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BC肝雙重感染 211治療康復有望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B、C肝雙重感染也能治癒!年近70歲的陳先生自從在27年前因猛爆性肝炎撿回一命後,才發現自己有B肝,治療追蹤了23年,竟又發現自己還有C肝,宛如晴天霹靂,但接受藥物治療後,先後治癒C肝和B肝,讓他就像打過疫苗的年輕人一樣,只有B肝抗體,沒有病毒,重獲新生。

BC肝雙重感染 更容易得肝病或肝癌

台灣大約有250萬名B肝帶原者、40到50萬名C肝感染者,當中有20到30萬人是雙重感染,這些人比單獨感染C肝者,更容易發生嚴重肝病或肝癌。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余明隆表示,「211治療」是針對雙重感染者的最新國際治療指引,也就是「2」種抗病毒藥物、「1」個療程,之後每年追蹤「1」次,投藥半年至1年就能改善,甚至康復。

我國九大醫學中心對161位雙重感染者與160位C肝感染者進行臨床試驗,讓他們都接受合併長效干擾素(alfa-2a)和口服抗病毒藥(ribavirin)的治療。結果發現,不論是較頑強的第一型C肝或較易治療的第二型C肝,病人停藥半年後有7、8成血液已經測不到C肝病毒,稱作「治癒」;停藥5年後,更高達90%的C肝治癒,30%的B肝不但治癒,還跟陳先生一樣出現抗體。

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高嘉宏表示,今年剛出爐的本土研究分析上萬筆健保資料也發現,B、C肝雙重感染者若合併長效干擾素(alfa-2a)和口服抗病毒藥(ribavirin)治療,可以顯著降低24%肝癌風險,肝病死亡率與整體死亡率的風險也都顯著下降了50%以上。目前健保也有給付抗病毒藥物治療,民眾可以安心積極治療。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孕產婦死亡率被低估 母胎醫學會籲各界正視

台灣母胎醫學會昨日正式成立,林口長庚醫院產科主任鄭博仁當選第一任理事長,他擔心台灣孕產婦死亡率被過度低估,尤其沒把子癲前症造成的顱內出血、妊娠高血壓造成的心肌病變、肺水腫等細算進去,無法有效檢討並促成進步。


長庚林口總院產科主任、台灣母胎醫學會第一任理事長鄭博仁表示,台灣孕產婦死亡率被嚴重低估,可能比中國的數據還失真。(記者邱宜君攝)

會中也有醫師們熱烈討論現代產科醫師須妥善運用疫苗、產前遺傳診斷,並且與助產士建立夥伴關係,才能為產婦謀求最大福祉。

鄭博仁醫師指出,台灣目前官方統計每10萬個活產的產婦中,大約只有5到6人死亡,主要是產後出血和羊水栓塞兩大死因,其實卻沒把子癲前症造成的顱內出血、妊娠高血壓造成的心肌病變、肺水腫算進去。

鄭博仁說,每一個產婦死亡都應層層分析、檢討背後原因,從醫學指引到國家政策都應包括,例如中國有針對產婦死亡案例召開評審會議的慣例,從市到省的衛生單位都在檢討範圍。未來學會會監督政府制定正確的登錄方式,並以明確定義協助分辨產婦罹病和醫療疏失。

彰基遺傳諮詢中心主任陳明希望學會導正產前遺傳診斷「過度商業化」的問題,他說,在人體3萬個基因中,每個正常人都有200個左右不正常基因,並不影響身體功能,產前遺傳診斷的重點是放在致死或有高度機率致重殘的遺傳疾病。

陳明也提醒,有些業者會號稱「每個基因都能驗」,但其實有些基因異常的胎兒早期就會流產,這類說法根本無法經過科學檢驗。此外,用母血檢查胎兒DNA一定要當天處理,若業者放了隔夜才驗,母親血球早已破裂,母親DNA大量溶出使胎兒DNA濃度大幅降低,檢驗結果將失真。

陳明提醒,有些研究只能顯示基因和身體功能「相關」,卻不能解釋其中作用機制;有些廠商聲勢做得大,但實證支持其實很少。產婦最好到有遺傳諮詢中心的醫院諮詢第二意見,再決定是否要花這筆錢。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政府改革牛步 婦產科快沒了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婦產科醫師已經崩盤!」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謝卿宏昨於研討會無奈表示,衛生署長邱文達去年的專案報告顯示官方已了解問題,學會積極提出產科獨立預算、生育登錄制度等對策,卻發現政府依舊消極牛步,擔心婦產科遲早成為「壓倒健保的最後一根稻草」。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謝卿宏(左)憂心婦產科醫師崩盤,民眾找不到厝邊的好醫師,家醫科醫學會理事長邱泰源(右)也說,健保的成就來自於犧牲醫師的權益。(記者邱宜君攝)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中)與立法委員趙天麟(左)昨出席婦產科醫學會的研討會,黃淑英對指定接生費表達不同看法。(記者邱宜君攝)

新血卻步 醫師群平均53歲   偏鄉 8成找不到醫師分娩

現仍執業的近兩千四百名婦產科專科醫師中,只有約八百人從事成本及風險較高的接生,其他大多只做一般婦科疾病、不孕治療、產檢等非接生業務。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推估,就算面臨少子化,一位醫師每年要接生兩百多個寶寶,加上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五十三歲,比所有醫師平均還老五歲,實在非常辛苦,而且偏鄉還有八成無產科醫師。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分析,一個產房每月維持成本就要兩百萬元,這還不包括醫師薪水,至少要接生二十五到三十人才能營運,導致許多偏鄉產房關門大吉,六月初還傳出台東市某診所把產房敲掉、改建民宿的新聞。

偏鄉產婦只得到城市裡寄宿,才有產房可生。黃閔照認為,是國家該解決這個問題,不該讓產婦和家庭承擔。

黃閔照表示,目前包括產檢、生產、事故救濟等的產科給付共有八、九十億,但分屬於國健局、健保局等單位,金額過低且標準混亂。建議未來從衛生署或內政部預算,直接編列一百億的「產科獨立預算」,建立以孕產婦為中心的給付模式。

學會強力建議推動「生育登錄制度」,可做人口資料、高危險妊娠轉診,並做為規劃偏鄉的婦產人力和產房、改善全國婦產科醫療品質的依據。

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認同「生育登錄」制度方向,甚至可延續到孩子生下之後,指定兒科醫師負責一定歲數前的全人照護,對解決偏鄉問題可有很大幫助,值得研議。副署長戴桂英說可考慮整合給付措施,但複雜經費來源的整合需要更多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