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新聞眼/換位思考 別讓長輩淪疫苗難民

 2021-07-30 02:39 聯合報 / 本報記者邱宜君

全面數位化、無紙化的購物或行政流程,對年輕人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於部分長者,沒有一張通知單、沒有一通可與真人談話的電話,是令人焦慮的。如果行動不方便、資通訊能力不佳,又剛好沒有可協助的家人朋友,疫苗預約管道若只剩下「預約平台」,對於染疫重症高風險族群,很可能成為社會邊緣人。

各縣市政府體貼長輩苦於數位落差,有意延續過去「發放通知單」及「造冊施打」方式打疫苗,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卻說是「多頭馬車」;陳時中建議,可以去找超商店員、藥局藥師,甚至公家機關也能幫忙。但這樣的反應,與民眾期待不符,也距離「有政府,會做事」有點遙遠。

長輩是新冠高風險群,也是數位能力存在落差的一群。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金傳春即建議,給長輩的求助管道要多元,不但不應只有一九二二專線,政府應支持地方衛生局、衛生所或鄰里長主動出擊,關懷並了解需要什麼幫忙。

中央和地方在疫苗接種上已淪為爭求表現、互相較勁,金傳春指出,中央和地方需要更多雙向溝通,特別是確診數高、人口密度高、老年人口比例高的縣市,中央地方的意見能夠充分交流,才能找出最好的辦法。

如果能夠換位思考,推動預約平台與解決數位落差,其實完全不衝突、可齊頭並進,任何一個資深的公衛或傳染病專家,都可信手拈來,提出數條可行又可靠的策略,只是指揮中心要不要去問、願不願意去做而已。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搞懂疫苗登記預約真艱苦 台大醫院曝5大困擾

 2021-07-29 13:4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19日起關閉預約平台的「意願登記」功能,日前宣布重啟並增加高端疫苗的選項。重啟平台之後如何改選項、何時可預約,指揮中心說法卻一日三變,民眾看得一頭霧水,坊間也謠言四起。

疫苗開打以來,負責接種站的醫療院所,就是最常必須要回應民眾各種疑問的第一線,面對系統的混亂和不確定,承擔的壓力更加沉重。台大醫院院方表示,每當規定有變,醫院也只能隨時去看網站的內容,盡力向民眾解釋、達成使命。


●困擾一:還是很多人誤以為可混打,現場稽核花時間,民眾被勸退會生氣。

台大醫院表示, 醫院掛號系統檢核可以檢核民眾屬於哪一類對象,但無法檢核他第一劑打什麼。指揮中心宣布專家做出可混打的共識,隔天莫德納疫苗門診就出現30、40個第一劑打AZ的民眾,掛號成功,要打第二劑。

指揮中心後來再三說明尚未實施混打,但每天還是會有些人會來要求混打,醫療人員必須花很多時間查核接種紀錄、花很多心力去勸退,不甘心的民眾也難免有情緒,會對醫療人員發脾氣。


●困擾二:心猿意馬想等混打,預約不到人數增,浪費醫院人力。

民眾對於混打有期待,已預約卻不到場的人也默默的多起來。台大醫院表示,在指揮中心還沒有宣布未來可混打之前,預約者的報到率大約有90%這麼高,十個人頂多只有一個不來。但一宣布混打方向,上周的報到率就默默往下滑,現在大約是85%。

台大醫院原本醫療業務就很繁忙,為了支援疫苗接種,每個時段都要擠出200多人來排班、開出八條接種動線,才能夠每天順暢地為兩三千人接種,最高紀錄曾經一天打3800多人,醫療業務人力也因此會比較吃緊。民眾預約卻不到,等於是浪費了醫院珍貴的人力。


●困擾三:前一天傍晚才拿得到隔天預約名單,醫院自掏腰包發簡訊加強通知。

每一輪符合資格的民眾收到1922簡訊通知,就可以上網預約接種,不過系統要等到前一天的傍晚,才會把隔天的預約名單轉給醫院。距離隔天民眾來到現場、開始接種,醫院只剩下不到半天的時間,相關部門人員都要晚上加班、到處打電話,才能確保備妥隔天疫苗的數量。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報到率、避免人力浪費,醫院得自掏腰包發簡訊、打電話通知,每天都要燒掉好幾萬元。


●困擾四:疫苗數量不確定,補貨都驚險,很怕哪天忽然沒疫苗打。

指揮中心已經開始釋放出訊息,說這批疫苗已經快打完了,在下批疫苗完成檢驗封緘、配發下去之間,確實有可能出現沒疫苗可打的空窗期。事實上,地方衛生局和醫療院所早已使出洪荒之力在調度疫苗,否則早就開天窗了。

台大醫院表示,因為前一天傍晚才知道隔天的預約名單,所以藥劑部同仁都非常緊張,每天都到處打電話問個不停、算個不停,就是為了更確定隔天有多少疫苗可打,最害怕的就是疫苗不夠。最驚險的一次,有天醫院算一算,庫存的疫苗只夠打兩個小時就沒了,疫苗的補貨卻在接種當天上午8點多才送到醫院,「如果這批沒來,當天就要上新聞了。」


●困擾五:殘劑名額瘋搶,每個禮拜只有個位數幸運兒。

對於很多不在優先接種類別之列、或是已造冊卻遲未沒配得疫苗的民眾來說,登記殘劑是唯一能早點打到疫苗的管道。台大醫院每周五中午開放網站登記50個名額,每次時間一到,極短時間內湧入超大流量,都會讓網站當掉,連醫院員工用院內網路想幫親友登記,都會失敗。

每周搶殘劑人數之多、流量之大,還會讓系統來不及關,登記成功者人數會在50至60人之間。這些好不容易搶到名額的人,有多少人打得到呢?台大醫院表示,因為疫苗有限、數量算得很精,幾乎都打得剛剛好,殘劑很少,以上周為例,整整一個禮拜只有四個人排到殘劑,其餘好不容易搶到名額的人,也只能等下周五中午,再次投入網路大戰。


獨/11種高風險職業 因公確診或群聚可認定職業病

 2021-07-28 20:0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五月中爆發新冠肺炎社區疫情後,許多醫護人員染疫,若經認定因公染疫,則為職業病,可依「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申請醫療補助、失能或死亡津貼。但之前和指揮中心和院方皆口徑一致,直指許多醫護人員染疫是在社區感染,勞安署也未訂定職業病認定指引,難以被認定為因公染疫,而喪失權益。

六月初,經北市聯醫企業工會及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多次呼籲、本報獨家報導,立委質詢及提案,職安署今終於公布「職業因素引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認定參考指引」。根據指引,包括醫護、警消、殯葬、村里幹事等11大類具暴露風險高之職業和職場群聚,都能被認定為職業病,且認定上落實舉證責任倒置精神,充分保障勞工權益。

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指出,今年五月中旬疫情再度爆發時,許多醫護人員陸續確診,當時工會相當煩惱。萬一雇主堅稱這不屬於院內感染,而是社區感染,職業病認定會面臨困難;如果有社區感染的同事到醫院工作,導致職場群聚,也難以認定。此外,醫護勞工還得自行舉證、證明自己因公染疫,更是難上加難。

工會6月3日接受本報採訪,11日發布聲明稿,引起立委洪申翰關注並質詢、提案,6月15日順利通過提案。勞動部職安署委託陳秉暉、孫惠鈺、陳宗延這三位醫師主筆,參考世界各國新冠肺炎職業病推定補償資格及認定措施,訂出指引,7月28日(今)正式公布上網。

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這份指引滿足三大訴求,即高風險職業應推定為職業病、職場群聚感染應推定為職業病、落實舉證責任倒置精神。有了這份指引,染疫醫護等高風險職業,就醫、工作都能更安心。

根據《職業因素引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認定參考指引》,職場暴露高風險十一類人員如下:

一、具有執業登記之醫事人員。

二、醫療院所、血液透析單位、護理機構(包含居家護理所、一般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產後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包含長期照護機構、安 養機構等)、住宿式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住宿式長照機構、住宿型精神復 健機構、失智症團體家屋、榮譽國民之家、及其他相關作業場所之非醫事人員。

三、與確診或疑似 COVID-19 病患接觸的集中檢疫所、防疫旅宿、篩檢站、 防疫車隊、及其他相關作業防疫設施人員。

四、與確診或疑似 COVID-19 病患接觸的提送餐服務之工作人員,包含村里長或村里幹事。

五、參與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之第一線公共衛生人員。

六、對確診或疑似 COVID-19 病患執行檢體採集或操作者。

七、第一線應急者(first responders),包含消防員、緊急救護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EMT)、輔助醫護人員(paramedic)、救護車駕駛人、空中救護勤務人員。

八、執行防疫相關作業或與確診或疑似 COVID-19 病患接觸的警察、軍人、海巡及岸巡人員、矯正機關工作人員。

九、檢驗或解剖遺體或執行司法相驗之法醫、法務及其他現場人員,及安葬、焚化或直接接觸遺體之殯葬人員。

十、其他有高度可能性密切接觸 COVID-19 確診或疑似個案,或接觸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之工作或任務。

十一、因工作出入地點符合社區傳播指標重大傳播或高度傳播者。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開學隱憂 研究:兒少傳染祖父母風險是傳染手足的6倍

 2021-07-28 12:2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社區疫情趨緩,今邁入降級第二天、指考第一天,全國家庭也高度關注各級學校9月能否開學。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及多名公衛學者今透過直播指出,新冠肺炎已經被公認是年輕人的疾病,美國去年的研究即顯示,兒童及青少年傳染給父母或祖父母的勝算比,是傳給手足的二到六倍,因此加速高齡者接種、加強青少年接種,都是各國努力的方向。學者也整理了各國餐廳、婚禮、運動賽事、電影院的降級規則,供國內參考。

陳秀熙指出,根據Mallapaty等人今年發表於Nature的研究,新冠肺炎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疾病。公衛學者張維容表示,美國和以色列疫情流行趨勢都有微幅上升,主因是確診年齡往下探,特別是年輕且未打疫苗的族群,所以美國以色列都在加強青少年的疫苗接種。

張維容指出,以色列85%以上成年人都已經接種疫苗,但近期疫情上升,感染者多為16歲以下,6月21日已建議所有12至15歲青少年接種。至於美國部分,去年有研究探討參與暑期營隊活動的7至19歲兒少之家戶傳播力,針對88%有症狀的224名指標個案,進行問卷調查和檢測。

研究結果顯示,在194個家戶、20至51歲(平均46歲)的526位家戶接觸者中,共有48人受到感染,即大約有18%家戶發生感染。高達70%指標個案都是從營隊回到家,才出現症狀,潛伏期大約是五天,家戶傳播力是45%。另外,兒少傳給父母和祖父母的勝算比高於傳給手足,傳給父母的勝算比是傳給手足的2.3倍,傳給祖父母是傳給手足的6.6倍。

陳秀熙表示,看到這樣的研究不需要害怕,因為台灣正在加速年長者的接種,還有家戶快篩可以用阻斷隱形感染,篩出個案是好事,不應怪罪於個案。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美國施打率高,已透過環境、員工、顧客的三方面控管,重啟室內用餐。透過輪班制度控管員工人數和人流,並將重病風險較高的年長工作人員調至後勤工作,例如從收銀改成倉庫管理。另也有訂定員工健康管理規定、強化環境通風、使用隔板,拉開桌子間隔至少六英尺、避免自助取餐,無法維持社交距離或是非用餐時也要求戴口罩等。

有關婚禮,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澳洲封鎖區以外的偏鄉允許戶外婚禮上限十人,但僅限一等親家屬參加,活動期間要求維持社交距離,每四平方公尺最多一人,全程需要配戴口罩。紐西蘭根據警戒程度實施人數限制,二級警戒上限百人,須維持社交距離,避免擁抱親吻,並全程配戴口罩,正在等候檢測結果者不得參與。加拿大管制措施根據接種率訂定,至少一劑達七成、完整接種達25%之後,不在限制婚禮參與人數,僅要求戴口罩、維持兩公尺社交距離。

至於運動賽事,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美國至少一劑疫苗接種率已達56%,完整兩劑達49%,棒球大聯盟球員都不用戴口罩,7月30日起,30支球團開放全部球迷進場,部分球團停止強制球迷戴口罩,並且無須出示陰性檢測證明。加拿大在高接種率下已可開放運動賽事觀眾人數,室內可1000人、室外可1萬5000人,加國冰球聯盟已經全面完整接種兩劑,營造安全環境。

電影院方面,公衛學者范僑芯表示,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電影院禁止迎宴,但其餘地區已開放五成電影院座位,但要求室內外都要戴口罩。紐西蘭在二級警戒時,電影院實施實聯制、場館最多容納100人,觀眾雖為強制配戴口罩,但必須保持一公尺社交距離、只能在座位飲食,無法保持距離時仍要戴口罩。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疫情餘波 公衛學者:這10種癌最易延誤治療、減少存活

 2021-07-21 13:2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都釋放出可能降級的訊息,民眾及業者都對於庶民經濟的復甦抱持期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此時也應思考癌症及慢性病病人的治療是否也因疫情受到延誤,疫情期間病人對醫院的利用率減少,可能延誤早期治療,而導致健康蒙受損失。

公衛學者也根據英國、法國、美國之研究,治療最容易因疫情延遲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因延誤治療而顯著減少存活的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

公衛學者王威淳表示,英國去年針對9.4萬名需要手術的癌症患者進行追蹤研究,正常治療狀況下,每治療18人就可以讓人多活一年;延遲治療則會導致生命損失,延遲六個月治療,所損失的生命是延遲三個月的兩倍以上。

王威淳指出,英國大流行前癌症診斷有三步驟,篩檢、兩周的等待轉診期、急診,學者透過模擬延遲診斷情境,評估疫情對於癌症死亡到影響。模擬結果顯示,根據等待轉診期被延誤的程度,英國3.2名乳癌患者損失的人年數可高達9033到9261人,五年死亡率增加7.9到9.6%,非常可觀。

不只是英國,法國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法國癌症研究中心探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所受的影響,以及對於21種癌症死亡的影響。結果發現,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間,有6到8%患者治療延遲超過兩個月,受到疫情影響最大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隨著疫情恢復時機的早晚,五年內的額外癌症死亡個數可高達88到145人,額外癌症死亡率增加4.4到6.8%。

古玫生指出,在美國2020年3到5月6.9萬名癌症病人資料顯示,延遲治療導致存活差異與癌症種類和其別有很大的關係,年齡、所在地、共病、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等,都會有影響。其中,因延遲治療而顯著導致存活時間減少的癌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







台大公衛:降至2.3級有5條件 可學習加國混打


 2021-07-21 12:3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行政院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都釋放出可能降級的訊息,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台灣可降至2.3級有五項前提要件,且仍要加強「口罩、社交距離、精準檢測」三項措施。若接種速度維持,陳秀熙預估,7月20日至26日通報個案僅101人,社區隱性個案僅50人,等於是每天小於10個隱形感染個案。

另根據公衛學者范僑芸分析,加拿大在Delta變異株環伺下,疫情仍持續下降,兩大策略為邊境防堵及疫苗施打,其中兩成完整接種者採取混打。陳秀熙表示,變異株持續發展下,可預期混打策略有其深遠影響,加拿大混打經驗值得觀察借鏡、慎重考慮。

陳秀熙表示,台灣上周之病例再生數(Rt值)為0.29,已連續六周小於一,康復率穩定於5%,解封指數也穩定在0.22,不明感染源個案一直在減少,估計隱性感染的人數應該很。疫苗施打速度也快,第一到第八類對象已有高達八成至少接種一劑疫苗,其中65歲以上、75歲以上都已接種六成五到七成以上,第七類必要產業一劑接種率也達六成。

陳秀熙表示,解封指數、嚴格實施口罩及社交距離、入境三次檢測、接種率持續提高,這四個條件都很重要,再加上「精準檢測」,五個條件備齊下,各縣市朝向降級的方向前進,是正確的決定。至於精準檢測就是要創造「安心防疫場域」針對可維持口罩和社交距離的場域,只要員工接受定期檢測,如果無法維持的,例如農產批發市場,員工和消費者都要接受定期檢測。

降級後的大眾運輸,陳秀熙表示,大眾運輸是群聚感染重要的來源,要塑造「安心防疫列車」,建議員工和乘客都要檢測,例如員工定期檢測、透過快篩站建立「乘客通行證」的制度,乘客也可檢附有政府認證的陰性檢測證明,如此搭乘大眾運輸可更舒適安心。

至於餐廳內用,陳秀熙表示,在隱性感染者非常零星之下,可根據政府指引做隔板、通風、人流管制,加上實施員工檢測,消費者則不一定需要檢附陰性證明。陳秀熙也提醒,國外混打策略值得台灣借鏡,至少目前已在加拿大看到實施混打的良好成效。

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在英美等多國Delta病毒株確診者比率大增、疫情再起,但加拿大疫情仍持續下降,顯示已成功防堵變異株,其重點在於境外防堵和疫苗施打。加國6月起以「混打」拚第二劑施打率,有七成人口接種一劑,五成完整接種兩劑。加國第一劑接種AZ者可以混打mRNA疫苗,第一劑打mRNA疫苗者,第二劑也可以混打其他廠牌mRNA疫苗,因此有大約兩成完整接種者,是採取混打。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表示,目前有五個國家發表過AZ混打BNT或Moderna研究,均顯示混打有較高抗體保護力,雖然局部不良反應也較多,但並無全身不良反應。現已開放混打的國家包括加拿大(AZ+BNT/Moderna)、歐洲多國(AZ+BNT/Moderna)、韓國(AZ+BNT)、越南(AZ+BNT)、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巴林(中國國藥+中國國藥+BNT)、泰國(中國科興+AZ)。

獨/控指揮中心避重就輕 檢疫人員提3點破解文字遊戲

 2021-07-21 11:3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機場檢疫人員昨透過媒體爆料,痛陳指揮中心長期忽視邊境檢疫五大問題,一再踢皮球令人心寒到心死,指揮中心也隨即發出新聞稿表示,媒體報導「桃機採檢室5間增至19間,人力沒補」並非事實。不過,針對指揮中心之澄清內容,機場檢疫人員表示,指揮中心明顯「避重就輕」,內容多半在「玩文字遊戲」,檢疫人員也提出三點有力論點,一一破解。


指揮中心說法一:

目前桃園機場每周航班旅運量入境尖峰時刻為周三、周五及周日等之清晨4時至7時,平均入境人數約400至600人,其他時段入境班機分散且旅客較少。

破解一:除了凌晨以外時段,入境人數平均都超過400人。

檢疫人員表示,桃機公司有公布每日的航班運量在網路,可供參考。經過計算,7月2日至20日,一、二航廈加總起來,整日入境人數平均值,周三、五、日是1150人,周一、二、四、六是521人。單看上午9時到晚間8時59分的平均入境人數,一航廈有89人,二航廈有409人。也就是說,除了凌晨之外,白天二航廈仍有400到500位旅客。


指揮中心說法二:入境普篩政策實施前,每日檢疫人員值勤人數白班約16至18人、夜班14至16人。政策實施後,每日檢疫值勤人數調整為白班17至22人、夜班14至22人。

破解二:指揮中心說的是一、二航廈總人力,不是投入採檢室的人力。「每日執勤人數增加」是因爲「每人加班天數增加」,不是因為補足人力。指揮中心仍規避回應「是否補足人力」這個關鍵問題。

檢疫人員表示,兩個航廈各有兩個入境管制區,每個管制區的檢疫站各需要3至4人,所以兩個航廈的管制區就需要12至16人。其餘人力要分配在入境大廳和採檢室,大約是1至6人不等,因此,採檢室人力確確實實少於3人。媒體報導提及「2至3名護理師採檢500至600名旅客」、「連續7、8小時穿防護衣」都是事實。另外,指揮中心算出「每天值勤人數增加」,只是假象,真正原因是「每人加班天數變多」。


指揮中心說法三:檢疫人力調度係以旅運量多寡為主要考量,非以採檢站多寡,並機動調度一、二航廈人力互相支援。「尖峰時段」人力配置如下:19間採檢室人力配置5至6人,6至7名協勤人力負責引導旅客;入境大廳配置2至3名檢疫人員負責衛教及核對資料、6至7名協勤人力協助分流及引導旅客、補充快篩試劑及送驗單。

破解三:上述配置並非尖峰時段,而是周三、五、日「凌晨」有刻意多排人力上班的配置,其餘白天根本不可能如此。

檢疫人員表示,原本的入境檢疫業務是「協助旅客完成電子申報」,現在在完全沒新增檢疫人員及協勤人員的情況下,又增加了「入境普篩」的業務。採檢站要處理檢體、引導旅客排隊及清消採檢室。入境大廳要衛教及核對旅客填寫送驗資料,協助分流及引導旅客、補充快篩試劑及送驗單等。

他說,以上皆是非常耗費人力的,且容易在機場滯留,有染疫的風險。機場檢疫人員不但沒有危險津貼及任何加給,連基本的防疫人力配置也不補足,邊境檢驗人員打完2劑疫苗的並不多,且打完之後,也沒有像機組員一樣抽抗體檢視,更沒有做定期篩檢。

獨/年輕人染疫比率增為2.8倍 上周20到39歲確診占42%

2021-07-20 21:2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表示,近來疫情以家庭群聚為主,年齡有下降趨勢,要想辦法加速向年輕族群開放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晚間表示,年輕人染疫比率確實增加,5月11日當周,20到39歲在占確診者之15%,但到了上周,20到39歲確診比率已上升到42%。莊人祥強調,雖然年輕人比率增加,但整體確診人數是變少的。

年輕世代目前除非有符合第九類之相關就醫紀錄,否則並無疫苗可打,衍生「相對剝奪感」。陳時中表示,全世界都是先保護染疫後易產生高風險者,但仍會儘速想方設法,把接種年齡往下移動,畢竟近來疫情以家庭群聚為主,病例年齡有下降趨勢。

陳時中表示,今已於全國防疫會議請各地政府將現階段防治重點納入青年族群,加強留意傳播風險,也要持續強化醫療體系準備,以因應未來變異株疫情可能的變化。

獨/邊境檢疫人員心死!5大問題控指揮中心只會踢皮球

 2021-07-20 20:4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近連日被問及機場檢疫,昨天是有旅客抱怨採檢室清消不確實、動線不佳,今天則有人反應護理人力嚴重不足,採檢室卻倍增,幾乎無法負荷。面對上述指控,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機場動線井然有序、團隊做得很好,人力也有妥善安排,籲請外界不要打擊士氣。

不過,就在陳宗彥作出如上表示的沒多久之後,本報記者收到一封多位邊境檢疫人員共同撰寫的一封信,原來並非外界在打擊邊境檢疫團隊士氣,令人從心寒到心死的,正是指揮中心本身。

綜合來信內容,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有五。一,檢疫新制導致工作量暴增,人力配置卻嚴重不足;二,沒有危險津貼和任何加給;三,機場檢疫人員完整接種兩劑疫苗者比例過低;四,機場檢疫人員沒有定期篩檢;五,資訊系統不便利也不改善,需大量人力投入純手工。


以下為信件全文。


來自第一線防疫人員的心聲:

昨天記者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對於網路ptt之文章,有近期入境桃園機場之旅客,表達入境現場防疫人員配置及消毒(隨便噴個1~2下)時間間隔皆不足,會讓旅客在現場有染疫的風險,陳副指揮官表示是旅客詆毀,且感到很痛心,但事實是如何呢?

是機場每個單位的長官們,只想加快旅客檢體收集的腳步,完全忽略現有實際的人力配置,其實我們機場基層防疫人員,已經被指揮中心所制定的速食政策從生氣弄到心死了!對於長官,只在乎表面能「安撫民心及選票」、彌補3+11這個民眾撻伐的方案,卻完全漠視真實、實際防疫人員配置及生命安全保障!

從7月2號到今天,入境普篩也已經半個月了,採檢室從5間,已經擴張到19間了(沒有間隔可言)!但是,防疫採檢護理師人力,增加0人!!沒錯就是0人!一將功成萬骨枯,入境普篩守住了國門,相信這半個月來的成效,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以讓指揮中心的長官們,在下午2點記者會上,可以向國人驕傲地公布機場攔檢成效,讓國人感到安心。

但是,講到桃園機場人力配置不足的問題,同仁已經從心寒到心死了。指揮中心除了踢皮球以外,還是踢皮球。

我們基層冒著染疫的風險,先不說沒有危險津貼及任何加給,連基本的防疫人力配置也不補足,至今還是常常2、3個護理師,要採檢500、600個旅客,連續7、8個小時穿著防護衣,無法喝水、上廁所,有些同仁這半個月來的負荷,已經導致泌尿道感染,流下來的已經不知道是淚水還是汗水了。

請指揮中心的長官不要看到這個文章後,又要說你們內心表示多麼不捨.....然後又要到機場挑個沒有班機的時段,走個兩圈巡視、說防疫人員士氣高昂,請指揮中心拿出實際的作為!

旅客排隊時,常常向防疫人員大聲嚷嚷及抱怨,但是旅客後來知道原來桃園機場每個航廈人員採檢人員配置是個位數(常常是2-3護理人員),旅客也覺得怎麼跟國外差那麼多,許多旅客後來也在自己的私人臉書社團、Ptt發表對桃園機場人力配置不足的狀況加以分享。

如同臉書社團分享的內容( https://reurl.cc/NrLAzp ):政府的各單位做各單位的,完全沒有整合。在採檢、搭乘計程車前要重複手填同樣的資料,還需要多派人力去講解指導,增加工作人員及旅客的接觸和染疫的風險。

以目前境外移入的個案來看,有不少無症狀帶原者、在機場被檢測出來的。但回頭檢視機場第一線人員,在一下飛機收審單區、大廳區工作人員都只有口罩和護目鏡(規範仍停留在2020年4月寫的 https://reurl.cc/LbeD33 ),不免令人質疑,是否不顧工作者的安全?另外,邊境檢驗人員打完2劑疫苗的並不多,且打完之後,也沒有像機組員一樣抽抗體檢視,更沒有做定期篩檢!

站在防疫第一線,除了要面對險惡病毒的攻擊,承受著身心的不適感及壓力,我們也都很害怕成為破口。但在目前工作負荷之下,沒有友善便利的資訊系統,旅客採檢完的資料還要一筆一筆登錄進系統,時常一天下來的入境人數是破千人的。

清點檢體數量、冷藏、包裝、運送更是很沈重的負擔,這些都是在旅客看不見的龐大工作量!連檢疫第10到12天的快篩試劑,還要在機場先發放,工作人員每天還要自己手工做上千份的衛教資訊的加工。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未來在邊境的控管上只會越來越嚴。接下來旅運量可能會越來越多,甚至移工也會重新開始開放入境,令人質疑屆時機場防疫人員真的負荷的來嗎?

每個月花費在入境普篩的PCR費用估算也超過1億,想問指揮官補齊機場防疫人員、採檢護理師人力,到底是否有什麼困難.....?!是比登天還難嗎?

行政院蘇院長對於國手戴資穎沒有搭到商務艙表示震怒,請院長是否能為冒著生命危險的國際機場防疫人員,補足該有的人力配置、物資及該有的危險加給,如果能把該有的補齊,我們機場基層防疫人員,相信一定能增加防堵境外移入的成效,降低臺灣後續的醫療、疫調及經濟損失等社會成本。

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專家:EUA風險政府要負責 可考慮加簽同意書和提高救濟

 2021-07-20 13: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高端疫苗通過緊急授權使用(EUA),最快八月加入公費接種,是全世界第一個尚未開始做第三期臨床試驗就通過EUA的新冠疫苗。但指揮中心雖公布的相關資訊相當有限,未公開關鍵會議紀錄、亦拒絕會中不同意之專家意見,社會大眾對於使用國產疫苗仍感疑慮。

對此,臨床試驗與受試者保護專家表示,科學發表需經過同儕檢視,如果現在不敢給人看、不敢面對批評,只能等以後用「事實」來檢視。未來接種國產疫苗是否需額外簽同意書、提高相關救濟條件,也要看政府是否敢於面對現實。

受試者保護協會常務理事、北榮感染科兼任主治醫師郭英調表示,作為科學人員,沒有看到資料的情況下,無法批評通過EUA的決議是對或不對,只能說,像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如果做成這類重大決議,是會上網實況轉播給所有人看的,畢竟「越公開透明、越能取得公信力。」

郭英調表示,科學發表要接受同儕檢視、接受公評,「批評不倒的才是真理」,如果不敢給人看、不敢接受批評,那就只能透過事實去檢視,以後幾百萬人接種就知道了,「既然要黑箱作業,結果就是這樣。」

郭英調舉例說,中國研發的新冠疫苗被批評效果差,但在未進口國外疫苗、僅打中國製疫苗的情況下,中國已經不需要實施封城等嚴格防疫措施。即便中國有資訊封鎖等問題,如果疫苗完全沒效,可能也達不到這樣。

指揮中心通過苗EUA之後,將由疾管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討論是否將高端疫納入接種計畫。若納入接種,缺乏三期試驗的國產疫苗接種前是否應簽署額外的同意書?接種後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條件是否應更優?

「EUA的所有風險就是要政府要負責,」郭英調表示,像是額外的同意書和救濟,也要看政府EUA有沒有這些相關規定。現行藥害救濟一條命只有兩百萬,本來就太低,有檢討空間。簽署同意書是為了告知風險、讓人三思,確認了解並且簽名表示已瞭解;一定會有人閱讀同意書之後退縮,這也要看政府是否敢於面對現實。


2021年7月17日 星期六

驚傳跨國混打3劑不同疫苗 台大醫分析可能有這3漏洞

 2021-07-18 11: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有媒體報導北部一名男子今年4月21日、6月11日、7月2日依序在國內自費接種AZ、在國外接種BNT、在國內公費接種莫德納,很可能為台灣首例曝光三個月內混打三種新冠疫苗者。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此案例曝露出一些漏洞。首先可能之前自費接種未成功登錄於全國系統,再者可能是7月初接種查核還有疏漏,第三是缺乏跨國查核機制下,民眾在國外接種若不告知,醫師也不可能知道;不過,可預期接種三劑後抗體濃度會比兩劑高。

黃立民表示,現在沒有跨國確認接種紀錄的機制,如果民眾又不講,醫師也不會知道,更何況,現在政府沒有規定國外打完回來就不能再打公費疫苗,畢竟國內的公費疫苗是人民的權利。疫苗接種間隔一個月以上都屬於獨立事件,副作用當下過去了就不會累加,可預期三劑都會有效果,免疫系統被多刺激一次,抗體、T細胞等反應會更強,抗體濃度很可能會比兩劑高。

黃立民表示,自費疫苗在過去都是廠商和醫療院所之間的事情,要打幾針、打什麼疫苗,都是民眾和醫師共享決策即可,政府不會管,也沒有法律規定自費疫苗要登錄在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NIIS) 。至於公費疫苗,則是醫療院所與政府簽約時,合約上會規定要登錄,所以需要額外人力進行資料登打、送件等人工作業。

難道之前自費接種疫苗者都沒有紀錄可查,已有漏洞?黃立民表示,這要看之前自費疫苗接種時院所與政府之間是如何約定,就算有規定要登錄,也可能有疏漏或沒上傳成功;就算有上傳成功,最近傳出闖關混打成功,也暴露出有些接種站確實查看前次紀錄。

黃立民表示,現在新冠疫苗比較特殊,是因為自費也是政府提供,加上疫苗不夠,才會管這麼緊。現在設站大規模拼接種,常常是人來就打了,沒有完全符合醫療常規的完整詢問,如果沒有確實查看紀錄、民眾又刻意隱瞞,醫師也不會知道。

「所有疫苗都要跟醫師商量,包括所有的好處、壞處、該怎麼打」,黃立民說,畢竟新冠疫苗種類多,未來只會更多更複雜,民眾很難自已分辨或記得各種疫苗要怎麼打,交代清楚自身狀況,與醫師共同決策。據了解,該名男子於北部某醫學中心開立診斷書。該醫學中心表示,病人僅第一劑疫苗於該院施打,其餘兩劑皆否,醫師僅是依病人提供的相關證明文件開具證明書。

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瑞典AZ+莫德納研究效果佳!前台大醫籲:讓醫護機組員可混打

 2021-07-15 21:0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疫苗到貨時機難以預先掌握,「混打」策略能增加接種彈性,台大醫院也正在進行院內小規模的AZ混打莫德納臨床試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說預計三個月後有結果。巧的是,瑞典今天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全球第一篇AZ混打莫德納研究報告,相較於兩劑AZ疫苗,混打組棘蛋白抗體濃度高出逾20倍,中和抗體濃度也提高10倍,但發燒、疲勞、頭痛等常見副作用也多出三成。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表示,台大醫院做完混打試驗,很可能會得到與瑞典類似的結果,但是台灣某些風險族群,是無法再等兩三個月了。

孔祥琪分析,因為要防範Delta變異株,必須要盡快完整接種兩劑,只打一劑疫苗的人保護力會降為三成。台灣大約有五萬名會照顧確診者第一線醫護,國籍航空機組員也很多,這些人都是接觸Delta變異株風險最高的前線人員,大部分都打過一劑AZ,而且已經過了8周左右,卻還沒接種第二劑,相當令人擔心,他強調「第二劑繼續打AZ也很好,但重點是要趕快打,不能再等!」

孔祥琪建議,一般民眾兩劑間隔10到12周是還好,現有的疫苗數量,沒有餘裕開放全民可混打的政策,但針對上述最高風險人員,應該要鼓勵他們間隔八周就趕緊接種第二劑,甚至應該容許他們可以選擇混打,才能盡快讓前線戰士對於Delta變異株有完整保護力。他認識許多前線人員都希望可以混打,願意多承受一點點副作用,去換取更顯著的免疫反應,進而保護自己以及他們所服務的乘客和病人。

孔祥琪表示,雖然混打的證據以AZ混BNT為主,但德國和加拿大總理都混打了AZ和莫德納,就是因為BNT和莫德納都是mRNA疫苗,學理上很相近。最近指揮中心宣布,除了孕婦和醫護等高風險人員維持8周間隔,其他人打莫德納兩劑間隔可延長為10到12周,也不是因為有實證,延長接種間隔的實證研究大多針對BNT疫苗,只因為WHO認為莫德納也可以適用,台灣就跟著延長。

「為什麼WHO說可以莫德納可以延長間隔,我們就採用,但為什麼全世界都知道mRNA疫苗混打的學理相近,台灣卻不能接受呢?」孔祥琪說,疫苗政策有時候是膽子的問題,有些很重要的事情,膽子可能需要大一點。

解封前如何安民心?專家籲成立三支部隊、打開這兩隻眼

 2021-07-15 16:3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7月26日是三級警戒期限,之後是否降級?中央說,要看疫情走向以及各場域對於防疫指引的落實程度。難道台灣對於解封的準備,就只有這樣嗎?剩下短短11天,中央應做而未做的事情還有哪些?

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應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15條規定,組成「機動防疫隊」,至少要包括「疫情快打部隊」、「疫苗快打部隊」、「輿情快打部隊」這三支機動隊,才能夠安民心。施文儀說,防疫如作戰,就是該衝就衝、該快要快,才有作戰的樣子;有戰略和資源配置、能夠隨時支援地方,才是中央該有的樣子。

施文儀表示,台灣可成立大約40到50支「疫情快打部隊」,分配在各縣市。每支部隊都受過統一訓練,可以按照SOP進行疫調等相關工作,當部分縣市成為疫情熱區,其他未見疫情的縣市可以跨縣市支援。

各地的疫情快打部隊,如何精準地出動、及早撲滅社區顯露的疫情?施文儀說,這就需要中央擦亮兩隻眼睛,那就是「被動監測系統」和「主動監視系統」。之前五月疫情爆發,就是因為中央半瞇著眼,被動監測失靈,又缺乏主動監測,以致於發現疫情時,星星之火已演變出燎原之勢。

施文儀表示,醫療院所通報屬於被動通報,可觀察到五月這波疫情當中的病人,大都多次就醫才被通報確診,顯示被動通報系統已經疲乏,因為一通報,就衍生一大堆事情要做。被動通報系統如何發揮應有的效能,需要檢視和檢討。

再者就是外界講很久,卻始終連影子都不見的主動監測系統。施文儀表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早就有人呼籲進行,現在快篩試劑也陸續上市,這些都可以幫助中央張開另外一隻眼睛,主動找出社區中不明的傳染源,特別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

「張開這兩隻眼睛,老闆、老百姓才能夠放心解封。」施文儀說,大家都心知肚明,早解封是怕影響疫情,晚解封又怕影響經濟,中央的兩隻眼睛,一個根本還沒開,一個還在慢慢開,解封之前的現在,一定要趕快把這兩隻眼睛擦亮。

至於「疫苗快打部隊」,施文儀表示,現在各縣市政府都像是虛擬的疫苗快打部隊,但這還不夠,傳統的基層診所大規模接種、設立大型接種站,都要加速,才能在短時間衝高覆蓋率。「沒有地方的中央,不叫做中央!」施文儀呼籲,中央不能只是被動地統計各地接種數字,應提出更具體的策略和目標,並幫助地方執行。比如有些縣市打得慢、有些縣市不夠打,中央都要即刻協助催打、補足資源、達成目標。

謠言、假消息、偽科學滿天飛,施文儀也建議中央應成立「輿情快打部隊」。廣納社會各界真正的專家,民眾會比較信賴;反應速度也要快,看到問題都要立刻澄清,不是像現在拖拖拉拉、什麼都用「沒有相關」四個字搪塞掉,要用人民能理解的語言,才能精準打擊輿情中的假消息。

施文儀說,上述想法都思量已久,上禮拜也託人傳達給指揮官陳時中,呼籲「關鍵時刻要做關鍵的事」,目前未獲回覆。他也心疼社會大眾,對於防疫配合度都很高,但經過這波疫情折騰,人們還是難以放心。希望中央趕快成立這三個快打部隊、擦亮兩隻眼睛,如此才能安民心。

解封前如何安民心?專家籲成立三支部隊、打開這兩隻眼

 2021-07-15 16:3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7月26日是三級警戒期限,之後是否降級?中央說,要看疫情走向以及各場域對於防疫指引的落實程度。難道台灣對於解封的準備,就只有這樣嗎?剩下短短11天,中央應做而未做的事情還有哪些?

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應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15條規定,組成「機動防疫隊」,至少要包括「疫情快打部隊」、「疫苗快打部隊」、「輿情快打部隊」這三支機動隊,才能夠安民心。施文儀說,防疫如作戰,就是該衝就衝、該快要快,才有作戰的樣子;有戰略和資源配置、能夠隨時支援地方,才是中央該有的樣子。

施文儀表示,台灣可成立大約40到50支「疫情快打部隊」,分配在各縣市。每支部隊都受過統一訓練,可以按照SOP進行疫調等相關工作,當部分縣市成為疫情熱區,其他未見疫情的縣市可以跨縣市支援。

各地的疫情快打部隊,如何精準地出動、及早撲滅社區顯露的疫情?施文儀說,這就需要中央擦亮兩隻眼睛,那就是「被動監測系統」和「主動監視系統」。之前五月疫情爆發,就是因為中央半瞇著眼,被動監測失靈,又缺乏主動監測,以致於發現疫情時,星星之火已演變出燎原之勢。

施文儀表示,醫療院所通報屬於被動通報,可觀察到五月這波疫情當中的病人,大都多次就醫才被通報確診,顯示被動通報系統已經疲乏,因為一通報,就衍生一大堆事情要做。被動通報系統如何發揮應有的效能,需要檢視和檢討。

再者就是外界講很久,卻始終連影子都不見的主動監測系統。施文儀表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早就有人呼籲進行,現在快篩試劑也陸續上市,這些都可以幫助中央張開另外一隻眼睛,主動找出社區中不明的傳染源,特別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

「張開這兩隻眼睛,老闆、老百姓才能夠放心解封。」施文儀說,大家都心知肚明,早解封是怕影響疫情,晚解封又怕影響經濟,中央的兩隻眼睛,一個根本還沒開,一個還在慢慢開,解封之前的現在,一定要趕快把這兩隻眼睛擦亮。

至於「疫苗快打部隊」,施文儀表示,現在各縣市政府都像是虛擬的疫苗快打部隊,但這還不夠,傳統的基層診所大規模接種、設立大型接種站,都要加速,才能在短時間衝高覆蓋率。「沒有地方的中央,不叫做中央!」施文儀呼籲,中央不能只是被動地統計各地接種數字,應提出更具體的策略和目標,並幫助地方執行。比如有些縣市打得慢、有些縣市不夠打,中央都要即刻協助催打、補足資源、達成目標。

謠言、假消息、偽科學滿天飛,施文儀也建議中央應成立「輿情快打部隊」。廣納社會各界真正的專家,民眾會比較信賴;反應速度也要快,看到問題都要立刻澄清,不是像現在拖拖拉拉、什麼都用「沒有相關」四個字搪塞掉,要用人民能理解的語言,才能精準打擊輿情中的假消息。

施文儀說,上述想法都思量已久,上禮拜也託人傳達給指揮官陳時中,呼籲「關鍵時刻要做關鍵的事」,目前未獲回覆。他也心疼社會大眾,對於防疫配合度都很高,但經過這波疫情折騰,人們還是難以放心。希望中央趕快成立這三個快打部隊、擦亮兩隻眼睛,如此才能安民心。

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冷眼集/科學防疫 別拿人民與病毒對賭

 2021-07-15 03:4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

台灣現在每天新增約十幾、廿幾例新冠肺炎確診者,這是世界各國都會降級解封的數字,但中央政府只敢宣布「微解封」,地方政府卻還「逆時中」,公、私部門自行加嚴。為何明明疫情趨緩,民眾卻有質疑?為何想恢復正常生活的卑微心願,卻又擔心危險仍在身邊?或許是地方政府和市井小民都已看透指揮中心,過去一年多來沒有基於科學的風險溝通和監測計畫的防疫作為,更擔憂確診數下降可能只是檢驗不足所致。

去年五月,台灣連廿一天零確診,指揮中心只提出「繼續落實個人防線」策略,同一時間,世界各國與頂尖期刊已如火如荼地討論「檢驗」、「建立血清流行病學」、「積極主動的社區疫情監測」,相關研究除要更認識這場世紀大疫的新病毒,更為規畫鬆綁防疫限制時應思考的面向。

台灣防疫思維落後國際程度之大,當時已可見跡象,一年多過去,政府把零確診寶貴時間,用於自我宣傳、防衛異己。當彰化縣積極檢驗無症狀居檢者、進而發現確診,竟引來政風調查;當學者進行血清學調查,不但未受鼓勵,反而飽受責難。後來連北榮在知名國際期刊發表萬人血清研究,研究人員都不敢受訪,只怕再成箭靶。

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去年五月就曾說, 人民對解封沒把握,是因為不知道社區安全的真相是什麼。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日前提醒,台灣要走向下階段安定正常的生活,「疫苗」和「大量篩檢」是最重要的兩件事。

好不容易撐過這波疫情最嚴峻時刻,台灣政府學到什麼?要帶領人民走向何方?指揮中心到現在連個像樣的風險評估和監測計畫都拿不出來,誰敢解封?一年多來國內外經驗,台灣難道還處於缺乏監測、與病毒對賭的模式?與民同心的政府,不該逼人與病毒對賭,請把缺漏的風險評估補齊,謙卑做好風險溝通,扎扎實實地基於科學做防疫吧!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新冠致死率破5%/死亡破700 我們的親人究竟如何死去?

 2021-07-11 22:1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自5月中旬爆發新冠肺炎社區疫情以來,致死率持續攀升,如今確診病例數下降,但致死率已達5.2%,遠高於全球致死率2.1%。許多人認為,死亡率高主要是首波疫情受侵襲者年齡偏高、共病較多。但學者分析跨國資料,認為醫院擁擠、沒有早期診斷、不熟悉治療指引、無症狀確診比率低,可能才是台灣致死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根據全球疫情公開資料顯示,高齡化及慢性病盛行率都與台灣相當的英國和美國,首波疫情致死率雖高於台灣目前數值,但其致死率攀升期都很短,很快就開始反轉、下降,之後即便發生數波更嚴重的疫情,英美之致死率趨穩於低點。

反觀台灣,則是疫情趨緩的同時,致死率仍走高不止。台灣社區疫情確診個案主要浮現於5月17日到6月6日,之後人數持續減少;致死率卻從5月下旬的0.4%,一路飆升、毫無反轉跡象,如今已高達5.2%。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分析,台灣本土疫情發生至今已經接近兩個月,致死率還在上升,可能有四個原因,包括醫院擁擠、不夠早期診斷、不熟悉治療指引、無症狀確診比例偏低。

首先是疫情初期醫療院所的擁擠。李建璋表示,這一點在美國很明顯,當大量重症病人進到醫院,可以觀察收治患者較多、較擁擠的醫院,死亡率較高,因為人力負擔變大,照護品質會下降,醫護感染的風險也增加。

再者是早期診斷,死亡率才會低,李建璋分析,較晚才診斷,也會回過頭來加重醫院負擔、人力負荷沈重、照護品質下降,進一步排擠輕症診斷和治療,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個原因是不熟悉治療指引。美國的新冠肺炎致死率能在首波疫情發生後迅速砍半,之後即便出現更嚴峻的疫情,致死率至今維持在2%以下。李俊璋表示,因為美國推動「標準化的治療」,透過電腦流程、品管指標,不斷提升醫療人員對治療指引的依從度。

李建璋表示,新冠肺炎是全新疾病,要讓病人在最恰當時間、得到實證支持的最有效治療,除了治療指引必須與時並進,醫療人員也需要時間熟悉和學習,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該給予什麼治療。面對新的疾病和不熟悉的治療指引,醫療人員需要醫療資訊系統的輔助和引導,這也是美國致死率能夠持續進步的關鍵。

他指出,疫情發生後,疾管署雖然努力頻繁召開線上研討會、病例討論會,但這些軟性的作法不太夠,應致力於提供「標準化的治療」。舉例來說,治療心肌梗塞,幾分鐘內該做什麼事、給什麼藥,都已建置一套流程,醫院會定期抽查品管指標並檢視醫療行為。建議檢視這波疫情中,確診個案的治療是否偏離指引,歸納出常見問題,可作為未來精進治療、改善流程的基礎。

最後一個因素是致死率的母數,也就是確診人數,很可能低估。李建璋表示,社區流行發生時,應該有二到三成以上的確診者是無症狀的年輕人。如果這波疫情整體的無症狀確診者低於兩、三成,確診者人數就很可能被低估,造成致死率偏高。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滿足這三前提!三級警戒打六五折 仍維持日增百例以下

2021-07-07 10:4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因應境外與境內的嚴峻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除實施入境三篩的檢疫新制,也在國內群聚受控後,宣布正研議不同場域的降級措施,包括恢復餐廳內用等庶民經濟活動。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分析,以台灣目前條件,在持續實施「精準檢測」、以每天25萬人的速率「加速接種疫苗」、實施「各場域實施降級準備評估」的三大前提下,可容忍三級警戒措施打六五折,每日新增病例能維持在百例以下。

陳秀熙分析,如果每個月入境5000人,入境後僅檢疫14天,境外漏網病例恐高達637人,但目前入境前要求陰性證明、入境後要求三篩,可將境外漏網降低到小於一人。此外,台灣境內之有效病例再生數(Rt值)已連續一個月小於一,根據持續下降的每日致死率及持續上升的康復率,台灣解封指數也穩定小於一。加上前六類優先對象之一劑疫苗接種率達到75%,原本很可能流行到八月的環南市場群聚,也被三次大規模快篩和PCR檢測所阻斷,陳秀熙認為,台灣已經滿足了解封的主要條件。

不過陳秀熙強調,解封重要前提包括實施「各場域實施降級準備評估」、「加速接種疫苗」、「精準檢測」。陳秀熙指出,「各場域實施降級準備評估」要根據傳播風險、防疫措施兩大面向,綜合兩方面評估結果,如果分數越高,代表風險越低,準備越好,可以降級解封。

降級解封的同時,必須要滿足場域傳播防疫措施的準備要滿足七個面向,包括場域疫情評估、群聚疫情緊急因應準備與規劃、建立與地方管理單位之合作關係、防疫管控、工作人員及參與者與主管機關的風險溝通、活動前與活動中的公共防疫認知促進、防疫人力與物資儲備。

至於和「精準檢測」,陳秀熙強調,在能夠維持口罩和社交距離等公衛防疫措施時,「精準檢測」不是要一般社區去普篩,而是要針對需要「安心防疫的場域」去做。如果在需要安心防疫的場域,如果可以維持社交距離和口罩等措施,只要員工接受定期檢測;如果難以維持社交距離或口罩等措施的場域,消費者及員工都要接受定期檢測。

有了精準檢測,若能「加速接種疫苗」達到每天接種25萬劑,陳秀熙預估,三級警戒措施將可容忍放寬到原本的65%,每天新增個個案數可以維持在100人以下。

Delta平均可傳染18天 檢疫14天夠嗎?台大醫院揭秘

 2021-07-06 13:4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嚴防Delta病毒入侵,台灣自7月2日起強化入境檢疫措施,希望在14天內靠這三次檢驗,將Delta病毒阻絕於境外,但研究顯示Delta病毒可傳染期平均達18天,14天檢疫足夠嗎?

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張淑媛表示,上周六指揮中心專家會議曾熱烈討論是否延長檢疫天數,但考量感染Delta發病快、病毒量高,三次檢驗有很大機會可抓到確診,因此決議暫不延長檢疫時間;至於PCR診斷是否全面加做基因定序?張淑媛說,若人員、經費可行,政府應會想辦法實施。

台大醫院今召開線上記者會,邀集院內多位頂尖專家,以一般民眾可理解的語言,詳盡介紹Delta病毒。

檢驗醫學部副主任張淑媛整理各國最新研究並指出,Delta病毒快速竄起,至少已在96國流行。相較於Alpha病毒,感染Delta病毒之年輕個案增加了四到五倍,Delta病毒對抗體治療的反應較差、病毒量較高、無症狀比例較低,病程進展快,診斷當天就重症住院的比例較高,重症比例較高。

此外,Delta病毒可傳染期較長,平均要18天才能進展到較不具傳染力的階段(Ct值大於30),Alph病毒只要14天。

張淑媛表示,指揮中心上周六的會議曾熱烈討論是否需延長檢疫時間,但決議暫時不需要延長。原因是研究顯示Delta病毒發病時的病毒量較高,入境第一次PCR採檢、檢疫期間居家快篩,居家快篩、檢疫結束前第二次PCR採檢,目前有這三個關卡,都很有機會抓到確診,因此決議暫時不會延長檢疫時間

目前入境時檢驗為陽性的個案都會做基因定序,但台灣還需要做什麼,才能主動及早偵測到境內的Delta病毒威脅?

張淑媛表示,英國作法是在做PCR診斷時,多採一次PCR,作為變異株的分析之用,「未來如果人員、經費可行,台灣也會想辦法實施,」張淑媛表示,但目前國內檢測平台沒有這種特殊方法的商用試劑,得用實驗室發展的方法才能檢測。

張淑媛說,針對本土陽性個案,之前疾病管制署有抽樣做基因定序,林口長庚和台大醫院的實驗室也有定期抽樣定序,目前是沒發現有Delta病毒。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美國衛院認定期快篩準確可比PCR 台大醫院:值得思考

 2021-07-06 12:3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社會大眾高度期盼7月12如期從三級警戒降級,復甦經濟,但解封後如何持續監測社區疫情、及早阻斷傳播鏈,仍是一大問題。美國國衛院6月30日發布訊息指出,研究證實每三天做一次抗原快篩,與被視為黃金標準的PCR檢測一樣,都可提供 98%的敏感度,為兼顧成本及時效、預防疫情爆發的高效篩查策略。

對此,台大醫院今在線上記者會表示,越來越多家用快篩試劑核准上市,確實可考量更簡便、減少不適、有利於即時隔離陽性的檢測方法,不過定期篩檢所需的費用來源也是一大問題。但也要提醒民眾,篩檢結果受多重因素影響,陰性不代表絕對安全。

台大醫院今召開線上記者會,邀集院內多位頂尖專家,以一般民眾可理解的語言,詳盡說明新冠肺炎檢驗方式及策略。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防範疫情有幾個重大措施,首先就是要有很好的檢驗量能,隨著疫情變化,善用各種檢測方法找出確診者,接下來就是匡列和疫調。

針對美國國衛院認可每三天做一次快篩,敏感度等同於PCR檢驗,高嘉宏表示,檢驗的可行性確實是一大考量。近來有媒體報護理人員每周都要依規定做一次PCR採檢,採檢部位較深,認為過程可說是「痛不欲生」,高嘉宏認為,確實應該更努力研議更簡單、有效,也不會讓受試者那麼不舒服的檢驗方法。

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表示,若定期且密集的每三天篩檢一次,可了解族群發生率和盛行率,在社區或居家做快篩發現陽性時,也能更快居家隔離、避免疫病散播。至於PCR採檢,需要醫事人員執行,相對比較難以取得,也要等到結果出爐,才能進行後續預防疾病散播的措施。

陳宜君表示,不論快篩或PCR,執行成效其實不相上下,選用篩檢工具時,包括試劑可取得性、工具的選擇、推行方式、希望達成之目的、試劑費用的支付來源是個人、保險,或是公務預算,都需要納入考量,才能做出這個重要的決定。

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周文堅表示,根據台大醫院比較37名受試者快篩和PCR檢驗結果,發現針對Ct值較低的高傳染力族群,抗原快篩確實是好的偵測方法,是廣篩的好辦法。不過要注意的是,病程、採檢部位、採檢方法、採檢品質,都會影響檢測敏感度,驗出陰性者也還是要提高警覺,驗出陽性者務必要按照規定通報、隔離。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忙自我宣傳卻無長遠規劃!學者列疫調3困境 籲政府別再「古法防疫」

 2021-07-04 20:1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北市群聚案不斷,疫調落實度飽受質疑,只見地方首長抱怨對方或中央,卻不見中央或地方開始培訓疫調新血。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地方長期有疫調人力不足、低薪、流動率高等三困境;她也直指政府缺乏謙遜態度,沒把握零確診的寶貴時間向國際學習、聽取各界誠懇建言,還在用「古法」防疫,恐難因應變異株。

金傳春表示,很多中央官員都不了解,地方衛生局疾管科人都很少,平時每一種傳染病疫調都只有一個人負責,每有疫情就忙得不可開交,薪水偏低,人都往中央跑,流動率高之下,難累積經驗,專業也會不足。她建議,全國防疫會議必須納入防疫專家,用紓困預算給地方疫調人員加薪。

分別看不地區,金傳春分析,2015年台南爆發登革熱大流行,雖然當時一樣無力做疫調,但靠當地區管中心少數有經驗的人,帶領出一批專業人員,最近防疫可看到屏東、高雄、台南對於疫情機動性都比雙北好。

看過去一年半的整體防疫,金傳春表示,政府卻缺乏謙遜態度,不向國際學習、不聽專家意見,把零確診的寶貴時間,浪費在關起門來自我宣傳、防衛異己,結果防疫無科學評估和中長期規劃,疫苗研發施打採購全面落後國際,地方中央之間互相攻擊,這些都要深切反省。

金傳春表示,現在變異株橫行,基因序列分析及廣泛篩檢都很重要,台灣篩檢不夠廣泛,也很少公布基因序列,簡直是還在用「古法」防疫,呼籲政府多向各國經驗學習。

公衛學會亦投書表示,政府去年未提前培訓疫調人力,今年仍應亡羊補牢。各地現在就應開始籌備人力並進行訓練,才能即時啟動個案調查、安置,以及接觸者追蹤關懷等重要工作。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獨/疫調落漆人力大缺 民間自救人力培訓3千個名額秒殺

 2021-07-04 13:3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北市府在5月中曾宣佈因確診者太多,無法疫調,要檢驗陽性者自己通知接觸者,後來北農群聚確診者恐遍及全台產銷鏈,北市府7月初又稱開始「精準疫調」。但最近北市虎林街、永春市場再傳群聚感染,匡列逾百人,再次打臉市府疫調遭打臉,醫界爆料虎林街群聚是醫師機警發現、主動叫個案全家來篩檢而發現。

早在6月7日,台灣公衛學會便投書媒體,指出台灣需要大約7000名疫調人力,超過現有人力的10倍以上,為了避免持續軟性封城、防疫疲乏導致疫情回溫,勢必要盡快拿回「接觸者調查」這個重要武器。

學會提醒,在社區流行時,第一線公衛人員得通報大量確診個案,還需同時協調聯繫確診者安置,早已疲於奔命,無力進行詳細接觸者調查、接觸者追蹤管理。「檢驗量能與疫調量能的嚴重不足,導致我們最重要的兩大社區防疫武器,在開戰之前,已經廢掉第一項。」

公衛學會6月25日公布訊息,將於7月10日周六開線上疫情調查訓練課程,邀請公衛學會理事長、秘書長、三位疾管署防疫醫師開講。當天全程參與課程並完成評量達到指定分數以上者,可取得疫情調查訓練工作坊證書,訊息發布後5天內就秒殺3000個名額、關閉報名,顯見大眾也迫切希望落實疫調。

公衛學會理事長陳保中、秘書長林先和等人投書表示,美國疫情初期時只有2200名疫調人員,後評估需要大幅增加10萬名人力,遂擴大疫調人力招募與訓練。

學會指出,美國疾病管制署發布指引,建議可由公衛系畢業生、在學生、退休護理人員、健康教育者、社工、醫學生與護理學生、以及社區工作者等作為疫調新血,投入前應給予充足訓練,使之具備文化敏感度,督導也不可或缺。

公衛學會以用人口數來換算,台灣若要達到美國疫調人力標準,需要大約7000名的工作者投入,超過現有人力的10倍以上。不過,接觸者追蹤要有效,前提是具傳染力的個案要能夠被診斷和通報,才能啟動後續的疫調相關流程,因此篩檢與檢驗量能也必須要足夠,才能很快的進行後續診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