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疫情邁向第三年/看不到終點 第一線不敢想像疫情再來

 2021-12-31 23:3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一波波再起,絲毫沒有結束跡象。病房護理師、第一線急診醫師、醫檢師透露,疫情使醫療體系長久累積的問題雪上加霜,「本土疫情若再來?」讓人連想都不敢想。以下是第一線醫護的心聲: 

急診科醫師、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

為了防疫,醫療工作的流程和品質要求都更多,有很多額外的非臨床業務要處理。例如為了避免院內感染,陪病要先採檢才能放行,有些民眾不能理解,會認為是醫院要藉機賺錢,就不太願意配合,醫護人員要花很多時間心力去解釋國家政策,勸導和管理的成本增加,對於第一線來說壓力不小。

疫情也帶來一些好的改變,首先是本土疫情後,輕症就衝急診的人明顯變少,一直到第四季才又有點故態復萌。再者是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累積,疫苗接種普及,下半年工作心情有比較輕鬆,沒有上半年那麼焦慮。疫苗接種後可以名正言順休一天假,雖然是無薪假,但這對於平常請個病假都很難的醫療人員來說,也是視若珍寶。

本土疫情爆發但醫療量能還沒整備好那段時間,很多醫護人員都在短時間內經歷大量的天人交戰時刻,多少都留下精神創傷,但都沒有被好好處理,醫療勞動長期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如果一直擱置不理,以後再遇到更大挑戰勾起創傷,很可能就無法繼續這份工作。

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秘書長陳韋錡:

本土疫情爆發後,住院病人和陪病者都要做PCR,還有院外委託的檢體,這些都要兩小時內完成報告,以縮短病人等待時間。再加上原本例行的檢驗、急診的檢驗,工作負擔很重,但醫院也沒有增聘人力。為了完成工作,我們常常回不了家、睡在醫院,披星戴月工作十七個小時以上,但若PCR報告出慢了,就會被檢討,真的是有苦難言。

疫情讓各部門更了解檢驗工作,政府補助五百萬讓我們得到高通量的PCR檢驗儀器,衛福部也有準備醫檢師的獎勵金。不過工會調查發現,醫檢師竟然都還沒領到五月的獎勵金,甚至有半數醫檢師沒有被醫院造冊。檢驗技術再先進,醫檢師都承擔著感染風險,低薪加上獎勵金的差別待遇,很難吸引年輕人投入。

北部區域醫院心臟內科病房林護理師:

醫院開設專責病房時,我們病房混雜收治三到五個科別的病人,全部病情都很嚴重,才會在疫情期間不得不住院。面對完全陌生的科別,醫院沒有派人來教我們,我們就打電話去問別的病房同事、上網看影片,想辦法自學,每天都很害怕出錯。那兩、三個月,我每天工時動輒高達十四個小時,出門上班前吃第一餐,下班回家才吃到第二餐。

疫情時有錢也請不到看護,看到很多年紀大的家屬來顧病人,我們不敢期待他們幫得上忙,所以換尿布、翻身這些也是我們做。疫情後還多了「管理家屬」這項工作,要面對家屬對採檢規定的抗拒和憤怒,壓力很大。有時病人臨終,依當時規定只能一人陪病,其他家屬就對著護理站咆哮,我們就靜靜被罵,讓他們宣洩情緒。

有些同事已轉職,我也一直想要離職。你問我,如果明年本土疫情再來,有沒有信心會比上次更好?我只能說,當然會擔心,但根本不敢再想下去。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獨/衛福部預告診所無障礙規範草案 僅規範新設診所

2021-12-26 13: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12月20日預告修正診所設置標準,新增「友善設施」規定,明年新制上路後設立的診所,無論通道寬度、坡道斜度、廁所空間、櫃檯高度等,都要符合無障礙規定。身障團體雖樂見制度進步,卻仍憂心新設診所畢竟是少數,即便身障者先查詢衛福部公布的無障礙診所,仍會面臨連門口斜坡都上不去的窘境,希望政府積極輔導有條件改建的診所,逐步符合新制。

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指出,之前北市只有診所可以接種莫德納疫苗,有身障朋友先查詢衛福部公布的無障礙診所,專程到了現場才發現,診所門口斜坡坡度竟然高達45度角,輪椅根本上不去,只好拜託醫生護士出來,在人來人往的騎樓幫他接種疫苗。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根據監察院2019年進行調查的結果,全國診所通道有無障礙設施的比率僅35%,廁所有無障礙者僅26%;如果單看某些高齡化嚴重的縣市,例如彰化縣,廁所和通道有無障礙的診所比例更低,只有3到4%。

既有的診所不但無障礙比例低,少數有無障礙的,很多也做不到位。林雅惠表示,衛福部網站和健保快易通App都有公布一些無障礙診所名單供民眾查詢,實際查詢並使用會發現,許多號稱無障礙的診所,其設施並不符合通用設計原則,也沒有考量障礙者的使用經驗,導致許多身障者滿懷期待到了現場,才發現根本無法使使用。

林雅惠指出,全台灣有1萬多間診所,西醫診所每年只增加大約100家左右,如果只要求新設置的診所符合無障礙,既有的診所都不去要求,這將遠遠趕不上正在走向超高齡化的台灣社會所需。醫改會呼籲,政府大力推動分級醫療之際,也應該要積極協助全國1萬多家診所更加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兩大重點包括,以通用設計的標準去檢視設施,也要廣納障礙者的使用經驗。

基層醫療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身障團體的要求很合理也沒有錯,醫界和診所都很希望所有人就醫都能夠暢行無阻,但也希望能夠體諒有些診所要改變硬體結構,真的有很大的困難,例如寸土寸金的都會區,承租不到太大的空間,改建需要取得房東的同意等等。

林應然說,硬體上的困難,診所都會透過軟體、人力來彌補,例如醫護人員直接把輪椅抬進來、藥師也會走出高高的櫃檯來給予藥事服務,絕對都努力盡量滿足病人的需求,不會拒絕就醫,希望民眾也能看到診所的用心。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爲獎勵醫療機構設置無障礙就醫環境,衛福部今年度爭取特別預算進行獎補助,每家最高獎勵上限30萬元,目前正在審核當中。現階段政策目標為「先求有、再求好」,希望這次草案能順利上路,進一步的規劃才有望討論出更明確進程。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獨/為何要兩層手套?專家解析P3實驗室眉角、連個性都要挑

2021-12-13 23: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前助理染疫,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初步報告調查結果,發現不只這名確診助理,還有其他實驗室人員穿脫防護裝備過程不符合規定,三人在實驗室疑似未穿鞋套,還在中控室換鞋;個案遭咬傷時也沒依規定戴雙層手套,未在生物安全櫃中操作小鼠。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副主任黃瓊瑰表示,防護不全、順序不對、操作地點也不對,實在匪夷所思。

以兩層手套的規定來說,黃瓊瑰表示,在P3實驗室一定要全程戴兩層手套,如果接觸過生物安全櫃裡面的東西,就要換掉外層手套,才能去拿安全櫃以外的東西。脫掉防護衣的時候也是,要先脫跳外層手套,卸除其他防護,最後再把內層手套丟掉。如果個案只戴一層手套,生物安全櫃以外區域污染的風險就會提高。

至於鞋套,黃瓊瑰表示,防護衣有包住腳、未包腳兩種,如果是後者,一定要穿鞋套,否則就會把病毒踩到乾淨區、甚至是實驗室外面。從中研院的報告來看,不確定他們在中控室換鞋子是何情境,但理論上中控室是乾淨區,不可以有髒鞋子踩進去。

這名助理從其他單位調動過來,在P2實驗室待了三個月,就到P3實驗室實戰,期間曾經與主管發生不愉快事件,兩個月後離職。黃瓊瑰分析,上述資訊顯示,這名助理的能力應還不足以在P3實驗室工作,個性可能也不適合。

「做高風險的實驗,最怕過度自信的人格,」黃瓊瑰表示,林口長庚P3實驗室的新進人員,都要經過半年以上的觀察,先在P2操作一年以上,確定可以恰當操作流感等一般病毒。另外,進P3的人需要對於規範及標準流程有較高的服從性,如果觀察到過度自信或有不照SOP做事的性格,有經驗的主管就會知道要避免安排在P3的職務。

黃瓊瑰表示,P3實驗室的設備、動線、流程,都要通過中央主管機關的審核,才能啟用,但光有這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流程要落實、動作要精熟、心態要時時刻刻保持小心謹慎,還要每年接受再教育以及嚴格考核。

黃瓊瑰以林口長庚P3實驗室工作人員為例,除了每年都必須滿足一定上課時數,還必須通過實戰考試,從十幾種情境中隨機抽考,沒有人能事先知道會抽到哪一題。例如標準穿脫流程、會在防護衣上噴灑螢光標記,如果卸除裝備後,發現不該污染的地方例如手上,竟然有螢光反應,就算失敗、不通過。

意外事件處理也會考。例如,不小心在安全櫃裡面打翻病毒,該如何動作;離心管破裂導致病毒在離心機裡散開怎麼辦。如果考不過就要補考到過為止,否則就不能進實驗室。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獨/醫院超前部署防Omicron 重症醫提醒三點注意

 2021-12-12 21: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Omicron變異株叩關台灣,昨天確認出現三例境外移入病例,醫界如何超前部署? 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病房主任夏紹軒表示,Omicron重症率還不明朗,至少有三點要注意。首先,重症者病毒量高,台灣負壓加護病房不足,亦未引進高規格防護裝備如正壓防護衣。再者,分艙分流照護模式不夠有效率,耗費大量人力時間。最後是拼命多做事、不在乎過勞的醫界職場文化,院內感染風險令人憂心。

夏紹軒表示,社區流行發生時,分艙分流的醫療人力必須用得更精,要勇於嘗試不同的服務模式,來幫助專業人員盡量少幾次穿脫隔離衣、少進幾次隔離病房,以減少隔離風險,並節省大把寶貴時間。比如使用視訊查房、運用可在病房外遠端監控並調整病人呼吸器參數的面板、可在病房外病人調整輸液幫浦流速的設備等。

夏紹軒指出,醫院要改變職場文化,醫護人員「沒上班就不要去醫院」才是對的,畢竟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病人。過去疫情嚴峻時,已經看到許多急診、加護病房醫護人員壓力明顯增高,發生焦慮、情緒不穩、睡眠出問題、容易疲倦、易怒、憤世嫉俗等症狀。

「根本沒有人關心這些醫療人員的心理狀態」,夏紹軒說,有些人可能稍微有病識感,會懂得自行調整、對外求援;很多人根本沒有時間力氣去思考或感受,繼續硬撐可能導致出錯率增加,直到有天整個人崩掉、倒下去為止。

在幼兒染疫部分,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苡靜今於兒童急診醫學會年會表示,Delta病毒出現後,確診兒童比例開始上升,這波Omicron疫情在南非也看到5歲以下確診比例激增的現象。美國資料顯示,未接種疫苗青少年住院比例顯著高於有接種者,住院兒童有一到兩成需要加護病房。台灣若爆發社區流行,感染人數上升,確診兒童也會變多,原本不充裕的兒童醫療及重症資源,勢必更緊繃。

此外,各國發現,若為避免傳播而長期停止實體上課,兒童心理健康將受到重大衝擊,又以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孩子最慘,整體社會的家暴及兒虐發生率也會隨之上升。


獨/重症童每天哭十幾小時 醫籲放寬家長探病規定

2021-12-12 17:2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Omicron變異株席捲全球,兒童病例明顯增加。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舉行年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任夏紹軒坦言,台灣對兒童疫情「沒有準備好」,他更為加護病房(ICU)病童請命,直指某些醫院為了防疫,嚴重犧牲重症病童心理健康,兒童ICU禁探視、禁視訊,實在太殘忍,呼籲放寬完整接種家長陪探病規定,並考慮補助相關檢測的費用。

「小孩一張開眼睛就哭著找媽媽,整天一哭就是十幾個小時」,夏紹軒難掩心疼地說,孩子比成年仍更加需要陪伴,卻有某些醫學中心ICU對大人小孩「一視同仁」禁止探視、不准視訊,還聽過有護理人員說,最好別視訊,免得小孩對家長抱怨醫護人員。

夏紹軒表示,疫情時的末期醫療人道問題,病童也會遇到,狀況更加嚴峻,因為醫療體系長期不重視兒童醫療、習於把孩子和成年人的防疫規定一致化,ICU住院兒童被孤立到精神受創,連兒童心智科的照料都沒有。如果孩子忽然病危,家長或許只能在太平間見孩子;孩子若是死於法定傳染病,遺體很快會被火化,一面都見不到就消失於世界,家長情何以堪。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林口長庚若收治確診輕症兒童,會收治於特殊專責病房,並且讓一個大人同住,因為新冠病毒傳染力高,通常會是確診的同住家人;如果大人沒確診,在病房裡就要全套防護,相當辛苦。

即便允許陪探病,篩檢費用也是沈重負擔。夏紹軒指出,某些醫學中心規定陪病者入院前一定要做PCR,不接受快篩,陪病後每三天一次自費快篩,陪病者換人要全部重來、全部自費。現在PCR費用3500元起跳,快篩一次500到900元都有,對於需要密切陪伴的病童家屬來說,不貲為沈重負擔,盼望相關單位能考慮給予補助。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獨/MCL淋巴瘤用藥給付延長!元旦起病人可省138.6萬元

 2021-12-09 16:1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明年元旦,健保署放寬被套細胞淋巴瘤(MCL)第二線標靶藥物Ibrutinib使用規定。原本每人給付13個月,元旦起放寬至20個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表示,此藥要價不菲,每顆1922元,一天吃四顆,一個月藥費逾20萬。放寬後,估健保每年多支出6100萬元藥費,可幫助44名病人多吃七個月的藥,為每人省下138.6萬元。

根據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資料,被套細胞淋巴瘤 (Mantle cell lymphoma, MCL) 是B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種,其中85%為B淋巴球癌化而來。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MCL的復發率高於其他淋巴瘤,相較於其他較緩和的淋巴瘤,MCL的惡性度也較高。

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在B細胞發展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也與其增生異常及惡化有關,也是藥物治療的標的。柯博升表示,Ibrutinib是一種小分子的BTK抑制劑,幾年前納入給付時,只有第二期臨床試驗及部分第三期試驗資料,因此當時健保署先設定給付於第二線,每人限給付13個月。

柯博升表示,近年大型臨床試驗完成,也有各國國家真實世界數據累積,證實有助延長無疾病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張惠萍表示,這次放寬是由廠商提出申請,更新臨床試驗數據顯示,無疾病存活期中位數是25個月,真實世界使用數據大約也有22個月,綜合考量下,10月21日共擬會決定放寬到20個月。

根據12月6日最新公告上網之給付規定,明年元旦起,曾接受過一種化療或標靶治療無效,或是復發的MCL病人,經事前審查,每位病人最多可給付20個月的用藥,每天可處方四顆。

首次事前審查療程以4個月為限,之後每3個月申請一次,申請時須附上前次治療的結果評估資料。如果疾病進展或病人無法耐受副作用,則須停止使用。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疲倦、噁心、呼吸困難,少數MCL病人對ibrutinib沒有反應,或是會產生抗藥性。



實驗室染疫重演!前官員籲:宣示徹查決心並公布三件事

 2021-12-09 20: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十八年前,國防醫學院詹中校清理實驗室廢棄物時接觸SARS病毒而染煞,今又有中研院P3實驗室人員在工作場域感染新冠肺炎。SARS時的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當時行政院院長游錫堃下令徹查、要求軍方也要聽從疾管局,這次也不能因是中研院就查不下去。

特別是台灣罵中國實驗室涉嫌洩漏病毒,自己發生事故時更要公開透明。他呼籲盡快做實驗室環境採檢、事故原因分析,疾管署昆陽實驗室及各大醫院的P3實驗室人員也要接受血清抗體調查,並將上述資訊公佈出來,讓全國人民放心。

施文儀表示,台灣在詹中校事件徹底改善實驗室安全,國家級實驗室卻再次亮紅燈,必須嚴肅探究原因。現在檢驗量並不大、病例也少,中研院的角色應不是直接檢驗單位,而是特殊案件後送或研究計畫執行,是否因疫情持續已久,導致兵疲馬困,而沒有按照標準作業流程?或者人員太累?還是沒有完整訓練或不夠熟練?

施文儀表示,現在要亡羊補牢,有三件事要立即做。首先要做環境採檢,千萬不能等到環境都已經清潔消毒、現場都被破壞才採檢。另外是要徹查流程可能出錯的環節,再者也要將全國實驗室人員風險分級,並且進行病毒和血清抗體的採檢,並且向國人公布結果。

「千萬不能因為中研院就查不下去,」施文儀表示,至少中研院院長要宣示,必定好好徹查改善,不可有任何掩飾或大事化小的動作,因為實驗室最怕的就是太有自信,相信彼此專業絕不會出錯。

醫事檢驗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高智雄表示,實驗室有四個生物安全等級,各有操作規範、屏障與安全設備及設施。一級實驗室處理不會造成人類疾病者,例如血液尿液的生化檢查,二級實驗室處理會造成人類疾病者,例如肝炎病毒、大腸桿菌。三級是造成人類嚴重或潛在致命疾病者,例如新冠病毒,四級是造成人類嚴重致命疾病且無疫苗或治療方法者,例如伊波拉病毒,實驗室地點通常都是軍方機密。

高智雄表示,P2以下的實驗室是地方衛生主管機關負責每年的安全查核,至於P3以上的實驗室則由中央負責,查核也包括人員訓練資格,新進人員每年要接受八小時生物安全訓練,之後每年四小時訓驗。發生生物安全事故也要根據風險分級相關流程處理,感染新冠肺炎這種「高度危害等級實驗室意外事件」,就要24小時內所在地主管機關和疾管署處理。事故原因的調查,通常是內部自行調查,但若高度受到社會矚目或有什麼疑慮,可能由外部單位調查,目前此案看起來都有按照標準程序。

獨/醫師每月最多40例白內障手術?最快明年二月取消

2021-12-09 23:0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避免手術浮濫,健保署支付標準規定2002年起規定,醫師每月白內障手術執刀超過40例就要送事前審查,之後多次討論是否修正,都未達成共識。這項爭議將滿20年的規定,終於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今親自主持的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出現改變契機,最快明年二月就會解除40例天花板,由眼科醫學會協助研議更簡便的登錄方式及事後審查配套,以兼顧專業自律、醫療品質和病人安全。

李伯璋表示,在病人有需要、符合醫學倫理的情況下,支持開放40例之限制。經多方努力溝通並爭取明年總額預算支持,今日提案解除40例管制,終於獲得共擬會醫界與付費者代表的支持,順利通過,達成新的里程碑。

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表示,現在人口老化,相關疾病造成白內障手術需求相對增加,人們對於生活品質和視力需求也提高,希望讓病人有可近、有效的醫療服務,解除40台刀的限制的同時,醫學會也會與健保署一起把周延完整的管理配套擬定出來,目前已有許多具體的想法在討論中。

醫管組科長陳依婕表示,未來可能的方式包括,41例開始不用事前審查,但有事前登錄系統可作登錄,醫學會也會訂定事後審查等相關措施,審查的比率等細節還要討論。另外,如果是特別年輕的案例,例如55歲以下要做白內障手術,可能還是需要事前審查。

至於新制上路時間,陳依婕表示,之後還要經過預告、報衛福部核定等流程,不太可能元旦上路,但最快二月是有可能,支付標準修訂的同時,搭配的管理措施也要同步訂定好。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獨/台大某病房要求護理師回捐3成防疫津貼 還要付現

2021-12-02 13: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慰勉醫事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疫情期間辛勞付出,衛福部醫事司訂定獎勵辦法並給予獎勵津貼。台大醫院護理人員好不容易等到今年5、6月最累時期一部份的獎勵金,卻有胸腔內科病房護理主管要求「回捐三成」,要求護理學姊分組跟學妹追討「捐款」,還要領出現金、不可轉賬;另外,獎勵金發放比例疑似按照「輩份」,未依實際照顧確診的工作情形。台大醫院護理部表示,該單位已打消此意,不會要求回捐。

該病房護理師小青表示,10月底部分獎勵金撥款,主管發給單位學姊一些表格,表格上有學妹名單、個別獎勵金額、三成回捐金額等資訊,要每個學姊負責向名單上的學妹收取三成回捐,而且要領出現金繳回、不得匯款。

由於該病房已向每名護理師收過1000元公費,許多人都覺得回捐三成甚不合理,便詢問為何再多收?主管僅說是作為婚喪喜慶紅白包、吃吃喝喝等用途。詳細檢視獎勵金分配方式也發現,資深者有人領到15萬元以上,中間資歷大約是7萬、9萬多元,最資淺的僅4萬多元,與實際照顧確診者的情形有差異,但主管也說不清楚計算方式。

根據衛福部獎勵辦法,只要對照實際工作情形,獎勵金計算可以相當清楚。小青說,基本原則是給主要照顧的護理師每人每班1萬元,但臨床實務可能需要其他護理師一起幫忙,因此衛福部也已告知醫院可在申請資料載明理由,經審核通過,輔助人力也能拿到一人1萬元。

小青表示,去年衛福部給醫院的申請表單上,有當事人簽名欄,送出資料前可以確認內容再簽名,但今年簽名欄卻消失了。醫院交給衛福部的資料內容,只有醫院和衛福部兩方知道,基層醫護不知道自己拿到的獎勵金是怎麼算出來的。醫院主管階級處理方式不公開透明,只想叫大家不要吵、把問題推回基層,結果只是加重單位內部人際關係的壓力。

「這是哪家醫院?」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聞訊相當驚訝,她說,衛福部希望盡快加速發放獎勵金,但同時也要求醫院申報和發放獎勵金必須要「透明、公開」,就算文件上沒有同仁簽名欄,醫院也應該要給同仁個別確認無誤,再送交到衛福部。如果有醫護人員發現醫院作法不符合此原則,可向衛福部提出申訴,醫事司會去了解,要求醫院說明,並講清楚要如何做到透明公開。

台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林綉珠表示,去年衛福部尚未編列清潔人員獎勵金時,有些單位確實曾經回捐獎勵金,以分給清潔人員;後來衛福部獎勵範圍納入清潔人員,回捐款項都已經退還。至於今年,林綉珠證實,確實有一個單位曾有此想法,但「回捐獎勵金」並非護理部的政策,護理部認為不妥,該單位也已打消此意。

「個人津貼就是個人津貼,不該這樣統籌管理,」林綉珠表示,除非單位內部自己討論過、大家都同意;比如有些單位會認為獎勵金是屬於大家的,有共識要捐一部分給弱勢團體。至於這類款項運用的討論如何進行、各單位領多少錢,則是各別單位提出申請、由衛福部核發,護理部不會介入。

有關同仁反映申報資料未經確認就送出、獎勵金分配方式不符合實際照顧情形,林綉珠表示,醫院的標準作業流程都有要求「獎勵金申請資料送件前,必須給本人確認過」,如果單位沒給本人確認就送件,這也是不行的。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長王棋筠表示,同仁辛苦防疫的津貼,護理長卻以「有福單位共享」的美名,強制要求回捐、提撥至病房公基金作為吃喝玩樂之用,「這不是假公濟私、以權謀私利的瀆職行為嗎?」

王棋筠表示,如果護理部做不到透明公開,台大醫院院方應成立第三方進行調查,不能放任有問題的單位自行內部處理。工會並呼籲院方嚴懲有瀆職行為的主管,同時也呼籲衛福部恢復造冊名單的簽名欄,或以其他形式讓當事人認證,並要求醫院確實供本人核對,以避免後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