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補充保費露餡//近4成高收入者 健保費偏低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健保依身分訂定不同收費標準,但身分無法代表實際所得。學者分析發現,近四成投保民眾所得高於投保金額,還有眷屬坐擁高額獎金和租金,部分榮民竟有執行業務所得,即便透過健保補充保費掌握部分所得,但健保收費與所得不符問題,仍未解決。

健保收費漏洞


健保署昨舉辦承保資料加值應用研討會,淡江大學會計系助理教授韓幸紋報告一千一百多萬人去年的投保金額,與前年綜所稅扣繳資料的分析結果。她將投保金額和所得,從低排到高分五等,交叉比對發現,有高達四百四十四萬人是所得偏高,投保金額卻偏低。

韓幸紋再分析去年的補充保費收取資料發現,具多重身分的人,會選擇最有利的身分投保。例如,固定以兩萬一千九百元作為投保金額的農漁會、水利會會員,有三萬人平均年收近五十萬元租金,另有五千名榮民平均年收十二萬元執行業務所得。

另外,被視為無工作所得的眷屬,其實有超過一.四萬人平均年領二十萬元高額獎金,四.五萬名眷屬平均年收五十萬元租金,甚至有五十萬名眷屬平均年收股利十四萬元。
學者建議應以實質所得為保費基礎

韓幸紋表示,依身分收費的弊病很多,具多重身分的人會選擇保費最低的投保,還有各種低報所得的狀況。例如,低底薪、高獎金的行業,固定用最低投保金額的農漁民、水利會會員、職業工會會員。

她建議未來保費改革,不要再依身分別收費,應回歸以實質所得為基礎。
健保署副署長蔡魯表示,二代健保本以家戶總所得為費基,未來會繼續往此方向改革,希望逐步讓三代健保更公平。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一代健保是認人不認錢,二代健保是認人又認錢,結果都是弊病多多,讓人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身分,也讓同樣金額的所得卻被賦予不同的付費義務,造成投機空間。

滕西華呼籲,應儘速推動「認錢不認人」為概念的三代健保,讓總所得高的人多繳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