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血清抗體翻案? 外界認為,白牌司機感染源有其他可能性

 2020-08-27 15: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彰化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團隊合作之血清抗體研究,在感染風險較高的族群,只發現四個抗體陽性。據了解,其中有三個抗體陽性者,都是白牌車司機群聚案相關接觸者。

白牌車司機是台灣首例感染源不明且死亡的本土個案,當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白牌牌車司機的感染源就是浙江台商,其老父曾因向電視call in為兒子抱不平結果被指揮中心嚴詞喝斥並法辦。外界認為,新發現三位抗體陽性者將挑戰此結論,不過,指揮中心重申沒有其他可能性。

這三名抗體陽性的接觸者,其中兩位是白牌司機(案19)工作上的接觸者,一位是案21的接觸者,因此可能的感染源並不僅是浙江台商。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這次的研究報告除了顯示白牌案並沒有傳播出去,現在的結果對於感染源的推論,也會更加正確。

施信如說,之前認定為浙江台商其實只是基於猜測,本來就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但是當時官方直接公告是某個人傳染的,絕對已經造成當事人的困擾和心理的受傷和陰影。

疾管局前局長蘇益仁也透露,今年四月指揮中心曾開專家會議,欲確認浙江台商是否為白牌車司機感染源。他當時便在會議上堅持不可說浙江台商為「確定」感染源,只能說是「可能」感染源。

「那時候就說,如果彰化地區做了以後都沒有人有抗體,只有一個人出現抗體才能確認」,此次看到報告,蘇益仁表示,也很想問問彰化這件事,但既然報告裡沒提到個案,「就不方便提了」。

指揮中心表示,其中2位曾於1月26日搭乘案19駕駛的計程車,且查無出國史,2人陸續於2月15日後進行接觸者採檢,核酸檢測(PCR)結果皆陰性;另1位為案21(案19母,發病日2月6日)之接觸者,因當時無症狀且非密切接觸者,經評估無須採檢。綜上,以接觸史及發病時序而論,該3位抗體陽性接觸者並未顯示所謂明顯翻案之證據。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抗體研究疑違法還發表?專家:教育部及台灣大學失職

 2020-08-26 15:5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團隊與彰縣衛生局、彰基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研究計劃,遭檢舉未依照研究倫理委員會(倫委會)通過之內容執行,可能根本未經審查。衛福部醫事司已展開調查,詹長權團隊迄今尚未依法提供資料給衛福部。

調查結果未明之下,明天上午研究團隊卻將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大陣仗攜手公布現階段結果,引起外界批評不合理,並直指台灣大學與教育部失職。

受試者保護協會前理事長郭英調批評,這時公布研究結果,就像是已知殺人是不對的,還把殺人手法詳細公佈,非常不合理。他也質疑,或因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身兼台灣大學副校長,所以至今無人追究台灣大學及教育部的監督之責。

郭英調表示,人體研究法規定,對於人體研究有監督之責的單位有二,首先是研究人員所屬機構,再者是研究案送審的倫委會。現在大家都在追查到底是哪個倫委會審過此案,沒有一個倫委會承認,卻遲遲沒有人把台灣大學「拖出來打」。他質疑會不會因為是張上淳身為副校長,所以沒人敢碰。

郭英調說,這次事件鬧大了,大家都在關注,相關部門有沒有負起自己在人體研究法規定中相對應的責任。教育部應該要追究台灣大學的責任,衛福部也應該要追究衛生局、醫院的責任。現在衛福部有在查,如果教育部和台灣大學毫無作為,就是失職。

郭英調表示,如果申請通過的研究案是要做A,卻自己偷偷把B(例如抽血)加上去,這個B就不是一個合法的研究,根本不應該做。做的時候就屬於違法的事情,已經夠嚴重了,還拿來公布,就像是明知道殺人是不對的,還公開詳細說明殺人手法一樣,非常不合理。

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周一已發文給台大公衛,限期三天內,也就是明天下班前,研究團隊必須將研究計畫、輪委會同意書、受試者同意書送上來,接受進一步調查,才知道這算不算一個研究計畫。

石崇良表示,人體研究高度仰賴研究者自律,人體研究法沒有禁止尚未結案的計畫發表階段性成果,「如果他們認為他們的倫理沒問題就可以發表。」但是衛福部仍會持續依照人體研究法相關堆定進行調查。如果後續調查發現有違法事實,例如研究過程對受試者權益有侵害、告知同意過程有瑕疵、或是沒有按照核准的計畫內容實施,可處以罰鍰,或是勒令中止或終止研究。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陳時中考慮解隔前檢驗 李秉穎:不縮短天數是多此一舉

 2020-08-26 10: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彰化縣衛生局最近事端不斷,兩大爭議計畫為居家檢疫者的病毒核酸檢驗、與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團隊及彰基合作血清抗體檢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狠批抗體研究是「蓋牌」,日前卻鬆口表示考慮在入境檢疫14天解隔離前做病毒檢驗。

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今早接受《周玉蔻嗆新聞》訪問時分析,彰化這兩個研究是「學術價值有一點」但,對防疫政策都沒有立即影響。李秉穎也提醒,入境篩檢唯一可能的效益是縮短居家檢疫時間,如果篩檢了還是檢疫14天,那是「多此一舉」。

李秉穎表示,本土病例已經超過百日零確診,防疫成功的關鍵就是根據疾病潛伏期訂定的14天檢疫期,加上目前知道發病十天就不會有傳染力。根據台灣的數據,入境當天就檢驗,還是會漏掉35%,如果加上居家檢疫期間檢驗,是為了要縮短天數,但提早放出來,還是可能漏掉潛伏期較長者。

李秉穎說,他堅決反對「漏掉一兩個沒關係」這種說法,因為少數案例造成的傳播鍊,可能在一個月之內導致1000人感染,這1000人當中還有一兩百人是重症,相當於流感大流行的規模,而且其中必然有些人會死亡。

李秉穎表示,現在國內外最主要的爭論就是「能否縮短檢疫時間」,讓國際間的旅遊、經濟復甦。他認為台灣可以考慮的就是「美國部長模式」,入境前有陰性證明,入境時第一次篩檢,五到七天內的行程都全程監督,如果是少數人的商務旅行,說不定還可以負擔監督人力。

李秉穎強調,做檢驗的效益不應該是安心,「你要安心的話。就是每天做一次最安心,但是你說有必要嗎?」但是很多因素民眾不了解,就容易被帶風向。例如最近有媒體報導醫用手套面臨缺貨危機,「這問題是需要解決的」,如果增加檢驗,也要考慮到這些醫療耗材的成本。再者是如果入境者到台灣會被要求三天內檢驗陰性證明,入境還要再檢驗一次,這些阻力還是不小。

至於抗體的檢驗,李秉穎說,指揮中心有部分的共識是「疫情結束以後再做」,現在從彰化的例子已經看到困擾,例如彰化被視為疫區,有人被視為高危險群。李秉穎認為,研究成果還是可以報告,只是報告要很小心,不然會變成「不做研究不封城,做了研究就封城。」

李秉穎反問「難道找到兩個,就要封城、關餐廳、關電影院嗎?也不會,只是告訴我們可能有案例要提高警覺而已。」回過頭來,對於防疫來說,這些檢驗結果只是為了學術研究計畫,學術價值有一點,對於防疫政策都沒有立即影響。

台大醫院:絕未擋報加班 工會逐一駁斥雙方交火

 2020-08-25 17: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召開記者會公布護理師加班申報情形調查結果,發現五成員工每周超時兩次以上、六成員工申報加班常常或總是遇到困難、七成員工報加班受阻礙原因是主管壓力,多位工會會員現身說法。台大醫院院方火速回應招募新人數,工會再發聲明駁斥質疑何不公布離職人數,雙方交鋒,火藥味十足。

負責勞資溝通的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相信工會會提出來的案例一定是真的有,但上禮拜才跟工會開過勞資協商會議,工會未提出討論。工會不找資方協商就直接開記者會、找勞工局,這樣會打擊到醫院同仁的士氣,外界只看到一千件案例裡面的兩、三件,卻誤以為台大醫院全部都這樣。

工會表示,曾多次與院方、護理部溝通未果,包含護理人員座談、督導、行政會議紀錄亦有相關紀錄,絕非無告知溝通即用激烈方式表達。最近一次工會嘗試與院方進行溝通,是在上個月底的護理人員座談會,該次會議上護理長官屢屢回避申報加班費受阻的事實,更要求工會會務人員離開會場,溝通「誠意」可見一斑。

王亭貴強調,醫院一直都在召募護理師,也絕對支持報加班、給加班費,如果有少數遇到攔阻,應該要各別了解其原因,事情做不完是否能力有問題,或是沒那麼認真。希望工會提供詳細資料,院方會詳細了解個案情況、比例、原因等,才能處理。

工會表示,這次記者會現身說法的護理師經驗不僅是常態,更有數百位護理師曾經歷此狀況,卻因高層壓力、害怕被黑,導致大部分的護理師都不敢站出來說話。

台大院方統計2020年5月1日起至今,護理人員共計有1萬9018筆加班件數。護理人力均持續進用新人中,8月共進用37人,9月將進用51名新人,10月5日也會再進用34名新人。

工會表示,台大醫院有大約三千位護理人員,這1萬9018件平均下來,一位護理師從五月到八月只加班兩次,與實況相距甚遠。另外,因六月是畢業季,每年下半年本來就會陸續進用新人,但院方為何不揭露離職人數?要因應病人嚴重度變化、醫療業務需求成長,護理員額是否足夠?工會認為這些才是問題。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七成台大護理師報加班遭主管施壓 工會怒請勞動局檢查

 2020-08-25 14:2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小陳是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成員,擔任內科護理師近三年,即便疫情期間,病房仍舊住滿複雜病人。她試圖依照真實上下班時間打卡,包括因交接班、寫紀錄而延長的工時。但工作量之大,早已不是菜鳥的小陳,卻連吃飯時間都擠不出來,每天仍超時兩小時以上。小陳的主管體恤基層,核准較多加班時數,就受到部門高層頻繁關切,吃緊的白班人力還因此被縮減一人,報復意味濃厚。

主管願意核准加班,小陳還算是幸運的少數。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召開記者會公布護理師加班申報情形調查結果,工會顧問郭豐慈表示,分析256份有效問卷發現,五成員工每周超時兩次以上、六成員工申報加班常常或總是遇到困難、七成員工報加班受阻礙原因是主管壓力。

郭豐慈說,工會反應加班問題已逾一年,護理部高層都說絕無阻擋,且官方數據換算2700位護理師平均每人每月只加班10小時,但工會申訴卻雪片般飛來,實際加班時數遠遠超過官方數據。

小陳說,護理師白班人床比是1比6,小夜班1比13,大夜班高達1比17,為了維持照護品質,製作護理紀錄和交班都是必要工作。但護理工作充滿各種突發事件,例如要急救、給藥、重放管路,常得等處理一個段落才有時間補打紀錄,病況複雜的病人多,也要花較久時間才能完成交接。五月工作量大,小陳單月加班時數就超過54小時。

小陳表示,當護理人員開始鼓起勇氣送出加班單、反應人力不足,主管原本也站在基層這邊,沒想到院方處理方式竟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迫使主管打壓下屬,基層同仁都很失望。工作量滿載又持續缺人之下,單位士氣很差,七、八月各來一個新人,都已經離職。

資歷五年的台大醫院內科護理師小郭說,報加班要經病房護理長、督導、護理部副主任、主任等四層核准,通常在前兩層壓力就很大了。報半小時加班可能得花了一個半小時跟主管據理力爭,自然打退堂鼓。也看過護理拉著公職護理師,抱怨報加班的非公職護理師,或是公然檢討報加班者,要大家評評理,連資歷三十年的優秀學姊也不能倖免,只因報加班,就被酸能力差。

工會顧問陳愛蓉表示,部門主管為了減少報加班想出各種方法。有的病房主管要求護理師提早上班進行準備工作,有的要求護理師不論病人人數或病情輕重都要半小時內完成交班,有是說除非有急救,否則再怎麼忙、幫忙分身乏術的同事,都不算加班;就算最後願意給報加班,時數也會被討價還價、打折扣。

陳愛蓉指出,超時工作、時間到就打假卡再繼續工作,是長期以來護理職場高層積極促成、一代傳一代的陋習,導致人力不足的問題持續被掩蓋。工會已向北市勞動局請求勞動檢查,希望院方重視。她呼籲院方,凡執行臨床業務都應允許報加班,院方也應正視人力缺口與醫療工作的繁重,補足護理人力。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醫材斷鏈1/東南亞疫情燒 台大醫院手套只夠到八月底

 2020-08-18 17:4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際疫情持續衝擊醫療物資供應鏈,防疫有成的台灣也不能倖免,連採購能力較強的北市聯合醫院、台大醫院,最近檢診手套都告急。市聯醫七月起緊急採購易致敏、原訂明年初禁用的含粉手套,台大醫院則是八月發信通知全院,直指「全球缺貨、緊急搶購、必須撙節。」

醫護都擔心,這手套碰過一個病人就要換一雙,每天起碼換十幾雙,根本撙節不來,就算將就使用含粉手套,恐怕也有斷貨的一天。台大院內人士透露,現在叫貨超難,現有替代品只能撐到八月底,衛福部再不幫忙,中小型醫院恐怕會更慘。

台大醫院之供貨廠商表示,手套在印尼生產,當地許多產線已被政府徵收,貨量大減,儘管各家醫院搶訂,廠商也不敢大量出貨,以免忽然斷貨。台大院內人士表示,半年來醫院採購極度困難,各項物資採購的合約價都已翻了好幾倍,節節升高的壓力和成本,醫院都自己吞了。台大醫院已陸續缺過口罩、紙鞋套,後來好不容易才找到中國廠可以供應紙鞋套,但是品質比較差,只好把品質最好的保留給特殊單位。

他院知情人士表示,檢診手套原料是橡膠,產地在東南亞,台灣沒有。有些廠商在當地工廠生產,有些則進口原料到台灣生產。全球化之下,疫情對手套這種薄利多銷的醫用物資影響極大,當海外的原料或產線停擺、被徵用,或交通因疫情被封鎖,供應鏈就斷了。還要經過一段時間,貨源緊縮的影響才會一層一層傳到台灣的醫院,缺貨壓力是瞬間激增。

北市聯醫六月就經歷過一波手套危機,危機解除的關鍵,是開始採購含粉手套。知情人士透露,原本市聯醫都以無粉手套為主,但這次缺貨太厲害,啟動全院警急應變平台,所有核准可用的手套都盡量買,包括有止滑粉的檢診手套。

這種含粉手套,台灣原訂明年初就要禁用。知情人士表示,含粉手套比較便宜,但因易引起醫護人皮膚過敏、增加患者傷口感染風險,衛福部近年都鼓勵醫院換成無粉手套,並規劃跟上德國、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已預告明年元旦起禁用。

剩不到半年就要禁用的含粉手套,竟成為醫療院所的救星,北部另家醫院的急診醫師擔心,疫情沒完沒了,台灣或許無法如期禁用含粉手套,醫護人員職場健康面臨威脅。長庚紀念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醫護人員常洗手,已經是手部濕疹高風險群了;對手套過敏的人,手部濕疹風險更高。如果別無選擇,症狀會越來越嚴重,包括皮膚超癢、脫皮、起水泡、甚至會乾裂劇痛。

市聯醫採購含粉手套之後,特別告知院內員工現有兩種手套可選,並提醒易過敏者優先選用無粉的。一名台大院內人士說,目前含粉、無粉手套都在用,只能盡量區分用途,原則是「讓最特殊的單位保有最好的物資。」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呼籲相關政府單位,手套短缺已不是單一醫院或廠商的個案,而是繼口罩和防護衣服之後,再次浮現的物資危機。呼籲衛福部、食藥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等相關單位,應盡快統籌並超前部署,提前因應供貨問題、協調廠商充沛供應醫療院所。另有醫界人士建議,醫用手套不在防疫戰備物資清單內,全靠醫院各憑本事採購,建議衛福部考慮將手套列入戰備物資。

醫材斷鏈2/醫院手套缺貨 食藥署:禁用含粉手套不變

 2020-08-18 17:4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衝擊醫療物資的跨國供應鏈,北市聯合醫院、台大醫院,檢診手套貨源接連告急。各院只能「先求有再求好」,開始搶購過往逐漸減少使用的含粉手套。含粉手套有易致敏、增加感染風險的風險,食藥署原訂明年初起禁用,疫情雖導致供需失衡壓力,食藥署表示禁用政策目前不會改變。

食藥署2017年召開專家會議,認為含粉手套風險大於利益,決議跟進美國作法,原訂2020年起逐步禁用含粉手套,除非廠商能提出科學證據,證明粉末不會導致醫療人員過敏,亦不增加患者過敏、傷口發炎、沾黏、感染等風險,否則一律禁止製造、輸入。但因含粉手套占比高,加上許可證變更、改包裝都需要時間,因此延後至2021年元旦。

衛福部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表示,2021年元旦起,含粉手套許可證將全面廢止,業者不可再製造或輸入。現在新制尚未上路,醫院可依照需求採購;新制上路後,2020年12月31日前合法製造及輸入的含粉手套,如果還在使用期限內,可在市面上流通,售完為止。

到了明年若疫情持續,是否影響新制上路的步調?吳正寧表示,政策目前不會改變,但如果廠商屆時仍有困難,在廢止許可證前,依照法規程序,會請廠商表達意見。若廠商有特殊需求,且能提出科學證據,食藥署考量風險利益後,可考慮彈性調整許可證期限。

吳正寧說,各醫院在醫材採購上有困難,皆可通報食藥署,之前各院所也都陸續通報過紗布等醫材需求,食藥署了解狀況後,都會蒐集、提供供應商給各院所。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誰能花幾百萬換等待無價心臟?台大醫解析倫理難題

 2020-08-13 18:2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如果發現心臟功能正以超過正常老化的速度衰竭,有一天不移植心臟就會死,你願意在什麼時機讓心臟裝上心室輔助器?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這是人性、倫理、經濟的難題。

陳益祥表示,太晚才裝心室輔助器,延命效果打折扣,但多數人會撐到別無他法、生命只剩幾天或幾小時,才願意裝心室輔助器。另外,對某些人來說,買一個等待無價心臟的機會,幾百萬都算便宜,也有人負擔不起,只能祈禱符合健保給付條件。

陳益祥表示,心臟衰竭隨時間惡化,到嚴重末期必然需要心臟移植,但不可能變差時剛好就有心臟捐贈,在此之前,必須由暫時性的體外生命支持系統,幫助病人存活,等到有心臟可移植那天來臨。另外,由於心臟是全身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環馬達,如果等到其他器官都連帶出現問題,預後也會比較不好。

陳益祥說,暫時性的體外生命支持系統包括葉克膜和心室輔助器,可為醫病雙方爭取時間。葉克膜是最緊急時使用,如果病人醒來,醫師就有機會考慮放短期或長期心室輔助器,心室輔助器可為病人等待心臟移植爭取更多時間,又分為短效型和長效型。

根據台大醫院2009年到2019年統計,葉克膜可以為嚴重心因型休克的病人爭取到三成的活命機會,這些病人又有兩成可以轉置心室輔助器,當中超過六成能夠成功進行心臟移植。

台大醫院器官移植護理師曹傳怡表示,台大醫院為患者裝置心室輔助器已25年,輔助器可支持病人增加運動、養好體力、調整營養,生活品質變好,心情更多正能量,移植成功率也會提高。

陳益祥表示,當使用葉克膜的病人醒來,通常會先用短效型心室輔助器。大約三年前開始,短效型心室輔助器不需事前審查,健保給付一台大約四十萬元,缺點是病人不能出院,生活品質不好。如果住院期間一直等不到心臟,要考慮換成長效型心室輔助器,不過因為一台要價四百多萬元,健保要事前審查。

陳益祥說,針對嚴重心因性休克的病人,死亡率高達五成,所以健保不給付。對於無法斷離強心劑或使用強心劑仍無法穩定的病人,安裝心室輔助器手術的死亡率達二成,但安裝成功後,長期來說相當安全,發生中風後遺症的機率僅千分之幾,這部分健保有給付。

「醫師的底線是希望病人活,健保是希望用最少的錢讓最多人活。」陳益祥表示,去年十月開始,健保願意以事前審查方式給付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在此之前,回家等心等好幾年、甚至決定一輩子使用心室輔助器的的病人,都全額自費,台大醫院過去25年來已經執行過許多例。

有美國華僑回台,一下飛機就心臟病發,全自費就醫、裝好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後返美,今年70幾歲了,身體還很好,確診新冠肺炎也沒事;有80幾歲老人家不等換心,自費換心室輔助器,決定就這樣用到生命終點。還有50歲男性自費使用之後,適應良好,兩度放棄移植機會,決定與輔助器共存,至今七年,是台大目前裝心室輔助器最久的病人。

陳益祥透露,台灣兩年後可能會有全人工心臟,讓心臟嚴重受損、裝心室輔助器也無效的病人,有機會換人工心臟再等移植,一顆大約900萬。對於付得起的人,當然願意花900萬買一個續命、等待無價心臟的機會。不過對於醫師來說,不論是做多昂貴的心室輔助器安裝手術,手術技術的給付都是一樣的,醫師並不因此賺更多錢,很多民眾都有所誤會。

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的葉克膜專家王植賢表示,在有限資源下,或許健保應該要考慮調整給付結構為「保大不保小」。心臟這個器官,功能沒有就是沒有了,如果不是葉克膜和心室輔助器,很多人根本沒有機會被列上移植等待名。「國家資源的分配是看一個森林,我們醫師是看一棵樹、一個家庭,」王植賢說,醫師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不分貧富貴賤,可以活得下來、走著出院,過著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75%人戴好口罩可阻新冠傳播 戰術功臣是年僅26歲的她

2020-08-12 20:3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天下午由台大公衛學院新任院長鄭守夏首次主持的疫情主題記者會,首度同時呈現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入境五天內篩兩次」,以及同所教授方啟泰「落實現制、戴好口罩」兩個不同建議。方啟泰並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三月推出口罩實名制,也是阻絕傳播的致勝戰略,其背後的功臣是年僅26的博士候選人陳怡諠。

鄭守夏表示,台大公衛學院接下來不會每週開例行記者會,將改為不定期主題式的記者會,將呈現學者意見各異、都有道理的面貌,幫助民眾了解也提供政府參考。今日主題為「入境旅客是否應全面篩檢」, 陳秀熙建議,來自高風險國家者入境時檢測一次,落實居家檢疫五天再檢測一次,相較於現行居家檢疫14天,以三萬5000人入境推估,可減少3.63億居家檢疫成本,同時減少19例遺漏個案數。

方啟泰則意見不同。他說,入境管理是社會成本與政經效益權衡問題,加上檢驗技術都太新而有相當侷限。無論病毒核酸檢測或抗體檢驗都有偽陰性和偽陽性的問題,難憑一、兩次檢驗結果下定論,許多確診個案甚至需要採檢三、四次,結合臨床及流行病學資訊綜合研判才能確診。其他病毒引起的抗體交叉反應,更是只能靠時間、人力、金錢成本都頗高的西方墨點法,才能排除。

方啟泰釐清,韓國是檢驗強國,但並未做過「全民普篩」,且韓國實施入境後全面篩檢之後,境外移入病例沒增加、本土病例也沒減少;反而是嚴格實施14天居家檢疫策略,讓韓國本土病例快速下降。考量到少數人潛伏期可能超過14天,台灣14天檢疫外還附加7天自主健康管理,落實這21天的管理,就是免於境外個案引爆社區疫情的首要關鍵。

方啟泰指出,新冠病毒非常難纏,一人最多可傳染六個人。因此,杜絕傳播除了上述檢疫措施,還有另一關鍵,就是口罩實名制,其幕後功臣是方啟泰指導、年僅26歲的流病與預醫所博士候選人陳怡諠。她經過一個月努力,今年二月提出破解新冠病毒傳播的數理模式,是行政院三月實施實名制的根據,也在上星期獲刊於《台灣醫誌》。

陳怡諠發現,發現光靠「隔離有症狀者」和「接觸者追蹤」,一個人仍能傳染給一到三個人,社區大流行還是會發生。如果能在「兩天內隔離症狀者」的前提下,再加上「接觸者追蹤」、「75%以上民眾遵守戴口罩或社交距離」,新冠病毒就傳播不出去,就算有零星個案,傳播練仍會不了了之。

陳怡諠說,實施實名制之後,還能回頭根據這個數理模式去檢視口罩領用率,藉此評估民眾戴口罩的程度有沒有達到阻絕傳播的理想比例。例如曾發現領用情況不夠理想,是因為年輕族群較不踴躍,就會針對年輕人去倡導。方啟泰強調,在本土,阻斷新冠病毒傳播的關鍵就在於戴口罩和遵守社交距離,不僅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台灣,每個國民都可以盡一份力。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CT值小於35才陽性?本土研究駁指揮中心 實驗室也喊冤

 2020-08-03 17:4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近日外籍人士離台後或在台確診者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常提及病毒核酸檢測(PCR)的循環數閥值(CT值),強調結果屬弱陽、病毒量不高、不會傳染。但專家認為,診斷不能簡化為只有CT值,就算病毒量低,綜合判斷還是可能該判陽性。最新本土實證也顯示,CT值到35.2還能培養出病毒。顯示比利時工程師應有傳染力,也再次挑戰指揮中心對於CT值診斷切點的說法。

指揮中心昨天指出,CT值小於35才能診斷陽性,並說比利時工程師CT值在33至34間,病毒難以培養,應無傳染力。

長庚醫院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全世界都想知道,能夠成功進行病毒培養的新冠病毒最小量是多少?長庚研究團隊分析台灣50個確診者,共60個檢體,發現病毒培養成功的最低RNA數量,換算成CT值是35.2,與德國首篇相關研究結論相近。

研究也提出判斷病毒活性的可靠方法。施信如表示,nsp12、E、N是用來測試新冠病毒活性最重要的三段基因,若三者數量呈線性關係,代表病毒還是活的,非線性曲線則表示基因斷掉、沒有傳染力。研究在5月8日投稿,很快就被接受,7月23日刊登於《臨床微生物學》期刊。

施信如表示,當CT值超過35,仍須高度懷疑、進一步檢驗,並綜合判斷。首先,要做第二次PCR,體內病毒量可能隔天就變高。再者,長庚團隊做PCR時會加上數學分析,檢測上述三個基因數量。若發現三者數值都高,就算CT值在37、38,還是會判陽性。若只有其中一個基因數量高,也要配合血清學檢查,檢查抗體分布,若有抗體,也會判斷為陽性。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這次疫情爆發的急,初期病毒只有中國有,各國難以培養,導致檢驗標準品很少,檢驗方法不成熟。有些國家測到37、38也不放過,會測另外一段基因,如果還是測得到,仍發陽性報告。台灣若選擇只看CT值35以下,是冒著犧牲敏感度的風險,若沒有搭配其它檢驗綜合判斷,有可能漏掉病例。

一名實驗室工作人員表示,指揮中心將確診依據簡化為CT值切點,不符合實證與實作,恐使檢驗人員不被民眾信任,揹上「亂判陰陽」的黑鍋。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主任盧章智表示,實驗室參考疾管署給的參考值,CT值20幾判確診沒有爭議,但CT值高於35,實驗室不會單單只看CT值做診斷依據。

施信如表示,對照研究結論,比利時男性確診CT值在33到34之間,應仍有傳染力,建議相關單位可嘗試分析基因以確認。對於指揮中心提出的CT值診斷切點,與研究發現相矛盾,施信如說會將研究提供指揮中心參考,她也建議指揮中心應慎重考慮「入境全篩」或是「入境後解除隔離前全篩」,比較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