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共病治療受耽誤 專家:放寬解隔標準不如改第四類法傳

2022-05-30 19:43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南部染疫人數增加,指揮中心統計,南區佔床率達71%,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透露正考慮將住院解隔離標準放寬到Ct值27到30之間(目前要30以上),授權醫師綜合評估讓病人解隔離或出院。

不過專家認為,這對大醫院幫助有限,因住院者大多有其他共病需治療,很多治療都被隔離規定耽誤,還是要盡快降級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重症才需要專責或負壓病房照顧,其他就地治療就好了。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放寬解隔離標準可加速病人流動,但他認為對大醫院幫助不大。因目前大多數住院確診者都有共病,就算新冠症狀很輕,卻可能因病人共病多、免疫力較弱,病毒量下降速度較慢。

邱政洵表示,不論是等病毒下降或是治療共病,這些病人都會住院比較久。因為如果病人還在新冠急性期又有共病需要馬上開刀,就得要找一間負壓開刀房;如果是解除隔離的狀態,就不用這麼麻煩。

邱政洵表示,ACIP的委員大都來自臨床第一線,應該都知道現在醫療實務很需要解決上述問題。希望指揮中心要把實務面考慮清楚,盡快降級到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只有重症才需要負壓或專責病房照顧,其餘就地治療就好。如此對於醫療處置的順暢度、病人和病床的流動,都有很大的幫助。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Ct值25以上就不容易培養出病毒,保留空間讓臨床醫師判斷,病人就不需要隔離那麼久。現在很多病人因心肌梗塞、車禍等非新冠肺炎的醫療問題而住院。

黃玉成指出,全台灣沒有一家醫院有「負壓心導管室」,也不是每家醫院都有「負壓開刀房」。各家醫院考量不同下,病人解隔離前不見得能做治療,這樣大家都會擔心,放寬解隔離標準可望改善這個問題。


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喉痛好痛快篩還是陰? 台大醫教你「雙採」提升靈敏度

2022-05-29 12:09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對於新冠肺炎重症高危險群來說,能否及早確診、在病毒量還不高時及早給藥,是高風險群遠離死亡的關鍵動作。

但快篩要病毒量夠高才驗得出來,該怎麼突破困境?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李建璋指出,因為Omicron特色是先攻擊喉嚨,加拿大研究發現如果拆兩支快篩,一支採檢鼻咽、一支採檢扁桃腺,可將靈敏度從7成提升到提升8成8,值得推廣,幫助有疑似症狀的長輩及早適用「快篩陽確診給藥」的新制。

李建璋昨天於臉書撰文分享這項研究新知,今早接受採訪時進一步提醒兩點。首先,從喉嚨採檢不是採中央,而是左右兩邊的扁桃腺。可以對著鏡子張開嘴巴,發出「啊」的聲音,就會看到喉嚨兩側有兩個小山丘狀的構造,就是扁桃腺。

他表示,採檢這個部位時可能會引發噁心感,但喉嚨分泌物比較多,不需像鼻腔那樣一邊採15秒,建議在感覺痛的位置採檢,因一般來說受到病毒攻擊的部位會最痛,可增加採到高病毒量的機會。

第二個提醒是,採檢兩個部位,可以分別用兩組快篩卡匣和兩支棉棒,也可以共同一組快篩卡匣和一支快篩棉棒,但要注意,不可以改用一般藥局購買的棉棒採檢。快篩棉棒頭都是專利材質,一般棉棒頭的材質會吸附蛋白質,抗原無法溶到快篩試管的溶劑中,就驗不出來了。

李建璋指出,很多患者都說喉嚨痛如刀割,但主訴流鼻涕的人不多,如果快篩只有從鼻子採檢,很可能沒有採到病毒最多的地方,如果喉嚨和前鼻腔都採檢,或許有望提升採到病毒抗原的機會。

他爬梳文獻發現,加拿大一所大學今年1月已發表集合1400多人、品質不錯的研究,用的是現在便利商店就有販售的亞培家用快篩試劑。研究顯示,只有從鼻子採檢,敏感度是68.4%;如果用一支快篩棉棒,扁桃腺、鼻子都採檢再驗,敏感度進步到81.6%;如果用兩組快篩試劑,一組驗鼻子、一組驗扁桃腺,敏感度可達到88.1%。

李建璋表示,他在夜班處理15個快篩陽性確診病人的PCR結果,發現15個人裡面有13個人Ct值都小於20,顯示大約有90%病人都要病毒量很高,才能從快篩看到陽性。李建璋的學弟,長庚放射科陳煥武醫師在臉書分享自己PCR的Ct值只有15,卻經歷6次快篩陰性,引發臉友熱烈回響,顯然不是單一經驗。

李建璋表示,因此,「快篩陽投藥」新制的確可提升給藥效率,但他仍擔心可能沒有打到痛點,因為快篩受限於敏感度,容易錯過給藥黃金期。當病毒量高達到「飽和攻擊」的程度,這時就算給予抗病毒藥物,也沒有把握可以抵禦病毒的攻勢,指揮中心公布有47%死亡患者是確診後3天內死亡,亦反應出這個事實。既然有研究證實同時採檢鼻子和喉嚨,方法簡單又可顯著提升快篩靈敏度,值得推廣,幫助更多人及早診斷、用藥。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羨慕雙北 高雄家長:疫苗預約像整人、市府超沒效率

2022-05-28 15:16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兒童新冠併發腦炎案例頻傳,許多家長希望小孩盡快接種疫苗,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今已開始校園接種,5歲小孩終於打到疫苗。高雄市鳳山區林小姐非常羨慕,因為過去兩天,她已在高雄市衛生局和各家醫院診所的網站、電話線上,把能用的方法都試過一遍,還是無法為5歲小女兒預約到疫苗,讓她氣憤痛批高市府「超沒效率、簡直整人」、「看不懂高雄的防疫策略在哪?」

「我沒有品牌迷思,是5歲小孩只能打BNT」,林小姐說,大女兒是小學生,早就打莫德納,小女兒5歲還在讀準公共化的私立幼稚園,學校卻跟她說只有公幼有校園接種,請她自行上網預約。林小姐立刻去「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卻發現網頁疑似壞掉,「疫苗接種地點」和「預約時段」都不讓人點選,導致「必填欄位未填寫或格式錯誤」,流程永遠卡在這一頁,無法完成預約。

林小姐到高雄市衛生局網站,在一份今年1月9日公布的「高雄市COVID-19疫苗合約院所111年疫苗接種服務表」最底下,看到5月26日新增了一份附件「高雄市新冠疫苗院所一覽表-0526掛網精簡」。林小姐下載打開一看超傻眼,是高達48頁、一共300多家醫院和診所的名單列表。

林小姐把鳳山區有5到11歲兒童疫苗的院所挑出來,趕快開始一家一家打電話,總共打了20幾家,得到的答案都是「已經沒名額」、「不知道下禮拜會不會有」、「下禮拜再打來問。」還有兩家診所不耐煩地說「早就在診所臉書公布沒名額,不要亂打電話!」林小姐無奈表示,難道一家一家打電話還不夠慘,還要一家一家去看院所有沒有臉書?

林小姐不放棄,在網路找到一家醫院有開「5歲兒童BNT疫苗特別診」,只有三場,但「只接受已於衛生局網站預約成功之兒童施打」,就是那個讓她卡在「必填欄位未填寫或格式錯誤」而無法完成預約的網頁。林小姐特別打去醫院告知情況,希望醫院通融其他方式預約,對方還是說「只接受線上預約。」

無助又生氣的林小姐,選擇向媒體投訴。她說,是不是媒體都比較關心雙北,有輿論壓力,所以雙北市政府都有積極安排校園接種?高雄市昨天確診人數也破萬了,是不是疫苗太少?林小姐感嘆,現在私幼5歲小孩變成疫苗孤兒,相關系統都超沒效率,感覺像在整人,完全看不懂高雄的防疫策略在哪裡。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獨/長照確診人數今破萬 住民單日暴增1701人

 2022-05-24 17:5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許多民眾都有屬於新冠重症高危險群的親人在住宿型長照機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卻未掌握長照住民的中重症人數,死亡規模也僅說「約占每日新增死亡數的15%」。然而,今天新增42死就有15人來自長照機構,比占高達35%,而且一天內暴增了1701名住民確診,加上工作人員,長照機構確診人數已超過1萬人。

昨天指揮中心公布781家住宿機構有人員確診,包括工作人員2949人、住民5770人。才過一天,今天機構家數提高到900(增加29家),工作人員3176人(增加227人),住民7471(增加1701人),累計共1萬647名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確診。

接種疫苗是預防重症的重要策略,5月16日起打三劑滿5個月可接種第四劑,最早符合接種資格的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低下等族群,指揮中心曾估計,資格對象總人數約400萬人,其中長照住民占11萬多人。

然而,目前第四劑接種速度緩慢,截至5月23日,全國僅3326人接種第四劑。截至5月24日上午10時,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之人員及其受照顧者與洗腎患者有47萬2346人接種過第一劑,但僅66%有完成三劑,另外34%都沒有打滿三劑者,有打到第四劑的更少,僅116人。


死亡人數飆 施文儀:這三種場所應以「清零」態度防疫

 2022-05-24 13:33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本土疫情嚴峻,近期每天新增死亡約50例上下。許多民眾都有屬於重症高危險群親人,住在住宿型長照機構,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卻未掌握長照住民的中重症人數,死亡規模也僅說「約占每天新增死亡個案數的15%。」此外,雲林、宜蘭、台東的監獄也都傳出群聚感染事件。

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對此擔憂,特別是居家臥床長者、住宿長照機構、監獄的防疫,他提醒,人口密集機構疫情已遍地烽火,尤以居家臥床者及長照住民染疫致死率最高。

施文儀建議,上述機構所屬的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必須以「清零」的態度去掌握並管理,包括疫苗是否完整接種、快篩數量夠不夠、有沒有積極篩查、篩出陽性能否立刻給藥,否則死亡人數勢必會繼續飆。

施文儀表示,目前死亡個案資料顯示,有18%死者都是採檢當天就死亡了,代表發現得太慢,這種情況最可能發生在家裡長期臥床長者或是住在機構的長者,可能都是照顧感染後傳染給他們。這些長者都是重症高危險群,必須要全力保護他們避免感染,身邊的家人和照顧者應以「清零」的態度進行管理。

施文儀表示,人口密集機構的工作人員和照顧者,除了最基本的個人日常防疫措施,也要完整接種疫苗、經常快篩。然而,疫情都已經這麼久,他隨便問幾家機構,都說缺快篩。

為什麼機構快篩不夠?有沒有預算可以買?施文儀呼籲,獄政、社政、衛政主管機關都應該要主動掌握情況,並積極幫忙設法解決問題,若抱持「省小錢」的心理,當大量中重症後送到醫院,無論醫療及人命都將附上鉅額代價。

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腦炎8前驅症狀看不懂、幻覺算嗎? 兒急重症醫師說分明

 2022-05-23 11:04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近期多名兒童因新冠重症併發腦炎不幸逝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提醒家長,若觀察到8個腦炎前驅症狀,應立即送醫評估。不少家長擔心「發燒超過41度」才送醫是否太晚,也怕難以區分「意識不清」和「生病精神不好」,今上午有媒體報導昨公布的腦炎病逝10歲男童曾「出現幻覺」,該增列為第9個前驅症狀嗎?

「要看是不是腦炎,不能只看體溫,還有其他症狀需要注意。」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回顧國內幾個病例,大部分都有燒到41度,不到41度的比較少,現在急診看到許多感染Omicron的孩子都會發燒到39度,如果很年幼會需要住院觀察。

兒科醫學會兒科急診次專科委員會主委吳昌騰表示,目前每天要看100多個確診孩子,其中八成都有發燒,但燒到幾度要看個人體質和年紀,小小孩代謝旺盛就會燒到比較高。一般發燒是38度以上,39到39.5度算高燒,家長在家觀察期間可持續給退燒藥,以免高燒不退影響肺部及心血管系統、加速病況變化;41度以上是極度高燒,代表腦部下視丘體溫調節已受影響,病毒可能已侵犯腦部的,算是非常嚴重的症狀。

「體溫以外的症狀,醫師需要家長清楚描述在家的觀察,有影片會更好。」吳昌騰表示,指揮中心公布的8個腦炎前驅症狀是提醒家長和臨床醫師應注意的重點,但不是要全部符合才能送醫。他個人建議如果8個當中有2個相關症狀出現就可以送醫,希望家長清楚描述孩子在家的情形,可幫助醫師判斷。夏紹軒提醒,8個前驅症狀都很重要,都是應該要注意的,不能只看某幾個。

小孩發燒都會比較沒精神,意識不佳要怎麼判斷?吳昌騰提醒,目前國內幾個腦炎個案病程都非常快速,有些是高燒,有些是意識不佳。如果清醒度夠,睡醒會跑來跑去、找大人討東西吃;如果家長發現小孩精神狀況「怪怪的」、有波動,時而清醒、時而混亂、時而嗜睡,又加上高燒,這就要送急診了。

「如果小孩叫不太醒、要弄痛他才能叫醒,這就已經不對勁了。」夏紹軒表示,會講話的小孩,可觀察是否語言溝通變得不正常;不會講話的小孩可觀察哭鬧,如果哭鬧無法被安撫,退燒以後還是持續哭鬧;原本餵藥、打針看醫生都會激動大哭,卻忽然變得很淡定、都不哭,這些都是不正常的跡象,請家長一定要幫忙注意,把這些情況告訴醫師。

至於幻覺,夏紹軒表示,這次出現幻覺的案例是10歲大的孩子,他比較能完整描述自己看到的幻覺,其他大部分腦炎個案年紀都更小,只有3、5歲,可能還無法講得很清楚。但「幻覺、胡言亂語」都算是「意識不清」的一種表現,確實是可以特別留意的。

吳昌騰表示,由成大醫院收治的這位10歲孩子,除了幻覺之外,還有眼睛上吊、四肢抽動等明顯的神經學症狀,算是有不只一個腦炎前驅症狀了,病程進展會非常快速。如果家長只觀察到孩子出現幻覺,但不確定有沒有其他症狀,可以先透過視訊診療或帶去給兒科醫師看,詳細描述在家觀察到的孩子狀況,幫助醫師綜合研判。

衛福部擬禁未滿20歲者買菸但准買吸食器 國民黨:掩耳盜鈴

 2022-05-23 14:0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上午開會審查《菸害防制法》等多項法案,政院版第17條將買菸的年齡門檻提高到20歲,朝野立委達到高度共識。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林奕華建議將「吸食器」一併入法禁止未滿20歲購買,民進黨立委蔡易餘以及衛福部則認為禁止菸品本身就足夠,最後此條文保留協商。林為洲表示,買吸食器就是為了吸菸,新興菸品載具不與菸品一併禁止陳列廣告購買,是邏輯不通,「掩耳盜鈴」。

行政院擬調整《菸害防制法》第17條內容包括任何人不得供應菸品予未滿20歲之人,亦不得強迫、引誘或其他方式使孕婦或未滿20歲之人吸菸,且若販售者難以辨認消費者年齡,應要求消費者出示年齡證明文件,若無法提供或拒絕證明,則不得將菸品販售給消費者。朝野立一致認為10幾歲青少年與20歲的年齡差異,難以光憑目視外表去辨識,一致認同應出示證件,否則不應販售。

林奕華表示,吸食器應被視為菸品的一部分,建議一併於條文中明訂20歲以上能夠購買。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既然菸品不能賣了,要買吸食器做什麼?「我認為按照我們的版本已經可以達成目的了。」

林為洲也不同意衛福部見解,進一步表示「買加熱器就是為了要抽煙啊,大家都知道沒那麼好管理!」更何況,如果他自己買了吸食器,有人跟他分享菸品怎麼辦?日本只禁止菸品廣告,但沒有禁止吸食器廣告,就已經看到各種結合時尚派對元素的促銷宣傳方式,「我們也要這樣嗎?」

林為洲表示,買吸食器回去當然就是要吸菸用的,難道買回去當裝飾品嗎?如果是說幫爸爸買,為什麼不叫爸爸自己來買?立法就是要預防漏洞,只禁止煙彈但不禁止載具,難道立法要這樣「掩耳盜鈴」嗎?新興菸品的必要元件都應該用與菸品同樣的標準去禁止。

蔡易餘表示,他認為菸草和吸食器等其他元件要清楚定義並且分開,如果未來禁止購買吸食器,希望有專門條文另外去規定,「而不是在這部菸害防制法。」

石崇良表示,多位委員為了保護青少年,希望給予更高規格限制,會尊重立院。然而,「如果菸品本身都禁不了,更遑論吸食器,執行面更困難」一但這一條禁止,就不只是販售,而是供應,範圍很大的。考量到「只有吸食器起不了作用」以及「立法的比例原則」和「實務執行的可行性」看,還是建議維持政院版條文比較好。

針對吸食器是否一併入法禁止未滿20歲購買,無法取得共識,今日會議主席、民進黨立委賴惠員最後裁示這一條保留協商。


指揮中心:個案死亡時間平均4.2天 近半3天內死亡

 2022-05-23 16:2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新冠肺炎個案從確診到死亡經歷時間偏短,專家示警防疫體系及醫療體系都出了問題,包括延遲診斷、給藥不及、醫療量能不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公布部分官方病程數據指出,國人死亡時間中位數是3天,平均4.2天;如果看占比,3天內是47%,3到7天是33%,剩餘就是7天以上。

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日前提醒,中央應公布長照機構住民中重症的人數、就地醫療及送醫治療的人數、死在機構及死在醫院的人數。當機構重度病人變多,醫院量能很快就會崩潰,但若送不出去,就會有愈來愈多人在機構裡面死亡,因此上述資料為醫療量能的重要指標。指揮中心今仍僅更新確診人數,目前有871家住宿型機構有確診事件,確診工作人員共2949人,確診住民共5770人。

至於死亡和中重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每天公布的死亡個案當中,大約都有15%是來自機構,以今天40位死亡當中6人來自機構,昨天53位死亡則有8位來自機構。中重症部分因為目前「沒有特別疫調」,所以還要設想看看有何方式可統計,或許可由醫院掌握重症住院病人是來自機構,或由機構通報有住民住院,因此目前還無法提供。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獨/3成快速死亡、1成死後確診 專家指防疫醫療3大問題


2022-05-22 10:19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4月以來中央已公布490人死亡,據公布的確診日期與死亡日期,約2成死者在確診5天內死亡,約4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包括確診當天死亡19%、確診隔天死亡14%、死後確診9%。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個案,有77%是5月5日後確診、死亡,特別集中於近兩周,陸續開放長照機構密切接觸者、65歲以上快篩陽性可比照確診的階段。

為何來不及醫療就死亡的比例這麼高?專家分析,「延遲診斷、沒有給藥、醫療量能不足」都是可能原因,顯示防疫體系和醫療體系都出了問題。現在必須盡力達成及早診斷、及早給藥,才有可能壓低致死率,重點包括讓快篩陽性確診成為通則、積極以PCR排除偽陰性。

指揮中心今年不再公布確診個案之全死因死亡數,4月1日至5月21日僅公布490例「經審查判定死因與新冠肺炎有關」之個案。5月18日有北市議員揭露雙北5月上半月火化的確診遺體數量,就比中央公布的全國死亡人數還多。5月19日媒體詢問「經審查判定死因與新冠肺炎無關」的個案有多少人,當時指揮官陳時中說可提供但需要時間,迄今未公布。

根據中央公布資料,490例死亡個案中,93人確診與死亡日期在同一天、69人確診隔天就死亡、43人確診日期在死亡日期之後,分別占490名個案之18.9%、14%、9%。以上三種情形約占公佈死亡人數的42%,另有111人是確診後五天內就死亡,占22.6%,其餘約35.5%是確診超過五天才死亡。

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正常照顧情況下,通常死亡會發生確診後第二周到第三周中間,確診和死亡時間很靠近的比例不低,反映防疫體系和醫療體系都有問題。發病後無法趕快確診,是防疫體系出問題,確診後很快就死亡,是醫療體系有問題。指揮中心要壓低致死率,必須分析檢討流程環節,想辦法縮短延遲,才有可能達到。

蘇益仁觀察,隨確診大量增加,已看到防疫體系挑戰變大、就醫通道出問題、醫療量能逐漸不夠、照顧品質變差等情況。最前端做個PCR都要拖3、4天才有結果,老人只要拖個3、4天,病況就可能就會變得很棘手,確診和死亡時間就會變得非常靠近。

5月5日住宿型長照機構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快篩陽性就能比照確診個案開立治療用藥。前述確診當天死亡、確診隔天死亡、死後確診的個案,卻有高達77%都是5月5日後才出現。蘇益仁說,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放寬長照機構快篩確診,來不及醫療的情況應減少才對。

蘇益仁說,指揮中心應說明長照機構住民染疫後中重症的人數、就地醫療及送醫治療的人數、死在機構及死在醫院的人數。因為當機構中重度病人變多,還全部送到醫院,醫院量能很快就會崩潰,但如果送不出去,就會有愈來愈多人在機構裡面死亡,「這是醫療量能的重要指標。」

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減少死亡的重點在診斷,及早診斷很難,但這時治療很容易,等到診斷很容易的時候,很可能就會來不及治療。很多人經歷過多次快篩陰性,直到症狀厲害才快篩陽性,這是因為現在品質好的快篩也大約有3成偽陰性,病毒量達到一定程度才驗得出。

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想壓低致死率,要設法「將診斷時間提前」。以目前社區的盛行率,快篩陽性已可作為確診通則,為減少偽陰性所造成的延誤,則必須提供更方便的PCR檢測管道。不論是唾液PCR或鼻咽PCR都是檢驗「核酸」,都比驗「抗原」的唾液或鼻咽快篩更精準,善用PCR積極排除偽陰性,就能找出那些需要及早投藥的病人。

如何提高PCR檢測可近性,同時將對醫療人力負擔降到最低?李建璋說,可參考國外方式,民眾在家自口腔或鼻孔自行採檢,將檢體包好寄回或送到社區藥局回收站;檢驗單位以簡訊通知結果,民眾可憑陽性通知就醫,由醫師協助評估是否可服用抗病毒口服藥。

5月8日之前,兩種抗病毒口服藥合計,每天僅領用數百人份,5月9日至14日有幾天領用逾1000人份,5月16日後才開始達到每天領用數千人份的規模。蘇益仁表示,65歲以上年長者等重症高風險群,愈早給藥愈好,理論上是5天內,最好是1到3天內,藥有即時給,就能減少7、8成輕症變重症。有吃藥的人裡面有多少人死亡?蘇益仁表示,這也是應該要公布的重要資訊。


需翻身換尿布病人大增 台大護理師痛批1:9照顧不可能

 2022-05-22 12:13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指揮中心日前發函提高各級醫院專責病房護病比,由原訂的1:5,正式調整為醫學中心1:9,區域醫院1:12、地區醫院1:15,引發護理工會團體怒批「不把護理師當人看」。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也發出聲明指出,許多確診住院病患年近百歲,多重共病又長期臥床,三餐、翻身、換尿布都要護理師一手包辦,衛福部卻將「惡質護病比就地合法」,令人憤怒。台大醫院專責病房護理師也公布工作內容,「1:9根本不可能」。

台大醫院專責病房林護理師表示,之前規定1:5的時候,實務上就已經是1:7了,早上9時到10時之間必須給病人治療,就算護理師提早8時開始做,也只有120分鐘。每天上班時間已經非常緊繃,喝個水都要趕、大家都沒吃飯,如果一個護理師得照顧9人,平均一個人都不能超過15分鐘,「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首先,光是穿脫隔離衣,就要花很多時間。林護理師表示,護理師身上有三層隔離衣,第一件正穿布面隔離衣,第二件反穿防水隔離衣,第三件反穿布面隔離衣,頭上兩層髮帽、面罩、N95加外科口罩、兩層鞋套、兩層手套。每照顧完一個病人,就要把第三件隔離衣、外層鞋套和外層手套脫掉,每脱一件就要洗一次手,然後重新穿上乾淨的,才去照顧下一個病人。

再者,長照機構來的病人逐漸變多,照顧所需時間更長。林護理師表示,這些病人除了新冠肺炎所需的給氧、打藥等治療,還可能有氣切需要抽痰、有插鼻胃管需要管灌營養品、每兩小時需翻身換尿布。林護理師也照顧過躁動失智的確診長者,因為沒有額外的人力可以幫忙,照顧前只能先將病人綁住,光照顧他一個人就要花大約一小時。

「都會比較晚換尿布,也不可能兩小時翻身,當然擔心病人會褥瘡,但真的做不到!」林護理師表示,護理師都會盡量把長照機構的病人平均分配,護理師手上都有1到2個,但1到2個就已經是極限了。其他常見的住院確診者雖然生活可自理,但是都各有治療需要,例如身上有傷口需要照顧的癌症病人、需要抽痰的、需要氧氣的、需要打點滴的,每個病人都需要一定的照顧時間。

林護理師表示,護病比太高,照顧品質就會很差,每天上班都在擔心病人出事沒人發現、沒有人可以去救他。每個群組都在狂罵,定出這種護病比「根本搞不清楚基層在幹嘛」。如果現在衛福部再提要發獎勵金,大家也已經不會相信,因為連去年的都還沒達到,「說到要做到,確定發得出來再說吧!」


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

壓低致死率最重要3件事 黃立民:首先擴大快篩陽確診

2022-05-19 20:1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天單日新增59死,創下新高,累計死亡達382例,根據確診96萬4千多人換算,致死率為千分之0.4。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致死率預估還會往上走,但希望不超過千分之1。 有機會達標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表示,3件事若能謹慎做好,就有可能樂觀。

黃立民表示,首先應擴大快篩陽確診的適用對象,幫助更多需要的人趕快得到抗病毒口服藥的治療;再者是必須減少長照機構的災情,現在機構住民致死率已達百分之1,要是這一塊沒顧好,就會拉高全國致死率。最後是符合第4劑疫苗接種資格的長者要趕快接種,政府應多做宣傳並提供鼓勵。

再者,黃立民支持擴大快篩陽性確診的適用對象,因為重症高危險群不是只有65歲以上老年人,還有免疫不全、慢性病等很多高風險對象。用快篩陽性確診可以大幅減少醫療人員採檢及檢驗人員做PCR的負擔,病人也能盡快走到領藥的階段。這是在疫情上升階段「很划得來的的作法」,等到疫情進入下坡段,可以再恢復以PCR確診。

指揮中心今報告長照機構最新確診人數包括4268名住民,死亡數據尚未更新,日前曾公布42人死亡。黃立民提醒,機構住民致死率大約百分之1,已經不低了,一定要照顧好長照機構,不能有太多的群聚事件,否則這一塊勢必會拉高全國致死率。

目前已開放間隔第3劑滿5個月的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可接種第4劑。黃立民提醒,家庭是社區長者染疫最重要的場所,這部分應積極透過疫苗預防重症。現在政策規定太多,很多人都昏頭了,許多長輩都不知道自己該打第4劑,或是已經忘記自己打過幾劑,相關單位應該多加宣導,也可考慮給予獎勵。

雙北叫不動醫院?李秉穎憶SARS:眾醫院殘忍拒絕台大

2022-05-19 10:44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日前說「雙北叫不動醫院」,引發地方反彈。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媒體人周玉蔻訪問時表示,現在的狀況他不清楚,但2003年SARS時,SARS病人擠滿台大醫院,急需轉出,但問遍各醫院都遭「殘忍拒絕」,只有三總願意,所以現在才需要建立指揮體系,醫院才會完全配合。

「醫院配合是配合,差別在有沒有積極配合。」李秉穎表示,有些醫院即便有空床,也不希望確診病人太多,因為只要有確診者進來,就會增加人力物力成本,院內感染風險也會增加,有些醫院為了保護自己,就算勉強移動還是移得出病床,但他不願意,就不會那麼積極去挪出床來。

「像是台大醫院,就是要撐爆了才會停止,」李秉穎表示,現在就是這樣,好像一定要撐爆了才會停止收治新冠病人。2003年SARS疫情時也是,SARS病人擠滿台大醫院,當時沒有指揮體系,醫院只好靠人情到處拜託,但「很多醫院都殘忍地拒絕台大」,最後只有三總無條件讓台大的病人轉過去,。

李秉穎回憶,當時張上淳也非常失望、很受不了為什麼醫院不能群體作戰、都要本位主義。李秉穎強調,這些情況發生在以前,不是這次,但過去的經驗也顯示有必要建立指揮體系,醫院才能完全配合。

多少人死因審查遭判與新冠無關? 陳時中:公布需要時間

2022-05-19 16:42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

北市議員鍾小平昨指出雙北確診火化人數就達347人,指揮中心公布全國死亡人數僅232人,質疑中央數據兜不攏,有「蓋牌」之嫌。指揮中心日前解釋,要死亡證明書直接死因有新冠肺炎,或經審查確定死因與新冠肺炎有關者,才會列入計算。為消除「蓋牌」疑慮,未來是否將一併公布審查認為死因與新冠無關的死亡人數?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給更清楚數字,但需要一點時間。

陳時中表示,相關這些資料若大家要進一步了解,可給更清楚數字,但需要一點時間。現在無論是全死因死亡、新冠通報死亡、死亡後確診,都已包含在確診死亡數字內。

本土疫情四月爆發,四月下旬達到日增萬人確診之規模,但5月初每天仍只開出數百份口服藥,直到5月15日後才達到每天上千人份。外界關切給藥太慢導致死亡增加,希望指揮中心分析死亡病例當中有多少人曾經吃過抗病毒口服藥。

羅一鈞表示,現在希望加速死因研判,只要達到有新冠肺炎為直接死因的死亡診斷書就會直接公布,不會再看病歷摘要,以免延遲速度,所以不一定拿到病例就知道用藥情況。再者是開藥涉及健保代碼申報,為減少第一線負擔,申報也不會嚴格要求時效,因此整理資料與公布死亡會有落差。可過一段時間再看看可以如何簡便、不增加第一線負擔地提供「你們有興趣的統計。」

至於多少人是確診當天死亡或是死後才確診?羅一鈞表示,每天附表都有死亡案例的採檢日和死亡日,是否同一天,每天都已經透明公布。


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衛福部喊「最後一戰」然後呢?令急診醫護心碎的三件事

2022-05-18 10:0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5月9日曾於立院表示,疫情高峰會落在五月下旬,低推估可能高達單日確診10萬人,高推估可能高達20萬人,必須視同「最後一戰」全面備戰。包括要求各層級醫院部都要能原地收治確診,也要根據目前疫情及病毒特性重新調整醫院感控SOP,讓各層級醫院全面參與收治成為可行。至今10天過去了,上述備戰行動仍空空如也。

多名北部醫學中心急診醫護人員向本報投訴,歸納出三大問題。首先,急診面臨嚴重人力缺口,已有觀察區病人失去心跳才被發現的情況,令醫護身心受創。再者,愈來愈多高齡或臥床病人因其他重症入院才發現確診,開刀等後續處置,也會因感控流程繁複而得花上四、五倍時間,難以分秒必爭搶救,術後也會因住在非專科性質的專責病房,照護品質大打折扣。最後也最心酸的是,當全民追求正常生活,醫護卻已快想不起正常生活的滋味。

護病比1:18,病人失去心跳才發現

急診專科護理師L觀察,最近兩個禮拜以來,長期臥床的確診長者明顯增多趨勢,不少是在家臥床,也有許多來自長照機構,榮民之家、呼吸照護中心,這代表重症醫療需求量只會更大,但急診醫師、護理師、護佐、清潔人員、救護車全部都因為有確診而人力不足,工作卻比平常更多。

L說,急診空間不像專責病房有良好隔間,護理師必須和確診者近距離相處8小時,而且整個急診是共用空調,醫護都會擔心氣膠傳染。最近確診觀察區等病人,已經多到滿出來,為了不把病人放到車道上,現在連普通觀察區,都已經改成確診觀察區。

「把急診科護理師調去採檢,叫骨科護理師來內科急救區支援,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北部醫學中心急診護理師S表示,急診每區都需要一定人力,但現在班表一排,有些區沒人就是沒人,如果連支援都沒,還是要硬吃下來。

S表示,有天大夜班,一個護理師要照顧18個觀察區的病人,因為大夜班護佐也確診,護理師還要每兩個小時去幫其中5個病人翻身、換尿布,等於一個人當三個人用。到早上8點多,測量生命徵象時才發現有個伯伯已經心跳停止了,當班護理師大受打擊,心情非常低落。

重症病人確診,感控耽誤搶救時效、照護品質大打折扣

急診總醫師C表示,現在約500床要作為專責病床,目前收了200多人,看似佔床率不高,但卻沒有相對應的護理人力,所以空床是「看得到、用不到」,確診者轉院一床難求,急性床變少也會增加急診滯留率。急診觀察區各種感染、腸胃道問題、疑似中風,都很難在第一天就收住院,滯留過夜比率高,待床時就要直接治療,更麻煩的是,這些等病人也有愈來愈多會「順便確診」。

「病人因為其他有生命危險的問題來到急診,可能急須開刀或做心導管等,萬一剛好發現他確診,對於醫院來講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C說,負壓開刀房只有一間,要事先聯絡感控,醫護人員要全副武裝,整個手術流程可能多花兩、三倍時間。晚幾分鐘開刀、通血管,對病人來說,結果可能就是死亡率上升、預後變差,現在只能不斷演練、不斷檢討流程。

「看似標準的治療流程,都會因為新冠確診而改變。」C舉例說,當確診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無法接受常規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發生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卻無法執行經動脈取栓手術、孕婦若需要生產也無法施行無痛麻醉。此外,這些患者的術後照護,也因住在非專科性質的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照護品質大打折扣。

部長倡全民正常生活,醫護正常吃飯都不行

工作已經夠辛苦了,醫院護理部還要發明一些口號「張口危險、吃飯不講話、講話要戴罩、下班不群聚、確診不會來。」C表示,「偉大的陳時中部長」提倡正常生活,一般民眾都可以正常聚餐、吃飯、正常生活,反觀醫護人員,不僅從疫情之初就被禁止出國,現在連平常生活的一些小確幸、抒發壓力的管道都被限制。「想到這,不知道還有沒有人願意讓小孩子成為醫護人員呢?」

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51名醫護抱病返工、醫護不敢篩 陳時中:沒篩就沒確診

2022-05-17 14:59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許政榆、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本土疫情嚴峻,醫療院所與機構也因工作人員染疫而產生人力缺口,護理工會團體示警,為不讓醫療崩盤,許多護理師已不願快篩,也有不少確診護理師抱病照顧確診者。

對於護理師不敢快篩一事,陳時中表示,「這講法正確但沒有證實,如果沒篩就沒有確診,所以就不會有這種情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4月1日到5月1日共有51名醫療工作人員確診後被召回照顧確診者,都是長照機構工作人員,都經過衛生局及網區指揮官同意。

羅一鈞表示,先前有說明過,召回機構照服員或護理師回來工作,後續將研議獎勵津貼辦法,針對提前召回工作的人員,醫院都會提供獎勵,回朔到4月1日生效。


新冠死亡數怎麼來?指揮中心:今年不再用「全死因」計算

 2022-05-17 15:4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許政榆、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今年迄今累計有368人重症,其中282人死亡。指揮中心公布的死亡人數,是否包含車禍自殺,猝死於家中,還有排隊買快篩時猝死後確診的民眾?媒體人吳子嘉日前質疑,就算死者有確診,如果死亡診斷書未列「新冠肺炎」,就不會列入死亡數統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證實,今年已不再像去年用「全死因」計算死亡人數,死亡診斷書的「直接死因」有「新冠肺炎」才列入;新冠肺炎列於其他,將由指揮中心初判是否與病程可能有關,不確定的再送專家小組研判。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去年本土疫情是用「全死因」計算死亡人數,今年因應Omicron大量流行,很多是共病患者或意外住院才檢驗到的, 所以各國都有針對相關定義作出調整,否則會無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於額外死亡造成的貢獻。

羅一鈞表示,目前是傳統研判法,根據醫師所開立的死亡診斷書,如果「直接死因」沒有溺水、自殺等明顯意外傷害,而且新冠肺炎列於「直接死因」者,都會列入新冠死亡病例。

羅一鈞表示,如果新冠肺炎是列於在其他部分關聯性的死亡原因,指揮中心有初判和審查程序,會由指揮中心先初判,是否與病程有關,如果不確定會送專家小組研判。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衛福部怪基隆轉診搞錯系統 醫:EMOC也要一家家打電話

2022-05-16 13:2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再傳稚兒重症染疫亡,且又與就醫流程不順暢有關,中央地方都面臨輿論壓力,社會大眾也亟欲釐清責任歸屬及改善措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衛生福利部昨天開始將矛頭對準衛生局,多位官員直指這次轉診效率不佳,關鍵在衛生局選錯轉診系統,如能用衛福部EMOC系統,就不需要一家家醫院打電話問。對此,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EMOC也要一家一家打電話問,只是換個人打電話而已,一床難求是「人力不足」和「協調制」的共同結果。

EMOC有面板顯示空床資訊,為什麼還需要打電話問呢?李建璋表示,EMOC是「協調制」,沒有強制性,床數都是浮動的,隨時可能變化。在夜間、疫情期間又更加明顯,如果醫院有床卻沒有對應人力可照顧,也不能將病人硬吃下來。所以EMOC執行長也要打電話要確認醫院有床也有人力,才能把病人轉送過去,承平時期就常常得花三、四小時才能完成轉診。

EMOC過濾掉沒床的醫院,就可以少打幾通電話,還是會比衛生局快吧?李建璋表示,急重症本來就容易面臨人力不足,晚上又特別明顯,因為是協調制,醫院有時候即便有床也不想開出來,「人性就是這樣。」這也是為什麼第一線急診醫師常常打遍電話,但每一家醫院都說沒床,若由衛生局或EMOC等政府單位出馬,或許就問得到有床。但衛生局或EMOC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只是換個人打電話而已。

李建璋表示,與其在緊急時刻還要設法克服「協調制」必然衍生的人性問題,不如將重症兒轉診改為「輪流制」,每天指定一家區內醫院當值日生,比如星期一台大、星期二北榮,醫院就可以預知自己哪天必須作好計畫,這一定比打電話協調有效率多了。

李建璋說,近兩年認真防疫,常見於兒童的傳染病例少很多,結果有些醫院看到兒童病人變少,將兒科急診「裁員」、將夜間兒科重症醫師人力砍半,或是將兒科急重症夜間人力從主治醫師改成總醫師,白天才有專任主治醫師。已有不少受過完整訓練的兒科急重症醫師黯然離開醫院,轉去開業,現在或許可以建立一套機制,召募這些「後備軍人」回到前線。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重症童轉診兩大障礙 醫籲醫院輪流為孩子當值日生

2022-05-15 20:4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基隆市兩歲男童確診重症須轉院,問遍五家醫院才找到一張床,最後仍不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台北區兒童專責加護病房僅剩6張空床。醫界反映,因為「兒科病床本來就少」和「醫護人力缺口」,很多醫護自己的孩子也確診。兒科急診醫學會建議,非常時期兒童重症轉院應由「協調制」改採「輪流制」,同時應比照邊境護理人員,招募離開醫院的急重症醫護人員回到前線。

台大院方表示,目前兒童加護病房還是滿床狀態,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兒童專責或加護病床設備比較特殊,還要符合負壓等空調門檻,連台大兒科都也頂多拿得出兩、三張加護病床,新生兒科一張加護病床。台北馬偕院方表示,各家醫院都有同樣問題,很多醫護人員自家小孩也確診,得回家顧小孩,人力受影響,也會連帶影響收治量能。

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急診有幾個轉診網絡,可在區內轉或跨區轉,屬於「協調制」,就算運作順暢,也得花上三、四個小時。幼兒無新冠疫苗可打,又可能面臨猛爆式的新冠肺炎重症威脅,在此非常時期,重症兒轉診應該改為「輪流制」,每天指定一家區內醫院當值日生,醫院可預知自己哪天必須勻出空床,可預作計畫與準備。

李建璋說,近兩年認真防疫,常見於兒童的傳染病例少很多,結果有些醫院看到兒童病人變少,將兒科急診「裁員」、將夜間兒科重症醫師人力砍半,或是將兒科急重症夜間人力從主治醫師改成總醫師,白天才有專任主治醫師。已有不少受過完整訓練的兒科急重症醫師黯然離開醫院,轉去開業,現在或許可以建立一套機制,召募這些「後備軍人」回到前線。

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兒童重症醫療資源持續萎縮,原本就只夠應付承平時期,現在或許可考慮規劃兒童專責醫院。他也建議中央應參考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日前的投書,仿照前年政府約聘「志願邊境檢疫護理人員儲備招募制度」,招募護理師補充兒童急重症不足人力。

基隆重症童轉診碰壁 衛福部醫事司:問題出在5月6日這件事

2022-05-15 22:1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基隆市兩歲男童確診重症須轉院,問過5家醫院才找到1張床,最後仍不治。外界關切轉診資訊是否出問題?衛福部醫事司劉越萍表示,5月6日衛福部才與各縣市開視訊會議,說明「急重症跨區轉診調度機制」,希望各縣市不要再用法定傳染病的轉診舊制,這次基隆市可能一時慌亂,忘記有上述新制,又用回原本傳染病轉診的舊制,才會一家一家打電話問。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下午受訪表示,衛福部醫事司有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 (Regional EMOC,簡稱REMOC)可做區內或跨區轉診調度,但基隆市衛生局這次是用自己的專責醫院轉診平台。

劉越萍進一步解釋,過去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病人要轉診前,一定要經過網區指揮官同意,然後再詢問專責醫院能否收治,需要花比較多時間。為了提升轉診效率,衛生福利部醫事司5月6日與各縣市召開視訊會議,說明新冠肺炎的「重症跨區轉診調度機制」,希望衛生局日後以此協調轉診。

會議決議,重症病人有需要加護病房(ICU)轉診調度時,依14區轉診網絡之規劃, 首先在網絡內由轉診網絡基地醫院計畫主持人協調調度。若網絡內無法調度出加護病床,就由主持人向6區REMOC執行長提出,由REMOC執行長啟動跨區調度。REMOC執行長根據緊急醫療管理系統(EMS)顯示的醫院ICU床數資料,判斷符合轉送條件的醫院,聯絡該醫院確認床位還在、保留床位,就可以協調後續收治作業。

劉越萍表示,這次會議紀錄和公文都已經發出去,理論上透過REMOC會比法傳轉診舊制更有效率,但畢竟舊制是從SARS之後一直用到最近,基隆市這次可能一時慌亂,又用回自己最熟悉的方式。

劉越萍表示,衛生局已經很辛苦,一時改不過來,衛福部也不忍究責。這周一、二衛福部預定要跟各縣市衛生局開會,會借此機會再次提醒各縣市要用新制為重症病人轉診。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中央地方衝突升 專家建議1措施解除「防疫專制」

2022-05-13 21:3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雙北確診人數逐日飆升,醫療量愈來愈緊繃,送不出的居隔單和防疫包也愈堆愈多,新北市長侯友宜提出「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台北市長柯文哲則高喊「快篩陽就給藥」。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Omicron輕症及無症狀占比高達99%,根本不該繼續列在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現在就應該把「新冠輕症及無症狀」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開始解除違背民主的「防疫專制」狀態。

「一開始成立指揮中心、將新冠列第五類法傳,是基於緊急,要事情更好做,但現在這反而讓事情更複雜了。」施文儀表示,面臨嚴重的新興傳染病,傳染病防治法授權主管機關暫時採取「防疫專制」的狀態。這裡的「專制」雖然並非指「專斷和強制」,而是「專業和強制」,但仍動用了國家國家力量、賦予主管機關很大的權力,會有許多違背民主之處。

「這種諸多違背民主的狀態,已經實施了兩年多,時間實在太長了!」施文儀表示,現在因為病例數量太大,地方政府根本無法於24小時內完成通報、開出居家隔離書,其實都已違反傳防法對於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的規定,卻也莫可奈何。另外,第五類法傳病例死亡後,有24小時內應火化遺體的原則,這也嚴重侵害了人民的權益,許多人連家人最後一面都見不到,終生遺憾。

施文儀說,現在Omicron已經99.7%都是無症狀和輕症,根本不符合「嚴重」這個條件,「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已經「名不符實」了,只有中重症才稱得上嚴重的新興傳染病。因此,施文儀強烈建議,只要將中重症保留在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輕症及無症狀應該改列至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將行政及醫療的量能更多放在關懷和救治重症高風險族群。

施文儀表示,指揮中心的職權已經比總統還大,這麼大的權力維持這麼長時間,以民主國家的觀點來看,是令人擔憂的,「台灣擁有民主國家的素養,不該走回頭路。」他觀察,前年彰化縣衛生局和台大公衛只是違反指引,多檢驗了幾個人,即便沒有違法,仍造成很長時間的風波、搞到風聲鶴唳,戒慎恐懼的氣氛也延續到現在。

施文儀觀察,在綠營執政縣市,因背負「服從法律」和「不敢鬧自己人」的雙重壓力,幾乎都鴉雀無聲,只有服從,失去了創意和坦白指出問題的勇氣。非綠營執政的縣市,則經常遊走在法律邊緣。施文儀指出,柯文哲一直在胡亂預測疫情,甚至喊出「快篩陽就給藥」,這種會人誤以為「無症狀和低風險者也需要吃藥」的說法,簡直是「暴力給藥」。

施文儀歸納,以上分權亂象要解套,現在最重要的動作,就是趕快把輕症無症狀、中重症分開,不要繼續全部放在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輕症無症狀放在第四類,不需要高度集權也能持續監測,通報時間壓力減輕,地方政府也不會繼續被迫違法。

「疫情嚴重時,在家中孤獨死的個案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關心,有時候可以救人一命!」施文儀提醒,地方政府應安排志工天天致電關心獨居長輩,家人也要將保護長輩的措施和想法融入生活中。比如家裡要有快篩、血氧機,每天定時打電話確認情況、探訪時注意落實個人防疫措施。送醫或聯絡所需要的電話號碼、行車路線,都預先設想一遍,準備在唾手可得的地方,當緊急狀況發生時,才不會慌亂。


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長者死後確診頻傳 醫籲:符合兩條件快篩陰也該PCR

 2022-05-12 16:3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昨天新冠肺炎死亡案例有3人在家發病昏迷、呼吸困難,送醫急救無效,死後才確診;今天又有2名長者是在家昏倒,送醫到院後才採檢確診,急救後不治。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提醒,既然今起居隔者快篩陽性可視為確診,節省下來的PCR採檢量能,應該用於「有症狀、符合用藥條件、快篩陰性」的民眾,才能突破快篩偽陰性,讓需要的人及早受惠於抗病毒藥物。

李建璋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現在社區盛行率高,無論是鼻咽快篩或唾液快篩,比較不需要擔心偽陽性,驗出陽性通常都是病毒量較高的狀況,快篩應留意的是「偽陰性」。

李建璋撰文指出,在真實的世界裡,即使是最好的快篩工具,靈敏度也只有70%。如果把台灣現在所有的快篩工具做一個平均,保守估計,快篩陰性的正確率只有60%,換句話說,每10個covid確診病人,就有4個會被快篩誤判為陰性,這就是當前確診黑數最大的來源之一。

李建璋表示,今天開始,居隔的人快篩陽性,可正式視為確診,如果60%確診者都可用快篩判定,推估每天可能可以空出3萬件左右的PCR量能。省下的PCR量能要用在刀口上,重點就在「補足快篩不準的破口。」

「從快篩陽做PCR,改成快篩陰做PCR」李建璋呼籲,特別是「有症狀、符合用藥條件,而且快篩陰」的民眾。因為這些民眾有較高機會PCR陽性,也有機會受惠於抗病毒藥物,如能及早找到、及早給藥,可以發揮最大的防疫功效。


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

獨/確診腎友用藥5天倒數 診所醫打聽5天終於找到門路

 2022-05-11 14:0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萬事問臉書:雙北透析病患PCR陽性確診在家居隔,如何取得Molnupiravir?」這是台北市某洗腎診所王醫師5月7日在自己臉書粉專的發文。之後幾乎每一天,王醫師幾乎都在為這件事煩惱,經常在臉書問問題、或是提供自己四處打聽、得來不易的小進度。5月11日中午接到記者致電時,王醫師才鬆一口氣說「終於問到一家醫院可以領藥,我今天就要去拿!」

慢性腎病是新冠肺炎高風險因子,患者應於5天內服用抗病毒口服藥,以預防重症,但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只能選擇默沙東口服藥(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不能服用藥品交互作用較多的輝瑞口服藥。安養機構只能管灌的長者,也因為輝瑞口服藥不適合磨粉,只能吃默沙東,指揮中心採購輝瑞藥廠口服藥共70萬人份、默沙東口服藥5000人份。

「很多洗腎診所醫師都不知道默沙東要怎麼領,都在自己研究」王醫師表示,因為醫師能看到的,也只有疾管署公開的那些資訊,資訊太多了,「但就是沒有一個清楚的流程圖。」他說,這幾天好像瞎子摸象,會在臉書上貼文,也是因為多方打聽都碰壁,很希望能如果有知道門路的人看到了,可以私訊告訴他。

腎友確診輕症會採居家照護,這不是應該有核心藥局送藥嗎?他首先打聽哪邊的核心藥局有默沙東。打聽的結果是「莫納皮拉韋並未釋出至社區核心藥局,僅少數醫院有存藥,但是依法規,醫院無法接受外來之處方箋。」意思是,就算他為病人開了默沙東口服藥的處方箋,病人也無法去這些有藥的醫院領藥。

既然藥只有醫院有,醫院豈有不給病人藥的道理?王醫師不死心,上網查雙北配有默沙東口服藥的醫院名單,無奈地想,好吧,大不了眾家診所醫師分頭一家一家打電話問。他也上網求救「剛致電某醫學中心藥劑部,得到的答案是目前無法接受外面的處方簽。請問有雙北有哪家醫院的藥劑部可接受外面的處方箋?」

5月9日一大早,王醫師像是向上天祈禱般寫下「5/9天氣晴。診所小王醫師還在努力研究如何幫病患開立Molnupiravir。」同一天,他也彷彿向記者許願般寫下「防疫記者會提問:莫納皮拉韋並未釋出至社區核心藥局,僅少數醫院有存藥,而依法規醫院無法接受外來之處方簽,導致確診居家照護之病患,即使有處方簽也難以取得藥物。請問上述問題該如何解決?」

當天聯合報記者將王醫師的問題帶到指揮中心記者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800人份默沙東口服藥,目前只有醫院有,每醫院60至70人份,未來會配到各藥局去。現階段還是需要跨院所、跨藥局領用,也就是醫院對醫院、或跟診所對醫院,由醫師去領藥回來,才能發給自己病人。

「要運氣很好,找到一家醫院藥還沒用完,而且願意讓診所醫師來領。」王醫師說,5月10日,他打電話問到了台北市某龍頭醫學中心,得到的回應依舊是不開放領藥,理由是「無此流程」。他再打電話去新北某醫院,該院承辦人雖說可開放領藥,但還是要請王醫師自行打電話去問疾管署詳細辦理事宜,「疾管署的電話就是萬年忙線中。」

「終於問清楚了!準備好病人名冊、切結書這些文,今天就要去拿藥!」5月11日中午,面對記者致電詢問,王醫師語氣輕鬆,彷彿卸下重擔。他說,多虧了許多洗腎專科醫師都在努力探尋、在群組中交流進度,才能夠讓好結果來得加快一些。

王醫師表示,自己照顧的洗腎病人當中,現在就有5到6人快篩陽性,正在等PCR結果。他希望在等他們PCR結果出來之前,就搞懂這些流程,「PCR陽性結果一出來,我就可以讓流程接下去,不會斷」,之後確診的病人,也可以順暢領藥服藥。

眼前的問題解決了,但還有隱憂。王醫師表示,台灣洗腎病人就有7、8萬人,加上管灌病人也不適合吃輝瑞,只能吃默沙東,但只買了5000人份,「現在就怕藥不夠啦。」


台大公衛推估:39天內38人因錯失黃金治療輕症轉重症

 2022-05-11 12:2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現有輝瑞、默沙東兩款之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都能有效預防高危險族群從輕症轉變中重症,但適應症都明確指出,必須在發病5天內使用。國內確診者大增,許多符合用藥資格的高風險群卻囿於領藥行政流程不順暢,五天內無藥可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推估,4月1日至5月9日有38人因為適當分流、錯失黃金治療,直接從輕症變重症。

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團隊每周三透過直播分析新冠肺炎科學防疫資訊,陳秀熙今表示,台灣目前最需要改善的就是醫療資源的調整,要更有效率地找到應住院的病人、避免重症發生。重症死亡中,除了部分不可避免的死亡之外,仍有大部分死亡是可藉由疫苗保護、快篩早期偵測、精準抗病毒用藥以及醫療品能量能維持所避免。

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致死率為萬分之2.4,仍低於全球致死率萬分之40,不過由於70歲以上確診占4.3%,但75歲以上基礎劑和追加劑接種率分別有61%、73%,相當於4成75歲以上長者沒有打第三劑,有重症死亡隱憂。他呼籲長者一定要接種疫苗,預防重症或死亡確實有效果。

以台灣實證資料分析疫苗施打預防中症、重症及死亡效益,追加劑加上口罩及社交距離等公衛措施,對於中症預防效益為77% (95%信賴區間:72%-81%)、重症83% (95%信賴區間:71%-92%)、死亡87% (95%信賴區間:78%-96%)。調整過不同年齡別的感染率之後,疫苗預防中症的淨效益仍有為50% (95%信賴區間:39-60%)、預防重症效果仍高達70% (95%信賴區間:50-84%)、預防死亡效果更高達79% (95%信賴區間:59-91%)。

陳秀熙歸納,對抗Omicron應把握精準防疫兩大主軸,第一是預防重症及死亡,第二是維持醫療及社會正常運作新常態生活。要預防重症及死亡,重點在於接種疫苗、落實口罩等措施,同時要「精準快篩」及早發現個案,也要「 精準住院及ICU照護」以避免重症死亡。維持醫療及社會正常運作新常態生活重點包括有效匡列,同時將「輕症或無症狀」從「黑數」去污名化,因他們其實是降低社區流行的重要助力。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口服藥買多少才夠?三個專家三種推估數據曝光

2022-05-11 21:0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累計已有超過47萬人確診,但截至5月10日,抗病毒口服藥僅開出將近4000人份,大多用於住院,居家送藥量本周才略有起色。專家示警,藥物採購量應根據高風險對象總數和染疫率進行高、低推估,以20萬名只能吃默沙東口服藥的腎病患為例,若染疫率10%,最少也得買2萬人份,庫存卻只剩3770多人份而且都在醫院,很難領藥。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腎功能低於3成但還沒洗腎的人大約有10萬人,已經洗腎大約有9萬多人,這些人都是重症高風險,而且只能吃默沙東。如果保守估計染疫率10%,起碼也要買個2萬人份,如果能用中、高推估買更充裕那更好,理想是洗腎診所醫師可直接開給病人。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依照國外經驗,到今年冬天結束,台灣很可能有一半的人被感染,口服藥可能要買到所有重症高風險群人數的一半,比較保險。例如65歲以上長者有380萬人,如果有一半人染疫,就是一九O萬人份口服藥,建議持續分批購買,以避免到期浪費。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防疫成績斐然的紐西蘭有20%人口感染,以此推估台灣2300萬人,可能會有450萬人感染。建議先分析台灣本土病例當中,重症高風險者所佔的比率,再用450萬人乘上這個比率,差不多就是應準備的藥量。

黃立民表示,輝瑞是目前效果最好的藥,建議要多買一點;瑞德西韋作為住院主力武器,也不能省。他也提醒,要關注日本近期有試驗成績不錯的新藥,聽說有些國家都已準備要下單,台灣也可早點準備。

獨/確診伯伯奮鬥實錄!他如何花四天從門診領到救命藥


2022-05-10 10:5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以每天新增逾四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理論上在5月6日前就已將27萬人份的抗病毒口服藥配送到210家醫院和57家社區藥局,供住院、門急診、居家照護使用。當本報知道有高齡確診者為拿一份救命藥而四處碰壁,代為求問指揮中心時,指揮官陳時中卻質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病人同時遇過這些情況」,還揚言要親自打電話問問投訴人。

為還原事實,本報獨家專訪到今年68歲的吳先生,從5月6日發病、7日確診,9日下午從門診拿到抗病毒口服藥的過程,是靠家人通力合作、自己鍥而不捨嘗試,加上許多幸運,才找出一條通往救命藥的路。吳先生說,希望自己的經驗多少能幫到其他確診者,也希望政府快點讓流程更順暢。

吳先生(68歲,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曾因敗血症住院)

我用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16年了,又有胃食道逆流,所以喉嚨常常發炎。5月6日星期五早上,我警覺到喉嚨癢痛特別怪,從氣管往肺部方向延伸,痰液也逐漸變黃。在家快篩看到兩條線,當天下午我就去關渡醫院採檢站,下午4點多終於排到採檢。晚上11點在家接到通知確診,Ct值只有17,病毒量高,但等了一整晚,「健保快易通App」都沒有陽性報告。

5月7日星期六清晨5點,我看到健保快易通App終於有陽性報告,我很高興,想說這就可以掛號看門診拿藥了,立刻線上掛號關渡醫院胸腔科,用零接觸的方式把健保卡給我大哥,請他幫我去門診拿藥。早上7點多醫院打來提醒我「確診不可以來醫院看門診」,我趕緊解釋,是請大哥去幫忙拿藥、大哥不是同住家人,因為我長期在關渡醫院看診,他們很了解我的情況,就很友善地同意了。

我大哥上午9點到了診間,表明來意是想要拿抗病毒口服藥,醫師說他們沒有這個藥,但是可以幫忙開轉診單。我查了查,確認台北榮總當天上午有感染科門診,就請大哥拿著轉診單,驅車趕往台北榮總。10點到了北榮,感染科醫師也認為我應該要趕快吃藥,他還幫我聯絡了藥劑部主任,問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很無奈地說,在門診無法開這個藥。

大哥幫我奔走了一個上午,還是拿不到藥,周六下午和周日各大醫院都沒有門診了。我是高風險群,一定得在三、五天內吃到抗病毒口服藥,才能預防重症,我不能因為遇到周末就放棄。

於是我整個周六下午都在研究「健康益友App」,希望可以趕快預約到視訊診療、由醫師開處方、安排藥師送藥到府。沒想到可預約的時段都在7到10天以後,根本緩不濟急,我原本勉為其難地挑了三個時段預約,後來想想都直接取消了。

5月8日星期日晚上接近10點鐘,轉機終於來了。淡水關懷中心打電話來關心我,我向他們求救說,我需要看醫生、我想吃藥,他就幫我註記,說會轉告醫師。5月9日星期一上午11點半,淡水馬偕的醫師打電話來說,他已經看過我以前在淡馬住院的紀錄,知道我符合條件,應該趕快吃藥,請我等他內部聯繫好,就會通知我領處方箋的時間。

到了接近下午1點,醫院通知可以去淡水檢疫所拿處方箋,我大哥在下午2點45分到現場,等了20分鐘就領到處方箋,接著就趕往淡水馬偕急診領藥。領藥前還有許多程序,包括檢視病歷、藥歷,還要簽很多表單,大哥這就一等就等了1小時。大哥等待時就與眾多拿著陽性快篩、排隊要做PCR的人混在一起,他年紀比我大,肺部都切掉一半,還願意這樣幫我,我真的好感謝他。

5月9日星期一下午4點半,我打開家門,終於拿到30顆救命藥,早晚各3顆,一共吃5天。服藥3個多小時後,我的喉嚨痛已經從最痛的80分,減緩到只剩下20分,不會刺痛,真的舒服多了,心情也比較放鬆。

心安下來之後,我回想這個過程,覺得自己好幸運,有這麼給力的大哥、遇到醫療人員都這麼友善。我忍不住掛念起其他有重症風險的確診者,不知道全台灣有幾個人,確診後能在5天內從門診拿到藥?我會不會是第一個?我真希望這個流程能更順暢一點,讓所有有需要的人,都快快吃到他們的救命藥。


拿嘸口服藥想國賠 陳時中:感冒沒吃抗生素國家要賠?

 2022-05-10 15:1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居家照護且有重症風險的確診民眾,可透過多重管道取得抗病毒口服藥,但藥物領用辦法則規定,發病五天內才符合用藥資格,許多民眾因行政程序耽延超過五天,喪失用藥資格。外界關心國家是否應賠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國家不會進行賠償,因為這種說法不對,就好像「你感冒馬上吃要抗生素,沒吃,國家要不要賠?」

「國家不會進行賠償,你把這事情想得太大了,」陳時中表示,並不是說五天內吃就會好、五天沒吃就會怎麼樣。相關規定只是建議,病毒若未達到高峰,照此天數吃,能降低病毒複製能力、減少變成重症的可能性。陳時中強調,「藥品是盡可能有效時間內使用,但無法強制怎麼用。」

指揮中心日前放寬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對象,居家照護者符合14類對象,經醫師評估、開立處方,就可由57家核心藥局發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截至五月九日,輝瑞口服藥使用二一三O人份、默沙東使用九九二人份。過去一周每天約開百人份左右,周一驟增到開出輝瑞八一九人份、默沙東二一八人份,雙雙創下單日最高。

羅一鈞指出,輝瑞有423人份是醫院開方,提供給集中檢疫所,有369人份則由藥局提供居家照護,是送藥到府或家人代領。周二上午已發文正式簡化領藥流程,同意書、檢核表、切結書、追蹤治療記錄表這四大表單,多可簡化或免填,盼能節省時間,讓醫護專注向病患說明用藥相關注意事項。

透析病人有重症風險,因腎功能不佳,不適合服用輝瑞,只能吃默沙東口服藥,但默沙東根本沒釋出到社區藥局,導致居家照護的確診腎友無藥可用。羅一鈞表示,默沙東在各醫院有60至70人份,未來會配到藥局。



口服抗病毒藥物單日破千人領 指揮中心:今起簡化4流程

 2022-05-10 14:56 聯合報 / 記者許政榆、謝承恩、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確診人數暴增,輕症、無症狀者居家照護須在發病前五天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指揮中心今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表單開立流程,包括「病人治療同意書」、「口服抗病毒藥物申請暨領用檢核表」、「口服抗病毒藥物領用切結書」、「病人治療記錄表」等4項將做簡化。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5月1日至今國內2種抗病毒口服藥使用狀況,昨日可見明顯成長,扣掉昨日領用人數,過去1周每天約100人左右,昨日一口氣開出輝瑞819人、默沙東218人份,都是使用口服藥物以來單日人數最高的一天。

羅一鈞說,輝瑞使用423人份由醫院開設提供給集中檢疫所,另外396份由藥局開出提供居家照護,是從視訊診療由醫師開立處方,透過核心或社區藥局到宅送藥、或由家人領藥,近期有稍微打通送藥到宅流程。

羅一鈞坦言,有些環節還在努力調整、簡化,今天早上已經發出新的公文,開立口服藥的4種表單,包括「病人治療同意書」,因為口服藥物是專案進口,後續沒有藥害救濟,好壞處需要花較多時間告知民眾,之前都要填寫紙本同意書,遠距下難以執行,因此簡化,讓遠距照護居家團隊可以用病歷加註知情同意相關字樣,代替填寫紙本同意,並提供用藥須知給病人。

羅一鈞說,另外在醫院、集中檢疫所的患者因有入住房間,因此仍要填寫同意書,可自製方便操作的格式。

羅一鈞說,在「申請領用檢核表」,有年齡、13個重症高風險因子需要各自打勾,今起將改免填、免繳回;改以健保代碼上傳,作為領用紀錄。「口服藥切結書」,讓處方醫師和調劑藥局免填,只有跨院所/跨藥局才需要填寫。

羅一鈞說,開立藥物後需要「追蹤治療記錄表」需每天填寫、身體狀況,也簡化未來處方醫師不必填寫,未來集中檢疫所、居家照護團隊來處理,只要參考紀錄表內容就好,非必填,可以簡化文書。希望醫護可專注在向患者說明相關事項,查閱病人藥物交互作用上。

指揮官陳時中說,以往使用緊急藥物多在醫院,比較嚴重特殊狀況需要用的,像現在廣泛緊急使用「是第一次」,醫院管理系統和醫療基層居家照護系統本來就有點不同,因此把相關流程簡化,讓大家更容易使用。

陳時中說,醫院原本就有特殊藥品使用程序,應該還好,居家照護上算是較基礎照顧,沒有經過藥證認證的藥物較少,但因為新冠藥物程序上,還沒有取得正式藥證,但緊急使用效果也不錯,因此希望簡化程序,希望開立要速度加快。

對於台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昨提出,有居家照護民眾經多個管道仍無法取得藥物,陳時中說,今天早上有去了解,可能是他還沒接上管理系統,居家照護銜接管理團隊,團隊才能安排居家診療、關懷及後續追蹤,若較早拿到陽性,自己尋找醫療資源,可能會接不上來。

陳時中說,新北是由醫院成立照護團隊、高雄是基層做照護團隊,照護都從團隊做起,若各別去找資源會接不上來,都晚了一天多,比他收到PCR陽性晚一天多,後續改善希望陽性怎樣即時轉到團隊,就能解決院長反應的問題。


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全面參戰!衛福部明將要求所有醫院都要開專責病房

 2022-05-09 11:3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本土病例持續暴增,衛福部要求500床以上醫院開出30%急性病床作為專責,導致許多需要住院或手術的病人被暫緩。確診之外的照護量能更加緊繃,民進黨立委莊競程、賴惠員、國民黨立委徐志榮都關切衛福部如何因應。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明天就會找各級醫院來討論,之後「各層級醫院都有專責病房、都要有能力處理確診」,病人該由哪個層級收治,要看疾病嚴重度,不是看有沒有染疫。

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審議醫師法及醫療事件與爭議預防處理法,莊競程表示,現在500床以上醫院被要求專責病床要開到3成,許多不是新冠肺炎、真的需要住院或手術的病人,都被延後暫緩,衛福部要醫院如何因應?國民黨立委徐志榮也擔心,加開了那麼多病床,但如果如果前線醫療崩潰,空有病床,卻但沒有醫護人員可以照顧怎麼辦?

石崇良表示,根據預估,單日新增5萬人確診,需要7500床,低推估都認為單日會超過10萬人確診,就需要1.5萬床,高推估可能高達單日20萬人。擔心確診人數指數成長,預估高峰會落在5月下旬,所以需要超前部署。

「這是最後一戰!」石崇良說,現在的難題在於許多人有其他重症,只是同時染上了新冠肺炎,病人數量非常多。他強調,不是染疫重症多,是原本就有其他疾病的人、車禍送來的人,都可能檢測出確診,所以各級醫院都要有能力來收治。

石崇良表示,明天上午就邀集了各級醫院來開會,將重新調整各層級醫院開設專責的比例,會要求每個層級的醫院都要有專責病房。要回歸原本分級醫療的收治原則,重症才能轉到醫學中心,如果不是重症,就依照疾病嚴重度作為收治原則,不是看染疫與否。

莊競程提醒,治療有其他重症的確診病人,醫院需要遵守有一定的感控流程,也應盡快即時調整感控SOP,讓各級醫院都做得到。石崇良表示,會根據目前疫情及病毒特性,與專家討論孕婦診治指引、產房和手術室等單位的感控SOP,務求讓各層級全面參與收治的實務面更可行。

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每天300孕婦確診 醫研議分流:輕症在家、重症綠色通道

2022-05-08 12:5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昨天有新冠重症產婦及腹中胎兒不幸病逝,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今根據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推估,每天約有300名孕婦確診,將與衛福部研議「評分標準」作為「輕重分流」依據,低風險者產婦可選擇居家照護,由原產檢醫師以視訊診療來照顧、開藥。少數可能快速變化為重症的產婦,建議要設置「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爭取寶貴救治時間。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舉辦「少子化研討會」,秘書長黃建霈受訪時特別提醒,孕婦本身心肺負擔較大,是重症高風險群,一定要完整接種疫苗。重症來得快,若有呼吸喘、胸痛、心跳高達110以上、手腳皮膚發紫,都已經是很危險的情境,若醫院有「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一定會比沒有好,可以爭取到院後搶救時間。

黃建霈表示,台灣人口有大約0.7%是孕婦,依據每天新增4萬名確診者來推估,就是每天新增300名孕婦確診,其中2成具有重症風險需要住院,大約就是60人。然而,按照目前收治原則,醫院和集中檢疫所都要收滿了,強制離家的處置也會對產婦造成一定的身心傷害,應為產婦保留選擇權。

為了強化輕重症分流,黃建霈表示,婦產科醫學會將與衛福部研議「評分系統」作為分流依據,國家仍提供可收治的選擇,產婦了解自身風險之後,如果風險不高,仍可以選擇在家。在家時可透過視訊診療,由原本產檢的婦產科醫師來照顧。

「婦產科醫師也可以開抗病毒口服藥」,黃建霈表示,雖然98%不吃藥也不會怎樣,但針對100個裡面那1到2個可能變成重症者,如果有藥吃,就可以把重症的機率降到更低,比如1000人裡面只有1到2個,所以「有醫師可看、有藥可吃」,產婦就能安心在家。

婦產科醫學會上周四已與指揮中心討論過孕產婦確診治療指引,最近就會公布更新版。參考美國指引,孕婦如果沒有特殊危險因子,可選擇吃抗病毒口服藥;孕婦確診者病情變化可能很快,若有血氧降低、凝血功能變化等重症跡象,才要給予抗凝血劑。

至於寶寶,黃建霈表示,根據目前協助確診產婦生產的經驗,新生兒垂直傳染的比率大約是1到2.6%,通常寶寶會比媽媽還早出院。不過,新生兒染疫風險高於兒童,也需要整備新生兒急重症醫療團隊,以免發生緊急狀況才送大醫院會來不及。

死於非命比染疫亡更多 專家籲:專責診所一條龍開藥

2022-05-08 10:5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疫情邁入高峰,人口學家及防疫老將都擔心,去年多死了7、8000人,是死於新冠的10倍以上,疑似非直接死於新冠肺炎的死亡黑數。今年新冠病毒重症更低,但輕重資源錯置,恐導致更多其他病人「死於非命」。呼籲民眾不要怕就醫、出門,政府也要組織專責診所,從確診到給藥一條龍服務,以保護非新冠的急重症病人就醫無礙。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舉辦「少子化研討會」,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薛承泰視訊演講中表示,2020年全國人口統計破了三項紀錄,首先是首次自然人口負成長,出生數比死亡數少7907人。再者是出生數16.5萬創下歷史新低,第三是遷出比遷入多了3萬3978人。2020年結婚對數也跌了1成。

薛承泰指出,2021年「生不如死」情況加劇,人口「自然負成長」高達2萬9912人,死亡總數是18萬3732人,比2020年硬生生多出1萬人,就算把人口老化導致死亡扣掉,仍多死了7000多人,他提醒「死亡數衝高,是否藏著和疫情或接種疫苗相關的死亡黑數?」這值得談討。

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觀察,去年Delta重症率較高,但額外多死的「死於非命」人數高達7、8000人,是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的10倍;今年Omicron重症率威脅更小,其他人「死於非命」的威脅卻更嚴重。

「希望媒體不要再強調新冠肺炎『很嚴重』,這不是事實!」施文儀說,明明99%都是輕症或無症狀,比流感還差很多、只比感冒才嚴重一點,「每天10萬例也不要害怕!就是要到高點,才會開始下來。」他呼籲民眾不要怕就醫、怕出門,政府也要組織專責診所,從確診到給藥一條龍服務,以保護非新冠的急重症病人就醫無礙。

施文儀分析,如果媒體一直強調很嚴重,就會間接導致其他不是新冠肺炎的人「死於非命」,本來命不該絕的人反而「絕了」。因為老人不敢出門、不敢運動、不敢就醫,這些都會增加死亡率;確診輕症害怕而全擠到大醫院,珍貴的醫療量能都被耽誤,急重症反而被塞在外面、來不及救治。

既然疾病輕症化,目前的防疫政策,是否已經發生「重大醫院、輕基層」的資源錯置?施文儀感嘆,他記得自己今年1月接受聯合報訪問時就說過了,但現在指揮中心仍沒在用SARS後就建立的「感染症醫療網」方式,回歸分級醫療運作。

施文儀1月受訪時表示,政府應參考2009年H1N1大流行的策略,組織「專責」基層院所,有呼吸道症狀的人就優先到這些院所。這些診所有適當防護,可以「一條龍」做完檢驗、確診、診療、給抗病毒口服藥。


獨/開口服藥超麻煩 藥界專家籲3方改善促5天內給藥

 2022-05-08 17:5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本土病例暴增,輕症累計28萬7808人,重症101人當中有82人是60歲以上長者,101人當中有66人已死;中症606人當中490人是60歲以上,每天都有人惡化為重症。65歲以上或有其他13項高風險因子者,理論上輕症時就應接受抗病毒口服藥,但指揮中心統計,現僅開出1959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從藥局發配到居家照護者只有37人份。

台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表示,台灣符合用藥資格的病人能否在確診3到5天內取得藥物,是現階段防疫關鍵決戰點,有即時用藥,重症風險減少八成以上,不夠積極用藥,中重症病人會持續增加、擠壓醫療量能,其他病人就有額外死亡。急診醫師則反映「開藥有夠麻煩」,平均一人得花2小時跑流程,不少具適應症的長輩也會因怕麻煩而不同意用藥。

「真的很麻煩!」北部某醫院急診醫師說,現在抗病毒口服藥領用條件很寬,但藥物只存放在特定醫院,開藥後得去跟存藥的醫院申請,才能領到。除了領藥麻煩,開藥也很麻煩,急診醫師說,如果病人符合資格也願意用藥,首先要查雲端藥歷。

急診醫師表示,藥物交互作用多,要先查看病人雲端藥歷,確定他可不可以吃。有時還要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如果腎功能不佳,要減少劑量或換藥。有些慢性病的藥必須先停,要交代病人停藥後要注意什麼事情,例如血壓、血糖等,資訊非常繁瑣。急診醫師算一算,整個流程走完,開一份藥大概要2個小時,光想就覺得累了。

「很多長輩發現吃藥這麼麻煩,就決定不要吃了。」急診醫師表示,就算很努力向病人說明用藥的重要,還是曾經一個早上就被三個符合適應症的長輩拒絕。後來他遇到確診老人單獨來急診的,都會很猶豫要不要直接放棄詢問,如果有年輕人陪同一起來,才會考慮說明。

沈麗娟根據台灣資料分析,重症機率隨年齡升高,49歲以下低於萬分之7,50多歲就增為3倍(0.23%),60多歲是10倍(0.82%),70多歲30倍(2.13%),80多歲120倍(9.27%),90多歲高達200倍(14.8%)。

沈麗娟表示,在走向共存的路途上,這群人傷亡最慘重,抗病毒口服藥是他們的救命藥,要趕快取得,根據國際實證,三天到五天內一定要給藥,黃金時間過後就來不及了。現在給藥速度不盡人意,許多人該用而未用,不但居家照護者的藥還沒完全到位,連醫院開藥情況可能都不夠理想。

沈麗娟建議,可從三方面著手,讓給藥流程更積極順暢。首先是政府端,應減少開立處方限制,雖然這是緊急授權的藥品,所以需要填寫很多表單、同意書,在承平時期可以慢慢講沒關係,但現在是緊急狀況下,法規上還要這樣用嗎?看到要填這麼多表格,病人也會怕怕的、不敢吃。

再者是醫師和藥師,沈麗娟建議,善用雲端藥歷自動檢核機制,可讓診所及藥局更多投入輕症病人的診療和處方,減輕醫院負擔。急診醫師也說,如果高風險輕症病人可以去門診,有藥師、個管師幫忙說明,可能會比較順利。

沈麗娟表示,抗病毒口服藥的藥品交互作用多,社區藥師可提供衛教,不須佔據醫院急診室的時間。對於符合用藥資格的民眾,特別是常見的慢性病共病,要提供更多友善的衛教資訊,強化他們對於用藥的認知,當人們更主動積極的去詢問用藥的可能性,也可望由下而上促使流程改善。

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台大攜手高端研發疫苗成功 2月嬰免受腸病毒重症威脅

 2022-05-05 13: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腸病毒1998年起在台灣周期性流行,以腸病毒71型最兇猛,重症幼兒即便倖免於死也會留下嚴重後遺症,又因無疫苗可打,動輒停課,家長苦不堪言。

台大醫院今召開記者會,宣布與越南巴斯德研究所、高端疫苗的合作,已走完18年研發歷程的最後一哩路。研究證實首支根據台灣病毒株、由台灣設計並做完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腸病毒71型疫苗EV71vac」,給兩個月至6歲以下幼兒接種後,連輕症都可預防,保護力高達96.8%。此研究獲得頂尖期刊《刺胳針》刊登和高度肯定,認為對世界防疫做出極大貢獻。

計畫主持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這支疫苗是針對重症率最高且周期性流行的腸病毒71型,根據台灣本土病毒株設計的蛋白質疫苗。預計最快今年底可拿到台灣的許可證,剛開始會先在自費市場,未來目標是融入現行兒童疫苗接種計畫,甚至做出多合一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保護力極高,疫苗組無人感染,連輕症都沒有,因此可預期全面接種後,就算無法完全根除腸病毒傳播,也有幾位讓幼兒免於重症威脅。

「1998年那一年,就有幾十萬名孩子感染,400多人重症,78人死亡。」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說,當時她是菜鳥主治醫師也是新手媽媽,看到許多幼兒忽然心肺衰竭、肺水腫、急救無效死亡。她也看到許多孩子被救起來,卻傷到腦幹和運動神經,需要氣切、用呼吸器、鼻胃管,還有類似小兒麻痺症候群的手腳無力。

張鑾英後來致力於腸病毒的研究,發現腸病毒傳染力超強,只要病毒進入家庭,孩子被傳染的機率高達8、9成,大人雖然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率也有3、4成。要對付這麼會傳的病毒,光是靠勤洗手,效果很有限,「手都快洗爛了,還是會感染」,唯有疫苗能夠將戰線拉到預防面,達成預防勝於治療的理想。

黃立民表示,腸病毒主要於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寮國、菲律賓等亞洲流行,中國有三支腸病毒疫苗已經上市,是月齡6月以上的孩子才能打,保護效果有90%以上,三篇研究在2013年左右受到《刺胳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載。這次《刺胳針》高度肯定台灣的研發成果,因為臨床試驗年齡降低到月齡2個月,符合絕大多數兒童疫苗的接種時程,而且實驗組寶寶一個都沒生病。

至於安全性分析,黃立民指出,因為是蛋白質疫苗,只用簡單鋁鹽當佐劑,多數不良反應為輕度或中度,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23.2%、躁動不安19.3%和發燒19.1%,安慰劑組則分別為23.8%、16.4%、18.8%。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中國核准的三種疫苗還沒有被廣泛應用,台灣研究成果將適用年齡再下修,有重大的貢獻。這是產學合作的重要範例,證明台灣有能力從最早期做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做出重要的疫苗,希望早日獲得核准,應用在所有嬰幼兒身上。

獨/居隔單是怎麼煉成的?4個讓衛政人員抓狂的系統問題


 2022-05-05 09:5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很多人都在抱怨,知道自己確診或是密切接觸者之後,都過好多天了,還是沒收到居家隔離通知單,無從辦理請假或保險理賠。新北板橋衛生所社會替代役、護理師朱冠霖負責居家隔離通知書寄發前的資料統整,就是操作法定傳染病系統(確診者)和Trace系統(接觸者)。這兩個資訊系統有4大問題令人抓狂,資訊系統呆板、人力不足、案量太大,導致衛政人員每日工時長達14至16小時,單子還開不出去,抱怨電話爆量也排擠到需要就醫協助的民眾。


問題一:法傳系統只能一個欄位、一個欄位鍵入資料。

朱冠霖指出,遇到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醫院依法要在24小時內完成通報,因為時間緊迫,上傳到法傳系統的資料高達6到7成都不完整,常缺手機、缺地址,衛政必須自行打電話、上戶政系統查詢,才能填完整。

衛政會從醫院端取得個案資料的excel檔,但法傳系統也沒辦法做批次上傳。衛政要一個、一個欄位去填,當姓名、電話、地址、手機、隔離開始日期、隔離結束日期、在哪裡隔離等所有欄位都填對了,才算完成。

「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個案不多的時候,這套系統或許還適用,但現在量大到發不出居隔單了,還在用以前那一套。」


問題二:隔離哪天開始、哪天結束,得靠人工在多套系統間查詢、換算。

「我們沒辦法在一個系統完成所有的資料,系統也不會自動換算隔離開始和結束的日期。」朱冠霖說,個案資料的excel檔有確診者身分證字號,衛政要先根據身分證字號查出他的採檢日,再根據當時的隔離天數規定,從採檢日去換算哪天開始隔離、哪天解隔離,這些日期都找出來,輸入進去,才能發送通知給個案。

「查PCR採檢日的系統也有個案的法傳編號,但是它就是不能直接轉換成法傳資料,也不能換算隔離日期,衛政人員得去另一個系統,一個一個用身分證字號查。」


問題三:20歲以下居隔單只能發紙本,超過10天才發出的單也只能發紙本。

朱冠霖表示,20歲以上的居隔單都是發手機簡訊,20歲以下只能寄紙本。如果20歲以下是在學學生,會由學校發,但如果是年紀很小還沒上學的小孩,也不能寄簡訊給他的家人,只能寄紙本。現在業務量大塞車,如果人已經隔離超過10天了,才開到他的單,一樣只能寄紙本。

「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打上『居隔書』三個字,才能觸發系統發出簡訊。也不知道為什麼某些狀況只能發紙本通知,紙本還要一張一張印出來蓋章,都是人工流程。」


問題四:處理接觸者匡列的Trace系統超lag,一個案要10到20分鐘才能完成上傳。

朱冠霖肯定Trace系統比法傳系統方便很多,可以大量上傳資料、自動灌資料,有成功讓行政流程加速,但系統延遲問題很嚴重。速度快時1分鐘就完成上傳,但時常速度慢到等10分鐘還是失敗,又要重新上傳。資料灌不進去、無法正常上傳,結果就是居隔書延遲發放。

「就算改善這些系統問題,人力仍不足以面對接下來疫情的更高峰,難道政府要讓公衛人員繼續加班無上限?」朱冠霖擔心,現在衛生所所有原本業務都放著不能做,加班時間幾乎無上限,結果還是會延遲10天以上才能完成流程、開出通知。

「不知道中央到底有多少資訊人力可以優化法傳、Trace系統?」朱冠霖表示,「實際操做過系統,才知道問題有多大!」第一線公衛人員都迫切希望中央能了解第一線使用者遇到的困難,盡快優化資訊系統。

2022年5月4日 星期三

5.2萬人居家照護口服藥何時到宅? 明天才配到57藥局

2022-05-04 16:2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累計超過10萬例,醫院量能吃緊,80歲以上或懷孕36周以上的輕症者、有發燒的確診嬰兒經評估可住院,其餘大部分要回家「居家照護」。返家個案中勢必有具重症風險的輕症者,應於發病五天內吃口服抗病毒藥,可降低9成重症死亡風險。

外界詢問居家照護應給藥的人數?有多少人已給藥?指揮中心僅表示,目前已收案5.2萬人,居家照護的藥明天就會送到57個核心藥局。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居家照護已收案5萬2493人,口服抗病毒藥部分,輝瑞已用887人份,尚有庫存34萬9千多份,默沙東已用378人份,尚餘約4600人份。應變醫院和居家照護的給藥,這周會完成佈點。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明天就會口服藥就會配送到57個各縣市的核心藥局,之後可進一步從藥局領藥、送藥到宅。重點是民眾和醫療團隊要先啟動遠距照護流程,明天會詳細說明流程以及應注意的風險因子。

媒體追問,上述已用的藥物份數,都不包括居家照護使用?居家照護的重症高風險群是否都還沒有藥?莊人祥說,有些長照機構住民確診,會派醫師去支援,讓病人就地治療,這些有可能有,但僅限於長照機構。至於居家照顧的部分,因為藥物還沒配送到,除非醫院有提供這樣的服務。

對於確診人數增加,是否統計民眾染疫後常出現症狀,是否有腦霧等後遺症?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一月開始國外調查,一度講到說有兩成新冠確診患者會有腦霧症狀,比較是認知功能短期受損,例如記憶、算術能力等部分,原先靈光者變成遲鈍。

羅一鈞表示,但後續要看感染後是否影響到長期認知功能變化,因為本土疫情發生不久,還沒有詳細追蹤。目前健保有提供康復者門診,可持續追蹤,搜集相關併發症資料,通常搜集6個月以上,才可以評估是否造成中長期影響,國外報告目前以短期影響為主。


長輩確診幾天有藥?醫:輕症5天內服藥住院 死亡風險降9成

2022-05-04 13:1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累計超過10萬例,其中10%是60歲以上長者,大部分應服藥預防重症,卻因嚴管開藥,僅住院病人吃得到,4月底僅開出不到1000人份藥物,外界批評救命藥看得到、吃不到。根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研究,台大公衛學者指出,具有任一項高風險因子的輕症和中症患者,罹病5天內接受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可降低88%住院死亡風險,病毒量大降10倍。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今透過直播報告科學防疫新知。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指出,輝瑞Paxlovid第二、三期臨床試驗收案2246名病人,其中1049人接受一般治療,1053人接受輝瑞口服抗病毒藥。結果顯示,具有BMI≧25、慢性病、免疫疾病、神經疾患等任一高風險因子,被診斷為輕中症的病人,如果能在發病5天內吃藥,降低88%住院死亡風險、病毒量下降10倍。

陳秀熙表示,根據台灣今年1月1日至4月30日的中重症及死亡資料推估,目前中症人數是重症的6倍,合理住院率是1%,高於國外的住院率0.6%。台灣需要繼續努力減少重症人數,進而調控住院率。建議居家照護中一定有高風險族群,這些人快篩陽性、症狀出現,應善用居家監測及藥物,儘速安排就醫和給藥,才能精準調整醫療量能分配。

廖思涵表示,藥物是阻止疾病進展的利器,確診個案在居家照護期間,發病五天內應接受評估症狀程度及風險因子,並給予抗病毒藥,目前實證顯示輝瑞Paxlovid是首選,若不適合吃輝瑞,也可以吃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

台大公衛學者林庭瑀說,新冠重症和死亡風險與共病症息息相關,美國研究顯示,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患者接種兩劑後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勝算比高於一般人,分別是1.34、1.43及1.29倍,住院的勝算比則分別是一般人的2.22、1.37及1.81倍。免疫低下者住院風險也會增加52%。

林庭瑀建議上述族群一定要接種追加劑,因為義大利及以色列研究顯示,對於60歲以上長者來說,追加劑降低感染、住院、重症、死亡的效果都比年輕人還要好;接種第四劑效果又比第三劑更好,60歲以上重症風險下降2倍,感染風險下降4倍。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唾液快篩只比丟銅板好一點 專家:唾液PCR更值得引進

2022-05-03 22:2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食藥署4月29日核准「福又達生技」專案輸入南韓製家用唾液快篩,被許多人認為可以取代市售家用鼻咽快篩,不需再承受戳鼻之苦。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指出,荷蘭大規模研究發現唾液快篩靈敏度只有6成,只比丟銅板好一點,不能取代目前有真實世界資料證實靈敏度7成的鼻咽快篩。

李建璋表示,最近政府說要開放新冠病毒的唾液檢查工具,清一色都是「唾液快篩」。唾液快篩是驗「抗原」,結果很不準,只比丟銅板好一點而已。最近一個荷蘭大規模臨床試驗資料顯示,唾液快篩的敏感度只有6成多,等於每100個病人會漏掉30幾個沒驗出來,鼻咽快篩靈敏度有7成。

最近社會大眾熱烈討論以鼻咽快篩陽性取代鼻咽PCR,作為確診標準。李建璋表示,唾液檢查好處很多,病人不會不舒服,不需要醫護人員採檢,採檢過程也較無飛沫傳染的風險中。但如果想有唾液採檢的優點,又兼顧較理想的靈敏度,應更積極推廣「唾液PCR」,唾液PCR跟鼻咽PCR一樣是驗「核酸」。

李建璋表示,國外有商業化的「唾液PCR」採檢套組,民眾可以自行採檢、寄回合約實驗室,大約一兩天就有結果。唾液PCR研究已有50篇以上,證實靈敏度和鼻咽PCR一樣高,超過8成。缺點是價格較高,因為需要加入特別的前處理物質,避免口水中的酵素把PCR要驗的RNA分解掉。

既然唾液快篩不準,為什麼食藥署官員說廠商檢附資料的陽性一致率和陰性一致率都有95%以上呢?李建璋表示,這麼高的靈敏度是用陽性和陰性的標準品測出來的,陽性標準品的病毒濃度高,陰性標準品非常健康。在真實世界,檢體品質不一,病人有個體差異,靈敏度必定低於標準品測試結果,所以家用試劑都需要後市場追蹤,才能確認在真實世界是否仍有足夠靈敏度。

李建璋表示,美國政府發現市面流感快篩試劑良莠不齊,就下令真實世界資料靈敏度沒有達到8成的產品都要退出市場。台灣目前僅兩款進口鼻咽快篩廠商有公布真實世界臨床試驗資料,其他廠商都沒有。建議衛福部與醫院合作,定期將送驗PCR的剩餘檢體拿來測試市售快篩,若發現有產品靈敏度小於7成,應該讓它要退出市場。

獨/專責床加碼到兩成 醫籲大醫院降載、中小醫院分擔

 2022-05-03 19:0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周五發文要求500床以上的急救責任醫院,3天內開出15%的病床作為專責病床。各院昨天剛整備完,今天又被通知要3天內(5月6日前)加碼到20%,醫學中心及準醫學中心還開出20床專責加護病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現在單日新增2萬多人確診,剛開出來的15%專責病床就已98%滿了,面對可能單日5萬人以上確診的高峰,除了加開專責,呼籲雙北大醫院都要降載、暫停非緊急醫療,也要考慮讓中小型醫院幫忙分擔輕、中症以下的病人。

洪子仁表示,醫院床位是用平時醫療需求算的,平時大醫院已經一床難求,現在加上新興傳染的中重症病人,已經擠爆了,呼籲這段期間民眾健檢、美容、選擇性手術等非緊急醫療,都盡量不要來大醫院。

洪子仁表示,目前連新冠輕症都擠到醫學中心,希望主管機關盡快讓全台灣兩萬多家基層診所開始照顧輕症病人。另外,Omicron特性是輕症化,很多中症病人只需一點氧氣輔助加上用藥,幾天就會好轉,照顧強度並沒有之前Delta變異株這麼高,希望能力可及的中小型醫院也幫忙收治。

今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目前報表看來只有,三成住院病人依照分流收治,其餘七成住院病人都是介於1到74歲,「希望各院確實依照分流規定收治,加速不符收治條件者出院。」

台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表示,醫院不會刻意去收很輕的病人,都是醫師臨床判斷危險徵候的才會收,但這些因素從報表上的年齡看不出來。

陳世英指出,之前分流規定是血液透析病人不論輕重一率住院,人數眾多,台大醫院有個病房幾乎都要變成透析病房了。5月1日改成輕症血液透析病人可居家照護,這些病人可能佔了一定比例的「不符規定」,這幾天陸續出院就會釋出一些床位。

陳世英表示,病人源源不絕出現,必有一定比例需要重症醫療,但現在急重症人力也有確診隔離造成的缺口,醫院面臨艱難挑戰。他建議再加強前端的篩檢及分流,也希望輕症隔離制度能適度調整,讓想回來共赴戰役的同仁能夠早點回來;醫院不得不降載的同時,也希望健保能幫助醫院減少經營壓力、沒有後顧之憂。

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不篩也沒差? 台大醫籲:清楚診斷才能及早投藥防重症

2022-05-02 21:0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因應確診和匡列人數急劇增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推動快篩實名制,鼓勵有接觸史或症狀的民眾多做快篩。但有基層醫師說,無論有症狀的患者是否確診都不篩、只做症狀治療;醫院也漸有「不敢篩」的氣氛,因擔心確診請假拖累同事。不過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提醒,醫師有責任要善用工具、做出清楚的診斷,特別是有共病的重症高風險群,才能及早給抗病毒藥、預防重症。

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表示,快篩缺貨又要自費,篩檢陽性就得往上通報,病人得再做PCR、接受疫調匡列,診所也可能蒙上足跡陰影,所以許多診所根本不管病人是否確診,1率給症狀治療,醫師懷疑自己染疫,也不想通報。

李建璋表示,雖然都是症狀治療,但醫師有責任要善用工具、診斷清楚,如果1萬個裡面有一個人變成重症,前端又沒被確診新冠肺炎,後段的處置會完全不同。有共病的高風險患者要預防重症,更需要及早確診,才能在症狀惡化前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的治療。

1名北部醫學中心急診科主治醫師說,同單位有1/10同仁確診,已經禁止聚餐、禁止脫口罩聊天,因為有人確診就要重新排班,大家都累。現在不止主治醫師、住院醫師不太敢篩,護理師也有「篩檢前要告訴護理長」的潛規則,不可能想篩就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要不要篩檢,尊重醫師臨床專業判斷。美國民眾都是自己快篩,可以去做PCR也可選擇在家休息5天,5天後戴口罩即可出門。「染疫到1段時間就會走上共存之路,台灣也正在往這條路走」他強調,台灣漸漸會走向歐美方向,在未來,確診很可能只要休息幾天,就返回工作崗位。

醫揭快篩真相:這狀況陰性仍要PCR 無症狀陽性勿急診

 2022-05-02 21:3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本土疫情嚴重,需要PCR採檢確診的民眾塞爆醫院急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重申,為減少急診壓力,無症狀者勢必須先有快篩陽性才可以做PCR採檢。然而,這番宣示卻未考慮到:快篩陽性者要是無症狀,也不該跑急診;快篩陰性若症狀嚴重,也應該到急診來。另外,快篩的主要問題在於偽陰性,有症狀和接觸史的民眾即便快篩陰性,也應以PCR確認。

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提醒,急診的使用原則是「症狀嚴重度」,不是「快篩陰陽性」。 因此,快篩陰性且症狀嚴重可以來急診,快篩陽性卻沒有症狀,應該去門診或社區篩檢站,這就是共存時代應該做的:回到常規醫療處置原則。

近日快篩議題沸沸揚揚,李建璋撰文指出,羅氏與亞培是全球最大的兩個檢驗廠,所生產的快篩試劑經過大規模真實世界臨床試驗資料驗證,靈敏度大約70%,偽陰性大約30%。也就是每10個確診病人做快篩,會遺漏大約3個,但若在接觸感染後5天內、有症狀、高病毒量的情況,靈敏度可達到80%以上。

「快篩的問題是假陰性,不是假陽性。」李建璋表示,不能再說快篩有90%以上的正確率,真實世界的情況是仍有30%偽陰性。因此建議有症狀和有接觸史的民眾,即使快篩陰性,也應該用PCR確認。醫院或大型集會如果要用快篩來管制進出,則建議要快篩兩次,以減少假陰性的比例。

李建璋也提醒,查詢衛福部食藥署網路資訊,會看到很多台灣市售快篩試劑準確度都寫90%以上,但如果查閱頂尖醫學期刊文獻,卻看不到這麼高的數據。這是因為食藥署數據是使用廠商提供的標準品去測試的,但在真實世界中,病人的病毒量、檢體的品質都有很大差異,不可能與測試情境相同。

李建璋表示,台灣市售快篩試劑目前只有羅氏和亞培有公布真實世界的臨床試驗資料,其他的廠商則是遍尋不著,在真實世界中的實際準確度是無從評估的。李建璋建議,政府應該要與醫學中心訂定合約,定期累積快篩廠商的真實世界臨床資料,靈敏度小於70%的廠商,應該要退出市場。


獨/中央撒錢徵召診所採PCR 醫:政府放不下身段改快篩確診

 2022-05-02 18: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大量民眾湧向急診尋求PCR採檢,已嚴重排擠急重症醫療。為舒緩急診壓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30日發函徵召基層診所投入PCR採檢,希望醫師公會全聯會5月5日前完成診所意願調查。雖然每通報採檢一案可獲得500元獎勵金,但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並不樂觀,因為要符合採檢點設置的空間、防護裝備、通風換氣、動線分流,對於診所來說難度很高,還要減少原本看診的時間,損失可能還是高於獎勵,可能不會有很多診所願意做。

根據函文內容,有意願提供公費PCR採檢的診所應先自我檢視,有符合檢核表的要求才提出申請。檢核表規定診所要有獨立空間在遠離主要動線的角略,也要有實體的屏障區隔。診所必須自備N95口罩、手套、防水隔離衣、全面罩、髮帽,也要考慮添購移動式醫療級空氣清淨機、掛扇等增加通風換氣的設施。申請後會由地方衛生局安排感管專家進行實地或書面查核,確認動線分流、工作人員是否能正確穿脫防護裝備等。

林應然表示,診所已經不會因為有確診者足跡就動輒被停診,只要戴外科口罩就可以診察病人的喉嚨,如果進行會導致病人飛沫噴濺的檢查或治療才需要戴N95口罩、穿防護衣,所以目前停診已經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人力空間配置。很多診所根本沒有適合做採檢的空間,就算有空間,診所要自行準備防護裝備、減少看診的時段、採檢後空間的清消和整理,對照採檢通報一案500元的獎勵金,其實不算有誘因。

林應然表示,診所現在雖然沒有做PCR採檢,但是一直有在幫忙發快篩給病人。社區疫情盛行率高,快篩準確性跟PCR已無太大差別,如果擔心一次不夠準,也可以篩第二次。快篩不需要醫療人員執行,能以快篩陽性取代PCR作為確診標準,可保存更多醫療量能。

林應然建議,改以快篩陽性判定確診,輕症或無症狀者在家休息,不需要再衍生PCR採檢、匡列、通報、電子圍籬、開隔離單等一大堆繁瑣的行政事務,把介入重點放在重症高風險群就好了。可惜「政府現在還放不下身段改成快篩陽性,也認為醫療量能還夠,其實光採檢就已經快癱瘓急診了。」

林應然表示,過去基層耳鼻喉科醫師曾經發起志願支援社區採檢站,社區篩檢站多在戶外空曠通風處,這次指揮中心徵召診所採檢,也是因為耳鼻喉科醫學會發文提議的,預期可能耳鼻喉科診所會比較踴躍回應。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獨/輕症血液透析病人改居家照護 由衛生局安排洗腎

2022-05-01 21:4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今發文給全國縣市政府和醫學會,宣布調整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原規定一率由醫院收治的血液透析病人,即起若屬輕症或無症狀,將由衛生局安排居家照護,並於指定透析院所接受透析。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經過這段期間的經驗,無症狀與輕症確診者的血液透析患者在住院期間都無特別狀況,因此修正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無症狀或輕症的確診腎友洗腎時才需要到醫院或診所,其他時間可居家照護。

本身也有血液透析經驗的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吳鴻來表示,輕症或無症狀確診的血液透析患者有很多也不想住院,希望將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會願意配合新制。不過,腎友的身體面對感染的抵抗力較弱,最怕病況惡化沒能及時處理,或是去急診被退貨,希望相關單位能提供通暢而且即時的就醫聯繫管道、腎友確診後自我照顧的衛教資訊,以及口服抗病毒藥相關的藥品交互作用諮詢。

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表示,台灣大約有九萬名透析病人,如果當中有一成確診且全收住院,對於醫療量能負擔也有點重。在國外,洗腎病人確診之後,還是會由原來的院所去照顧,可以將確診的透析病人集中在特定的時段,與其他透析病人區隔開來,

姜至剛建議,病人對於確診病情有任何疑問,可以趁回院所洗腎的時候,諮詢醫師、請醫師評估。腎友居家照護時,應每天自行測量心跳、血壓、呼吸、體溫,如果有數值異於平常,或呼吸喘、血氧降低等現象,可透過居家照護相關管道,尋求醫療專業的評估和介入。

又傳病嬰延誤病逝 基層:收斂法傳行政、回歸常規醫療

 2022-05-01 12:5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60歲以上本土案例逾6000人,有較高機會具備新冠重症風險因子,但截至4月29日僅由醫院開出828人份口服藥,診所開立0份藥,顯示輕中症高風險者多住院注射瑞德西韋,醫院負擔沈重。第一線醫師反應,現在流程大亂,居隔期間需洗腎的、症狀變化者、需要相關證明者,各種疑難雜症都直衝急診,光是檢傷分類就要排隊一小時,嚴重排擠急重症醫療,昨天又傳出急診有嬰兒高燒苦等病逝的憾事。

「清零思維留下來的行政流程,現在完全干擾臨床醫療!」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沈痛表示,衛政需確認與確診者同住者的電話號碼、身分證字號,才能完成法傳通報、開出隔離單,一個確診者就要三小時,一個衛政人員每天最多只能完成三、四個確診者,現在單日動輒逾千人確診,衛生局400名員工放下其他工作,全部來做都做不完,民眾很可能10天後才收得到居隔單。

葉彥伯表示,現在「為了匡列所投入的社會成本」與「匡列的效益」已經完全不成比例,中央根本不懂基層處理一個確診者的程序的成本有多高。今天中央讓「自主回報疫調系統」上路,又為衛生單位製造更多問題,葉彥伯說,現在很多人想要請領防疫險,「如果確診者填寫的人不符合匡列原則,居隔單到底要怎麼開?」

知情人士表示,民眾PCR確診後,24小時內就可在健保快易通App看到陽性結果,但接下來就被法定傳染病通報流程卡住,導致輕重症分流大亂。如果允許民眾看到PCR陽性就自行向診所掛號、視訊診療,診所可評估民眾健康狀況、開處方箋,也能完成法傳通報、開立證明或居隔單,這樣頂多只要兩天,就可以完成現在衛政10天也做不完的事情。

葉彥伯也認同應該允許民眾自己找診所掛號、主動就醫,他甚至認為不需要等PCR確診才能開藥。他解釋說,法定傳染病的臨床準則、藥物分配與行政規定緊緊綁在一起,這是清零時期的作法;現在已是大規模感染階段,繼續把兩者緊扣,就會導致行政嚴重干擾臨床醫療常規。

葉彥伯舉例說,如果醫師看到症狀疑似肺結核的個案,可以初步診斷加上預防性投藥,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如果不是肺結核就停藥,這就是臨床醫療的常規。如果今天有75歲以上的洗腎病人快篩陽性,應允許立刻給口服抗病毒藥,不用等到PCR結果出爐。

至於行政規則,葉彥伯建議,在大規模疫情下,法傳管理應縮小到最有需要的一塊。衛政人員的工作重點,在於找出確診或同住者有重症高風險因子的案件,幫他們安排居家照護的醫療團隊介入。至於確診及接觸者都是低風險的案件,就不需要再設計額外的機制,只要善用原本的健保醫療體系,就能在常規醫療中得到很好的照顧。


嚴管住院才開藥? 逾6千長者確診只開出828份口服藥

 2022-05-01 20:3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基隆60多歲有癌症病史的婦人確診後病逝家中,病逝前連法傳通報都沒完成,也不具領用口服抗病毒藥的資格。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雖然非治療中的癌症個案風險已較低,但指揮中心將更新指引,加入癌症為重症風險因子,並以正面表列方式列出。口服抗病毒藥目前僅用掉800多人份,外界批評「管太緊」,用藥份數遠低於高風險病人數,幾乎都要住院才能用藥也導致醫院負擔沈重。

65歲以上就符合領藥條件,指揮中心統計60歲以上病人已逾6000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口服藥還剩很多,輝瑞到貨37萬人份,目前僅用了600多人份,默沙東進貨5000份,目前僅用了200多人份。莊人祥表示,828人份口服藥都是由醫院開出,診所沒有。

「我也不懂為什麼藥這麼不容易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嘆氣說,現在口服藥給藥得經過層層同意,很不容易開,目前急診、門診都沒有,幾乎都是住院才會開藥。黃立民表示,疫情不會結束,一定會延續到秋冬,達到一定自然感染程度,才能擋住,勢必要走回常規醫療,但藥物一定要方便取得,才有可能回到常規醫療。

台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也說,當病人數量多到一定程度,勢必得將「快篩陽性」視為「極可能病例」並且及早投藥,不需要住院。當藥物準備量充足,配合完善的篩檢策略、分流策略、投藥策略,就能讓很多病人及早服藥,不需要住院也不會惡化到中度以上。

獨/基隆婦確診亡 指揮中心擬放寬癌友領口服抗病毒藥

2022-05-01 13:3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基隆一名60多歲有癌症病史的婦人確診後病逝家中,但病逝前連法傳通報都沒完成,也不具領用口服抗病毒藥的資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周五受訪表示,該病患經查雖有癌症,但非治療中個案,而且未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故當時屬不符領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資格者。雖然非治療中的癌症個案風險已較低,但指揮中心將更新指引,加入癌症為重症風險因子,並以正面表列方式列出。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歸納實證所列出的重症高風險因子高達20類,包括癌症。台灣今年1月公布的新冠肺炎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領用方案中,原本僅列出7類重症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等於25(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85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指揮中心4月22日比照美國,刪除「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將多項風險因子正面表列,但未包括癌症。

根據現行領藥方案,適用輝瑞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的條件包括65歲以上、糖尿病、 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失智症、吸菸(或已戒菸者)、BMI ≧30 (或 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 懷孕、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