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為防疫禁止母嬰同室?婦產科醫學會澄清:絕無此建議

2020-04-29 17:1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許多生活的面相,醫療院所各科別的人員管制措施明顯變得更嚴格,產科也不例外。最近有些產婦發現,部分醫院或診所的產科近期取消了母嬰同室和母嬰肌膚接觸的規定,卻並未說明清楚措施的目的,讓許多準媽媽倍感焦慮。婦產科醫學會澄清,指揮中心頒布的防疫隔離措施僅針對確診或疑似的產婦,絕對沒有建議要母嬰分離。

最近有些產婦發現原訂生產的院所取消母嬰同室,臨時急急忙忙到處打聽,想知道還有哪些院所的維持原有規定。因為產後肌膚接觸和母嬰同室是母乳哺育成功的關鍵之一,如果被完全禁止,媽媽餵母奶的壓力會變得很大,成功哺乳的機率也會降低。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六版」,只有針對「疑似或確診產婦」的產婦,建議經與產婦溝通討論後,與新生兒暫時隔離至產婦達到解除隔離條件為止,是基於新冠病毒飛沫傳染的特性,考量新生兒感染風險的措施。

黃閔照強調,至於一般產婦,不論是指揮中心的臨床指引或婦產科醫學會,都沒有建議要母嬰分離,「該餵母奶就餵母奶、該母嬰同室就母嬰同室」,僅針對訪客或陪病者,會比照一般病房去額外要求遵守人數限制、量體溫、戴口罩、消毒雙手等規定。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醫事司逆時中?醫控防疫獎勵大砍 迫醫院倒貼政府防疫



2020-04-28 13:5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部長長陳時中三月六日於立法院宣布,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的危險加給,醫師和護理師是每人每天一萬元。不過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現,根據指揮中心4月24日公布的申請作業須知,發放基準明顯「逆時中」,實領金額將大幅縮水七成以上,實質上將是醫院及醫護人員在倒貼政府。

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常務理事、參與專責病房照料的北部醫學中心胸腔科總醫師何建輝表示,十位疑似和確診病人,至少要由三到四名醫師共同照顧,依照病情嚴重度,每位醫師照顧二到五位不等。若按照SARS時頒布的補償要點,也是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宣布的基準,是每位醫師都能領到一萬元。



何建輝指出,按照日前公布的現行獎勵要點,將是三到四位醫師每天共領一萬元,等於是變相剝削醫師。因為疫情期間為了挪出人力照顧專責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的病人,每位醫師的平均收入早已減少15%到25%,現行「獎勵」方式,實際上是醫院和醫師在「倒貼」政府。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投入專責病房工作的護理師白紹煒表示,以台大醫院專責病房為例,醫院為了減少護理人員負擔,目前護病比在白班是一比二,夜班是一比三,照顧品質較佳。但現行獎勵要點卻要求每位護理師每班要照顧五位病人,才能申報一班的津貼,這不僅比先前SARS時期的獎勵還少,更是變相鼓勵醫療機構以最低人力標準去照顧病人。



白紹煒分析,新冠肺炎疑似或確診病人的特性是「出入床頻繁」,平均每個疑似病例三天兩夜就可以知道是否二採陰性,所以病房一天內出入各五到六床,都是很常見的。每次有新案例入住,護理人員光是第一天就需要花很多時間完成去採血、環境介紹、衛教、心理支持等工作,加上病人出入頻繁,如果按照指揮中心要求的護病比一比五去照顧,護理人力是非常吃緊辛勞的,夜班尤其是。

何建輝表示,醫療院所已經按照衛福部先前宣示的補助方式,投入了相對應的資源去佈建防疫專責照護的人力,現在政府卻將補助大打折扣,而且一口氣砍掉五到八成,這將迫使醫院抉擇,是要繼續倒貼政府做防疫,還是要決定收手不參與。如果私立醫院決定不再倒貼、收手不幹,這對於台灣打這場防疫持久戰,恐將造成莫大隱憂。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網軍粉專潛入疫情記者會專黑媒體?指揮中心這麼處理

2020-04-23 21:1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陳婕翎/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防疫之名」限制媒體人數,要求以媒體名稱抽籤限定座位,之後更進一步不准攝影進駐,只能使用指揮中心公播的影像,但在這樣一位難求的新聞現場,卻有自稱為媒體的粉專管理者混進指揮中心,致力刊登黑媒體,以哄抬高指揮中心聲量的文章,該專頁受到數個民進黨相關粉絲頁的引用和推薦。

眾多受害媒體公開詢問審核媒體資格之依據,指揮中心卻始終避談,僅私下操作為媒體互鬥,以其他媒體有意見為由,要求該媒體離開現場,且以後不得再進入記者會。

據了解,該臉書粉專之經營者原任職於某媒體,當時在記者會的提問方向總是著重政治人物隔空喊話、網友對指揮中心的稱讚或玩笑,包括部長英文怎麼這麼好、部長是不是有雙胞胎等。後被調離原職,便自創粉專並持續取得媒體席位,其後便如同陳時中親衛隊,經常透過側寫,發表貶抑特定媒體、吹捧指揮中心之文章,該頁面也受到數個民進黨相關粉絲頁的引用和推薦。

據了解,該媒體是經過「臨時採訪申請」取得出席資格。指揮官的粉絲這麼多,是否只要成立一個粉絲頁,就可以申請臨時採訪並進入指揮中心採訪偶像?一個成立沒多久、沒有媒體營業登記的粉絲頁,如何在一位難求的指揮中心記者會取得席位?當多位受害媒體詢問指揮中心審核媒體資格的標準、申請臨時採訪的規定為何,負責指揮中心媒體規定之疾病管制署公共關係室主任卻避而不談。

指揮中心例行記者直播很可能是現在收視率最高的帶狀節目,針對被認定為流著「逆時中」血液的媒體,直播網友的批評指教格外兇狠。媒體工作者天天遭受網友留言串的言語暴力威脅、人身攻擊,不乏針對記者聲音或外型的性騷擾語言,甚至動輒號召肉搜。

後來更進一步發生行政院官員潛入媒體框、媒體框遭截圖流出、記者遭肉搜等嚴重干預新聞自由與人身安全的事件,短短不到一個月之內,指揮中心的媒體再次面對到疑似網軍的監視和利用。

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揭開台灣醫護床人口比 原來我們禁不起社區大流行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三月底公布的報告顯示,擁有較高醫師人口比、護理人員人口比的國家,有較好能力可因應大流行。圖為OECD國家醫護人力人口比,台灣落在左下方的雙低區。圖/擷取自OECD報告

2020-04-22 18:5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達到426例,其中343例是境外移入,本土案例只有55例,其中10例找不到感染源的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全部宣布結案,因為掌握相關接觸者後,確定疫情未往外擴散。這確實令人暫時鬆口氣,因為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報告顯示,以台灣的醫護人員人口比和佔床率來說,一旦爆發社區大流行,後果不堪設想。

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早於四月初就曾公開提醒,台灣應注意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三月底公布的報告。該報告分析OECD會員國醫療體系對新冠肺炎疫情之反應,報告中特別提到,擁有較高醫師人口比、護理人員人口比的國家,有較好能力可因應大流行。報告也指出,在一些長期醫護人力不足、高佔床率的國家,平常醫療人力和業務都已緊繃,當疫情來臨時醫療需求爆發,能用於因應這種突發需求的能量是比較受限的。

對照以台灣醫療常態的緊繃程度,台灣沒有新冠疫情大流行是萬幸。根據行政院、衛福部、健保署資料,台灣2018年每千人口的醫師數是2人,護理人員是6人,與OECD國家相比,是屬於醫護雙雙偏低的類別,只比土耳其、墨西哥、智利、波蘭好一點點。

至於佔床率,台灣2018年醫院一般病床占床率是72%,包括加護、隔離等醫院特殊病床佔床率為66%,與OECD國家相比算是中等密度,但細看健保資料可發現,區域及以上醫院就有超過10間佔床率超過80%到90%以上。台灣全日平均護病比也很高,醫院每個護理人員要照顧7到10個病人,地區醫院護病比甚至高達15,而且這是所有班別平均的結果,在病人較多或人力較不足的科別,單班護病比很可能更高。

林煜軒表示,過去針對醫護人力的討論多著重於供需,但更重要的其實是「不均」,包括醫院與診所之間不均、科別之間不均、區域之間不均。當疫情來襲,除了凸顯出既有的裝備或人力不足,人力的不均也會更加明顯,因此要討論到防疫的需求,也應該要去細膩的去看人力在相關科別、不同層級醫療院所的分佈。另外,因為疫情變化瞬息萬變,需求可能瞬間就迫在眉睫,但醫療體系緊繃的改善在短期內沒有好辦法,所以這時候只能更仰賴社區公共衛生體系做好前端預防,才能避免後端的醫療崩潰。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裝備不足和人力缺乏的問題已久,這次疫情放著不解決,以後還是會遇到。如果醫院是靠著壓榨醫療人員達到防疫目的,還有臉去請領獎勵金嗎?他呼籲衛福部不能只給胡蘿蔔(獎勵),也要有棍子(罰則)才行。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理事、護理師簡鈺珈表示,希望能強制要求醫院將盈餘用於改善護理人力,如果違反者應該以評鑑降級作為懲處,嚴重者不能請領防疫獎勵金。


防疫模範生?護理師含淚控防護衣薄如紙、危險跨科照顧

2020-04-22 15:2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在新冠肺炎防疫表現,台灣堪稱是模範生,但亮眼成績其實是由原本就過勞且人力不足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承擔起來,種種不為人知的壓力和恐懼,談者哽咽,聽者鼻酸。除了超時加班、護病比過高是疫情前後一樣慘,禁假禁特休、危險跨科支援、非自願性待命或彈放無薪假等狀況甚至在疫情後加重。護理師談到在不完全裝備下接觸疑似病人,猶豫自己能不能回家的心情,以及為了清出專責病房所需的區域,被迫照顧不熟悉的病人而造成傷害,一度哽咽到無法言語。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台灣護理產業工會、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今聯合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台灣護理產業工會會員代表、護理師張子珩表示,疫情前後超時加班和護病比過高的情況都超過七成,禁假禁休、危險跨科支援、非自願待命或彈性放無薪假等狀況,在疫情發生後,發生情況比疫情前還要普遍。另外,三成醫護面臨防水隔離衣、護目鏡嚴重不足的問題,二成五是N95口罩嚴重不足。調查時間為3月16日至20日,包括全國424名護理人員,其中8成是醫院護理人員,2成是門診、診所、長照等,平均年資8年。


張子珩表示,防水隔離衣的缺乏最嚴重,即便是專門照顧疑似或確診病患的單位,使用的防水隔離衣仍然品質不一,有一般正常厚度的可完整包覆背部的(藍色),也有薄的如紙而且背後空一大塊包不住的(黃色),一不小心就勾破了,而且背部包不住,護理師不敢背對病人。連專責單位都沒有一致穩定的防護裝備可用,非常令人不安。張子珩表示,口罩都有國家隊完整支持供應,懇切希望也有「防護衣國家隊」,讓第一線醫療人員能夠安心工作。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護理師吳政廷表示,有間醫院感染科病房和鄰近的腫瘤科病房因為疫情改為專責病房,病人被統一收治到另一個內科病房,但內科護理師沒有受過照顧腫瘤病人的訓練,即便遵照醫囑,還是有很多病人安全和職場安全隱憂,後來發生了化療藥逸灑,導致病人受傷的憾事。另一方面,內科原本收治的病人又沒有地方可以去,結果外科病房又不得不接收了許多不熟悉的複雜內科病人,「如果連護理師都沒有信心可以照顧好病人,病人該怎麼相信這間醫院呢?」


吳政廷表示,現在每個病房、急診等各單位都限制陪病家屬數目,門口由駐警或行政人員管控,但病房現場還是靠護理師,如果護理師給藥時,忽然看到一個沒看過的人跑進來,就要中斷工作去詢問。「如果每個病人都換一次陪病家屬,我今天所有事情都不用做了。」另外,也有護理人員在只有外科口罩的情況下,接觸過一些沒有誠實告知接觸史的病人,接觸過數不清的疑似個案後,「我可以回家嗎?可以去找另一半嗎?可以好好跟家人吃頓飯嗎?」他忍不住哽咽語塞。

針對醫護人員的懇切呼求,衛生福利部卻只針對相對較無缺乏的口罩作出回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口罩是非常重要的防疫物資,第一線使用上供應絕對沒問題,問題是醫院過去有各自固定合作的業者,但口罩徵用後只能靠政府配給,因此焦慮而省吃儉用。現在指揮中心已重新調整安全庫存量,希望第一線人員了解,醫用口罩供應量絕對充足,不用擔心斷貨,該用就用。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酒店舞廳勒令停業 如轉至檯面下到府服務更難防疫

2020-04-09 20:1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舞廳酒店陪侍業成為第一個因新冠疫情被無限期勒令停業的產業。指揮中心說無法釐清業別,也說目前暫無紓困與補助的規劃。對此,長期研究酒店陪侍等行業學者專家及第一線從業人員都說,這只會製造更多檯面下的防疫黑數,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要求酒店和舞廳就地落實指揮中心所建議的戴口罩、社交距離等措施。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主任兼教授陳美華表示,台灣地狹人稠,各種營業場所都有空間不足、不容易維持非特定人士之間距離1.5公尺的問題。陪侍業是合法登記有案的產業,指揮中心該宣導加強的是在各行各業落實社交距離及個人防護作為,而不是特殊化某些行業。

陳美華長年深入研究酒店陪侍等行業,他說,一般人想像陪侍業一定有很多肢體互動,但其實不一定,有些表演類的工作可以保持距離,可能比一些生意好的小吃店、咖啡廳的社交距離還要遠。指揮中心推廣科學防疫知識,希望人在室內保持1.5公尺安全距離或戴上口罩,應該以落實共通防疫原則為主要目標。

陳美華表示,陪侍業是合法、有牌照的產業,從業人員也是具有防疫意識、懂得保護自己的勞工,之前就有金芭黎舞廳小姐,警覺補充確診者活動史,被視為守護社區健康的英雄。因此陪侍業本身並不是防疫破口,破口發生在其中接觸者,要防疫,應去調查出入該場所的人,而不是責怪或懲罰這個行業本身。

「要求酒店業者落實戴口罩,是完全可行的。」關心性工作者及陪侍工作者的勞動權益的《酒與妹仔的日常》臉書粉絲專頁說,即便現在生意低迷,許多客人自己就戴口罩,也會要求小姐戴口罩,因為這行的服務內容不僅是看小姐美貌,互動聊天製造愉快的氛圍,更是重要。

粉專表示,現在指揮中心及各地方政府該做的,應該是善用酒店場所固定、便於管理的優點,想辦法要求業者落實防疫;強迫酒店關閉,只會讓消費行為四散各處,更加難以管理。

陳美華說,產業的反應很快,為了求生存,指揮中心宣布禁令後不到四小時,就已經有她日前研究訪談過性消費者,轉傳業者發送的訊息,宣傳即起推出「包送到府」方案。

粉專表示,陪侍業工作者大都有經濟壓力,也並非外界想像的那樣高薪,幾乎都沒有勞健保,因疫情被剝奪了工作權,也不在紓困範圍內,所以即便酒店關門,還是要另覓生路。

粉專表示,現在酒店防疫的問題是業者不落實指揮中心的建議:要求小姐不要戴口罩、不做好環境清潔消毒,小姐包包裡的口罩只能用來應付警察臨檢,不能隨時保護自己。希望中央政府鄭重考慮收回成命,因為這樣只是將陪侍業者推入一個更加無法管理防疫措施的艱困環境中。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病人哀怨!新冠疫情下 基層醫「只問診不診療」的兩難

2020-04-08 22:1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斷擴大採檢條件,社區疫情防線的最重要把關者儼然是第一線醫師。不過許多人都發現,現在去門診看感冒或過敏,不少醫生會請病人不要取下口罩,病情只用問的,沒有實際診療,令病人心裡有些哀怨,覺得醫病關係不如以往。

其實這不是第一線醫師不願意幫助病人,而是按照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診所醫師現在遇到疑似病例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診療,只要「問」就好了,病人口罩也不能拿下來。醫師若進一步提供醫療行為,病人要是後來確診,醫師如果當時沒有戴著N95口罩、手套、穿隔離衣,就會被隔離十四天,等於幫了病人,卻讓自己半個月沒收入。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按照現行規定,為疑似或確診病患診療,醫師要戴N95口罩,但連他自己看門診,都沒有那麼多N95口罩。病人後來確診,診療時未戴N95的醫師就會被隔離14天,這讓許多基層醫師不敢看疑似病例,通通直接轉醫院,反而增加交叉感染風險。

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指揮中心頒布的醫療人員個人防護裝備建議,沒有分醫院或診所,確實令人困擾,因為診所醫師不可能看門診就穿成這樣。後來台北市衛生局和北市醫師公會開會時討論到這個部分,衛生局建議如果能避免流感快篩、噴霧治療、抽吸治療等可能造成飛沫噴濺的動作,戴外科口罩也是可以的。

李秉穎建議,指揮中心或可討論放寬適當防護的規定,比如允許外科口罩加上面罩且診療過程不看喉嚨,也視做有適當防護,對第一線基層醫師來說會是比較可行的作法。林應然也說,希望指揮中心可以統一規定,讓基層醫師明確知道哪些情況不需要用到N95等全副武裝,也不會被隔離十四天。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醫事人員詢問旅遊史等資訊時,如果有佩戴醫用或外科口罩,而且病人也有戴口罩,這就算有適當防護裝備,病人確診,醫師也不需居家隔離。但如果是符合通報條件的疑似病患,如果需分流至指定看診區或收治住院,包括協助轉送病患的工作人員,都建議應佩戴N95、戴手套、穿著一般隔離衣。

莊人祥表示,以上指引都是經過參考國際間相關文獻,並徵詢國內專家意見後,依循行政程序訂定完成,可以理解醫師所反應的情況,當然以後隔離衣及N95足夠時會補到足。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連假人擠人就被強放無薪假?工會:勞動部說過應給工資

2020-04-06 11:2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簡浩正、柯毓庭/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早宣布,連假期間去過人潮擁擠且接觸不特定人的地點者,即起要求自主健康管理14天,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包括「在家上班是最好的選擇。」他也提到,今下午指揮中心將重新檢視日前發布之企業防疫指引,提出異地上班和彈性上班的規劃。

工會提醒,勞動部日前已明示,勞工若經防疫單位要求,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者,雇主希望勞工不要來上班,又沒辦法指派可以在家進行的工作項目,雇主仍應該要給薪。

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已在進行彈性上班與異地上班的規劃,包括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盡量不上班不上學,就醫要打1922,同時告知上呼吸道相關症狀或腹瀉、嗅味畫失調等任何不適症狀。

陳時中表示,針對上班族,應報告相關主管單位連假旅遊史,若曾去過擁擠地點,「盡量在家上班是最好的選擇」,如果真的需要去拿資料,拿電腦,大家要把安全距離拉開,並且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個人防護措施。

至於學生也要向老師報告連假期間的旅遊史。指揮中心已發醫界通函提醒最新通報定義及擴大採檢條件,要求針對有旅遊史且無法排除可能性者,都要採檢。

陳時中表示,如果勞工因為符合上述自主健康管理的條件,經評估不適合上班,勞資雙方可以討論未來是否補班。原則上希望勞工之勞動條件不可以有任何的改變,尤其是因有症狀請病假者,雇主要給有薪病假。如果工作屬無法在家上班者,出勤上班時務必要遵守社交距離、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提醒,日前勞動部已透過新聞稿說明因應防疫措施,有關勞工請假及工資給付規定。針對勞工未感染新冠肺炎,因有接觸疑慮,經防疫單位要求自主健康管理者,在家休養隔離可請普通傷病假、事假或特別休假,或協議調整工作時間。

另外,勞動部新聞稿亦明示,如果是雇主對於勞工出勤有所疑慮,要求勞工不要出勤,雇主仍應照給工資。陳亮甫表示,也就是說,若是雇主希望勞工不要來上班,又沒辦法指派可以在家進行的工作項目,雇主仍應該要給薪。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警覺性差很大!解析3個差點釀社區破口的確診個案

2020-04-05 13:16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賴于榛/台北即時報導

從2月中白牌車司機(案19)確診開始,台灣陸續出現11個半個月內沒出國、感染源不明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包括退休婦人、老先生、上班族、自營業者、護理師、大學生、店員。社區裡隱藏的感染源在哪裡?沒人有答案。但回顧目前355個確診個案,其中三組人的確診歷程,清楚揭示「警覺性」,是決定人是否可能成為社區疫情破口的重要關鍵。

一對尋常夫妻,難得在3月10日到14日一起到印尼度過五天假期。回國後,50多歲妻子(案290)在22日發現自己失去嗅覺,同日60多歲丈夫案291亦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痛、全身倦怠。26日妻子一天內到診所、區域醫院急診室共就醫兩次,同日丈夫也到區域醫院急診室就醫一次,兩人都在29日確診。

當疫情調查人員詢問這兩對夫妻,回國後接觸過什麼人?他們身體不舒服之下,憑印象想起了一些人,也漏掉一些人,包括一名50多歲的男子(案335),他在20日曾經和案291喝咖啡聊天。三天後,案335開始出現一些感冒症狀,去診所看了兩次,感覺都沒有比較好。

3月29日那天,他看到新聞報導,有一名3月10日去過印尼的60多歲男性確診了,而且是一對夫妻,案335心頭一驚,打聽之下確定,確診者就是跟他喝咖啡的朋友。他在31日戰戰兢兢來轉至醫院就醫,並且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接觸過確診者,他立刻被通報疑似、收治住院,並於4月2日確診。

和案335一樣警覺性高的,還有這名六旬婦人(案355)。案355在2月20日至3月25日參加南美旅行團,同團旅客有一位60多歲女性(案259)在回國當天就於機場因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而被攔截,另一位同團的50多歲男性(案331)也在被列入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期間,出現喉嚨乾癢、全身倦怠等症狀而確診。

與上述兩個確診個案同團旅遊的案355,也乖乖度過居家隔離14天,隔離期間始終沒症狀,但期滿出關的時候,她卻不敢放鬆,懷疑自己會不會就是那5%無症狀感染者。於是她打電話給衛生單位,表達想檢驗確認的意願,經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醫師也認為有必要採檢,結果真如她所料,確診了。

案335和案355的警覺和主動,減少了社區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人警覺性過低,隔離期間出現症狀,還以為自己無症狀,是靠著醫護人員的警覺,才沒有變成破口。

案338和案341這對60多歲的夫妻,在3月5日到14日參加了奧地利捷克旅遊團,因為該團包括領隊已經有四位確診,其中兩人重症、領隊病逝,這對夫妻也被要求居家隔離、回報症狀。這位先生隔離第一天就開始陸續出現腹瀉、咳嗽等症狀,太太也在隔離第11天開始腹瀉,但不知道是害怕還是神經太大條,始終未告知追蹤關懷人員。直到隔離期滿,他們兩人自認安全、到大醫院回診心臟科時,因醫護插健保卡發現旅遊史、仔細釐清症狀,兩人才願接受採檢,結果是雙雙確診。

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說,因有些病人尚在潛伏期,篩檢陰性,普篩反而製造假性安全感,不能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只能透過「醫師警覺」,有懷疑就通報採檢。黃玉成說,目前透過醫師警覺,已可抓出約九成以上的患者,若要減少漏洞而延長居家檢疫時間或是通通採檢,則必須考量成本問題。黃玉成建議,檢疫單上雖註明有呼吸道症狀者需通報就醫,但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太多了,或許要更明確和民眾溝通,「有任何不適」都要通報就醫。

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周慶明表示,面對就醫多次最後才確診的案例,讓第一線醫師每天都像「提著頭上班」,自費團購面罩、N95口罩以及隔離衣,「全副武裝」。但病人多數是輕微咳嗽、流鼻水,也沒有旅遊史,很難苛責醫師沒有警覺。現在診所看到多次就醫的病患,也大多會有警覺將其轉診到專責醫院採檢。

至於旅遊史超過14天自行就醫的病患,是否會在院內趴趴走造成院內感染,黃玉成則說,許多醫院都已須戴口罩且酒精消毒後才可進院,應可降低感染風險。而以長庚醫院為例,儘管超過檢疫期間,報到時仍會知會診間醫師,讓醫師決定是否轉至疫情門診。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吃退燒藥登機不罰、不告知症狀才罰?其實不曾罰過

2020-04-01 21:31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陳雨鑫/台北即時報導

境外移入確診個案與日俱增,部分個案入境前14天內有症狀,卻疑似沒在健康聲明中告知機場檢疫人員,回家後才在居家檢疫期間確診,已有至少19名確診個案屬於此情形,同住家人感染已至少三起,接機接待者疑遭感染的案例也鬧得沸沸揚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示此種情況要罰,到底有沒有罰過?指揮中心今終於回應,答案是沒開罰過。

指揮中心昨表示,截至3月30日,填寫不實裁罰計6件,金額39萬元。多位記者進一步詢問裁罰案件之案由,是否有與症狀聲明不實有關,指揮中心今進一步釐清,上述6件裁罰都是因個人聯絡資料填寫不實而裁罰。意即,沒有罰過在機場未如實告知入境前14天症狀者。

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公開宣示,服退燒藥登機不罰,未如實回報症狀才要罰。不過陳時中今天說,如果有就醫,比較明確算刻意隱瞞。在機場可能症狀認知不清,居家檢疫也一樣攔截得出來。不過還是希望機場檢疫能盡量導引,將這樣的破洞減到最低。

才說機場隱瞞症狀不報要罰 今改口:曾就醫才算隱瞞

2020-04-01 15: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陳雨鑫/台北即時報導

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與日俱增,部分個案入境前14天內有症狀,卻疑因沒主動告知,而未於機場採檢,居家檢疫期間才確診,已有至少19名確診屬於此情形,同住家人感染已至少三起,接機接待者疑遭感染的案例也鬧得沸沸揚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示此種情況要罰,卻遲遲不願回應開罰結果,指揮官陳時中改口稱,如果就醫才算刻意隱瞞。

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公開宣示,服退燒藥登機不罰,未如實回報症狀才要罰。不過陳時中今天說,「在機場可能症狀認知不清,居家檢疫也一樣攔截得出來。」希望機場檢疫多花點時間,能盡量導引,將這樣的破洞減到最低,回到居家檢疫也不要大意,出現症狀就及時聯絡採檢。在機場沒回報入境前就有症狀,要不要開罰?陳時中說,如果有就醫,比較明確算刻意隱瞞。

記者從指揮中心公開之確診個案資料核對發現,3月19日至31日就有19人疑似在機場為如實填報症狀。這19人包括3月23日3名,20歲男性自英國返台前6天發病、30多歲男性自英國返台前3天發病、20多歲女性自美國返台前3天發病。

3月25日4名,20多歲女性自美國返台前3天發病、10多歲女性自美國返台前3天發病、20多歲女性自英國返台前2天發病、20多歲女性自法國返台前2天發病、20多歲男性自歐洲及泰國返台前3天發病。

3月26日2名,30多歲女性自摩洛哥返台前2天發病、20多歲女性自美國返台前4天發病。3月27日2名,10多歲女後自美國返台前3天發病,40多歲男性自美國返台前4天發病。3月31日1名,20多歲男性自美國返台前6天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