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工會: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 僅處理了違法的冰山一角

2019-12-30 11:15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推動友善護理職場,改善「血汗護理師」的問題,衛生福利部於去年2月建置匿名的「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鼓勵護理人員「吹哨」,上線以來已接獲422件通報,其中有314件涉及勞基法。不過這樣案量在第一線護理人員看來,只是冰山一角。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陳愛蓉表示,衛福部的通報平台不需要具名、不一定要檢附相關資料,申訴人不怕曝光,確實是優點,但根據工會會員使用經驗,通報平台還有諸多侷限。首先是處理量能不足。

陳愛蓉表示,有工會會員使用通報平台申訴,等待超過半年才等到結果。懷疑此平台後端的處理人力不足,就算是有急迫性的事件,亦無法即時處理。案件量也只占真實世界中護理職場爭議的冰山一角。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科長何秀美表示,護理人員遭受不合理的工作要求,首先可先向院方反應,但若是礙於第一線的壓力、不敢講,則可以使用這個匿名通報平台,類似「吹哨」。平台每個月更新統計數據,平台接獲最多通報的項目為工時過長,其次為排班間隔未達11小時,休假爭議及未給加班費則並列第三。

何美秀表示,目前護理人員已適用《勞基法 》,其工時規範的大原則為上限不可超過10小時,排班之間的間隔則不能低於11個小時。平台接獲通報後,將和地方政府合作,涉及勞基法的部分,將由地方勞工處進行查訪;涉及醫院管理或是品質則是由衛生局進行了解。案件屬實,則會進行懲處,並將名單公告於平台。

陳愛蓉表示,爭議平台的另一項限制,是只能被動處理有明確對應法規的職場爭議,無法解決許多護理勞動現場常見的根本問題。

她說,以近年全台醫院頻傳的護理職場霸凌,就完全無法處理。工會呼籲應該要回歸到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事業單位勞工人數在50人以上者,應僱用或特約醫護人員,針對職場霸凌應建立應對流程和計畫書,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急診流感高峰可準確預測 關鍵就在前一週有無寒流

2019-12-30 20:18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社會大眾高度關切政府防疫能否掌握先機,若能提早預知流感疫情高峰爆發時間,將可盡早採取防疫因應作為、調度醫療人力應變,減少民怨。台大公衛學院最新研究發展出台灣第一個能準確預測流感疫情高峰的方法,上周越低溫、當周放假天數越多,急診感冒人潮上升越明顯,解釋力高達85%。

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方啟泰、研究生林育如等四位研究者,分析2007年至2016年類流感急診人次及台北測站氣溫紀錄的變化趨勢及相關性,並以2017年資料進行驗證。結果發現,前一周環境氣溫越低、當周放假天數越多,當周類流感急診就診比例越高,結果達到統計上高度的相關和顯著。當研究者使用上述結合疫情監測資料、氣溫資料、放假天數的預測模式,能準確預測2017年初流感高峰時間點,解釋力高達85%。

氣象預報顯示本周二、三受東北季風影響,北台灣氣溫一路下滑,低溫將下探至14、15度。根據上述研究成果,下周流感疫情可能升溫,值得關注。而即將到來的農曆年七天連假期間,急診會不會爆量?林育如表示,關鍵就在年前一周和農曆年第一周有沒有寒流。

林育如表示,台灣擁有疾病管制署長期動態更新、精細至每週的監測資料,但過去光靠疫情監測資料做預估,解釋力僅65%,只比擲硬幣好一點,加上低溫和放假這兩項因素後,解釋力提高到85%,有助於醫療院所預先提高服務能量、準備足夠的抗病毒藥物。

2016年1月底台灣出現前所未有長達62小時的低溫,被媒體稱為「帝王寒流」,該波寒流後,因類流感就診病患占急診就診人 數百分比高達30%。同年3月初出現第二波寒流後,類流感急診就診病患百分比再次增加,導致大量流感患者造成急診壅塞、醫療人力調度困難等問題。

低溫為何會使流感疫情衝向高點?方啟泰表示,可能機制有三項。首先民眾外出減少,每日約延長兩小時室內停留時間,增加人際間接觸率,導致流感傳播率上升,容易爆發流感群聚。第二,流感病毒外膜在低溫環境更穩定,環境存活力增加,提高病毒能長距離透過空氣或飛沫傳播的機會。第三,吸入冷空氣會抑制人類鼻腔粘膜纖毛清除能力,影響上呼吸道黏膜免疫力。

方啟泰說,目前研究團隊正在研擬跨領域合作AI計畫,期盼未來能有即時疫情預報資訊,幫助主管機關、醫院、民眾,及早預警疫情重大發展。在發展出好用的警示工具之前,方啟泰建議民眾可把低溫、寒流作為警示,務必保暖,並落實勤洗手、戴口罩、接種流感疫苗等基本防疫工作。疾管署表示,相關單位都會在因應流感進行整備,包括請醫院、托嬰中心等人口密集機構、落實健康管理與通報措施,也會請大眾運輸業者透過跑馬燈、廣播或海報,加強宣導民眾衛教相關事宜。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健康存摺」無法管 健保資料恐遭濫用

2019-12-25 00:36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報導

健保署今年三月開放業者申請介接健保資料,民眾經同意可提供過去三年就醫紀錄,九個月有七十一家廠商申請,其中九個App已正式上架。民眾可授權廠商取得自己特定就醫資料,但健保署卻未公布相關管理辦法,引發民眾及病友擔憂資訊恐被綁架,法律學者呼籲衛福部應訂定專法,保護民眾就醫資料隱私。

健保署開放提供健康存摺系統軟體開發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可讓第三方App介接健康存摺,短短九個月有七十一家廠商申請,以資訊廠商卅四家最多,另有廿一家醫事機構、十個政府或學術單位、五家商業保險公司、一間非營利組織。

廠商除了取得民眾三年內就醫資料,還能透過額外同意方式,持續取得新資料。這套工具的強大延伸性,引起許多病友及民眾擔憂自己的資訊被綁架,大量就醫紀錄可能被用於提高投保條件或拒絕理賠的依據。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陳鋕雄表示,先開放申請資料才研議管理規範,讓民眾面臨風險,衛福部應制定完善法規,再開放廠商申請介接,民眾才有保障,像是日本與德國,都針對健保資料的商業利用制定專法。

健保署法制科代理科長詹孟樵表示,健保署正在訂定SDK使用管理要點,明確禁止轉手資料。健保署也會提出公版的隱私權政策、與廠商之間契約格式,未來透過契約要求廠商行為需符合管理要點,盡快在年底或明年初公布。

民眾如何自保?陳鋕雄建議,針對已同意部分,可查閱廠商當時提出的隱私權規範,並且詢問如何辦理撤回同意、確保資料刪除,針對尚未同意提供的部分,則可暫緩,不要授權更多資訊。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高齡產婦突破三成 婦團批國健署過度責怪女性

2019-12-23 20:0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35歲以上高齡產婦比率首度突破三成,主管機關總提醒高齡產婦眾多注意自身風險,婦女團體認為太過咎責於女性,建議應通盤檢討導致晚婚晚育、人工受孕胚胎植入數量。

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生產年齡越高,母嬰相關健康風險越多。2018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顯示,當年新生兒大約18萬人,生母年齡在35歲以上者,有11.65%生產體重低於2500克,1.56%死產,比例較生母為20至34歲者高。

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高齡產婦比例是否特別高、他國政府作為是是否值得借鏡?國健署表示未做相關資料搜集,無法回答,僅強調高齡婦女發生高危險妊娠合併症風險增加,胎兒低出生體重或異常發生率也提升,提醒婦女必須定期產檢、認識早產預兆及產兆,若經醫師評估為高危險妊娠,應查詢居家附近符合高危險妊娠及新生兒照護的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陳玫儀表示,英國2016年高齡產婦佔22%,韓國2018年高齡產婦佔31.8%,台灣介於兩者之間,但已偏高,值得重視。遺憾的是,國健署觀點僅針對女性個人,讓不得不高齡生產卻仍願意生產的女性,背負了龐大的壓力。陳玫儀提醒,要探討改善高齡生產的對策,不能只看醫療因素,卻迴避低薪、工作壓力、高房價、托育私有化等迫使女人晚婚晚育的因素。

根據國健署2017年人工生殖相關統計,人工受孕治療周期數,35歲以上女性占比高達70.3%,其中高達32.6%試管嬰兒體重低於2500公克。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台大社會系教授吳嘉苓據上述報告指出,早產或胎兒體重不足的問題值得檢討,但應考慮到多胚胎植入的影響不容小覷,許多國家均已透過公共政策來預防此多胚胎植入的健康風險,例如透過公費補助來限制胚胎植入數目。

開業不孕治療名醫李茂盛表示,目前部分縣市有補助人工生殖療程,但補助條件與植入胚胎數目無關。女性怕不能懷孕成功,總會希望多放幾個胚胎,但40歲以上懷雙胞胎容易早產、子癲前症、產後大出血,對母嬰雙方都是高風險,醫師都會盡量勸告、告知風險。李茂盛建議,根本作法還是要減少高齡懷孕,相關支持和補助應放在更前線,讓年輕人早點結婚或是有能力凍卵,有助降低高齡懷孕的機會和風險。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門診減量難撐 竟有區域醫院寧降級至地區醫院

2019-12-17 22:2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推動分級醫療,衛福部健保署去年七月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減量幅度逐季增加,不料,實施一年多,國內醫療版圖竟出現變動,首度逆向發展,社區醫院協會統計,包括雲林基督教、台南郭綜合、雲林若瑟等五家區域醫院自願降級為地區醫院,預估未來都會區的某些區域醫院也可能撐不住。

社區醫院協會監事長謝武吉表示,地區醫院原本定位為鄉鎮醫療中心,但過去因為分級醫療未能落實,導致醫院大者恆大,地區醫院全盛時期多達七百間,現在卻只剩三百多間。現在健保署以門診減量推動分級醫療,彌補了過去的錯誤,因為再不亡羊補牢,「地區醫院和診所都會被逼到上街頭。」

謝武吉認為,未來幾年,將有更多區域醫院自動降級,地區醫院逐漸回春,希望健保署更積極協助醫院做好下轉分流。

一名醫界人士指出,都會區的區域醫院將是下一波觀察重點,因為都會區的醫學中心家數較多,區域醫院在住院方面難以競爭,只能靠門診來衝業績,如今門診必須減量,形同被掐住命脈,即便現在苦撐著不降級,遲早也會有醫院撐不住。

雲林基督教醫院是近年第一間申請降級的區域醫院,行政處處長高俊龍表示,該院本來就是全國區域醫院中床數最少的,加上當地居民多為老年人,經濟條件較差,為了減少患者負擔,早在一○六年就討論降級,一○七年七月重新申請地區醫院評鑑,今年一月起正式降級為地區醫院。

高俊龍說,降級考量雖非門診減量,但其他區域醫院因門診減量壓力而跟進,目前已知雲林若瑟醫院、台南郭綜合醫院均在今年重新申請評鑑,若評鑑通過,明年起就會降級。

區域醫院協會秘書長劉碧珠表示,區域醫院支持分級醫療,但現行門診減量作法需要檢討和調整,健保署應調整區域醫院門診減量目標,只需醫學中心的一半,且保障急重症照顧的點值,否則會有更多區域醫院降級求生。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在門診減量政策下,區域醫院確實比較辛苦」,目前正研議調整偏鄉區域醫院的門診減量目標。推動分級醫療是國家政策,感謝目前醫界願意溝通並支持配合,健保署會盡力輔助各級醫院在自己的定位上有最佳的發揮。

醫改會籲衛福部盤點醫療需求 不能任憑醫院降級

2019-12-17 22:2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區域醫院難以承受門診減量之苦,出現降級求生的趨勢,直接受惠的是患者部分負擔降較低,看病省錢,但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分級醫療的精神是急重症分流,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各有職責,衛福部應先盤點當地醫療需求,若降級後不會出現缺口,才能同意降級。

彰基雲林分院行政處處長高俊龍表示,雲林是農業大縣,老年人口占比是全國第二,每人可支配所得卻是倒數第二,醫院也不在都會區,而是在「田中央」,住院及門診老年患者約占五到六成,成為地區醫院後,醫院設備和人力均未改變,但部分負擔卻從兩百四十元降到八十元,當地民眾應該相當有感。

醫改會研發組研究員邱珮文表示,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所對應的評鑑標準不同,降級後,可能取消某些科別,反而影響就醫權益,院方有必要清楚告知,並提供附近可替代的選擇。

如果預降級之醫院位處醫療資源缺乏地區,主管機關應盤點當地醫療需求,半小時至一小時車程內若無其他醫療院所可滿足當地居民醫療需求,「醫院不能想降級就降級」。

「並非每個區域醫院降級後,都能維持同樣的服務量能。」區域協會秘書長劉碧珠說,區域醫院肩負教學醫院的職責,且在評鑑上的人力要求較高,目前只有少數地區醫院可以作為教學醫院,評鑑的人力要求也沒那麼高。如果任憑區域醫院自行降級求生,長期下來,國內醫療人力團隊能量恐將出現斷層。籲健保署應檢討減量政策,從根本原因解決問題。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SMA病友期待健保保障「萬一」 罕病就是這萬分之一

2019-12-15 22:06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生命無價,大部分人都同意。如果非得喊個價,花多少錢去挽救一條生命,才符合成本效益?這看似冷酷的問題,是世界各國健保決定是否給付藥品的主要考量,但藥價高昂的罕病藥物卻經常因此失去得到給付的機會。

健保署審查新藥給付,主要是根據「ICER(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由醫藥品查驗中心參考藥廠提供資料、實證研究報告、各國給付情形提出,而健保專家會議和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參考這報告作出給付與否的決議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楊銘欽表示,ICER是新療法和現有療法成本和效益差異的比值,分子是「新藥價格貴多少」,分母是「新藥讓一個人多了幾年有品質的生命」,若小於三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就代表新療法符合成本效益,納入給付較無爭議。

但楊銘欽表示,這種計算方式不適合評估罕病用藥,因為新藥比既有療法貴太多,ICER值很難小於三個GDP,因此2013年至2018年中,共擬會拒絕給付罕病用藥最大宗的理由就是「不符合成本效益」。

楊銘欽指出,健保的罕病藥品支出總金額逐年成長,但近幾年罕病藥品支出的增幅卻逐年下降,從民國103年20%降到107年的10%,102年以後納入給付的罕病藥品只有個位數。楊銘欽表示,雖然罕病藥品是獨立預算,藥費並不影響到其他總額的點數,但健保財務壓力仍影響到罕病新藥納入給付,是愈來愈難、愈來愈慢。

本周共擬會將討論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新藥,根據醫藥品查驗中心提出的「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台灣第一年用藥人數約30人,費用3.7億元,第五年是51人,費用約是4.3億元。

針對早發型個案,新藥可顯著改善運動功能達41%,顯著增加30%無惡化存活率,降低47%死亡或永久性使用呼吸器的風險。報告中並未計算出台灣的ICER值,但引用蘇格蘭計算結果和結論:「即便新藥不具有高成本效益比,但對於改善第一型SMA的預期壽命結果是滿意的,且目前沒有其他有效治療,因此可接受在經濟分析中更高的不確定性。」

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知道這個藥有效,為了讓更多病人能用藥,正努力與藥廠協商價格,「健保署和病友一樣焦慮。」

根據醫藥品查驗中心提出的醫療科技評估報告,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雖然世界各國都看起來比台灣還要大方,其實各國實際支付藥價比檯面低,因為各國都與藥廠談妥了機密的風險分攤方案,達成財務或療效結果的某些協議。

楊銘欽表示,風險分攤協議有許多做法,例如要求藥廠登錄每位用藥的病友,並且對於用藥療效做持續追蹤評估,在一定時間內若未達成預期的療效,就要按比率退回所申報的藥費。

蔡淑鈴表示,相較於其他達成協議的國家,台灣因為市場規模小,協商難度高。現正努力說服藥廠與健保署達成風險分攤協議,希望盡快跟上其他先進國家腳步,回應SMA病友迫切需求。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這是目前數十位孩子重拾生命尊嚴的唯一能用的有效藥品,誠摯盼望這次共擬會能夠考量這些孩子的福祉,健保和藥廠能夠取得最好的共識,因為健保的精神就是在於保障「萬一」,而罕病就是這萬分之一的機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分四型 全台患者四百人

2019-12-15 22:06聯合報 記者簡浩正、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因第五號染色體基因變異,使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肌肉逐漸軟弱無力、萎縮的一種罕見疾病。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發生率為一萬分之一到二萬分之一間,每一到兩萬名新生兒就有一人罹病,全台逾四百患者。

SMA共分四型,第一型嬰兒期發病,情況最嚴重,第二型是一歲以前發病,愈小發病,退化愈快,第一型和第二型合計七成,孩子可能出生一、兩個月內很正常,但四肢漸漸不能動、呼吸跟吞嚥困難,若不治療,可能在兩歲前死亡;第三型與第四型較晚發病,有些患者可能在十歲或廿歲後才發病。

目前治療SMA,其他藥物效果有限,Spinraza是首選,症狀出現前給藥效果最佳,但藥費高昂,平均每人每年約需一千萬元,美國於二○一六年通過,確定第五號染色體缺失患者皆可使用,兩年內陸續歐盟、加拿大等也通過審查與保險給付。台灣最初就是共同研發計畫的參與者,因藥價等因素遲未納入健保給付。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區域醫院要求門診減量目標打五折 健保署承諾積極檢討

2019-12-12 18:55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去年7月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減量幅度已由最初的2%成長到3.96%,部分醫院為了達標甚至自行吸收門診超量費用。衛福部雖宣布明年首季暫緩推動,但對醫界來說,暫緩並未直接回應問題核心,區域醫院協會今直接提出兩點訴求,希望修正減量政策。

區域醫院協會今發聲明表示,門診減量政策於法無據,且已造成病人就醫權益受損、醫院被迫強轉病人等不正常生態。粗估區域醫院2018年未達減量目標的部分總共被健保核扣高達16.3億元,政府要求區域醫院門診減量比率要和醫學中心相同,已造成醫院經營困難,有多家醫院甚至為了維持生存,自行降級為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協會呼籲健保署應將區域醫院門診減量目標調整為醫學中心的一半,也不要再要求偏遠地區的區域醫院門診減量。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瞭解醫院面臨的困境,也一直在努力解決問題,區域醫院的兩個建議是直指核心,健保署會積極檢討改善,另外包前門診減量的進程、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溝通強化民眾對基層的信心、地區醫院及診所的不同觀點,都會通盤考量。

至於門診減量政策是否宣告失敗?李伯璋表示,應該是一半成功一半失敗。他說,國外民眾平均一年就醫次數僅五、六次,台灣民眾一年就醫平均次數15次,但目前門診減量政策對民眾端完全沒有要求,門診減量的關鍵是民眾就醫習慣持續改變,目前還需要更多時間。

健康促進可望直接找治療師 醫師治療師團體隔空激辯

2019-12-12 18:53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我很喜歡跑步健身,很想知道如何避免受傷。」「我年紀雖大但身體硬朗,想知道如何預防失能。」這些常見的需求,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都能提供專業協助,但目前民眾必須先跑一趟醫院或診所,拿到某種診斷證明書,否則治療師若協助就是違法。

為了解決上述狀況,日前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通過物理治療師法及職能治療師法修正條文,最快明年「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延緩失能照護或特殊教育為目,且與傷病治療無涉者」,民眾可不需取得醫師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直接找治療師服務。

消息一出,復健醫學會怒發聲明表示反對。聲明表示,此修訂是排擠其他專業人員,獨厚物理及職能治療師,造成密醫行為, 將使人蒙受生命健康的損害。

針對醫師反對論,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師團體也發出聲明逐一駁斥。學會公會表示,早年訂定相關法規時,是復健科醫師把所有的人都當作「病人」,在取得治療師服務之前,都要先經過復健科醫師 「診斷」。結果現在遇到問題,因為健康人並沒有疾病,因此無法「合法」接受物理治療師服務。學會公會怒批,把所有人都視為病人,是醫師團體囊括醫療費用最「合理」 的藉口,但卻讓不必要的健保支出無限上升,絕非國家之福。

學會公會強調,治療師的專業養成歷程與時俱進,具備可以直接服務一般大眾的能力,此次修法內容是針對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的範疇,並沒有改變既有疾病治療相關的醫療業務,也沒有限縮其他專業人員的服務,治療師在醫療院所的執業模式也沒有改變,服務對象並非疾病患者,不會增加健保支出,甚至可以促進預防醫學發展,達到醫療支出、提高醫療效率、增進專業分工的目的。

門診減量為求達標 6醫院異常件數暴增遭追核

2019-12-12 00:2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郭頤/連線報導

北市聯醫「診察費0元」增64倍 追核5500萬元

健保署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百分之二,稽核時意外發現,今年第一季竟有六家醫院為求達標,用「診察費○元」等方式造假作弊。其中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違規件數最高,異常件數從去年幾百件爆增到三萬兩千多件,成長六十四倍,追核扣五千五百萬元。

北市聯醫:無法轉出的病人診察費 醫院自行吸收

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澄清,做假帳的指控過於沈重,「對醫院同仁打擊非常大」。聯醫並不是拿不存在的案件去申報,而是把無法轉出的病人診察費,改由醫院自行吸收,是在申報方式認知上與健保署有落差,會與中央進一步溝通。

健保署為落實分級醫療政策,去年實施醫院門診減量,定期分析稽核醫院申報的診察費。第一季發現北市聯醫診察費○元的案件量,從幾百件暴增到幾萬件,成長六十四倍,共核扣五千五百多萬元。

健保署醫管組組長李純馥表示,透過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四種最常見的不正確申報樣態,例如,重大傷病患者因小病就醫,卻以癌症來申報。其次將穩定慢性病改為不穩定,如原本三個月領藥一次,忽然變成兩個月領藥一次。第三為申報門診手術排除項目,例如申報門診白內障手術,卻找不到申報手術醫令。最後為診察費為零,例如明明開藥、開立檢查,卻沒申報診察費。

醫改會:有民眾被要求減少就診次數或改自費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朱顯光表示,目前減量目標的要求是齊頭平等,不分輕重,對於收治較複雜個案的醫院是不合理的。醫改會亦接獲民眾申訴被醫院轉到診所,診所無法開原本的藥,只能回到醫院,卻被要求減少就診次數或改為自費。

醫改會建議門診減量目標,應明確定義為「初級照護」和「穩定慢性病領藥」,同時要擴大家庭責任醫師制的量能。

北市聯醫企業工會及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市聯醫宣稱去年健保收入短少四億多,已使醫師今年年薪減少三十至五十萬,非醫師的醫療人員每月薪資減少一成以上,這次再被核扣,恐雪上加霜。呼籲北市府及院方應檢討經營策略,勿將管理疏失轉嫁給基層員工承擔。

市聯醫副總院長黃遵誠說明,因應門診減量百分之二政策,很多大醫院周六與夜晚門診停診,但被定位為社區醫院的市聯醫,承接許多醫學中心等級醫院下轉的病人,聯醫因為公立醫院,很難將病人再轉出。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醫改會:門診減量計算方式對醫院不公

2019-12-11 16:42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朱顯光表示,兩年前健保會的決議是認為區域以上的醫院應該減少輕症門診和慢性病領藥門診,但後來健保署執行時,卻改成總量減少2%,只是扣掉重大傷病、急診、轉診、山地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等13項不計算,這樣不分輕重的計算方式,對於某些區域以上醫院來說是不合理的。


朱顯光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如果大醫院的下轉分流不好,有些大醫院為了達標,可能留下相對比較好照顧的病人,把門診量比較高的複雜病人平行轉到同層級大醫院,已達到減量目的。這些接受了許多複雜病人,卻被要求門診總量一定要減兩趴,可能因此出現規避、作假的方法。

民眾端也因為門診減量出現了被迫自費或換藥的問題。朱顯光說,醫改會有接獲民眾申訴,因為門診減量被轉到小醫院或診所,院所間沒有妥善聯絡,小院所無法開原本的藥,民眾有時候不堪其擾就會回到大醫院看。當民眾回到大醫院,醫院為了達成門診減量目標,又叫他不能來這麼多次,或某幾次改成要自費。

朱顯光表示,健保署大砍醫院門診量,但最近幾年家庭責任醫師制的照護人數、預算,最近幾年都未見增加。醫改會建議,大醫院門診減量目標應明確定義為基層醫療就能處理的「初級照護」和「穩定慢性病領藥」,健保署要求大醫院門診減量2%、5%的同時,應該要同比例地擴大家庭責任醫師制的量能。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推動轉診涉及民眾就醫習慣改變,各層級醫療院所提供醫療服務行為之重新磨合,有一定困難度,健保署除了持續加強向民眾宣導分級就醫正確觀念,也要積極推動醫療體系垂直整合,醫院門診減量的計算方式,將會根據執行經驗持續檢討修正。

北市聯合醫院遭核扣鉅款 工會籲柯文哲莫縱容醫院苛扣薪資

2019-12-11 19:3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自去年七月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二%,稽核發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以「申報診察費為零」技巧性達成減量,異常件數高達三萬兩千多件,遭健保追核五千五百萬元。對此,北市聯醫企業工會及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北市市長柯文哲負責監督市聯醫改善營運疏失,莫再苛扣醫護薪資。

工會秘書高若想表示,市聯醫的薪資結構複雜,醫師薪資有八成來自盈餘分配,非醫師薪資也有三成來自盈餘分配。因此當市聯醫宣稱去年健保收入短少4億多,醫師今年年薪已大幅減少30至50萬,非醫師人員六月起每月獎金至少打了6折,中秋獎金也只剩幾百元,這次再被核扣,恐雪上加霜。

高若想表示,院方針對今年的大幅減薪,已召開過數次內部說明會,但都是在抱怨委屈,要求共體時艱,並未提出明確的改善措施。工會呼籲北市府及院方應積極檢討經營策略,研議紓困措施,勿繼續將管理疏失轉嫁給基層員工承擔。

工會同時也批評健保署,遂行省錢手段的同時,卻對醫療人員的血汗工作環境置之不理。門診減量政策以處罰醫院為主要手段,但下轉誘因不足,亦無法有效引導民眾就醫選擇,第一線醫療人員是最徬徨的一群,勸退病人可能影響到收入,收治病人又擔心因門診超量受罰。工會要求健保署正視血汗醫護的薪資問題,若真要罰扣聯醫院方,也應維持醫護人員的薪資待遇,不得讓聯醫再次發生減薪的情況。

門診減量靠做假達標 除了市聯醫還有五家醫院

2019-12-11 15:3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自去年7月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2%,稽核發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靠不申報部分診察費來達成減量目標。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今下午緊急說明表示,經查今年第一季異常件數高達3萬2千多件,遭健保追核5千500萬元。除了市聯醫,其實還另有五家醫院也有類似情況,六家醫院第一季共計被健保核扣1.16億,但健保署不願透露是哪些醫院。

健保署醫管組組長李純馥表示,實施門診減量之後,健保署都會定期分析13項排除項目的增長情形,針對各醫院每季成長率比過去同期高10%以上的項目,轉給分區業務組,請醫院來說明。原本今年第一季門診減量未達標的醫院是14家,核扣1.1億元,但經過清查,發現全國共有6家醫院是靠申報不正確而達標,追扣1.16億元,其中市聯醫就占5千5百萬元。

台北業務組副組長劉玉娟表示,2019年第一季開始注意到市聯醫有異常狀況,診察費為零的案件量從幾百件成長到幾萬件,成長達64倍。為釐清是否有資訊系統申報錯誤等問題,北區業務組六月起去文市聯醫要求說明,公文往返多次後,在11月29日確定第一季申報不正確的件數為3萬2千多件,共核扣5千5百多萬元,市聯醫第二季疑似也有診察費為零的異常成長,但件數和金額還在釐清中。

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有四種最常見的不正確申報樣態。例如將重大傷病患者來看非重大傷病診斷的門診,改以重大傷病申報,例如癌症患者看感冒。將穩定慢性病改為不穩定,例如原本三個月領藥一次,忽然變成兩個月領藥一次。再者是申報門診手術排除項目,例如申報門診白內障手術,卻沒有找不到申報手術醫令。最後就是診察費為零,例如明明有開藥、開立檢查,也不是復健或洗腎等同一療程,卻沒申報診察費。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台大醫院爆「立委就醫請託關照作業程序圖」 6年前就有了

2019-12-09 20:2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近期有立委衝突受傷直送台大急診重症區,12月8日中午在只有醫師執照才能登入的APEN匿名醫師論壇,默默出現一張「立法委員就醫或請託關照作業程序圖」,引起騷動。隔天台大醫院眾多員工好奇到醫院院內網搜尋,驚覺原來六年前就建立了這個檔案,任何內部員工都看得到,只是直到今天才被重視,並在台大醫院醫護人員間傳開來。

在這張流程圖中,不但針對立委就醫會特別情商醫師門診約診,急診流程也載明「安置重症區治療或觀察」,與這次爭議事件不謀而合。除了委員本人,包括委員親屬或委員選民,都有門診、急診、轉院的相關流程,載明種種關懷、情商、優先安排住院、檢查排程更改。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顧問、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工會沒有要評論這次事件中立委的病情,因為醫療人員就是照顧生病受傷的人,沒有貴賤之分,不論政治立場都全力救治。工會可以理解立委在急診容易造成騷動、干擾其他病人隱私,但要解決這個困境,應落實嚴格門禁管制及陪病人數規定,才能維護每個病人的隱私。

工會反對讓立委優先進入重症區,因為在重症區空間相對較安靜,設備齊全,在外面的留觀區,卻可能連點滴架或輪椅都沒有。另外,流程圖中顯示,連「委員親屬」或「委員選民」請託,患者非公務人物應不致引起矚目與騷動,竟然另訂流程服務,「如果這個流程是真的,等於證實台大醫院就是容許特權。」

工會要求台大醫院要修正「立委就醫請託關照作業程序圖」,並邀請第一線醫護人員等工會代表共同討論。工會認為需要特別考量的是「病人隱私」,且立委就醫也應排隊,不應該讓特定人士不經由檢傷分類、直接插隊,考量維護所有病人隱私及就醫權利,都要平等。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護理師好累!台大近九成日休不到半小時

2019-12-05 18:5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根據工會調查,86%護理師無法休息滿30分鐘」、「請據實填寫問卷,反映真實狀況」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成員在寒流冰雨中高舉標語,向醫院門口往來的員工發傳單,因為院方這星期正在調查護理人員上班日休息情況,有些病房卻只問「有無吃飯」。工會呼籲護理人員勇於誠實填寫,反映實況。

本身是護理師的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陳愛蓉表示,勞基法規定護理師每工作4小時就要休息30分鐘,若勞檢發現未達成,院方恐被開罰。

日前工會小規模調查發現,86%病房護理師休息不到半小時,向院方反應上述調查結果,建請改善,並且告知院方若不服工會調查結果,可以另行調查,沒想到醫院真的開始做院內調查,從12月2日開始,為期一周。

陳愛蓉說,醫院此次調查不但未說明原因,令護理師心生困惑,部分病房甚至只問「有無用餐休息」。工會對此感到不可思議,醫院主管怎麼可能不知道很多護理師常只有不到十分鐘扒飯?

工會擔心院方調查出過度美化的結果,延宕適切檢討改善的時間,因此決定調查期間每天到東址門口發傳單解釋,呼籲護理師勇於誠實填報,希望調查都能反映真實,作為明年初雙方會議的討論基礎。

昨天第一次發傳單的過程受到不少阻撓,包括醫院駐衛警和警察都來勸離,責怪工會害醫院沒面子。今天因為低溫潮濕,人潮駐足聆聽的時間明顯縮短,保全和警察也僅短暫關切即離去。

聲援者表示,工會沒有什麼管道可以向員工傳達訊息,沒有權限使用全院信箱,院內閒置的公布欄也不讓工會貼軟性活動的海報,只好用最土法煉鋼的方式。只要院內調查還在進行,工會還是要盡所能宣傳,希望鼓勵員工勇敢填報真實狀況。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運動防護、延緩失能 物理職能治療明年可望直接服務

2019-12-04 17:01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歷經多次公聽會討論,在多位立法委員及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積極協調下,社福衛環委員會今通過物理治療師法及職能治療師法修正條文,為衛福部所提出之折衷版本。修正重點為「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延緩失能照護或特殊教育為目,且與傷病治療無涉者」,民眾可不需取得醫師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直接找治療師服務。條文後續經院會二、三讀,最快明年上路。

今日衛環會為討論此修正條文,衛福部部長陳時中、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衛環委員會召委陳宜民、立法委員吳玉琴、陳靜敏、邱泰源等人,熱烈交換意見將近半小時,過程數度僵持不下,會議時間暫停許久。

石崇良表示,上述法規已逾20年未修正,訂定之初是以疾病治療為概念,要求經由醫師開立診斷、照會或醫囑後,治療師才能執行業務。現在隨著國內人口老化,長照需求增加、健康促進、運動防護等觀念和服務都在進步,法條有必要配合時代變遷,做出修正。

吳玉琴表示,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都已走入社區,在推動活躍老化、減緩失能、運動防護等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卻因為過時法條而時時擔心觸法,此修正有助國家推展長照服務,也能幫助民眾更便利、快速取得專業的運動及健康促進相關服務。

邱泰源表示,自己是最早幫助物理治療師在社區工作的醫師之一,因為他的立場始終是把民眾健康放在第一位,雖然這個修正版本醫界一定不滿意,但他也是要去承擔。希望治療師及醫師雙方團體大家各退一步,才能取得折衷共識。石崇良表示,目前國內物理治療師及物理治療生共有約8千多位,職能治療師及職能治療生約有3千多位,修正條文今通過後,將送入立法院等待二、三讀,最快明年上路。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別再傳了!「滕西華喬病床」是不實謠言

2019-12-02 20: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醫界盛傳近十年前某篇報導中的錯誤,深信親民黨不分區立委排名第一的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滕西華,曾經為了幫父親喬病床,動用特權打電話給三位立委和健保署高層施壓。

經過多年來的以訛傳訛,各種充滿想像力的指控,這些年間經常成為攻擊滕西華的素材。滕西華今在臉書首度駁斥,還原始末,原來當年她是與多位醫藥記者描述自己忍著不去拜託任何人的過程,其中一位記者只聽一半就離開並誤報。當時在場諸多記者亦證實,滕西華所言為真,並呼籲醫界莫再傳假消息。

滕西華今晚間於臉書表示,她從答應提名不分區的那天起,就有準備會被再舊聞重炒,沒想到傳聞實在是越來越有想像力,再不說明,不但有辱天上父親的名譽,也對不起支持她的醫界好朋友。

滕西華表示,大約2007年前後,她年邁失智的父親,因意識不清到固定就診的中部某醫學中心急診就醫,因為神經內科病房滿床,在急診等了兩天。等待期間,她父親三叉神經痛得厲害,卻因為止痛藥「導致急性腎衰竭」而不能吃藥,哀痛聲音嚴重影響到急診其他病人。

滕西華趕往醫院的途中,曾經打電話給一位擔任腎臟科醫師的朋友諮詢病情,到了醫院,她便與急診總醫師討論能否改排腎臟科病房,醫師也正有此意,便順利入住了當時很空的腎臟科病房,根本不需要喬病床。

滕西華表示,當時確實有兩位很要好的非營利組織朋友在擔任立法委員,但她都沒有找他們求助,甚至當年最深的罪惡感是面對媽媽在急診室看著她說:「你爸爸都這樣了,你要不要想想辦法拜託別人?」她還是忍痛沒有做出任何請託。另外一位好友,當時因為知道她父親的事,曾經想找其他立委協助,但滕西華決定不要,因此根本沒有去聯絡。

幾年後滕西華在某個討論急診滯留的記者會會後,和幾個記者閒聊到此事,其中一位平面媒體記者,聽一半就離開,竟寫出「滕西華找立委喬床」的烏龍報導,後來這位記者及其所屬媒體也向滕西華致歉了。

「二十幾年來,我在公益社福領域無愧於心、也無愧於專業,更無愧於弱勢,也不曾因而獲取私益。」滕西華說,部分醫師總是說她「仇醫」,但她沒有仇醫,她只是更願意把「病人權益」放在前面。醫師和病人的關係就像雙人舞,雙方都好,才能和諧合作,所以醫療體系的勞動負荷和條件也同時是病人安全的議題。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擺脫大象鼻/健保署長李伯璋 已研究提高相關給付

2019-12-01 22:0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鼻胃管被過度長期依賴的現況逐漸受到社會關注。專家指出,其實很大部分的鼻胃管都是未經評估就裝上的,原因與醫療團隊對吞嚥議題不熟悉、人力不足、給付不足、專業分工不明確都有關係。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減少依賴鼻胃管、促進以口進食,是健保署高度認同目標,已研究調查提高相關給付,讓長輩脫離大象鼻。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長照推廣委員會委員長、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表示,醫學中心通常對於放置或移除鼻胃管有標準作業流程,特別像是初次中風的個案,都會例行評估吞嚥。

但在很多醫院的例行評估流程沒有吞嚥評估,許多衰弱的、疾病的病人,只要有發生過嗆咳或被認為有風險,就會在沒有被評估或訓練過的情況下,直接建議裝上鼻胃管。

蕭麗君說,居家長照服務經驗中如果家屬能協助配合,許多個案都能恢復以口進食,但其中最大挫折是當個案因故再入院,重新回家時又插上鼻胃管,個案未經評估就被醫療人員再三告誡不可自己吃,自信全失。

蕭麗君表示,如果醫療團隊認為個案有嗆咳風險,應該先考慮吞嚥評估、吞嚥攝影、喉內視鏡等檢查,根據評估結果擬訂個別化的吞嚥治療計畫。

為什麼評估常被忽略?蕭麗君認為,主因是目前醫療團隊對吞嚥這個領域不熟悉以及人力不足。以吞嚥檢查中給付較高又不費時的吞嚥攝影為例,醫院可能沒有該項昂貴儀器,或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放射診斷科醫師可以判讀或執行這項檢查;喉內視鏡也一樣,需要經培訓的耳鼻喉科醫師才能做。

至於語言治療師所做的吞嚥評估,包括理學檢查、病史評估、腦神經檢查、口腔動作檢查、口咽進食測試、喝水測試等,是其中最花時間但給付最低的,只有350元。蕭麗君表示,病人配合的情況下也要半小時才做得完,如果病人不容易跟從指令,評估超過一小時也很常見,而且語言治療師的人力也是捉襟見肘。

衛福部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僅993名語言治療師在醫療機構執業,其中三分之二在醫院,三分之一在診所,平均每十萬人口只有不到五位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表示,美國平均每十萬人口有四十個語言治療師,但仍覺得太少,台灣是每十萬人口不到四個。目前醫院能做吞嚥評估的人力不足,大部分長照機構根本沒有語言治療師。

蕭麗君說,為了滿足居家長照需求,目前開放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護理師都可以去做吞嚥進食訓練,給付一次1500元,但缺乏吞嚥評估作為基礎,大多只能做很保守的訓練。專業分工不明確也讓服務缺乏系統和目標,訓練效益不足,案家常感到困惑,覺得服務並未切合以口進食的需求。

要從源頭減少大象鼻,蕭麗君建議,出院準備流程就應該要納入吞嚥的測試和評估,並且釋出評估結果,可幫助病人回家後繼續接受居家吞嚥訓練,會更加安全而且有效。此外,建議應規定每個機構都要有一位兼職語言治療師,治療師固定巡迴,協助評估吞嚥狀況,並將指導機構護理人員或看護延續訓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