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工會: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 僅處理了違法的冰山一角

2019-12-30 11:15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推動友善護理職場,改善「血汗護理師」的問題,衛生福利部於去年2月建置匿名的「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鼓勵護理人員「吹哨」,上線以來已接獲422件通報,其中有314件涉及勞基法。不過這樣案量在第一線護理人員看來,只是冰山一角。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陳愛蓉表示,衛福部的通報平台不需要具名、不一定要檢附相關資料,申訴人不怕曝光,確實是優點,但根據工會會員使用經驗,通報平台還有諸多侷限。首先是處理量能不足。

陳愛蓉表示,有工會會員使用通報平台申訴,等待超過半年才等到結果。懷疑此平台後端的處理人力不足,就算是有急迫性的事件,亦無法即時處理。案件量也只占真實世界中護理職場爭議的冰山一角。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科長何秀美表示,護理人員遭受不合理的工作要求,首先可先向院方反應,但若是礙於第一線的壓力、不敢講,則可以使用這個匿名通報平台,類似「吹哨」。平台每個月更新統計數據,平台接獲最多通報的項目為工時過長,其次為排班間隔未達11小時,休假爭議及未給加班費則並列第三。

何美秀表示,目前護理人員已適用《勞基法 》,其工時規範的大原則為上限不可超過10小時,排班之間的間隔則不能低於11個小時。平台接獲通報後,將和地方政府合作,涉及勞基法的部分,將由地方勞工處進行查訪;涉及醫院管理或是品質則是由衛生局進行了解。案件屬實,則會進行懲處,並將名單公告於平台。

陳愛蓉表示,爭議平台的另一項限制,是只能被動處理有明確對應法規的職場爭議,無法解決許多護理勞動現場常見的根本問題。

她說,以近年全台醫院頻傳的護理職場霸凌,就完全無法處理。工會呼籲應該要回歸到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事業單位勞工人數在50人以上者,應僱用或特約醫護人員,針對職場霸凌應建立應對流程和計畫書,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急診流感高峰可準確預測 關鍵就在前一週有無寒流

2019-12-30 20:18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社會大眾高度關切政府防疫能否掌握先機,若能提早預知流感疫情高峰爆發時間,將可盡早採取防疫因應作為、調度醫療人力應變,減少民怨。台大公衛學院最新研究發展出台灣第一個能準確預測流感疫情高峰的方法,上周越低溫、當周放假天數越多,急診感冒人潮上升越明顯,解釋力高達85%。

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方啟泰、研究生林育如等四位研究者,分析2007年至2016年類流感急診人次及台北測站氣溫紀錄的變化趨勢及相關性,並以2017年資料進行驗證。結果發現,前一周環境氣溫越低、當周放假天數越多,當周類流感急診就診比例越高,結果達到統計上高度的相關和顯著。當研究者使用上述結合疫情監測資料、氣溫資料、放假天數的預測模式,能準確預測2017年初流感高峰時間點,解釋力高達85%。

氣象預報顯示本周二、三受東北季風影響,北台灣氣溫一路下滑,低溫將下探至14、15度。根據上述研究成果,下周流感疫情可能升溫,值得關注。而即將到來的農曆年七天連假期間,急診會不會爆量?林育如表示,關鍵就在年前一周和農曆年第一周有沒有寒流。

林育如表示,台灣擁有疾病管制署長期動態更新、精細至每週的監測資料,但過去光靠疫情監測資料做預估,解釋力僅65%,只比擲硬幣好一點,加上低溫和放假這兩項因素後,解釋力提高到85%,有助於醫療院所預先提高服務能量、準備足夠的抗病毒藥物。

2016年1月底台灣出現前所未有長達62小時的低溫,被媒體稱為「帝王寒流」,該波寒流後,因類流感就診病患占急診就診人 數百分比高達30%。同年3月初出現第二波寒流後,類流感急診就診病患百分比再次增加,導致大量流感患者造成急診壅塞、醫療人力調度困難等問題。

低溫為何會使流感疫情衝向高點?方啟泰表示,可能機制有三項。首先民眾外出減少,每日約延長兩小時室內停留時間,增加人際間接觸率,導致流感傳播率上升,容易爆發流感群聚。第二,流感病毒外膜在低溫環境更穩定,環境存活力增加,提高病毒能長距離透過空氣或飛沫傳播的機會。第三,吸入冷空氣會抑制人類鼻腔粘膜纖毛清除能力,影響上呼吸道黏膜免疫力。

方啟泰說,目前研究團隊正在研擬跨領域合作AI計畫,期盼未來能有即時疫情預報資訊,幫助主管機關、醫院、民眾,及早預警疫情重大發展。在發展出好用的警示工具之前,方啟泰建議民眾可把低溫、寒流作為警示,務必保暖,並落實勤洗手、戴口罩、接種流感疫苗等基本防疫工作。疾管署表示,相關單位都會在因應流感進行整備,包括請醫院、托嬰中心等人口密集機構、落實健康管理與通報措施,也會請大眾運輸業者透過跑馬燈、廣播或海報,加強宣導民眾衛教相關事宜。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健康存摺」無法管 健保資料恐遭濫用

2019-12-25 00:36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報導

健保署今年三月開放業者申請介接健保資料,民眾經同意可提供過去三年就醫紀錄,九個月有七十一家廠商申請,其中九個App已正式上架。民眾可授權廠商取得自己特定就醫資料,但健保署卻未公布相關管理辦法,引發民眾及病友擔憂資訊恐被綁架,法律學者呼籲衛福部應訂定專法,保護民眾就醫資料隱私。

健保署開放提供健康存摺系統軟體開發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可讓第三方App介接健康存摺,短短九個月有七十一家廠商申請,以資訊廠商卅四家最多,另有廿一家醫事機構、十個政府或學術單位、五家商業保險公司、一間非營利組織。

廠商除了取得民眾三年內就醫資料,還能透過額外同意方式,持續取得新資料。這套工具的強大延伸性,引起許多病友及民眾擔憂自己的資訊被綁架,大量就醫紀錄可能被用於提高投保條件或拒絕理賠的依據。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陳鋕雄表示,先開放申請資料才研議管理規範,讓民眾面臨風險,衛福部應制定完善法規,再開放廠商申請介接,民眾才有保障,像是日本與德國,都針對健保資料的商業利用制定專法。

健保署法制科代理科長詹孟樵表示,健保署正在訂定SDK使用管理要點,明確禁止轉手資料。健保署也會提出公版的隱私權政策、與廠商之間契約格式,未來透過契約要求廠商行為需符合管理要點,盡快在年底或明年初公布。

民眾如何自保?陳鋕雄建議,針對已同意部分,可查閱廠商當時提出的隱私權規範,並且詢問如何辦理撤回同意、確保資料刪除,針對尚未同意提供的部分,則可暫緩,不要授權更多資訊。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高齡產婦突破三成 婦團批國健署過度責怪女性

2019-12-23 20:0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35歲以上高齡產婦比率首度突破三成,主管機關總提醒高齡產婦眾多注意自身風險,婦女團體認為太過咎責於女性,建議應通盤檢討導致晚婚晚育、人工受孕胚胎植入數量。

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生產年齡越高,母嬰相關健康風險越多。2018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顯示,當年新生兒大約18萬人,生母年齡在35歲以上者,有11.65%生產體重低於2500克,1.56%死產,比例較生母為20至34歲者高。

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高齡產婦比例是否特別高、他國政府作為是是否值得借鏡?國健署表示未做相關資料搜集,無法回答,僅強調高齡婦女發生高危險妊娠合併症風險增加,胎兒低出生體重或異常發生率也提升,提醒婦女必須定期產檢、認識早產預兆及產兆,若經醫師評估為高危險妊娠,應查詢居家附近符合高危險妊娠及新生兒照護的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陳玫儀表示,英國2016年高齡產婦佔22%,韓國2018年高齡產婦佔31.8%,台灣介於兩者之間,但已偏高,值得重視。遺憾的是,國健署觀點僅針對女性個人,讓不得不高齡生產卻仍願意生產的女性,背負了龐大的壓力。陳玫儀提醒,要探討改善高齡生產的對策,不能只看醫療因素,卻迴避低薪、工作壓力、高房價、托育私有化等迫使女人晚婚晚育的因素。

根據國健署2017年人工生殖相關統計,人工受孕治療周期數,35歲以上女性占比高達70.3%,其中高達32.6%試管嬰兒體重低於2500公克。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台大社會系教授吳嘉苓據上述報告指出,早產或胎兒體重不足的問題值得檢討,但應考慮到多胚胎植入的影響不容小覷,許多國家均已透過公共政策來預防此多胚胎植入的健康風險,例如透過公費補助來限制胚胎植入數目。

開業不孕治療名醫李茂盛表示,目前部分縣市有補助人工生殖療程,但補助條件與植入胚胎數目無關。女性怕不能懷孕成功,總會希望多放幾個胚胎,但40歲以上懷雙胞胎容易早產、子癲前症、產後大出血,對母嬰雙方都是高風險,醫師都會盡量勸告、告知風險。李茂盛建議,根本作法還是要減少高齡懷孕,相關支持和補助應放在更前線,讓年輕人早點結婚或是有能力凍卵,有助降低高齡懷孕的機會和風險。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門診減量難撐 竟有區域醫院寧降級至地區醫院

2019-12-17 22:2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推動分級醫療,衛福部健保署去年七月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減量幅度逐季增加,不料,實施一年多,國內醫療版圖竟出現變動,首度逆向發展,社區醫院協會統計,包括雲林基督教、台南郭綜合、雲林若瑟等五家區域醫院自願降級為地區醫院,預估未來都會區的某些區域醫院也可能撐不住。

社區醫院協會監事長謝武吉表示,地區醫院原本定位為鄉鎮醫療中心,但過去因為分級醫療未能落實,導致醫院大者恆大,地區醫院全盛時期多達七百間,現在卻只剩三百多間。現在健保署以門診減量推動分級醫療,彌補了過去的錯誤,因為再不亡羊補牢,「地區醫院和診所都會被逼到上街頭。」

謝武吉認為,未來幾年,將有更多區域醫院自動降級,地區醫院逐漸回春,希望健保署更積極協助醫院做好下轉分流。

一名醫界人士指出,都會區的區域醫院將是下一波觀察重點,因為都會區的醫學中心家數較多,區域醫院在住院方面難以競爭,只能靠門診來衝業績,如今門診必須減量,形同被掐住命脈,即便現在苦撐著不降級,遲早也會有醫院撐不住。

雲林基督教醫院是近年第一間申請降級的區域醫院,行政處處長高俊龍表示,該院本來就是全國區域醫院中床數最少的,加上當地居民多為老年人,經濟條件較差,為了減少患者負擔,早在一○六年就討論降級,一○七年七月重新申請地區醫院評鑑,今年一月起正式降級為地區醫院。

高俊龍說,降級考量雖非門診減量,但其他區域醫院因門診減量壓力而跟進,目前已知雲林若瑟醫院、台南郭綜合醫院均在今年重新申請評鑑,若評鑑通過,明年起就會降級。

區域醫院協會秘書長劉碧珠表示,區域醫院支持分級醫療,但現行門診減量作法需要檢討和調整,健保署應調整區域醫院門診減量目標,只需醫學中心的一半,且保障急重症照顧的點值,否則會有更多區域醫院降級求生。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在門診減量政策下,區域醫院確實比較辛苦」,目前正研議調整偏鄉區域醫院的門診減量目標。推動分級醫療是國家政策,感謝目前醫界願意溝通並支持配合,健保署會盡力輔助各級醫院在自己的定位上有最佳的發揮。

醫改會籲衛福部盤點醫療需求 不能任憑醫院降級

2019-12-17 22:2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區域醫院難以承受門診減量之苦,出現降級求生的趨勢,直接受惠的是患者部分負擔降較低,看病省錢,但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分級醫療的精神是急重症分流,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各有職責,衛福部應先盤點當地醫療需求,若降級後不會出現缺口,才能同意降級。

彰基雲林分院行政處處長高俊龍表示,雲林是農業大縣,老年人口占比是全國第二,每人可支配所得卻是倒數第二,醫院也不在都會區,而是在「田中央」,住院及門診老年患者約占五到六成,成為地區醫院後,醫院設備和人力均未改變,但部分負擔卻從兩百四十元降到八十元,當地民眾應該相當有感。

醫改會研發組研究員邱珮文表示,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所對應的評鑑標準不同,降級後,可能取消某些科別,反而影響就醫權益,院方有必要清楚告知,並提供附近可替代的選擇。

如果預降級之醫院位處醫療資源缺乏地區,主管機關應盤點當地醫療需求,半小時至一小時車程內若無其他醫療院所可滿足當地居民醫療需求,「醫院不能想降級就降級」。

「並非每個區域醫院降級後,都能維持同樣的服務量能。」區域協會秘書長劉碧珠說,區域醫院肩負教學醫院的職責,且在評鑑上的人力要求較高,目前只有少數地區醫院可以作為教學醫院,評鑑的人力要求也沒那麼高。如果任憑區域醫院自行降級求生,長期下來,國內醫療人力團隊能量恐將出現斷層。籲健保署應檢討減量政策,從根本原因解決問題。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SMA病友期待健保保障「萬一」 罕病就是這萬分之一

2019-12-15 22:06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生命無價,大部分人都同意。如果非得喊個價,花多少錢去挽救一條生命,才符合成本效益?這看似冷酷的問題,是世界各國健保決定是否給付藥品的主要考量,但藥價高昂的罕病藥物卻經常因此失去得到給付的機會。

健保署審查新藥給付,主要是根據「ICER(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由醫藥品查驗中心參考藥廠提供資料、實證研究報告、各國給付情形提出,而健保專家會議和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參考這報告作出給付與否的決議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楊銘欽表示,ICER是新療法和現有療法成本和效益差異的比值,分子是「新藥價格貴多少」,分母是「新藥讓一個人多了幾年有品質的生命」,若小於三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就代表新療法符合成本效益,納入給付較無爭議。

但楊銘欽表示,這種計算方式不適合評估罕病用藥,因為新藥比既有療法貴太多,ICER值很難小於三個GDP,因此2013年至2018年中,共擬會拒絕給付罕病用藥最大宗的理由就是「不符合成本效益」。

楊銘欽指出,健保的罕病藥品支出總金額逐年成長,但近幾年罕病藥品支出的增幅卻逐年下降,從民國103年20%降到107年的10%,102年以後納入給付的罕病藥品只有個位數。楊銘欽表示,雖然罕病藥品是獨立預算,藥費並不影響到其他總額的點數,但健保財務壓力仍影響到罕病新藥納入給付,是愈來愈難、愈來愈慢。

本周共擬會將討論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新藥,根據醫藥品查驗中心提出的「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台灣第一年用藥人數約30人,費用3.7億元,第五年是51人,費用約是4.3億元。

針對早發型個案,新藥可顯著改善運動功能達41%,顯著增加30%無惡化存活率,降低47%死亡或永久性使用呼吸器的風險。報告中並未計算出台灣的ICER值,但引用蘇格蘭計算結果和結論:「即便新藥不具有高成本效益比,但對於改善第一型SMA的預期壽命結果是滿意的,且目前沒有其他有效治療,因此可接受在經濟分析中更高的不確定性。」

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知道這個藥有效,為了讓更多病人能用藥,正努力與藥廠協商價格,「健保署和病友一樣焦慮。」

根據醫藥品查驗中心提出的醫療科技評估報告,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雖然世界各國都看起來比台灣還要大方,其實各國實際支付藥價比檯面低,因為各國都與藥廠談妥了機密的風險分攤方案,達成財務或療效結果的某些協議。

楊銘欽表示,風險分攤協議有許多做法,例如要求藥廠登錄每位用藥的病友,並且對於用藥療效做持續追蹤評估,在一定時間內若未達成預期的療效,就要按比率退回所申報的藥費。

蔡淑鈴表示,相較於其他達成協議的國家,台灣因為市場規模小,協商難度高。現正努力說服藥廠與健保署達成風險分攤協議,希望盡快跟上其他先進國家腳步,回應SMA病友迫切需求。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這是目前數十位孩子重拾生命尊嚴的唯一能用的有效藥品,誠摯盼望這次共擬會能夠考量這些孩子的福祉,健保和藥廠能夠取得最好的共識,因為健保的精神就是在於保障「萬一」,而罕病就是這萬分之一的機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分四型 全台患者四百人

2019-12-15 22:06聯合報 記者簡浩正、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因第五號染色體基因變異,使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肌肉逐漸軟弱無力、萎縮的一種罕見疾病。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發生率為一萬分之一到二萬分之一間,每一到兩萬名新生兒就有一人罹病,全台逾四百患者。

SMA共分四型,第一型嬰兒期發病,情況最嚴重,第二型是一歲以前發病,愈小發病,退化愈快,第一型和第二型合計七成,孩子可能出生一、兩個月內很正常,但四肢漸漸不能動、呼吸跟吞嚥困難,若不治療,可能在兩歲前死亡;第三型與第四型較晚發病,有些患者可能在十歲或廿歲後才發病。

目前治療SMA,其他藥物效果有限,Spinraza是首選,症狀出現前給藥效果最佳,但藥費高昂,平均每人每年約需一千萬元,美國於二○一六年通過,確定第五號染色體缺失患者皆可使用,兩年內陸續歐盟、加拿大等也通過審查與保險給付。台灣最初就是共同研發計畫的參與者,因藥價等因素遲未納入健保給付。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區域醫院要求門診減量目標打五折 健保署承諾積極檢討

2019-12-12 18:55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去年7月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減量幅度已由最初的2%成長到3.96%,部分醫院為了達標甚至自行吸收門診超量費用。衛福部雖宣布明年首季暫緩推動,但對醫界來說,暫緩並未直接回應問題核心,區域醫院協會今直接提出兩點訴求,希望修正減量政策。

區域醫院協會今發聲明表示,門診減量政策於法無據,且已造成病人就醫權益受損、醫院被迫強轉病人等不正常生態。粗估區域醫院2018年未達減量目標的部分總共被健保核扣高達16.3億元,政府要求區域醫院門診減量比率要和醫學中心相同,已造成醫院經營困難,有多家醫院甚至為了維持生存,自行降級為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協會呼籲健保署應將區域醫院門診減量目標調整為醫學中心的一半,也不要再要求偏遠地區的區域醫院門診減量。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瞭解醫院面臨的困境,也一直在努力解決問題,區域醫院的兩個建議是直指核心,健保署會積極檢討改善,另外包前門診減量的進程、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溝通強化民眾對基層的信心、地區醫院及診所的不同觀點,都會通盤考量。

至於門診減量政策是否宣告失敗?李伯璋表示,應該是一半成功一半失敗。他說,國外民眾平均一年就醫次數僅五、六次,台灣民眾一年就醫平均次數15次,但目前門診減量政策對民眾端完全沒有要求,門診減量的關鍵是民眾就醫習慣持續改變,目前還需要更多時間。

健康促進可望直接找治療師 醫師治療師團體隔空激辯

2019-12-12 18:53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我很喜歡跑步健身,很想知道如何避免受傷。」「我年紀雖大但身體硬朗,想知道如何預防失能。」這些常見的需求,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都能提供專業協助,但目前民眾必須先跑一趟醫院或診所,拿到某種診斷證明書,否則治療師若協助就是違法。

為了解決上述狀況,日前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通過物理治療師法及職能治療師法修正條文,最快明年「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延緩失能照護或特殊教育為目,且與傷病治療無涉者」,民眾可不需取得醫師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直接找治療師服務。

消息一出,復健醫學會怒發聲明表示反對。聲明表示,此修訂是排擠其他專業人員,獨厚物理及職能治療師,造成密醫行為, 將使人蒙受生命健康的損害。

針對醫師反對論,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師團體也發出聲明逐一駁斥。學會公會表示,早年訂定相關法規時,是復健科醫師把所有的人都當作「病人」,在取得治療師服務之前,都要先經過復健科醫師 「診斷」。結果現在遇到問題,因為健康人並沒有疾病,因此無法「合法」接受物理治療師服務。學會公會怒批,把所有人都視為病人,是醫師團體囊括醫療費用最「合理」 的藉口,但卻讓不必要的健保支出無限上升,絕非國家之福。

學會公會強調,治療師的專業養成歷程與時俱進,具備可以直接服務一般大眾的能力,此次修法內容是針對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的範疇,並沒有改變既有疾病治療相關的醫療業務,也沒有限縮其他專業人員的服務,治療師在醫療院所的執業模式也沒有改變,服務對象並非疾病患者,不會增加健保支出,甚至可以促進預防醫學發展,達到醫療支出、提高醫療效率、增進專業分工的目的。

門診減量為求達標 6醫院異常件數暴增遭追核

2019-12-12 00:2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郭頤/連線報導

北市聯醫「診察費0元」增64倍 追核5500萬元

健保署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百分之二,稽核時意外發現,今年第一季竟有六家醫院為求達標,用「診察費○元」等方式造假作弊。其中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違規件數最高,異常件數從去年幾百件爆增到三萬兩千多件,成長六十四倍,追核扣五千五百萬元。

北市聯醫:無法轉出的病人診察費 醫院自行吸收

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澄清,做假帳的指控過於沈重,「對醫院同仁打擊非常大」。聯醫並不是拿不存在的案件去申報,而是把無法轉出的病人診察費,改由醫院自行吸收,是在申報方式認知上與健保署有落差,會與中央進一步溝通。

健保署為落實分級醫療政策,去年實施醫院門診減量,定期分析稽核醫院申報的診察費。第一季發現北市聯醫診察費○元的案件量,從幾百件暴增到幾萬件,成長六十四倍,共核扣五千五百多萬元。

健保署醫管組組長李純馥表示,透過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四種最常見的不正確申報樣態,例如,重大傷病患者因小病就醫,卻以癌症來申報。其次將穩定慢性病改為不穩定,如原本三個月領藥一次,忽然變成兩個月領藥一次。第三為申報門診手術排除項目,例如申報門診白內障手術,卻找不到申報手術醫令。最後為診察費為零,例如明明開藥、開立檢查,卻沒申報診察費。

醫改會:有民眾被要求減少就診次數或改自費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朱顯光表示,目前減量目標的要求是齊頭平等,不分輕重,對於收治較複雜個案的醫院是不合理的。醫改會亦接獲民眾申訴被醫院轉到診所,診所無法開原本的藥,只能回到醫院,卻被要求減少就診次數或改為自費。

醫改會建議門診減量目標,應明確定義為「初級照護」和「穩定慢性病領藥」,同時要擴大家庭責任醫師制的量能。

北市聯醫企業工會及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市聯醫宣稱去年健保收入短少四億多,已使醫師今年年薪減少三十至五十萬,非醫師的醫療人員每月薪資減少一成以上,這次再被核扣,恐雪上加霜。呼籲北市府及院方應檢討經營策略,勿將管理疏失轉嫁給基層員工承擔。

市聯醫副總院長黃遵誠說明,因應門診減量百分之二政策,很多大醫院周六與夜晚門診停診,但被定位為社區醫院的市聯醫,承接許多醫學中心等級醫院下轉的病人,聯醫因為公立醫院,很難將病人再轉出。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醫改會:門診減量計算方式對醫院不公

2019-12-11 16:42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朱顯光表示,兩年前健保會的決議是認為區域以上的醫院應該減少輕症門診和慢性病領藥門診,但後來健保署執行時,卻改成總量減少2%,只是扣掉重大傷病、急診、轉診、山地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等13項不計算,這樣不分輕重的計算方式,對於某些區域以上醫院來說是不合理的。


朱顯光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如果大醫院的下轉分流不好,有些大醫院為了達標,可能留下相對比較好照顧的病人,把門診量比較高的複雜病人平行轉到同層級大醫院,已達到減量目的。這些接受了許多複雜病人,卻被要求門診總量一定要減兩趴,可能因此出現規避、作假的方法。

民眾端也因為門診減量出現了被迫自費或換藥的問題。朱顯光說,醫改會有接獲民眾申訴,因為門診減量被轉到小醫院或診所,院所間沒有妥善聯絡,小院所無法開原本的藥,民眾有時候不堪其擾就會回到大醫院看。當民眾回到大醫院,醫院為了達成門診減量目標,又叫他不能來這麼多次,或某幾次改成要自費。

朱顯光表示,健保署大砍醫院門診量,但最近幾年家庭責任醫師制的照護人數、預算,最近幾年都未見增加。醫改會建議,大醫院門診減量目標應明確定義為基層醫療就能處理的「初級照護」和「穩定慢性病領藥」,健保署要求大醫院門診減量2%、5%的同時,應該要同比例地擴大家庭責任醫師制的量能。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推動轉診涉及民眾就醫習慣改變,各層級醫療院所提供醫療服務行為之重新磨合,有一定困難度,健保署除了持續加強向民眾宣導分級就醫正確觀念,也要積極推動醫療體系垂直整合,醫院門診減量的計算方式,將會根據執行經驗持續檢討修正。

北市聯合醫院遭核扣鉅款 工會籲柯文哲莫縱容醫院苛扣薪資

2019-12-11 19:3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自去年七月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二%,稽核發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以「申報診察費為零」技巧性達成減量,異常件數高達三萬兩千多件,遭健保追核五千五百萬元。對此,北市聯醫企業工會及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北市市長柯文哲負責監督市聯醫改善營運疏失,莫再苛扣醫護薪資。

工會秘書高若想表示,市聯醫的薪資結構複雜,醫師薪資有八成來自盈餘分配,非醫師薪資也有三成來自盈餘分配。因此當市聯醫宣稱去年健保收入短少4億多,醫師今年年薪已大幅減少30至50萬,非醫師人員六月起每月獎金至少打了6折,中秋獎金也只剩幾百元,這次再被核扣,恐雪上加霜。

高若想表示,院方針對今年的大幅減薪,已召開過數次內部說明會,但都是在抱怨委屈,要求共體時艱,並未提出明確的改善措施。工會呼籲北市府及院方應積極檢討經營策略,研議紓困措施,勿繼續將管理疏失轉嫁給基層員工承擔。

工會同時也批評健保署,遂行省錢手段的同時,卻對醫療人員的血汗工作環境置之不理。門診減量政策以處罰醫院為主要手段,但下轉誘因不足,亦無法有效引導民眾就醫選擇,第一線醫療人員是最徬徨的一群,勸退病人可能影響到收入,收治病人又擔心因門診超量受罰。工會要求健保署正視血汗醫護的薪資問題,若真要罰扣聯醫院方,也應維持醫護人員的薪資待遇,不得讓聯醫再次發生減薪的情況。

門診減量靠做假達標 除了市聯醫還有五家醫院

2019-12-11 15:3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自去年7月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2%,稽核發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靠不申報部分診察費來達成減量目標。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今下午緊急說明表示,經查今年第一季異常件數高達3萬2千多件,遭健保追核5千500萬元。除了市聯醫,其實還另有五家醫院也有類似情況,六家醫院第一季共計被健保核扣1.16億,但健保署不願透露是哪些醫院。

健保署醫管組組長李純馥表示,實施門診減量之後,健保署都會定期分析13項排除項目的增長情形,針對各醫院每季成長率比過去同期高10%以上的項目,轉給分區業務組,請醫院來說明。原本今年第一季門診減量未達標的醫院是14家,核扣1.1億元,但經過清查,發現全國共有6家醫院是靠申報不正確而達標,追扣1.16億元,其中市聯醫就占5千5百萬元。

台北業務組副組長劉玉娟表示,2019年第一季開始注意到市聯醫有異常狀況,診察費為零的案件量從幾百件成長到幾萬件,成長達64倍。為釐清是否有資訊系統申報錯誤等問題,北區業務組六月起去文市聯醫要求說明,公文往返多次後,在11月29日確定第一季申報不正確的件數為3萬2千多件,共核扣5千5百多萬元,市聯醫第二季疑似也有診察費為零的異常成長,但件數和金額還在釐清中。

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有四種最常見的不正確申報樣態。例如將重大傷病患者來看非重大傷病診斷的門診,改以重大傷病申報,例如癌症患者看感冒。將穩定慢性病改為不穩定,例如原本三個月領藥一次,忽然變成兩個月領藥一次。再者是申報門診手術排除項目,例如申報門診白內障手術,卻沒有找不到申報手術醫令。最後就是診察費為零,例如明明有開藥、開立檢查,也不是復健或洗腎等同一療程,卻沒申報診察費。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台大醫院爆「立委就醫請託關照作業程序圖」 6年前就有了

2019-12-09 20:2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近期有立委衝突受傷直送台大急診重症區,12月8日中午在只有醫師執照才能登入的APEN匿名醫師論壇,默默出現一張「立法委員就醫或請託關照作業程序圖」,引起騷動。隔天台大醫院眾多員工好奇到醫院院內網搜尋,驚覺原來六年前就建立了這個檔案,任何內部員工都看得到,只是直到今天才被重視,並在台大醫院醫護人員間傳開來。

在這張流程圖中,不但針對立委就醫會特別情商醫師門診約診,急診流程也載明「安置重症區治療或觀察」,與這次爭議事件不謀而合。除了委員本人,包括委員親屬或委員選民,都有門診、急診、轉院的相關流程,載明種種關懷、情商、優先安排住院、檢查排程更改。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顧問、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工會沒有要評論這次事件中立委的病情,因為醫療人員就是照顧生病受傷的人,沒有貴賤之分,不論政治立場都全力救治。工會可以理解立委在急診容易造成騷動、干擾其他病人隱私,但要解決這個困境,應落實嚴格門禁管制及陪病人數規定,才能維護每個病人的隱私。

工會反對讓立委優先進入重症區,因為在重症區空間相對較安靜,設備齊全,在外面的留觀區,卻可能連點滴架或輪椅都沒有。另外,流程圖中顯示,連「委員親屬」或「委員選民」請託,患者非公務人物應不致引起矚目與騷動,竟然另訂流程服務,「如果這個流程是真的,等於證實台大醫院就是容許特權。」

工會要求台大醫院要修正「立委就醫請託關照作業程序圖」,並邀請第一線醫護人員等工會代表共同討論。工會認為需要特別考量的是「病人隱私」,且立委就醫也應排隊,不應該讓特定人士不經由檢傷分類、直接插隊,考量維護所有病人隱私及就醫權利,都要平等。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護理師好累!台大近九成日休不到半小時

2019-12-05 18:5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根據工會調查,86%護理師無法休息滿30分鐘」、「請據實填寫問卷,反映真實狀況」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成員在寒流冰雨中高舉標語,向醫院門口往來的員工發傳單,因為院方這星期正在調查護理人員上班日休息情況,有些病房卻只問「有無吃飯」。工會呼籲護理人員勇於誠實填寫,反映實況。

本身是護理師的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陳愛蓉表示,勞基法規定護理師每工作4小時就要休息30分鐘,若勞檢發現未達成,院方恐被開罰。

日前工會小規模調查發現,86%病房護理師休息不到半小時,向院方反應上述調查結果,建請改善,並且告知院方若不服工會調查結果,可以另行調查,沒想到醫院真的開始做院內調查,從12月2日開始,為期一周。

陳愛蓉說,醫院此次調查不但未說明原因,令護理師心生困惑,部分病房甚至只問「有無用餐休息」。工會對此感到不可思議,醫院主管怎麼可能不知道很多護理師常只有不到十分鐘扒飯?

工會擔心院方調查出過度美化的結果,延宕適切檢討改善的時間,因此決定調查期間每天到東址門口發傳單解釋,呼籲護理師勇於誠實填報,希望調查都能反映真實,作為明年初雙方會議的討論基礎。

昨天第一次發傳單的過程受到不少阻撓,包括醫院駐衛警和警察都來勸離,責怪工會害醫院沒面子。今天因為低溫潮濕,人潮駐足聆聽的時間明顯縮短,保全和警察也僅短暫關切即離去。

聲援者表示,工會沒有什麼管道可以向員工傳達訊息,沒有權限使用全院信箱,院內閒置的公布欄也不讓工會貼軟性活動的海報,只好用最土法煉鋼的方式。只要院內調查還在進行,工會還是要盡所能宣傳,希望鼓勵員工勇敢填報真實狀況。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運動防護、延緩失能 物理職能治療明年可望直接服務

2019-12-04 17:01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歷經多次公聽會討論,在多位立法委員及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積極協調下,社福衛環委員會今通過物理治療師法及職能治療師法修正條文,為衛福部所提出之折衷版本。修正重點為「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延緩失能照護或特殊教育為目,且與傷病治療無涉者」,民眾可不需取得醫師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直接找治療師服務。條文後續經院會二、三讀,最快明年上路。

今日衛環會為討論此修正條文,衛福部部長陳時中、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衛環委員會召委陳宜民、立法委員吳玉琴、陳靜敏、邱泰源等人,熱烈交換意見將近半小時,過程數度僵持不下,會議時間暫停許久。

石崇良表示,上述法規已逾20年未修正,訂定之初是以疾病治療為概念,要求經由醫師開立診斷、照會或醫囑後,治療師才能執行業務。現在隨著國內人口老化,長照需求增加、健康促進、運動防護等觀念和服務都在進步,法條有必要配合時代變遷,做出修正。

吳玉琴表示,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都已走入社區,在推動活躍老化、減緩失能、運動防護等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卻因為過時法條而時時擔心觸法,此修正有助國家推展長照服務,也能幫助民眾更便利、快速取得專業的運動及健康促進相關服務。

邱泰源表示,自己是最早幫助物理治療師在社區工作的醫師之一,因為他的立場始終是把民眾健康放在第一位,雖然這個修正版本醫界一定不滿意,但他也是要去承擔。希望治療師及醫師雙方團體大家各退一步,才能取得折衷共識。石崇良表示,目前國內物理治療師及物理治療生共有約8千多位,職能治療師及職能治療生約有3千多位,修正條文今通過後,將送入立法院等待二、三讀,最快明年上路。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別再傳了!「滕西華喬病床」是不實謠言

2019-12-02 20: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醫界盛傳近十年前某篇報導中的錯誤,深信親民黨不分區立委排名第一的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滕西華,曾經為了幫父親喬病床,動用特權打電話給三位立委和健保署高層施壓。

經過多年來的以訛傳訛,各種充滿想像力的指控,這些年間經常成為攻擊滕西華的素材。滕西華今在臉書首度駁斥,還原始末,原來當年她是與多位醫藥記者描述自己忍著不去拜託任何人的過程,其中一位記者只聽一半就離開並誤報。當時在場諸多記者亦證實,滕西華所言為真,並呼籲醫界莫再傳假消息。

滕西華今晚間於臉書表示,她從答應提名不分區的那天起,就有準備會被再舊聞重炒,沒想到傳聞實在是越來越有想像力,再不說明,不但有辱天上父親的名譽,也對不起支持她的醫界好朋友。

滕西華表示,大約2007年前後,她年邁失智的父親,因意識不清到固定就診的中部某醫學中心急診就醫,因為神經內科病房滿床,在急診等了兩天。等待期間,她父親三叉神經痛得厲害,卻因為止痛藥「導致急性腎衰竭」而不能吃藥,哀痛聲音嚴重影響到急診其他病人。

滕西華趕往醫院的途中,曾經打電話給一位擔任腎臟科醫師的朋友諮詢病情,到了醫院,她便與急診總醫師討論能否改排腎臟科病房,醫師也正有此意,便順利入住了當時很空的腎臟科病房,根本不需要喬病床。

滕西華表示,當時確實有兩位很要好的非營利組織朋友在擔任立法委員,但她都沒有找他們求助,甚至當年最深的罪惡感是面對媽媽在急診室看著她說:「你爸爸都這樣了,你要不要想想辦法拜託別人?」她還是忍痛沒有做出任何請託。另外一位好友,當時因為知道她父親的事,曾經想找其他立委協助,但滕西華決定不要,因此根本沒有去聯絡。

幾年後滕西華在某個討論急診滯留的記者會會後,和幾個記者閒聊到此事,其中一位平面媒體記者,聽一半就離開,竟寫出「滕西華找立委喬床」的烏龍報導,後來這位記者及其所屬媒體也向滕西華致歉了。

「二十幾年來,我在公益社福領域無愧於心、也無愧於專業,更無愧於弱勢,也不曾因而獲取私益。」滕西華說,部分醫師總是說她「仇醫」,但她沒有仇醫,她只是更願意把「病人權益」放在前面。醫師和病人的關係就像雙人舞,雙方都好,才能和諧合作,所以醫療體系的勞動負荷和條件也同時是病人安全的議題。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擺脫大象鼻/健保署長李伯璋 已研究提高相關給付

2019-12-01 22:0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鼻胃管被過度長期依賴的現況逐漸受到社會關注。專家指出,其實很大部分的鼻胃管都是未經評估就裝上的,原因與醫療團隊對吞嚥議題不熟悉、人力不足、給付不足、專業分工不明確都有關係。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減少依賴鼻胃管、促進以口進食,是健保署高度認同目標,已研究調查提高相關給付,讓長輩脫離大象鼻。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長照推廣委員會委員長、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表示,醫學中心通常對於放置或移除鼻胃管有標準作業流程,特別像是初次中風的個案,都會例行評估吞嚥。

但在很多醫院的例行評估流程沒有吞嚥評估,許多衰弱的、疾病的病人,只要有發生過嗆咳或被認為有風險,就會在沒有被評估或訓練過的情況下,直接建議裝上鼻胃管。

蕭麗君說,居家長照服務經驗中如果家屬能協助配合,許多個案都能恢復以口進食,但其中最大挫折是當個案因故再入院,重新回家時又插上鼻胃管,個案未經評估就被醫療人員再三告誡不可自己吃,自信全失。

蕭麗君表示,如果醫療團隊認為個案有嗆咳風險,應該先考慮吞嚥評估、吞嚥攝影、喉內視鏡等檢查,根據評估結果擬訂個別化的吞嚥治療計畫。

為什麼評估常被忽略?蕭麗君認為,主因是目前醫療團隊對吞嚥這個領域不熟悉以及人力不足。以吞嚥檢查中給付較高又不費時的吞嚥攝影為例,醫院可能沒有該項昂貴儀器,或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放射診斷科醫師可以判讀或執行這項檢查;喉內視鏡也一樣,需要經培訓的耳鼻喉科醫師才能做。

至於語言治療師所做的吞嚥評估,包括理學檢查、病史評估、腦神經檢查、口腔動作檢查、口咽進食測試、喝水測試等,是其中最花時間但給付最低的,只有350元。蕭麗君表示,病人配合的情況下也要半小時才做得完,如果病人不容易跟從指令,評估超過一小時也很常見,而且語言治療師的人力也是捉襟見肘。

衛福部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僅993名語言治療師在醫療機構執業,其中三分之二在醫院,三分之一在診所,平均每十萬人口只有不到五位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表示,美國平均每十萬人口有四十個語言治療師,但仍覺得太少,台灣是每十萬人口不到四個。目前醫院能做吞嚥評估的人力不足,大部分長照機構根本沒有語言治療師。

蕭麗君說,為了滿足居家長照需求,目前開放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護理師都可以去做吞嚥進食訓練,給付一次1500元,但缺乏吞嚥評估作為基礎,大多只能做很保守的訓練。專業分工不明確也讓服務缺乏系統和目標,訓練效益不足,案家常感到困惑,覺得服務並未切合以口進食的需求。

要從源頭減少大象鼻,蕭麗君建議,出院準備流程就應該要納入吞嚥的測試和評估,並且釋出評估結果,可幫助病人回家後繼續接受居家吞嚥訓練,會更加安全而且有效。此外,建議應規定每個機構都要有一位兼職語言治療師,治療師固定巡迴,協助評估吞嚥狀況,並將指導機構護理人員或看護延續訓練計畫。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畢嘉士:我想給病人的不只是醫藥 是平等和尊嚴

2019-11-27 19:1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畢嘉士社會福利基金會及屏東基督教醫院今共同發布消息表示,高齡93歲的畢嘉士11月15日於挪威安享天年。他生前曾受訪表示,當他面對當時台灣社會避之唯恐不及的痲瘋病患,「我知道我要給他們的不只是醫藥,我要給他們尊嚴,我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關於這一點,屏東基督教醫院前董事長劉侃有親眼見證,畢嘉士與被社會遺棄的痲瘋病患之間,有超越醫病關係的連結。劉侃表示,有一次他載畢嘉士去樂生療養院,院民看到他出現,到處去通報,所有能走的人都出來,站成一排等著他,畢嘉士都記得他們的名字,甚至還記得他們的傷口。探望臥床院民時,大家此起彼落的歡呼說「畢醫師回來了」,畢嘉士走到有一位手指、面容都因痲瘋病而殘缺的瞎眼老婦人前,輕輕叫出她的名字,婦人原本沒有表情的臉,忽然浮現一個非常燦爛的笑容。

這段過程讓劉侃非常震撼而且感動。他說,畢醫師在樂生療養院只服務了兩年,而且已經離開了二十年,如果不是真的很關心一個人、密切建立關係,不可能過了這麼久,還記得這些院民的名字。反過來說,畢醫師只在這裡待了兩年,他到底做了什麼,給這些院民活下去的勇氣?

劉侃表示,原來過去在樂生有許多醫師是基督徒,但他們周日去院區的教會做禮拜,會穿防護衣。但畢醫師和夫人從第一次去做禮拜開始,都是和病人穿一樣日常的衣服。這些院民當時與世隔絕,形同被社會遺棄,很多人都尋死了,院區裡的每棵樹上都曾經掛著一個上吊的人。當他們遇見一個把自己看作是平等的醫師,彼此之間沒有分別,都是上帝所愛的弟兄姊妹,他們之間便產生了超越醫病關係的連結。

畢嘉士他在台行醫30年,畢醫師為終結痲瘋病、結核病,尤其是小兒麻痺症貢獻極大。追思禮拜將於2019年12月13日假屏東基督教醫院集會堂舉行,由基金會與畢醫師創辦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屏東勝利之家」聯合舉辦,並邀請畢醫師的台灣友人、同事與病友齊聚,共同緬懷畢醫師對台灣醫療與弱勢照顧的貢獻。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細胞治療官網下個月上線 可查治療成果、專線檢舉

2019-11-24 18:13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醫學院今舉辦細胞與基因治療研討會,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指出,衛福部年底前將開放細胞治療技術資訊揭露網站,內容包括四大重點,包括衛教資訊、已核准施行的計劃、進行中的人體試驗、檢舉專線,衛福部將嚴查未經許可的治療,避免劣幣逐良幣。

石崇良表示,網站預計每個月至少一篇衛教資訊,幫助民眾更提升細胞治療的知識。有了資訊,民眾能了解已核准的治療計畫有哪些、成果如何,也可以主動詢問醫師自己是否適合參加人體試驗。網站也將幫助醫療機構作業更便利,申請計畫、上傳成果報告、通報不良反應,都可以透過網路上傳。

石崇良說,去年九月公布細胞治療特管辦法以來,目前國內已有六個治療計畫獲准,包括三總及中國附醫各兩項計畫、花蓮慈濟及北醫附醫各一項計畫,全都是針對癌症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加上目前審核中的計畫,今年底總共會有十個治療計畫。

目前僅開放自體使用、風險性低、安全性可確定的適應症。醫療機構必須擬定計畫書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許可,細胞備製場所也需要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每次申請最多核准三年。 此外,醫療機構必須每年提結果報告,每個病人都要至少追蹤一年並回報追蹤結果。如果有影響病人權益或安全,發生不良事件的數量或嚴重度有異常,衛福部可以終止許可。

胃藥用於催生 婦產科醫學會要求充分告知

2019-11-24 21:57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針對「喜克潰」用於人工流產和催生,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雖然適應症外使用遇有醫療糾紛時容易引起爭議,但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指引允許使用,國內也不會禁止,將加強充分告知病人,日前婦產科醫學會決議,將製作標準格式的告知同意書,並要求醫師用藥前,充分告知病人。

為何國內醫師選擇使用「喜克潰」於催生?醫師指出,健保給付陰道生產採論病例計酬的包裹式給付(DRG),一個案例固定給付三萬多元,不藥效快、成本低的米索前列醇對醫師來說,具有省時又省錢的誘因。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資料顯示,健保給付用於催生和流產的藥物,去年給付金額前三名分別為前列腺素的陰道塞劑,每錠三〇九元,以及兩種催產素注射劑,每劑是廿一元;適應症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米索前列醇價格最低,每錠十點三元,米索前列醇價格明低於其他藥品。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表示,健保DRG審查只看用藥數量、住院天數,不看用藥和處置內容,建議健保署應要求醫療院所申報時,把醫令都報上來,才能監測臨床指引落實,並且觀察沿用國外臨床指引對於提升病人安全的成效。如果發現國外指引有不適合台灣之處,也能即時發現並修正。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申報資料完備確實有助提升病人安全,他未來將納入給付制度改善的討論方向。

低價胃藥成催生常用藥 專家籲正視對母嬰健康的威脅

2019-11-24 21:56聯合報 記者楊雅棠、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原用於治療胃潰瘍的口服藥物「喜克潰錠」(Cytotec)」,成分為米索前列醇,因有子宮收縮的副作用,成為催生及人工流產替代用藥,但因藥效迅速,劑量若拿捏不當,可能導致子宮過度收縮、子宮破裂、甚至胎死腹中。專家提醒,應正視「喜克潰」使用不當對母嬰造成的嚴重威脅。

醫策會六月公布的生育事故學習案例,特別以實際案例說明,應避免足月時使用米索前列醇,且使用應注意劑量及監測,密切注意是否有子宮破裂徵兆。沒想到九月底又見憾事,一名產婦到新北市某婦產科診所分娩,子宮破裂大量出血,造成胎兒死亡,主治醫師受訪時提及曾使用「米索前列醇」,也就是喜克潰錠。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喜克潰」藥品說明單上並未列入婦產科相關適應症,但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於二○一七年公布「喜克潰」單獨使用指南,讓婦產科醫師遵照指引劑量和途徑給藥。由於前列腺素陰道塞劑常缺貨,今年七月到十一月就缺貨四個月,許多醫師便使用「喜克潰」,縮短陣痛時間。

不過,開業婦產科醫師徐金源提醒,使用「喜克潰」應該謹慎小心,若用於足月催生,使用劑量約為八分之一到六分之一錠,因藥效來得快,一旦沒拿捏好劑量及用藥時間,可能導致子宮過度收縮、子宮破裂、甚至胎死腹中。徐金源表示,他自己開業這麼久,從來不用這個藥催生。

醫藥公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適應症外使用(Off-Label Use)」愈來愈普遍,「喜克潰」已是婦產科常用催生藥,建議藥廠在仿單上加註在何種情況下可使用,以避免疑慮,如有意外,當事人還可申請藥害救濟。生產「喜克潰」的輝瑞藥廠表示,將檢視相關資料及科學證據,與總公司討論是否新增適應症。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適應症外使用在臨床非常常見,但必須滿足四大條件,包括病人有需要、有科學證據支持、充分告知同意以及後續追蹤,對於「喜克潰」使用,將請婦產科醫學會加強對醫師說明與臨床觀察。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國民年金排除部分軍公教 法律學者:難以正當化的差別待遇

2019-11-19 17: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今舉行「展望國民年金的下一個十年」研討會,會中有法律學者提到,目前國民年金保險制度設計,對於某些軍公教身份者有難以正當化的差別待遇。因為根據現行規定,公保、軍保、勞保年資超過十五年,或是從上述保險一次領取老年給付金額達到五十萬以上者,就不能再參加國保。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孫迺翊表示,年金制度的意是提供老年基本經濟安全保障,但目前以「福利資源配置不重複」為由排除某些人不能參加國民年金保險,其實是創造制度的漏接。孫迺翊舉例說,如果一位軍人四十歲退役,領了一次性的給付,但這筆給付能保障他二十五年後的老年經濟安全嗎?孫迺翊認為,從此角度看,其實並沒有正當理由去排除這類個案來加保國民年金。

孫迺翊表示,有些人認為每個月三、五千元不多,但對於一些四、五十歲就喪失工作能力或家庭連結斷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來說,反而會因爲到了法定年紀、可以得到社會資源而得救,這幾千元可以幫助他定下來,例如有一個最基本的住處。

政大法律系教授張桐銳表示同意,認為這樣的差別待遇是難以正當化的。張桐銳表示,國保的立法理由,是為了保障沒有從相關社會保險獲得適足老年經濟安全保障的國民及遺屬。軍人退伍時已領取軍保退伍給付,或公務人員離職時已領取養老給付,後續再受僱從事工作,只要滿足勞保條例第六條之要件,都可以再加入勞保,為達成社會保險之規範目的,似乎沒有必要限制已領取社會保險老年給付者參加其他社會保險。

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國保是為了接住那些沒有其他社會保險老年給付的人,所以像是領月退俸的退休軍公教人員,就不能再參加國保,這部分較無爭議。勞保年資達到十五年,是可以按月領取勞保年金的,如果一次領,平均就是五十萬,基於上述考量,才有現行規定。

商東福表示,國保是強制的社會保險,既然是強制,涵蓋範圍必須要畫一條線,但要畫線,必然會左右都為難。國保是中長期的改革,相關議題需要持續討論、凝聚社會共識,並就社會共識高的議題,依序進行有滾動式的修正。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生育事故即時關懷不理想 衛福部預算遭凍支

2019-11-08 10:3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根據「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保障婦女遭逢生育事故時能獲得國家補償,同時要求醫療院所應於事故兩天內提供說明溝通和關懷協助,藉此改善醫病對立及產科執業環境。不過2018年救濟報告顯示,有34%產家於事故後5天內皆未受到關懷,引起陳宜民、李彥秀、徐志榮等立法委員關切,凍結衛福部醫政業務預算300萬元,要求改善。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邱珮文表示,生產演變為事故,所造成的心理衝擊是比一般醫糾更劇烈的,因此關懷更顯重要。未做到積極關懷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沒有罰則,再者是人力不足。

邱珮文說,法規要求醫院應成立囊括法律、醫學、心理、社工等專業的關懷小組,若未做成立會被罰鍰,但若未做到兩天內關懷則無罰則。診所方面僅規定需委由專業人員關懷,但未定義專業人員為何,加上診所人力資源也比較受限,不易做到積極關懷。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根據救濟報告,獲得救濟金撥付的民眾有高達八成對關懷服務感到滿意,只是院所和產家雙方對於關懷的定義有落差,有些人認為要院長出面致意才算關懷,但其實關懷在第一時間病情說明的時候就已經啟動了。

黃閔照表示,醫學會已在全台各區舉辦多場生產事故溝通關懷實務講習,並要求各縣市婦產科醫師公會,要成為當地婦產科診所進行關懷服務的後援。「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是產科建立不咎責文化的契機,也是產科人力回流的助力,醫學會將繼續協助改善,希望關懷服務讓民眾更有感。

促成「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前立法委員、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她知道醫學會努力促進醫師與產家的良好關係,甚至針對關懷服務撰寫指引,內容完善,但民眾端感受有落差,衛福部和醫學會應積極改進。

黃淑英提醒,補償、關懷、除錯是「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三大核心精神,目前補償和關懷成果不錯,但除錯部分確顯不足,醫策會所公佈的生育事故學習案例,內容略嫌避重就輕。黃淑英認為衛福部應為重大生產事故進行根本原因分析,並提供醫學會做經驗學習。

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為了彌平雙方對於關懷的認知落差,今年調查更加明確細分病情解釋、口頭關懷的時間,目前調查結果已趨於一致,民眾也有九成滿意度,希望經此改善和說明,預算能准予動支。至於醫策會的學習案例,並非避重就輕,而是著重將醫院內部檢討轉化為可供經驗學習的教材,並避免加重目前社會風氣的咎責反應。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是臺灣首部醫療事故相關的救濟法案,也是世界首創涵蓋所有生產事故的不責難救濟條例,2016年6月施行至106年底共受理286件申請案,審定總救濟金額1億3080萬元,106 年婦產科住院醫師招收率回升至100%。

倡議難、專業醫師少 腦庫成立還有好多關卡

2019-11-18 09:1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成立腦庫的呼籲,在台灣已經喊了超過二十年,今年才在採檢時間有所突破。在這條路上長期奮鬥的醫師及病友團體分析,腦庫是不賺錢的機構,政策上屬於較邊緣的議題,募款和倡議都非常困難,必備的神經病理專業人才也極度稀有,都是導致腦庫難以成立的原因。

台大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表示,腦庫光是採檢流程就很複雜,需患者生前簽同意書、往生後迅速取腦,取腦後還要神經病理科醫師完成病理檢驗及診斷,才能進庫。腦庫設置及運作上亦需符合多項法規,建置使用者委員會、倫理委員會等單位,難度頗高,目前台灣並沒有很多醫院願意去做。

台大醫學院病理學研究所所長鄭永銘表示,台灣的神經病理科醫師通常專精於腫瘤,具備退化性神經病理研究專業的醫師,全台灣可能只有個位數,有興趣的醫師還得出國去學。台大醫學院已選定一位病理科醫師,明年起將出國兩年,學習腦庫運作及神經病理專業。

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前理事長宋秉文表示,成立腦庫是放眼未來,在短期內看似燒錢、無利可圖。但相關病友團體其實非常支持,自發搜集同意書,目前包括小腦萎縮症、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病友團體,至少收到十幾位病友同意書。

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秘書長涂衛成表示,協會倡議成立腦庫十幾年,過去社會觀念未建立,對病人或家屬都很難談下去。近幾年器捐風氣漸開、民眾對藥物研發期望提高,接受度提高。國衛院論壇推動討論、有具體進度,病友意願更明顯提升,光是昨天就收到五份同意書。

涂衛成表示,器捐可以救人,捐腦也可以救人。退化性神經疾病病友飽受煎熬,卻願意用自己的身體為未來的病人留下一些盼望,希望腦庫可以順利成立,讓病友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婚姻為何這麼難?鄧惠文:因為看著對方眼中的自己

2019-11-13 12:5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先生說「她最近睡不好,就一直對我發神經。」被說成病人的太太,彷彿也扮演稱職病患,開始情緒激動痛罵先生。先生兩手一攤說「你看,就是這樣,誰受得了。」當治療師嘗試解除太太的病人角色,把問題聚焦在雙方的關係,先生發現自己的版本不被接受,也忍不住動怒,開始拒絕出席治療,甚至攻擊治療師說「我都結婚30年了,還需要20幾歲的年輕人來教嗎?」

在婚姻治療室裡,這是再尋常不過的場景。知名作家、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在2019年11月10日舉行的婦產身心醫學會擔任壓軸演講者,談「中老年的婚姻問題與治療」。鄧惠文說,當婚姻開始出現衝突,可能代表其中一方的人生階段角色在改變,有時候罵小孩其實是在罵老公,嫌老公其實是在嫌婆婆,能不能向前走,就看每個家庭能不能看出那個行為背後的呼求。

英國精神科醫師Henry Dicks提出「婚姻中的投射性認同」,自己和伴侶長期相處的經驗,構成「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在他心目中是怎樣的人」,這樣的投射,深深影響著許多人的婚姻關係。鄧惠文表示,互相的投射性認同是關係成長的必要驅力,如果完全沒有這樣的連結,關係就會不親密。健康的投射性認同,關鍵在於所投射的不是憎恨的部分,而是雙方都能覺察和承受的期許,可以為彼此帶來自我成長的目標和成就感。

但有些婚姻中彼此投射的,是負面的、令人困惑的部分。鄧惠文表示,人會把配偶看成是自己的某一部分,會根據自己對這部分的評價來對待伴侶,如果是高評價,就會對他很好,但如果評價不高,就會有許多矛盾。

舉例來說,許多男性對於處理自己的情感是壓抑而且不熟悉的,他們和情感豐沛、表達能力強的女性結婚,一部份是因為嚮往對方能夠展現自己缺乏的這一面,但同時也投射出他自己對這些特質的貶抑,所以相處久了,又會攻擊太太不理性。太太尋求先生的肯定,卻又困惑「為什麼他好像利用我,又貶抑我?」,好像只能不斷透過犧牲付出,才不會被拋棄。同時先生感覺自己數十年來,在太太眼中就是個壞人,因為自己這輩子享有許多太太的奉獻,因此才成為被太太怨恨的對象。

該怎麼從這些複雜的訊息中萃取出關係成長的養分,鄧惠文表示,婚姻治療是一個可能的路徑。她說,婚姻治療常常是很痛的,是一個「理解的實驗場」,所治療的是「關係」,不是個人。婚姻治療不會預設怎樣的結果才是成功,目的在於提高覺知,學習從客觀位置去看並且描述彼此的互動,看出自己和對方習慣扮演的角色、行為背後的呼求,進而重新整合彼此的需求和感受,找出更理想的相處之道。

鄧惠文說,目前很多教學醫院的身心科、開業心理諮商所、民間基金會,都有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經培訓的護理師等具專業資格的人員,可提供婚姻治療。建議想嘗試婚姻治療者,可先思考自己的需求,是想要短期獲得具體建議,或是不喜歡別人告訴自己怎麼做,想花點時間自己思考,然後先以電話詢問相關單位,以了解符合自己需求的治療取向。

後中年婚姻危機 鄧惠文:根源於內外交迫的自己

2019-11-13 12:5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當情緒勒索、童年創傷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亮麗活躍、說走就走成為熟齡生活新標竿,在這波洪流下,許多「後中年族群」正承受著強烈的衝突感和孤寂感,難以述說的情緒糾結在心,演變為自己和伴侶都難以承受的埋怨、焦躁、失眠、爭吵。

知名作家、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在2019年11月10日舉行的婦產身心醫學會擔任壓軸演講者,分析內外在的價值衝突,及其衍伸的身體化問題,正是現代人身心健康及伴侶關係共同面臨的挑戰。

鄧惠文引用中研院年初公佈1984年至2015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指出,20多年前,高達六成民眾認為婚後應與公婆同住,僅11%認同「個性不合」可構成離婚理由,多半認為沒有外遇、惡習、虐待,怎麼能任性離婚。現僅27%民眾認為婚後應與公婆同住,且超過六成民眾認為個性不合可以構成離婚的正當理由。

鄧惠文說,當外在環境價值觀改變,與自己內在價值觀相衝突,容易衍生身體化的反應,例如失眠、焦慮、憂鬱等狀況。例如許多男性在中年之後都會有體力、腦力大不如前的恐慌,回首過去卻發現自己受限於家庭的約束,並沒有盡情體驗和發展自己想做的事,眼看已經離死亡更近了,自我實現變得非常的迫切而令人焦慮。

至於女性,鄧惠文說,無論社會怎麼變,「社會來決定女性應該怎麼活著」這件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女性中年後驚覺自己一生的付出和犧牲,某種程度竟是不尊重孩子界線的侵略行為,強烈感受到自己好像蹉跎了什麼。過去認為女性進入家庭應將自己的事業退居後位,優先為家庭付出,現在卻流行女性要經濟獨立、樂活自信、運動逆齡、一個人旅行⋯過去要求一套,現在又要求一套,女性也感到憤憤不平,為什麼自己永遠不夠好,永遠被要求這麼多。

這時伴侶間的衝突就變多了。鄧惠文分析,女性覺得要討回自己被蹉跎的青春,把失落感和挫折感化作對伴侶的抱怨;而男性內在自我實現的焦慮,也使他們對於伴侶的抱怨和設限,格外容易反彈。雙方都急欲脫離某些家庭或社會角色的籠罩、需要重新整合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鄧惠文表示,台灣每年大約都有五萬多對伴侶離婚,其中四成是結婚10到20年的老夫老妻。結婚25年以上的離婚率又下降,不知道是真的關係變好,還是一種無望,因為婚姻治療的經驗顯示,其實結婚越久,越難治療。鄧惠文說,抱怨和不滿,其實是因為還想要追求幸福,如果能夠看見自己和對方行為背後的呼求,不論這個幸福是繼續一起生活,還是分開,都是能夠幫助彼此相處得更好的契機。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三歲以下幼兒有專責兒科醫師 明年起試辦五年

2019-11-03 18:51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孩子愈生愈少,衛福部致力優化兒童健康醫療網,進行跨部會整合和個案管理,從懷孕開始追蹤每位兒童的發展評估、疫苗接種、牙齒塗氟、就醫轉診等,並即時為高風險家庭連結社政和衛政服務。預計明年先從部分縣市小規模試辦,後年起連續四年擴大推動,希望三歲以下幼兒都有一位專責兒科醫師。

衛福部舉辦幼兒專責健康照護實務研討會,醫事司簡任技正劉越萍在會中報告「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劉越萍表示,政府因應少子化,最基本要把出生的孩子要照顧好,「一個都不能少。」但目前新生兒死亡率、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體重過重百分比、偏鄉兒童醫療照護等方面,與鄰近之日本、韓國相比,台灣都還有改善空間,目前55%兒科醫師在基層,是最貼近兒童的生力軍。

為改善上述問題,衛福部計畫分周產期照護、幼兒專責照顧、兒童急重難症等三大方向,優化兒童健康醫療網。針對幼兒專責照顧,衛福部預計2020年先使用衛福部醫療發展基金,挑選部分具代表性之都會及偏鄉縣市,進行一年期小規模試辦。2021年至2024年再推四年期試辦計畫,目前計畫在國發會審查中,年底若通過審查,未來四年將以公務預算支持,每年編列兩億多元擴大全國試辦。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很多偏鄉只有醫院有兒科醫師,都會區則是基層兒科醫師和兒童都比較多,優化兒童醫療網要做的,就是分別考量偏鄉和都會的需求和特性,為兒童建立產科和兒科的連結、社政和衛政資源的整合,兒科專責醫師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守護者。正因為不同區域需求各異,所以明年先小規模試辦,根據試辦結果對計畫進行細部調整。

劉越萍表示,從衛生所追蹤預防接種,觀察到幼兒滿一歲的第五次預防注射,使用率會驟降,但其他像發展評估、口腔衛生等部分,衛生所也無法追蹤。相較於社政單位介入時常被拒絕,醫療體系關懷兒童健康反而比較容易成功接觸到可能的高風險家庭,可望將社安網目前的斷點連接起來。

面對有醫師擔憂,專責醫師制是否將要求兒科醫師做家訪?劉越萍表示,大部分兒童是健康的,最需要的是加強衛教指導。至於特殊情況的辨識和通報,劉越萍表示,現在因為大家對這個制度太陌生,才會不知道怎麼做,衛福部已規劃「幼兒專責醫師服務手冊」及相關教育訓練,協助醫師了解現有照護資源,並逐漸建立辨識和通報的觀念。

台大兒醫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家訪議題應該要分成兩部分,首先是新生兒訪視,在許多國家,新生兒訪視是三天內一定要做的,訪視人力可委派社區內受過訪視相關訓練的社工或保母,不一定要醫師去看。如果有是健康有問題的新生兒,就會更頻繁的家訪,確定照顧還不錯,再慢慢拉長訪視頻率。沒有新生兒訪視的國家,則多半會提供24小時專線電話,讓家長可以詢問照顧或教養的問題。

呂立表示,有些部分醫師介入是必要的,對於身心狀況較為特殊、兒虐、高風險或脆弱家庭,建議兒科醫師一起前往訪視,因為如果只有社工去,家屬常覺得自己被控訴而不願配合,醫師或護理師若經過家訪相關訓練,現場檢視孩子生活的環境、家庭溝通互動的方式,對於發現潛在危險、預防傷害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診所剖腹產率高於醫院 十個產婦四個剖腹

2019-10-28 21:3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有醫療需求的合理剖腹產率是10到15%,提醒現況高於此數值的國家,可能有非醫療因素導致婦女暴露於不必要的手術風險。根據健保最新公布「各總額部門醫療服務指標 」,診所剖腹產率已高達四成,高於醫院33%,且醫院剖腹產率過去三年持平,診所剖腹產率不降反升。

健保統計全國西醫基層診所及醫院剖腹產率,診所在今年前三季平均高達39.86%,與2016年相比,成長5%,且診所剖腹產率在今年第二季達到40.54%,為近四年最高;醫院剖腹產率持平在33%,今年前三季平均32.86%,比2016年減少1%。

曾在醫學中心服務的四季和安婦幼診所院長徐金源表示,診所剖腹產率高,可能有非醫療因素。相較於醫院,診所配合度高、環境溫馨、設備豪華,特別吸引某些怕痛、不想自然產、想看時剖腹的產婦,可能因此導致診所剖腹率較高。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分析,大醫院隨時有麻醉科醫師,當待產狀況變化時,較有餘裕選擇等待觀察,但一般診所因應資源不如醫院,加上少子化社會對生產結果寄與厚望,認為有風險出現,診所就可能優先考慮剖腹產,以免應變不及、衍生糾紛。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陳玫儀表示,產婦可能有個人因素或特殊狀況而需要剖腹產,但真正自主選擇的前提,應基於完整了解自然產及剖腹產的相關風險,包括對於日後懷孕生產的影響。

陳玫儀指出,許多研究證實,剖腹產因麻醉風險及血栓、感染與沾黏等併發症,產後30天內需要入院的機率比自然產高出2.3倍,未來若因疾病需要動子宮手術,出現術後併發症、需要更多輸血的機會都提高。此外,剖腹產婦女下次懷孕時,有較高風險出現前置胎盤和植入性胎盤,兩者都可能引發致命大出血,重複剖腹越多次,風險越高。

產程遲滯是目前臨床執行剖腹產的主因之一,陳玫儀提醒,其實不恰當的待產限制和遭濫用的無痛分娩,都會導致產程遲滯。如果產婦懷孕時就認識產程和各種因應產痛的策略,待產時能被支持下床自由活動,產痛和身體活動都有促進產程順利的作用。

黃閔照建議,健保署應細分剖腹產率類別,優先檢視「初次足月頭位的剖腹產」比率是否過高。他推測目前診所剖腹產應以「頭胎剖腹後再次剖腹」為主,因爲有前置胎盤、妊娠高血壓等高危險妊娠症狀的產婦,僅占一成,幾乎都在醫院生產。

陳玫儀表示,即便是頭胎剖腹,下一胎仍有機會自然產,但生動盟搜尋資訊及接觸許多案例後發現,醫師幾乎不會主動告知曾剖腹的產婦還有自然產的可能性,而且即便產婦有高度意願嘗試,也很難找到醫師願意協助。陳玫儀提醒,醫療體系如何採用剖腹產的適應症,也是高剖腹產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診所「逞強」接生?學會:診所和醫院應商擬轉診共識

2019-10-28 21:4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診所剖腹產率竟高於醫院,除有浮濫剖腹之虞,診所與醫院間的轉診是否順暢,亦引發疑慮。婦產科醫學會發現有診所為留住產婦,將可預知需額外照護的早產兒先接生、再轉送醫學中心,今年一月特別在會訊中提醒會員勿違背母體轉診原則。醫學會於六月公布「周產期照護轉診計劃書」範本,要求診所與後送醫院商擬轉診共識,以保障新生兒安全。

四季和安婦幼診所院長徐金源表示,現在確實有部分診所因為太過自信或經濟考量,該轉診的不轉診,硬是把產婦留在自己診所生產,甚至還要產家額外自費保溫箱,這對產家不公平,對新生兒更是危險。

徐金源指出,胎兒肺部發展到37周還有5%未成熟,35周以下早產兒更脆弱,多項器官未成熟,可能一出生就需要兒科醫師急救,就算轉診也要找到有保溫箱等特殊裝備的救護車,通常只有設備齊全的大醫院才有採購。

另外,轉診過程中新生兒很可能出現失溫或缺氧等併發症,研究已證實轉診會增加新生兒死亡率,因此若預期早產或其他導致母嬰需密切照護之風險,應建議產婦到有加護病房的大醫院去安胎、生產。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學會無權決定診所何時必須轉診,決議轉診條件由診所與後送醫院自行決定,但學會為積極促成,已公布「周產期照護轉診計劃書」範本,列出15個高危險妊娠轉診項目,供診所與合作之後送醫院參考,鼓勵院所間討論轉診共識。

黃閔照表示,目前國健署給付產檢費用,整個產程僅4、5千元,對照健保中相同檢查項目,金額僅約健保給付的7成,可理解診所為留住產婦而賠錢產檢,是為了健保的接生給付,但該轉診就是要轉。

黃閔照表示,「適時適地」的生產,省下的醫療費用是以百萬計,學會預計用三年推廣轉診計劃書,可惜目前缺乏誘因,建議衛福部能考慮給予診所「共同照護費」,以獎勵診所積極落實「母體轉診」。徐金源表示,共同照護費其實是杯水車薪,重點是診所要「憑良心」,以考量母嬰最佳利益為考量。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建議,衛福部應以生育事故救濟基金支持婦產科醫學會有更積極作為。首先可學習日本,根據生育事故救濟的案件資訊定期提出檢討報告供醫師參考,再者應依據實證及國內經驗制定指引, 幫助全國婦產科醫師凝聚共識並調整作法。

朱顯光建議健保署,應以全程照顧、論人計酬的思維重新調整生產給付的方式,不是接生的才拿得到給付,而是兼顧過程中照護的診所和醫院,照護品質越好,給付越高。國健署則應於媽媽手冊中提供更完整資訊,幫助產婦初步判斷自己是否需轉診,並知道如何查詢周產期照護的品質指標,作為選擇院所的依據。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根據分級醫療的精神及醫療法規定,若能力及設備不足以因應,依法就應轉診,健保署支持學會推動轉診計畫書維護母嬰安全,至於是否祭出給付誘因,將參考各國經驗,列入考量。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修法卡關 職能治療師做社區健康促進竟然違法

2019-10-27 20:3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10月27日是台灣的「職能治療節」,各縣市職能治療師公會都舉行慶祝活動,希望社會大眾更認識職能治療的服務。職能治療師全聯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職能治療師法的「業務內容規範」已經超過20年未修訂,不利於社區長照落實「預防延緩失能」的目的,目前正爭取透過修法,希望非屬疾病治療部分,不用再先經醫師診斷、醫囑及照會,即可由職能治療師於第一時間介入處理。

張自強表示,目前法規一律要經醫師開立診斷、照會或醫囑,職能治療師才能執行服務,導致許多治療師於社區帶領預防延緩課程時,要得先一一確認學員都有取得上述要求文件,才能避免違法。反觀許多無職能治療師資格的講師,帶領課程卻不受此限,仍然可以帶課,法規明顯不合時宜。

張自強表示,在台灣的職能治療教育下,合格的職能治療師絕對有能力獨立進行評估,配置相關輔具以及進行輔具訓練。今年年初職能治療師公會全聯會與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希望針對《職能治療師法》、《物理治療師法》當中的業務內容提案進行修法,希望讓非屬疾病治療部分,不用再先經醫師診斷、醫囑及照會,即可由職能治療師於第一時間介入處理,但由於與醫師單位仍未取得共識,導致闖關失敗,目前仍在透過公聽會搜集了解各界意見。

張自強表示,今年僅剩最後一個會期,將以審查明年預算為主,爭議性法案都暫時擱置,因此已幾乎確定《職能治療師法》的業務內容規範已無法再今年完成修法,今天是職能治療師節,也希望更多民眾能夠支持修法,希望明年的會期能夠修訂符合時宜的《職能治療師法》。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照顧自己就是愛太太 女性受配偶健康惡化影響大

2019-10-24 12:36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配偶之間的羈絆不只是情感,雙方健康的互相影響,就算沒有重大疾病或失能,依然存在。最新台灣本土研究研究發現,在正常老化的中老年配偶之間,當男性健康狀況惡化,其女性配偶在壓力疲勞、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相關指數,都出現顯著負面變化,但當女性健康惡化,男性在上述健康指標並不受影響。

成功大學老年所副教授邱靜如今年9月獲刊於知名老年學期刊(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的本土研究,針對483位居住具全國代表性54歲以上男女配偶,他們都沒有失能或重大傷病,正經歷一般老化過程,並完成抽血、問卷、尿檢、居家面訪等前後測。

研究者評估他們在六年前後,配偶健康狀況變化與自身健康指標變化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當男性健康狀況在六年間持續不佳或出現惡化,女性配偶在慢性疲勞指標、心血管疾病指標、代謝症候群指標,也出現顯著的惡化,且以配偶健康狀況持續不佳的女性最慘。

反觀女性健康狀況變差時,男性配偶在上述指標則無顯著變化,唯有女性健康狀況變好時,男性配偶在慢性疲勞指標看到顯著改善。

邱靜如表示,這篇研究顯示女性在家庭中的照顧負荷,不只是在配偶或家人有重大疾病時才會出現,而是在正常老化的過程中就持續發生,但相對來說,當女性出現照顧需求時,卻未得到同等的支持。

根據內政部調查,當55至64歲台灣人住院時,高達43.95%是由配偶或同住者在照顧自身健康,超過65歲者住院時,則有20.24%是由配偶或同住者照顧。而且當男性長者因病需要日常生活協助,絕大部分是由女性配偶或同住者幫忙,反觀女性長者需要協助時則多由兒子或媳婦協助。

邱靜如投入糖尿病照護十幾年,深知社會支持對於疾病管理的成功與否扮演關鍵角色。她在國際學術交流時發現,許多學者都有下列共同觀察。當爸爸為了控制糖尿病而需要吃健康餐,媽媽會煮給全家人一起吃,全家支持爸爸顧健康;如果媽媽需要吃健康餐,她會照常煮美食給全家人,自己要吃的額外準備、獨自吃完,以免不好吃被嫌棄。

過去研究發現,高血壓、憂鬱症、消化性潰瘍的人,其配偶得到慢性病的風險增加七成。當配偶健康狀況不佳,會讓人更容易失能、憂鬱症,隨著年紀增長,配偶間的健康狀況的同步性也會增加。日本「卒婚」正夯,這個年代的年長女性,已經開始想辦法逃開這些家庭中的照顧負荷。邱靜如提醒,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應更加針對女性的社會性別角色及特質,發展女性健康管理所需要的社會支持,才能讓男女性不論是獨老或是相伴,都能夠有活躍健康的晚年。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身體不說謊!姻親聚餐壓力憂鬱能改變腸道菌相

2019-10-23 12:0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年節常有家族聚餐,但節慶的歡樂氣息,能沖淡義務性聚會的心理壓力嗎?你的腸道菌有最誠實的答案。最新研究證實,耶誕假期與配偶父母相聚,腸道益生菌豐富度會下降,出現類似憂鬱症患者的菌相變化。醫師提醒,腸道菌相不好會惡化大腦對壓力的感受,促使負面情緒滾雪球般累積,甚至演變為憂鬱症,反之,透過飲食維持好的腸道菌相,也有助於提升抗壓性。

今年7月發表的這篇荷蘭研究在2016年耶誕節假期進行五天,針對24位20到40歲男女,紀錄他們這次假期是與配偶父母或自己的父母相聚,並搜集他們每天早上的新鮮便便,分析腸道菌相的變化。結果發現,相較於自家聚餐組,姻親聚餐組的腸道菌豐富度顯著較低;自家聚餐組的瘤胃球菌屬有兩支菌減少,一支菌是增加,但姻親組這三支菌全都是減少的。

研究者指出,過去有研究發現姻親帶來壓力,與婆家同住的女性有三倍風險罹患冠心病。這次研究進一步發現姻親聚餐和瘤胃球菌豐富度顯著下降有關,則呼應過去研究在面臨慢性壓力的動物、重度憂鬱患者身上,也有明顯較低的瘤胃球菌豐富度。有學者提議或許應進一步研究LGBT族群逢年過節回家時,腸道菌相受到的衝擊,或比較女性回夫家或娘家時,腸道菌相在哪種情境比較糟。

精神科醫師張立人表示,這篇研究雖未透過評估量表或唾液皮質醇去實際測量壓力,仍是值得重視的「腸腦軸線」好例子。張立人指出,壓力會改變腸道菌的生態,過去就有研究發現,和開學時相比,大學生期末的糞便,乳酸桿菌數量明顯下降,而且與壓力荷爾蒙增加有關。腸道菌生態也會回過頭來,惡化大腦對壓力的感受,讓人產生失控的負向思考,最後演變為憂鬱症。有研究將人類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糞便中的菌相,整組移植到老鼠體內,結果老鼠也得到憂鬱症。

張立人表示,這些研究證實情緒並不只是大腦主觀的感覺,而是既客觀又具體的存在,也揭示了透過調控腸道菌來改善憂鬱情緒、強化認知功能,會是有效的策略。目前已知的壞菌有梭胞桿菌、困難梭胞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彎曲桿菌等。好菌則有龍根菌、乳酸桿菌、脆弱擬桿菌、植物乳桿菌等。

要讓腸道好菌當家,張立人建議,要重視膳食纖維攝取,因為膳食纖維分解產生的丁酸等短鏈脂肪酸,就是好菌最愛的食物,也要多吃升糖指數低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注意勿偏食精緻澱粉、含糖飲料這些會壯大壞菌的食物。張立人提醒,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喝點無糖優酪乳,如果吃甜食喝含糖飲,只能帶來短暫幸福感,很快就會發現藉「糖」澆愁、愁更愁。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差額特材收費亂象 健保擬分級訂上限

2019-10-22 14:34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民眾想要自付差額用健保未全額給付的醫材,常面臨院所間收費差異大、不知道付出的價格與該醫材的效益是否相符。健保署上周預告修正草案,將全面訂定收費上限,未來新增的類別將擬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健保給付和民眾自付之比例,針對實證支持有效的新品,健保最多可支付四成,減輕民眾負擔。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此次修訂有兩大重點。首先將針對既有十類差額特材率制定上限價格,這樣一來,扣除健保依參考品所支付的金額後,民眾自付的差額會將比較標準化。至於新增的類別,除了同樣會制定上限價格,健保將不再找參考品訂支付價,而是依據實證分級,療效越好,健保支付比例越高。

蔡淑鈴說,針對目前有十類差額特材,包括人工水晶體、心臟支架等,過去做法是健保針對不同類別選定一個參考品,根據參考品支付價給付給醫院。但因民眾端沒有自付差額的上限,以至於價差很大,同廠牌同產品在不同醫院價差可能高達數萬元。未來針對這十類差額特材,一律要訂定自付差額上限,讓民眾自付的差額可以比較標準化。

未來新增的差額特材類別,蔡淑鈴表示,將依據臨床實證評估創新及功能改善程度,實證等級高,健保最多可以支付到四成,如此可以幫助民眾了解,健保支付比例高者,實證就是比較好的。

蔡淑鈴說,以某心臟瓣膜自付差額品項為例,該品項價格高達104萬,健保參考品僅給付43000點,民眾自付額高達百萬,差額自付的意義就不大了。針對這樣昂貴的品項,未來根據實證等級訂定的健保支付比例。將會讓民眾比較有感。蔡淑鈴說,目前討論中包括椎間盤植入物、椎體間的固定架,可能是第一波列入第十一類差額特材的項目。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高檔月子中心爆群聚感染 疾管署:九月底就該通報

2019-10-14 16:2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今年初甫於士林區開幕之知名月子中心「禾馨產後護理之家」,出現有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群聚感染,高達10名寶寶中鏢,院方疑似延遲通報。禾馨醫療營運長林思宏認為在快篩後7日內通報應屬合理範圍,但疾管署還原事發過程,研判9月29日一天內新增4名案例,依規定當天就該立即通報。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該護理之家9月24日出現首例,26日第二例,29日一口氣出現四例,然後10月1日兩例,2日和4日各一例,共十例。後於10月7日有民眾以電子郵件向疾管署陳情,疾管署通知衛生局,衛生局8日實地進行暸解,機構才於9日完成通報。

羅一鈞表示,根據「產後護理機構感染管制措施指引」規定,產後護理機構須依照「人口密集機構傳染病監視作業注意事項」進行傳染病的監視及通報,發現疑似傳染病群聚事件時,應「立即」通報地方衛生主管機關。依照該機構群聚事件發展之過程研判,9月29日當天新增四例,就應該要懷疑有傳染病群聚的情況。新生兒免疫力不成熟,感染RSV最嚴重可能引發肺炎、支氣管炎、呼吸衰竭等情況,不能輕忽。

林思宏表示,有關疾管署單方面提出的資訊,有些他並不清楚,還需要去查證。目前他掌握的資訊是,機構在10月5日快篩結果出爐就已經儘速通報,疾管署與衛生局到場了解時,對於上述處理流程也並未當場提出疑義。他強調,現在就等待台北市衛生局的後續調查結果,不想再討論。

疑延遲通報 疾管署證實知名月子中心發生RSV群聚感染

2019-10-14 11:2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周刊報導今年初甫於士林區開幕之知名月子中心「禾馨產後護理之家」,出現有呼吸道融合病毒群聚感染,高達10名寶寶中鏢,院方卻隱匿延遲通報。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今早已證實確有此事。

羅一鈞表示,疾管署掌握該月子中心在9月24日至10月4日,陸續有10位新生兒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症狀,經過檢驗確定為呼吸道融合病毒群聚感染,該月子中心於10月9日才通報。目前還有三名寶寶住院,七名寶寶已康復回家或返回該月子中心隔離休養。

疾管署根據現場了解及媒體揭露資訊初步研判,該機構疑似延遲通報,台北市衛生局已展開追蹤調查,並要求該機構加強感控管理措施,落實洗手和環境教育。

羅一鈞表示,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及相關規定,機構發現傳染病群聚事件時,應立即通報地方衛生主管機關。根據目前了解,該機構疑似有延遲通報之疏失,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三條,最高可處一萬到十五萬元罰鍰。

呼吸道細胞融合病毒(RSV)是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對嬰幼兒的威脅最為明顯。在台灣,每年約有一千名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高達九成是兩歲以下。

RSV感染率在五歲達到高峰,棘手之處在於病程進展快速,目前只能做症狀治療,但若症狀無法順利緩解,從發燒演變為嚴重呼吸窘迫,進而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可能只在數天之內。肺部嚴重發炎是不可逆反應,除了可能呼吸衰竭死亡,感染重症痊癒後也可能有氣喘的終生後遺症。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違法自費骨材流向成謎 立委批衛福部無登錄追溯制

2019-10-10 11:54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仕成精密科技公司今年1至7月違法生產的7萬多件「喜維克骨釘骨板系統」流入市面,衛福部食藥署昨天公布共80家醫院疑似使用違法產品,但廠商提供給食藥署與醫院雙方的資料卻兜不攏,病人端至今無從了解自己是否花大錢用了違法骨材。立委與民間團體痛批,病患的風險是怠惰的政府所造成,食藥署遲未建立植入性醫材之登錄追溯制度,已對民眾造成相當大的健康風險。

立法委員林淑芬昨在臉書表示,食藥署至今只公布尚未使用的數量,卻無法明確提供已經植入體內的骨釘骨板數量,也無法要求醫院提供已植入該批違法骨釘骨板的病患清冊,這顯示食藥署長期不願意建立高風險醫材登錄追溯制度、僅訴諸業者和醫師自主管理,已使民眾暴露於風險。她建議應比照目前歐美、日本作法,強制要求醫療院所將患者療程中所使用的全部醫材批號、序號登錄造冊之制度,如此一旦爆發不法醫材事件,即可發現所有使用過問題批號的患者,進行不良反應追蹤及通報,以保障病患權益。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說,現行醫療器材相關管理辦法有兩大問題。首要問題是,法規對於醫材流向的思維僅止於產品買賣,只追到醫院就斷掉了,針對醫材的實際使用者,也就是病人,卻沒有任何登錄和追蹤的機制。第二大問題是,目前醫材管理辦法將醫材分為低中高三種風險等級,卻缺乏明確定義,亦無分級管理概念。

黃淑英表示,這次違法骨材事件,目前食藥署只請病人自行詢問醫院,醫院自己向病人說明。然而「衛福部自己都不知道流向了,病人怎麼可能會知道?」她認為食藥署呈現事不關己的態度,應強烈譴責。

黃淑英說,以手術植入人體並長期放置之醫療器材都算是高風險,因放置於病人體內的時間,絕對遠高於上市前臨床試驗的時間,長期健康風險需要追蹤使用者才能偵測到,但台灣目前相關機制、資料全都付之闕如。

黃淑英舉例,美國FDA今年7月特定乳房植入物有引發罕見淋巴癌之疑慮,主動要求製造廠下架、廠商亦主動全球回收,台灣食藥署亦跟進要求廠商回收產品,但對於已植入該產品的女性,卻沒有對應的作法。此外,用於治療女性尿失禁和子宮脫垂的陰道人工網膜,因引發嚴重後遺症,在英美加澳紐等國皆紛紛禁用,台灣健保資料也顯示陰道人工網膜外露修復案件數逐年上升,但至今仍在使用。

黃淑英說,強烈建議政府應積極檢討管理疏失責任,並儘速將建置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之「使用登錄制度」,以追蹤個案健康情形與監測醫療器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陳鋕雄表示,新興醫材繁多,世界各國都面臨管理的挑戰,歐盟明年即將實施醫療器材法,規定醫材必須要有「單一識別碼」,相當於醫療器材的身分證,可以追溯到使用者,台灣可以借鏡。

違法骨釘骨板流入81醫院 台大、三總:食藥署未揭露問題批號

2019-10-10 00:31聯合報 記者楊雅棠、邱宜君、陳婕翎、陳雨鑫/台北報導

回收逾7.5萬支骨釘、骨板
「喜維克骨釘骨板系統」違法骨釘、骨板流入市面,衛福部食藥署昨天公布違法醫材流向與名單,共八十一家醫院疑似使用違法產品,包括台大醫院、三軍總醫院、北醫附設醫院等;共計回收七萬五千二百九十九支骨釘、骨板,但部分數量尚待釐清,食藥署將要求業者說明。

對於被列入使用違法醫材名單,台大、三總等醫院皆表示錯愕。三總表示,事件爆發後,食藥署並未向醫院公布違法醫材批號,想要調查也無從下手。台大也表示,為求慎重,總務室及開刀房曾自行核對進貨時間,但食藥署未提供問題產品批號,無法比對。北醫附醫表示,已配合回收作業,院內也無庫存,後續將進一步了解醫材使用狀況。

根據廠商發給台大的文件顯示,廠商強調違法產品皆未出貨給台大。台大院方表示,接獲消息,立即與廠商確認,廠商口頭及正式來函皆通知,回收批號未流入台大醫院,且事件爆發後,衛生局到現場稽查,也查無庫存。如今被質疑使用違法醫材,院內人士不滿,認為食藥署若已掌握問題產品批號,應盡速提供。

食藥署:批號清單已給媒體
對此,食藥署品質監督管理組科長李思鈺表示,問題產品批號清單已公布給媒體,所以未公告在食藥署網站,也未提供醫療院所。由於業者向醫院保證安全無虞的產品,與回報給食藥署的資料對不上,所以公布流向,請醫療院所確認是否使用違法醫材,並追蹤病人情況。

食藥署品質監督管理組副組長遲蘭慧表示,昨天接獲廠商報告,由高雄市衛生局協助清點,但回收報告清冊的骨釘、骨板數量,與實際回收數量不符,其中更含有未要求回收的批號產品,產品流向也不清楚,對業者報告存疑,將要求業者說明。

食藥署八月稽查發現,艾斯博公司委託仕成精密科技公司製作喜維克骨釘骨板系統,但仕成精密科技在未取得GMP認證前就生產、販售。陽明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昨天表示,廠商偷製造、偷賣是刻意規避法規的犯罪行為,建議政府請檢調介入,釐清是否刻意詐欺,加重裁罰。

身障盟批:未公開就是失職
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滕西華則表示,理論上,一旦市面出現問題醫材或藥材,食藥署應發文給廠商、醫院,詳細告知問題批號等相關資料,也必須將批號公開在網路上,提供民眾查閱,「沒做到就是失職。」

誰用到違法骨材? 法律學者:醫院有義務告知使用者

2019-10-10 12:5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仕成精密科技公司今年1至7月違法生產之七萬多件「喜維克骨釘骨板系統」流入市面,高達80家醫院疑似使用違法產品,近期曾於上述院所骨科開刀之病人是否用到違法產品,至今只能仰賴醫院誠實告知。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陳鋕雄表示,在法律上,病人有權知道,醫院也有義務告知。

陳鋕雄表示,民眾有權知道自己所用的醫材是否合法,因民眾在手術前都簽過自費同意書,承諾負擔醫院植入醫材之勞務以及醫材本身之費用,雙方除了醫病關係也形成了醫療契約關係,受民事「契約法」保障。醫院的主要義務是善盡醫療水準以治療病人,若發現醫材有瑕疵,醫院也有附隨義務要主動告知病人。若病人確實被植入非預期的非法產品,就算很難證明身體因此受傷,但身體自主權受到侵害是確定的,仍亦有權向醫院及廠商求償。

陳誌雄說,在過去食安事件的判例中,許多當事人都無法證明身體受到損害,但法院認為當事人身體自主權已受到侵害、造成了精神上的恐懼,因此判決廠商應給予民眾精神上的損害賠償,也就是撫慰金。此外,若廠商故意欺瞞醫院,讓醫院以為產品合法無虞,就構成了詐欺的刑事責任,醫院可依據消保法向廠商求償。

陳誌雄表示,新興醫材繁多,世界各國都面臨管理的挑戰,歐盟明年即將實施醫療器材法,規定醫材必須要有「單一識別碼」,相當於醫療器材的身分證,可以追溯到使用者,台灣可以借鏡。他表示,現在生醫科技、智慧醫療的創新速度快,行政部門因對於法律較不熟悉,常傾向另訂機制,導致相關規定紛亂或互相衝突,法規也因此不合時宜,建議相關單位在醫材管理的修法應更積極進行。

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非法醫材/缺乏追蹤機制 患者恐成黑心醫材犧牲者

2019-10-06 21:5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陳婕翎、楊雅棠╱即時報導

國內驚傳出現「未經核准擅自製造」自費鈦合金骨釘板七萬件,且今年一月起就有發票記錄,顯示已有民眾植入問題醫材。但國內缺乏植入醫材的追蹤機制,無法及時掌握回題產品流向及狀況,患者恐成黑心醫材犧牲者。專家建議,建立追蹤機制,刻不容緩。      

艾斯博公司販售「未經核准擅自製造」的鈦合金骨釘板,但早在2012年,檢調發現全嘩公司也涉嫌仿製骨釘、骨板及人工骨水泥等醫療器材與變更有效日期,對外販售長達三年,產品流入國內百家醫院,依用量估計,受害人數達七千人,不法所得約1200萬元。如今爆發類似案件,病安問題再次浮出檯面。

衛福部食藥署雖已要求回收,但表示需待廠商回收作業完全後,才能掌握問題產品流向。目前我國醫材植入體內時,並未強制要求醫院於病歷紀錄批號,甚至建立追蹤查核系統,一旦醫材出問題,無法在第一時間找出患者有多少,到底植入何種醫材。

目前歐美、甚至鄰近的日本都陸續強制要求醫療院所,將患者在療程中所使用的全部醫材批號登陸造冊,一旦爆發不法醫材事件,即可找出所有使用過問題批號的患者,對其進行不良反應追蹤及通報,保障病患權益。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表示,病人選擇自費醫材或藥品,通常聽從醫療人員建議,很難事前掌握完整資訊,事後也很難舉證醫材有導致傷害或不如預期的結果,醫改會建議,醫病兩端都應留下紀錄。

他指出,術前醫療人員除了針對手術同意書做說明,也應於自費同意書應完整揭露自費項目之廠牌、品名、型號、許可證字號等資訊。術後在健保健康存摺或雲端藥歷系統中,也應上傳病人自費使用的醫材或藥品資訊,讓雲端健康資訊更加完整,也使健保相關查核更容易進行。

三軍總醫院一般骨科主任葉祖德表示,通常病歷上都會記載病人使用醫材廠牌,但無法就病歷資訊追溯到特定批號。如果要建立溯源,可能需要廠商提供多一張批號貼紙方便醫護人員登載於病歷,或是改良醫院現有資訊系統,以建立特定醫材和使用者之間的連結。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住養護機構的長者玩平板更健康 成大研究登頂尖期刊

2019-09-26 14:42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活躍於社區的長者大多會用平板,其實住在養護機構的長輩也很需要。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靜如的最新研究證實,教導養護機構長輩用平板,例如用LINE、搜尋youtube影片和google地圖,可以顯著提升生活品質、社會支持、幸福感,其中又以搜尋影片和地圖的幫助最大。

此研究今年刊載於醫學網路研究之老年學期刊(JMIR Aging),JMIR是(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是醫學資訊領域的頂尖期刊。

邱靜如表示,研究在高雄三間照護模式相同的養護機構進行,共54位平均73歲的意識清醒住民參與。住民被隨機分為三組,一組是傳統照護,另兩組分別是分為通訊組和娛樂組,額外接受為期12周、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的小組課程,課程中使用平板支架、觸控筆等相關輔具,學習通訊或娛樂相關的資訊技能。

12周內,通訊組學會用LINE發訊息、視訊通話、下載並使用貼圖、傳照片和檔案;娛樂組則學會在Youtube找喜愛的影片、新聞、節目、歌曲並且跟著唱,也會學習搜尋google地圖街景。

邱靜如說,參與研究的三間養護機構是目前台灣很常見的樣態:住民生活平淡、與世隔絕,有被遺棄感,只有偶爾志工服務或親友來訪,才會打起精神。經過12周課程,無論是通訊組或娛樂組的生活品質、親友社會支持、快樂感都顯著優於傳統照護,而且娛樂組效果最好。

邱靜如分析,透過學習,機構長者的自尊、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娛樂組的長者因為可以接觸到自己喜歡且熟悉的音樂和地景,相當於高齡醫學中的懷舊治療,因此效果突出。至於通訊組效果較受限,則是因為有時候長者聯繫上家人,卻感受到自己打擾對方,反而心情失落。

邱靜如說,這份研究所使用的工具都是垂手可得,強烈建議台灣各機構多加運用。針對一般民眾,如果有親友入住機構,也很建議給他一個平板,並且教他使用上述工具。目前國際間針對養護機構應用資通訊科作為健康促進方法的研究不多,這次是台灣首篇發表在重要國際期刊中,針對失能機構住民測試科技與健康促進之實證成果。

林口長庚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英仁表示,這份研究非常有價值,因為長者常有「老了沒用」的心情,導致健康負面發展。懷舊治療已被證實能有效提升心靈滿足、撫慰情緒,可以透過環境布置、食物、歌曲、語言等素材,令長者回想起與個人成就感、滿足感相關的記憶,進而達到健康促進的正向循環。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健身動作卡卡直接找物理治療師? 醫師、治療師意見分歧

2019-09-17 20:25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立委邱泰源召開公聽會,討論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相關團體提案修法,鬆綁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服務,例如傷害預防、健康促進、延緩失智失能等,可以不經醫師診斷醫囑,直接向治療師尋求服務。對此,醫師團體頗有微詞,雙方激辯。

物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王子娟表示,目前民眾需要物理治療師服務、增進生活品質的場域,早已不僅限於醫療體系,物理治療師法公布迄今24年,有關業務內容未曾更動,已經不足以妥適規範現在的執業行為範疇。世界物理治療聯盟100多個會員國已有76%國家民眾可以直接找物理治療師,很大一部份就是促進健康、減緩失能、預防傷病、促進運動表現的這些非疾病治療領域。

物理治療所發展協會理事江淳睿表示,現在健身的人很多,有些覺得動作卡卡、發力不完全,連醫生都說沒有疾病,但以現行法規來說,必須先被診斷為某種病,才能得到物理治療,這是一種醫療資源浪費。職能治療學會法規委員會主委紀彣宙表示,職能治療許多服務並非疾病治療,而是幫助人提升生活功能,先進國家民眾取得這方面服務,大都不需經過醫師。

對此,包括復健科及骨科等醫學會,則持反對或保留意見。復健醫學會理事陳良城表示,經由醫師診斷醫囑,是基於病人安全的考量,讓醫師為確保後續治療服務的安全性做把關,以免有些人因健康狀況複雜或有潛藏疾病而發生危險。骨科醫學會理事賴俊良說,痠痛的人一定是健康、沒有疾病的嗎?他認為目前非疾病治療的定義不清,貿然修法可能衍生醫療糾紛,建議應針對現況訂定施行細則,將可直接服務的範圍另作正面表列。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台大兒童醫院不夠友善 復康巴士被迫與救護車爭位

2019-09-16 11: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台大兒醫是許多病況複雜、行動不便的病童必須經常出入的地方,復康巴士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最近有病友家屬反映,原預留給復康巴士的臨停位,已被改成救護車專用,巴士常被催促驅趕,讓司機和身障者被感壓力。

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表示,上周陪女兒在台大兒醫做完例行治療,目睹一位復康巴士司機想要入內如廁,請求臨停遭拒,另一位司機,好不容易把復康巴士開進來,卻不慎超出格線,遭警衛責備,雙方爆發口角。

周淑菁表示,就像北榮、振興等醫院一樣,台大兒醫過去也有復康巴士專用臨停位,但隨著同院轉送或轉診的救護車次增多,復康巴士車位就被改為救護車專用,警衛常來催促,司機和乘客也提心吊膽,深怕擋到救護車。

復康巴士司機也說,連計程車都有專用排班車位可停、接應乘客上下車也鮮少被催促,自己開復康巴士卻像次等公民,台大兒醫已是目前司機圈內公認最糟糕的接送點。

周淑菁觀察,兒醫門口只有一個車道,導致計程車、救護車、小客車、復康巴士全擠在一起,沒有做好分流,以致經常壅塞。病友上下車又剛好落都在車道上,險象環生,包括她以及多名病友家屬,都曾透過各種管道向院方反映。周淑菁說,能夠體諒兒醫腹地小、規畫需要時間,但還是希望盡快有暫時配套,別讓病友、司機、警衛來承擔壓力。

台大醫院表示,收到病友意見後,各單位已進行現勘並積極討論改善方式,也已提醒外包保全人員。目前兒童醫療大樓依照環保局規定須有綠化空間,且因建蔽率的規定,依法無法另外設置雨遮。院方為避免復康病友在外側車道日曬雨淋,不得已採用共用停車位之折衷方式,盼病友體諒。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同婚公投傷害非異性戀者心理健康 本土研究首證實

2019-09-10 14:1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台灣去年11月舉行全球矚目的平權公投及愛家公投,結果牽動社會各界心情,亦傳出自殺憾事。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顏正芳於今年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提出台灣「首份關於公投對同志心理影響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非異性戀族群的心理健康,在同婚公投過程中受害。

研究者在公投前22個月及公投後一周,分別透過臉書蒐集網路問卷,問卷內容包括簡式健康表( BSRS-5)的網路問卷調查 ,並分析其中自殺意念的項目。

比較公投前的3286份問卷及公投後1370分問卷,發現非異性戀族群在公投前,15.4%有自殺意念,公投後顯著上升至24.6%,異性戀族群則沒有變化,無論公投前後都有5至6%有自殺意念。

進一步分析發現,20至30歲非異性戀者、女同志及女性雙性戀,公投後有自殺意念的比例都高於公投前,亦即同婚公投結果對於他們的心理健康影響頗為顯著。相對地,40歲以上男性非異性戀所受影響較不明顯,至於泛性戀、無性戀以及性傾向未明者,自殺意念在公投前後並無差異。

顏正芳表示,非異性戀族群是這次公投的直接受害者,特別是心理健康的部分,許多人都在過程中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顯示涉及少數族群的人權議題,確實不該透過公投處理。

他批評這次公投過程中,政府相關單位太過消極被動,未善盡說明公投內容、促進社會各界相互理解對話的責任,是導致少數族群受到傷害的重要原因。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彭治鏐認為,同志族群的心理壓力從公投前的宣傳期就開始快速累積,特別是許多未出櫃的同志,在家庭社群或朋友群組中看到許多不實謠言,很想向身邊的重要親友澄清卻開不了口。彭治鏐說,或許是因為經歷這段過程,政府相關部門開始重視同志的心理健康議題,今年將與熱線展開一些合作。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一般人遇到打擊,通常會需要至少六個月的時間去調適,此研究施測的時間在公投後一周,剛好是心情動盪最大的時候。衛福部為陪伴國人度過心裡低潮的危機,長期提供「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手機或市話撥打皆可,是全年無休、24小時免付費的心理諮詢、自殺危機處理及緊急救援服務,可多加利用。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醫院減門診有成 健保署:全國下轉件數一年成長五倍

2019-09-05 17:52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台大公告持轉診者才能現場加號,引發病人及醫師抱怨,包括減量目標不夠精確、病人領藥不方便等。不過健保署表示,各方意見都已納入考量並且設想解方,近一年的醫院下轉件數以較前一年成長五倍之多。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表示,醫改會三年前調查發現,台灣所有醫學中心門診個案大約有10至19%是基層醫療機構就可以處理的輕症,當時台大已算是「 模範生」,門診僅一成輕症病人。朱顯光說,對於台大醫院這樣以重症病患為主的醫學中心,很可能是因重症患者很多,才無法達到減量目標,建議健保署應將大醫院門診減量專注於輕症門診以及穩定慢性病處方箋的領藥門診。

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理論上透過健保署電子轉診平台,診所醫師可以將病人上轉至大醫院,直接完成掛號,不過由於名額太有限,實際上醫師還是常常得開轉診單,讓民眾自己至現場加號。另外,由於基層醫療機構在高價藥物的採購和處方開立比較受限,有時難達到民眾用藥需求,這也會促使民眾越級就醫,或是轉診大醫院之後就不再回來,因此目前雙向轉診的上轉率一直遠高於下轉率。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目前所設定的減量目標,並不包括罕見疾病、重大傷病等重症患者。一旦經由轉診,不論是透過轉診平台或實體轉診單,病人在醫院就醫都會更加方便快速,基層醫療院所釋出處方箋,病人也能取得所需的藥品。蔡淑鈴強調,推動分級醫療,是要讓民眾更方便,讓大醫院醫師不過勞,在各大醫院的支持配合,過去一年的下轉件數已成長五倍之多,希望醫病雙方能一起努力。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取消現場加號?台大醫師:重點是轉診單

2019-09-04 20:5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有民眾在台大醫院門診欲現場加號遭拒而向媒體投訴,對此,台大院方強調並未取消現場加號,而是配合衛福部健保署「門診輕症減量政策」,鼓勵輕症病人優先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門診爆滿的台大醫師大多認同落實分級醫療,但他們希望健保署能對民眾加強宣導,不要讓第一線醫師變成眾矢之的。

台大醫院發言人王亭貴表示,對於C肝、愛滋、重大疾病、類流感、門診手術、論病例計酬以外的輕症病人,院方為鼓勵他們前往星月計畫合作院所,或其他病人信賴的基層院所就診,一旦基層院所醫師認為有病情需要、開立轉診單,回到台大都能順利掛號。

對於健保署輕症減量政策和台大院方的做法,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支持。陳晉興說,門診不時都會碰到一些病人,明明只是感冒,卻堅持要看肺癌專家,得花許多時間苦口婆心,才能夠勸退他們。陳晉興表示,院方並未禁止加號,而是尊重醫師對病情判斷,但同時透過公告進行宣導,支持醫師能把更多時間心力留給重症病人,也讓輕症病人也能更清楚了解到,重點是要有轉診單。

不過,陳晉興的門診大多是屬於重症患者,相對於輕症病人比較多的科別,衝擊相對較小。陳晉興表示,這個政策的影響深遠,輕症門診如一年減量2%,五年就是10%,可能會讓醫學中心某些科別的規模不再擴大,但對於分級醫療的落實、重症的照顧品質,長遠來說都是正向的。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台大醫師表示,健保署將超過的醫療費用予以核刪,對醫師和醫院來說,等於看越多賠越多,除了無價的時間,還有藥費、診察費、診間人力成本等,還要面對民怨如潮,第一線醫師首當其衝。該醫師說,台灣的基層醫療醫師都很優秀、值得信賴,只是改變民眾的就醫行為會有陣痛期,所以健保署更應積極向民眾宣導分級醫療及門診減量的正面意義,不該讓醫院和醫師自行承受民怨。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他自己也是出身醫學中心的醫師,對於醫學中心目前遭遇的困難,很能感同身受,健保署一定會繼續加強宣導,盡力協助各級醫療院所度過轉型期,達成分級醫療的目標。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學經歷與工作簡歷一覽

邱宜君,1983年生,現為媽媽/記者,已婚育有兩女。

  • 學經歷
2009年,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神經物理治療組)
2009~2010年,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物理治療師
2010~2012年,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
2012~2014年,自由時報生活中心醫藥組記者
2014~2015年,康健雜誌醫療組資深記者
2015 ~ 2019年,自由撰稿人
2019年9月,聯合報元氣中心醫藥記者

  • 2015年後工作簡歷
專題採訪寫作(依合作時間序)
今周刊《品味人生》欄位(網站)
商周良醫健康網《25科良醫診間故事》(網站)
民報(網站)
今周刊《健康人生》欄位(刊物)
今周刊主題特刊《生活i健康》(刊物)
報導者(網站)
豐年雜誌(刊物)
書籍
合著:《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大家出版。2017年。
採訪寫作:《毒懂你的生活:環境醫學專家陳保中教你減塑、防空污、安全住,打造不受污染的健康世代》。康健出版。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陳保中著。2018年。
社會倡議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共同發起人、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