考慮以確診者隔離的規格去做醫療處理,以確保醫護人員安全和即時就醫的可能。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表示,妮娜去年十月生理期大出血,確定診斷為再生不良性貧血。台灣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台大血液腫瘤科醫師姚明表示,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少見的惡性疾病,造血細胞忽然都不見,白血球、血小板的指數都會忽然降到很低,會有生命危險。治療首選就是儘早接受骨髓移植移植或異體幹細胞移植,40歲以下年輕患者有七到八成機會可恢復正常造血功能。

吳靜如表示,妮娜的家人得從偏僻小鎮花高昂交通費用才能到都市搭飛機,加上後續醫療費用,粗估整個需要至少40萬元,TIWA已發起募款(https://www.facebook.com/TIWA.FAN/),盼各界幫助。另外,妮娜的家人必須能入境台灣、盡快離開集中檢疫所,才能幫助妮娜,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能夠予以通融。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三採陰出院不科學? 張上淳:下一步研議檢討出院標準

2020-05-25 14:4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曾說,台灣應該是全世界唯一要求連續三採陰才能解除隔離的國家,部分病人被隔離時間過長而身心症狀,目前還有19人住院,其中一位從3月16日隔離到現在。反觀採取二採陰出院的韓國,當局根據實證確認復陽不會傳染,上周已不再要求二採陰復陽者隔離。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下一步也會檢討是否改為二採陰出院。

台灣採取三採陰解隔離標準,住院天數較長,中位數是26天。近日陸續有媒體報導有人因隔離太久而出現身心症狀,例如焦慮、耳鳴、失眠,不自主顫抖、憂鬱,也有人痊癒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持續恐慌,不敢出門。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現在還有18位住院,其中住院時間最長的是3月16日住院的,已隔離超過兩個月,他強調「我們會做好心理輔導,讓他們生理、心理都獲得照顧。」

以二採陰作為出院標準的韓國,5月19日公布285個出院後復陽個案以及790個復陽期間的接觸者的研究結果,確認這些接觸者當中沒有人感染。張上淳表示,根據韓國當局發表的實證,上周專家小組已初步決議先放寬規定,即起三採陰出院後再復陽者不需隔離。

至於三採陰是否要縮短改為二採陰出院,當時專家討論是建議下一步再來檢討,「因為我們剩下的個案已經非常少,影響不是很大。」張上淳表示,隔離對於被隔離者確實會造成身心壓力和困擾,醫院基本上都有請社工或心理治療師去負壓隔離病房,給予病患支持和溝通,希望減少這樣的狀況。

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擔心就醫染病 醫院、診所4月門診量掉近500萬人次

2020-05-17 21:4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李樹人/台北即時報導


近四個月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國人就醫行為,相較去年,今年第一季醫院、診所的門診量減少349萬人次,四月下滑更嚴重,單月門診減495萬人次,急診減少16萬人次,住院減少約5萬人次。但健保資料也顯示,近幾個月來,死亡人數與往年無異,顯示,國人愛逛醫院、無效醫療等狀況確實嚴重。

健保署統計,相較去年同期,今年第一季整體門診量降幅3.7%(349萬人次),其中醫院降降5.6%(133.6萬人次)、診所降7.4%(354萬人次)、牙醫降3.9%(33.4萬人次)、中醫降0.9%(8.4萬人次)。

四月疫情雖趨緩,門診量卻掉更兇,單月整體門診人次較去年減少16.5%(495萬人次),其中醫院降19.7%(162.7萬人次)、診所降18.6%(297.5萬人次)、牙醫降10.9%(28.4萬人次)、中醫降1.9%(6萬人次)。

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觀察,一月下旬台灣出現新冠肺炎首例,三月中旬有境外移入病例高峰,四月清明連假後擔憂社區出現疫情,這段期間病人量確實掉很多,母親節後病人才明顯回流,以延後的排程手術、慢箋領藥為主。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二、三月確實不論門診、住院、急診,整體病人量大幅減少,除了擔憂疫情而不就醫,一部分也因為個人防疫做得好,流感和腸病毒病例變得很少,直到五月以後,延後的排程手術、該看病領藥的、打預防針的才慢慢回流。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指出,受到這次疫情影響,國人就醫行為最大改變在於至醫學中心等大醫院領取慢性疾病處方箋、領藥的患者明顯減少,轉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就醫,或去社區藥局領藥。第二個改變則是健保推動分級醫療多年,成效有限,沒想到疫情卻落實了這項改革。

李純馥表示,民眾養成勤洗手、戴口罩等習慣,近幾個月吸呼道症狀患者明顯減少,連帶讓兒科、家醫科、內科、耳喉鼻科等相關科別的門診人數變少,令人意外的是,精神科就醫人次反而逆向成長,比去年同期還高。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門診量明顯減少,主要是三高慢性、症狀較輕的患者不太敢至醫院就醫,但病情較重者就醫行為改變不大。去年和前年第一季住院病人數均為64萬人,死亡人數(包括院內死亡和自動出院回家死亡)是2.76萬人、2.69萬人。今年第一季住院人數為59.6萬人,死亡人數卻僅較去年少2%。

李偉強說,疫情期間減少的就醫人次和住院人數,或許醫療需求真的比較不迫切,但不代表不重要。例如換關節手術被延後,病人就要多忍受每天的疼痛;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肝炎等疾病控制不好,就會出現其他的併發症。他建議除了死亡人數,健保署應善用大數據,分析死因的比例,並且觀察更多品質指標,才能判斷民眾的醫療需求是否充分被照顧。

疫情衝擊醫院收入 掛號自費美食街收入銳減

2020-05-17 21: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導致就醫人次大減,單單四月醫院和診所即大減近五百萬人次門診量。對醫院營運的衝擊,除了健保收入下滑,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健保以外收入的減少,例如掛號費、自費、停車場與美食街。醫界坦言營運壓力大,收入下滑嚴重,但擔憂疫情反撲之下,也沒人敢貿然放鬆。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疫情導致就醫人次減少、健保申報點數減少,健保署已保障今年暫付款額度與去年同期相同;另針對因疫情而停診或營運困難,衛生福利部也有紓困補償措施。至於掛號費、自費、停車場與美食街收入的下滑類似於觀光餐飲等產業所受的衝擊,可能才是醫療院所經營壓力的主要來源。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因為就醫人數減少、探病陪病人數管制,醫院的掛號費、自費、美食街、停車場等業務就如同各行各業一樣,受到很大的衝擊,這部分營運的受損已經是全台灣醫院的普遍現象,其中又以北部大醫院特別明顯,因為確診個案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

邱政洵表示,四月疫情趨緩,已逾一個月未新增本土病例,五月病人明顯回流,不過考量到有些個案會復陽,又看到其他國家解封後疫情再現,醫院還是繃緊神經,不敢放鬆。防堵的超前部署相對比較單純,但當疫情受控制,病毒不確定性卻這麼大,「超前撤退」是不可能的,反而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以免病毒反撲。

邱政洵表示,醫療院所在這四個多月期間,為了保護社區民眾,投入極大醫療人力,人員承擔很大的心理壓力和體力付出,是健保無法計算的,希望政府對醫院的支持也能夠「給出全力」。

大陸憂第二波疫情來襲 指揮中心坦言無法掌握

2020-05-17 16:0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簡浩正/台北即時報導

中國呼吸道權威鐘南山日前受外媒採訪時表示中國仍面臨第二波疫情爆發的挑戰,對此,台灣該如何掌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坦言,對於中國疫情,「我們無法確認」。上次被問到如何得知武漢出現疫情,指揮中心說是防疫醫師半夜逛網路論壇看到的。對於中國疫情的監測,被排擠於各種國際組織之外的台灣,似乎始終沒有好辦法。

中國目前已漸漸恢復正常生活、放寬防疫管制措施,且全國各地的部分學校和工廠也重新開放。鐘南山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大多數中國人對新冠病毒缺乏免疫力,中國仍面臨潛在第二波疫情爆發的巨大挑戰,狀況不比外國好,最近幾周,武漢市、東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吉林省都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對於中國專家的示警,陳時中今表示,「中國地大物博,其死亡數字一直修正中。其地緣廣闊,對中國疫情來講,相對我們無法確認。」

上一次被問到如何得知武漢出現疫情,指揮中心說是防疫醫師半夜逛網路論壇看到的。對於中國疫情的監測,被排擠於各種國際組織之外的台灣,似乎始終沒有好辦法。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四月中旬表示,去年12月31日凌晨,有疾管署防疫醫師在逛網路論壇PTT實業坊,發現網友張貼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緊急通知公文,引起熱烈討論,便將訊息放在小群組。當時擔任疾管署發言人、副署長羅一鈞發現防疫醫師張貼的訊息,也趕忙上論壇了解,當天清晨5時多就把消息放上大群組,當天上午疾管署就寄信給中國,中午再寄信給世界衛生組織。

醫界支持調部分負擔 憂疫情不景氣導致保費難漲

2020-05-17 19:04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確定留任衛福部長,他前天接受聯合報專訪談時表示,留任之後的重大任務就是調整健保費率,以及在有公平機制的前提下調高部分負擔。對此,全民健康保險會第四屆委員、保險醫事服務提供者代表之一的台北榮總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醫界過去就曾提議漲部分負擔,希望健保署這次要把數字算清楚,有詳細方案再來討論;至於調漲保費,預估可能受到來自經濟不景氣的阻力。

李偉強表示,其實過去一兩年來,健保署要求醫院定期減少一定門診量,醫界就已經在健保會上提議,要透過部分負擔的調漲,去抑制不必要的醫療需求。疫情之前健保署署長就曾經公開提起討論調整部分負擔,後來因疫情發生而擱置,現在疫情趨緩,或許可藉機好好討論。

李偉強表示,部分負擔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涵蓋內容複雜,其中又以藥品和醫材這兩項部分負擔最重要。過去門診藥品部分負擔上限是到200元左右,拿藥特別多的人,這部分要不要往上調?就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另外,有些醫療特材或檢查非常重要但是昂貴,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也都是健保署認為使用過多的,上述檢查或醫材部分是否也要考慮調整部分負擔?李偉強說,部分負擔的調整方案需要很細膩的討論,也未必要全部一次調整,調整的優先順序也需要經過磋商。

李偉強表示,調整部分負擔有幾個大原則可以討論。首先,對於某些人去調整部分負擔,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但同時也要盡量不影響弱勢族群和重大傷病的人,因為這些人本來的使用量就比較多。再者,可考慮以就醫次數多寡做為分界,每年幾次以上去立下不同的級距,漸進式的提高部分負擔,也是一個方向。

李偉強強調,不論是部分負擔或費率的調整,都不希望影響到真正有需求的人,因為健保是社會保險的概念,其精神是「有錢幫助窮的、健康的幫助生病的」,與商業保險按照風險程度收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李偉強表示,如果調整保費,就是包括民眾、雇主、政府,通通都會被漲到,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受薪階級的勞工,這部分就要看目前受到疫情影響的經濟情況能否承受保費的調漲。景氣受到疫情影響,預估,調漲保費的壓力,恐怕不會亞於調整部分負擔的壓力。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為何六成保母超過50歲?年輕人不願當保母的四大原因

2020-05-10 18:58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根據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調查,保母平均收托人數約為兩人,換算成實際薪資可達三萬以上,大台北及新北都會區保母平均薪資為三萬五千元,已高於私立幼托機構的薪資,卻仍吸引不到年輕人當保母,近六成的保母年齡超過五十歲。專家分析,相關系所教育仍以機構就業為主、在宅保母的房屋成本高、家長對年輕褓母較不信任、有生育的年輕褓母收托名額受限,這些都是年輕人從事保母的阻礙。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王舒芸分析,目前教育系統對托育人員的訓練比較是針對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只有少數係所有擴及在宅保母的教育,因此年輕人畢業後若想當在宅保母,都得再去進修。再者,在宅保母需要付出房屋成本,以滿足消防、各式設備、門窗戶幾十項環境要求,自有住宅比較容易達到,年輕人多半是租屋,房東不一定願意讓人改裝。

王舒芸觀察,大部分家長其實也會想找「有經驗、有口碑」的保母,年長的保母比較容易符合條件。年輕托育人員即便想從事在宅保母,通常也會先去機構工作,以累積經驗和口碑,等到自己結婚、有可以自主安排的居住環境,自己也有照顧自己小孩的需求,才會考慮自立門戶當保姆。

苗栗縣托育人員發展協會理事長邱瑀屏表示,從事保母行業事實上沒有什麼誘因,原先還有保險和健檢補助,但現在都已取消,會從事這行業,多是因為喜愛小孩,且為兼顧家庭才從事。尤其年輕女性通常家中都有稚孩;若自己同時有兩名五歲以下的幼兒,則無法收托;即便只有一個五歲以下的幼兒,能收托兩名幼兒,但若是仍有生育打算,則必須等到孩子成長到五歲後,才能再生。

邱瑀屏說,從事保母行業,對有兩胎以上生育規劃的年輕女性來說,不是中途會被迫剝奪工作權,就是必須終止妊辰,也是這行業吸引不到年輕人的原因。邱瑀屏認為,加入「準公共化托育」的保母門檻提高,表示有其專業水準,照顧自己的孩子而被迫無法收托,理應也要可領取托育補助,而非僅是領育兒津貼。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年輕族群加入保母行列。

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忽然之間。


遺傳家族心臟猝死。

包包裡放了一張紙,紙上寫了這八個字。走去吃個麵,然後在附近晃一晃,晃到了以前高中放學後常去的地方。走進新開的文具店,要買一支筆芯,店裡有一些學妹,還有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結帳就排在他們中間。從二十年前到現在一直很喜歡逛文具店,看到很多的漂亮的筆,興奮又安心。

如果在二十年前就知道有這樣的事情,這些年之間各式各樣的抉擇,應該多少會有些不同,或許有些事不會去做,因為會多一點擔心。不過擔心這個有道理嗎?該擔心到什麼程度呢?是不是該慶幸,已經得到了這麼多年的無知所帶來的自由和恣意妄為?然後,該帶著知足的心改變一些什麼了?但是今天晚上已經預約試上拳擊課,我不想取消。

一般來說,這種科學算命般的檢查能帶來的最好消息就是:你徹徹底底是個超級普通人,一點特別之處也沒有。如果有任何特別之處,可能的狀況就很複雜了。這次科學告訴我三個如果。前兩個如果,是當以後需要用某些治療的時候,應該避開某些對我來說特別無效的藥。很好,希望永遠不會用到這個資訊。

第三個如果,是有一個基因,有可能會讓我的心臟出現猝死的風險。風險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有了風險不代表絕對會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這似乎是個相對複雜的狀況,沒有絕對有或沒有,發生或不發生。只是有風險並且發生,就只有瞬間而不高的活命機會。

回到當下理性思考,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心臟本人現在狀況如何,有沒有開始怪怪的。在還不確定之前,其實我最好不要讓她太辛苦。就算知道了她的狀況還正常,我很可能也要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自動經歷一次長達半天的醫院遊記,來追蹤她的狀況。更直接的是,無論接下來可以多知道哪些有關她的事情,從走去吃麵、晃來晃去、排隊買筆芯的時候開始,我已經知道自已有可能面臨猝死風險。而我心愛的女兒們。

猝,就是忽然的意思。



麵店窗口走過兩隻貓。

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

外勞取消返鄉機票補償辦法出爐!有四國語言版本

2020-05-04 19:00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指揮中心三月宣布,為減少人員出入境,若外勞因疫情被迫取消返鄉機票,將會予以補償。另外,四月為了將集中檢疫所床位挪給人數眾多的軍艦官兵,臨時取消外勞可申請床位,移工行程受影響,需重新買機票,這部分也造成損失。

針對上述兩次因應防疫而造成移工交通經費損失,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正面回應,勞動部已公布申請辦法,指揮中心將再了解勞動部是否建立相關制度,「會再叮嚀勞動部。」

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秘書長黃姿華表示,對於補償移工已取消返鄉機票,多次詢問勞動部,都未收到相關辦法。由於雇主普遍無法提供合適的居家檢疫場所,大部分移工都被去要求集中檢疫場所進行居家檢疫14天,床位一位難求,後來因國要入住,移工無法入境只好去改機票,不能改便只能重買,「一張機票就是移工半個月到一個月的薪水,這部分是否有補償?」

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針對移工,指揮中心會再了解勞動部目前有無確實建立制度,會再叮嚀勞動部。他並釐清,檢疫所的移工床位取消,只有一周的時間,隔同集中檢疫所的能量恢復後,馬上恢復移工申請,影響人數應該不多。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長薛鑑忠表示,自3月17日起,移工入境要居家檢疫14天,當時為了減少人員跨境流動,決議若在台移工因此延後或取消行程導致的交通費用損失,可向地方勞工局申請補償的,如果獲得部分退費或扣手續費,可向地方勞工局申請補償差額。

薛鑑忠表示,上述補償申請辦法已於4月30日公布上網(網址:https://reurl.cc/d0yVnk),申請辦法包括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四國語言,都已向縣市地方政府發布。至於暫時取消集中檢疫所床位所導致之交通損失,薛鑑忠表示,勞動部將配合指揮中心的指示來辦理。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防疫解嚴只看個人防線落實度?頂尖期刊說這些事更重要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總編輯(Eric Rubin)、副編輯(Lindsey Baden)、執行編輯(Stephen Morrissey)親自上陣錄製播客(podcast),討論世界各國規劃鬆綁防疫限制時應思考的面向。圖/擷取自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網站

2020-05-03 20:3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連續廿一天零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近連日談到「個人防線」的落實,是開放限制的關鍵因素。

不過當指揮中心還停留在著墨個人防線細節,國際專家間的討論倒是並未多著墨於個人防疫,而是早已深化到更多面向,包括預期解禁後會再有疫情,以及檢驗、血清流行病學、積極監測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也建議,指揮中心應針對個人防疫行為建立調查和評估的機制,才知道不同區域的「個人防線」落實程度和待加強之處。

今面對媒體問到,除了個人防線之外,鬆綁禁令還有哪些條件?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要遵守社交距離,不能保持社交距離時,就算天氣熱也不能輕忽戴口罩的重要,也提醒體溫過高勿出入公共場所、發燒要告知醫師旅遊史,看到夜市人潮擁擠就想湊熱鬧的心理也要改變。如果個人、各行各業做好,地方政府管理好,未來管制就會慢慢放寬。

反觀日前世界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總編輯(Eric Rubin)、副編輯(Lindsey Baden)、執行編輯(Stephen Morrissey),三人親自上陣錄製播客(podcast),完整討論世界各國規劃鬆綁防疫限制時應思考的諸多面向,他們提到至少三點是必須考量的。

首先是「檢驗」。唯有檢驗才能知道社會上正在發生什麼情況,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所面臨到的是很多症狀輕微或無症狀的感染者,又是一個很容易傳播的呼吸道疾病,若沒有檢驗在先,將難以診斷、追蹤、治療。

再者是「血清流行病學」資料的建立,除了藉此推估社區中受到感染的規模,更重要的是進一步釐清有抗體者是否能免於再感染,或是仍可以再感染、再次具有傳染力。得到這些資訊,政府才有科學根據去做下一步合理的決策。

另外他們強調,鬆綁一定要連結到「積極的監測」。因為解禁不代表不會再有感染,或是再有感染就是失敗,而是可預期一定還是會有小規模的疫情出現。這正考驗了公共衛生架構能不能早期監測到疫情並控制,這就要靠積極的監測,才能做到。

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 大家對於要解封一直沒有實質的把握,就是因為不知道社區安全程度的真相是什麼,所以五一連假等於是一個試金石,如果沒事,可以增加一點信心。不過這種驗證方式並不科學,如果要更精準來說,施文儀建議必須從兩大方向去做。

施文儀表示,第一個方向是就是指揮中心所說的「個人防線」,這條線如果沒守住,可能會前功盡棄。關於這一點,施文儀對台灣人民的小心謹慎有信心,不過可能是因為大家悶太久了,這幾天看起來餐飲業人潮有明顯復甦,是否衍生出疫情,值得再觀察一段時間。針對這部分,施文儀建議地方和中央需要聯手進行「防疫行為基本調查」,台灣各縣市鄉鎮在各種場合戴口罩的比例有多高,藉此評估各地區民眾有沒有真正落實個人防線,幫助指揮中心未來下達指令更精確。

施文儀建議第二個方向是應該關注的方向,則是在法定傳染病通報之外,要開始透過「實驗室通報」,去主動掌握社區中不同族群的血清流行病學概況,也就是透過檢驗抗體來推估感染的規模。施文儀建議,可以以磐石艦驗到抗體的人數比例作為參考,以此比例去抽驗某些行業、學校、社區,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定期去做,看隨著時間有沒有在增加,以偵測社區傳染規模是否有在案中擴大,如此才能掌握先機,在陽性個案出現之前,就提高警覺。



疫情恐慌下的長照 「家」變成了壓力鍋

2020-05-03 19:3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疫情期間,部分縣市政府取消了社區關懷據點的服務,導致家庭照顧者沒有辦法照常帶著長輩前往參加團體活動,只能在家裡一對一照顧,雙方都面臨龐大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聘雇外籍移工的家庭也開始禁止移工休假或帶長輩外出,長輩悶在家裡的久了,負面情緒也會以家裡最弱勢的移工為出口,移工被毆打的案例在三、四月期間密集暴增。

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秘書長黃姿華表示,移工受到被照顧者毆打的案例,在三、四月以後絡繹不絕、明顯倍增。工會過去整年通常只有個位數個案申訴被毆打,但整個四月所有個案全都是申訴受到被照顧者毆打。

上個月,看護阿桃(化名)被阿嬤打到片體鱗傷。這位行動輕微不便、認知功能正常的獨居阿嬤,阿桃已經照顧逾一年,她常常陪阿嬤柱拐杖散步、去市場買菜,兩人感情不錯。疫情期間兩人被雇主(阿嬤的兒女)禁止外出,阿嬤心情鬱悶,短短兩個月內就打阿桃兩次,用指甲抓得阿桃身上到處都是血痕。阿桃想要脫離被打的困境,卻無法促使雇主改善,忍到最近一次被嚴重痛毆,才決定驗傷。後來協調結果是轉換雇主,阿桃不忍阿嬤獨居,離開時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小伊(化名)照顧失能坐輪椅的七十幾歲的退休太太已經四年半,太太個性比較憂鬱,卻不曾有暴力行為。這次疫情期間,太太害怕染疫而長期足不出戶,負面情緒快速累積,三月開始明顯失控,對小伊各種打罵、羞辱,隨時一個不高興就呼巴掌。小伊哭著打電話給工會說,她認為太太是一個善良的人,是一時太痛苦,她只希望疫情趕快結束。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台北市的日照中心和長照2.0服務都沒有暫停,但已宣布社區關懷據點全面暫停到六月底。一對一照顧的壓力很大,社區關懷據點是分擔照顧壓力的重要管道,現在少了實體互動,「大家都撐的蠻辛苦」。只能多依靠網路互動、家戶鄰居之間支持網路,家總和失智症協會等民間團體也提供應對長輩、引導長輩出門戴口罩的建議,並鼓勵大家多利用關懷專線和網路社群交流心情。

陳景寧表示,長者和家屬都很期待社區據點恢復活動,但是看到其他國家疫情時好時壞,即便現在本土疫情趨緩也不敢放鬆。「雖然不能參加活動很悶,但染疫更令人害怕」陳景寧表示,照顧者基於這樣的心情,即便心理壓力大,也沒有太多抱怨。大家共同的心願都是希望疫苗早日問世,讓高齡長者等高風險族群優先施打,各項活動或許就能完全恢復正常。

虛擬互動不能取代實體 閉關太久恐衍生更多健康問題

2020-05-03 19:3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疫情期間,長者喜歡的社區關懷據點服務被大幅取消,家庭照顧者與長者無處可去,壓力爆鍋之外。長輩在家裡的悶久了,難以控制的負面情緒也開始以家裡最弱勢的移工為出口,移工被毆打的案例在三、四月期間密集暴增。但其實衛生福利部長照司澄清,關閉社區關懷據點並非中央的意思,只要地方政府同意,社區據點隨時可以恢復營運。

愛迪樂治療所執行長、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表示,確實觀察到長者與外界互動的機會減少,有些人會取消醫院復健療程,改申請居家復健,有些人則是會直接取消居家復健,因為擔心治療師跨家戶服務帶來感染,一增一減之間,治療所的派案量大約減少了一成。

鍾孟修表示,社區關懷據點停辦的影響又更大了,因為平常有些衰弱長輩和失智長輩都會去社區關懷據點。至於失智症的據點,目前台北市雖沒有要求停辦,但像是馬偕醫院、和平醫院的失智據點,已經改用錄影直播的方式帶活動。

這能取代真實的人際互動嗎?鍾孟修表示,在長輩身上看起來效果是有限的,因為他們不是依賴科技達到社交的族群。他建議,在保持適當社交距離、戴口罩的前提下,長者還是應走出戶外去活動,因為家屬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取代真實社交互動、接觸大自然的功能。不然疫情結束後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例如認知退化、情緒行為問題。

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中央對於暫停社區關壞據點的條件是該鄉鎮發生兩起感染不名的確診案例,才要暫停。目前都是地方政府或個別站所自行暫停,中央並沒有宣布,地方可隨時可以恢復開放。

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秘書長黃姿華表示,申請外籍看護的家庭若想使用社區關懷據點需要自費,所以據點關閉的影響較小。在請外勞的家庭,主要問題在於移工與被照顧者,都不能決定自己要如何行動,卻被緊緊綁在一起而且禁足,導致雙雙處於受虐和受創的狀態,卻沒有人給予關心或對策。黃姿華說,移工不可能滿足滿足長者社交的需求,為了過分的恐慌而犧牲既有的人性,是不值得的。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防疫百日/醫療體質不調整 難以因應新冠肺炎常態化




2020-05-01 22:1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防疫進入下一個百日,歐美國家因疫情重創,但同步也展開傾力開發疫苗和檢驗試劑的腳步,台灣雖成功守下防疫成果,但接下來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專家提醒,台灣成功圍堵防疫所換來的時間,除了要跟上生技研發腳步,也正視醫療體系既有的體質問題,才能為難以預期的大流行做好準備。

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陳宜君指出,今年三月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篇文章,已討論過新冠肺炎在全世界持續發生的可能性,認為它很可能像H1N1一樣,大流行後成為常存的疾病。

該文指出,當疾病的傳染基數(Ro)大於1,即可能持續傳播。2009年H1N1的Ro值約為1.7,在三個月內廣傳120國,死亡率低於季節性流感,是高傳播率而低嚴重度的傳染病,但在流行第一年,造成大約二成的人口感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二月統計,新冠肺炎Ro值大約是2.2,重症率是14%,死亡率粗估2.1%,但由於大量病人尚未康復,死亡率可能還要上修。陳宜君表示,新冠肺炎的未來發展很可能就像H1N1,只是H1N1有疫苗,但新冠肺炎還沒有,特別考驗醫療體系的因應能力。

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四月初就提醒,台灣應注意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三月底公布的報告。該報告分析OECD會員國醫療體系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應,報告提到,擁有較高醫師人口比、護理人員人口比的國家,有較好能力可因應大流行。

報告也指出,在長期醫護人力不足、高占床率的國家,平常醫療人力和業務已緊繃,當疫情來臨時醫療需求爆發,因應突發需求的能量是較為受限。

對照台灣醫療常態的緊繃程度,未出現新冠疫情大流行是萬幸。台灣2018年每千人口的醫師數是2人,護理人員是5.3人,與OECD國家相比,屬於醫護雙雙偏低的類別,只比土耳其、墨西哥、智利、波蘭好一點點。

至於占床率,台灣2018年醫院一般病床占床率大約70%,包括加護、隔離等醫院特殊病床占床率為66%,與OECD國家相比算是中等密度。健保統計顯示,區域及以上醫院占床率達八到九成以上者超過十間。台灣全日平均護病比高,一個醫院護理人員要照顧七到十個病人,地區醫院護病比高達十五人,部分班別或科別,護病比可能更高。

林煜軒表示,過去針對醫護人力討論多著重於供需,但更重要的其實是「不均」,包括醫院與診所之間不均、科別之間不均、區域之間不均。當疫情來襲,除了凸顯出既有裝備或人力不足,人力不均也會更加明顯。他建議,討論防疫需求,也應該觀察人力在相關科別、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分布。

另外,疫情瞬息萬變,需求可能瞬間就迫在眉睫,但醫療體系的緊繃法在短期改善,必須仰賴社區公共衛生體系在前端做好預防,避免後端醫療崩潰。

陳宜君表示,疫情檢視了公共衛生和醫療體制需要調整的部分,台灣目前雖做得不錯,但醫療第一線都非常辛苦。她觀察到,現在醫護人力不足,一般病房照護品質高度仰賴陪病家屬或看護,埋下感控隱憂;健保限制醫院單人病室數量,感染管控相關物資和空間面臨各種綁手綁腳,吃力不討好,也影響到專業感管人員連年出缺,沒有新血願意投入。陳宜君提醒,疫情可能常態化,連高度開發的歐美國家都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台灣應引以為鑒,調整醫療體質。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現階段如果要精益求精,想要進一步釐清少數不明感染源的個案,或許透過檢查抗體,可以將疫調的斷點重新串起來。不過目前國內的抗體檢驗方法是各家實驗室「純手工」開發的,商業化的檢驗工具又還沒有問世,缺乏經過驗證的標準化檢驗流程之下,無法大量檢驗,檢驗結果也不容易解讀。

李建璋表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廠商有兩家的快篩產品正積極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學界也透過研究途徑希望進行小規模樣本的驗證,希望能夠加快台灣取得技術或自行研發的腳步,預計在未來半個月到一個月之內,台灣就會有國外引進的快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