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菜籃裡的小革命》直接買少剝削…網購創商機

記者邱宜君/專題報導
網購平台提供了空間和即時性,生產者、閱聽及消費者能直接對話,也少了中間一層的剝削,因而有越來越多農民利用網路開啟新的商機。

進入「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首頁,一定很困惑:「這裡有賣東西嗎?」網頁的三分之二都是與食物、耕作相關的報導和投稿,只有網頁三分之一的空間出產品。

上下游新聞市集一百年九月開站時就定調以新聞為主、市集為輔,由主編和記者負責深度調查報導。創辦人之一馮小非表示:「產品和新聞都是表達農業的方式,只是它們想講的話不同,品味的方式不同。」

社群平台直接分享 轉化為購買行動

「看報導和行動一樣重要,支持農業最簡單的行動就是有意識地去購買。」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系的產品專員章雅喬說。農友的投稿文章就是開發新產品的靈感之一。經過試吃、到產地深入了解、拍照、和農友討論,才會上架販售。

上下游新聞市集沒有攝影經費,工作人員就到有著自然林間光影的南投縣日月老茶廠拍照。照片和文章只會放在「工作日誌」或「市集」的頁面,獨立於相關新聞之外,避免「用新聞打廣告」的嫌疑。

他們的堅持,獲得讀者和消費者熱情的回饋。消費者分享自己吃的感覺、手作的經驗,農友直接回答問題。「從網站可以看出台灣社會對農業實踐的廣度已經拉開了,」馮小非說:「這種群體的感覺很棒。」

今年三十二歲的花蓮稻農謝銘鍵是第四代農民,則是透過網拍和即時通訊軟體接訂單,成功開拓米禮盒市場,並開始嘗試採用無毒的農法種植「綠生米」。

青年回鄉務農 寫部落格行銷特色米

高中念美工、喜愛戲劇的謝銘鍵,善於以影像、漫畫說故事。十年前退伍後曾到台北當電子作業員。直到有天看到一個老翁使勁把瓦斯桶扛上六樓,驚覺「以後我被機器取代,就會變成這個阿公」,馬上辭職回家務農。回到玉里認真打拚了三、四年,終於有農閒時間。婚後發福的謝銘鍵開始寫減肥部落格,也用搞笑影片和漫畫發表對農村的疼惜和對政策的諷刺。

「~@小劍劍&開朗少男的奮鬥史@~」部落格經媒體報導一夕爆紅,謝銘鍵說「種田以來第一次有接近上班族月薪的利潤」。他繼續創作獨具特色的客製化米禮盒,目前耕作農地十八甲中,有八甲可以自銷。

謝銘鍵幽默間透露著對於故鄉的隱憂;「為什麼自助餐不賣本地的米呢」?炒地皮人士頻繁進出花蓮,「會不會以後只能種鋼筋水泥」?他希望開一間專賣玉里米食的餐廳、拍微電影說老農的故事…,「最大的期望就是年輕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