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解決不了頭痛失眠的根本原因 家暴受害人就醫費用暴增

 2020-06-28 18:5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親密關係暴力危害被害者身心健康,也衍生出特殊的醫療負擔。研究證實,台灣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門急診及住院比例皆顯著較高,且以精神疾患為共通主因,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是對照組的2.4倍。專家指出,醫療體系大多不敢觸碰暴力議題,只處理症狀,易淪為無效醫療。呼籲相關單位要更多支持醫療體系主動關懷被害人,並與民間社福團體合作成立互助團體。

台大社工系教授劉淑瓊表示,這份研究串聯1萬4531位20到64歲被害人家暴通報檔和健保資料,是台灣首篇分析親密關係被害人醫療費用的研究。研究顯示,每個被害人一年內平均住院2次、門診22.42次、急診3次以上比率高達四分之一,就醫頻率顯著高於對照組,主診斷為精神疾患的比例也顯著高於對照組。平均每位被害人一年就醫費用為為5萬6202元,為對照組2萬3117元的2.4倍。

劉淑瓊表示,由於國內目前沒有上述年齡層親密關係暴力發生率的統計資料,無法精確推算出親密暴力醫療費用總支出。基於親密暴力「自癒自療」的特性,就醫人數應低於實際受暴人數,所衍生的醫療需求和費用支出可能非常可觀。

20年來訪談過無數家暴受害人的劉淑瓊說,醫師看到睡不好、心情不好、想自殺,通常就是開藥,下次回診只問藥吃的怎麼樣,如果沒用就換藥或調藥。因為不觸碰家暴這個根本原因,所以開再多藥,其實也是無效醫療。

劉淑瓊觀察,很多第一線醫護都有辨識家暴的敏感度,看到病人神情低落掉眼淚、婆婆或先生陪就醫但互動很怪、病人講的原因和傷勢兜不起來,都會有所聯想。但醫護常不想多管閒事,因為工作太忙,不容再耽誤時間。就算受害人主動說,醫護人員除了通報和驗傷,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會擔心萬一太積極協助,會不會被加害人遷怒,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治療症狀,不要問。

「醫療機構責任不止驗傷和通報,還包括正確診斷和適切治療,」劉淑瓊說,技巧性地問有無受暴,有一定的口氣、情境、標準問句,適當詢問下被害人會願意揭露。唯有辨識出受害人,才能照會適當的醫療介入和社會支持資源。

曾任高雄市衛生局局長、台南市社會局局長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黃志中表示,親密關係暴力以慢性、長期重複發生的婚暴為最大宗,影響層面擴及心理和精神。在身體症狀表現多元,包括頭痛、胸悶、頭暈、胃腸不適、心悸、肌肉痠痛、失眠等;精神創傷更難察覺,有時是情緒起伏、言語不確定或破碎、態度沒有自信,這些都是警訊。

黃志中曾經和婦女團體合作,成立開放式的支持團體,透過社工帶領,讓受暴婦女自然結交朋友,透過好的人際經驗修復身心傷害,共同面對艱難處遇。他建議各科醫護人員除了積極參與相關講習,也要多認識一些民間團體,將身心病症、婚暴的資源連結,視為全人醫療的一部分,就不會害怕對受害人伸出援手。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長者每天逾3500步延緩認知衰退 最愛走路國家是它

 2020-06-21 17:22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研究發現,相較於每日步行少於3500步,平均75歲的台灣長者日步行3500到6999步,2年後認知功能衰退比例少43%、憂鬱比例少16%;每日行走超過7000步,認知功能衰退比例減少57%、憂鬱比例減少29%。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健康研究所教授古博文表示,台灣民眾日行步數在世界排名並不理想,建議成年人或老人每天至少走4000步,若能日行7000步以上更佳。

彰師大與台灣體大、台北市立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等團隊合作,分析285位平均75歲台灣老年人連續七天計步器資料,並追蹤他們兩年後的健康狀況,得到上述顯著結果,並且分別獲得兩份國際期刊的接受和刊登。

古博文表示,美國大型全國研究已發現每日步行7500步可顯著降低死亡風險,另有日本和英國研究也看到每天步行約7000步以上,可降低死亡風險達五成到九成。這次台灣研究則進一步證實長者日行3500步以上,有助於延緩認知衰退、預防憂鬱,若能日行逾7000步效果更好。

古博文表示,其實最近美國大型研究已發現,成年人步行的健康效益與年長者類似,不過台灣民眾的整體生活型態,仍是偏向靜態,令人擔心。2017年發表於權威期刊《Nature》的研究,以蘋果手機內建加速規資料,分析橫跨五大洲111國、高達71萬7527位15歲以上民眾超過一年的步數,結果發現,全世界步數最高為香港人(日行6880步),第二名為中國(6180步)、第三名烏克蘭(6107步),台灣排名第26(5000步),一般定義「靜態生活」就是小於每日5000。

古博文表示,如果整天待在家裡或辦公室從事靜態工作,通常一天下來不會超過3000步;常需要走動的服務業,或每天通勤過程累計走路達30分鐘,才有可能走到7500以上。台灣民眾生活型態仍偏靜態,需要更努力養成規律的身體活動習慣,每日步數很容易取得,可以透過穿戴科技產品監測,很適合作為自我健康管理參考。

古博文提醒,以上研究所得建議是針對健康成年人,步數不一定要達到萬步,就有助保健,但若是有減重或血糖控制等其他需求者,需要另評估其目的及其所需運動量。另外,走得多比走得快重要,根據美國成人與老人的研究發現,不論是中高強度或輕度的步速,都有助於降低死亡風險。



健康好階級!大台北勞工越窮忙、體脂越高

 2020-06-21 16:50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減肥幾乎是全民運動,除了上班久坐、外食營養失衡,還有哪些事情讓你肥?一份針對大台北地區平均35歲男女勞工的研究顯示,大約有一半勞工處於低薪、高工時狀態,而且工時越長者,體脂越高、心肺耐力越差。反觀薪資較高者,不但運動次數較多,生活品質也較佳。專家表示,工時長勢必擠壓到睡眠時間,睡太少就會啟動愛吃、易胖、難瘦的惡性循環。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的這份研究,今年刊於《中華職業醫學雜誌》,針對100位在大台北地區固定工作一年以上,年齡介於20到50歲勞工,平均年齡為35歲,75%有大學教育程度,45%為服務業。這些勞工有超過一半(56%)屬於高工時,也就是每個月工時超過192小時,將近一半(48%)屬低薪資,即每月經常性薪資低於3萬9950元。

研究人員分析他們的工時和薪資,與其睡眠品質、生活品質、體適能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工時和薪資、心肺耐力、年運動次數都呈現顯著負相關、與體脂肪呈現顯著正相關;意即工時較高者,薪資、心肺耐力、運動次數都較低,體脂肪卻較高。薪資則與年運動次數和生活品質呈現顯著正相關,意即薪水較高的人運動較多,生活品質也比較好。

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每個人一天就只有24小時,工時一長,自然壓縮到睡眠娛樂相關。睡比較少的時候,腎上腺素和飢餓素這兩個促進食慾的激素都上升, 瘦素和血清素這兩個抑制食慾的激素下降,讓人變得很容易餓、很愛吃,卻更不想動。

蕭敦仁分析,一個完整睡眠週期大約是1.5個小時,這是白天小睡很難達到的,而且如果白天不小心睡太多,反而影響夜間睡眠,得不償失。蕭敦仁建議,晚上至少要睡滿6到8小時,以滿足4到5個完整睡眠週期,才算睡飽,比較不容易胖。另建議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若只剩下睡前短暫時間可運動,建議強度控制在心跳控制在「220減年齡」乘以70%之下,比較不會因為運動太激烈而睡不著。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台大護理師辛勞照顧新冠重症 孩子卻被保母拒收

 2020-06-18 16:06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社會大眾對於新冠疫情期間份外辛苦的醫護人員,還是有歧視眼光。照顧台灣新冠肺炎極重症個案的台大醫院護理師都說,其實不怕自己染病,只怕連累家人,這段時間有同事的孩子被保母拒收,只能送到南部長輩家,單身同事也發現鄰居不再到家裡拜訪。為了避免影響到家人,她們都盡量自我隔離、也不敢跟爸媽一起吃飯。

台大醫院收治全台灣使用葉克膜時間最長的新冠肺炎極重症案例,院方今召開記者會說明照護過程。這名確診者用葉克膜33天、用呼吸器37天,在加護病房住了47天,才脫離穩定下來。

在加護病房期間,主責護理師必須每隔兩小時穿好全套防護進去為他拍痰,痰液是公認病毒量極高的檢體。參與照護的疫病病房督導長莊寶玉和感染科護理師蔡瑩慧說,其實護理師倒是不怕自己染病,因為醫療團隊都是自己信賴的夥伴,最怕的是連累家人。

蔡瑩慧講話聲音溫柔、語氣平和,很懂得安頓病人心情、給予鼓勵和信心,被暱稱為「淡定姐」。但其實,蔡瑩慧心裡她也有放不下的擔憂,這份擔憂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家人和同事。
蔡瑩慧說,醫護人員心都擔心要是不小心暴露到病毒,會造成單位同事或家人的群聚感染。

莊寶玉說,單位上的同事,很多家裡都有年幼小孩,這次就有同事遇到保母說「不敢幫你帶小孩,怕傳染給另一個小孩」,但孩子明明是健康的。無奈之下,只好將孩子託給南部的公婆和娘家爸媽輪流照顧,被迫成為假日父母,得和孩子兩地相思。

蔡瑩慧自己沒有孩子,也觀察到鄰居都不敢像以往一樣來家中作客。她說,可以體諒鄰居的反應,所以她回家之後,也盡量不出門,以免引來擔心。

17年前SARS當時,莊寶玉在加護病房,蔡瑩慧在感染科病房,他們都照顧過SARS首例秦姓台商,當時就有單位上同事的孩子被學校勒令停學,只因媽媽在台大醫院工作。17年後的現在,社會的氛圍好像仍有待進步。有些護理師的孩子比較大了,就會跟小孩說對外不要提到媽媽是護士;有些單身同事還和爸媽同住,她們回到家就會立刻衝去洗澡,生活上盡量與家人區隔出距離,也不敢一起吃飯。

不過,走過SARS的她們,心情似乎不受社會氛圍影響太多。被問到這次最緊張的是什麼?莊寶玉和蔡瑩慧都說,是物資短缺。

莊寶玉說,SARS疫情集中於亞洲,防疫物資還能從國外調度充裕,新冠肺炎疫情卻在短時間內造成全球防疫物資嚴重短缺。莊寶玉說,連髮帽、鞋套都會缺,每天都在擔心,是不是又有哪個意想不到的東西要斷貨了。蔡瑩慧表示,很感謝護理部的主管積極爭取,醫療團隊的成員也都非常努力搜羅各種物資情報。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搶救新冠極重症 台大人力總動員首成立「拍痰團隊」

2020-06-18 14:2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當中,使用葉克膜最久的極重症個案A先生,即將要從台大醫院出院了。他之所以能夠脫離死亡率高達85%的險境的一大關鍵,是加護病房為了他,破天荒建立「拍痰團隊」。

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說,這位病人必須定時翻身拍痰才有機會康復,「拍痰團隊」兩人一組,一個人扶著病人,一個人拍,兩側各拍10分鐘,加上為病人翻身、整理管路、穿脫隔離防護裝備,進出一次至少要一個小時,每兩小時就要進去一次,非常辛苦。

古世基說,因為進出都要穿脫全身防護,光這部分就至少要20分鐘,所以必須善用每個會定時出入的人,來進行拍痰的分工,所以從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呼吸治療師、X光檢驗師、清潔人員,只要是會定時穿好防護進病房的人,統統都被納入拍痰團隊的排班內。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台大醫院葉克膜團隊的心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表示,因爲A先生身上的管路實在太多了,護理師穿著全身防護行動緩慢就像「太空漫步」,戴著面罩還會有霧氣影響視線,在這種情況下,要移動病人和他身上的管路,「簡直是搏命演出」。

古世基說,拍痰時要固定病人在側躺姿勢,正因為管路多,「護理師已經太辛苦了」,必須掌握所有其他會進入病房的人力,一起排班,護理師拍痰時,才能有多一個人幫忙扶住病人身體。

A先生身上有幾條管路?連專責護理師都要拿紙筆仔細算才算得清。台大醫院專責疫病病房督導長莊寶玉表示,從頭頸部開始算,A先生身上有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氣管內管、葉克膜有兩條、中心靜脈導管一條後面還有要分之出去九條、還有尿管、24小時洗腎的雙腔靜脈導管、動脈導管、周邊靜脈導管等。保守估計最主要的管線,也高達11條。

台大醫院專責疫病病房感染科護理師蔡瑩慧說,加護病房是「全責照護」,從大小便處理、擦澡、身上管路的維護、治療、給藥、換藥、翻身、拍痰,都是護理師做,而且是穿著兔寶寶裝、戴著N95面罩、外科口罩、防護面罩、兩層手套在做。在這種情況下,護理師視線受影響、呼吸不順暢、動作不靈活,動作也要輕緩,以免面罩漏氣或防護破損,工作困難度大增。

蔡瑩慧表示,N95戴上去已經呼吸困難,全身包著好幾層防護,雙手快速不停歇地拍著病人的側背部,幾乎拍個一兩分鐘就會滿身大汗、氣喘吁吁、手臂痠痛,必須休息一下才能繼續拍。這一側拍滿十分鐘,還要重新翻身,再拍另一邊。

不過,這些辛勞在看到A先生出加護病房的那一刻,都值得了。

蔡瑩慧回憶,當時病人已經脫離葉克膜和呼吸器,但是採檢還沒陰性,所以是穿著防護衣、罩著壓克力保護罩,躺在床上,要推他出加護病房,去負壓隔離病房繼續做心肺復健。「因為照顧他很久,看他一路上幾度不行、幾度再回來,大家對他都有感情」,看到推床經過護理站,大家都自動過來跟他說「你可以的!你要加油!」當時病人感動得流下眼淚,醫護團隊心情也非常激動。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印尼女童跨海救姊 台灣首開邊境


2020-06-12 01:0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為了防疫,台灣三月起嚴守國門,但六月二日這天,來自印尼爪哇漁村貧困家庭的母女三人卻獲准入境,直接住進台北榮總,接受抽血檢驗,除了確定新冠肺炎病毒是否陰性,更要比對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希望挽救家人、廿三歲NINA莉娜一命,她罹患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必須盡速接受骨髓移植。

安排配對  台印兩國分秒必爭

這是台灣首度為了人道救援,對疫情嚴峻國家打開邊境之門,為了搶救年輕移工莉娜,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齊心協力、分秒必爭,完成了超高難度任務。

莉娜於二○一八年來台,擔任移工,去年十月生理期流血廿幾天,緊急輸血保住一命,醫師判定「疑似再生不良性貧血」,當時勞工局及仲介安排遣返。但莉娜是家庭經濟支柱,不願輕易放棄工作,又不明白遣返理由,求助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TIWA透過關切外籍看護的醫學生社團(Rumaku志工團),找到北榮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三月確診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

顏秀如表示,這病就像血球工廠罷工,無法再生新的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但輸血只能治標,必須骨髓移植,才能活命。莉娜屬重度病患,須盡快確認同父母手足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配合度,但她家人都在印尼偏遠漁村,當地無法進行配對,只能安排家人來台驗血配對。

避開掮客干擾 終於順利登機

TIWA在四月廿日求助立法委員洪申翰,五月廿五日開始募款。洪辦表示,莉娜媽媽、妹妹從未出過國,也無護照,必須從申請出生證明開始,但當地行政效率不彰,且有掮客干擾,幸好在我外交部、疾管署、移民署、印尼駐台及台灣駐印尼窗口積極協助下,母女三人在五月廿九日拿到護照,隔天搭四小時巴士來到雅加達,六月一日台灣駐印尼辦公室假日特地上班,辦妥簽證,二日順利登機。

入境檢疫程序 指揮中心通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為了讓三人在最短時間內入境,指揮中心在檢疫程序上給予特別通融;北榮國際醫療中心主任林志慶表示,院長張德明在六月一日上午裁示傾力幫助,母女三人下飛機後,即至醫院採檢抽血,費用則以國際醫療最優惠方式計算。立委洪申翰則邀集相關單位召開協調會,詳細沙盤推演各種可能情況。

六月二日晚間,莉娜五歲、十四歲的妹妹和媽媽入境,防疫專車直達北榮急診,幫三人抽血篩檢,再送至檢疫場所已是半夜。六月三日上午傳出好消息,三人採檢均為陰性,中午血檢結果出爐,五歲小妹十組位點完全相合,可以捐贈骨髓幹細胞,拯救姊姊一命。顏秀如說,等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期滿、二採陰性,小妹就可住院準備捐贈幹細胞,莉娜則在下周住院,接受移植前的檢驗和各種準備。


搶救移工 23歲莉娜 不捨5歲妹為她受罪

 2020-06-12 01:0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報導

莉娜年僅二十三歲,來台灣工作才滿一年多,就被診斷出「再生不良性貧血」,所幸在許多陌生人協助下,家人來台,讓她得以骨髓移植,但莉娜心裡擔憂的不是自己病情,而是五歲妹妹要為自己受罪。

「很心疼媽媽,也擔心妹妹。妹妹是一個很堅強的小孩,但我很擔心,妹妹在過程中會不會受傷或生病,真的很不希望我的病連累到妹妹。」每個禮拜打針、聽醫師說明高風險的複雜療程,莉娜均微笑以對,但談到妹妹,她就淚流不止,擔心妹妹捐贈骨髓時,是否備受苦痛,「針是不是很粗、要打在哪裡、會不會很痛?」

現在媽媽和二個妹妹已到達台灣,三人必須居家檢疫十四天,莉娜只能透過視訊與家人聊天,彼此加油打氣。

「來台灣那麼久,怎麼都沒見到妳!」莉娜的五歲小妹個性活潑,隔螢幕對姊撒嬌,逗大家開心,媽媽和莉娜也笑不停。

一談到台灣民眾捐款,讓她們順利來台,媽媽哽咽地說,「要謝謝很多人,覺得很感動,因為我們什麼錢都沒有…」看到媽媽哭,莉娜也心疼地哭起來。

擔心歸擔心,但主治醫師顏秀如讓莉娜覺得安心,因為醫師向她保證會好好照顧妹妹;莉娜說,「只希望媽媽和妹妹堅強度過」,話才說完,又哽咽地哭泣。

為何如此費心照護莉娜?顏秀如說,因為自己小舅也罹患相同疾病,當時只能持續輸血,十幾歲就過世了。看到莉娜,就想起小舅,也不捨她離鄉工作,生重病卻差點被趕回印尼。

顏秀如指出,看到TIWA竭盡所能,幫忙翻譯、籌錢、處理各項手續,感觸良多,「以前都不知道有人,會為了另外一群人這麼努力」,這也讓她更積極救人。

人道救援5/跟莉娜走一趟醫院 改寫TaiwanCanHelp定義

2020-06-11 19:3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23歲的莉娜在2018年初次來台中當看護,她全年無休,即便單獨外出採買,最多20分鐘就回到雇主家。莉娜工作一年多不曾生病,直到去年10月因「再生性不良性貧血」發病,才初次就醫,過程驚嚇不安,差點以負債和遣返收場。所幸「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伸出援手。

莉娜治療雖棘手,但就醫時有通譯陪伴,又遇到暖心為她設想的北榮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莉娜才開始有安心就醫的感覺。

莉娜說,發病當時是仲介陪同就醫,在加護病房三天是最害怕的時光,因為不能下床,聽不懂醫護人員的話,不了解為什麼要接受許多醫療處置,也不知道自己得什麼病。即便什麼都不清楚,乖巧的莉娜還是相信仲介,回雇主家收拾行李,準備回印尼。直到仲介拿出一張空白借據要她簽名,莉娜才產生疑慮,進而透過朋友,找到TIWA協助。

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說,當時莉娜已被仲介帶到勞工局,進入遣返前最後驗證流程,但還不知道她到底生了什麼病,診斷尚未確定。TIWA向勞工單位提議召開協調會,為莉娜爭取確診的機會及轉換雇主因病暫停的時間,接受治療,後續回診也有吳靜如和TIWA的印尼語通譯莉莉陪同,醫師和莉娜間的溝通,及時建立了一座橋樑。

每次回診,從抽血、門診、輸血,莉娜等三人都要在醫院裡跑好幾站,連看得懂標示的台灣人吳靜如都快迷路了,不懂中文的莉娜,竟然從不迷路。莉娜說,因為所有標示文字對她都是無字天書,所以她在心裡默默記下,醫院不同空間的牆壁顏色、擺飾、窗外景像,作為自己心裡的路標。

TIWA透過關切外籍看護的醫學生社團「Rumaku志工團」,找到台北榮總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是莉娜這段治療之旅的關鍵人物。莉娜說,先前在台中就醫的時候,醫師只叫她回去休養,但顏醫師卻跟她說:「妳先治療好,再看看是要留下來,還是要回去。」這樣對於病人自主的尊重,是每個病人就醫基本權益,身為外籍移工的莉娜,卻第一次感受到。

Rumaku志工團的劉姓實習醫師表示,莉娜相對幸運,因為有更多人被「漏接」,移工一旦有影響工作的疾病,就會被「踢」回去,負傷回國又賠掉仲介費。即便他們和台灣人一樣有健保身份,也是「同卡不同命」,第一線醫療現場屢屢看到,移工連「被當作一般人看待」,都很困難。

「如果健康是基本人權,移工的健康不能仰賴雇主或民間團體的善心。」劉醫師說,移工隻身來台,沒有家庭支持,醫療體系沒有完整考量移工健康需求、通譯嚴重不足,就醫困難重重,這是政府、醫療體系、醫學教育、職業安全及勞動主管機關,都應該共同面對並且積極處理的,「這才是真正的Taiwan can help。」

人道救援4/想起自己的小舅 醫師伸援與莉娜一起努力

2020-06-11 18:28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23歲的莉娜從印尼小鎮初次來到台灣擔任家庭看護,分擔家庭壓力,不料卻罹患「再生性不良貧血」,須盡快做骨髓移植,而治癒的最大機會是兩個年幼妹妹飄洋過海來台配對。

然而適逢防疫期間,國門嚴守,但在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以及收治莉娜的台北榮總努力下,6月2日這天,莉娜的媽媽和妹妹三人終於順利來台。其中,莉娜的主治醫師顏秀如是重要推手。

一開始莉娜是去年10月發現生理期流血不止,持續20幾天才緊急就醫並住院輸血。但當時僅判定「疑似」再生性不良貧血,還未確診,勞工局和仲介就急著要遣返莉娜。

所幸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發現此個案,且找到願意幫莉娜確診的醫師,也就是北榮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

由於面對莉娜,不僅是確診這麼簡單,後續衍伸的醫療相關問題,包括醫療費用、骨髓移植配對,甚至每次回診的翻譯溝通,每一個關卡都讓許多醫師打退堂鼓。但顏秀如不僅為莉娜做詳細的診斷,也幫忙搜集各項資料,協助莉娜申請家人來台。

之所以這麼願意幫忙,或許與顏秀如的小舅在中學時期便因為這個疾病而過世有關。顏秀如說,過去曾聽母親說過小舅因為再生性不良貧血,必須一直買血、輸血;但儘管一直輸血也無法治癒這個疾病,後來不幸過世。

但顏秀如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再生性不良貧血已有機會透過骨髓移植治癒,因此當她看到莉娜還這麼年輕,再回想到自己的小舅,便覺得「難道要放棄治療讓莉娜等死嗎?」

除了自身經驗,顏秀如表示,因為深受TIWA的感動。她說,當莉娜被TIWA帶到診間時,因為看到團體裡的人想盡各種方式協助莉娜解決問題,不僅帶來通譯、幫忙籌錢、處理各項手續。

「我以前都不知道有人,會為了另外一群人這麼努力」,因此顏秀如決定也「一起努力」。

由於顏秀如過去曾接過自越南來就診的病人,因此了解外籍病患可能面對骨髓配對問題,也知道國際醫療行政流程可能面臨的難關。有了心理準備,因此與院方請求協助、與行政部門溝通時,顏秀如在提供給相關部門的文獻、資料上也都盡力準備齊全,以加速救援腳步。

而看診時最大的難題—「語言障礙」,好在也有TIWA每次都有專人和翻譯陪同,省卻不少時間。

顏秀如說,莉娜現在情況還算穩定,五歲的妹妹也和莉娜配對成功。接下來就等妹妹新冠肺炎檢疫隔離期滿,便可開始著手進行骨髓抽取和移植的手術,並持續觀察後續是否有排斥與感染情形,希望一切順利。

人道救援3/嚴重再生性不良貧血 不移植就等死

2020-06-11 18:24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骨髓是人體內的造血工廠,不論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由這個工廠製造;「再生性不良貧血就是骨髓不長細胞了。」莉娜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解釋著。

顏秀如表示,人之所以可以好好活著,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可以幫忙攜帶氧氣、白血球避免人體感染,以及血小板可以幫忙凝血。一旦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不再造血,不論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會越來越少,因此會出現貧血、出血、感染、發熱等症狀。

「紅血球和血小板減少還可以用輸血增加數量,但白血球減少就會有感染風險。」顏秀如表示,輕度和中度的再生性不良貧血過一段時間有可能自行復原,但像莉娜屬於重度患者,便很難自行復原,需要醫療介入。

顏秀如說,再生性不良貧血的發生原因不明,七成沒有原因、二至三成發現過去曾得過不明性肝炎,極少數為先天性、藥物、輻射等造成。

過去對於這樣的疾病僅能靠輸血,但最後可能因白血球數量低落,感染致死。現在醫療進步,可靠骨髓、周邊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移植的方式,讓病患重新再生造血細胞。而這也是嚴重再生性貧血患者唯一痊癒的方式。

然而,要移植必須先做「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配對,以兄弟姊妹找到全合的機會最高,約四分之一的機會,且移植後痊癒機會可達八、九成。若是沒有兄弟姊妹可以配對,也可利用慈濟的骨髓庫進行配對,但要找到全合要靠運氣,若檢測六個位點都相合,便算配對成功。

雖然台灣人從慈濟骨髓庫找到可配對的機率約有七成,不算低,但顏秀如說,因為骨髓庫蒐集的仍以台灣人和新住民為主,莉娜身為印尼人,和台灣的血統、基因不同,因此要找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並不容易。

而再生性不良貧血,一旦嚴重到開始規則輸血,最好越快進行移植越好,否則時間越久,移植後捐者造血幹細胞被排斥掉的機會越大。莉娜自十月發現疾病,二月開始規則輸血以來,事實上已經過了三個月。

顏秀如坦言,也曾想過讓莉娜乾脆回印尼治療,但遍查印尼的資料,發現當地在做移植手術的醫師少之又少,且多以自體移植為主。若放任莉娜回印尼,無疑是等死,因此決定希望透過人道方式,讓莉娜的兩個妹妹從印尼到台灣來進行配對,進而移植。

所幸,莉娜五歲的妹妹經過配對後全合,顏秀如說,妹妹將待檢疫隔離後,預計六月底、七月初抽取幹細胞,並在收集當天隨即進行手術。至於莉娜則將在移植前14天先住院檢查,後續接著隔離及接受化療,等待移植。如果順利,移植後14天至21天可便可長出血球,並將持續觀察是否有感染或排斥的情形。

人道救援2/異鄉染重病 莉娜掛記的卻不是自己

2020-06-11 18:2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莉娜年僅23歲,來台灣工作才滿一年多,就被診斷出「再生不良性貧血」,所幸透過許多人的協助,終於得到骨髓移植的救命機會。但莉娜心裡最擔憂的人,並不是自己,而是年幼的妹妹要為自己受罪。

「很心疼媽媽,也擔心妹妹。妹妹是一個很堅強的小孩,但我很擔心,妹妹在過程中會不會受傷或生病,真的很不希望我的病連累到妹妹。」每個禮拜打針、聽醫師說明高風險的複雜療程,都微笑以對的莉娜,每次談到妹妹,就淚流不止。

莉娜說,TIWA和通譯協助就醫、主治醫師顏秀如也耐心專業,自己很安心,因此她在診間頻頻向通譯確認的,也不是自己的治療,而是有關妹妹的捐贈流程,針是不是很粗、要打在哪裡、會不會很痛。

現在媽媽和妹妹已到達台灣,母女四人心中都有忐忑,卻因隔離檢疫還不能見面,只好透過視訊,為彼此加油打氣。

「來台灣那麼久,怎麼都沒有見到你!」莉娜五歲的小妹個性活潑,隔著螢幕對姊姊撒嬌、逗大家開心,媽媽和莉娜也笑個不停。

但一談到台灣民眾捐款助她們成行,媽媽立刻哽咽:「要謝謝很多人,覺得很感動,因為我們什麼錢都沒有...」看到媽媽哭,莉娜也心疼地哭起來。

擔心歸擔心,還好莉娜有定心丸,主治醫師顏秀如。莉娜表示,因為醫生表示都會好好照顧妹妹,才稍微放心。現在只希望媽媽和妹妹都可以堅強度過就好了。語罷,莉娜又哽咽地講不出話來。

之所以這麼幫忙莉娜,顏秀如說,因為自己的小舅也有這病,當時只能重複輸血,後來十幾歲就過世了。看到莉娜這麼年輕的患者,讓她再次想起小舅,也不捨她離鄉工作,生病卻差點被踢回去。

顏秀如深知,莉娜要治療又困難重重,但她說,看到TIWA竭盡所能幫忙,不僅帶來通譯、幫忙籌錢、處理各項手續,「我以前都不知道有人,會為了另外一群人這麼努力」,也鼓舞她想要一起努力。

人道救援1/疫情下台灣打開邊境 女童飄洋過海救姊

2020-06-11 18:2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了防疫,台灣從3月中就嚴守國門,外國人不得入境,但在6月2日這天,來自印尼爪哇漁村(Indramayu)貧困家庭的母女三人,卻獲准入境。

這是台灣首度為人道救援對疫情嚴峻國家打開邊境之門,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分秒必爭,為了搶救人在台灣的年輕移工莉娜,共同完成這個高難度的任務。

今年23歲的莉娜2018年初次來台當看護,照顧88歲阿嬤,去年10月生理期流血20幾天,急診緊急輸血才保住一命,醫師判定為「疑似再生不良性貧血」。

當時勞工局仲介已安排遣返莉娜,莉娜是家庭經濟支柱,不願輕易放棄工作又不明白遣返理由下,她求助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TIWA透過關切外籍看護的醫學生社團「Rumaku志工團」,找到台北榮總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看診,今年3月確診是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

顏秀如表示,再生性不良性貧血就像血球工廠罷工,無法再生新的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輸血只能治標,治本得靠骨髓移植,特別是莉娜屬於重度,得盡快確認同父母手足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配合度,但她妹妹都在印尼。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說,志工團和醫師查詢發現,印尼當地並無機構可確認妹妹的HLA配合度,唯一救命希望是安排來台配對。

國內外疫情如火如荼之際,邊境管制趨嚴,人怎麼進來?家徒四壁的莉娜家人如何負擔沈重的國際醫療費用?TIWA在4月20日求助立法委員洪申翰,並於5月25日開始募款。洪辦表示,莉娜的媽媽妹妹沒出過國,得從出生證明開始補辦護照,當地也有行政效率不彰、掮客干擾等問題。

好在外交部、疾管署、移民署、印尼駐台及台灣駐印尼窗口都深知事態緊急、積極協助,母女三人終於在5月29日拿到護照,隔天搭四小時巴士來到雅加達,6月1日台灣駐印尼辦公室假日加開櫃檯辦妥簽證,2日順利登機。

北榮國際醫療中心主任林志慶表示,為加快救援腳步,北榮院長張德明和副院長陳適安在6月1日上午裁示傾力幫助,母女一下飛機可先到院採檢、抽血,再去檢疫場所,費用也比照國際醫療最優惠方式計算。

立委洪申翰同日上午邀集移民署、疾管署、北榮、TIWA等單位召開協調會,詳細沙盤推演各種可能情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為了用最快速度把他們弄進來,指揮中心也在程序上特別通融。

6月2日晚間,5歲、14歲的妹妹和媽媽入境台灣,防疫專車護送直達北榮急診採檢和抽血,抵達檢疫場所時已是半夜。

或許環環相扣的善意感動上蒼,6月3日是充滿好消息的一天。上午,三人採檢都陰性的報告出爐;中午,血檢結果出爐,5歲小妹的10組位點完全相合。顏秀如醫師說,等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期滿、二採陰性,小妹就可以住院準備捐贈幹細胞,莉娜則是下周就要住院,開始進行移植前的檢驗和準備。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免再等三採陰解隔離 最快下周改為「二採陰」出院

 2020-06-10 15:29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邱宜君、羅真/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康復後解除隔離,未來無須再採取「三採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患者後期病毒培養低,當初礙於有復陽的可能性,以最保險的方式採取三採陰,不過六月初經討論,希望未來能改為二採陰,將由指揮中心最後拍板,最快可能在下周二定案。

我國累計至今有443名確診案例,截至昨天為止,已有431人解除隔離,仍有5人未達到三採陰的標準,仍在醫院隔離中。南韓研究顯示,患者二採陰性後,仍會出現陰陰陽陽的反應,即使如此也不具傳染力,台灣初期在解除隔離的定義上,也是採取二採陰,但礙於後續出現復陽的個案,改為三採陰。

張上淳表示,因應國外的研究以及國內的發現,6月初專家小組也在會議中,再次討論到是否改回二採陰的制度,專家對於過去我國400多名確診案例的觀察,以及檢體培養結果,雖然後期會出現「時陰時陽」、「二陰一陽」的結果,但是在病毒培養上,後期幾乎是培養不出來。

因此,專家小組也做出了決議,希望恢復到與其他國家一樣,同樣都是二採陰後可以解除隔離,此舉也能減短患者住院的時間,張上淳說,該建議已經提交給指揮中心,現階段仍是三採陰的制度,最後拍板定案仍是指揮中心的權責,下周二是指揮中心例行的會議,最快可能在下周二會正式納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