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新冠疫周年/防疫成就代價何在?科學與民主的噤聲


 2020-12-28 22:2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面對陌生神秘疾病,起初恐懼必高於實際風險,唯有透過科學研究的探索和驗證,逐漸調控出符合真實的風險認知,並逐漸發展出效益最大、侵害最小的防疫策略。然而,這一年來,政府並不歡迎可能導向措施修正的科學及法學討論,結果越來越多學者專家不願受訪或不敢具名,學術及媒體的正常運作機制都受到壓抑,甚至是懲罰。

彰縣加碼檢驗無症狀居家檢疫者、發現確診,換來一場政風調查;彰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合作高風險群抗體調查,也因審查程序不完備而中斷、挨罰。學者提出風險分層篩檢的善意建議,被指揮中心簡化為「普篩」並大力駁斥,帶動輿論蔑視科學討論。

結果,不願一再網民被霸凌、抹黑為「垃圾普篩仔」的人,只好噤聲。醫學與公衛研究實力傲視全球的台灣,僅北榮發表萬人血清抗體研究,而且研究者不敢受訪、各界噤若寒蟬,指揮中心對其結果仍表達不認同多於肯定。

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定期按比例抽驗某些行業、學校、社區,有助掌握先機,但台灣至今仍缺乏科學研究帶來的完整疫情真相。指揮中心可能擔心學術超過他的控制,但這是多慮,大部分學者都愛台灣、願意多做事來支持防疫,政府應該要支持對的事情,別讓學者有寒蟬效應。

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出席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論壇時也說,傳染病發生時,資訊要坦誠,中國就是這部分面臨困難,最後收拾不了,才釀成大災難。國家和科學團隊要互信才能往前走,今天罰了這個人,其他人勢必也會感到挫折,如果多做反而被抓小辮子,人就不會積極去做事。

忽視科學討論的結果,被隔離者受影響最深。世界衛生組織5月27日歸納實證,不再以檢驗結果判定出院,改為基於時間,即發病十天再加至少三天無症狀者可出院,因已無傳染力。世衛指出,病毒長時間脫落導致結果時陰時陽性,其實無傳染力,卻破壞大眾對實驗室的信任,也導致長期隔離,影響個人福祉。

許多國家都採納新建議,包括防疫成果斐然、檢驗能量充裕的新加坡。星國衛生部5月29日整合世衛建議、臨床證據、與當地情況,更新出院標準。星國將世衛建議略作加強,採發病達21天且臨床狀況良好者可出院,出院後在家中休息7天,第28天可重返工作崗位。

台灣卻在6月初,才將出院標準從全球最嚴的三採陰改為二採陰;直到12月底,才在秋冬本國住院人數上升的壓力下,重新考慮以循環閾值更新陰性標準,但仍需要二採陰。台灣引以為傲的全球最嚴格解隔離標準,這一年來讓多少位輕症或無症狀者住院超過一個月?指揮中心不願提供。

一位住院隔離超過60天的確診者,僅一周有症狀,為了達到二採陰,漫長無盡的等待使他出現嚴重身心症狀。這位確診者的友人表示,當時致電1922,對方只能告知原則,無權協助。他也打電話到人權團體諮詢能否聲請「提審」,請法官評斷此程度拘禁是否合理,但討論後認為成功機會渺茫而作罷。雖然隔離過程中有醫護人員、心理諮商服務的支持,幫助仍很有限。

這名友人強調,不是否定台灣防疫,可理解因疾病未知數多而訂較嚴格標準,只是希望提醒,隔離病房是「活生生的人在其中」,相關規定應持續保留討論彈性,例如隔離超過一個月以上,或許可換允許透氣空間。這次疫情若有討論空間,未來發生其他不可預期的傳染病時,也能及早設想到這些情況。

科學討論停滯,媒體則被削弱監督力道。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魏玓指出,指揮中心天天直播,改變記者會的形式和內涵,成為表演性質的「實境秀」,媒體被迫變成表演者和道具。魏玓表示,指揮官陳時中落淚那次,鏡頭轉回他身上,停留長達19秒才切回全景,即便有新聞性,也沒必要停留這麼久,這已經不是新聞攝影,而是實境秀的鏡頭美學。

魏玓表示,社群媒體興起後,媒體和政府都會操弄風向,但在防疫這件事情上,政府權力已經這麼大,應該要有所節制,否則爭議出現時,根本無法好好討論。特別這次疫情涉及中國,愛國情緒發酵,更壓抑公共討論氣氛,可能讓人失去思考和進步的空間,結果「防疫做得好,但其他方面退步。」

魏玓提醒,政府、媒體、民眾的關係已經改變,傳統媒體和記者的角色已被弱化,無法再堅守過去的監督模式。媒體必須重新面對與政府的關係、重新思考監督政府的方式,畢竟「政府的權力和自由度會越來越大,這對民主來說是個危機。」


新冠疫周年/細數那些早已不屬於我們的隱私

 2020-12-28 22:2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這一年為了防疫,隱私已不再專屬於個人。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示,健保署向各主管機關搜集資訊,在健保雲端新增多項註記。六大類被視為「高風險職業及可能群聚」身份者包括醫事人員及醫院社工、長照機構、榮民之家、月子中心、精障者康復之家、安置教養機構的住民或工作人員、國籍航空機組員,至今健保卡一插,電腦就自動提示身份,不論他願不願意被人知道。

除了健保卡註記,數十萬人手機曾被定位。兩千多名鑽石公主號旅客一月底在基隆港下船旅遊,相關單位用手機定位找到62.7萬人為可能接觸者,逕行檢視其就醫紀錄有無疑似症狀,並未發現有人確診,政府也將「入境檢疫系統」結合後端「電子圍籬系統」,透過電信定位訊號監控檢疫期間民眾的位置,超出範圍就會自動通報,有效減少違規。

這些經驗都曾發表於國際期刊,是獲得肯定的台灣之光,結果在國內,表達疑慮的聲音一直不受重視。

「台灣是民主法治國家,任何措施都應該要有其法律授權的基礎。」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表示,疫情雖然算某種特殊緊急狀況,就像戒嚴時期,政府有理由用比較大的權力去做一些措施,但是用手機定位人民這種程度的國家監控,已經是違反人權的作法。

施逸翔表示,健保卡原始目的是用於健保,在此目的外的利用,要跟哪些資料庫串接、勾稽哪些資料、插卡就跳出來提示,這些都需要法律授權。包括職業、住在精神復健機構、住在安置教養院,都應該屬於個人隱私資訊,現在卻透過標記去揭露,由不得人決定,這種做法可能帶來將人標籤化、使人被差別對待的風險。

指揮中心經常援引特別條例第七條「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施逸翔說,這形同空白授權,有法律保留的問題,缺乏相對應的完整立法內容。這次空白授權可行,就會有下次,當國家自行定義某種緊急狀況,就能布下更多監控,監控對象也可能包括異議人士。

一般民眾隱私都不保了,確診者及接觸者更不用說,隨疫情調查公佈,大眾對確診者私生活的細節,彷彿都有「知的權利」。最經典就屬敦睦艦隊那次,指揮中心根據手機定位掌握大量足跡,供縣市政府詳細公布90多處公共場所,發出24萬封簡訊提醒同時間待在同地點的人。

霎時間,官兵與女友的約會地圖成為整個社會集體想像的素材,各種揣測和有色玩笑在媒體和社群平台蔓延。更早之前的確診者秋口(化名)及男友都確診,當時同樣受公眾揶揄,她被各種針對官兵女友的討論氣到投書媒體、在新聞留言區和網友筆戰。

「社會大眾不需要討論那麼細,媒體也不該為了視聽率去獵巫,」她說,這會加重社會恐慌,當恐慌超越實際風險,不但對防疫沒有幫助,反而會傷害到當中的人。

國家人權委員會在今年12月公布兩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獨立評估意見,特別提到新冠疫情影響下已有若干人權議題,亟待政府正視因應。人權會點名政府對於人民自由的限制、個人資料的調取、 手機監控,以及對中國籍配偶及子女長達6個月限制入境等問題。

人權會也提醒,攸關人身自由及隱私權的問題,都因全民防疫共體時艱而未見太多抗爭,但政府應以謙虛態度檢視這些作為,並儘可能予以法制化,以避免政府權力在緊急事態下無限制擴張。

對於上述疑慮,指揮中心並未正面回應,僅概略表示一切於法有據。例如用健保卡調取個人資料,是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31條「醫療機構人員於病人就診時,應詢問其病史、就醫紀錄、接觸史、旅遊史及其他與傳染病有關之事項,病人或其家屬,應據實陳述。」

指揮中心強調,並未針對病例或隔離者「偵查監控其手機足跡」,只是以電子圍籬,透過電信定位訊號,「瞭解他們的所在位置」。各項防疫措施在研訂時,皆會確認法源依據,未來疾管署也會綜合疫情期間的各項情況與爭議,檢討修法的必要性。



新冠肺炎出院標準將更新 Ct值34以上視為陰性

 2020-12-28 19:3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還有132名新冠肺炎確診者住院中,大多無症狀,按現行規定要連續兩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由於病程後期檢驗時陰時陽,住院時間往往拖得很長,不乏有人被隔離到出現身心症狀。

慶幸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晚間證實,專家會議決議更新出院標準,未來病毒核酸檢驗(PCR)的循環閾值(Ct值)達到34以上,就可判為陰性,預計可縮短不必要的住院時間,現在就等指揮官陳時中拍板。

「Ct值34以上,跟陰性是差不多的意思,」張上淳表示,上周四專家小組會議已經達成共識,因為現有實證顯示,Ct值32以上就不太能培養出病毒,Ct值34以上則是百分百不會培養出來。對於感染過的人,這個時陰時陽的後期階段,只是「留著一個長尾巴」。例如之前公佈確診的比利時工程師(案469),以及今天公布確診的英國籍男性(案790),他們在台確診時Ct值都很高,都是好幾個月前就曾經在國外有疑似症狀或確診。

張上淳表示,所以未來如果檢驗為一次陰性加上一次Ct值34以上,或是兩次Ct值都在34以上,都將視為兩次陰性,可滿足解除隔離的出院標準。上述標準是否要細分重症、輕症、無症狀者、免疫不全者?張上淳說,這部分的細節就等指揮官簽核確定之後,再來向外界說明。

案790為英國籍20多歲男性,曾於8月29日在英國確診,12月9日至21日採檢4次核酸檢驗均為陰性。12月23日來臺處理事務,持有登機前3日內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集中檢疫所檢疫,迄今無症狀,12月27日因「英國專案」採檢,於今日確診。

張上淳了解案790相關資料後表示,他判斷這名個案不像是新的感染,是病毒脫落時間拖比較久的特例,最後階段檢驗時陰時陽。關於個案在英國多幾次檢測陰性,張上淳表示,目前不清楚對方的判定標準,但很有可能是ct值很高,所以英國認定為陰性。張上淳說,現在希望能夠為他檢驗抗體,如果有抗體,那就更確定是早先的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5月27日歸納實證,不再以檢驗結果判定出院,改為基於時間,即發病十天再加至少三天無症狀者可出院,因為實證確認這時已無傳染力。世衛當時指出,病毒長時間脫落導致結果時陰時陽性,其實根本沒有傳染力,卻破壞大眾對實驗室的信任,也導致長期隔離,影響個人福祉,也造成醫療人力及防護裝備不必要的耗費。

許多國家都採納世界衛生組織新建議,包括防疫成果斐然、檢驗能量充裕的新加坡。星國衛生部5月29日整合世衛建議、臨床證據、與當地情況,更新出院標準。星國將世衛建議略作加強,採發病達21天且臨床狀況良好者可出院,出院後在家中休息7天,第28天可重返工作崗位。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機組員違規與航空公司同罪?民航局:最高都罰一百萬

 2020-12-28 16:1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機師染疫釀成群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要求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研議落實機組員檢疫及航空公司管理的機制及罰則,今民航局出席指揮中心臨時記者會,報告初步研議結果。民航局副局長林俊良表示,不需要另訂辦法,按照現有法規,可對違規的機組員個人及督導不善的公司開罰,兩者最高罰金都是100萬元。面對外界詢問個人及公司的裁罰額度竟然雷同,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民航局低調表示,依法處理。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經過幾天討論,國籍航空公司機組員的機上全程防護由交通部監測管理,返台進入社區,原本機組人員返台後居家檢疫規範,飛航組員或貨機監貨人員僅需檢疫3天,客艙組員或機務人員則須檢疫5天。現在則要求必須7天居家檢疫,第7天採檢陰性,才能進入加強版的自主健康管理。

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就是原本「避免」改成「禁止」,包括禁止搭乘大眾運輸、禁止出入不容易維持社交距離且會接觸不特定他人的場所,例如百貨公司、夜市、夜店等。

林俊良表示,機組人員出國前,所有機組員都需要提報健康聲明書,所有症狀都要充分了解,飛航期間全程戴口罩。外站加強措施包括要求所有飯店組員原則都要住在同一樓層,以利大家知道是否有人離開;以前可以指定地點用餐,現在全部都在房間用餐。飯店的監測機制部分,要求航空公司與外站飯店建立制度,例如用閉路電視或專人進行監看,確保沒有組員離開房間或飯店。

如果違規會面臨什麼罰則?林俊良表示,機組員違規開罰法源明確,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罰10到100萬元,若航空公司違規,則罰5萬100萬元。罰個人和罰公司,最高金額同樣都是100萬,是否有違比例問題?林俊良說,都是依法辦理。

陳時中日前曾提及,要罰航空公司,目前缺乏相關法規,已責成民航局盤點現有法規,也不排除行使「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7條規定另訂規定。作為開罰依據。不過林俊良今表示不會令訂規定。

林俊良表示,關於航空公司的法源及罰則,已經在走程序,內部法規已經討論過,「確定是有法可罰,這幾天會公告一個更新版的「加強國籍航空機組人員健康管控作業原則」,到時候就會有確定的法條文字內容,現在還在做最後的文字調整、等待指揮中心核定。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關到崩潰!出院標準落後世界半年 指揮中心明開會接軌

2020-12-23 17:1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還有超過100名新冠肺炎確診者在住院,絕大多數都是無症狀,必須連續兩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由於新冠肺炎病程後期特性是檢驗會陰陽不定,常需等候多時。其實早在5月,包括新加坡等國就已經按照世衛根據實證歸納之建議,以確診後的天數作為無症狀者解除隔離的標準,台灣不乏有確診者因為被關太久而出現身心症狀,也有人痛苦到考慮聲請提審。所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表示,明天就會開會重新討論是否放寬。

世界衛生組織5月27日歸納實證,不再以檢驗結果判定出院,改為基於時間,即發病十天再加至少三天無症狀者可出院。世衛指出,病毒長時間脫落導致結果時陰時陽性,其實無傳染力,卻破壞大眾對實驗室的信任,也導致長期隔離,影響個人福祉,也造成醫療人力及防護裝備不必要的耗費。

許多國家都採納世界衛生組織新建議,包括防疫成果斐然、檢驗能量充裕的新加坡。星國衛生部5月29日整合世衛建議、臨床證據、與當地情況,更新出院標準。星國將世衛建議略作加強,採發病達21天且臨床狀況良好者可出院,出院後在家中休息7天,第28天可重返工作崗位。

指揮中心卻是在6月初,才從全球最嚴格的三採陰放寬為二採陰,沿用至今。一位住院隔離超過60天的確診者,僅一周有症狀,但檢驗一陽就要重新算起,漫長無盡的等待使他出現嚴重身心症狀。

這名確診者的友人表示,當時曾經致電1922,對方只能告知原則,無權協助。他們也打電話到人權團體,諮詢能否聲請提審,請法官評斷此程度拘禁是否合理,但討論後認為成功機會渺茫,無奈作罷。雖然隔離過程中有醫護人員、心理諮商服務的支持,幫助仍很有限。

友人強調,自己沒有否定台灣防疫,也理解面對未知的疾病,訂定較嚴格標準以維護大眾安全,但實際執行是「活生生的人在其中」,應保留繼續討論的彈性,例如隔離超過一個月以上,或許可換允許透氣空間。若這次有討論空間,未來發生其他不可預期的傳染病時,也能及早設想到這些情況。

指揮中心這一年來經常對外強調,如果入境後好好隔離14天天,加上7天自主健康管理,只要持續無症狀病,不需要特別採檢,也不會對社區造成威脅;上述此標準對照無症狀者的出院條件,明顯有雙重標準之虞。

外界關切指揮中心是否考慮修正出院標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日前受訪表示,確實在有些國家,無症狀者是看天數解隔離,文獻上也顯示是可以這樣做,但現在台灣正在做秋冬專案,很難去放鬆。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表示,專家小組曾有一些委員提到這個議題,明天還會再開會,可以討論,若有共識,會再向外界說明結果。

外界關切台灣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住院30天以上的人數有多少?莊人祥表示,這樣的數據是平常不會去統計的,需要額外花費人力去算,所以不能提供。指揮中心現有資訊顯示,我國確診個案當中,大約80%為輕症或無症狀,所有個案(包括重症)住院天數中位數約為25天。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北榮萬人血清調查曝光 學者:指揮中心應鼓勵學者研究

 2020-12-15 23:0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疫情控制得宜,但多次出現輸出病例,彰化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學院「萬人檢測計畫」顯示,陽性率為萬分之八點三,因涉及倫理審查爭議而未能更新;等到台北榮總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研究報告,國內才有真正的萬人血清學調查結果。學者認為,結果或許不能直接回推全台,但建議國內能多點相關研究協助防疫。

「北榮研究團隊認真調查,令人欣慰。」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不論是北榮或彰化與台大公衛所做的研究,都是台灣現在缺乏的資料,指揮中心應多支持鼓勵學者做研究;如果各縣市、多家醫院均主動調查,或許可帶來更完整的疫情真相,作為中央防疫團隊重要關鍵資訊。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此研究所用的兩個檢驗方法均具備可信度及正確性,偽陽性機率不到百分之一。不過,以一個醫院測試結果回推台灣潛在感染人數,恐有偏差和誤解。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世界各國疫情最早都是發生在都會區,但感染情況有地區差異,台北市人口密集,北榮調查結果為抗體陽性率萬分之五,只能用來估算台北市抗體的人數,不建議回推到全台,因為非都會區、偏遠地區狀況肯定不同。

何美鄉強調,「感染不等於疾病」,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很快,重症率不高,社區中有潛在曾經感染過的人很正常,且台灣民眾防疫工作做得不錯,感染傳播鏈被阻斷,即便沒有阻斷,也是零星的無症狀或輕症,沒有構成群聚。可惜的是這篇研究未能分析抗體陽性者及與其同住者,今年是否有出國旅遊史,無法釐清這些人是境外移入或在社區中感染。

台北榮總萬人血清調查 估全台1萬1800人有抗體

 2020-12-15 23: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的比率和盛行率,不再是未知數。北榮病理檢驗部完成萬人血清學調查,找到十一人帶有抗體,推算台灣整體血清抗體陽性率僅萬分之五,約一萬一千八百名國人可能已有抗體,該項成果於十月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北榮研究方法應已去除其他病毒交叉反應的誤差,但無法確認抗體陽性者是否為確診者或有旅遊史,不建議貿然回推到社區或全國。

北榮分別於五月、七月各檢測分析一周門診、急診廿歲以上民眾的剩餘血液檢體,七月採檢前一周剛好是端午四天連假,共檢驗一萬四千七百六十五個血液檢體,男女各半,九成來自門診。結果發現,五月找到七人、七月找到四人,共十一人血清抗體陽性,七男、四女。

進一步分析年齡層,四人是六十到六十九歲,兩人九十歲以上,卅幾歲、四十幾歲、五十幾歲、七十幾歲、八十幾歲各一人,整體血清抗體陽性率為萬分之七。由於受測者年齡分布不均,八成為五十歲以上,研究人員以台灣人口比例進行校正,推估台灣整體血清抗體陽性率為萬分之五。

研究人員分析時序變化,六十歲以下年輕族群,在端午連假後血清抗體陽性率下降,年長者連假後陽性率從萬分之一點五增加到萬分之二點八,但變化未達顯著。

如以萬分之五陽性率推估,台灣可能有一萬一千八百人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為當時確診人數的廿四倍。研究強調,北榮是位於人口密集都市、高達兩千六百床的醫學中心,所估算之陽性率應不會低於台灣整體的血清抗體陽性率,但已遠低於其他國家,且四天連假未帶來顯著變化,顯示台灣防疫措施恰當且有效。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閱讀研究後表示,研究採用兩個檢驗方法雙重確認,應可排除其他病毒的抗體交叉反應,但討論結果時,應該更謹慎,因為無法確認抗體陽性者是否為確診者、從國外回來,或是曾因接觸確診者而接受隔離檢疫;此外,醫學中心就醫民眾採檢結果,也不能貿然回推到所在的社區或全台灣。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醫材價格天花板奏效 健保署公布哪些降最多、漲最多

 2020-12-08 17:2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開記者會指出,健保署與醫學會訂定自付差額醫材收費極端值之後,194筆收費直接漲到極端值,疑似把極端值當作「建議售價」。健保署指出,極端值的訂定促成19%筆醫材降價,平均降幅為10.5%,以心血管類降價最多,而漲價比例僅5%,平均漲幅為9.3%。漲價和降價最多的都是人工水晶體,一漲一降之間,收費已全面趨近於極端值。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黃育文表示,比價網一萬多筆自付差額醫材資料中,在6月15到11月5日之間調降費用者有2005筆,以人工水晶體1722筆為最大宗(平均降幅9.9%),其中1302筆人工水晶體調降到極端值。

其他類別的降價,包括人工髖關節119筆(平均降幅10.3%)、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46筆(平均降幅8.9%)、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44筆(平均降幅39.3%)、冠狀動脈塗藥支架36筆(平均降幅6%)、人工心律調節器22筆(平均降幅10.6%)、生物組織心臟瓣膜14筆(平均降幅14.9%)、治療複雜性不整脈消融管2筆(平均降幅22.5%)。

調高費用的531筆資料,也是以人工水晶體308筆為最多(平均漲幅8.4%),其次是人工髖關節80筆(平均漲幅12.7%)、冠狀動脈塗藥支架39筆(平均漲幅3.9%)、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30筆(平均漲幅8%)、生物組織心臟瓣膜29筆(平均漲幅6.3%)、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23筆(平均漲幅10.8%)、人工心律調節器20筆(平均漲幅25.3%)、治療複雜性不整脈消融管2筆(平均漲幅1.7%)。

醫改會指出,健保署曾承諾公佈漲價歷程,但卻跳票,結果部分品項收費在短時間內大幅調漲,例如一家院所人工髖關節收費暴漲252%。健保署致電了解後表示,該院所說是不小心寫錯了。黃育文表示,健保署有監控院所收費的調整幅度,超過一定幅度會去了解,至於如何公佈供民眾參考,目前尚在研議中。

院所登錄的價格是否與實際收費一致?還有多少「寫錯」的資料在其中?黃育文表示,差額費用的管理,是根據醫療法第21條,由地方衛生局核定收費標準,但目前差額醫材之多、價格變化之快,衛生局難以一一核定,健保署也還沒有與衛生局討論出分工和查核的機制,目前比價網資訊正確性只能靠醫療院所自律、誠實。

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人體研究法首宗代表性開罰案 台大公衛:尊重、遺憾

 2020-12-07 18:0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彰化縣衛生局與台灣大學公衛前院長詹長權研究團隊合作萬人血清抗體調查,遭質疑執行過程違反倫理審查相關規定,衛生福利部日前已完成調查,確認未寫研究計畫送倫理審查委員會(IRB)審查,違反人體研究法,最高可罰一百萬元,醫事司兩周後將公布行政處分的詳細內容。對此,台大公衛學院表示尊重和遺憾,受試者保護協會則肯定衛福部,這是人體研究法上路以來首宗大規模具代表性開罰案。

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表示,計畫主持人詹教授覺得自己只是在做後端分析,前端(衛生局)是執行公務,與調查委員可能認知不同,但以完整的IRB概念來看,公衛學院仍尊重主管機關的調查結果,並且感到相當遺憾。

鄭守夏表示,自己在學校教書20幾年,認識的圈子中沒聽過有人因IRB有問題而被罰錢,因此不熟悉相關處理流程,需要看到公文之後才能夠做反應。

鄭守夏說,收到公文後,他會先徵詢詹教授意見,若詹不能接受,會了解有無申覆可能;若詹可以接受,就看所罰的對象是學校、機構或計畫主持人,再決定如何負擔這筆費用。如果是罰公衛學院,會需要院內開會進行內部溝通,畢竟學院的錢不屬於任何人,需要共識才能夠動用。

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表示,過去只有在醫院執行的人體試驗或臨床試驗,才能夠依照醫療法進行管理,但是有許許多多在醫院外進行的研究也涉及搜集人的檢體,都是研究者各憑良心去做,就算被人檢舉違反研究倫理,也沒有一個具體的行政機關可以依法開罰並要求改善。

林綠紅表示,前立委黃淑英聆聽各界人士的關切和提醒,提案立法保障醫療法管轄外的人體研究之受試者權益,2011年12月9日三讀通過後,在醫院外進行的人體研究才終於有法可管。這次開罰涉及頂尖國立大學及公務機關,應是人體研究法立法以來,最大規模、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海外就醫健保核退案銳減 確診新冠僅1人獲退4萬元

 2020-12-06 13:1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全球疫情嚴峻,邊境管制加嚴導致出入境人數銳減,向健保署申請境外就醫費用核退的案件量也比去年少一半。健保署統計,今年共有5萬3400件核退案,常見樣態與往年類似,以呼吸道感染和腎衰竭最多。核退案有大約1%(520件)是新冠肺炎疑似症狀者,共核退314.1萬元,其中2件來自一名新冠肺炎確診女性,她在菲律賓急診和住院,健保署共核退4萬425元。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吳科屏表示,去年1到10月境外就醫核退案件量有9.97萬件,今年同期間僅5.34萬件,銳減五成。常見樣態與往年近似,今年案件量前五名依序為急性呼吸道感染(4500件,核退465.9萬元)、腎衰竭(4200件,454.9萬元)、急性支氣管炎(1600件,核退205.8萬元)、不明熱(1400件,核退219.1萬元)、傷害(1300件,核退609.1萬元)。其中金額最高是一民眾在香港心臟病住院,共核付42萬元。

健保署資料顯示,今年的案件中有520件與新冠肺炎疑似症狀有關,接近半數是發燒,還有肺炎、胸痛、呼吸道症狀等,共核付314.1萬元。其中僅兩件申請案是確診新冠肺炎,都來自同一名女性,她在菲律賓急診就醫並且住院,健保署核付其急診1099元,住院3萬9326元。這520件當中有六成來自中國(320件),共核付160萬元,平均一件核付5000元。美國、越南、日本等國件數也比較多。

吳科屏表示,不可預期之緊急傷病,在國外就醫後六個月內都可以申請核退,不論是本人或郵寄資料和委託書,請家人代為申請也可以,健保署會進行審查,核付金額以就醫日或出院日當季國內醫院或診所平均費用為上限值。今年最近一季(10月至12月)門診上限為每次1053元、急診上限每次3160元、住院上限每日6042元。申請辦法可上網查詢。

宿舍宛如集中營 移工:想起那個地方就掉眼淚

 2020-12-06 12:2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1月4日公布一例印尼籍女移工(案688)檢疫期滿後、在移工宿舍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確診,昨晚公布再增一例案695,兩人在12月29日都在移工宿舍。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移工宿舍48人同睡大通舖、共用衛浴,衛生條件欠佳。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拿出照片,直指移工宿舍環境長年很糟,許多移工光回想就會掉眼淚,呼籲勞動部立即撤查、全面改善。

為何需要移工宿舍?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說,即便是沒有疫情時,不論社福或產業移工,入境後都不會馬上去公司、工廠或雇主家,都要先待在仲介安排的移工宿舍,大約兩天。期間要去一趟醫院做體檢,確認沒有任何傳染病,也要去一趟去警察局,留下十根手指頭的指紋,才算完成報到。

吳靜如表示,因為僅短暫停留一兩天,移工會努力忍耐,結果這麼多年來,宿舍環境都很糟糕,勞動部卻坐視不管。在TIWA和台灣移工聯盟(MENT)共同出版的《移工的仲介故事書》當中,每個移工都提到這個恐怖的地方,花了一大筆仲介費,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第一個棲身之所竟給他們貓狗不如的對待。

吳靜如表示,移工宿舍通常是一間空房子,數十個移工與他們大包小包的行李,全部擠在同一個空間,睡在地上、沒有棉被,數十人共用一間又髒又臭的廁所。有的仲介會發麵包,但也有人根本沒有東西吃,入夜後屋裡就陷入漆黑,沒有足夠的照明。這段際遇在很多移工心裡留下創傷陰影,日後再想起、經過那間「宿舍」,都會掉下眼淚。

吳靜如質疑,這麼多年來,移工入境到工作之間這段時間,人在哪裡、被如何對待,勞動部難道都不知道?呼籲勞動部應立即徹查、全面改善這些移工宿舍。

有關同時期身在該宿舍後來失聯、今凌晨被警政找到的越南籍女性移工,吳靜如提醒,失聯移工被找到就會被遣返,都花了那麼高時間金錢成本來台灣,理論上不會才剛到雇主家就鋌而走險。建議應先詳細了解她失聯的原因,或許是被要求做非約定範圍的工作、遇到什麼狀況因語言不通而急著找朋友幫忙、被非法仲介又管等等原因,不該妄加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