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外籍看護如何防疫?指揮中心數度閃躲最後說比照陪病者

2020-02-27 21:4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外籍看護因照顧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受到感染,戳中護病比緊繃、過度依賴外包人力等醫院管理長期痛點,有感染專家擔憂外包照服員、家屬及自聘外勞會衍生難以控管之疫病風險,也有醫院品管專家提出對於外籍看護跨區移動的管理建議。然而上述困境和隱憂似乎未受重視,指揮中心被問到這個議題,先是多次強調此為勞動部的權責,後又說視同陪病者即可。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提升至一級開設,行政院指派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繼續擔任指揮官。由於最新確診個案為普遍存在於醫療體系中的非法外籍看護,為民眾高度依賴之人力,卻是院內感控隱憂,可能受到病患感染,也容易衍生交叉感染。外籍看護的防疫,成為指揮中心一級開設首次記者會之熱議焦點。

面對數度詢問,指揮官陳時中始終回應「這是勞動部權責」,甚至一度跳過拒答,後於晚間要求勞動部透過指揮中心發新聞稿說明。不過勞動部新聞稿重點在於加強查緝以及提供母語防疫資訊,缺乏符合現況之防疫思維,亦與醫院管理困境無涉。

陳時中下午強調,「會做事的政府是還在的,不是只剩指揮中心」,每個事業主管單位有權責範圍,跟疫情相關有困難疑議題,可以到疫情中心討論,共同解決,但不會讓疫情中心凌駕各部會,「不管幾級開設都不會有這樣的狀況,這樣指揮系統就大亂了。」

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試圖協助回應,卻誤以為臨時外籍看護適用「醫療機構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外包人員管理指引」。經釐清外籍看護並非醫院外包,改稱外籍看護人員管理規範同「訪客」當中的「陪病者」,要求進出醫院要戴口罩,且需遵守探病時段、接受登記和詢問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

陳時中表示,合法的部分會列管,非法的就等同於陪病人員。「我們只能管理他的行為,不能管理他的身份,」針對不同行業類別需要加強管理的部分,就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勞動部)去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升級 每次都用這理由

2020-02-27 20:15 聯合報 / 記者陳婕翎、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仍持續延燒,行政院長蘇貞昌今上午在行政院宣布,即日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升至一級開設,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繼續擔任指揮官。下午陳時中首次以一級指揮中心指揮官身份出席例行記者會時說,國內疫情仍定調為零星社區感染,是因由於他國疫情疫情發展快速,且往外拓展頻率高,需整合部會合作,因此即起一級開設。回顧過去每次升級,指揮中心都是以外界因素做為理由。

按照規定,指揮官是由行政院院長任命,不過據了解,這次任命決定其實來自總統府,是蔡英文總統親自授意,政院及部會高層亦心服口服。原因在於陳時中做事風格明快、不喜歡聽場面話,而且他記性很好、頭腦清楚,開會時總是記得上次決議,該追的進度都會一一確認,不會輕易放過。如果發現相關單位執行面臨有困難,陳時中也會親自居中溝通協調,務求各項任務有效率地達成。

對此,陳時中今表示感謝各界信任,指揮中心將維持原班人馬,一級開設後將加強三大面向,包括強化橫向聯繫、中央與地方合作、醫院加強部屬。以醫院端為例,將加強提前準備,使應變醫院可迅速清空病房,能有更多隔離病房能使用,檢驗量能能提升,希望3月1日達到每天2450例檢驗量能。周志浩表示,檢驗實驗室家數已從3家擴增至27家,下個階段就是要繼續努力提升這些實驗室的既有檢驗量能。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等級分三級,依據疫情輕微至嚴峻來升級,過去歷次升級都以外界因素解釋,沒有一次是以國內疫情作為主要理由。最初因國外明確有社區感染且疫情擴大,指揮中心於1月20日三級開設,指揮官由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擔任。1月21日出現首起境外移入個案,已符合二級開設定義,但當時認為個案由機場直接後送醫院,未進入社區,繼續維持三級,直到武漢1月23日封城,才宣布升至二級,改由陳時中擔任指揮官。

指揮中心一級開設定義為「我國出現社區感染」,自2月16日的案19白牌車司機、2月19日的案24及2月23日的案27等三起本土家族群聚,指揮中心皆定調為零星社區感染,期間面對外界詢問對於是否升級,始終以「視疫情逐步調整」保留態度回復外界。陳時中曾表示,若出現社區內密集感染,無法掌握感染來源,將啟動一級防疫層級,但昨正式升級時,主要仍著墨於因應國外疫情嚴峻變化,強調國內疫情並未變得險峻。

沒有移工願意生病 專家:是制度長期邊緣化他們

2020-02-27 15:09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冠肺炎之外籍看護工確診首例,其實上周日由微生物學會等八個醫學會聯辦之新冠肺炎研討會,當中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陳世英之演講,就已對醫院外包清潔及外籍看護的感控問題提出預警,他今天也針對移工感控提出進一步建議。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也提醒,這次事件是制度長期將移工邊緣化的結果,政府應正視制度缺失,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陳世英表示,外籍看護在醫院有感控不易之虞,是衛生福利部以前就注意到的問題,過去比較著重於抗藥性細菌的管制,其實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方式也類似。因為外籍看護語言不通,不容易進行有效的教育訓練和管理,再者是外籍看護離鄉背井、工作辛苦,在醫院買食物或裝水時遇到同鄉,難免聚在一起聊天紓壓,這是人之常情,但也帶來病原跨病房區域傳播的疑慮。

陳世英表示,現在為了防疫,衛福部已明定訪客和陪病的相關限制,不過針對外包清潔及外籍看護,每間醫院得根據自身現況,盡快設計合適的管理方式。例如落實照服員和看護的實名登記,並且註記對應的床位,據此加強辨識措施,幫助院方工作人員能夠認出從別區病房過來的看護,進而提醒和管理。另外,指揮中心可公布不同語言的衛教資料,方便醫院使用,各醫院原本有多語言的感控衛教資料,也要記得拿出來用。

陳世英提醒,外包的難處在於待遇不好,流動很大,但感控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人員流動一直是醫院很頭痛的問題。現階段針對較高風險的特定區域,建議醫院可請外包單位派較資深人員來處理,並且給予額外的獎勵。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工作人員吳靜如表示,因為制度缺失而被迫成為所謂「非法」移工,長期被邊緣化、蒙受社會大眾對「非法」的歧視,不論生病被打被騙都求助無門,只能靠私底下的互助網絡,才能維繫存活。

吳靜如分析,當移工被迫逃跑變成非法,又在照顧工作中不幸被感染,足跡和接觸史受到調查下,如果全盤供出會害其他移工及雇主被懲罰,不供出來又會背負著防疫漏洞的罪名,不論說與不說,他又再次被迫成為罪人,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理解,移工是在上述過程中被陷於不義與兩難。

吳靜如說,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強調「沒有人願意生病」,移工也是人,也同樣不希望生病。他們一旦生病,很可能會丟掉工作、背負債務,要現身接受治療,還必須付上極大的代價,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吳靜如呼籲,政府應趁這次疫情,好好重新思考移工被邊緣化的處境,從根本解決問題,整個社會才會朝向進步、共好的方向前進。

外籍看護染新冠肺炎 台大醫沉痛:外包妥協帶來風險

2020-02-27 14:15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外籍看護因照顧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受到感染,再次戳中護病比緊繃、照服員外包所衍生的醫院管理痛點。2018年有調查發現,七成醫學中心看護工作外包。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宜君語重心長表示,病家自帶照顧者幾乎無法可管,呼籲社會大眾藉此機會重新思考,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越來越依賴外部人力的醫療結構,是否應投入足夠醫療成本來推行「全責照護」。

陳宜君表示,民眾自己帶進醫院的照顧者,無論是家人或自聘看護,有無訓練、合不合法,醫院幾乎無法可管。比如原本教過大哥照顧技巧,隔兩天排班換成二哥或看護,結果病人嗆到或跌倒,護理人員也不忍責備。陳宜君說,現在病人複雜度已遠勝於五年、十年前,床邊設備和處置都非常複雜,對護理人員已是沈重負擔,對家屬和看護更是困難,「當孝心和愛心沒有轉換成專業能力,難免會踩到紅線」。

與醫院簽約的外包看護還算可管理,但管理力道和效率也堪慮。陳宜君表示,醫院有專責的「履約管理」單位,要求照服員完成一定時數感染管控教育訓練,但因為還要透過外包公司這一層,醫院管理力道無形變弱。在照護人力供不應求的現實下,外包單位對醫院很難有忠誠度,若醫院要求過多,比如為感染管控而限制照服員不能跨醫院服務,公司很可能不願承包,醫院找不到照服員之下,只好做出部分妥協。

「每一次妥協,就帶來一個風險,」陳宜君感嘆,疫情就是總體檢,映照出醫療體系多年來累積出來的疑慮。上次SARS看到外包清潔人員的問題,這次新冠肺炎暴露出看護工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獲得正視,原本常態呈現緊繃的醫療體系,才不會因疫情而受到更多傷害。

陳宜君表示,最理想的狀態,是將護理人員及照服員都納入正規編制的「全責照顧」,問題是經費從哪來?如果政府和社會大眾都只願意付出某種程度的成本,卻想要得到很多很好的照顧,就是會得到這樣的不正常的人力結構,「因為我們必須越來越依賴外人來照顧病人。」陳宜君認為,這議題之沈重已不是單靠衛福部可承擔,而是整個國家的問題。

陳宜君表示,目前醫院勢必將再強化履約管理,已達成防疫治療等短期目標,但上述醫療體系的「體質問題」無法短期解決,急需社會大眾及政府重新思考。對於原本佔床率就非常緊繃的台大醫院來說,光要達成短期目標,醫護人員就已經不停加班,希望社會大眾對醫護人員多加體諒,少點責怪。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宣布結案應如何解讀?專家:疫調沒有這麼神

2020-02-26 15:3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慢慢減少,境內感染個案越來越多,並陸續出現無症狀首例、死亡首例、重症首例、兒童首例。確診案例的疫情調查是決定防疫政策的重要基礎之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運用科技管理接觸者、抽絲剝繭追查感染源、分析科學檢驗證據,過程就像神探辦案廣受矚目,也讓指揮中心建立公信力,並得以宣布拍板結案。不過疫調就和所有科學方法一樣有其侷限,民眾越了解,越有助調查結果的社會溝通。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日前舉辦新冠病毒公共衛生社區防疫教育課程,特別邀請曾赴韓國搜集情報的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陳孟妤,介紹新冠肺炎的社區疫情調查方法,點出目前優勢為結合出入境及醫療等大數據,不再是「純手工」,但還是有依賴訪談的部分,若有回憶失誤或重症不能回答等問題,調查就遭遇瓶頸,結果也增添許多不確定性。

陳孟妤演講中提到,疫情調查有十個步驟:事前準備工作、確認診斷、確認是否有群聚發生、統計個案數、計算人時地分佈、推行初步疫情控制措施、建立及測試可能的假說、計劃進一步分析或研究、實施新控制措施或評估現有措施、溝通調查結果。因步驟繁瑣,要與地方政府組成調查小組,以團隊分工方式進行。疫調時很可能接觸到潛在確診個案,除了帶紙筆、手機、電腦,防疫醫師也要準備個人防護裝備、採檢工具。

陳孟妤表示,調查新興傳染病需要再三確認的就是「發病日」,任何症狀都要記錄下來,因為早期症狀常很可能因人而異,但這問題不好問,得多方確認。例如調閱健保資料,如果有就醫紀錄,就能確定個案至少是在這天之前發病。另外,如果病人主述某天發病,但隔天就變肺炎,就要對於發病日打個問號,因為發病後不太可能這麼快就變肺炎,之前或許就一些呼吸道症狀,但他沒感覺、忘記了,或不願意說。

除了發病日不好找,釐清活動史和接觸者也很費工。陳孟妤表示,以目前疫情調查時間最長的第24例六旬重症婦人為例,因為病人已重症,相關問題只能由家屬代答,但婦人去公園見了誰、和誰一起唱歌,家人可能無法完全掌握。患者確診隔離前接觸到社區,是個令人擔心的環節,問不出來的部分只好透過鄰里長和當地派出所的人脈,盡可能調查他們的旅遊史、群聚史、健康狀況,但仍不容易全盤掌握。

指揮官陳時中曾被問到,疫調宣布「結案」的停損點為何?他說,調查過程將相關接觸者匡列管理,為社會建立安全地帶,以確保疫情不會往社區拓,就是結案。上述案24確診後經過整整一周疫調,指揮中心宣布結案,其中關鍵理由是所匡列的853名接觸者,不是採檢陰性就是已過潛伏期而未發病,評估該案未對社區帶來威脅。在理解疫情調查的方法與限制之後,民眾對於「結案」的解讀,其實不應太快認定社區全然安全,或許應調整為:在能夠掌握的範圍內,未發現社區有隱藏的感染源。

宣布結案應如何解讀?專家:疫調沒有這麼神

2020-02-26 15:32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慢慢減少,境內感染個案越來越多,並陸續出現無症狀首例、死亡首例、重症首例、兒童首例。確診案例的疫情調查是決定防疫政策的重要基礎之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運用科技管理接觸者、抽絲剝繭追查感染源、分析科學檢驗證據,過程就像神探辦案廣受矚目,也讓指揮中心建立公信力,並得以宣布拍板結案。不過疫調就和所有科學方法一樣有其侷限,民眾越了解,越有助調查結果的社會溝通。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日前舉辦新冠病毒公共衛生社區防疫教育課程,特別邀請曾赴韓國搜集情報的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陳孟妤,介紹新冠肺炎的社區疫情調查方法,點出目前優勢為結合出入境及醫療等大數據,不再是「純手工」,但還是有依賴訪談的部分,若有回憶失誤或重症不能回答等問題,調查就遭遇瓶頸,結果也增添許多不確定性。

陳孟妤演講中提到,疫情調查有十個步驟:事前準備工作、確認診斷、確認是否有群聚發生、統計個案數、計算人時地分佈、推行初步疫情控制措施、建立及測試可能的假說、計劃進一步分析或研究、實施新控制措施或評估現有措施、溝通調查結果。因步驟繁瑣,要與地方政府組成調查小組,以團隊分工方式進行。疫調時很可能接觸到潛在確診個案,除了帶紙筆、手機、電腦,防疫醫師也要準備個人防護裝備、採檢工具。

陳孟妤表示,調查新興傳染病需要再三確認的就是「發病日」,任何症狀都要記錄下來,因為早期症狀常很可能因人而異,但這問題不好問,得多方確認。例如調閱健保資料,如果有就醫紀錄,就能確定個案至少是在這天之前發病。另外,如果病人主述某天發病,但隔天就變肺炎,就要對於發病日打個問號,因為發病後不太可能這麼快就變肺炎,之前或許就一些呼吸道症狀,但他沒感覺、忘記了,或不願意說。

除了發病日不好找,釐清活動史和接觸者也很費工。陳孟妤表示,以目前疫情調查時間最長的第24例六旬重症婦人為例,因為病人已重症,相關問題只能由家屬代答,但婦人去公園見了誰、和誰一起唱歌,家人可能無法完全掌握。患者確診隔離前接觸到社區,是個令人擔心的環節,問不出來的部分只好透過鄰里長和當地派出所的人脈,盡可能調查他們的旅遊史、群聚史、健康狀況,但仍不容易全盤掌握。

指揮官陳時中曾被問到,疫調宣布「結案」的停損點為何?他說,調查過程將相關接觸者匡列管理,為社會建立安全地帶,以確保疫情不會往社區拓,就是結案。上述案24確診後經過整整一周疫調,指揮中心宣布結案,其中關鍵理由是所匡列的853名接觸者,不是採檢陰性就是已過潛伏期而未發病,評估該案未對社區帶來威脅。在理解疫情調查的方法與限制之後,民眾對於「結案」的解讀,其實不應太快認定社區全然安全,或許應調整為:在能夠掌握的範圍內,未發現社區有隱藏的感染源。

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

三天增兩家庭群聚 蘇益仁:新冠肺炎感染源爭論該停了

2020-02-23 19:04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兩名新冠肺炎,為一對北部父子,指揮中心研判為一起家庭群聚。國內確診個案來到28例,距離上次公布案24之外孫女和女兒確診,僅間隔一天,不過目前指揮中心仍定調上述案例都是零星社區感染。

對此,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當社會正在爭論案19白牌司機的感染源,就跑出案24(北部無旅遊史六旬婦人),案24疫調未完,又跑出案27和28。「這樣的爭論應該要停止了」,蘇益仁強調,防疫的第一個法則就是預「防」,要達到預防目的,應該投注更多心力於超前部署,而不是找感染源。

蘇益仁表示,近來新增的案19(白牌車司機)、案24(六旬無旅遊史婦人)及案27(八旬無旅遊史老翁),都是從社區加強監測的擴大採檢個案找到,屬於漏網之魚。但「只有這三個嗎? 」,現在指揮中心為了解除社會傳播的疑慮,傾洪荒之力去追查感染源,但如果未來個案越來越多,每個都要這樣做嗎?他認為這是現在就要思考的問題。

蘇益仁指出,美國接回鑽石公主號乘客後,發現許多人確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主動宣布「美國已進入社區傳播的風險中」。反觀台灣,已經三例「這麼明顯」,每一例大約導致三百多名民眾被隔離,每例確診前都有上百名醫護接觸。上百名醫護都沒有感染,可說是老天垂憐的奇蹟,中央卻還在爭論社區感染與否,這些爭論實在是該停止了。

蘇益仁說,疫調該繼續做,但現在指揮中心好像比較側重找感染源,其實應該要同時有另一批人馬,同時進行去做社區感染的整備工作。因為台灣很快就要面臨武漢封城解除、世衛宣布解除旅遊警示,到時候如果台商要回來,台灣政策該怎麼定?

蘇益仁估計,距離上述挑戰來臨,可能還有一個多月時間,台灣不能心存僥倖,一定要趕快把防疫的能量放在社區感染防疫體系的整備,最好能夠拉高到國安層級,才能做好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通盤考量。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台大、中研院實驗室盲測 解除白牌司機社區感染可能

2020-02-20 16:26 聯合報 / 記者陳婕翎、邱宜君、簡浩正/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清查首例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案19),目前鎖定一名浙江台商為可疑感染源,由台大醫學院及中研院檢驗抗體,今天2個實驗室都在浙江台商血液驗到抗體,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個結果代表白牌司機有明確接觸史。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案19的相關接觸者當中的溯源過程,鎖定三名台商,並認為其中一名浙江台商為最可能感染源,因為時間久遠,病毒PCR結果呈現陰性。

台大醫學院和中研院用的檢驗方法略有差異,但都同時處理三名乘客抽血,以盲測方式檢驗(不知道血液來自哪位檢驗對象),雙方各找到一位有新冠病毒的抗體反應,而且經過比對,確認就是這名浙江台商曾經感染新冠病毒。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林宜玲,過年期間就在準備病毒檢驗,近日並召集實驗室人員討論檢驗法。以N蛋白質,經遺傳工學法,內含以前SARS、MERS等比對。而後做此三位台商抗體檢驗時,一台商為SARS跟N蛋白質與MERS有反應,另兩位沒有,經比對後為該台商並建議。

陳嘉新:穩健防疫之路3關鍵



2020-02-20 00:1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專家預期它將「流感化」。若果真如此,防疫模式該如何轉場?精神科專科醫師、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陳嘉新分析台灣現況及國際局勢,點出科學論述、藥物開發、社會團結這三要素,將是防疫路能否走得長遠穩健之關鍵。

十七年前,SARS肆虐時,陳嘉新在精神科專科醫院,當時他最擔心院內感染,幸好沒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僅兩個多月,他表示,一開始資訊不足,世界各國設想為較大的威脅,因循SARS模式高規格防治。當世界各國逐漸了解新冠肺炎病毒致死率不高,台灣也有包括何美鄉、陳建仁、賴明詔等專家學者公開預警疫情將「流感化」,防疫模式應會逐漸轉變。

陳嘉新說,接下來,政策要如何因應對於病毒的科學發現?該如何把阻絕型的戰爭態度,轉變為接受型的和平共存態度?防疫的形象和步調怎麼調整?這些都是政府當思考的,也需要全世界一起行動,非台灣可獨創。

陳嘉新分析,全球防疫模式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但現在WHO國際形象堪慮,專業權信下降,目前各國還是高規格處理,採類似流感應對方式的國家很少,台灣也很難在這種氣氛中轉向。

政治壓力 可以用科學紓解

除了國際情勢還不允許,台灣內部也有政治因素要解開。陳嘉新表示,疫情發生在選後,又涉及兩岸關係的糾結,討論空間無形間縮小。社會論點逐漸變得二元化,好像中國來的人就是毒,這種論述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解套,比較難繼續談該怎麼做,因為風險評估往往不是只基於科學的描述,也關係到民眾的認知。

陳嘉新說,當政治讓科學不好談,也可讓科學來紓解政治的壓力。公衛醫學專家站在科學基礎上發聲,有助調整大眾對病毒危險性的認識,慢慢接受它會變成一種流感,間接緩解國族糾結。

安定民心 藥物是一個關鍵

要成功改變民眾認知,藥物是一個關鍵。陳嘉新分析,現在因為沒有特效藥,所以民眾會害怕,政府只好用最高規格去防治。如果早點找到有確效的藥物、甚至是疫苗,就像現在的流感一樣,民眾會更容易平常心看待。

社會團結 可穩定醫療系統

防疫之路要走得穩,社會團結不可或缺。陳嘉新說,台灣醫療人員現在擔心醫療系統會被拖垮、得不到適當的防護。醫療系統的穩定,仰賴政府支持和人民配合,口罩實名制就是個好例子,可約束民眾搶購、保障醫療人員,同時考驗台灣社會能否團結合作、有無向心力。

陳嘉新觀察,指揮中心資訊透明,展現威望和行動力,令全民安心,也帶動社會團結、有效領導輿論走向,都是優點。但這也同時冒著「被神化」的風險,被期望愈高,愈不被容許出錯。如何保持領導優勢、降低神化風險,這其中拿捏需要智慧。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孕婦或幼兒接觸塑化劑 孩子過動風險增達9倍




2020-02-19 17:5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快開學了,有些孩子容易衝動、較難專心,老師和家長傷透腦筋。若想要預防孩子過動,從媽媽懷孕時就要開始,懷孕時沒注意也別擔心,養育過程落實減塑也有幫助。

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研究團隊,完成全世界第一個囊括出生前後資料的長期追蹤研究,分析孕婦及其所生孩子體內七種塑化劑代謝物,與孩童過動症狀的相關性,今年一月刊登於該領域優秀之《整體環境科學》期刊。

這篇研究控制了兒童性別、父母教養風格、胎次等相關因素後,證實第三孕期孕婦尿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孩子注意力缺損的風險有正相關,兩歲男童特別明顯。

除了孕期,孩子成長過程的曝露量也有影響,以鄰苯二甲酸丁苄酯(BBzP)為例,兩歲幼童尿中代謝物濃度每增加十倍,有注意力缺損過動傾向的風險會提高到9倍。BBzP常用於PVC樹脂軟化劑、塑膠地板、電腦滑鼠、電線電纜、指甲油、人造皮革等。

至於常用於塑膠製品、如玩具、食物包裝材、醫療用輸血袋、纜線等,當中的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不論是2歲、5歲還是11歲,孩子尿中DEHP各級代謝物濃量每增加10倍,過動風險會增為大約3倍。

王淑麗表示,塑化劑對於神經發育和神經生理有潛在的影響,可能是過動症風險上升的原因。因為塑化劑是一種同時親水又親油的脂類,過去有研究證實,它對胎兒和幼兒的中樞神經發育有負面影響。另外多巴胺受體基因對於神經行為的調控,被認為與過動症的發生有關,是否和塑化劑有交互作用,這部分有待進一步探討*。

孕婦及兒童都是塑化劑的敏感族群,但由於塑化劑代謝速度快,多喝水、多運動、避開一些地雷,減少暴露並不難。王淑麗建議,食器應避免用到三號塑膠(PVC)材質或含塑化劑之保鮮膜,選擇五號聚丙烯(PP)、有品牌保證且較厚的材質,又一些手搖杯封膜材質非食器等級,而且黏著過程還要加熱,也建議敏感族群少喝*,而化妝保養品方面,則盡量避免有豐饒香味的產品*,幼兒玩具或地墊選用無塑化劑、有安全標章者,有磨損就要更換,勤洗手也很重要,特別是進食前,有助於避免攝入過量塑化劑。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門診減量五年目標 新冠肺炎讓醫院一周就達標




2020-02-18 16:3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健保2018年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每年門診減量2%,今年首季已減到3.96%,目標5年減10%,醫院早已叫苦連天,狀況頻傳。沒想到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民眾不敢去醫療院所,春節後一周首見門、急、住診人次全面衰退,光是門診就減少13%,一周超越五年減量目標。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為支持防疫,門診減量政策1月23日起已暫停,政策恢復時程未定。

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比較去年及今年春節過後一周,今年( 1月31日至2月5日)全國各層級醫療院所就醫件數全面減少,其中門診件數減少13 %、急診件數減少4%、住診件數減少19%。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以往春節後就醫人潮受到假期長短、氣候、流感等多重因素影響,通常收假第一周都會增加,假期較長或流感疫情嚴重時,甚至會暴增。今年因有新冠肺炎疫情隱憂,民眾擔心醫療院所有感染風險,就醫趨勢逆轉,人次不增反減,2003年SARS時也有同樣的現象。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以新光醫院為例,春節後門診量已減少8%,住院量也減少近兩成,住院部分主要來自非立即性、可選時間的外科手術的遞延,如關節置換、良性攝護腺手術、診斷性心導管手術等。

洪子仁指出,SARS當時就醫人潮在內衰退至少三成以上,衝擊大於現在,但集中於三個月內發生。現在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社區傳播隱憂尚在,又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等解決方案,防疫之戰「還看不到盡頭」,就醫人次很可能會繼續下探。

洪子仁分析,新冠肺炎造成的就醫人次下降,當中可能只有一半是無關生死或過度就醫,另一半很可能是延誤了攸關生死的必要醫療,例如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回診或手術,健保署可進一步予以分析。洪子仁呼籲民眾,減少感染源暴露固然重要,但現在醫療院所感控都已嚴加戒備,只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該看病就要看,以免延誤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

洪子仁說,現在全國醫療院所一方面為防疫投入額外人員及設備成本,一方面又面臨到就醫人次減少的財務衝擊,已經是「兩頭燒」的狀態。呼籲政府應編列特別預算支持醫院防疫,健保署也可在行政程序許可前提下,給予財務衝擊最大的中小型醫療院所多一些彈性,例如提高健保暫付款在醫院申報點數的佔比。


病毒驗不到還能確診嗎?張上淳:台大有辦法驗抗體

020-02-18 00:02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簡浩正、章凱閎/台北即時報導

首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的最可能傳染源,目前懷疑是一名在1月22日回國時的浙江台商,當時他雖嚴重咳嗽,但至今已過27天,體內已驗不出病毒,該如何確認他是否得過新冠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還是可以驗抗體,但因為這是自行開發的檢驗方式,扣掉前製作業時間,收到血清後最快兩天內有結果。

張上淳表示,目前沒有一個標準的抗體檢驗方式,很多國家和實驗室都在開發中,台大醫學院過去已成功有分離出新冠病毒,也已開發出抗體的檢驗方式,透過一系列血清去測,可以發現確診個案在初發病的急性期還測不到抗體,但隨著病程發展,便能以定性方式偵測到到體內是否有病毒抗體。

張上淳表示,台大醫學院將協助進行這次測試,另外中央研究院之實驗室也已經開發出可能有用的檢測方式,因此指揮中心會用雙重檢測,同時讓上述兩個實驗室進行確認,若有抗體,就是曾經感染過,那就很可能是這名台商傳染給司機。不過他強調,這名台商體內已無病毒,檢驗時間不會造成任何防疫漏洞。

至於病毒之採檢方式,則是「核酸放大」。張上淳說,這非定量檢測,是透過數次核酸放大的循環,就能看出陽性反應,理論上若能在越少循環看到陽性,可以推論病毒量較大,但還要經過校正。目前台灣所用的試劑相當敏感,不少個案都在20幾個循環就可以看到陽性反應。

昨起指揮中心宣布擴大採檢,許多基層及醫院人員面對許多民眾提高警覺、主動來就醫要求採檢而有壓力。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表示,擴大採檢的人員可以是醫師,也可以是醫師指導下的護理人員,採檢地點不一定要在負壓隔離病房,獨立通風良好空間就可以,呼籲民眾要尊重醫師評估認為有疑似才採檢,並非回國14天內就可要求採檢。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社區感染?我爆死亡首例 白牌司機無旅遊史

2020-02-17 00:3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新冠肺炎確診案例新增兩例,是一名六十一歲中部白牌計程車司機,及這名司機五十多歲無症狀弟弟,司機發病第廿天病逝,台灣確診個案已達到廿例。值得注意的是,這名司機無旅遊史,但主要客戶為預約乘車之陸港澳旅客。

國內是否已出現社區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晚記者會中接受提問表示:「可算是社區感染」,但稍晚特地再對記者解釋,此例應尚不能稱為社區感染,還待完成疫情調查才能確認感染源。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預估,疫情調查大約三天內可完成。

司機弟弟受感染無症狀

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參酌日星各國經驗,以旅遊史判定是否採檢可能有疏漏,於二月十二日決定找出一月卅一日後全國通報流感併發重症且流感檢驗陰性之一一三件檢體,回溯檢驗發現一件確診,就是這名個案。

莊人祥表示,這男子一月廿七日出現咳嗽症狀,二月三日呼吸急促赴醫院就醫、診斷為肺炎,收治於負壓加護病房治療,個案已於二月十五日晚因肺炎合併敗血症死亡,遺體經家屬同意,將依法定傳染病規定進行火化,並保留部分檢體供進一步檢驗。日前擴大採檢確診個案的家人,因此發現死亡個案之弟弟,雖無症狀,但也有受到感染。

多為預約的陸港澳乘客

陳時中表示,這名司機服務的乘客大多是預約,而且有陸港澳旅遊史,將會調閱通聯、監視器等資料,盡一切可能追查感染源。據疫調資料,這名個案一月廿七日曾和親戚團聚吃飯,另有同住家人共十人、非同住家屬十人,曾接觸醫護六十人、急診七人。

陳時中指出,社區傳播有四個定義,首先是有確定病例且找不到感染源,第二個是本土病例人數遠高於境外移入病例人數,第三個為出現一傳十、十傳百的連續傳播鏈,第四個是廣泛的傳播。

已鎖定三名可能感染源

陳時中表示,此案例屬於零星個案,僅一名密切接觸者(弟弟)感染,共七十三名密切接觸者中有六十名都採檢陰性,包括醫護人員,目前評估社區人傳人的可能性非常低,已鎖定三名陸港澳旅遊史之乘客,為可能之感染源。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昨天表示,日本社區感染是不明源頭、四處散發、人傳人案例,讓防疫人員疲於奔命,幾乎束手無策的情況;新加坡則是好幾群的群聚感染同時發生,台灣和日本、新加坡的情況大不同。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白牌司機乘客 已掌握載過3名有「中港澳旅遊史」

2020-02-16 22:3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新冠肺炎確診案例新增兩例,是一名六十一歲中部白牌計程車司機,以及這名司機之五十多歲無症狀弟弟,司機發病第二十天病逝,台灣確診個案已達到二十例。值得注意的是,這名司機並無旅遊史,但主要客戶為預約乘車之中港澳旅客。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此例應尚不能稱為社區感染,還待完成疫情調查才能確認感染源。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預估,疫情調查大約三天內可完成。

莊人祥表示,新加坡及美國都積極擴大採檢社區的不明原因肺炎,日本也有確診一名無接觸史之年長死亡個案,指揮中心參酌各國經驗,於二月十二日決定找出一月卅一日後全國通報流感併發重症且流感檢驗陰性之一一三件檢體,回溯檢驗發現僅一件確診,就是這名個案。

莊人祥表示,發現當天立即將他收治於負壓加護病房治療,但個案已於當天晚間因肺炎合併敗血症死亡,其遺體經家屬同意,將依法定傳染病規定進行火化,並保留部分檢體以供進一步檢驗。日前擴大採檢確診個案的家人,因此發現死亡個案之弟弟,雖無症狀,但也有受到感染。

陳時中表示,這名司機服務的乘客大多是預約,而且有中港澳旅遊史,將會調閱通聯、監視器等資料,盡一切可能追查感染源。陳時中指出,社區傳播有四個定義,首先是有確定於境外移入病例人數,第三個為出現一傳十、十傳百的連續傳播鏈,第四個是廣泛的傳播。病例且找不到感染源,第二個是本土病例人數遠高

陳時中表示,目前此案例屬於零星的個案,僅一名密切接觸者(弟弟)感染,共七十三名密切接觸者中有六十名都採檢陰性,包括醫護人員,目前評估社區人傳人的可能性非常低,已鎖定三名中港澳旅遊史之乘客,為可能之感染源。

白牌司機死後確診新冠肺炎 陳時中曝追查113人幕後關鍵 

2020-02-16 20:1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台灣新冠肺炎確診案例新增兩例,是一名61歲中部白牌計程車司機,已於2月15日因肺炎併發敗血症死亡,並無旅遊史也無確定病例接觸史。另一名為前述死亡個案的弟弟,目前並無症狀,是哥哥確診後,擴大檢驗家人時所發現,目前台灣確診案例達到20例。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名司機服務的乘客大多是預約,而且有中港澳旅遊史,但目前尚未找到感染源,將會調閱通聯、監視器等資料,盡一切可能追查感染源,但在疫情調查完成前,這名死亡個案可以說是社區感染首例。該名司機於1月27日出現咳嗽,2月3日因呼吸急促赴醫院就醫,診斷為肺炎,當日收治於負壓加護病房治療,個案已於2月15日晚間因肺炎合併敗血症死亡,其遺體經家屬同意,將依法定傳染病規定進行火化,並保留部分檢體以供進一步檢驗。

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預估,疫情調查大約兩、三天內可以完成。

莊人祥表示,由於新加坡及美國都有積極擴大採檢社區的不明原因肺炎,日本也有確診一名無接觸史之年長死亡個案,因此台灣在2月12日決定找出1月31日後全國通報流感併發重症且流感檢驗陰性的個案,進行回溯檢驗,共檢驗了113件檢體,第19例就是這113件檢體中唯一的確診個案。而第20例是前述司機的弟弟,並無症狀,因日前擴大採檢確診個案的家人,才被找到。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社區傳播有四個定義。首先要有確定病例且找不到感染源,案19目前符合此定義,但由於疫情調查尚未完成, 現階段可說不排除有社區感染的可能。第二個定義是社區傳播是本土病例人數遠高於境外移入病例人數,第三是已經出現一傳十、十傳百的連續傳播,第四個是有範圍廣泛的傳播。

陳時中說,案19的出現目前只符合第一個定義,後面三個定義,台灣現況都不符合,但可以說已經出現了警訊,所以現在要盡快將疫調做好,將更多資訊揭露出來,希望可以找到明確感染源。陳時中表示,現階段包括手部衛生、戴口罩時機等個人防護建議,都還不到需要改變的時候。如果後續疫情調查發現有需要調整防疫相關政策,都會立刻公佈。

指揮中心已掌握案19及案20共79名密切接觸者,包括發病後曾相處之家人、就診院所的人員等,目前已掌握79名密切接觸者,包括同住家屬2位、非同住家屬10位、醫護人員60、急診人員7位,其中中有60名採檢陰性,其餘尚在檢驗中。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新冠肺炎無症狀就具傳染力 學者:幾乎已經可確定

2020-02-10 13:0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昨新增第18例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個案,是第一個無症狀就確診的個案。曾參與SARS防疫的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從各國及我國確診病例研判,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病人在症狀很早期、甚至沒有症狀的時候,就已經具備傳染力,隔離策略將無法有效控制疫情,因為很難發現病人的存在。

何美鄉表示,早在1月《刺胳針》就有報告顯示,深圳就有一家六口到武漢探親,四個大人有去武漢當地醫院探病,返回深圳後就生病,醫院才爲其中一個孩子做檢查,才發現這孩子也有感染,但並無任何症狀,當時就很清楚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

其實從台灣的確診病例中,也能找到無症狀者具傳染力的蛛絲馬跡。何美鄉指出,台灣確診案例的第五例是在1月20日從武漢返台的太太,第八例是待在台灣的先生,兩人先後確診。根據指揮中心調查公布的資料,妻子出現發燒症狀的日期,只比先生咳嗽早一天。

何美鄉分析,如果台灣的第五例發病後才具感染性,她先生卻隔天就發病,那代表新冠肺炎只有一天的潛伏期。但潛伏期應該是不會只有一天這麼短,所以可以合理推論,新冠肺炎應該是更早就具有感染性,是太太尚無症狀時,就已經傳染給先生。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北海道大學教授西浦博研究團隊分析六個國家共52個人傳人感染個案,發現新冠肺炎平均潛伏期為五天,但至少有一半的患者是被未出現症狀、還在潛伏期患者所傳染。西浦博認為這種傳染模式太難防堵,是目前疫情在全球快速散播的重要原因。

何美鄉表示,新冠肺炎的傳染太隱形了,不像SARS幾乎都在醫院裡面感染,接觸者有多少、時間多短多長,都可以算得很清楚。

何美鄉表示,現在已經幾乎可以確定,一個生病的人在症狀非常早期或沒有症狀的時候,就具備傳染力,這也是我們一直害怕的,因為這樣的傳染無法透過隔離去控制,只能靠每個民眾落實防疫作為。

何美鄉說,可以從流感病例數的變化,間接了解民眾的個人防護有沒有起作用,因為除了未經證實的空氣傳染理論之外,流感和新冠肺炎的預防方式,其實是完全一樣的。如果未來14天內,流感病例能大幅下降,這代表目前各級單位所宣導的、民眾落實的防疫作為,都是很有效的。

何美鄉說,針對從武漢返台的247名台商,雖然一採陰性,但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同班機有確診病例,就算在機上被傳染也不會立刻能驗出,還要觀察14天才能確定,建議也要抽血兩次,才能透過血中抗體,偵測到無症狀的感染者。如果這批台商都無其他人感染,這也是一個好消息,代表他們在飛機上戴口罩等防疫作為是很有效的。


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期刊是隱匿武漢肺炎疫情共犯?學者:期刊和中國學者都應踹共

2020-02-02 16:4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各國防疫急需流行病學資訊,但直到頂尖醫學期刊今年一月下旬刊出中國投稿,全世界才明確知道三成患者不發燒,甚至有無症狀感染者。台灣在期刊發表後立刻更改疑似個案的通報定義,卻因此出現漏網輕症且傳染給家人。學者認為,期刊編輯與中國論文作者都欠世界一個交代,應儘速說明各自對於加速資訊揭露做了哪些努力。

《刺胳針》1月24日刊出三篇中國投稿,內容指出武漢肺炎有無症狀感染者、三成患者不發燒。《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月29日刊出另篇中國投稿,顯示武漢肺炎去年12月中已人傳人並陸續發生多名醫護人員感染事件。期刊內容與中國官方發布時機有落差,令中國等各國學者質疑,論文作者或官方在期刊發表前隱匿消息。

武漢肺炎從去年12月迅速蔓延中國全境,許多國家都出現境外移入病例,流行病學資訊更新的時間,對各國防疫作為的精準度有很大影響。《刺胳針》論文發表後,台灣1月24日放寬通報定義,後來卻發現定義放寬前,有男性從武漢返國後發病未發燒,被誤診為一般感冒,未隔離治療,不但傳染給他的妻子,也新增多位病例接觸者需接受居家隔離。

台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蔡甫昌表示,重大防疫資訊不夠即時,論文作者和期刊都有責任,都應該「踹共」。一般學術發表,作者可以「期刊尚未接受」作為不公開的正當理由,但基於醫療及防疫,武漢肺炎相關資訊理應盡快公布,即便中國先公布資訊,期刊也不會因此不接受投稿,所以這並非不公開的正當理由,作者應公開說明。

蔡甫昌分析,武漢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各國持續發生,期刊編輯一方面加速審查刊登,一方面也應進一步確認資訊公開程度,並提醒作者盡快向世界公佈。蔡甫昌表示,中國政治力確實已影響部分期刊的學術中立,特別是移植相關的期刊。針對這次事件,學術界已有人在討論期刊的責任,希望寫信(letter to the editor)要求期刊說明這過程是否善盡社會責任。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黃嵩立表示,期刊收到投稿後,編輯要聯繫多位學者,學者進行匿名且保密的審查,編輯再告知作者審查委員的意見,並作者修改及再次審查,才會正式刊出,整個流程一、兩個月能走完都算很快的,有的甚至會到一、兩年。針對有時效性的重要論文會,現在期刊都有電子版可以搶先發表,先在網路公開也不影響後續於紙本刊登。

黃嵩立表示,這次幾篇投稿都在不到一個月內刊出於網路,顯示學術期刊已有意識到攸關緊急公衛事件,審查專家被要求立刻處理,發表速度才會這麼快。所以目前看起來,中國政府的問題是大於期刊,很可能是科學家寫論文的同時已經通報官方,但中國政府選擇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