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新冠疫周年/防疫成就代價何在?科學與民主的噤聲


 2020-12-28 22:2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面對陌生神秘疾病,起初恐懼必高於實際風險,唯有透過科學研究的探索和驗證,逐漸調控出符合真實的風險認知,並逐漸發展出效益最大、侵害最小的防疫策略。然而,這一年來,政府並不歡迎可能導向措施修正的科學及法學討論,結果越來越多學者專家不願受訪或不敢具名,學術及媒體的正常運作機制都受到壓抑,甚至是懲罰。

彰縣加碼檢驗無症狀居家檢疫者、發現確診,換來一場政風調查;彰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合作高風險群抗體調查,也因審查程序不完備而中斷、挨罰。學者提出風險分層篩檢的善意建議,被指揮中心簡化為「普篩」並大力駁斥,帶動輿論蔑視科學討論。

結果,不願一再網民被霸凌、抹黑為「垃圾普篩仔」的人,只好噤聲。醫學與公衛研究實力傲視全球的台灣,僅北榮發表萬人血清抗體研究,而且研究者不敢受訪、各界噤若寒蟬,指揮中心對其結果仍表達不認同多於肯定。

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定期按比例抽驗某些行業、學校、社區,有助掌握先機,但台灣至今仍缺乏科學研究帶來的完整疫情真相。指揮中心可能擔心學術超過他的控制,但這是多慮,大部分學者都愛台灣、願意多做事來支持防疫,政府應該要支持對的事情,別讓學者有寒蟬效應。

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出席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論壇時也說,傳染病發生時,資訊要坦誠,中國就是這部分面臨困難,最後收拾不了,才釀成大災難。國家和科學團隊要互信才能往前走,今天罰了這個人,其他人勢必也會感到挫折,如果多做反而被抓小辮子,人就不會積極去做事。

忽視科學討論的結果,被隔離者受影響最深。世界衛生組織5月27日歸納實證,不再以檢驗結果判定出院,改為基於時間,即發病十天再加至少三天無症狀者可出院,因已無傳染力。世衛指出,病毒長時間脫落導致結果時陰時陽性,其實無傳染力,卻破壞大眾對實驗室的信任,也導致長期隔離,影響個人福祉。

許多國家都採納新建議,包括防疫成果斐然、檢驗能量充裕的新加坡。星國衛生部5月29日整合世衛建議、臨床證據、與當地情況,更新出院標準。星國將世衛建議略作加強,採發病達21天且臨床狀況良好者可出院,出院後在家中休息7天,第28天可重返工作崗位。

台灣卻在6月初,才將出院標準從全球最嚴的三採陰改為二採陰;直到12月底,才在秋冬本國住院人數上升的壓力下,重新考慮以循環閾值更新陰性標準,但仍需要二採陰。台灣引以為傲的全球最嚴格解隔離標準,這一年來讓多少位輕症或無症狀者住院超過一個月?指揮中心不願提供。

一位住院隔離超過60天的確診者,僅一周有症狀,為了達到二採陰,漫長無盡的等待使他出現嚴重身心症狀。這位確診者的友人表示,當時致電1922,對方只能告知原則,無權協助。他也打電話到人權團體諮詢能否聲請「提審」,請法官評斷此程度拘禁是否合理,但討論後認為成功機會渺茫而作罷。雖然隔離過程中有醫護人員、心理諮商服務的支持,幫助仍很有限。

這名友人強調,不是否定台灣防疫,可理解因疾病未知數多而訂較嚴格標準,只是希望提醒,隔離病房是「活生生的人在其中」,相關規定應持續保留討論彈性,例如隔離超過一個月以上,或許可換允許透氣空間。這次疫情若有討論空間,未來發生其他不可預期的傳染病時,也能及早設想到這些情況。

科學討論停滯,媒體則被削弱監督力道。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魏玓指出,指揮中心天天直播,改變記者會的形式和內涵,成為表演性質的「實境秀」,媒體被迫變成表演者和道具。魏玓表示,指揮官陳時中落淚那次,鏡頭轉回他身上,停留長達19秒才切回全景,即便有新聞性,也沒必要停留這麼久,這已經不是新聞攝影,而是實境秀的鏡頭美學。

魏玓表示,社群媒體興起後,媒體和政府都會操弄風向,但在防疫這件事情上,政府權力已經這麼大,應該要有所節制,否則爭議出現時,根本無法好好討論。特別這次疫情涉及中國,愛國情緒發酵,更壓抑公共討論氣氛,可能讓人失去思考和進步的空間,結果「防疫做得好,但其他方面退步。」

魏玓提醒,政府、媒體、民眾的關係已經改變,傳統媒體和記者的角色已被弱化,無法再堅守過去的監督模式。媒體必須重新面對與政府的關係、重新思考監督政府的方式,畢竟「政府的權力和自由度會越來越大,這對民主來說是個危機。」


新冠疫周年/細數那些早已不屬於我們的隱私

 2020-12-28 22:2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這一年為了防疫,隱私已不再專屬於個人。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示,健保署向各主管機關搜集資訊,在健保雲端新增多項註記。六大類被視為「高風險職業及可能群聚」身份者包括醫事人員及醫院社工、長照機構、榮民之家、月子中心、精障者康復之家、安置教養機構的住民或工作人員、國籍航空機組員,至今健保卡一插,電腦就自動提示身份,不論他願不願意被人知道。

除了健保卡註記,數十萬人手機曾被定位。兩千多名鑽石公主號旅客一月底在基隆港下船旅遊,相關單位用手機定位找到62.7萬人為可能接觸者,逕行檢視其就醫紀錄有無疑似症狀,並未發現有人確診,政府也將「入境檢疫系統」結合後端「電子圍籬系統」,透過電信定位訊號監控檢疫期間民眾的位置,超出範圍就會自動通報,有效減少違規。

這些經驗都曾發表於國際期刊,是獲得肯定的台灣之光,結果在國內,表達疑慮的聲音一直不受重視。

「台灣是民主法治國家,任何措施都應該要有其法律授權的基礎。」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表示,疫情雖然算某種特殊緊急狀況,就像戒嚴時期,政府有理由用比較大的權力去做一些措施,但是用手機定位人民這種程度的國家監控,已經是違反人權的作法。

施逸翔表示,健保卡原始目的是用於健保,在此目的外的利用,要跟哪些資料庫串接、勾稽哪些資料、插卡就跳出來提示,這些都需要法律授權。包括職業、住在精神復健機構、住在安置教養院,都應該屬於個人隱私資訊,現在卻透過標記去揭露,由不得人決定,這種做法可能帶來將人標籤化、使人被差別對待的風險。

指揮中心經常援引特別條例第七條「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施逸翔說,這形同空白授權,有法律保留的問題,缺乏相對應的完整立法內容。這次空白授權可行,就會有下次,當國家自行定義某種緊急狀況,就能布下更多監控,監控對象也可能包括異議人士。

一般民眾隱私都不保了,確診者及接觸者更不用說,隨疫情調查公佈,大眾對確診者私生活的細節,彷彿都有「知的權利」。最經典就屬敦睦艦隊那次,指揮中心根據手機定位掌握大量足跡,供縣市政府詳細公布90多處公共場所,發出24萬封簡訊提醒同時間待在同地點的人。

霎時間,官兵與女友的約會地圖成為整個社會集體想像的素材,各種揣測和有色玩笑在媒體和社群平台蔓延。更早之前的確診者秋口(化名)及男友都確診,當時同樣受公眾揶揄,她被各種針對官兵女友的討論氣到投書媒體、在新聞留言區和網友筆戰。

「社會大眾不需要討論那麼細,媒體也不該為了視聽率去獵巫,」她說,這會加重社會恐慌,當恐慌超越實際風險,不但對防疫沒有幫助,反而會傷害到當中的人。

國家人權委員會在今年12月公布兩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獨立評估意見,特別提到新冠疫情影響下已有若干人權議題,亟待政府正視因應。人權會點名政府對於人民自由的限制、個人資料的調取、 手機監控,以及對中國籍配偶及子女長達6個月限制入境等問題。

人權會也提醒,攸關人身自由及隱私權的問題,都因全民防疫共體時艱而未見太多抗爭,但政府應以謙虛態度檢視這些作為,並儘可能予以法制化,以避免政府權力在緊急事態下無限制擴張。

對於上述疑慮,指揮中心並未正面回應,僅概略表示一切於法有據。例如用健保卡調取個人資料,是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31條「醫療機構人員於病人就診時,應詢問其病史、就醫紀錄、接觸史、旅遊史及其他與傳染病有關之事項,病人或其家屬,應據實陳述。」

指揮中心強調,並未針對病例或隔離者「偵查監控其手機足跡」,只是以電子圍籬,透過電信定位訊號,「瞭解他們的所在位置」。各項防疫措施在研訂時,皆會確認法源依據,未來疾管署也會綜合疫情期間的各項情況與爭議,檢討修法的必要性。



新冠肺炎出院標準將更新 Ct值34以上視為陰性

 2020-12-28 19:3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還有132名新冠肺炎確診者住院中,大多無症狀,按現行規定要連續兩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由於病程後期檢驗時陰時陽,住院時間往往拖得很長,不乏有人被隔離到出現身心症狀。

慶幸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晚間證實,專家會議決議更新出院標準,未來病毒核酸檢驗(PCR)的循環閾值(Ct值)達到34以上,就可判為陰性,預計可縮短不必要的住院時間,現在就等指揮官陳時中拍板。

「Ct值34以上,跟陰性是差不多的意思,」張上淳表示,上周四專家小組會議已經達成共識,因為現有實證顯示,Ct值32以上就不太能培養出病毒,Ct值34以上則是百分百不會培養出來。對於感染過的人,這個時陰時陽的後期階段,只是「留著一個長尾巴」。例如之前公佈確診的比利時工程師(案469),以及今天公布確診的英國籍男性(案790),他們在台確診時Ct值都很高,都是好幾個月前就曾經在國外有疑似症狀或確診。

張上淳表示,所以未來如果檢驗為一次陰性加上一次Ct值34以上,或是兩次Ct值都在34以上,都將視為兩次陰性,可滿足解除隔離的出院標準。上述標準是否要細分重症、輕症、無症狀者、免疫不全者?張上淳說,這部分的細節就等指揮官簽核確定之後,再來向外界說明。

案790為英國籍20多歲男性,曾於8月29日在英國確診,12月9日至21日採檢4次核酸檢驗均為陰性。12月23日來臺處理事務,持有登機前3日內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集中檢疫所檢疫,迄今無症狀,12月27日因「英國專案」採檢,於今日確診。

張上淳了解案790相關資料後表示,他判斷這名個案不像是新的感染,是病毒脫落時間拖比較久的特例,最後階段檢驗時陰時陽。關於個案在英國多幾次檢測陰性,張上淳表示,目前不清楚對方的判定標準,但很有可能是ct值很高,所以英國認定為陰性。張上淳說,現在希望能夠為他檢驗抗體,如果有抗體,那就更確定是早先的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5月27日歸納實證,不再以檢驗結果判定出院,改為基於時間,即發病十天再加至少三天無症狀者可出院,因為實證確認這時已無傳染力。世衛當時指出,病毒長時間脫落導致結果時陰時陽性,其實根本沒有傳染力,卻破壞大眾對實驗室的信任,也導致長期隔離,影響個人福祉,也造成醫療人力及防護裝備不必要的耗費。

許多國家都採納世界衛生組織新建議,包括防疫成果斐然、檢驗能量充裕的新加坡。星國衛生部5月29日整合世衛建議、臨床證據、與當地情況,更新出院標準。星國將世衛建議略作加強,採發病達21天且臨床狀況良好者可出院,出院後在家中休息7天,第28天可重返工作崗位。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機組員違規與航空公司同罪?民航局:最高都罰一百萬

 2020-12-28 16:1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機師染疫釀成群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要求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研議落實機組員檢疫及航空公司管理的機制及罰則,今民航局出席指揮中心臨時記者會,報告初步研議結果。民航局副局長林俊良表示,不需要另訂辦法,按照現有法規,可對違規的機組員個人及督導不善的公司開罰,兩者最高罰金都是100萬元。面對外界詢問個人及公司的裁罰額度竟然雷同,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民航局低調表示,依法處理。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經過幾天討論,國籍航空公司機組員的機上全程防護由交通部監測管理,返台進入社區,原本機組人員返台後居家檢疫規範,飛航組員或貨機監貨人員僅需檢疫3天,客艙組員或機務人員則須檢疫5天。現在則要求必須7天居家檢疫,第7天採檢陰性,才能進入加強版的自主健康管理。

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就是原本「避免」改成「禁止」,包括禁止搭乘大眾運輸、禁止出入不容易維持社交距離且會接觸不特定他人的場所,例如百貨公司、夜市、夜店等。

林俊良表示,機組人員出國前,所有機組員都需要提報健康聲明書,所有症狀都要充分了解,飛航期間全程戴口罩。外站加強措施包括要求所有飯店組員原則都要住在同一樓層,以利大家知道是否有人離開;以前可以指定地點用餐,現在全部都在房間用餐。飯店的監測機制部分,要求航空公司與外站飯店建立制度,例如用閉路電視或專人進行監看,確保沒有組員離開房間或飯店。

如果違規會面臨什麼罰則?林俊良表示,機組員違規開罰法源明確,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罰10到100萬元,若航空公司違規,則罰5萬100萬元。罰個人和罰公司,最高金額同樣都是100萬,是否有違比例問題?林俊良說,都是依法辦理。

陳時中日前曾提及,要罰航空公司,目前缺乏相關法規,已責成民航局盤點現有法規,也不排除行使「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7條規定另訂規定。作為開罰依據。不過林俊良今表示不會令訂規定。

林俊良表示,關於航空公司的法源及罰則,已經在走程序,內部法規已經討論過,「確定是有法可罰,這幾天會公告一個更新版的「加強國籍航空機組人員健康管控作業原則」,到時候就會有確定的法條文字內容,現在還在做最後的文字調整、等待指揮中心核定。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關到崩潰!出院標準落後世界半年 指揮中心明開會接軌

2020-12-23 17:1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還有超過100名新冠肺炎確診者在住院,絕大多數都是無症狀,必須連續兩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由於新冠肺炎病程後期特性是檢驗會陰陽不定,常需等候多時。其實早在5月,包括新加坡等國就已經按照世衛根據實證歸納之建議,以確診後的天數作為無症狀者解除隔離的標準,台灣不乏有確診者因為被關太久而出現身心症狀,也有人痛苦到考慮聲請提審。所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表示,明天就會開會重新討論是否放寬。

世界衛生組織5月27日歸納實證,不再以檢驗結果判定出院,改為基於時間,即發病十天再加至少三天無症狀者可出院。世衛指出,病毒長時間脫落導致結果時陰時陽性,其實無傳染力,卻破壞大眾對實驗室的信任,也導致長期隔離,影響個人福祉,也造成醫療人力及防護裝備不必要的耗費。

許多國家都採納世界衛生組織新建議,包括防疫成果斐然、檢驗能量充裕的新加坡。星國衛生部5月29日整合世衛建議、臨床證據、與當地情況,更新出院標準。星國將世衛建議略作加強,採發病達21天且臨床狀況良好者可出院,出院後在家中休息7天,第28天可重返工作崗位。

指揮中心卻是在6月初,才從全球最嚴格的三採陰放寬為二採陰,沿用至今。一位住院隔離超過60天的確診者,僅一周有症狀,但檢驗一陽就要重新算起,漫長無盡的等待使他出現嚴重身心症狀。

這名確診者的友人表示,當時曾經致電1922,對方只能告知原則,無權協助。他們也打電話到人權團體,諮詢能否聲請提審,請法官評斷此程度拘禁是否合理,但討論後認為成功機會渺茫,無奈作罷。雖然隔離過程中有醫護人員、心理諮商服務的支持,幫助仍很有限。

友人強調,自己沒有否定台灣防疫,也理解面對未知的疾病,訂定較嚴格標準以維護大眾安全,但實際執行是「活生生的人在其中」,應保留繼續討論的彈性,例如隔離超過一個月以上,或許可換允許透氣空間。若這次有討論空間,未來發生其他不可預期的傳染病時,也能及早設想到這些情況。

指揮中心這一年來經常對外強調,如果入境後好好隔離14天天,加上7天自主健康管理,只要持續無症狀病,不需要特別採檢,也不會對社區造成威脅;上述此標準對照無症狀者的出院條件,明顯有雙重標準之虞。

外界關切指揮中心是否考慮修正出院標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日前受訪表示,確實在有些國家,無症狀者是看天數解隔離,文獻上也顯示是可以這樣做,但現在台灣正在做秋冬專案,很難去放鬆。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表示,專家小組曾有一些委員提到這個議題,明天還會再開會,可以討論,若有共識,會再向外界說明結果。

外界關切台灣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住院30天以上的人數有多少?莊人祥表示,這樣的數據是平常不會去統計的,需要額外花費人力去算,所以不能提供。指揮中心現有資訊顯示,我國確診個案當中,大約80%為輕症或無症狀,所有個案(包括重症)住院天數中位數約為25天。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北榮萬人血清調查曝光 學者:指揮中心應鼓勵學者研究

 2020-12-15 23:0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疫情控制得宜,但多次出現輸出病例,彰化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學院「萬人檢測計畫」顯示,陽性率為萬分之八點三,因涉及倫理審查爭議而未能更新;等到台北榮總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研究報告,國內才有真正的萬人血清學調查結果。學者認為,結果或許不能直接回推全台,但建議國內能多點相關研究協助防疫。

「北榮研究團隊認真調查,令人欣慰。」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不論是北榮或彰化與台大公衛所做的研究,都是台灣現在缺乏的資料,指揮中心應多支持鼓勵學者做研究;如果各縣市、多家醫院均主動調查,或許可帶來更完整的疫情真相,作為中央防疫團隊重要關鍵資訊。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此研究所用的兩個檢驗方法均具備可信度及正確性,偽陽性機率不到百分之一。不過,以一個醫院測試結果回推台灣潛在感染人數,恐有偏差和誤解。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世界各國疫情最早都是發生在都會區,但感染情況有地區差異,台北市人口密集,北榮調查結果為抗體陽性率萬分之五,只能用來估算台北市抗體的人數,不建議回推到全台,因為非都會區、偏遠地區狀況肯定不同。

何美鄉強調,「感染不等於疾病」,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很快,重症率不高,社區中有潛在曾經感染過的人很正常,且台灣民眾防疫工作做得不錯,感染傳播鏈被阻斷,即便沒有阻斷,也是零星的無症狀或輕症,沒有構成群聚。可惜的是這篇研究未能分析抗體陽性者及與其同住者,今年是否有出國旅遊史,無法釐清這些人是境外移入或在社區中感染。

台北榮總萬人血清調查 估全台1萬1800人有抗體

 2020-12-15 23: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的比率和盛行率,不再是未知數。北榮病理檢驗部完成萬人血清學調查,找到十一人帶有抗體,推算台灣整體血清抗體陽性率僅萬分之五,約一萬一千八百名國人可能已有抗體,該項成果於十月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北榮研究方法應已去除其他病毒交叉反應的誤差,但無法確認抗體陽性者是否為確診者或有旅遊史,不建議貿然回推到社區或全國。

北榮分別於五月、七月各檢測分析一周門診、急診廿歲以上民眾的剩餘血液檢體,七月採檢前一周剛好是端午四天連假,共檢驗一萬四千七百六十五個血液檢體,男女各半,九成來自門診。結果發現,五月找到七人、七月找到四人,共十一人血清抗體陽性,七男、四女。

進一步分析年齡層,四人是六十到六十九歲,兩人九十歲以上,卅幾歲、四十幾歲、五十幾歲、七十幾歲、八十幾歲各一人,整體血清抗體陽性率為萬分之七。由於受測者年齡分布不均,八成為五十歲以上,研究人員以台灣人口比例進行校正,推估台灣整體血清抗體陽性率為萬分之五。

研究人員分析時序變化,六十歲以下年輕族群,在端午連假後血清抗體陽性率下降,年長者連假後陽性率從萬分之一點五增加到萬分之二點八,但變化未達顯著。

如以萬分之五陽性率推估,台灣可能有一萬一千八百人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為當時確診人數的廿四倍。研究強調,北榮是位於人口密集都市、高達兩千六百床的醫學中心,所估算之陽性率應不會低於台灣整體的血清抗體陽性率,但已遠低於其他國家,且四天連假未帶來顯著變化,顯示台灣防疫措施恰當且有效。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閱讀研究後表示,研究採用兩個檢驗方法雙重確認,應可排除其他病毒的抗體交叉反應,但討論結果時,應該更謹慎,因為無法確認抗體陽性者是否為確診者、從國外回來,或是曾因接觸確診者而接受隔離檢疫;此外,醫學中心就醫民眾採檢結果,也不能貿然回推到所在的社區或全台灣。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醫材價格天花板奏效 健保署公布哪些降最多、漲最多

 2020-12-08 17:2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開記者會指出,健保署與醫學會訂定自付差額醫材收費極端值之後,194筆收費直接漲到極端值,疑似把極端值當作「建議售價」。健保署指出,極端值的訂定促成19%筆醫材降價,平均降幅為10.5%,以心血管類降價最多,而漲價比例僅5%,平均漲幅為9.3%。漲價和降價最多的都是人工水晶體,一漲一降之間,收費已全面趨近於極端值。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黃育文表示,比價網一萬多筆自付差額醫材資料中,在6月15到11月5日之間調降費用者有2005筆,以人工水晶體1722筆為最大宗(平均降幅9.9%),其中1302筆人工水晶體調降到極端值。

其他類別的降價,包括人工髖關節119筆(平均降幅10.3%)、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46筆(平均降幅8.9%)、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44筆(平均降幅39.3%)、冠狀動脈塗藥支架36筆(平均降幅6%)、人工心律調節器22筆(平均降幅10.6%)、生物組織心臟瓣膜14筆(平均降幅14.9%)、治療複雜性不整脈消融管2筆(平均降幅22.5%)。

調高費用的531筆資料,也是以人工水晶體308筆為最多(平均漲幅8.4%),其次是人工髖關節80筆(平均漲幅12.7%)、冠狀動脈塗藥支架39筆(平均漲幅3.9%)、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30筆(平均漲幅8%)、生物組織心臟瓣膜29筆(平均漲幅6.3%)、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23筆(平均漲幅10.8%)、人工心律調節器20筆(平均漲幅25.3%)、治療複雜性不整脈消融管2筆(平均漲幅1.7%)。

醫改會指出,健保署曾承諾公佈漲價歷程,但卻跳票,結果部分品項收費在短時間內大幅調漲,例如一家院所人工髖關節收費暴漲252%。健保署致電了解後表示,該院所說是不小心寫錯了。黃育文表示,健保署有監控院所收費的調整幅度,超過一定幅度會去了解,至於如何公佈供民眾參考,目前尚在研議中。

院所登錄的價格是否與實際收費一致?還有多少「寫錯」的資料在其中?黃育文表示,差額費用的管理,是根據醫療法第21條,由地方衛生局核定收費標準,但目前差額醫材之多、價格變化之快,衛生局難以一一核定,健保署也還沒有與衛生局討論出分工和查核的機制,目前比價網資訊正確性只能靠醫療院所自律、誠實。

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人體研究法首宗代表性開罰案 台大公衛:尊重、遺憾

 2020-12-07 18:0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彰化縣衛生局與台灣大學公衛前院長詹長權研究團隊合作萬人血清抗體調查,遭質疑執行過程違反倫理審查相關規定,衛生福利部日前已完成調查,確認未寫研究計畫送倫理審查委員會(IRB)審查,違反人體研究法,最高可罰一百萬元,醫事司兩周後將公布行政處分的詳細內容。對此,台大公衛學院表示尊重和遺憾,受試者保護協會則肯定衛福部,這是人體研究法上路以來首宗大規模具代表性開罰案。

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表示,計畫主持人詹教授覺得自己只是在做後端分析,前端(衛生局)是執行公務,與調查委員可能認知不同,但以完整的IRB概念來看,公衛學院仍尊重主管機關的調查結果,並且感到相當遺憾。

鄭守夏表示,自己在學校教書20幾年,認識的圈子中沒聽過有人因IRB有問題而被罰錢,因此不熟悉相關處理流程,需要看到公文之後才能夠做反應。

鄭守夏說,收到公文後,他會先徵詢詹教授意見,若詹不能接受,會了解有無申覆可能;若詹可以接受,就看所罰的對象是學校、機構或計畫主持人,再決定如何負擔這筆費用。如果是罰公衛學院,會需要院內開會進行內部溝通,畢竟學院的錢不屬於任何人,需要共識才能夠動用。

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表示,過去只有在醫院執行的人體試驗或臨床試驗,才能夠依照醫療法進行管理,但是有許許多多在醫院外進行的研究也涉及搜集人的檢體,都是研究者各憑良心去做,就算被人檢舉違反研究倫理,也沒有一個具體的行政機關可以依法開罰並要求改善。

林綠紅表示,前立委黃淑英聆聽各界人士的關切和提醒,提案立法保障醫療法管轄外的人體研究之受試者權益,2011年12月9日三讀通過後,在醫院外進行的人體研究才終於有法可管。這次開罰涉及頂尖國立大學及公務機關,應是人體研究法立法以來,最大規模、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海外就醫健保核退案銳減 確診新冠僅1人獲退4萬元

 2020-12-06 13:1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全球疫情嚴峻,邊境管制加嚴導致出入境人數銳減,向健保署申請境外就醫費用核退的案件量也比去年少一半。健保署統計,今年共有5萬3400件核退案,常見樣態與往年類似,以呼吸道感染和腎衰竭最多。核退案有大約1%(520件)是新冠肺炎疑似症狀者,共核退314.1萬元,其中2件來自一名新冠肺炎確診女性,她在菲律賓急診和住院,健保署共核退4萬425元。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吳科屏表示,去年1到10月境外就醫核退案件量有9.97萬件,今年同期間僅5.34萬件,銳減五成。常見樣態與往年近似,今年案件量前五名依序為急性呼吸道感染(4500件,核退465.9萬元)、腎衰竭(4200件,454.9萬元)、急性支氣管炎(1600件,核退205.8萬元)、不明熱(1400件,核退219.1萬元)、傷害(1300件,核退609.1萬元)。其中金額最高是一民眾在香港心臟病住院,共核付42萬元。

健保署資料顯示,今年的案件中有520件與新冠肺炎疑似症狀有關,接近半數是發燒,還有肺炎、胸痛、呼吸道症狀等,共核付314.1萬元。其中僅兩件申請案是確診新冠肺炎,都來自同一名女性,她在菲律賓急診就醫並且住院,健保署核付其急診1099元,住院3萬9326元。這520件當中有六成來自中國(320件),共核付160萬元,平均一件核付5000元。美國、越南、日本等國件數也比較多。

吳科屏表示,不可預期之緊急傷病,在國外就醫後六個月內都可以申請核退,不論是本人或郵寄資料和委託書,請家人代為申請也可以,健保署會進行審查,核付金額以就醫日或出院日當季國內醫院或診所平均費用為上限值。今年最近一季(10月至12月)門診上限為每次1053元、急診上限每次3160元、住院上限每日6042元。申請辦法可上網查詢。

宿舍宛如集中營 移工:想起那個地方就掉眼淚

 2020-12-06 12:2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1月4日公布一例印尼籍女移工(案688)檢疫期滿後、在移工宿舍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確診,昨晚公布再增一例案695,兩人在12月29日都在移工宿舍。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移工宿舍48人同睡大通舖、共用衛浴,衛生條件欠佳。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拿出照片,直指移工宿舍環境長年很糟,許多移工光回想就會掉眼淚,呼籲勞動部立即撤查、全面改善。

為何需要移工宿舍?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說,即便是沒有疫情時,不論社福或產業移工,入境後都不會馬上去公司、工廠或雇主家,都要先待在仲介安排的移工宿舍,大約兩天。期間要去一趟醫院做體檢,確認沒有任何傳染病,也要去一趟去警察局,留下十根手指頭的指紋,才算完成報到。

吳靜如表示,因為僅短暫停留一兩天,移工會努力忍耐,結果這麼多年來,宿舍環境都很糟糕,勞動部卻坐視不管。在TIWA和台灣移工聯盟(MENT)共同出版的《移工的仲介故事書》當中,每個移工都提到這個恐怖的地方,花了一大筆仲介費,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第一個棲身之所竟給他們貓狗不如的對待。

吳靜如表示,移工宿舍通常是一間空房子,數十個移工與他們大包小包的行李,全部擠在同一個空間,睡在地上、沒有棉被,數十人共用一間又髒又臭的廁所。有的仲介會發麵包,但也有人根本沒有東西吃,入夜後屋裡就陷入漆黑,沒有足夠的照明。這段際遇在很多移工心裡留下創傷陰影,日後再想起、經過那間「宿舍」,都會掉下眼淚。

吳靜如質疑,這麼多年來,移工入境到工作之間這段時間,人在哪裡、被如何對待,勞動部難道都不知道?呼籲勞動部應立即徹查、全面改善這些移工宿舍。

有關同時期身在該宿舍後來失聯、今凌晨被警政找到的越南籍女性移工,吳靜如提醒,失聯移工被找到就會被遣返,都花了那麼高時間金錢成本來台灣,理論上不會才剛到雇主家就鋌而走險。建議應先詳細了解她失聯的原因,或許是被要求做非約定範圍的工作、遇到什麼狀況因語言不通而急著找朋友幫忙、被非法仲介又管等等原因,不該妄加定論。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Jaga Diri! 印尼醫母語助移工懂台灣檢疫規定

 2020-11-30 14:0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醫院今舉行印尼代訓醫師開訓記者會,介紹八位來自印尼大醫院的專科醫師,他們今年10月起陸續在台大總院及雲林分院展開4到6個月臨床訓練。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今年因疫情,三個月內的短期訓練都暫停,印尼是因有政府新南向計畫支持才成行。八位代訓醫師都完成14天居家檢疫及7天自主健康管理,並且通過兩次採檢陰性,才進入醫院開始訓練。

台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朱家瑜表示,台灣過去已經培訓164位種子醫事人員,今年疫情蔓延,但台灣仍將台灣防疫經驗分享給印尼及其他交流國家,舉辦了23場視訊交流會,83人次的防疫專家與會,這次更突破疫情限制,成功協助八位印尼種子醫事人員來台學習。

受訓醫師中有四位來自印尼中爪哇的Dr. Sardjito General Hospital,為印尼日惹最大公立醫院,另有四位來自印尼泗水具代表性的University Airlangga與瑪琅University Brawwijaya,進修科別包括眼科、病理科、外科、產科、麻醉科、急診醫學、心血管科、神經部及護理部。

來自印尼Universitas Brawijaya醫院的急診醫學專科醫師Ali Haedar.,特別為本報讀者以母語錄製了一段短片,透過分享自己在台灣居家檢疫和自主健康管理的經驗,提醒印尼移工檢疫期間的注意事項,他也安慰移工疫情期間來到異鄉,面對不熟悉的社會氛圍,可能不安的心情。

其他印尼代訓醫師也想向移工們說聲「Jaga Diri!」意即「保重」,希望台灣印尼移工好好照顧自己,平安健康。

以下是Ali Haedar醫師影音內容的中文摘要:
嗨,我是來自印尼Universitas Brawijaya醫院的急診專科醫師,今年很榮幸可以到台大醫院學習。我們一群印尼醫師來到台灣,都先透過PCR檢驗確認陰性。就算檢驗結果都是陰性,我們也和你們一樣,接下來要遵照台灣規定,居家檢疫14天。

檢疫期滿再次檢驗,如果變成陽性,也請不要擔心,你們都會得到妥善的照顧。檢疫期滿如果是陰性,別忘了,還有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這和我們在印尼的作法是一樣的,就是戴好口罩、避免人群。

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台灣政府每天都會發送簡訊來關心你,有沒有上呼吸道症狀,回覆很簡單,只要點選是或否就可以了,記得要回覆。最後,如果你順利度過這14天居家檢疫和7自主健康管理,代表你沒有被感染,可以放心去工作。

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我想回家! 美日英澳歸國可能流程及成本一次看

 2020-11-29 13:1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12月起包含本國人之所有入境者須檢附三日內核酸檢驗陰性證明才能登機,昨釐清其實是三條路,改稱「並非強制要求有陰性報告者才能登機」,只是「希望提供航空公司參考」,但是如果「不符合三種例外情況、可取得證明而未取得,抵台後可視情況裁罰1萬到15萬,不服可申訴」。至於陽性確診者,「必要時得申請專案返台」。

指揮中心所頒佈之例外條件的三種例外情況,第一種是屬於緊急協處,包括兩大類情形,首先是「二等親內的奔喪或重病探視」,例如父母或祖父母過世、入住加護病房,再者是「緊急就醫專案」,不過這除了須報請指揮中心同意,也要自費鉅款。之前於迦納確診之台商返國,是自費上千萬聘請國外之國際緊急醫療專機,若能請到國內之專機,費用也要上百萬。

第二種情況是是從吐瓦魯國、紐埃、斐濟及東加這四個不能採檢的國家返台。第三種是屬於經指揮中心同意的部會專案、公務商務行程,在國外時間短且採取適當防疫措施。符合三情形,只要切結、按照航空公司規定搭乘班機、入境時自費採檢,採檢費用大約是5000到7000元。

根據指揮中心為海外國人所指引的三條路,本報越洋採訪目前人在美、日、英、澳且非屬上述三種例外的四位台灣人,探討12月起他們回台的流程及成本,以及對於現行規定的看法。

●美國:採檢方便、有保險手續費新台幣500多元,沒保險最高2萬4000元

在美國的D小姐表示,美國的生技公司搶檢驗市場搶很兇,大家都在比快,大都市都沒有問題,甚至有開車排隊的得來速採檢站,偏鄉地區可能會比較麻煩。至於費用,不同保險付費方法不同,每一家的不同價錢,產品也不一樣,不過基本上沒症狀而要求採檢的也有給付,也沒有限制次數。

D小姐表示,價格方面,有保險公司旗下的醫院給所有保險人免費檢查,也有保險公司是只要打給醫生說想採檢,醫師開單給藥局,就可以去驗,但是要自付手續費大約20美元(約新台幣500到600元),不過保險人平常每個月都要付高達好幾百美元的保費。

D小姐表示,在美國留學或工作的人都會有保險,沒保險的通常是沒有工作也沒有眷屬可以一起保險的人,所以會有些慈善團體會提供免費檢驗給低收入或沒保險者。如果沒保險也沒慈善補助,就要自費,價差蠻大的。

D小姐指出,今年7月左右的調查資料顯示,美國各州78家大醫院的檢測價格,從最便宜20美元到最貴850美元(約新台幣2萬4000元)都有,半數醫院檢測價格落在100到199美元(約新台幣2900到5700元),近兩成醫院的檢測價格超過200美元(約新台幣5700元)。另外也有檢驗包,可以自己買來在家採檢然後寄去的,這種也要大約120美金(約新台幣3400元)。

●日本:檢驗不含稅至少新台幣6000元,英文報告另計,中國試劑被詬病不準

人在日本東京的C小姐說,透過醫療院所介紹的有症狀者、接觸過患者的高危險群、保健所諮詢後認定有檢查必要的人,日本政府會給付檢驗費用;但如果是無症狀需要開證明這種,就全部自費。檢查費用最高有到40000日圓以上(約新台幣1萬1000元),還要另計10%消費稅(約新台幣400到1000元),目前查到最便宜的是含證明書23000日圓(約新台幣6300元)。

C小姐表示,如果要開英文證明書,大部分都要是5000日圓(約新台幣1365元),稅也要另計,通常最快當天或隔天就可以收到報告。日本大部分的醫療院所都同時提供唾液和鼻腔檢查,唾液檢查通常較快能拿到報告。聽說日本進口了很多中國製的檢驗試劑,但準確度很差,有醫師朋友就說他們醫院都不敢用中國試劑。

C小姐說,之前有過不少國人回日本後驗出陽性,被指揮中心說可能是偽陽性,照這樣的說法,「國外提供的檢驗報告是不是也有不準確的可能?那提供報告的意義就沒那麼高了不是嗎?」

C小姐算算,一家四口要回台,光檢查費用就至少十萬日幣(約新台幣2萬8000元),真的不便宜,這還不包括機票、回台後14天旅館費用,如果不是就醫探病奔喪之類的急事,或打算長期回台,例如帶小孩回去上學,真的不會想花那麼大成本回去。

●英國:自費採檢新台幣四五千元起跳、居家採驗包可能人工偽陰

人在英國的S小姐說,在英國,如果符合國家健康保險的給付條件,檢驗是免費,不過要等三天才有結果,而且不會有紙本報告,只有收到簡訊通知,或是在「NHS COVID-19 app」收到通知,想要紙本報告就要另外申請,但她也不清楚該如何申請。

S小姐表示,如果是為了跨國飛航所需的檢驗證明,就要自費採檢,費用通常都會超過100英鎊(約新台幣3700元),目前看到120英鎊(約新台幣4500元)、149英鎊(約新台幣5600元)都有,結果幾小時就出爐。買檢驗包在家自己採檢會便宜一些,但很可能會沒有採到正確部位的檢體,因為採檢對某些人來說感覺太痛了,英國大眾都說這種檢驗就是會有「人工偽陰」。

S小姐說,整個加起來,回國的整體費用真的是太貴了,現在英國飛台灣單程就要1000英鎊(約新台幣3萬8000元),比以前來回程還貴,還要加上後續住14天檢疫旅館,一天新台幣2500元,回來一趟加起來逼近新台幣8萬元。「台灣不是一直強調入境隔離檢疫14天是被證實最有效的作法嗎?現在拿了核酸檢查還是要隔離14天,真的好痛苦。」

●澳洲:檢驗通常不用錢,但約診才能拿到紙本報告

澳洲的S小姐表示,有澳洲居民身份才有健保,工作或旅遊都要另外保私人保險,如果有保險,基本上檢驗都不用自行付費。在澳洲各地政府的相關部門為確保檢驗費用不會成為就醫障礙,沒有錢檢驗者都會啟動一些個案處理機制,所以檢驗幾乎都是不用錢的。

S小姐說,麻煩的是,檢驗結果只有簡訊通知,如果需要紙本報告,要再去找不分科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約診才能開立。但在澳洲,醫師不是想看就看得到,都要預約,如果機票已預訂,約診時間有任何變卦,情況就會變得很緊張。

S小姐表示,「真的想不通為什麼要這麼做。是能為政府省到錢嗎?」S小姐猜測,台灣是不是像是扛著「防疫優等生」的這個招牌,壓力太大,導致「上面的人」只想著要全力降低風險,結果部份人的權益就這樣被犧牲掉了。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疫期返台兩樣情 陳時中昔喊誠實都保護今怒迴避質疑

2020-11-25 17:2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秋冬專案,要求本國人比照外國人,出具三日內檢驗陰性證明才能登機返國,引起反彈。指揮中心今公布三種例外情況,但若不符合例外情況,付不起1到15萬罰鍰的普通人,都需要證明自己沒染疫,才能回家。被問及新制將導致國人返國自由因經濟能力而不平等,指揮官陳時中語帶慍怒回「沒辦法跟你談這個。」

陳時中今表示,因為聖誕節、寒假、春節將至,預期返台人數增加,為確保社區安全,所以增列陰性證明的要求,初步規畫只到二月底,並非毫無限制。緊急協處(奔喪、探視二等親內重病者、緊急就醫專案)、來自無法自費篩檢的國家(吐瓦魯、紐埃、斐濟、東加)、經指揮中心同意的部會專案(須主動切結並附報准佐證文件),這三種例外情況,若無法出示陰性證明,可以免罰。

除上述三種例外情形,若無陰性證明卻逕行返台,入境要自費採檢,且要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58條及第69條,處新台幣1萬到15萬罰緩;如果確診而有傳染他人之虞,也要負擔相關刑責。染疫中而不符合返國條件,但當地醫療有困難者,可委託國際醫療轉送機構、航空公司或國內收治醫院向指揮中心申請專案返國就醫。就像是日前公布自非洲迦納返國的台商,是由保險給付或自費負擔千萬包機。

人在海外的國人如果排不到篩檢,該怎麼辦?副指揮官陳宗彥補充,如果有特殊個案,可至外館或航空公司反應,經評估後,指揮中心會予以協助。部分國家不接受兒童採檢,允許僅父母檢附陰性證明,兒童即可與父母一起登機返國。

面對媒體問到上述措施將導致國人返台條件受到經濟條件限制,有留學生抗議「已經出國多年,非刻意涉險,現在有錢就可以回台,沒錢就在國外等死?」陳時中不認同,他說,出國本來就有一定風險,自己也要承擔,涉險染疫之後國家也不可能全面補助或保障,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媒體追問,台灣已有運作成熟的隔離檢疫措施,檢附陰性證明,是加重限制國人回國自由?陳時中表示,已有配套。面對媒體繼續追問,配套中有錢被罰或包專機者可回來,那國人能否返台最終還是因經濟能力而異?陳時中則面露不悅地說「我沒辦法跟你談這個。」隨即快步離開。

大約半年前,歐美正值第一波疫情,來自歐美的境外移入病例,單日就能公佈新增20幾例。當時陳時中曾表示「有症狀當然可以搭飛機,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誠實通報」、「個案誠實告知是人民跟政府之間信任,個案知道只要能清楚表達過去發生過的情況,就會受到最大保護。」他說,相信未來一定會愈來愈多類似狀況,但「誠實以告利人利己,政府也一定會百分百保護。」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邊境防疫窘》入境檢疫系統僅中英文 移工看嘸易填錯

 2020-11-22 19:5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最近移工確診者眾,入境檢疫系統卻只有中英文,大多數東南亞移工看不懂也不會填。本報接獲相關人員投訴,此系統的語言障礙已經對邊境檢疫造成困擾,欠缺足夠防護的檢疫助理得花很多時間近距離引導移工操作手機,檢疫官也無法放心相信所填資料正確。相關人員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根據台灣常見移工母語,建置多語言的入境檢疫系統。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之桃園機場服務站人員表示,需集中檢疫的社福移工或印尼籍移工,現在會有穿著口罩、手套、防護衣服的通譯到現場,把移工帶開,使用有翻譯的紙本資料,帶他們一項一項填完,再去集中檢疫。人多的時候,服務站人員也會需要檢疫助理的協助,不過檢疫助理是沒有防護衣可穿的。

服務站人員表示,若是不需要集中檢疫的移工,就跟一般旅客一樣,要用手機進「入境檢疫系統」填資料。但系統內容只有中英文,很多移工看不懂,這時只能靠仲介或檢疫助理幫助他填,服務站的通譯人手不足以一個一個去幫忙,難免會發生填錯或亂填的情況。

檢疫人員指出,移工入境最大問題是會隱匿症狀,通常是語言障礙導致。入境檢疫系統只有中、英文,經過勞動部人員、仲介或是檢疫助理人各自解讀、各自翻譯,最後移工所填寫出來的東西正確嗎?檢疫人員對此非常困擾,覺得如此運作很沒效率,呼籲儘速透過建置多語系統來改善。

檢疫人員也擔憂,上述語言障礙不只增加資訊錯誤的機會,也增加了檢疫助理的感染風險,因為這使得他們每天得幫忙很多移工操作手機。疾病管制署將檢疫助理工作外包給某保全公司,保全公司不但沒給他們打流感疫苗、沒準備防護衣,還規定12小時只能用一副手套、一面口罩,弄髒弄濕不能換,接待過有症狀旅客才能換。

聽聞上述情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感染控制的重點就是「注意細節」,發現有問題,就要趕快處理,提供第一線檢疫人員充足防護、流感疫苗是應該做的。檢疫系統內容也應顧及多國語言需求,而且即便有多語版本,現場通譯人員仍不能少,甚至可能得增加預算,多聘請一些通譯,才能在現場即時解答問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針對需要用手機填寫資料的移工,已請勞動部要求仲介要協助填寫,也有協調勞動部人員在現場翻譯和說明。指揮中心過去也曾考慮建置多語言版本,但若移工以他國語言填寫,對於防疫單位也是困擾,因此決定採取中、英文之妥協版本。未來是否要改?指揮中心會持續討論。

邊境防疫窘》檢疫助理外包 口罩手套限量未打流感疫苗

 2020-11-22 19:5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境外移入病例不斷新增,邊境第一線防疫更形重要,然而本報接獲相關人員爆料指出,疾病管制署已將部分檢疫工作外包給保全公司,桃園機場兩航廈超過一百多名檢疫助理都由保全擔任,工時長達12小時,近距離接觸來自不同風險國家的大量旅客,卻沒人安排他們打流感疫苗,也不能視需要更換口罩、手套只有過大的尺寸,處境堪慮。

相關人員指出,邊境檢疫人員主要分為檢疫官和助理兩大塊,檢疫官有醫療專業,可採檢,通常是護理師。檢疫助理多不具醫療專業,疾管署從8、9月開始外包給保全公司,年齡從20幾歲到40幾、50幾歲男女都有,每天上班12小時。

相關人員表示,相較於檢疫官,檢疫助理接觸旅客數量更多,接觸時間也更長。檢疫助理要教旅客操作手機,進入「入境檢疫系統」填寫資料,並引導部分旅客接受檢疫官檢查。有症狀的旅客完成採檢之後,也是由檢疫助理陪他們入境,走一段有別於一般旅客的路線去搭車;檢疫助理也會幫旅客拿東西,例如護照等資料。

相關人員說,保全公司不但沒給這些助理打流感疫苗,還規定12小時只能用一副手套、一面口罩,弄髒弄濕不能換,接待過有症狀旅客才能換。手套只有M號和L號,女保全戴起來鬆鬆垮垮,很容易脫落,很多人都只好自己買口罩和手套來換。當檢疫助理護送採檢完的有症狀者入境搭車,也沒有防護衣可穿,現在是得靠檢疫官分防護衣給他們用。

聽聞上述情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感染控制的重點就是「注意細節」,就算會增加成本,也不能疏忽,執行時發現有問題,就要趕快積極檢討、處理。如果要外包給保全公司,疾管署身為出錢的單位,要確保執行單位有確實做到該做的細節,提供第一線檢疫人員充足防護、打流感疫苗是應該做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根據外包合約,保全公司必須提供自費疫苗給員工接種。該公司原本和兩家合約院所講好,後來因有不良反應事件被報導出來,就暫緩到現在,最近該公司會再規劃安排接種。

莊人祥表示,接觸有症狀的旅客才需要穿隔離衣,保全人員引導有症狀旅客入境搭車時,都有由疾管署負責提供。至於手套和口罩,莊人祥轉述該公司表示,沒有強硬不給換口罩,小尺寸手套是比較不好買,會再努力去買。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早產不是誰的錯 醫:再怎麼小心翼翼還是可能難以避免

 2020-11-16 13:3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台灣早產發生比率大約是一成,每年大約有一萬多名早產兒出生,寶寶提早報到,通常媽媽最自責。不過專精於高危險妊娠及早產兒照護的醫師都強調,大部分早產都是不明原因,就學理來講,再怎麼小心都還是有一定比例的早產會發生,媽媽不要太過自責。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副部長朱世明表示,台灣雖然少子化,但早產兒總量沒有下降,與其他已開發國家類似,發生機率都接近10%。就算再積極安胎,在完善的產前教育,還是有一部分的產婦不可避免會早產。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陳治平表示,足月的定義是37周,但如果在35到36周有早產的跡象,就算安胎也不會安太久。雖然醫療照護品質很高,這個周數出生的寶寶也可以活得很好,只是還是可能有些呼吸還不順暢的問題,需要住院幾天,這對於媽媽來說是心理負擔,也會耗用醫療資源。畢竟對胎兒來說,在媽媽體內多待一天,勝過在體外待好幾天,所以一般還是會希望安胎到37周再生。

朱世明表示,不論醫療再怎麼進步,安胎藥怎麼用,就算周數還不足,有時候如果子宮頸都全開了,還能怎麼辦呢?只能盡量維持氧氣溫度穩定、給予各器官最好的支持、幫助順產、減少後遺症,這些台灣的醫療團隊都可以做得到,早產兒存活率已經很高。未來更努力的重點,是幫助家長照顧得更好、早產兒活得好,盡量與足月寶寶相當,這樣的早產兒醫療就沒有遺憾了。

既然早產有時難以避免,使用安胎藥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為寶寶爭取關鍵的48小時來用藥或轉診。陳治平表示,台灣現有的安胎藥物療效各有不同,在對於預防早產,都有其局限性。安胎藥的使用目的不是一定要把寶寶安到多大,重要的是延長至少48小時,爭取時間使用一些藥物,例如幫助胎兒肺泡成熟。

爭取時間也能用於轉診。陳治平表示,高危險的產婦到有充足醫療資源可以照顧早產兒的醫療院所再生產,就是現在相關政府單位及醫療專業團體都在推廣的「胎內轉診」。因為如果等寶寶出生後才轉診,轉診過程要考量的風險會更多。

陳治平表示,多胞胎、內科疾病、營養不良、體重過重、高齡等,都是隨著時代變遷、晚婚晚育之下,較容易出現的早產風險因子,所以媽媽先把自己照顧好最重要。然而,大多數早產是找不出原因或同時有多重原因,媽媽也不要過於苛責自己。

陳治平提醒,早產的預警徵兆很多,基本上因人而異。如果懷孕過程感覺到子宮收縮頻率明顯增加、類似於白帶分泌物的明顯增加,或是忽然腰痠、下腹出現類似生理痛,如果稍微休息卻沒有改善,都建議要趕緊就醫檢查。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健康存摺紀錄自己看 民眾揪出賣口罩卻虛報看診領藥

 2020-11-14 21:2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四月國內外疫情嚴峻,新北市有熱心保險業務自願幫客戶買口罩,收走十幾個人的健保卡,放在新北某藥局。買口罩的保戶透過健康存摺發現,明明沒就醫卻被申報診療費和藥費,由於保戶們彼此認識,大家口耳相傳後各自確認,該藥局及其特約診所在短時間內就被15個人檢舉,經健保署查獲不法。

健保署台北業務組組長劉玉娟表示,此案經半年多擴大訪查,確認有23位民眾並未看診,卻被申報了胃痛等輕症診療費及藥費。台北業務組上月已發函給上述診所及藥局,停約處分兩個月,即兩個月不得請領健保費用,民眾只能自費就醫,另外也追回虛報的醫療費用一萬多點。

健保署違規查處室副組長蕫玉芸表示,「虛報」就是以不正當的行為,用虛偽的證明報告或陳述,申報醫療費用。因上述案件,健保署已於上月發函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希望全聯會提醒會員自律,若已有虛報,應盡速更正申報內容。

民眾透過健康存摺雖然可以發現疑似不法,但若非上述案例有一整群人壯膽,民眾單槍匹馬不一定敢檢舉,擔心曝光身份、造成醫病關係惡化、就醫困難。

李小姐今年做子宮頸頸抹片,發現被申報了無月經診斷、驗孕、塞劑、軟膏費用,幾位女同事在其他診所做抹片也發現一樣的情形。周小姐腳傷去復健,明明只做電療熱敷,卻被申報了運動治療、姿勢訓練。但她們都很擔心檢舉會曝光身份,打壞醫病關係。

蕫玉芸表示,民眾檢舉如果完全匿名、不留聯絡資料,調查的難度會太高,建議民眾檢舉還是要具名,盡量提供收據、藥單藥袋等證據,並且具名、詳述檢舉內容。若不想曝光身份可以提出來,健保署及分區業務組所採取的調查方法,都可以將檢舉人身份完全保密。

上述被檢與醫療院所和藥局如有不服,可在一個月內申覆。待移送司法,偽造文書或詐欺等相關刑責確定後,健保署再依健保法第81條,視其情節輕重決定罰鍰。初犯罰鍰可能依照虛報醫療費用乘上兩倍,情節重大累犯最高可處以20倍罰鍰。

虛報健保樣態多!矯正牙齒、塗氟、打疫苗、健檢都有

2020-11-14 21:3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因口罩實名制,逾500萬人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並登入「健康存摺」,平均每5人就有1人。 本報資料照片

因口罩實名制,逾500萬人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並登入「健康存摺」,平均每5人就有1人。今年因健康存摺發現不實申報案件高達四成,已幫健保追回超過百萬元。

根據統計,今年確定違規的案件以西醫診所最多,其次是牙醫、醫院、藥局,有的民眾根本沒就醫,有的是民眾自費就醫、接受預防保健或為了換取贈品,健保卡一刷就被虛報費用。

健保署違規查處室副組長蕫玉芸表示,健保署立案進行查核的疑似案件中,因查閱健康存摺而來的檢舉案,比重逐年翻倍。2018年只有9件,占11%,2019年32件,占20%。今年截至10月23日,已有56件,占比高達38%,其中14件確定違規,已幫健保追回125萬元,其餘案件還在調查中。

蕫玉芸指出,今年因健康存摺而查獲違規的14件裡面,西醫診所有7件(不分科3件、婦產科2件、內科及家醫科各1件)、牙醫4件、醫院2件、藥局1件。

違規案件最常見樣態有三種:

一、民眾未就醫,但可能申請診斷證明、病歷影本、領口罩,或院所告知可以「刷卡換物」,為了得到免費維他命、痠痛貼布,民眾就交出了健保卡。今年民眾透過健康存摺發現此類案件而檢舉有6件,查處追扣五萬元。

二、民眾自費就醫,例如接種疫苗、兒童牙齒塗氟、矯正,卻被申報疾病和治療費用。今年民眾透過健康存摺發現此類案件而檢舉有6件,以牙齒矯正卻被捏造補牙、洗牙最常見,查處追扣61萬元。

第、民眾有就醫,卻從健康存摺發現被虛報其他疾病診斷和治療費用,以婦產科為例,有些民眾並未接受內診,卻發現被申報內診費用、診斷陰道炎。這有2件,查處追扣59萬元。

其他透過健康存摺檢舉,尚在調查中的違規樣態,包括家人代為領藥卻被申報醫療費用有4件,健康檢查、美容減重、疫苗接種等自費就醫卻被多申報費用有19件;沒檢查、沒領藥,卻被申報費用12件;醫療機構說可提供免費藥品或諮詢服務,卻藉機刷健保卡申請醫療費用,這也有3件。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專家譴責衛福部帶頭侵害受試者權益 狠批:笑話!

 2020-11-12 20:3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加速國內三家廠商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開記者會,宣布啟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意向登記平台」,會中鼓勵符合條件者且有意願當受試者的人多多登記,貢獻防疫。

會中保證若未來疫苗若有效,對照組也能優先打;若疫苗組有不良反應,醫院會負責到底。當媒體問及費用,也提及車馬費、營養費等項目。指揮官陳時中今公開說願意參加,民眾熱烈響應,24小時內逾萬人登記。

學者專家對此罵聲隆隆,因食藥署曾發文通告全國臨床試驗單位「不得以記者會招募受試者」,衛福部現在卻帶頭開記者會,為不存在的臨床試驗招募受試者,此舉不僅打臉自己,更是罔顧受試者權益。另外,媒體大肆報導補助金額,已危害健康受試者對試驗的風險評估。

衛福部疾管署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會委員、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在臉書,食藥署2018年就發文明定不得以記者會招募受試者,他自嘲「所有曾經相信(這份公文)的人,大家通通都是笑話。」受試者保護協會創會理事長、感染科醫師郭英調被問及此事,也直說「去看劉宏恩的臉書吧。」

「譴責衛福部!」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表示,受試者招募廣告內容及招募方式,都必須經過人體試驗審查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審查,受試者招募廣告用字遣詞都有嚴格的規定,要引導受試者優先思考是否能接受相關風險,也不能明示或暗示有任何權威背書。

費用補助更不是重點。林綠紅指出,十年前英國曾經發生臨床試驗的嚴重不良反應,有受試者死亡,後來發現參加者的風險認知發生問題,原因是錢很多。昨天多家媒體大肆報導參與這次疫苗試驗可能獲得的補助金額,這對經濟弱勢者會是很大的誘因,將對受試者的風險評估產生負面影響。

林綠紅表示,癌症新藥受試者有治病需求,但疫苗試驗受試者都是健康人,對於「金錢」的反應最敏感。這也是「研究倫理的不當影響」裡面,最常見的議題之一,就是不能用金錢引誘,使生活辛苦的人不顧風險地參加研究。

林綠紅說,現在試驗計畫還不存在,也沒有通過IRB審查,政府卻開記者會宣傳招募,基本收案條件和排除條件都列在平台上了。她已經聽說有醫院內部消息說,以後必須加快此案的審查。顯示衛福部這一開記者會,已經讓讓原本應該要層層把關的人,都暴露於巨大壓力中,各層關卡為受試者安全把關的嚴謹度,也很可能受到影響。

台大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蔡甫昌說,一般都是由試驗計劃主持單位來做正式招募,這次食藥署先找名單,其結果算不算正式招募?這可能要由衛福部解釋。另外,官方可能要再考慮一下,這種意向調查有沒有符合自己公告的遊戲規則。

「平台只是做意向登記、記者會只是公布重大事項,」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強調,正式的招募廣告內容非常詳細,現在只是請有意願的人來登記,不算廣告也不算招募。但無法否認,記者會和平台就是有廣告和招募之目的。未來學者或研究生是否也能用此方法預先搜集受試名單?吳明美說資訊不足、無法回答。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並不清楚陳時中有無登記,其身分、健康狀況是否符合受試資格,登記後將由臨床試驗醫學中心評估才知道。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性癖好精神病都列管也沒用!專家說這樣做才能預防犯罪

2020-11-05 18:34:0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長榮大學女大生發生不幸,台南市政府日前召開擴大校園安全會報,決議將警察、衛生單位接獲校園通報特殊性癖好個案資料相互連結。對此,不但衛福部心口司已認定不妥,部立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性癖好者並非都會犯罪,也只有達到某些狀態才需要治療。把性癖好者及精神疾患者都視為潛在罪犯,不但無助於犯罪防治,更會失去能風險分流和預防治療的機會,犯罪隱憂更大。

李俊宏分析,人類性行為多元,在亞洲國家談性較隱晦,有特殊性癖的人口比例不明,但有歐美調查顯示,具特殊性癖好者可達一、兩成。其中牽涉及嚴重暴力型犯罪或是人身財產侵犯的,通常是特殊性癖好又合併反社會人格違常者,非單純特殊性癖好者,不能說有特殊性癖就會犯罪。

李俊宏表示,特殊性癖好不見得需要治療,除非引起個案本身的顯著痛苦和後悔,或造成他人受傷、導致工作就業等社會功能受到影響,才需要治療。不是有性癖好就代表需要醫療,同理,需要醫療的特殊性癖者也不一定會犯罪。

面對潛在的犯罪可能性,李俊宏建議參考國外作法,先進行風險分流。知道自己有特殊性癖好但是沒犯罪行為的人屬於低風險,應他們諮商瞭解自己的狀況,從中也能積極發現症狀達到需要治療程度的人,及早轉介醫療資源。曾經犯罪的中高風險個案,比如曾經偷內衣,在司法端就要裁處,以專業評估、完成治療和再犯風險評估,作為銷案的必要條件。

李俊宏表示,如果政府要列管的是上述中高風險個案,那還說得過去。但如果是將所有特殊性癖好者,甚至是其他精神疾患者全部列管,恐怕會衍生出許多非預期的不良效應。例如民眾不敢看精神科、學生不敢找輔導老師,長期孤立、自行面對壓力的結果,最後反而會以犯罪行為爆發出來。

李俊宏表示,可以理解台南市政府面對輿論的壓力很大,但是應該要把這股壓力用在對的努力方向,而且要在中央層級,不能只在地方,否則也會發生「外溢效應」,即不合理的監控列管迫使人移動到其他縣市。正確的努力方向,是中央及地方基於科學進行有策略、有步驟的推動分級分流政策規劃,從法治、體制、資源配置,達成治療、監控、更生的目的。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公費醫師非偏鄉醫療唯一解方 醫:別讓有熱忱的人委屈

 2020-11-03 20:3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明年招生第二期重點科別公費醫師,衛福部規畫服務時間延長為十年,雖有配套保障進修,許多公費醫師仍難掩不滿。

資深醫師分析,偏鄉醫院營運不易,民眾期望不減之下,公務預算的人事補助卻逐年遞減,壓縮到醫師待遇和薪資。政策應努力在偏鄉醫療需求、醫師報酬及生涯規畫之間找到平衡點,讓有熱忱的人不受委屈;如果真的沒人,引進外國醫師也總比沒有醫師好。

訓練公費精神科醫師超過20年的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看過這麼多公費醫師,確實有很快樂的,也有很委屈的。要讓有熱忱的人不受委屈,也要支持偏鄉醫療需求得到滿足,這兩者間的平衡點很難找,卻也是各國衛生單位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李俊宏分析,偏鄉人口密度較低、服務交通成本較高、民眾和民代期望與都會醫院一樣備齊某些特殊科別、健保給付偏鄉和都會都採一致標準等,種種條件都導致偏鄉營運條件較差,難以優渥待遇留人。

李俊宏指出,政府過去透過公務預算補助偏鄉醫院的人事維持,但這筆補助逐年遞減,直到今年才沒有持續下修。建議衛福部應重新盤點符合當地民眾需求所需的補助,幫助院所兼顧環境設備及人才待遇的提升。

外界質疑高中畢業生還沒成年、心智還不成熟、對自己也不夠了解,不宜在此時就要求他們承諾長年服務。李俊宏建議,未來公費生可以考慮以學士後醫學系為主,或是另開放偏鄉子弟的招考或徵選途徑,較能避免與人生規劃發生衝突。另外,公費醫師與政府簽訂契約,包括契約審閱期、反悔的權利、補償機制、求償機制,都應該要訂定的更完備,才能減少爭議。

李俊宏觀察,願意留下的醫師有一定的人格特質,包括有熱忱、願意犧牲奉獻、樂在助人的。公費醫師的制度應該是透過良好的選才機制,讓這樣的人在心智成熟、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去投入偏鄉醫療。他建議學生,如果了解自己的期望就是想要在都會區生活,也不要勉強自己讀公費。

如果窮盡各種方式,還是真的找不到人怎麼辦?李俊宏綜觀日本、英國、美國的經驗,都是彈性開放外國醫師在偏鄉執業。畢竟站在醫療平等的立場,就算是其他國家的醫師,也比沒有醫師好。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明年入學的公費醫師 服務時間將延長為10年

2020-11-02 21: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人口老化,醫師也老化,國家衛生研究院推估,2032年後60歲以上西醫師比例將高達34%,偏鄉醫師凋零快、召募不易,有些地區連最基本的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醫師都從缺,居民常得跋山涉水才能找到專科醫師。

衛生福利部長期靠分發公費醫師到偏鄉填補缺口,但調查發現,服務期滿的公費醫師,25%成回到北市,60%去新北、高雄、台中、台南等都會區,留在偏鄉的少之又少。

第一期五大科公費醫師培育計畫的學生將開始受訓、下鄉服務六年;第二期公費生也將於明年開始招生,大考中心通常於11月公佈簡章,今年已有多所大學宣布要增設醫學系、招收公費生。相關醫學院10月初收到衛福部公文才發現,第二期公費生服務年數延長為10年,相關配套卻未提。醫學院教授擔心,簡章一公布,勢必引起學生及家長的恐慌,到時候恐怕沒人敢來念。

這份函文中提到,第二期計畫正函報行政院核定中,大部分內容與第一期無異,但服務年限規定,公費生完成專科訓練後要服務10年,前五年分發到部立偏鄉醫院,後五年可依意願改分發到偏遠地區醫院或衛生所。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國家視公費醫師為重要人才,但公費醫師服務期間缺乏進修機會,過去常被詬病。因此第二期計畫重點並非僅拉長服務年數,還有多項配套措施,可保障其進修、有助職涯發展,偏鄉民眾也能享有完整、穩定、不中斷的醫療服務。

石崇良表示,第二期計畫將保障公費醫師在醫學中心接受專科訓練,結束專科訓練後,可選擇醫學中心職缺,以支援方式去服務偏鄉,只是在醫學中心進修時間要先扣除,同時間醫學中心也要另派一個人去支援偏鄉,維持偏鄉服務不中斷。

第二期保障公費醫師擁有正式公職缺,享有公職相關福利,期間也有機會回原受訓醫學中心進修。最後,雖然重點科別公費醫師的選科仍以五大科為主,但分發時還會公布當年度偏鄉有需求的其他科別,不會只有五大科可以選。

公費醫師服務延長為10年 醫憂無助於偏鄉發展願景

 2020-11-02 21:0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明年起入學的公費醫學生,未來完成訓練後的服務時間將延長為十年。醫學系教授建議,衛福部應妥善對外說明其計畫的美意,以免招生簡章公佈後引起考生及家長譁然、不敢報考。公費醫師提醒,衛福部應正視偏鄉留不住人的問題,這光靠挹注人力無法解決。

陳姓公費醫師表示,衛福部若能保障醫學中心訓練、進修管道暢通,有於改善公費醫師留在偏鄉的意願。通常公費生都要等到即將下鄉,才會開始了解服務期間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尋求互助。但十年過後留得住人嗎?他並不樂觀,服務時間拉長到10年,這期限如何訂定?衛福部未提出合理解釋。

醫學系教授表示,公費醫師在偏鄉待一輩子,可遇不可求,許多偏鄉院所說公費醫師服務六年還是太短,希望能要求至少待八到十年。雖然新制延長服務時間有其美意,但一口氣從六年延到十年,幅度不小,建議衛福部應及早詳加說明,否則家長和高中生必然感到錯愕與震驚。

這名教授多年觀察公費醫學生,有個令他心疼的共通點,自卑感。陳姓醫師也說,醫師在職場都會追求自我提升,但公費醫學生光是要「證明自己沒有比人家差」就很辛苦,在學期間很多人不敢交男女朋友,擔心未來論及婚嫁,被綁住的生涯會拖累對方。

該教授感嘆,公費醫學生能夠考進醫學系,每個都已經是萬中選一的優秀人才,同樣接受醫學教育用心栽培,不該因公費身份而感覺自己是次一級的選擇。他期盼相關培訓制度能夠持續進步,讓「公費醫師」成為專業、受人尊敬的光榮形象。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新冠PCR檢驗流程超繁複 專家:這四個關卡最可能出錯

 2020-10-28 22:0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驗出一名從大陸江蘇返台確診個案(案530),因案530一天內檢驗由陽轉陰,指揮中心調查其檢驗流程,今對外公布調查結果。經過重新檢驗、DNA比對,原來另名確診個案(案536)之檢體,被錯置為案530的檢體。

其實病毒核酸檢驗(rt-PCR)的流程相當繁複,至少有三個關卡是由人工標記檢體的步驟,其檢體被錯置風險極高。另外,實驗室人員要在長寬僅十公分左右的96孔盤上,準確放置數十個檢體,若疲勞眼花,也有可能會對錯位置。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表示,一般人比較熟悉的血液檢驗檢體,每個人的檢體都有獨立的識別條碼標記,檢驗儀器可以自動掃條碼確認身份,而且儀器一次只辨識、操作、檢驗一個檢體。

高智雄表示,目前大部分新冠肺炎的rt-PCR檢驗為半自動操作模式,並非由全自動儀器檢驗,得由人工一批一批批次操作,每批次大約可處理20個人的檢體,而且每個檢體都要先經過好幾關人工前處理步驟。萃取出檢體中的RNA後,整批放上PCR儀器,檢測有無病毒RNA螢光反應;伴隨同批檢體的「陰陽性品管物質測試」也要同時通過合格,才可以發出該檢驗的報告。

高智雄說,首先要從原始檢體中抽取病毒RNA,抽取出來的樣本要做第一次人工標記,才知道哪個樣本是誰的。再來,要用微量吸管,把取樣放到PCR的96孔反應槽(AD-plate),這反應槽長寬都只有大約十公分,上面有96個小格子,每個檢體要至少要驗兩個病毒基因,就需要放兩個格子,安放的同時,也要進行標記,載明哪一格是誰的檢體、要驗哪個基因。

最後,將AD-plate反應槽上機跑PCR前,醫檢師還要把上述各個檢體、品管物質、PCR試劑等,不同檢測物質在96孔反應槽的對應位置標記,正確輸入PCR儀器電腦中,最後儀器電腦才能呈現出各檢體正確結果或Ct值。

綜觀上面的流程,就至少有三個步驟需要人工正確標記檢體位置,還有一個步驟需要人工吸取所萃取核酸檢體、安放在小小的96反應槽的孔洞中。高智雄表示,如果長時間工作、過勞、半夜被叫去做檢驗,檢驗人員是有可能會眼花,不小心錯置檢體,或是寫錯標記。

為什麼實驗室的品管流程沒有發現呢?高智雄表示,唯有通過品管檢體的考驗,同一批檢體的檢驗結果才能夠發出正式報告,但若標記錯誤或錯置的情況,則並非內部品管測試可以偵測得到,品管測試的目的在於確保該批次檢驗反應過程的正確性。

高智雄解釋,每批檢體上機,都同時與三種品管檢體一起檢驗,分別是陽性標準品、陰性標準品、人類特有基因標準品。如果跑出來的結果,陽性標準品沒被驗出陽性,或陰性標準品沒被驗出陰性,這都代表檢驗過程品質有問題,必須整批重做。

至於人類特有基因標準品,則是用來確認每個採檢檢體都有確實採到人類細胞,如果發現有檢體的細胞量太少或未採到,則檢測不到人類基因,代表採檢動作可能不確實,這個檢體就會被退件,要求重採,以免驗不出病毒,造成偽陰性結果。

調查揭逾五成男性不愛戴口罩 兄弟成群更易破功

 2020-10-25 18:2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流感季雖然還沒進入流行期,但過去一個多月,門急診類流感病人比例持續緩升,顯示民眾防疫措施可能鬆懈。根據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台灣早在二月就有約一半成年人外出自動戴口罩,綜合各種情境,女性有64%戴口罩,但男性戴口罩比例僅47.8%,明顯低於女性,而且男性在同性別群體中戴口罩比例更低,只有四成。

這份本月中發表於國際期刊《經濟學佈告欄(Economics Bulletin)》的研究,是由台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莊雅婷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仲恩的研究團隊,今年二月期間在台北市和新北市觀察紀錄1萬2208名路人的分析結果,包括57%女性和43%男性,符合大台北地區性別比例。

劉仲恩表示,觀察地點包括三峽、淡水、西門町、動物園等,時間平均分佈在早、中、晚。記錄的對象都是行人,但不紀錄騎車或穿制服的學生,以排除因空污或團體規定而戴口罩的情況;跑步、溜滑板等運動的人也不紀錄,排除因活動特性而不方便帶口罩的情況。

結果發現,女性在各種情境戴口罩的比例都顯著高於男性,整體大約多了16%。女童戴口罩比例也高於男童,不過未達顯著。分情境看,獨處的女性戴口罩比例高達70.5%,男性只有50%。

在同性別的群體中,60.3%女性會戴口罩,男性只有42%;在混合性別群體中,女性戴口罩比例掉到54.7%,男性戴口罩則略提高到46.5%。身邊有兒童時,成年男女戴口罩比例是各種情境中最低的,女性只有50.3%戴口罩,男性僅39.9%。

劉仲恩表示,調查時,台灣新冠確診個案只有10幾到20幾個,未禁止外籍人士入境,政府建議戴口罩時機只有到醫院、有呼吸道症狀、接觸慢性病患,沒有要求維持社交距離或戴口罩二選一,大眾運輸系統也沒有強制乘客戴口罩。在此條件下,仍有超過半數民眾自動戴口罩,顯示台灣人自我保護意識很強,社會文化對口罩的接受度也很高。

劉仲恩指出,研究結果反應女性較積極避險、傾向未雨綢繆保護自己,國外口罩研究和報導也發現同樣情況,即便在排斥口罩的歐美,女性也更願意戴口罩。西方文化重視男子氣概,戴口罩被認為是遮遮掩掩、不夠有男子氣概,美國總統川普刻意取下口罩也與此有關;東方文化較不介意,有利於防疫。

雖然台灣人很願意戴口罩,但調查顯示人們仍會因口罩阻礙社交而不戴。劉仲恩表示,這份調查進行時間比較早,經過半年到現在,國內外疫情、政府宣導措施、民眾健康識能、進入流感季等因素都有變化,現在再重新進行調查,結果可能會不太一樣。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醒,如果沒有症狀,親子相處時不戴口罩是無妨,但適逢流感季,最好還是全家接種疫苗,外出也要做好個人防護,以免病毒進入家庭。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調查揭過半男性不戴口罩 專家:當心重症風險高

 2020-10-25 18:2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防疫成績世界聞名,社會大眾對防疫政策的配合是功不可沒,不過近來民眾心情較為鬆懈,未達社交距離仍未戴口罩的人變多,也有研究發現男性戴口罩比例低於女性。專家提醒,男性罹患流感較易併發重症,千萬別自以為鐵人;另提醒有幼兒的家庭,若無症狀,家人相處可不戴口罩,但最好都要打疫苗,以防止病毒進入家庭。

台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莊雅婷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仲恩合作,分析今年二月大台北地區1萬2208名路人戴口罩情形,發現成年男性在各種情境戴口罩比例都低於女性。五成男性獨自一人時會戴口罩,身處同性團體或與兒童一起的時候卻只有四成。女性獨處或在同性團體中戴口罩的比例高達六、七成,身處混合性別團體時會降到五成五,與兒童一起時降到五成。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幾乎所有傳染病都是男性較容易重症,流感、新冠肺炎也是如此。因為女性荷爾蒙對於免疫系統是加分作用,但男性就沒有這個利多。在社會因素方面,男性個性較冒險、女性比較重視健康,可能也與男性比較容易流感重症有關。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流感重症率和年齡有關,年齡越高風險越高。男性較多人會抽菸喝酒,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年紀漸長後容易有多重慢性病在身,加上睪固酮會導致較激烈的免疫反應,種種因素都會提高男性流感重症的風險。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郭書辰提醒,近幾周監測資料顯示,類流感疫情正在緩升,正需要社會大眾重拾自發防疫的精神。戴口罩阻擋飛沫的效果很好,可以同時防堵新冠肺炎、流感、腸病毒等呼吸道傳播疾病,希望民眾踴躍打疫苗之際,別忘了戴口罩這個基本功。

公費流感疫苗截至10月24日已用掉412.8萬劑,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疾管署將持續評估老幼施打情形,若有接近或達成長者52.5%、幼兒55.5%的覆蓋率,可望恢復50到64歲成人施打,目前預估恢復施打的時間應不會晚於12月中。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健保會提案抗議政府負擔不足 批政府是「A健保最大戶」

 2020-10-23 09:4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健保安全準備金明年會低於1.5個月,需依法調高費率。健保會今召開今年第八次會議,有付費者代表提案,再次呼籲政府應停止取巧灌水,確實依法承擔起保險經費的36%,如此一來費率可能不需要調高這麼多。

依照健保法,保險總經費是由僱主、政府、被保險人(民眾)三方共同負擔,而政府至少應負擔36%。政府負擔這部分一直被詬病計算方式取巧,「灌水」總金額恐高達千億。

根據健保署資料,目前政府負擔健保經費的結構可分為四大塊。第一塊是政府作為雇主的保險費,第二塊和第三塊是政府依健保法或其他法律補助各類被保險人及其眷屬的保險費,第四塊則是補助育嬰留停期間的雇主負擔。

以2019年為例,政府自己作為雇主應負擔的保費是453億元、政府依照健保法補助各類被保險人及其眷屬的保費是1091億元、依其他法律補助六種弱勢民眾65億元、育嬰留停補助原雇主負擔8億元,以上都算政府負擔,總共是1617億元。對照2019年政府最少應負擔的36%是2192億元,上述合計的1617億元就占高達74%。

健保署財務組副組長陳美杏表示,雖然1617億元距離2192億元還差575億,但差額都已在今年編列預算撥付,沒有欠費。衛生福利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2016年立院通過健保法施行細則第45條修正條文時,已把「失業被保險人及其眷屬健保費」及「經濟弱勢者健保費」排除於政府負擔計算之外,涵蓋範圍已比之前少。

健保會公正人士委員質疑,政府補助弱勢族群健保費,這筆補助應算在民眾負擔部分;勞工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政府補助雇主應出的保險費,這筆補助則應算在雇主負擔部分,卻都在2016年以後都被算成政府負擔部分。

公正人士委員表示,政府堅持用「健保收入」來估算政府負擔比例,再用上述補助去灌水,都是為了讓政府再少出一點;但當健保連年支出大於收入,短絀卻都靠來自大多來自民眾的安全準備金去彌補,這是對人民不公。還有健保署每年大約3億元的行政費用、三代健保改革計畫的研究經費,連這些也用健保出,簡直可說政府自己就是A健保的最大戶。

學者專家學者委員說,面對政府負擔比例,健保署和健保會長期各說各話,很需要立委或監委介入,或透過行政訴訟、修法,才會有定論。政府若願意多補錢進來是好事,但也解決不了台灣醫療費用長期成長率過低的問題。收支兩面的改革已刻不容緩,遲早得調高費率、改革費基,也必須改革不合理、壓榨專業的支付標準。

委員說,健保最大問題在於費用成長太緩慢、跟不上人口老化及科技發展,台灣現在醫療在GDP的占比還停留是先進國家40年前的水準,高醫療品質都靠剝削專業人員達成的。「如果台灣堅持要做最省錢的國家,未來不但追不上日韓,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南亞國家也會超車台灣。」

委員也提醒,目前反對調漲費率的力量主要來自雇主團體,但其實以台灣醫療費用成長之慢,台灣的雇主已是全球社會保險國家當中負擔最少的。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看精神科不再害羞 140萬人服抗憂鬱藥 五年增逾20萬

 2020-10-11 21:0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又到了令人憂鬱的季節。健保署最新統計顯示,國內服用抗憂鬱藥物人數逐年攀升,去年達到139.7萬人,過去五年內就增加逾20萬人,速度逐年加快且女性為男性的兩倍。專家學者指出,憂鬱症就醫人數確實增加,不過低劑量抗憂鬱劑可用於多項常見精神疾患,加上國人對精神疾患認識更多、身心科診所增加,都是近年服藥人數增加的可能原因。

健保署九月公布統計,2015到2019年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從119.4萬人成長到139.7萬人,五年內成長20.3萬人。服藥人數的增加,主要集中在2016到2019年,增幅逐年拉大,2019年內增加6.7萬人,反觀2016年才增加1.8萬人而已。男性服藥人數每年大約增加一到兩萬人,五年間從49.4萬人來到56.5萬人。女性五年內則是從69.9萬人飆升到83.1萬人,逐年增加1.3萬人、3.7萬人、3.8萬人、4.4萬人,每年增幅為男性的兩倍。

成立全台首座首座憂鬱症中心的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表示,中研院十年前揭示的長期調查顯示,憂鬱患者就醫比例僅兩成,大部分人擔心就醫會被貼標籤,多自行採用無實證基礎的靈性課程或保健食品,易造成病情延誤與惡化。近年觀察到主動就醫和服藥人數增加,顯示社會在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更加客觀正確,妥善治療的機會也提高了。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表示,全球女性憂鬱比率都高於男性,原因包括荷爾蒙等生理因素,以及社會文化、職場及家庭等多重角色的壓力,近年社會大眾對於女性處境及精神疾患的認知提升、精神疾患的去污名運動等,都使得更多人願意走出來治療,不再任憑憂鬱症等精神疾患長期拖累學業、工作、親職的功能。至於男性,多半對自身情緒不敏感,多半尋求身體症狀治療相關科別,例如去心臟科看胸悶和心悸,結果都找不到原因,會覺得很挫折。

正確的用藥,是病人度過難關的關鍵。袁瑋舉例說,近年有很多恐慌症來就醫,男女各半,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大多為長期焦慮累積發病。在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忽然發作,病人會呼吸困難、心跳過快、胸悶噁心,難過的像是快要死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病人就會過著足不出戶的封閉生活,導致工作及生活停擺。用低劑量憂鬱劑可以改善恐慌症發病,幫助他不害怕跨出家門,再搭配認知行為療法、加上運動、作息和步調調整。

袁瑋指出,服用抗憂鬱劑的人增加,也不見得都是憂鬱症。某些低劑量抗憂鬱劑也可治療焦慮症、恐慌症、夜尿症、改善更年期燥熱、改善失智症者情緒症狀、改善失眠,算是老藥發現新用途。相較於部分安眠藥有成癮疑慮、只會增加淺層睡眠,這類抗憂鬱劑反而可增加深層睡眠,也不會成癮。不過要注意的是,失眠問題還是必須合併認知行為療法才能從根本解決。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服抗憂鬱藥人數暴增但多屬治療不足 醫直指原因在此

2020-10-11 21: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服用抗憂鬱藥物人數也逐年攀升,去年已達到139.7萬人,增加速度逐年加快。專家提醒,憂鬱症治療需要整合藥物與非藥物,也需要耐心配合至少一到三個月,但目前健保制度對非藥物療法支持不足,許多患者過早自行停藥、不回診,導致病情起伏反覆就醫,也是服藥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呼籲政府應檢討現行規定,提供完整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

成立全台首座首座憂鬱症中心的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表示,用藥人數的增加,可能與疾病的去污名化、對疾病的認知提高有關,這不是壞現象。但第二個要思考的是,這些服藥的人是否獲得足夠治療?憂鬱症療程建議最少要六個月,但過去醫學會分析健保數據發現,很多人服藥一個月就停了,所以用藥人數增加不見得代表過度用藥,實際上多數病人還是治療不足的。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憂鬱症短期就醫比例高,從未被診斷的人開始用藥到完成第一個月療程,可能只剩七成,第二個月只剩六成。因為抗憂鬱劑至少要服用到第二週才會感覺到效果,但很多人因服藥初期有噁心、頭暈、情緒浮動等副作用,就自行停藥,導致治療不完全或復發。其實憂鬱症治療很需要耐心,初診後一到兩周回診一次,中間隨時調整治療內容,治療穩定至少要一到三個月,確認有效通常還要三到六個月才會停藥。

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全國共有517家醫療院所有精神科,過去10年來成長率高達58.6%,成長率近次於職業醫學科。精神科是現在專科中的顯學,衛福部統計去年全國共有517家醫療院所有精神科,過去10年成長率近六成,僅次於職業醫學科。醫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精神科醫師執業人數和基層診所的精神科醫師人數,過去五年也雙雙直線攀升。

張家銘表示,精神科診所增加,提升了就醫可近性,但蠻多患者需要非藥物治療,健保對於這些療法的給付不足,導致利用率過低,所以相關資料亦無法呈現非藥物治療的效益。聯合報曾專題報導,去年高達211萬人因精神疾患求醫,非藥物治療跟藥物一樣重要的,但在台灣,平均100名病人僅一人使用健保給付的深度心理治療。

袁瑋表示,藥物可緩減發病症狀、慢慢讓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回到平衡,但同時也要透過非藥物療法找出根本原因,例如外在壓力、個性、面對壓力的方法。蘇冠賓表示,憂鬱症的治療不能只靠藥物,還有很多包括心理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卻沒有獲得健保資源的支持。既然病人對疾病了解和就醫人數都在增加,卻大多是中斷的、不完整的治療,應該要促使政府反省、改革現制,不只是提供藥物治療,應該支持醫療院所提供病人完整的治療。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醫用手套持續漲價缺貨 醫界籲食藥署協助統籌撥補

 2020-09-27 19: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衝擊物資跨國供應鏈,本報八月獨家披露,國內檢診手套貨源接連告急,連年底將禁用、易致敏的含粉手套,都有醫院重新將就使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9月1日找幾家醫院開會,並於8日宣布暫緩禁令,但醫院還是得各憑本事採購。醫界希望食藥署主動協助統籌撥補,不過食藥署認為現已有足夠協助。

據了解,現在廠商不敢簽長約,所以連台大醫院都是一個月、一個月叫貨。有社區醫院採購困難,只能向協會求救,也有些診所不得已用免洗PE手套;牙醫診所沒手套就無法開門營業,就算價格翻倍也得買。

知情人士指出,食藥署9月1日找幾間醫院開會的時候,醫院都說不介意年底如期禁用含粉手套,因為含粉手套容易過敏、增加感染風險,醫療人員都已習慣用無粉的,現在買含粉手套只是少量應急,絕大部分仍採用無粉手套,問題出在採購難度高。不料會議後,食藥署還是延緩禁令實施,與會醫院備感錯愕。

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檢診手套用量極大,醫、護及其他醫療人員都有機會用到。經過滅菌處理的手套用於手術、換藥等會接觸病人傷口時,未經滅菌處理的手套則用於可能接觸,到病人體液或粘膜的治療或檢查,例如抽痰、指診、檢查口腔等。手套用過就要丟,醫療人員每天用上十幾副手套都很有可能。

朱益宏說,手套缺貨、漲價已持續數月,也有小型醫院因叫貨太困難,向協會求助,協會趕緊幫忙媒合供應商,才暫時解除危機。衛福部曾經透過協會調查醫院缺貨情形,不過協會回報之後,衛福部尚未告知將如何協助,目前還是自力救濟。

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內科系診所較不會接觸傷口,但有時還是得戴手套防止接觸體液,有些診所不得已採用比較簡單便宜、容易取得的免洗PE手套,也就是俗稱的手扒雞手套。但這種手套很鬆垮,會讓手部動作變不靈巧,只是應急,並非長久之計。

牙周病醫學會顧問林世榮說,牙醫診所沒手套就不能營業,民眾也不可能接受牙醫師不戴手套,所以即便價格幾乎翻倍,還是得買。目前還算買得到,但如果未來叫貨變困難、缺貨情況變嚴重,會向希望公會或全聯會等相關團體出面跟政府溝通。

採購人員表示,手套消耗量極大,是目前最迫切需要協助的醫療物資,因醫療院所採購能力差異大,廠商不可能公平照顧。建議食藥署應主動出面,比照「缺藥平台」運作模式,盤點供需並定期撥補,以維護國內醫療品質,共同度過疫情物資難關。對此建議,各級院所受訪者皆認同,不過食藥署評估認為,目前無此必要。

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表示,我國並無橡膠原料,且日前馬來西亞甚至禁止輸出相關原料,因此手套價格上揚,許多廠商只能優先供貨給原有簽約的醫療院所。

吳正寧表示,藥品有藥事法規範廠商在有無法供應藥品疑慮前六個月要通報,故據此成立「缺藥通報平台」,但手套這類醫材並無此規範,指揮中心也沒有將手套列為徵用物資,因此「只能讓市場自由交易,政府難以干涉。」進貨困難的醫院可以向食藥署通報,由食藥署居中協調有多餘存貨的廠商,協助供貨。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哪些運動最難防疫?專家教你看運動風險分級

2020-09-14 16:2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籃球、棒球、網球都是國人喜愛的運動,你知道在奧委會分類中,這三項運動的疫情風險分屬種重不同等級,有不同的防處建議,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例如在健身房獨立進行訓練,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即可;但若在健身房上團體課,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戴上口罩。

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最近舉行學術論壇,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整理國際權威單位及頂尖期刊的最新建議,歸納專業選手及一般運動愛好者在運動前中後的注意事項。

吳易澄指出,奧委會把不同運動項目的傳染風險分為三級,建議採取措施也不同。風險最高的第一級,主要是有密切接觸且缺乏保護性措施的運動,包括橄欖球、拳擊、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摔角、籃球、足球等。奧委會建議,比賽前隔離14天且沒有任何症狀,或是比賽前至少兩套檢驗陰性的結果。

風險次高的第二級,是部分密切接觸、但可採取保護性措施或避免措施的運動,例如棒球、排球、游泳接力、羽毛球、自行車、鐵人三項、擊劍、體操。奧委會建議要調整比賽方式,採取降低傳染風險的預防措施,例如戴口罩,如果在休息室會接觸到其他人,也要採取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預防措施。

風險較低的第三級,是大部分獨立進行的運動,例如高爾夫、游泳、個人划船、保齡球、網球、滑板、田徑。奧委會建議,在當地政府及衛生單位的允許下,可考慮開放競賽。不過以台灣常見的馬拉松賽事為例,起跑點附近會比較擁擠,可能還是會需要戴上口罩,等到拉開距離才能拿下來。

一般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這個風險評估原則,吳易澄舉例,在健身房運動時,如果是獨立進行訓練,那只要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在健身房上團體課,班上同學都是不特定人,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最好還是戴上口罩。

吳易澄表示,N95口罩過濾率大於95%,有研究發現,過期11年的N95過濾率仍超過95%,尺寸不對的也有90%,但N95口罩令人呼吸困難,不適合運動時配戴。綁帶式外科口罩過濾率71.5%,低頭時過濾率略為下降,轉頭或抬頭時,過濾率增加。

至於最常見的耳掛式外科口罩,過濾率也有38.1%,雖然頭部上下看或左右轉動時,過濾率會下降10到15%,但防疫價值不容磨滅。吳易澄提醒大家,運動時如果不能維持社交距離,一定要記得盡量戴起口罩。


●安心運動需要注意的十件事:

・運動前:

要確認身體狀況,例如量體溫、注意有無咳嗽喉嚨痛等症狀。

保持清潔,落實濕洗手和乾洗手。

保持1.5到2公尺社交距離。


・運動中:

使用自己的毛巾水壺,勿使用別人的物品。

練習場地最好是室外場,換場時要清潔場地器材。

採取小組練習,建議選手教練工作人員小於十人。

減少非訓練人員進出。落實實名制登記。


・運動後:

要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避免焦慮。

使用漂白水消毒環境,搭配紫外線殺菌輻射。

訂定周期化課表,安排訓練負荷與恢復階段。

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醫師公會全聯會介入 醫材爭議演變為代表權世代之爭

 2020-09-07 21:2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健保署六月中宣布八大類醫材自付差額「上限值」,引發醫界抗議不尊重醫學會,驚動府院高層緩頰,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親自出面宣布暫緩實施。其後,健保署確實找來醫學會重新研議醫材功能分類,由相關醫學會為各功能分類分別訂定「極端值」。

健保署8月31日宣布9月底前要輔導收費超過極端值的院所降價,這回再次引發喧然大波,不過這次風暴是發生在醫界內部,上次醫界抗議健保署不尊重醫學會,這次是連醫學會的代表性都質疑,可謂代表權世代之爭。

據了解,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函給全國專科醫學會,要求在今天(9月7日)中午前回復調查表,並請各醫學會派出「有決策權的代表」,在本周三(9月9日)下午兩點半出席全聯會的專科醫學會委員會討論。

各醫學會都寄忙出信件給會員,要求會員回答兩個問題:「同意或不同意訂定收費極端值」、「對於日前公告之極端值金額,同意、不同意,或建議修正。」醫學會也必須在9月9日前自行召開會前會,就極端值凝聚內部共識。

全聯會理事、前理事長蘇清泉表示,很多年輕醫師不滿都是老醫師在當代表,年輕人的想法不一樣,年輕醫師的心聲就是一句話:「拼死拼活,覺得沒未來,差額讓年輕醫師有空間,是他們未來的盼望,現在把這塊堵死,他們就看不到未來。」他比喻,一間飯店住一晚兩千元,另一間一晚兩萬,有人可以規定就是不能超過六千,這樣合理嗎?

蘇清泉說,陳時中日前講台灣防疫靠醫護人員第一線做得好,所以不用廣篩,這句話聽起來就是很像在奴役醫護人員。要把人家的未來堵死這種話,不僅是醫界對年輕醫師開不了口,根本是沒有人有辦法開的了口,其實根本問題在於健保胳膊沒那麼厚,沒能耐包山包海。

醫界人士透露,這次極端值公布後,有很多基層醫師又抗議專科醫學會不能代表醫界,因此全聯會這次等於是要站出來爭取代表醫界。全聯會重新調查意見,再評估是否要再次與健保署談判,但是對於醫材專業度這麼高的議題,全聯會把用不到特材的醫學會都找來討論,建設性討論難度高。

明天(9月8日)消基會要開記者會公布「嚇死人的醫療特材價差」,另有醫界人士形容,這簡直是與醫界打對台。另有知情人士表示,如果健保署把採購價都公佈出來,社會大眾自行對照賣給病人的價格,恐怕很難相信「以後新科技都會進不來」這種說法。

一位年輕醫師表示,雖然自己確實不太了解各項醫材在新舊制的差異,但整個過程太過倉促,健保署與醫學會討論完之後,如果有花點時間來跟醫界說明,或許反彈也不會這麼大。

面對基層醫師的透過社群網路和投書提出的質疑,健保署上周五(9月4日)發布說明表示,極端值管理機制是6月24日及7月1日自付差額特材相關專科醫學會與健保署,參考國外價格、國內採購價格、醫材比價網價格,以及各醫材功能、材質類別之價格差異等資料,共同討論出來的。參與討論的人都是有學會代表性的決策者,例如理事長、 理監事會成員,「溝通永遠無法滿足每位個別醫師的期待與想法,但不能說沒有溝通、沒有共識,也非健保署單方定義。」

健保署表示,這次是針對2019年12月以前健保已經收載的自付差額特材,調整後就回歸專業自主,未來如果專業上覺得有需要調整,才會進一步討論,強調「並不會像藥價調查那樣每年調整。」

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兒少輕生問題日益嚴重 台灣兒童精神病房數卻掛蛋

 2020-09-06 20:3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青少年自殺率上升是世界各國共同問題,導致自殺的因素相當複雜,嚴重者需要住院治療,但台灣現在卻連一間兒童專屬的精神病房都沒有。專家感嘆,健保根本撐不起這種病房,一定要從國家層級去考量,才能真正提升台灣兒少精神醫療水準。衛生福利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日前於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研討會則透露,明年起將研議補助兒童醫院試辦兒童精神病房,希望能成就北中南各一個兒少整合醫療場域。

專精於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的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表示,自殺企圖是多因素綜合的結果,孩子本身的憂鬱或其他精神問題、家庭或學校的支持度不夠,長期會孩子精神狀況欠佳,如果又加上新的壓力事件,就可能衝動釀成悲劇。

高淑芬說,有些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可能需要必要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就和其他疾病一樣,也可能嚴重到無法在家治療,需要住院。台灣以醫療品質為傲,很可惜的是,目前台灣沒有任何兒童專屬的精神病房,因為光靠健保根本撐不起這樣的病房所需的專業人力配置。反觀中國,各省份兒童精神病房比比皆是。高淑芬呼籲,衛福部不能只從健保去考量,應該以國家層級去思考,才能真正提升台灣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醫療水準。

諶立中日前於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研討會中表示,現在台灣這麼多兒童醫院,從南到北卻沒有一個兒童精神病房,兒少患者都被放在兒童病房或成人精神病房,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因此希望從明年的「國心計畫2.0」子計劃中,開始補助兒童醫院設置這樣的病房,最後希望在北、中、南至少一個,不只是收兒童精神個案,也可以形成一個整合醫療場域,提供兒少親善的環境。

最重要的還是預防青少年產生自殺企圖。高淑芬提醒,師長親友可注意幾個常見的危險因子和症狀,包括憂鬱症狀、家庭和學校支持度、生活中的壓力源、網路使用情形等,及早發現警訊,與孩子一同尋求專業協助。以憂鬱症為例,孩子如果悶悶不樂、個性和以前不同、變得退縮、寡言,可能是有憂鬱症,需要兒童心智科的進行整體專業評估,後續治療也很需要整個家庭和學校的支持。她強調,不能單從憂鬱症、網路成癮等單一因素去解釋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只是一些可留意的線索。

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很多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自殺企圖和手機成癮有相關,手機成癮也已被正式認可為精神疾病。無奈現在很多家長自己就沈迷於手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也在手機成癮的過程中,面臨被網路霸凌、觀念認知扭曲的危險,缺乏正常親子互動的情況下,孩子形同被孤立於網路世界,其悲傷、焦慮、害怕、霸凌遭遇都沒有人知道。

臧汝芬特別提醒家長,要從小注意孩子的網路及3C產品的時間和內容。建議三歲以前完全不要使用3C產品;小學生包括看電視的螢幕時間,每天以一小時為限;國高中生可以放寬到每天螢幕時間三小時。重點是家長必須以身作則,注意維繫溫暖的親子互動,要謹記:正常溫暖的親子互動是不容取代的。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疫情壓力大! 逾120萬人情緒困擾 職業經營者壓力最大

2020-09-06 12:1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自殺防治中心今公布疫情壓力指數調查結果,6月訪問2094位民眾的結果顯示,15歲以上民眾有將近五成過去一個月因疫情感到壓力,以日常生活壓力及工作經濟壓力為最大宗,壓力最大的職業別是經營者,第二名是白領,第三名是學生及專業人員。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廖士程報告指出,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45.4%的15歲以上民眾過去一個月因疫情感到壓力,其中24.8%為日常生活壓力、23.4為工作經濟壓力、18.7為心理健康壓力、17%為身體健康壓力、10.8%為人際家庭壓力。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表示,過去常見無業、離婚喪偶者的壓力最大。這次調查顯示,疫情期間最大的職業別是經營者,與離婚喪偶者程度相當,職業別第二名是白領,第三名是學生及專業人員。

另外,2020年全國有5.9%民眾有情緒困擾(推估121.5萬人)與2019年相比,具有情緒困的民眾比率從8.3%下降到5.9%。全國約有12.1%(推估247.4萬人)的15歲以上民眾,一生中曾經出現自殺的想法;另有2.2%(推估約44.3萬人)15歲以上民眾,曾於一年內認真想過要自殺。

廖士程指出,25到44歲主要死亡方式是燒炭自殺,墜樓在自殺方式的總名次正在升高,是15到24歲女性自殺方式的首位。李明濱表示,要防治跳樓自殺,一般商住大樓的管委會需要加強訓練,留意狀況不明的上樓者;學校宿舍頂樓應設置監視錄影器以利隨時監看,學校門窗則應設置安全裝置,可以打開通風,但是不能全開跳出。

李明濱表示,自殺是很嚴重的是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從產生自殺意念到自殺身亡,短則一、兩個月,長則一年到15年,中間有很多機會可以幫忙他。自殺防治需要同心協力、跨專業領域合作,以品質和安全為核心指標。

李明濱強調,自殺是可以預防的,但是一定要網網相連、面面俱到,所以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自殺防治協會已經連續三年將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的主題定為「同心協力防自殺」,需要立法保障和跨部會、跨領域的督促。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血清抗體翻案? 外界認為,白牌司機感染源有其他可能性

 2020-08-27 15: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彰化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團隊合作之血清抗體研究,在感染風險較高的族群,只發現四個抗體陽性。據了解,其中有三個抗體陽性者,都是白牌車司機群聚案相關接觸者。

白牌車司機是台灣首例感染源不明且死亡的本土個案,當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白牌牌車司機的感染源就是浙江台商,其老父曾因向電視call in為兒子抱不平結果被指揮中心嚴詞喝斥並法辦。外界認為,新發現三位抗體陽性者將挑戰此結論,不過,指揮中心重申沒有其他可能性。

這三名抗體陽性的接觸者,其中兩位是白牌司機(案19)工作上的接觸者,一位是案21的接觸者,因此可能的感染源並不僅是浙江台商。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這次的研究報告除了顯示白牌案並沒有傳播出去,現在的結果對於感染源的推論,也會更加正確。

施信如說,之前認定為浙江台商其實只是基於猜測,本來就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但是當時官方直接公告是某個人傳染的,絕對已經造成當事人的困擾和心理的受傷和陰影。

疾管局前局長蘇益仁也透露,今年四月指揮中心曾開專家會議,欲確認浙江台商是否為白牌車司機感染源。他當時便在會議上堅持不可說浙江台商為「確定」感染源,只能說是「可能」感染源。

「那時候就說,如果彰化地區做了以後都沒有人有抗體,只有一個人出現抗體才能確認」,此次看到報告,蘇益仁表示,也很想問問彰化這件事,但既然報告裡沒提到個案,「就不方便提了」。

指揮中心表示,其中2位曾於1月26日搭乘案19駕駛的計程車,且查無出國史,2人陸續於2月15日後進行接觸者採檢,核酸檢測(PCR)結果皆陰性;另1位為案21(案19母,發病日2月6日)之接觸者,因當時無症狀且非密切接觸者,經評估無須採檢。綜上,以接觸史及發病時序而論,該3位抗體陽性接觸者並未顯示所謂明顯翻案之證據。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抗體研究疑違法還發表?專家:教育部及台灣大學失職

 2020-08-26 15:5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團隊與彰縣衛生局、彰基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研究計劃,遭檢舉未依照研究倫理委員會(倫委會)通過之內容執行,可能根本未經審查。衛福部醫事司已展開調查,詹長權團隊迄今尚未依法提供資料給衛福部。

調查結果未明之下,明天上午研究團隊卻將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大陣仗攜手公布現階段結果,引起外界批評不合理,並直指台灣大學與教育部失職。

受試者保護協會前理事長郭英調批評,這時公布研究結果,就像是已知殺人是不對的,還把殺人手法詳細公佈,非常不合理。他也質疑,或因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身兼台灣大學副校長,所以至今無人追究台灣大學及教育部的監督之責。

郭英調表示,人體研究法規定,對於人體研究有監督之責的單位有二,首先是研究人員所屬機構,再者是研究案送審的倫委會。現在大家都在追查到底是哪個倫委會審過此案,沒有一個倫委會承認,卻遲遲沒有人把台灣大學「拖出來打」。他質疑會不會因為是張上淳身為副校長,所以沒人敢碰。

郭英調說,這次事件鬧大了,大家都在關注,相關部門有沒有負起自己在人體研究法規定中相對應的責任。教育部應該要追究台灣大學的責任,衛福部也應該要追究衛生局、醫院的責任。現在衛福部有在查,如果教育部和台灣大學毫無作為,就是失職。

郭英調表示,如果申請通過的研究案是要做A,卻自己偷偷把B(例如抽血)加上去,這個B就不是一個合法的研究,根本不應該做。做的時候就屬於違法的事情,已經夠嚴重了,還拿來公布,就像是明知道殺人是不對的,還公開詳細說明殺人手法一樣,非常不合理。

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周一已發文給台大公衛,限期三天內,也就是明天下班前,研究團隊必須將研究計畫、輪委會同意書、受試者同意書送上來,接受進一步調查,才知道這算不算一個研究計畫。

石崇良表示,人體研究高度仰賴研究者自律,人體研究法沒有禁止尚未結案的計畫發表階段性成果,「如果他們認為他們的倫理沒問題就可以發表。」但是衛福部仍會持續依照人體研究法相關堆定進行調查。如果後續調查發現有違法事實,例如研究過程對受試者權益有侵害、告知同意過程有瑕疵、或是沒有按照核准的計畫內容實施,可處以罰鍰,或是勒令中止或終止研究。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陳時中考慮解隔前檢驗 李秉穎:不縮短天數是多此一舉

 2020-08-26 10: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彰化縣衛生局最近事端不斷,兩大爭議計畫為居家檢疫者的病毒核酸檢驗、與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團隊及彰基合作血清抗體檢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狠批抗體研究是「蓋牌」,日前卻鬆口表示考慮在入境檢疫14天解隔離前做病毒檢驗。

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今早接受《周玉蔻嗆新聞》訪問時分析,彰化這兩個研究是「學術價值有一點」但,對防疫政策都沒有立即影響。李秉穎也提醒,入境篩檢唯一可能的效益是縮短居家檢疫時間,如果篩檢了還是檢疫14天,那是「多此一舉」。

李秉穎表示,本土病例已經超過百日零確診,防疫成功的關鍵就是根據疾病潛伏期訂定的14天檢疫期,加上目前知道發病十天就不會有傳染力。根據台灣的數據,入境當天就檢驗,還是會漏掉35%,如果加上居家檢疫期間檢驗,是為了要縮短天數,但提早放出來,還是可能漏掉潛伏期較長者。

李秉穎說,他堅決反對「漏掉一兩個沒關係」這種說法,因為少數案例造成的傳播鍊,可能在一個月之內導致1000人感染,這1000人當中還有一兩百人是重症,相當於流感大流行的規模,而且其中必然有些人會死亡。

李秉穎表示,現在國內外最主要的爭論就是「能否縮短檢疫時間」,讓國際間的旅遊、經濟復甦。他認為台灣可以考慮的就是「美國部長模式」,入境前有陰性證明,入境時第一次篩檢,五到七天內的行程都全程監督,如果是少數人的商務旅行,說不定還可以負擔監督人力。

李秉穎強調,做檢驗的效益不應該是安心,「你要安心的話。就是每天做一次最安心,但是你說有必要嗎?」但是很多因素民眾不了解,就容易被帶風向。例如最近有媒體報導醫用手套面臨缺貨危機,「這問題是需要解決的」,如果增加檢驗,也要考慮到這些醫療耗材的成本。再者是如果入境者到台灣會被要求三天內檢驗陰性證明,入境還要再檢驗一次,這些阻力還是不小。

至於抗體的檢驗,李秉穎說,指揮中心有部分的共識是「疫情結束以後再做」,現在從彰化的例子已經看到困擾,例如彰化被視為疫區,有人被視為高危險群。李秉穎認為,研究成果還是可以報告,只是報告要很小心,不然會變成「不做研究不封城,做了研究就封城。」

李秉穎反問「難道找到兩個,就要封城、關餐廳、關電影院嗎?也不會,只是告訴我們可能有案例要提高警覺而已。」回過頭來,對於防疫來說,這些檢驗結果只是為了學術研究計畫,學術價值有一點,對於防疫政策都沒有立即影響。

台大醫院:絕未擋報加班 工會逐一駁斥雙方交火

 2020-08-25 17: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召開記者會公布護理師加班申報情形調查結果,發現五成員工每周超時兩次以上、六成員工申報加班常常或總是遇到困難、七成員工報加班受阻礙原因是主管壓力,多位工會會員現身說法。台大醫院院方火速回應招募新人數,工會再發聲明駁斥質疑何不公布離職人數,雙方交鋒,火藥味十足。

負責勞資溝通的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相信工會會提出來的案例一定是真的有,但上禮拜才跟工會開過勞資協商會議,工會未提出討論。工會不找資方協商就直接開記者會、找勞工局,這樣會打擊到醫院同仁的士氣,外界只看到一千件案例裡面的兩、三件,卻誤以為台大醫院全部都這樣。

工會表示,曾多次與院方、護理部溝通未果,包含護理人員座談、督導、行政會議紀錄亦有相關紀錄,絕非無告知溝通即用激烈方式表達。最近一次工會嘗試與院方進行溝通,是在上個月底的護理人員座談會,該次會議上護理長官屢屢回避申報加班費受阻的事實,更要求工會會務人員離開會場,溝通「誠意」可見一斑。

王亭貴強調,醫院一直都在召募護理師,也絕對支持報加班、給加班費,如果有少數遇到攔阻,應該要各別了解其原因,事情做不完是否能力有問題,或是沒那麼認真。希望工會提供詳細資料,院方會詳細了解個案情況、比例、原因等,才能處理。

工會表示,這次記者會現身說法的護理師經驗不僅是常態,更有數百位護理師曾經歷此狀況,卻因高層壓力、害怕被黑,導致大部分的護理師都不敢站出來說話。

台大院方統計2020年5月1日起至今,護理人員共計有1萬9018筆加班件數。護理人力均持續進用新人中,8月共進用37人,9月將進用51名新人,10月5日也會再進用34名新人。

工會表示,台大醫院有大約三千位護理人員,這1萬9018件平均下來,一位護理師從五月到八月只加班兩次,與實況相距甚遠。另外,因六月是畢業季,每年下半年本來就會陸續進用新人,但院方為何不揭露離職人數?要因應病人嚴重度變化、醫療業務需求成長,護理員額是否足夠?工會認為這些才是問題。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七成台大護理師報加班遭主管施壓 工會怒請勞動局檢查

 2020-08-25 14:2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小陳是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成員,擔任內科護理師近三年,即便疫情期間,病房仍舊住滿複雜病人。她試圖依照真實上下班時間打卡,包括因交接班、寫紀錄而延長的工時。但工作量之大,早已不是菜鳥的小陳,卻連吃飯時間都擠不出來,每天仍超時兩小時以上。小陳的主管體恤基層,核准較多加班時數,就受到部門高層頻繁關切,吃緊的白班人力還因此被縮減一人,報復意味濃厚。

主管願意核准加班,小陳還算是幸運的少數。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召開記者會公布護理師加班申報情形調查結果,工會顧問郭豐慈表示,分析256份有效問卷發現,五成員工每周超時兩次以上、六成員工申報加班常常或總是遇到困難、七成員工報加班受阻礙原因是主管壓力。

郭豐慈說,工會反應加班問題已逾一年,護理部高層都說絕無阻擋,且官方數據換算2700位護理師平均每人每月只加班10小時,但工會申訴卻雪片般飛來,實際加班時數遠遠超過官方數據。

小陳說,護理師白班人床比是1比6,小夜班1比13,大夜班高達1比17,為了維持照護品質,製作護理紀錄和交班都是必要工作。但護理工作充滿各種突發事件,例如要急救、給藥、重放管路,常得等處理一個段落才有時間補打紀錄,病況複雜的病人多,也要花較久時間才能完成交接。五月工作量大,小陳單月加班時數就超過54小時。

小陳表示,當護理人員開始鼓起勇氣送出加班單、反應人力不足,主管原本也站在基層這邊,沒想到院方處理方式竟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迫使主管打壓下屬,基層同仁都很失望。工作量滿載又持續缺人之下,單位士氣很差,七、八月各來一個新人,都已經離職。

資歷五年的台大醫院內科護理師小郭說,報加班要經病房護理長、督導、護理部副主任、主任等四層核准,通常在前兩層壓力就很大了。報半小時加班可能得花了一個半小時跟主管據理力爭,自然打退堂鼓。也看過護理拉著公職護理師,抱怨報加班的非公職護理師,或是公然檢討報加班者,要大家評評理,連資歷三十年的優秀學姊也不能倖免,只因報加班,就被酸能力差。

工會顧問陳愛蓉表示,部門主管為了減少報加班想出各種方法。有的病房主管要求護理師提早上班進行準備工作,有的要求護理師不論病人人數或病情輕重都要半小時內完成交班,有是說除非有急救,否則再怎麼忙、幫忙分身乏術的同事,都不算加班;就算最後願意給報加班,時數也會被討價還價、打折扣。

陳愛蓉指出,超時工作、時間到就打假卡再繼續工作,是長期以來護理職場高層積極促成、一代傳一代的陋習,導致人力不足的問題持續被掩蓋。工會已向北市勞動局請求勞動檢查,希望院方重視。她呼籲院方,凡執行臨床業務都應允許報加班,院方也應正視人力缺口與醫療工作的繁重,補足護理人力。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醫材斷鏈1/東南亞疫情燒 台大醫院手套只夠到八月底

 2020-08-18 17:4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際疫情持續衝擊醫療物資供應鏈,防疫有成的台灣也不能倖免,連採購能力較強的北市聯合醫院、台大醫院,最近檢診手套都告急。市聯醫七月起緊急採購易致敏、原訂明年初禁用的含粉手套,台大醫院則是八月發信通知全院,直指「全球缺貨、緊急搶購、必須撙節。」

醫護都擔心,這手套碰過一個病人就要換一雙,每天起碼換十幾雙,根本撙節不來,就算將就使用含粉手套,恐怕也有斷貨的一天。台大院內人士透露,現在叫貨超難,現有替代品只能撐到八月底,衛福部再不幫忙,中小型醫院恐怕會更慘。

台大醫院之供貨廠商表示,手套在印尼生產,當地許多產線已被政府徵收,貨量大減,儘管各家醫院搶訂,廠商也不敢大量出貨,以免忽然斷貨。台大院內人士表示,半年來醫院採購極度困難,各項物資採購的合約價都已翻了好幾倍,節節升高的壓力和成本,醫院都自己吞了。台大醫院已陸續缺過口罩、紙鞋套,後來好不容易才找到中國廠可以供應紙鞋套,但是品質比較差,只好把品質最好的保留給特殊單位。

他院知情人士表示,檢診手套原料是橡膠,產地在東南亞,台灣沒有。有些廠商在當地工廠生產,有些則進口原料到台灣生產。全球化之下,疫情對手套這種薄利多銷的醫用物資影響極大,當海外的原料或產線停擺、被徵用,或交通因疫情被封鎖,供應鏈就斷了。還要經過一段時間,貨源緊縮的影響才會一層一層傳到台灣的醫院,缺貨壓力是瞬間激增。

北市聯醫六月就經歷過一波手套危機,危機解除的關鍵,是開始採購含粉手套。知情人士透露,原本市聯醫都以無粉手套為主,但這次缺貨太厲害,啟動全院警急應變平台,所有核准可用的手套都盡量買,包括有止滑粉的檢診手套。

這種含粉手套,台灣原訂明年初就要禁用。知情人士表示,含粉手套比較便宜,但因易引起醫護人皮膚過敏、增加患者傷口感染風險,衛福部近年都鼓勵醫院換成無粉手套,並規劃跟上德國、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已預告明年元旦起禁用。

剩不到半年就要禁用的含粉手套,竟成為醫療院所的救星,北部另家醫院的急診醫師擔心,疫情沒完沒了,台灣或許無法如期禁用含粉手套,醫護人員職場健康面臨威脅。長庚紀念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醫護人員常洗手,已經是手部濕疹高風險群了;對手套過敏的人,手部濕疹風險更高。如果別無選擇,症狀會越來越嚴重,包括皮膚超癢、脫皮、起水泡、甚至會乾裂劇痛。

市聯醫採購含粉手套之後,特別告知院內員工現有兩種手套可選,並提醒易過敏者優先選用無粉的。一名台大院內人士說,目前含粉、無粉手套都在用,只能盡量區分用途,原則是「讓最特殊的單位保有最好的物資。」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呼籲相關政府單位,手套短缺已不是單一醫院或廠商的個案,而是繼口罩和防護衣服之後,再次浮現的物資危機。呼籲衛福部、食藥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等相關單位,應盡快統籌並超前部署,提前因應供貨問題、協調廠商充沛供應醫療院所。另有醫界人士建議,醫用手套不在防疫戰備物資清單內,全靠醫院各憑本事採購,建議衛福部考慮將手套列入戰備物資。

醫材斷鏈2/醫院手套缺貨 食藥署:禁用含粉手套不變

 2020-08-18 17:4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衝擊醫療物資的跨國供應鏈,北市聯合醫院、台大醫院,檢診手套貨源接連告急。各院只能「先求有再求好」,開始搶購過往逐漸減少使用的含粉手套。含粉手套有易致敏、增加感染風險的風險,食藥署原訂明年初起禁用,疫情雖導致供需失衡壓力,食藥署表示禁用政策目前不會改變。

食藥署2017年召開專家會議,認為含粉手套風險大於利益,決議跟進美國作法,原訂2020年起逐步禁用含粉手套,除非廠商能提出科學證據,證明粉末不會導致醫療人員過敏,亦不增加患者過敏、傷口發炎、沾黏、感染等風險,否則一律禁止製造、輸入。但因含粉手套占比高,加上許可證變更、改包裝都需要時間,因此延後至2021年元旦。

衛福部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表示,2021年元旦起,含粉手套許可證將全面廢止,業者不可再製造或輸入。現在新制尚未上路,醫院可依照需求採購;新制上路後,2020年12月31日前合法製造及輸入的含粉手套,如果還在使用期限內,可在市面上流通,售完為止。

到了明年若疫情持續,是否影響新制上路的步調?吳正寧表示,政策目前不會改變,但如果廠商屆時仍有困難,在廢止許可證前,依照法規程序,會請廠商表達意見。若廠商有特殊需求,且能提出科學證據,食藥署考量風險利益後,可考慮彈性調整許可證期限。

吳正寧說,各醫院在醫材採購上有困難,皆可通報食藥署,之前各院所也都陸續通報過紗布等醫材需求,食藥署了解狀況後,都會蒐集、提供供應商給各院所。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誰能花幾百萬換等待無價心臟?台大醫解析倫理難題

 2020-08-13 18:2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如果發現心臟功能正以超過正常老化的速度衰竭,有一天不移植心臟就會死,你願意在什麼時機讓心臟裝上心室輔助器?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這是人性、倫理、經濟的難題。

陳益祥表示,太晚才裝心室輔助器,延命效果打折扣,但多數人會撐到別無他法、生命只剩幾天或幾小時,才願意裝心室輔助器。另外,對某些人來說,買一個等待無價心臟的機會,幾百萬都算便宜,也有人負擔不起,只能祈禱符合健保給付條件。

陳益祥表示,心臟衰竭隨時間惡化,到嚴重末期必然需要心臟移植,但不可能變差時剛好就有心臟捐贈,在此之前,必須由暫時性的體外生命支持系統,幫助病人存活,等到有心臟可移植那天來臨。另外,由於心臟是全身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環馬達,如果等到其他器官都連帶出現問題,預後也會比較不好。

陳益祥說,暫時性的體外生命支持系統包括葉克膜和心室輔助器,可為醫病雙方爭取時間。葉克膜是最緊急時使用,如果病人醒來,醫師就有機會考慮放短期或長期心室輔助器,心室輔助器可為病人等待心臟移植爭取更多時間,又分為短效型和長效型。

根據台大醫院2009年到2019年統計,葉克膜可以為嚴重心因型休克的病人爭取到三成的活命機會,這些病人又有兩成可以轉置心室輔助器,當中超過六成能夠成功進行心臟移植。

台大醫院器官移植護理師曹傳怡表示,台大醫院為患者裝置心室輔助器已25年,輔助器可支持病人增加運動、養好體力、調整營養,生活品質變好,心情更多正能量,移植成功率也會提高。

陳益祥表示,當使用葉克膜的病人醒來,通常會先用短效型心室輔助器。大約三年前開始,短效型心室輔助器不需事前審查,健保給付一台大約四十萬元,缺點是病人不能出院,生活品質不好。如果住院期間一直等不到心臟,要考慮換成長效型心室輔助器,不過因為一台要價四百多萬元,健保要事前審查。

陳益祥說,針對嚴重心因性休克的病人,死亡率高達五成,所以健保不給付。對於無法斷離強心劑或使用強心劑仍無法穩定的病人,安裝心室輔助器手術的死亡率達二成,但安裝成功後,長期來說相當安全,發生中風後遺症的機率僅千分之幾,這部分健保有給付。

「醫師的底線是希望病人活,健保是希望用最少的錢讓最多人活。」陳益祥表示,去年十月開始,健保願意以事前審查方式給付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在此之前,回家等心等好幾年、甚至決定一輩子使用心室輔助器的的病人,都全額自費,台大醫院過去25年來已經執行過許多例。

有美國華僑回台,一下飛機就心臟病發,全自費就醫、裝好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後返美,今年70幾歲了,身體還很好,確診新冠肺炎也沒事;有80幾歲老人家不等換心,自費換心室輔助器,決定就這樣用到生命終點。還有50歲男性自費使用之後,適應良好,兩度放棄移植機會,決定與輔助器共存,至今七年,是台大目前裝心室輔助器最久的病人。

陳益祥透露,台灣兩年後可能會有全人工心臟,讓心臟嚴重受損、裝心室輔助器也無效的病人,有機會換人工心臟再等移植,一顆大約900萬。對於付得起的人,當然願意花900萬買一個續命、等待無價心臟的機會。不過對於醫師來說,不論是做多昂貴的心室輔助器安裝手術,手術技術的給付都是一樣的,醫師並不因此賺更多錢,很多民眾都有所誤會。

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的葉克膜專家王植賢表示,在有限資源下,或許健保應該要考慮調整給付結構為「保大不保小」。心臟這個器官,功能沒有就是沒有了,如果不是葉克膜和心室輔助器,很多人根本沒有機會被列上移植等待名。「國家資源的分配是看一個森林,我們醫師是看一棵樹、一個家庭,」王植賢說,醫師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不分貧富貴賤,可以活得下來、走著出院,過著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75%人戴好口罩可阻新冠傳播 戰術功臣是年僅26歲的她

2020-08-12 20:3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天下午由台大公衛學院新任院長鄭守夏首次主持的疫情主題記者會,首度同時呈現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入境五天內篩兩次」,以及同所教授方啟泰「落實現制、戴好口罩」兩個不同建議。方啟泰並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三月推出口罩實名制,也是阻絕傳播的致勝戰略,其背後的功臣是年僅26的博士候選人陳怡諠。

鄭守夏表示,台大公衛學院接下來不會每週開例行記者會,將改為不定期主題式的記者會,將呈現學者意見各異、都有道理的面貌,幫助民眾了解也提供政府參考。今日主題為「入境旅客是否應全面篩檢」, 陳秀熙建議,來自高風險國家者入境時檢測一次,落實居家檢疫五天再檢測一次,相較於現行居家檢疫14天,以三萬5000人入境推估,可減少3.63億居家檢疫成本,同時減少19例遺漏個案數。

方啟泰則意見不同。他說,入境管理是社會成本與政經效益權衡問題,加上檢驗技術都太新而有相當侷限。無論病毒核酸檢測或抗體檢驗都有偽陰性和偽陽性的問題,難憑一、兩次檢驗結果下定論,許多確診個案甚至需要採檢三、四次,結合臨床及流行病學資訊綜合研判才能確診。其他病毒引起的抗體交叉反應,更是只能靠時間、人力、金錢成本都頗高的西方墨點法,才能排除。

方啟泰釐清,韓國是檢驗強國,但並未做過「全民普篩」,且韓國實施入境後全面篩檢之後,境外移入病例沒增加、本土病例也沒減少;反而是嚴格實施14天居家檢疫策略,讓韓國本土病例快速下降。考量到少數人潛伏期可能超過14天,台灣14天檢疫外還附加7天自主健康管理,落實這21天的管理,就是免於境外個案引爆社區疫情的首要關鍵。

方啟泰指出,新冠病毒非常難纏,一人最多可傳染六個人。因此,杜絕傳播除了上述檢疫措施,還有另一關鍵,就是口罩實名制,其幕後功臣是方啟泰指導、年僅26歲的流病與預醫所博士候選人陳怡諠。她經過一個月努力,今年二月提出破解新冠病毒傳播的數理模式,是行政院三月實施實名制的根據,也在上星期獲刊於《台灣醫誌》。

陳怡諠發現,發現光靠「隔離有症狀者」和「接觸者追蹤」,一個人仍能傳染給一到三個人,社區大流行還是會發生。如果能在「兩天內隔離症狀者」的前提下,再加上「接觸者追蹤」、「75%以上民眾遵守戴口罩或社交距離」,新冠病毒就傳播不出去,就算有零星個案,傳播練仍會不了了之。

陳怡諠說,實施實名制之後,還能回頭根據這個數理模式去檢視口罩領用率,藉此評估民眾戴口罩的程度有沒有達到阻絕傳播的理想比例。例如曾發現領用情況不夠理想,是因為年輕族群較不踴躍,就會針對年輕人去倡導。方啟泰強調,在本土,阻斷新冠病毒傳播的關鍵就在於戴口罩和遵守社交距離,不僅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台灣,每個國民都可以盡一份力。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CT值小於35才陽性?本土研究駁指揮中心 實驗室也喊冤

 2020-08-03 17:4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近日外籍人士離台後或在台確診者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常提及病毒核酸檢測(PCR)的循環數閥值(CT值),強調結果屬弱陽、病毒量不高、不會傳染。但專家認為,診斷不能簡化為只有CT值,就算病毒量低,綜合判斷還是可能該判陽性。最新本土實證也顯示,CT值到35.2還能培養出病毒。顯示比利時工程師應有傳染力,也再次挑戰指揮中心對於CT值診斷切點的說法。

指揮中心昨天指出,CT值小於35才能診斷陽性,並說比利時工程師CT值在33至34間,病毒難以培養,應無傳染力。

長庚醫院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全世界都想知道,能夠成功進行病毒培養的新冠病毒最小量是多少?長庚研究團隊分析台灣50個確診者,共60個檢體,發現病毒培養成功的最低RNA數量,換算成CT值是35.2,與德國首篇相關研究結論相近。

研究也提出判斷病毒活性的可靠方法。施信如表示,nsp12、E、N是用來測試新冠病毒活性最重要的三段基因,若三者數量呈線性關係,代表病毒還是活的,非線性曲線則表示基因斷掉、沒有傳染力。研究在5月8日投稿,很快就被接受,7月23日刊登於《臨床微生物學》期刊。

施信如表示,當CT值超過35,仍須高度懷疑、進一步檢驗,並綜合判斷。首先,要做第二次PCR,體內病毒量可能隔天就變高。再者,長庚團隊做PCR時會加上數學分析,檢測上述三個基因數量。若發現三者數值都高,就算CT值在37、38,還是會判陽性。若只有其中一個基因數量高,也要配合血清學檢查,檢查抗體分布,若有抗體,也會判斷為陽性。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這次疫情爆發的急,初期病毒只有中國有,各國難以培養,導致檢驗標準品很少,檢驗方法不成熟。有些國家測到37、38也不放過,會測另外一段基因,如果還是測得到,仍發陽性報告。台灣若選擇只看CT值35以下,是冒著犧牲敏感度的風險,若沒有搭配其它檢驗綜合判斷,有可能漏掉病例。

一名實驗室工作人員表示,指揮中心將確診依據簡化為CT值切點,不符合實證與實作,恐使檢驗人員不被民眾信任,揹上「亂判陰陽」的黑鍋。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主任盧章智表示,實驗室參考疾管署給的參考值,CT值20幾判確診沒有爭議,但CT值高於35,實驗室不會單單只看CT值做診斷依據。

施信如表示,對照研究結論,比利時男性確診CT值在33到34之間,應仍有傳染力,建議相關單位可嘗試分析基因以確認。對於指揮中心提出的CT值診斷切點,與研究發現相矛盾,施信如說會將研究提供指揮中心參考,她也建議指揮中心應慎重考慮「入境全篩」或是「入境後解除隔離前全篩」,比較保險。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移工確診曝社區還有疫情隱憂 專家籲儘速做好三件事

 2020-07-27 18:2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一名泰籍勞工自台返泰後確診,無法排除為本土個案,此案曝露出台灣社區仍存在疫情隱憂。長期關切移工議題的立法委員、民間團體及醫學專家呼籲,指揮中心及勞動部應儘速徹底檢討移工防疫困境、去除移工就醫障礙、積極進行疫調和篩檢。

新加坡在二月九日後開始出現南亞外勞群聚感染,即便當局已針對外籍勞工宿舍做出防疫建議,但仍無法遏止疫情陸續在移工宿舍、建築工地、小印度購物中心等地出現,群聚感染持續擴散,讓當時被譽為防疫模範生的新加坡,面臨到第一波國內疫情的反撲。

旅居新加坡逾十年的台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曾在本報《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專欄中,詳細分析新加坡面臨外勞群聚感染的挑戰。她指出,新加坡政府當時透過鉅細靡遺的疫調,把每個移工群聚之間的關聯找出來,也動員國軍以及警力,確保勞工宿舍可落實公共衛生措施、在宿舍部署醫療站,並大幅提升檢驗量;同時積極篩檢移工,並將被感染者、可疑病例、健康者分開。

聽聞泰國勞工返國後確診,黃韻如特別提醒,指揮中心應「勇敢面對,積極疫調篩檢,擴充醫療量能。」

「不希望台灣發生新加坡的移工宿舍群聚,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該做好最壞的打算。」關注外籍勞工健康的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洪申翰指出,移工沒有獨立生活空間,就醫難度也比台灣人高,隱忍病痛繼續工作是常態,導致移工防疫一直有諸多死角,難以調查感染源,也不易落實隔離檢疫措施。

洪申翰呼籲,疾管署和勞動部應要共同完整討論目前移工面臨的防疫困境,勞動部也要真正面對並且改善移工生活工作的環境及被對待的情境、去除移工就醫的阻礙,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工作人員吳靜如表示,這名泰籍勞工很可能是在台灣受到感染,受疫情影響的潛在範圍很廣,除了工廠的外勞及本勞同事,還有休閒場所會遇到泰語社交圈朋友,這些人都會很害怕。

吳靜如說,疫情發生以來,勞動部一直沒有做到「即時提供」外籍移工重要防疫資訊這件事,過去幾次指揮中心公布防疫新措施,翻譯版本出現的時間都比公佈時間晚了十天以上。吳靜如說,很多疫病風險就發生在這個資訊落差之間。

吳靜如建議,為幫助疫調順利進行,勞動部應儘速將此確診相關訊息翻譯成泰語,讓當地泰語圈廣傳,相關人員才能夠幫忙搜集資訊、主動說出來。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薛鑑忠表示,疫調人員可以申請雙語翻譯人員從旁協助,如果有移工需要隔離,勞動部可安排入住衛福部的集中檢疫場所,目前保留給移工的床位都還充裕。至於資訊落差的處理,薛鑑忠說,「如果指揮中心有公布新的措施或資訊」,勞動部就會翻譯。

今天下午指揮中心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有此疑似本土感染之個案,是否算是新資訊?薛鑑忠表示,會儘速進行翻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疫情調查已經在緊鑼密鼓進行中,疫調需要翻譯的部分會盡快來做。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廉價物治1/百萬人頸背痛求治癒僅得國際認證低效療法



2020-07-26 20:4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表面看來無恙,但其實每20個人就有一人正忍受背痛或頸痛,年輕到年長都有。健保資料顯示,頸痛和背痛人數正逐年成長,去年103.6萬人以健保就醫,85%僅得到各國臨床指引未建議優先使用的電療、熱療、牽引,許多人治療數月仍無法解決問題,26歲的林先生是其中之一。

林先生一年半前某次重訓後,下背開始不舒服,他到地區醫院求診,醫師先照X光說看不出異常,後來照核磁共振又說好像椎間盤突出。他每周做三次電療,熱敷、腰椎牽引、紅外線,三個月後到診所再做三個月電療,熱敷、腰椎牽引,半年間所有原本運動都暫停,背痛情況卻全無改善。

林先生說,回診時將情況告訴醫師,也曾求助醫學中心骨科,但每個醫師都說:「不然你就開刀」。後來他經朋友介紹,到物理治療所自費做詳細評估,治療師發現問題不在腰椎,是在薦髂關節,徒手治療三次就感覺好了五成,治療一年後已恢復七、八成,可以騎飛輪運動。

2019年健保資料顯示,頸痛或背痛相關診斷佔門診物理治療病人的四成,是最大宗,就醫人數達103.6萬人,絕大部分在診所治療,一年就醫557.4萬次,健保支出達46.9億元,人數和費用在近三年穩定成長一成左右。

至於治療內容,85%僅申報「簡單治療」,以「電療+熱療」、「牽引+熱療+電療」這兩種組合為大宗,在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都佔七成以上。接受「中度治療」的頸痛或背痛病人僅佔14%,大都只申報一項,以運動治療或徒手治療為主,在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僅佔兩到三成。另外,每1000個就醫人次只有2次曾經接受物理治療評估。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王劼去年九月在《物理治療》期刊發表兩篇研究,分析2011年健保資料,當時頸痛或背痛病人僅接受簡單治療的現象已存在,明顯與各國實證指引之建議不符,至今依舊。

王劼表示,各國醫學會與政府單位歸納實證研究制定頸痛和背痛物理治療臨床指引,多數建議運用徒手治療或運動治療。牽引、熱療、電療等國內常見之治療組合,各國臨床指引多認為證據不足、不建議做,僅少數指引建議急性期可短暫使用以暫時緩解症狀,例如自行在家熱敷,但其角色只是徒手治療或運動治療的輔助。

王劼擔憂,台灣高度依賴儀器治療的風氣,會阻礙民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識能,健康識能包括對於認識疾病、了解適當的治療、知道如何因應疼痛和失能。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電熱療及牽引有紓緩緊繃、減少疼痛、減少神經壓迫程度等效果,但舒緩之餘,還需要治本和預防。在澳、美、日等國,物理治療幾乎沒有儀器治療,是以做動作評估、運動治療、徒手治療等為主,如此才能真正解決病人的潛在問題,可惜台灣目前健保給付上是力有未逮。



廉價物治4/治療項目怎搭配?詳細評估是治本第一步

 2020-07-26 20:5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26歲的林先生一年多前某次重訓後開始下背痛,他先到地區醫院求診,每周做三次電療、熱敷、腰椎牽引、紅外線,三個月改至診所再做三個月電療,熱敷、腰椎牽引,半年間所有運動都暫停,背痛情況卻全無改善。林先生回診時將情況告訴醫師,也曾求助醫學中心骨科,但每個醫師都跟他說:「不然你就開刀」。

林先生的經歷,很多人都走過。根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台灣有103.6萬因頸痛或背痛,以健保身份到物理治療門診就醫,85%只做電療、熱療、牽引,這些是各國臨床治療指引多認為無效或僅能暫時緩解疼痛的項目。林先生後來到物理治療所做自費,才發現問題在薦髂關節,接受徒手治療三次就感覺好了五成,治療一年後已恢復七、八成,可以騎飛輪運動。

為什麼半年儀器治療都沒用?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王子娟表示,中、老年人的影像學檢查多少都能找出一些骨關節結構不理想的跡象,但研究顯示這些影像異常多半無症狀,所以不能只看影像就貿然說痛都是因為退化性關節炎或椎間盤突出,這樣會導致病人心理壓力過大、想直接開刀解決。若經詳細動作評估,找到根本原因,很可能根本不需動刀。

陽明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戴孟瑋表示,儀器治療不是絕對不好,對病人來說,關鍵是「對症下藥」的治療,假設評估後認為需要搭配儀器,也會有效。牽引或電、熱療都是比較沒有針對性的,如果病人的問題根源在某節脊椎、某些肌肉力量不平衡,只做沒有針對性的處理,效果就很有限。

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是,病根不在儀器能介入的範圍。戴孟瑋舉例說,薦髂關節失能衍生的疼痛,區域除了在臀部,也常傳導到下肢,病人常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或腰椎問題,其實不然。很多頸痛也不是因為脊椎壓迫神經,而是某一個小關節面活動不順,或是某一條肌肉太緊繃夾到神經,需要做一些關節鬆動術,也要教病人做運動,來處理肌肉緊繃或姿勢不良。

戴孟瑋表示,做過很多儀器治療才來的人,都會覺得物理治療的徒手治療很神奇,但也有不少病人認為「有效的治療才是正常的」,不足為奇。第一次治療還要加上評估時間大約需要一至一個半小時,後續治療每次不會超過一小時,大部分病人通常在前幾次治療,就會感受到明顯改善,疼痛可能一下就從十分減到五分、四分,除非是慢性疼痛或合併一些心理因素,才會需要比較久時間。

廉價物治2/徒手和運動治療給付低、成本高、易核刪

 2020-07-26 20:4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全國百萬人頸痛背痛,經健保就醫尋求多次物理治療,85%只做了電療、熱療、牽引,這些各國治療指引認為無效或僅能暫時緩解疼痛的項目。健保給付項目雖有實證支持療效的徒手治療、運動治療,卻極少被開立。醫師和治療師都無奈表示:一切都跟錢有關,跟專業無關。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隨社會變遷和人口老化,健保復健比例持續增加,一直是健保核刪重點目標,簡單治療最不容易被刪。理論上應先評估,才能找出問題、據以擬定治療計畫,例如美日澳等國都以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為主力。健保審核委員卻普遍認為「夠嚴重的診斷」才需要這些,一但被抽審抽到,通常就是核刪。

台灣復健醫學會發言人、三軍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良城表示,院所被核刪還要「放大回推」,比如這家院所被抽審若被核扣一千點,會按比例放大回去,總申報點數可能會被核減十萬點之多,會影響營運,所以院所都很謹慎。

陽明物理治療所總院長朱俊榮說,明明感覺沒效,病人卻繼續做、醫師繼續開,根本原因是病人、醫師、負責審核費用的醫師,都不了解物理治療專業。如果讓物理治療師審查費用,就會在合理狀況下,去刪電療、熱療或牽引。

除了核刪,受訪醫師和治療師認為,物理治療診療項目給付長期過低,也是導致評估和中度治療不被重視的重要原因。

一名物理治療師說,做兩項簡單或一項中度治療的給付金額都是190到320點,簡單治療可一對多,時間人力成本低、病人量大、不易被刪;中度治療或評估都要一對一,成本高、病人少、易被刪,醫療院所當然寧願多開幾項簡單治
療就好。不分院所層級,健保只給付物理治療評估240點,且限定同病人每月只能申報一次,若期間情況有變、需再次評估以調整治療計畫,也不能申報。

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骨科醫師廖慶龍表示,電熱療和牽引的確是輔助性質,重點在衛教,要教病人回去做運動、調整姿勢,但這些都沒有給付。陳良城表示,醫療成本一直成長,但物理治療給付規定已經20多年未曾調整,醫界都期盼要合理地提高給付。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王劼表示,健保應給予實證支持的治療項目更多給付誘因,也要根據不同疾病之實證訂定療效評估期程,並要求逐漸降低治療頻率;治療師提供居家訓練的衛教也應納入給付。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給付只要調整一點點,影響就很大,因此調整既有給付也需要進行醫療科技評估。不過目前健保署這方面的相關經費很少,需要再去爭取預算,才能根據實證重新檢討物理治療給付。

廉價物治3/被動治療弊多於利 治療師和病人從健保出走

 2020-07-26 20:4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健保署統計,全台灣每20人就有一人頸痛或背痛,經健保就醫尋求多次物理治療,卻只做電療、熱療、牽引,這些各國治療指引認為無效或僅能暫時緩解疼痛的項目。許多人就算質疑其效果,卻因覺得無害就繼續做。專家提醒,過度依賴被動的儀器治療對健康有害,已有越來越多物理治療師和病人從健保體系出走。

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王子娟表示,台灣民眾長期接受研究證實低效的處置,有些醫療人員也習慣告訴病人「痛就不要動」,民眾以為儀器治療反正無害,有健保就不做白不做。越來越多實證顯示,被動的儀器治療對病人可能有潛在危害,「保持適當活動(Stay active)」更重要。

王子娟表示,何時該動、何時不該動,物理治療專業評估後可做出最佳判斷和建議。如果病人以為痛就是發炎所以要避免、靠儀器就消炎就夠,會產生「恐懼迴避(fear avoidance)」的惡性循環,病人不敢動,越來越沒力氣、功能越來越差,恢復進程延緩,醫療支出增加,還會導致更多人因為復健無效而被建議要開刀。

陽明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戴孟瑋過去在診所工作時觀察到,病人脖子痛就拉脖子、腰痛就拉腰,就算治療師評估不該做,病人回診時也反應拉完不舒服,醫師會跟病人說「要拉一陣子才有用」,病人多半就會聽話繼續做。背痛原因很多,不見得都得做牽引,有些人做了反而破壞身體代償機制,越拉越不舒服。頸痛也不見得都需要牽引,例如上段頸椎或顳顎關節有問題的人,會因為綁帶卡住患部而引起不適。

只做儀器除了讓病人變被動、越做越灰心,也會促使想精進技術的物理治療師出走去做自費,使用健保的民眾更得不到物理治療專業協助。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物理治療師都希望幫病人找到問題、解決問題,不喜歡整天只能操作儀器,所以越是只做儀器的地方,越留不住物理治療師。另一方面,近年也有許多民眾知道只做儀器難以正本清源,寧願多花錢尋求更好的治療,所以物理治療所越開越多,並與運動中心及醫療院所展開多元的合作。

骨科醫師、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廖慶龍表示,台灣民眾大多認為運動是老生常談,很多只想靠吃藥,但醫師基於專業還是會花很多時間衛教,甚至開辦背痛教室、自費門診等更精緻的服務,希望更多幫助病人。

廖慶龍表示,醫療人員服務有診斷的人,評估、提供治療性的運動、衛教指導,其實工作的內容和份量不輸坊間健身教練。健身教練服務沒有診斷的人,都有一小時上千元行情,如果健保也給付到這樣,當然會大量申報這些項目。

不過林頌凱擔心,現缺乏有效機制確保評估和治療的品質,若貿然拉高給付,恐導致健保資源濫用,醫療院所變成「刷健保卡的健身房」,物理治療師「健身教練化」的結果,也會擠壓到有限的健保資源,沒有人要去做中風、神經損傷的物理治療。

當物理治療專業傾向自費市場,也會衍生收費、品質、消費者權益等問題。26歲林先生因重訓造成下背痛,做了半年儀器治療沒改善,改到物理治療所做了一年自費徒手治療才明顯改善。求好心切的林先生曾嘗試了多間治療所,也發現收費和品質有不小的落差,令他無所適從。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郭年真表示,調整給付事關重大,很可能會有非預期的負面影響,還有很多其他重要事項應先做好。例如分析病歷資料、進行臨床研究、探討醫療院所或醫師間醫療行為的差異。另外,醫病雙方都需要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能夠開始調整,但由於醫病間有嚴重資訊不對等,民眾衛教之外,專業自律更是不可或缺。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為鑽石公主查62.7萬人健保資料 台防疫成就登國際期刊

 2020-07-22 20:4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防疫成果再登國際期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部落格專欄《BMJ Opinion》昨刊出一篇闡述台灣防疫成就的投稿,作者來頭都不小,包括台灣前任及現任政府要職官員以及民意代表。

文中提到一段大數據經驗,是因1月30日有2694名鑽石公主號旅客從基隆港入境、下船旅遊,相關單位利用手機定位找到62萬7386名國人為可能的接觸者,並逕行檢視其健保就醫資料是否有疑似症狀,結果並未發現有人確診。

台灣政府相當樂於分享此經驗,早在5月1日就曾以預刊專文的形式,登載於《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網站,第一作者為當時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文中提及下船旅客超過3000人。

昨新刊出的這篇文章,標題為的「我們可以從台灣面對武漢肺炎的防疫經驗中學到什麼?」(What we can learn from Taiwan’s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epidemic),作者包括行政院前副院長陳其邁、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健保署署長李伯璋、醫界立委邱泰源、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教授紀駿輝。

此文指出,台灣防疫成功關鍵因素是記取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慘痛經驗,積極強化傳染病防治措施,像是訂定醫院標準作業程序、運用醫療科技防疫等。這次台灣也運用醫療資訊科技、醫療基礎建設和前瞻性計畫來遏止疫情。

包括利用健保雲端系統和出入境旅客資料結合,開發即時警示系統,讓第一線醫療人員即時掌握患者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不僅保障醫護人員安全,也有助準確診斷;同時也利用健保卡實施口罩實名制措施。

為了落實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避免高風險族群進入社區,台灣也將「入境檢疫系統」結合後端「電子圍籬系統」,透過電信定位訊號瞭解隔離者所在位置,一旦超出範圍就會通報警政、民政、衛政系統,落實公權力執行,降低人員防疫作業執行的負荷。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長照真是好生意?居服單位暴增三倍搶人亂象多

 2020-07-14 17:53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長照2.0推動四年以來,經費增加十倍,負責實際提供服務的單位(B單位)數量超過目標值,並且以居家服務成長幅度達三倍最多,卻分布不均並傳出各種搶個案亂象。立法委員吳玉琴與台灣社會福利總盟今召開公聽會,在場團體指證歷歷,並呼籲中央趁選舉淡季檢討給付方式和資源分配,不過衛福部代表卻始終避談中央責任,雙方彷彿身在平行宇宙,沒有交集。

吳玉琴委員辦公室指出,2017年起推動長照2.0,至今邁入第4年,經費已增加10倍多,長照B單位數量超出目標值3800多處。衛福部資料顯示,2017年到2020年四月,長照資源布建數快速成長,居家服務成長幅度高達189%,專業服務和喘息服務成長幅度也高達150%,家庭托顧成長115%、日間照護成長77%。

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游麗裡指出,長照資源雖暴增但分布不均。以台中市和彰化縣為例,2019年台中市有148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服務91案,佔該市老人數的4.83%,共服務13480人。但彰化縣只有25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服務高達304案,共服務7589人,僅占該縣老人數的3.73%。

台灣社區式長期照顧策略聯盟理事長黎世宏表示,各類服務單位中,以居家服務成長最多,因為居服據點設置成本最低,給付又高,每個案每年平均產值2.5萬,接到100個個案,一年就有250萬獲利。黎世宏表示,對服務單位來說,個案就代表財源,由於中央派案原則是以個案選擇為優先,許多B單位會免收自付額或祭出折扣以爭取個案,也會以鼓勵照服員「帶槍投靠」的方式來挖人。

黎世宏說,甚至有地方民代成立B單位,直接要求長照服務資源包括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給一定的案量,地方政府只好自行想方設法審查或阻擋,但礙於民代對於地方政策和經費的影響力,最後常擋不住。游麗裡表示,有些B單位會分潤給負責派案的A單位,創造「一條龍」,也看到有多個A單位和多個B單位都是同一個老闆,等於連鎖開業,無論如何交錯派案的,錢都滾不出自己的口袋。

黎世宏表示,理論上市場競爭能為消費者帶來最好服務,但因長照資訊不透明、政府對於品質控管的失靈(四年才評鑑一次、地方稽核人力嚴重不足),現在已導致資源分配歪斜、大者恆大、劣幣逐良幣等惡果,不利於長照發展和品質提升。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葉建鑫表示,反觀失智症團體家屋,是越來越難做,因為設置和訓練成本都很高,給付和獲利卻很低,人員招募超困難,一年內離職者高達11位,等於訓練完就離職。

面對民間團體訴說長照市場搶人亂象,呼籲中央在選舉淡季好好檢討給付方式和資源分配,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卻避談中央責任。薛瑞元說,長照已經是受到管制的產業,未來政策方向絕不會走極端左派或右派,一定是找平衡點。至於資源布建,薛瑞元說這是地方政府的工作,希望地方有能力盤點現有資源,根據需求人口分佈來建置。

薛瑞元反問在場團體說,「如果有帶槍投靠的狀況,請讓我知道,因為這代表地方沒有在管,負責派案的照管中心在幹什麼?」引起全場團體譁然,紛紛爭相表示,確實有此情況,因為派案原則以案主意願為優先。但薛瑞元說,原則是「考慮案主的意願」,不是「案主意願優先」。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疫情壓力山大 四成醫院員工中重度疲勞

 2020-07-12 13:4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上半年成功防堵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醫護人員功不可沒,同時也背負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心理壓力和辛酸,隨著疫情趨緩才逐漸浮現出來。最新一期《台灣醫界》刊登的一篇院內調查顯示,境外移入病例開始大量湧現的三月,即便是所屬縣市確定病例很少的醫院,全院平均仍高達四成員工自覺達到中重度疲勞,在感染風險較高單位的員工感覺中重度疲勞比例更高。

位處雲林海線的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在今年3月4日到19日間針對院內600多位25至45歲員工進行調查,其中一半以上完成問卷。結果顯示,急診、隔離 病房、加護病房、胸腔及呼吸照護病房等一級風險單位,員工自覺工作疲勞達到中重度的比例高達44%。

一級風險單位的自覺工作壓力明顯高於全院平均值(40%),也高於其他病房、門診、檢驗放射等二級風險單位(40%)。行政單位及藥局等三級風險單位達到中重度疲勞的比例最低(38%),此外,全院有少數員工(7%)達到需要專業諮詢或精神醫療介入的中重度情緒困擾。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觀察,在這次疫情期間,醫院員工感受到的壓力程度,至少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首先是過去的經驗,如果是有經歷過SARS的員工,面對輕症為主的新冠肺炎就不會那麼害怕,所以確實觀察到比較年輕的員工會比較焦慮。

第二的因素是,員工是否對疾病和感染控制具備有正確、更新的認知。黃高彬表示,如果醫院有運作成熟的感染科和感染控制單位,定期提供最新疫情和醫療新知,就會比較安心。像是中國附醫就有定期舉辦很多衛教活動,幾乎每週都會更新資訊。

最後一個因素是員工家人的態度。黃高彬表示,有些醫院員工即便自己很了解、不緊張,但是他的家人不懂、緊張,如果又剛好是家中比較具權威地位的家人,員工的心情還是會被影響到,更擔心工作的風險波及到家人。

黃高彬表示,這份調查反映了今年二、三月的時候,中部可以說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包括染疫來台的中國女性旅客、彰化群聚感染,中部的大醫院或多或少都收治過確診病例,後來三月疫情轉變為境外移入個案為主,壓力才逐漸明顯集中在北部地區。

黃高彬說,目前不會擔心秋冬疫情再起,現在全球疫情持續延燒,往好的方面想,也許能加速帶動相關預防治療的技術開發,也能夠讓人類群體保護力提升。不過,台灣身為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疫苗的開發,「如果有疫苗打下去,就不用怕了。」

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法律素人贏過大律師 勞動部裁決台大醫院違反工會法

 2020-07-08 16:1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去年11月12月間,按照公佈欄使用規定,向院方申請張貼海報,結果遭到院方以不明確、反覆的理由拒絕,相關單位並於電話中透露「因為有工會資訊所以不能貼」。工會今年1月30日依據《工會法》一狀告上勞動部裁決庭。

經過長達半年的審議,勞動部7月1日發出決定書,認定台大醫院違法。勞動部裁決科張科長表示,裁決科根據調查作出裁決,後續將交由工會科開罰。依照工會法45條規定,一個行為可處罰3到15萬元,若初犯一般是罰3萬,台大醫院拒絕三張海報,算三個行為。

對此,台大醫院表示,院方均定期並持續與工會協商各類議題,收到勞動部公文後會據以再與工會再次協商,明天就有定期的協商會議。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王棋筠表示,去年底申請張貼的海報是宣傳紀錄片活動、提醒同仁投票日休假權、說明醫院紅利績效發放,海報中也有加入工會相關資訊。不料,當時院方駁回申請,理由含糊、說詞反覆,一下說空間不足,一下子說不符規定,卻說不出哪裡不合規定。後來經過電話詢問,相關單位才說,是因為有工會資訊,所以不能貼。

加入企業工會是員工的權利,工會法第35條也明文規定,雇主不得不當影響、妨礙或限制工會之成立、組織或活動。因此工會幹部開始搜集證據,並且到勞動部裁決庭送件,依《工會法》提出「不當勞動行為」申訴。

王棋筠表示,一月底送件後,4月到6月12日間共開了三次調查會議、一次詢問會議,這對於都在醫院工作的工會幹部來說,是不小的時間負擔和心理壓力,但幹部仍盡量喬出有空的人去開會。

王棋筠表示,在勞動部的會議上,台大院方請了三個專精這方面的大律師,工會這邊卻沒有律師也沒有法律背景,只能硬著頭皮去面對,是很辛苦的一仗。工會幹部開會前要花很多時間準備,來來回回搜集證據、整理事證,再一項一項回應院方提出的答辯書,到最後階段,證據都已經整理到高達20幾項了。

工會7月1日收到決定書,勞動部認定臺大醫院違反工會法、妨礙工會運作及招募會員。王棋筠表示,院方若不服裁決,依法在兩個月內可以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目前院方都還沒有向工會聯絡,不清楚目前院方的態度如何。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解決不了頭痛失眠的根本原因 家暴受害人就醫費用暴增

 2020-06-28 18:5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親密關係暴力危害被害者身心健康,也衍生出特殊的醫療負擔。研究證實,台灣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門急診及住院比例皆顯著較高,且以精神疾患為共通主因,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是對照組的2.4倍。專家指出,醫療體系大多不敢觸碰暴力議題,只處理症狀,易淪為無效醫療。呼籲相關單位要更多支持醫療體系主動關懷被害人,並與民間社福團體合作成立互助團體。

台大社工系教授劉淑瓊表示,這份研究串聯1萬4531位20到64歲被害人家暴通報檔和健保資料,是台灣首篇分析親密關係被害人醫療費用的研究。研究顯示,每個被害人一年內平均住院2次、門診22.42次、急診3次以上比率高達四分之一,就醫頻率顯著高於對照組,主診斷為精神疾患的比例也顯著高於對照組。平均每位被害人一年就醫費用為為5萬6202元,為對照組2萬3117元的2.4倍。

劉淑瓊表示,由於國內目前沒有上述年齡層親密關係暴力發生率的統計資料,無法精確推算出親密暴力醫療費用總支出。基於親密暴力「自癒自療」的特性,就醫人數應低於實際受暴人數,所衍生的醫療需求和費用支出可能非常可觀。

20年來訪談過無數家暴受害人的劉淑瓊說,醫師看到睡不好、心情不好、想自殺,通常就是開藥,下次回診只問藥吃的怎麼樣,如果沒用就換藥或調藥。因為不觸碰家暴這個根本原因,所以開再多藥,其實也是無效醫療。

劉淑瓊觀察,很多第一線醫護都有辨識家暴的敏感度,看到病人神情低落掉眼淚、婆婆或先生陪就醫但互動很怪、病人講的原因和傷勢兜不起來,都會有所聯想。但醫護常不想多管閒事,因為工作太忙,不容再耽誤時間。就算受害人主動說,醫護人員除了通報和驗傷,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會擔心萬一太積極協助,會不會被加害人遷怒,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治療症狀,不要問。

「醫療機構責任不止驗傷和通報,還包括正確診斷和適切治療,」劉淑瓊說,技巧性地問有無受暴,有一定的口氣、情境、標準問句,適當詢問下被害人會願意揭露。唯有辨識出受害人,才能照會適當的醫療介入和社會支持資源。

曾任高雄市衛生局局長、台南市社會局局長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黃志中表示,親密關係暴力以慢性、長期重複發生的婚暴為最大宗,影響層面擴及心理和精神。在身體症狀表現多元,包括頭痛、胸悶、頭暈、胃腸不適、心悸、肌肉痠痛、失眠等;精神創傷更難察覺,有時是情緒起伏、言語不確定或破碎、態度沒有自信,這些都是警訊。

黃志中曾經和婦女團體合作,成立開放式的支持團體,透過社工帶領,讓受暴婦女自然結交朋友,透過好的人際經驗修復身心傷害,共同面對艱難處遇。他建議各科醫護人員除了積極參與相關講習,也要多認識一些民間團體,將身心病症、婚暴的資源連結,視為全人醫療的一部分,就不會害怕對受害人伸出援手。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長者每天逾3500步延緩認知衰退 最愛走路國家是它

 2020-06-21 17:22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研究發現,相較於每日步行少於3500步,平均75歲的台灣長者日步行3500到6999步,2年後認知功能衰退比例少43%、憂鬱比例少16%;每日行走超過7000步,認知功能衰退比例減少57%、憂鬱比例減少29%。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健康研究所教授古博文表示,台灣民眾日行步數在世界排名並不理想,建議成年人或老人每天至少走4000步,若能日行7000步以上更佳。

彰師大與台灣體大、台北市立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等團隊合作,分析285位平均75歲台灣老年人連續七天計步器資料,並追蹤他們兩年後的健康狀況,得到上述顯著結果,並且分別獲得兩份國際期刊的接受和刊登。

古博文表示,美國大型全國研究已發現每日步行7500步可顯著降低死亡風險,另有日本和英國研究也看到每天步行約7000步以上,可降低死亡風險達五成到九成。這次台灣研究則進一步證實長者日行3500步以上,有助於延緩認知衰退、預防憂鬱,若能日行逾7000步效果更好。

古博文表示,其實最近美國大型研究已發現,成年人步行的健康效益與年長者類似,不過台灣民眾的整體生活型態,仍是偏向靜態,令人擔心。2017年發表於權威期刊《Nature》的研究,以蘋果手機內建加速規資料,分析橫跨五大洲111國、高達71萬7527位15歲以上民眾超過一年的步數,結果發現,全世界步數最高為香港人(日行6880步),第二名為中國(6180步)、第三名烏克蘭(6107步),台灣排名第26(5000步),一般定義「靜態生活」就是小於每日5000。

古博文表示,如果整天待在家裡或辦公室從事靜態工作,通常一天下來不會超過3000步;常需要走動的服務業,或每天通勤過程累計走路達30分鐘,才有可能走到7500以上。台灣民眾生活型態仍偏靜態,需要更努力養成規律的身體活動習慣,每日步數很容易取得,可以透過穿戴科技產品監測,很適合作為自我健康管理參考。

古博文提醒,以上研究所得建議是針對健康成年人,步數不一定要達到萬步,就有助保健,但若是有減重或血糖控制等其他需求者,需要另評估其目的及其所需運動量。另外,走得多比走得快重要,根據美國成人與老人的研究發現,不論是中高強度或輕度的步速,都有助於降低死亡風險。



健康好階級!大台北勞工越窮忙、體脂越高

 2020-06-21 16:50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減肥幾乎是全民運動,除了上班久坐、外食營養失衡,還有哪些事情讓你肥?一份針對大台北地區平均35歲男女勞工的研究顯示,大約有一半勞工處於低薪、高工時狀態,而且工時越長者,體脂越高、心肺耐力越差。反觀薪資較高者,不但運動次數較多,生活品質也較佳。專家表示,工時長勢必擠壓到睡眠時間,睡太少就會啟動愛吃、易胖、難瘦的惡性循環。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的這份研究,今年刊於《中華職業醫學雜誌》,針對100位在大台北地區固定工作一年以上,年齡介於20到50歲勞工,平均年齡為35歲,75%有大學教育程度,45%為服務業。這些勞工有超過一半(56%)屬於高工時,也就是每個月工時超過192小時,將近一半(48%)屬低薪資,即每月經常性薪資低於3萬9950元。

研究人員分析他們的工時和薪資,與其睡眠品質、生活品質、體適能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工時和薪資、心肺耐力、年運動次數都呈現顯著負相關、與體脂肪呈現顯著正相關;意即工時較高者,薪資、心肺耐力、運動次數都較低,體脂肪卻較高。薪資則與年運動次數和生活品質呈現顯著正相關,意即薪水較高的人運動較多,生活品質也比較好。

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每個人一天就只有24小時,工時一長,自然壓縮到睡眠娛樂相關。睡比較少的時候,腎上腺素和飢餓素這兩個促進食慾的激素都上升, 瘦素和血清素這兩個抑制食慾的激素下降,讓人變得很容易餓、很愛吃,卻更不想動。

蕭敦仁分析,一個完整睡眠週期大約是1.5個小時,這是白天小睡很難達到的,而且如果白天不小心睡太多,反而影響夜間睡眠,得不償失。蕭敦仁建議,晚上至少要睡滿6到8小時,以滿足4到5個完整睡眠週期,才算睡飽,比較不容易胖。另建議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若只剩下睡前短暫時間可運動,建議強度控制在心跳控制在「220減年齡」乘以70%之下,比較不會因為運動太激烈而睡不著。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台大護理師辛勞照顧新冠重症 孩子卻被保母拒收

 2020-06-18 16:06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社會大眾對於新冠疫情期間份外辛苦的醫護人員,還是有歧視眼光。照顧台灣新冠肺炎極重症個案的台大醫院護理師都說,其實不怕自己染病,只怕連累家人,這段時間有同事的孩子被保母拒收,只能送到南部長輩家,單身同事也發現鄰居不再到家裡拜訪。為了避免影響到家人,她們都盡量自我隔離、也不敢跟爸媽一起吃飯。

台大醫院收治全台灣使用葉克膜時間最長的新冠肺炎極重症案例,院方今召開記者會說明照護過程。這名確診者用葉克膜33天、用呼吸器37天,在加護病房住了47天,才脫離穩定下來。

在加護病房期間,主責護理師必須每隔兩小時穿好全套防護進去為他拍痰,痰液是公認病毒量極高的檢體。參與照護的疫病病房督導長莊寶玉和感染科護理師蔡瑩慧說,其實護理師倒是不怕自己染病,因為醫療團隊都是自己信賴的夥伴,最怕的是連累家人。

蔡瑩慧講話聲音溫柔、語氣平和,很懂得安頓病人心情、給予鼓勵和信心,被暱稱為「淡定姐」。但其實,蔡瑩慧心裡她也有放不下的擔憂,這份擔憂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家人和同事。
蔡瑩慧說,醫護人員心都擔心要是不小心暴露到病毒,會造成單位同事或家人的群聚感染。

莊寶玉說,單位上的同事,很多家裡都有年幼小孩,這次就有同事遇到保母說「不敢幫你帶小孩,怕傳染給另一個小孩」,但孩子明明是健康的。無奈之下,只好將孩子託給南部的公婆和娘家爸媽輪流照顧,被迫成為假日父母,得和孩子兩地相思。

蔡瑩慧自己沒有孩子,也觀察到鄰居都不敢像以往一樣來家中作客。她說,可以體諒鄰居的反應,所以她回家之後,也盡量不出門,以免引來擔心。

17年前SARS當時,莊寶玉在加護病房,蔡瑩慧在感染科病房,他們都照顧過SARS首例秦姓台商,當時就有單位上同事的孩子被學校勒令停學,只因媽媽在台大醫院工作。17年後的現在,社會的氛圍好像仍有待進步。有些護理師的孩子比較大了,就會跟小孩說對外不要提到媽媽是護士;有些單身同事還和爸媽同住,她們回到家就會立刻衝去洗澡,生活上盡量與家人區隔出距離,也不敢一起吃飯。

不過,走過SARS的她們,心情似乎不受社會氛圍影響太多。被問到這次最緊張的是什麼?莊寶玉和蔡瑩慧都說,是物資短缺。

莊寶玉說,SARS疫情集中於亞洲,防疫物資還能從國外調度充裕,新冠肺炎疫情卻在短時間內造成全球防疫物資嚴重短缺。莊寶玉說,連髮帽、鞋套都會缺,每天都在擔心,是不是又有哪個意想不到的東西要斷貨了。蔡瑩慧表示,很感謝護理部的主管積極爭取,醫療團隊的成員也都非常努力搜羅各種物資情報。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搶救新冠極重症 台大人力總動員首成立「拍痰團隊」

2020-06-18 14:2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當中,使用葉克膜最久的極重症個案A先生,即將要從台大醫院出院了。他之所以能夠脫離死亡率高達85%的險境的一大關鍵,是加護病房為了他,破天荒建立「拍痰團隊」。

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說,這位病人必須定時翻身拍痰才有機會康復,「拍痰團隊」兩人一組,一個人扶著病人,一個人拍,兩側各拍10分鐘,加上為病人翻身、整理管路、穿脫隔離防護裝備,進出一次至少要一個小時,每兩小時就要進去一次,非常辛苦。

古世基說,因為進出都要穿脫全身防護,光這部分就至少要20分鐘,所以必須善用每個會定時出入的人,來進行拍痰的分工,所以從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呼吸治療師、X光檢驗師、清潔人員,只要是會定時穿好防護進病房的人,統統都被納入拍痰團隊的排班內。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台大醫院葉克膜團隊的心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表示,因爲A先生身上的管路實在太多了,護理師穿著全身防護行動緩慢就像「太空漫步」,戴著面罩還會有霧氣影響視線,在這種情況下,要移動病人和他身上的管路,「簡直是搏命演出」。

古世基說,拍痰時要固定病人在側躺姿勢,正因為管路多,「護理師已經太辛苦了」,必須掌握所有其他會進入病房的人力,一起排班,護理師拍痰時,才能有多一個人幫忙扶住病人身體。

A先生身上有幾條管路?連專責護理師都要拿紙筆仔細算才算得清。台大醫院專責疫病病房督導長莊寶玉表示,從頭頸部開始算,A先生身上有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氣管內管、葉克膜有兩條、中心靜脈導管一條後面還有要分之出去九條、還有尿管、24小時洗腎的雙腔靜脈導管、動脈導管、周邊靜脈導管等。保守估計最主要的管線,也高達11條。

台大醫院專責疫病病房感染科護理師蔡瑩慧說,加護病房是「全責照護」,從大小便處理、擦澡、身上管路的維護、治療、給藥、換藥、翻身、拍痰,都是護理師做,而且是穿著兔寶寶裝、戴著N95面罩、外科口罩、防護面罩、兩層手套在做。在這種情況下,護理師視線受影響、呼吸不順暢、動作不靈活,動作也要輕緩,以免面罩漏氣或防護破損,工作困難度大增。

蔡瑩慧表示,N95戴上去已經呼吸困難,全身包著好幾層防護,雙手快速不停歇地拍著病人的側背部,幾乎拍個一兩分鐘就會滿身大汗、氣喘吁吁、手臂痠痛,必須休息一下才能繼續拍。這一側拍滿十分鐘,還要重新翻身,再拍另一邊。

不過,這些辛勞在看到A先生出加護病房的那一刻,都值得了。

蔡瑩慧回憶,當時病人已經脫離葉克膜和呼吸器,但是採檢還沒陰性,所以是穿著防護衣、罩著壓克力保護罩,躺在床上,要推他出加護病房,去負壓隔離病房繼續做心肺復健。「因為照顧他很久,看他一路上幾度不行、幾度再回來,大家對他都有感情」,看到推床經過護理站,大家都自動過來跟他說「你可以的!你要加油!」當時病人感動得流下眼淚,醫護團隊心情也非常激動。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印尼女童跨海救姊 台灣首開邊境


2020-06-12 01:0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為了防疫,台灣三月起嚴守國門,但六月二日這天,來自印尼爪哇漁村貧困家庭的母女三人卻獲准入境,直接住進台北榮總,接受抽血檢驗,除了確定新冠肺炎病毒是否陰性,更要比對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希望挽救家人、廿三歲NINA莉娜一命,她罹患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必須盡速接受骨髓移植。

安排配對  台印兩國分秒必爭

這是台灣首度為了人道救援,對疫情嚴峻國家打開邊境之門,為了搶救年輕移工莉娜,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齊心協力、分秒必爭,完成了超高難度任務。

莉娜於二○一八年來台,擔任移工,去年十月生理期流血廿幾天,緊急輸血保住一命,醫師判定「疑似再生不良性貧血」,當時勞工局及仲介安排遣返。但莉娜是家庭經濟支柱,不願輕易放棄工作,又不明白遣返理由,求助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TIWA透過關切外籍看護的醫學生社團(Rumaku志工團),找到北榮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三月確診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

顏秀如表示,這病就像血球工廠罷工,無法再生新的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但輸血只能治標,必須骨髓移植,才能活命。莉娜屬重度病患,須盡快確認同父母手足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配合度,但她家人都在印尼偏遠漁村,當地無法進行配對,只能安排家人來台驗血配對。

避開掮客干擾 終於順利登機

TIWA在四月廿日求助立法委員洪申翰,五月廿五日開始募款。洪辦表示,莉娜媽媽、妹妹從未出過國,也無護照,必須從申請出生證明開始,但當地行政效率不彰,且有掮客干擾,幸好在我外交部、疾管署、移民署、印尼駐台及台灣駐印尼窗口積極協助下,母女三人在五月廿九日拿到護照,隔天搭四小時巴士來到雅加達,六月一日台灣駐印尼辦公室假日特地上班,辦妥簽證,二日順利登機。

入境檢疫程序 指揮中心通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為了讓三人在最短時間內入境,指揮中心在檢疫程序上給予特別通融;北榮國際醫療中心主任林志慶表示,院長張德明在六月一日上午裁示傾力幫助,母女三人下飛機後,即至醫院採檢抽血,費用則以國際醫療最優惠方式計算。立委洪申翰則邀集相關單位召開協調會,詳細沙盤推演各種可能情況。

六月二日晚間,莉娜五歲、十四歲的妹妹和媽媽入境,防疫專車直達北榮急診,幫三人抽血篩檢,再送至檢疫場所已是半夜。六月三日上午傳出好消息,三人採檢均為陰性,中午血檢結果出爐,五歲小妹十組位點完全相合,可以捐贈骨髓幹細胞,拯救姊姊一命。顏秀如說,等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期滿、二採陰性,小妹就可住院準備捐贈幹細胞,莉娜則在下周住院,接受移植前的檢驗和各種準備。


搶救移工 23歲莉娜 不捨5歲妹為她受罪

 2020-06-12 01:0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報導

莉娜年僅二十三歲,來台灣工作才滿一年多,就被診斷出「再生不良性貧血」,所幸在許多陌生人協助下,家人來台,讓她得以骨髓移植,但莉娜心裡擔憂的不是自己病情,而是五歲妹妹要為自己受罪。

「很心疼媽媽,也擔心妹妹。妹妹是一個很堅強的小孩,但我很擔心,妹妹在過程中會不會受傷或生病,真的很不希望我的病連累到妹妹。」每個禮拜打針、聽醫師說明高風險的複雜療程,莉娜均微笑以對,但談到妹妹,她就淚流不止,擔心妹妹捐贈骨髓時,是否備受苦痛,「針是不是很粗、要打在哪裡、會不會很痛?」

現在媽媽和二個妹妹已到達台灣,三人必須居家檢疫十四天,莉娜只能透過視訊與家人聊天,彼此加油打氣。

「來台灣那麼久,怎麼都沒見到妳!」莉娜的五歲小妹個性活潑,隔螢幕對姊撒嬌,逗大家開心,媽媽和莉娜也笑不停。

一談到台灣民眾捐款,讓她們順利來台,媽媽哽咽地說,「要謝謝很多人,覺得很感動,因為我們什麼錢都沒有…」看到媽媽哭,莉娜也心疼地哭起來。

擔心歸擔心,但主治醫師顏秀如讓莉娜覺得安心,因為醫師向她保證會好好照顧妹妹;莉娜說,「只希望媽媽和妹妹堅強度過」,話才說完,又哽咽地哭泣。

為何如此費心照護莉娜?顏秀如說,因為自己小舅也罹患相同疾病,當時只能持續輸血,十幾歲就過世了。看到莉娜,就想起小舅,也不捨她離鄉工作,生重病卻差點被趕回印尼。

顏秀如指出,看到TIWA竭盡所能,幫忙翻譯、籌錢、處理各項手續,感觸良多,「以前都不知道有人,會為了另外一群人這麼努力」,這也讓她更積極救人。

人道救援5/跟莉娜走一趟醫院 改寫TaiwanCanHelp定義

2020-06-11 19:3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23歲的莉娜在2018年初次來台中當看護,她全年無休,即便單獨外出採買,最多20分鐘就回到雇主家。莉娜工作一年多不曾生病,直到去年10月因「再生性不良性貧血」發病,才初次就醫,過程驚嚇不安,差點以負債和遣返收場。所幸「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伸出援手。

莉娜治療雖棘手,但就醫時有通譯陪伴,又遇到暖心為她設想的北榮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莉娜才開始有安心就醫的感覺。

莉娜說,發病當時是仲介陪同就醫,在加護病房三天是最害怕的時光,因為不能下床,聽不懂醫護人員的話,不了解為什麼要接受許多醫療處置,也不知道自己得什麼病。即便什麼都不清楚,乖巧的莉娜還是相信仲介,回雇主家收拾行李,準備回印尼。直到仲介拿出一張空白借據要她簽名,莉娜才產生疑慮,進而透過朋友,找到TIWA協助。

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說,當時莉娜已被仲介帶到勞工局,進入遣返前最後驗證流程,但還不知道她到底生了什麼病,診斷尚未確定。TIWA向勞工單位提議召開協調會,為莉娜爭取確診的機會及轉換雇主因病暫停的時間,接受治療,後續回診也有吳靜如和TIWA的印尼語通譯莉莉陪同,醫師和莉娜間的溝通,及時建立了一座橋樑。

每次回診,從抽血、門診、輸血,莉娜等三人都要在醫院裡跑好幾站,連看得懂標示的台灣人吳靜如都快迷路了,不懂中文的莉娜,竟然從不迷路。莉娜說,因為所有標示文字對她都是無字天書,所以她在心裡默默記下,醫院不同空間的牆壁顏色、擺飾、窗外景像,作為自己心裡的路標。

TIWA透過關切外籍看護的醫學生社團「Rumaku志工團」,找到台北榮總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是莉娜這段治療之旅的關鍵人物。莉娜說,先前在台中就醫的時候,醫師只叫她回去休養,但顏醫師卻跟她說:「妳先治療好,再看看是要留下來,還是要回去。」這樣對於病人自主的尊重,是每個病人就醫基本權益,身為外籍移工的莉娜,卻第一次感受到。

Rumaku志工團的劉姓實習醫師表示,莉娜相對幸運,因為有更多人被「漏接」,移工一旦有影響工作的疾病,就會被「踢」回去,負傷回國又賠掉仲介費。即便他們和台灣人一樣有健保身份,也是「同卡不同命」,第一線醫療現場屢屢看到,移工連「被當作一般人看待」,都很困難。

「如果健康是基本人權,移工的健康不能仰賴雇主或民間團體的善心。」劉醫師說,移工隻身來台,沒有家庭支持,醫療體系沒有完整考量移工健康需求、通譯嚴重不足,就醫困難重重,這是政府、醫療體系、醫學教育、職業安全及勞動主管機關,都應該共同面對並且積極處理的,「這才是真正的Taiwan can help。」

人道救援4/想起自己的小舅 醫師伸援與莉娜一起努力

2020-06-11 18:28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23歲的莉娜從印尼小鎮初次來到台灣擔任家庭看護,分擔家庭壓力,不料卻罹患「再生性不良貧血」,須盡快做骨髓移植,而治癒的最大機會是兩個年幼妹妹飄洋過海來台配對。

然而適逢防疫期間,國門嚴守,但在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以及收治莉娜的台北榮總努力下,6月2日這天,莉娜的媽媽和妹妹三人終於順利來台。其中,莉娜的主治醫師顏秀如是重要推手。

一開始莉娜是去年10月發現生理期流血不止,持續20幾天才緊急就醫並住院輸血。但當時僅判定「疑似」再生性不良貧血,還未確診,勞工局和仲介就急著要遣返莉娜。

所幸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發現此個案,且找到願意幫莉娜確診的醫師,也就是北榮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

由於面對莉娜,不僅是確診這麼簡單,後續衍伸的醫療相關問題,包括醫療費用、骨髓移植配對,甚至每次回診的翻譯溝通,每一個關卡都讓許多醫師打退堂鼓。但顏秀如不僅為莉娜做詳細的診斷,也幫忙搜集各項資料,協助莉娜申請家人來台。

之所以這麼願意幫忙,或許與顏秀如的小舅在中學時期便因為這個疾病而過世有關。顏秀如說,過去曾聽母親說過小舅因為再生性不良貧血,必須一直買血、輸血;但儘管一直輸血也無法治癒這個疾病,後來不幸過世。

但顏秀如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再生性不良貧血已有機會透過骨髓移植治癒,因此當她看到莉娜還這麼年輕,再回想到自己的小舅,便覺得「難道要放棄治療讓莉娜等死嗎?」

除了自身經驗,顏秀如表示,因為深受TIWA的感動。她說,當莉娜被TIWA帶到診間時,因為看到團體裡的人想盡各種方式協助莉娜解決問題,不僅帶來通譯、幫忙籌錢、處理各項手續。

「我以前都不知道有人,會為了另外一群人這麼努力」,因此顏秀如決定也「一起努力」。

由於顏秀如過去曾接過自越南來就診的病人,因此了解外籍病患可能面對骨髓配對問題,也知道國際醫療行政流程可能面臨的難關。有了心理準備,因此與院方請求協助、與行政部門溝通時,顏秀如在提供給相關部門的文獻、資料上也都盡力準備齊全,以加速救援腳步。

而看診時最大的難題—「語言障礙」,好在也有TIWA每次都有專人和翻譯陪同,省卻不少時間。

顏秀如說,莉娜現在情況還算穩定,五歲的妹妹也和莉娜配對成功。接下來就等妹妹新冠肺炎檢疫隔離期滿,便可開始著手進行骨髓抽取和移植的手術,並持續觀察後續是否有排斥與感染情形,希望一切順利。

人道救援3/嚴重再生性不良貧血 不移植就等死

2020-06-11 18:24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骨髓是人體內的造血工廠,不論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由這個工廠製造;「再生性不良貧血就是骨髓不長細胞了。」莉娜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解釋著。

顏秀如表示,人之所以可以好好活著,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可以幫忙攜帶氧氣、白血球避免人體感染,以及血小板可以幫忙凝血。一旦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不再造血,不論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會越來越少,因此會出現貧血、出血、感染、發熱等症狀。

「紅血球和血小板減少還可以用輸血增加數量,但白血球減少就會有感染風險。」顏秀如表示,輕度和中度的再生性不良貧血過一段時間有可能自行復原,但像莉娜屬於重度患者,便很難自行復原,需要醫療介入。

顏秀如說,再生性不良貧血的發生原因不明,七成沒有原因、二至三成發現過去曾得過不明性肝炎,極少數為先天性、藥物、輻射等造成。

過去對於這樣的疾病僅能靠輸血,但最後可能因白血球數量低落,感染致死。現在醫療進步,可靠骨髓、周邊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移植的方式,讓病患重新再生造血細胞。而這也是嚴重再生性貧血患者唯一痊癒的方式。

然而,要移植必須先做「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配對,以兄弟姊妹找到全合的機會最高,約四分之一的機會,且移植後痊癒機會可達八、九成。若是沒有兄弟姊妹可以配對,也可利用慈濟的骨髓庫進行配對,但要找到全合要靠運氣,若檢測六個位點都相合,便算配對成功。

雖然台灣人從慈濟骨髓庫找到可配對的機率約有七成,不算低,但顏秀如說,因為骨髓庫蒐集的仍以台灣人和新住民為主,莉娜身為印尼人,和台灣的血統、基因不同,因此要找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並不容易。

而再生性不良貧血,一旦嚴重到開始規則輸血,最好越快進行移植越好,否則時間越久,移植後捐者造血幹細胞被排斥掉的機會越大。莉娜自十月發現疾病,二月開始規則輸血以來,事實上已經過了三個月。

顏秀如坦言,也曾想過讓莉娜乾脆回印尼治療,但遍查印尼的資料,發現當地在做移植手術的醫師少之又少,且多以自體移植為主。若放任莉娜回印尼,無疑是等死,因此決定希望透過人道方式,讓莉娜的兩個妹妹從印尼到台灣來進行配對,進而移植。

所幸,莉娜五歲的妹妹經過配對後全合,顏秀如說,妹妹將待檢疫隔離後,預計六月底、七月初抽取幹細胞,並在收集當天隨即進行手術。至於莉娜則將在移植前14天先住院檢查,後續接著隔離及接受化療,等待移植。如果順利,移植後14天至21天可便可長出血球,並將持續觀察是否有感染或排斥的情形。

人道救援2/異鄉染重病 莉娜掛記的卻不是自己

2020-06-11 18:2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莉娜年僅23歲,來台灣工作才滿一年多,就被診斷出「再生不良性貧血」,所幸透過許多人的協助,終於得到骨髓移植的救命機會。但莉娜心裡最擔憂的人,並不是自己,而是年幼的妹妹要為自己受罪。

「很心疼媽媽,也擔心妹妹。妹妹是一個很堅強的小孩,但我很擔心,妹妹在過程中會不會受傷或生病,真的很不希望我的病連累到妹妹。」每個禮拜打針、聽醫師說明高風險的複雜療程,都微笑以對的莉娜,每次談到妹妹,就淚流不止。

莉娜說,TIWA和通譯協助就醫、主治醫師顏秀如也耐心專業,自己很安心,因此她在診間頻頻向通譯確認的,也不是自己的治療,而是有關妹妹的捐贈流程,針是不是很粗、要打在哪裡、會不會很痛。

現在媽媽和妹妹已到達台灣,母女四人心中都有忐忑,卻因隔離檢疫還不能見面,只好透過視訊,為彼此加油打氣。

「來台灣那麼久,怎麼都沒有見到你!」莉娜五歲的小妹個性活潑,隔著螢幕對姊姊撒嬌、逗大家開心,媽媽和莉娜也笑個不停。

但一談到台灣民眾捐款助她們成行,媽媽立刻哽咽:「要謝謝很多人,覺得很感動,因為我們什麼錢都沒有...」看到媽媽哭,莉娜也心疼地哭起來。

擔心歸擔心,還好莉娜有定心丸,主治醫師顏秀如。莉娜表示,因為醫生表示都會好好照顧妹妹,才稍微放心。現在只希望媽媽和妹妹都可以堅強度過就好了。語罷,莉娜又哽咽地講不出話來。

之所以這麼幫忙莉娜,顏秀如說,因為自己的小舅也有這病,當時只能重複輸血,後來十幾歲就過世了。看到莉娜這麼年輕的患者,讓她再次想起小舅,也不捨她離鄉工作,生病卻差點被踢回去。

顏秀如深知,莉娜要治療又困難重重,但她說,看到TIWA竭盡所能幫忙,不僅帶來通譯、幫忙籌錢、處理各項手續,「我以前都不知道有人,會為了另外一群人這麼努力」,也鼓舞她想要一起努力。

人道救援1/疫情下台灣打開邊境 女童飄洋過海救姊

2020-06-11 18:2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了防疫,台灣從3月中就嚴守國門,外國人不得入境,但在6月2日這天,來自印尼爪哇漁村(Indramayu)貧困家庭的母女三人,卻獲准入境。

這是台灣首度為人道救援對疫情嚴峻國家打開邊境之門,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分秒必爭,為了搶救人在台灣的年輕移工莉娜,共同完成這個高難度的任務。

今年23歲的莉娜2018年初次來台當看護,照顧88歲阿嬤,去年10月生理期流血20幾天,急診緊急輸血才保住一命,醫師判定為「疑似再生不良性貧血」。

當時勞工局仲介已安排遣返莉娜,莉娜是家庭經濟支柱,不願輕易放棄工作又不明白遣返理由下,她求助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TIWA透過關切外籍看護的醫學生社團「Rumaku志工團」,找到台北榮總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看診,今年3月確診是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

顏秀如表示,再生性不良性貧血就像血球工廠罷工,無法再生新的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輸血只能治標,治本得靠骨髓移植,特別是莉娜屬於重度,得盡快確認同父母手足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配合度,但她妹妹都在印尼。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說,志工團和醫師查詢發現,印尼當地並無機構可確認妹妹的HLA配合度,唯一救命希望是安排來台配對。

國內外疫情如火如荼之際,邊境管制趨嚴,人怎麼進來?家徒四壁的莉娜家人如何負擔沈重的國際醫療費用?TIWA在4月20日求助立法委員洪申翰,並於5月25日開始募款。洪辦表示,莉娜的媽媽妹妹沒出過國,得從出生證明開始補辦護照,當地也有行政效率不彰、掮客干擾等問題。

好在外交部、疾管署、移民署、印尼駐台及台灣駐印尼窗口都深知事態緊急、積極協助,母女三人終於在5月29日拿到護照,隔天搭四小時巴士來到雅加達,6月1日台灣駐印尼辦公室假日加開櫃檯辦妥簽證,2日順利登機。

北榮國際醫療中心主任林志慶表示,為加快救援腳步,北榮院長張德明和副院長陳適安在6月1日上午裁示傾力幫助,母女一下飛機可先到院採檢、抽血,再去檢疫場所,費用也比照國際醫療最優惠方式計算。

立委洪申翰同日上午邀集移民署、疾管署、北榮、TIWA等單位召開協調會,詳細沙盤推演各種可能情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為了用最快速度把他們弄進來,指揮中心也在程序上特別通融。

6月2日晚間,5歲、14歲的妹妹和媽媽入境台灣,防疫專車護送直達北榮急診採檢和抽血,抵達檢疫場所時已是半夜。

或許環環相扣的善意感動上蒼,6月3日是充滿好消息的一天。上午,三人採檢都陰性的報告出爐;中午,血檢結果出爐,5歲小妹的10組位點完全相合。顏秀如醫師說,等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期滿、二採陰性,小妹就可以住院準備捐贈幹細胞,莉娜則是下周就要住院,開始進行移植前的檢驗和準備。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免再等三採陰解隔離 最快下周改為「二採陰」出院

 2020-06-10 15:29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邱宜君、羅真/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康復後解除隔離,未來無須再採取「三採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患者後期病毒培養低,當初礙於有復陽的可能性,以最保險的方式採取三採陰,不過六月初經討論,希望未來能改為二採陰,將由指揮中心最後拍板,最快可能在下周二定案。

我國累計至今有443名確診案例,截至昨天為止,已有431人解除隔離,仍有5人未達到三採陰的標準,仍在醫院隔離中。南韓研究顯示,患者二採陰性後,仍會出現陰陰陽陽的反應,即使如此也不具傳染力,台灣初期在解除隔離的定義上,也是採取二採陰,但礙於後續出現復陽的個案,改為三採陰。

張上淳表示,因應國外的研究以及國內的發現,6月初專家小組也在會議中,再次討論到是否改回二採陰的制度,專家對於過去我國400多名確診案例的觀察,以及檢體培養結果,雖然後期會出現「時陰時陽」、「二陰一陽」的結果,但是在病毒培養上,後期幾乎是培養不出來。

因此,專家小組也做出了決議,希望恢復到與其他國家一樣,同樣都是二採陰後可以解除隔離,此舉也能減短患者住院的時間,張上淳說,該建議已經提交給指揮中心,現階段仍是三採陰的制度,最後拍板定案仍是指揮中心的權責,下周二是指揮中心例行的會議,最快可能在下周二會正式納入指引。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剛扛起家計卻罹惡疾 23歲移工妮娜骨髓移植盼開路

2020-05-26 15:50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23歲的妮娜從印尼小鎮初次來到台灣擔任家庭看護,分擔媽媽和兩個妹妹的經濟壓力,去年十月生理期卻血流不止, 被確診「再生不良性貧血」。妮娜知道,治癒她的最大機會是兩個年幼妹妹飄洋過海來台配對骨髓移植,生性堅強樂觀的妮娜知道後,第一次掉下眼淚。為搶救妮娜,台灣國際勞工協為她發起募款,目前粗估至少需要40萬元。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表示,妮娜去年十月生理期大出血,就醫檢驗、經輸血等治療出院後,仲介和勞工局就說要遣返她,卻沒說原因。妮娜是家中經濟支柱,迫切希望繼續工作,便向TIWA求助,經過TIWA和醫學系學生組成的Rumahku志工團協助,才確定診斷是「再生不良性貧血」。

台灣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台大血液腫瘤科醫師姚明表示,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少見的惡性疾病,造血細胞忽然都不見,白血球、血小板的指數都會忽然降到很低,會有生命危險。治療首選就是盡早接受骨髓移植移植或異體幹細胞移植,40歲以下年輕患者有七到八成機會可恢復正常造血功能;如果配對不到完全相合的骨髓,就只能嘗試免疫抑制療法,但這條路不能治癒疾病,只能爭取繼續找配對的時間。

吳靜如說,妮娜很聰明,個性成熟穩重,知道自己病情之後,她一直保持理智和鎮定。當妮娜得知,為了自己的一線生機,年僅6歲和14歲的妹妹必須飄洋過海來台灣接受檢查、被扎針,是她唯一一次在人面前忍不住淚水。其他時間,妮娜最大的娛樂就是用手機影音平台唱唱歌,除了每周一次回診,妮娜都不外出,以避免感染。

姚明表示,要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需配對「人類白血球抗原(HLA)」,與同父同母手足配對成功的機率最高,有四分之一機會完全吻合,一半機會部分吻合。如果個案是有華裔血統,會許在台灣的骨髓資料庫也有會可以配對得到,但成功機率仍低於手足。治療除得多方嘗試配對,確實也得搶時間,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吳靜如表示,志工團和妮娜的醫師已經用盡各種管道詢問,目前在台灣骨髓庫配對不到合適的骨髓,印尼當地又找不到醫院或機構可為妮娜的家人做HLA檢驗,不得已之下,只好安排媽媽和兩個妹妹來台配對。

吳靜如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印尼當地不能搭乘大眾運輸,妮娜家人得從偏僻小鎮花高昂交通費才能到都市搭飛機,還有後續醫療費用,粗估整個需要至少40萬元,TIWA已發起募款,盼各界幫助(https://www.facebook.com/TIWA.FAN/)。另外,妮娜的家人必須能入境台灣、盡快離開集中檢疫所,才能幫助妮娜,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予以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