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國衛院:孕婦鎮定安眠處方率逐年降 憂鬱焦慮隱憂仍在

2022-10-31 17:2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孕期睡不好是許多準媽媽共同的困擾,國衛院今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顯示,產婦和照顧產婦的各科醫師,對於使用鎮定安眠藥都非常謹慎,近14年處方率從4.1%逐年降低到2.9%,而且其中9成是低於處方劑量。但值得注意的是,達到處方劑量的比例逐年從0.1%升高到0.4%,雖然仍遠低於全球孕婦服用安眠藥的比例(1.9%),但已與台灣常見精神障礙診斷比例增幅相符,值得重視。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表示,團隊利用去識別健保資料庫資料分析2004至2007年超過263筆孕婦活產紀錄,發現近14年來,處方鎮靜安眠藥的比例逐年從4.1%下降到2.9%,絕大多數都是在第一孕期服用,9成都是低於處方劑量,也就是小於0.5個單位的世衛組織每日限定劑量(difined daily dose, DDD),這可能只是暫時需要,也不需天天服用,或是女性獲得處方時還不知道自己懷孕。

值得注意的是,處方達到治療劑量(大於0.5個DDD)的比例,逐年從0.1%增加到0.4%,雖然遠低於全球平均,但仍與國人憂鬱症和焦慮症診斷增幅相符。林煜軒指出,孕前一年與懷孕期間都有精神科診斷的孕婦,處方達到治療劑量的比例最高(38.8%),孕期才得到精神科診斷的次之(10.1%),其餘孕期無精神科診斷的產婦,處方大都低於治療劑量。

研究發現,產婦的鎮定安眠藥處方僅2成由精神科醫師開立,80%都是由婦產科醫師或家醫科開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說,大約10%產婦有失眠困擾,有些人延伸孕前就有的問題,有些人是因為非預期懷孕、與另一半沒有共識、擔心流產、擔心育兒經濟負擔等原因所致。

黄建霈表示,通常醫師都會建議先嘗試以非藥物方法解決問題,大部分產婦也都很願意嘗試,例如運動、改變睡眠習慣、調整睡眠環境等,如果都沒用,才會嘗試藥物,有時醫師也會先利用某些長期非常安全又有嗜睡副作用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來取代開立鎮定安眠藥。

專精於新生兒科的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主治醫師陳美惠表示,孕婦的產婦的支持系統很重要,如果有「神隊友」的支持,對於準媽媽身心健康和胎兒的健康,都會很有幫助。

林煜軒表示,台灣的醫病關係已經與20、30年前不同,已經不是醫師單方決定處方,而是雙方仔細討論用藥的利弊,才做決定,就算不用藥物,也有認知行為治療、睡眠衛教等多元方式可協助解決失眠問題,有時候經過詳談,產婦只要減少咖啡因飲料攝取,失眠問題就迎刃而解,用藥比例的下降,可說是見證了台灣醫療品質的提升。

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現在很多父母只懷一胎,相當重視和珍惜懷孕經驗,國衛院Podcast將特別為準爸媽和期待迎接新生命的家庭推出一集內容,提供不論是藥物、非藥物的正確資訊,相信會非常有幫助。林煜軒的Podcast「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也已錄製相關內容,即將上架。

獨/大型活動地方自治問題多 不敢嚴管因怕活動辦不成

2022-10-31 13:50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梨泰院事件凸顯重視大型活動管理的重要,台灣將舉辦的聖誕、跨年等大型活動也是地方政府自我行銷重點。有專家提醒,國內法規「問題很大」,幾乎沒把緊急救護的動態需求納入考量,恐導致人出不去、救兵進不來的「死路一條」局面。另有專家點出,若非曾發生災難的縣市,地方大都不想把自治條例定太嚴,以免活動辦不成,但這次事件是改善的契機,如果年底前某些縣市做出修正,民眾一定會給掌聲。

馬偕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大型活動醫療救護醫學會理事長張國頌舉例說,大型活動考驗緊急救護系統良寙,如果一個大型活動在中正紀念堂,要把人送出來,可能就得花一小時。這一小時有40到50分鐘都在人群裡,根本沒有醫療,最近的醫療單位就是救護車,但是滿滿都是人,救護車就開不過去。

張國頌表示,八仙塵爆過後雖催生地方政府訂定大型活動管理條例,但大都只看到「靜態需求」,例如空間乘載力、人流量,卻沒考量「動態需求」,也就是活動現場變成「緊急救護危險區域」的情況。如果群眾中有人需要醫療救護,難以定位人在哪、難以求救、人送不出去,救護車也進不來,就是死路一條,非常危險。

「現在規定很多細節沒有考慮進去,而且不太重視疏散,只有單一出入口是非常危險的。」張國頌說,疏散需要考慮的細節很多,相關規範必須要請專家做醫療指導。例如動線要多條、要設置指揮中心和專人小組去管控人群、要分區塊保持暢通、要嚴格保持禁止滯留區域的淨空、活動現場和醫療端的前後線要能順暢銜接。

此外,張國頌提醒,大量人潮匯集的地方,易造成數據通訊無法通話與定位,主辦單位應在活動前加強無線通訊配置系統。區域救護系統需配備具有AED的緊急救護技術員來回巡邏,並隨時向現場指揮中心傳回最新資訊,才能即時掌握現場脈動。

內政部頒布之「大型群聚活動安全管理要點」內容詳盡,甚至明定事故發生後4至6分鐘內救護人員及設備就要能投入事故現場。上述管理要點的第二點寫道,直轄市、縣市政府「得」參照本要點規定,依轄區緊急應變能力及活動特性, 訂定自治法規管理大型群聚活動。然而,檢視各縣市政府自定之「民間辦理大型群聚活動安全管理自治條例」,內容相對簡略許多。

為何地方的自治條例相對偏寬鬆?亞東醫院急診部主任蔡光超點出三大原因,首先是制定時災難事件還不多、再者是制訂時防災觀念還不清楚,最後一個原因則是怕活動辦不成。

蔡光超分析,可觀察到有發生過災難事件的縣市會定的比較嚴謹,其他地方政府的自治條例時較寬鬆。因為有些地方沒發生過這麼多事件、事件規模沒有那麼大、需求沒那麼高,早年訂定時可能對災難事件的觀念也還不清楚,所以不會訂出很嚴格的規定。如果規定很嚴格,比如每個活動都要規定要有醫師在場,這樣一來,很多活動很可能根本辦不成,所以地方不會規定太嚴,以免拉高辦活動的成本。

蔡光超表示,自治條例理論上都要定期更新,平時動輒提高標準,可能會招致抱怨,但在國內外災難事件後,是改善的好契機,容易獲得支持。「如果在年底前,某些縣市政府主動做出修正、提升管理作為,民眾一定會給掌聲的。」

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大型活動的管理是由地方訂定自治條例,地方政府可「依照管理要點的精神」,同時融合地方特色、考量地方不同情況去訂定自治條例。各界有不同的意見、看到問題,地方都可以作為參考,去評估檢討是否有需要加強之處。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依法」剝奪人民投票權 前疾管局副局長:跟共產黨沒兩樣

 2022-10-26 17:56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選會官員今親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說明確診者出門投票的各種可能方案,幾乎都於法無據。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民主國家的投票就跟火災地震時逃命一樣神聖,是隔離時應給予特殊考量的,如果只會強調一律依法辦理,不但有失民主國家政府的風範,這種一句依法就剝奪人民投票權的行為,也擔不起「民主進步」這黨名,簡直跟共產黨沒兩樣。

施文儀表示,談居家隔離的時候曾經討論過,遇到地震或火災能不能逃命,當時指揮中心都說只要做好適當防護戴好口罩,是可以逃命的。因為逃命是神聖的、大考是神聖的,生離死別的最後一面是神聖的,民主國家國民行使投票權也是神聖的,更別說今年是修憲複決綁九合一選舉,更是雙倍神聖,這些都不應該「一律依法辦理。」

「Omicron已經輕症化,現在還要以確診為由,去剝奪人的投票權,根本是昧於現實、行政怠惰。」施文儀表示,過去在罷免陳柏惟、補選高雄市市長的時候,都沒有討論確診是否可投票的問題,因為當時沒有居家照護制度,病人大多被關在集中檢疫所或專責病房,重症率又比較高,所以當時不會討論確診投票議題,現在八到九成確診者都是輕症、可以居家照護的情境是大不相同的。

施文儀說,已經有各種科學技術可以達到降低傳染風險的目的,確診者如果戴好口罩,在指定時間去指定地點投票,快去快回,這都是在管控制下進行,風險比未受管控的黑數去投票還要低。以每天五萬人確診來估算,投票日前後十天之內就是五十萬人,以投票率六成估算,就是三十萬人,這三十萬人分配到全台各地投票所投票,算一算真的沒有多少人。

施文儀感嘆,如果真的是「民主進步」黨,至少也該容許通訊投票吧?現在用「依法」兩個字就讓人喪失投票權,簡直跟共產黨沒兩樣,變成是「民主退步」黨、「疾控躁進」黨,這不對啦!這件事情還有時間討論,但他就擔心,依照中選會的官僚,結合指揮中心專家都偏臨床,結合起來所做出的判斷,就是會走到現在這種情境。

施文儀說,只會論法或論SOP,只會讓人笑掉大牙,沒有大將之風,不是治理國家該有的樣子,看不到一個政治領導者該有的勇氣和擔當。其實最根本的辦法就是降級,但他就是死不降級,明明疾病已經跟以前不同了,還要用同一套法,這樣下去沒完沒了,真的該懸崖勒馬了。

別再檢討產婦!至少做好「這兩件事」 才能改善孕產婦死亡率

2022-10-25 21:2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有媒體報導引用行政院性別統計資料指出去年(2021年)有22名孕產婦死亡,死亡率10萬分之14,為近10年次高,今年9月國健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顯示台灣2019年孕產婦死亡率高於日韓(10萬分之16)。報導並根據截至2020年生產事故救濟案件的常見死因,帶出醫師對風險因素的分析和相關政府計畫,其中風險因素大都與婦女身體條件相關,例如高齡、肥胖、生太久、寶寶太大、多胞胎。

對此報導,關心婦女健康和權益的學者和醫師都認為,這樣的討論方式太過扁平而且偏重「檢討產婦」,相關政府計畫的關注焦點是在新生兒,但產婦健康促進、多層次的原因分析和改善措施都付之闕如,這才是最大問題。

禾馨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烏恩慈表示,傳統觀念不是叫女人多吃養胎,就是強調多休息,現在產檢越做越多次,但仍著重於胎兒健康,不夠重視產婦本身的健康。明明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可以降低生產風險,產檢過程卻只關心胎兒健康,沒想到要幫助女性擁有良好的飲食或運動習慣,整個照護過程都跟科學脫節。但每次談到與生產事故相關的議題,都在檢討女性太胖、叫女人早點生小孩,這實在太不切實際了。

烏恩慈表示,懷孕生產本來就有些無可避免的風險,不是醫師的錯,也不是產婦沒有注意,因此,要預防孕產婦死亡,必須深入探討這些案例的死因,才能針對可預防的部分積極努力。舉例來說,是否有醫療資源取得的問題,例如輸血輸不到?是不是疫情期間的感控規定造成某種程度的耽延?預防醫學和健康促進做得不夠?義務教育缺乏孕產知識?這些問題都存在,也有改善空間,卻沒有被討論。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生動盟)常務理事吳嘉苓表示,中央主管機關除了統計數字之外,要提出詳細的發生原因與改善方案,因為唯有詳細地了解發生的來龍去脈,才能找到改善的有效機制,這也是「生產救濟事故條例」第24條要求主管機關要做的。

吳嘉苓提醒,討論原因與改革機制,應包括多層次,而不是檢討產婦本身而已。例如,如果多胞胎會增加孕產婦的死亡率,或許應檢討人工協助生殖科技對於胚胎植入數目的規範。上述討論過程應納入多方代表,包括政府相關單位、各種醫事人員、公衛專家,婦女健康專家,也要有民間孕產婦女與家人代表,例如生動盟或台灣女人連線等民間團體,這才有助於從不同的層面來了解成因、找出解決之道。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家長老師要警覺!性侵被害人6成未滿18歲、3%未滿六歲

2022-10-24 12:19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顯示,去年每100個性侵被害人當中就有3個是0到6歲的幼兒,其中8成為女童,但男童比例有上升趨勢,性侵幼兒的加害人9成是認識的人,其中7成是親屬,以直系親屬佔56%最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學齡前孩子也需要性侵害防治教育,囡仔人有耳無嘴、強調服從禮貌,這些傳統觀念都不應該再繼續教了。

張秀鴛指出,小學後的國民義務教育的課綱有包括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但學齡前沒有課綱,家長和幼兒園也可能不知道該怎麼教,因此衛福部特別推出「小黑啤身體紅綠燈三部曲」影片,希望協助孩子建立「三個我認識」的安全防線,牽起家長老師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張秀鴛指出,相較於成年人,兒童有更高比例遭受性侵害。性侵被害人以未滿18歲為最大宗,佔比高達63%,每100個性侵被害人當中,就有3個是0到6歲幼童。0到6歲性侵被害人的男童佔比有逐年上升趨勢,過去3年已從12.6%提升到21.4%。

張秀鴛表示,「家庭」和「幼兒園」是學齡前兒童的兩大生活領域,2021年學齡前兒童性侵害被害人與加害人的關係分析顯示,高達94%都是認識的人。

認識的加害人當中,有69%是親屬關係、18%是朋友關係,顯示家庭成員或朋友間不當的性對待,需要高度的敏感和關心。具親屬關係的加害人當中,有56%是直系親屬,包括繼父,手足或其他四等親以內的旁系血親各佔2成,其他家屬關係的也有7%。

衛福部以台灣黑熊「小黑啤」為主角,設計「小黑啤身體紅綠燈」、「猴子蹦蹦交朋友」、「小象春春的秘密」等三部曲影片,分別鋪陳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身體紅綠燈,同儕交友互動接觸的彼此尊重,以及因應不當碰觸等各個環節。「我是身體的主人」動畫唱跳曲,則融合口訣與唱跳,讓幼童可配合旋律節奏快樂學習。由於影片互動設計獨特,孩子更能隨動物主角體驗劇中情境、喚起共鳴,增進學習效應。

南港幼兒園家長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曾有不舒服的被觸碰經驗,因此特別注重孩子的身體教育,也會擔心孩子因為重視朋友,如果面對到熟識加害人,可能不知道怎麼拒絕或表達自己的不舒服。衛福部這次發表的影片搭配口訣唱跳,能幫助孩子體驗劇中情境、喚起共鳴,並建立身體自主的概念,也能連結到拒絕、逃跑、向可信任的大人求助等行動。

*學齡前性侵害防治「三個我認識」的安全防線:

1、 「我認識身體紅綠燈!」讓幼童認知身體紅燈區表示任何人都不能隨意觸碰,黃燈區為親近的人經過你的同意可以觸碰,綠燈區則為普通朋友可以禮貌觸碰。

2、「我認識別人的身體也有紅綠燈!」提醒要尊重他人身體自主權 ,碰觸他人時,記得先問過別人,取得同意。

3、 「我認識你!但我可以拒絕、逃跑、趕快求助。」強調遭遇不當碰觸,讓你感到不舒服時,應該要拒絕、逃跑、並向可以信任的大人,像是媽媽、老師求助!切勿因認識對方而不敢反應。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身障者「無法戴口罩」遭連續開罰 求政府宣導卻僅臉書轉貼

2022-10-12 21:0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早在去年五月底,國家人權委員會就發新聞稿,籲請相關單位重視身心障礙者因疫情導致服務被中斷、就醫需求被忽略,生存及安全都受威脅。迄今,衛福部連一份身心障礙者就醫指引都沒擬出來,更別說診所無障礙、幫助民眾了解部分障礙者無法戴口罩、教導障礙者使用快篩。

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說,不論是就醫、戴口罩、打疫苗、受教育,就連只是想要出門走走,身心障礙家庭這兩年多可說是來吃盡苦頭。聽到「超前部署」就覺得荒謬,實情是「好像我們不存在,障礙者只能自求多福。」

周淑菁表示,部分身心障礙兒童無法戴口罩,例如因認知問題,只戴幾秒就扯下,有些是無法控制嘴部肌肉,會導致造成口罩濕潤、無法透氣,如果肺功能不佳或呼吸微弱,長時間配戴口罩很容易呼吸困難或缺氧。

身障童盟去年在粉專製作宣導圖文,介紹無法戴口罩的特殊族群,許多家庭都希望指揮中心積極宣導,也很希望圖文被衛福部認可,可以印出來、掛在身上,幫助民眾了解苦衷。周淑菁便詢問衛福部,能否協請指揮中心來宣傳,也探詢能否授權身障童盟在貼紙或小卡印上衛福部的Logo,結果指揮中心僅以「疾病管制署-1922防疫達人」臉書轉貼,就沒下文了。

周淑菁說,身心障礙者是重症高風險群,卻難以出門打疫苗,照顧障礙者的家人一開始也不在疫苗接種優先對象之列,結果照顧者每天都心驚膽跳,擔心自己要是染疫,將導致家人身陷險境。這些問題都在去年想盡辦法透過立委陳情,才好不容易解決一部分。

教育現場也有很多令家長心寒的現實。周淑菁表示,許多學校為了省助理費,平常都歡迎家長陪讀特教生,疫情後便把家長都趕走,要家長自費篩檢陰性才能入校,否則孩子教育品質就會堪慮,這也是向教育部陳情之後,教育部才開始將這些費用編入預算。動輒停課也導致許多在學校復健的孩子中斷治療,家長只能請假在家陪孩子,不但家庭收入減少,孩子狀況也退步。

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表示,很多真的無法戴口罩的障礙者一直被連續開罰,非常冤枉。其實有些身心障者可以被教會戴口罩、自行用快篩,只要有適當的教材和足夠的教育訓練時間,但這些都是民間團體自己想辦法在做。

「診所無障礙是最迫切的,」洪心平表示,診所大多缺乏無障礙設施,長期導致身心障礙者被排除在基層醫療之外,被迫要去大醫院人擠人,或是只能在診所外的騎樓看診,這不但違法,也無法兼顧病人隱私。

洪心平說,衛福部年底若要公布身心障礙者相關指引,希望不是一張「看到一個洞才補一個洞」的指引,而是把整個就醫流程都設想好。更重要的是,應完整評估障礙者的特殊性,支持障礙者也能將防疫融入自己的生活,這樣的指引才有實質意義。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去年接獲民間團體陳情後,已經放寬疫苗接種對象,也已經轉貼相關資訊,協助社會宣導,只是當時相關陳情內容並未提到希望授權使用logo。

此外,「身心障礙族群大型傳染病(COVID-19)因應指引」已完成「草案」的撰擬,也已送到行政院,身心障者權益推動小組委員及公共衛生專家剛完成審查,專家的修正意見還在作業中。莊人祥說,為求前後一致性,還需要一些時間修改,預估今年底可能可以公佈。


獨/家人陪病就不能用呼吸器! 重度身障確診者當場嚇哭

2022-10-12 09:59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BA.5小波疫情還在高原,流感等其他秋冬呼吸道傳染病正在興起,許多大醫院急診都爆滿,連一般人要住院都一床難求,需要人照顧的身心障礙者要是確診需住院,更是弱勢中的弱勢。

上周三有一位重度肢障、吃飯如廁都要協助、晚上睡覺必須使用呼吸器的19歲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病友,在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當場嚇哭。因為醫院堅持,他只能從「住成人專責病房但家人不得陪病照顧」和「住兒童專責病房但不能用呼吸器」這兩個選項當中選一個,但沒解釋非這樣做不可的理由,還對病人說「你要自己獨立。」

接到家屬求救電話的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說,SMA病人連感冒都非常容易引起肺炎,所以醫院不敢放他走,卻也遲遲無法收住院。病人在急診隔離室苦苦待了三天,家屬竭盡所能與醫院協調,都不被採納,最後病人自願離院,只能祈禱回家病情不會惡化。

根據指揮中心訂定之「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專責病房僅容許必要的工作人員進入,但若病人有特殊照護需求,醫院得依實務狀況訂定相關配套措施與協助機制,提供病人照護。另陪病人員應全程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感染管制措施。

衛福部醫事司最新統計(至10月11日下午2時40分)兒童及成人專責空床率,分別是40.6%、48.6%,兒童及成人專責加護空床率則分別有59.4%、22.9%。既然指揮中心規定容許有條件陪病,空床也應該還很多,為何醫院如此堅持?

原來問題出在三個地方。首先,就算有成人專責空床,如果床是在「多人病房」,很可能就不容許陪病。再者,兒童專責加護空床率看似很高,但這是全國總和數據,部分地區或醫院的兒童專責病床,可能已滿到一床不剩。第三,身心障礙者常需要用呼吸器,醫院考量氣流逸散有感染風險,障礙者只能久候,因為每間醫院的專責單人房或專責加護病床都是寥寥可數。

馬偕兒童醫院院長許錦城表示,中央要求兒童醫院要開出5床兒童專責,3床兒童專責加護,馬偕兒童醫院已經加倍開設,共有10床兒童專責、3床兒童專責加護,但最近仍很容易滿床,可能是因為小孩疫苗覆蓋率沒有大人高。馬偕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這10床兒童專責是2床一間,共5間病房,上周好幾天都全滿,因兒童需要照顧,容許家屬陪病,但是不能使用呼吸器。

紀鑫表示,需要使用呼吸器的病人,不能住多人專責病房,因為呼吸器有氣流逸散,會把病毒吹出去,增加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只能安排住單人的專責加護病床,但這種床數更少,只有3床。紀鑫為難地說,許多罕病病友一出生就在馬偕看診,醫院一定責無旁貸、力求妥善照顧,只是最近床位調度很吃緊,不只是新冠肺炎,還有好多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的孩子,病床都滿滿的。

周淑菁表示,呼吸器對於很多罕病或身心障礙者來說,都是必要的維生設備,上述規定導致醫院專責加護病房動輒爆滿, 也讓障礙者等床難如登天,等於是「用他的障礙去阻止他應得的服務」,明顯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今年8月國際專家審查CRPD時就發現,台灣政府擬定這麼多因應疫情的指引,卻沒有一個與保障身心障礙者及其照顧者權利相關,「這算超前部署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身心障礙族群大型傳染病(COVID-19)因應指引」已完成「草案」的撰擬,也已送到行政院,身心障者權益推動小組委員及公共衛生專家剛完成審查,專家的修正意見還在作業中,為求前後一致性,還需要一些時間修改,預估今年底可能可以公布。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牙醫內戰/學生家長喊冤求解 衛福部:訓練品質不妥協


立院今年5月通過醫師法修正案及7項附帶決議,未來國外牙醫系畢業生一率得通過學歷甄試,才能承認學歷,但可望以偏鄉服務等條件換取增加國外實習名額,目標在4年內讓等待中的400多人實習完畢。修法結果將牙醫界分裂為兩派,本土牙醫批評此決議是為權貴開後門,將拖垮醫療品質;學生家長則喊冤道,是排隊制度不合理,把人卡在半空,應幫助學子回台貢獻所學,在考場和職場公平競爭。

一名家長說,孩子有能力考上國內知名國立大學,但對相關科系沒有興趣,想出國學習牙醫,站在家長立場當然會支持,但出國當時真的不知道每年回國實習名額這麼少,排序這麼難。畢業生回國要先參加第一階段國考,以此分數排序,前50名當年就可實習,第51名就是隔年排序第1位,以此類推。這位家長推算,等到他的孩子畢業那年,就算就考第1名,還要等十幾年 甚至二十年,才能輪得到他實習。

這名家長表示,送孩子出國前也打電話問過教育部和衛福部,相關單位都回覆說回國不需考學歷甄試,也沒人告知有實習人數限制,去了之後才發現被「卡在半空中」。如果早知道有50人門檻,回來也不一定能考照,就不會出國,寧願去重考班。

家長說,他孩子出國唸牙醫,唸的是全世界前500名的大學,每屆只有3分之1到一半學生可以畢業,嚴格程度不輸台灣。畢業生可考歐盟或英國的牙醫師執照,也能留在國外開業,但想回國服務卻障礙重重。就算願意到本地牙醫都不願去的偏鄉服務,仍被說是「走後門的權貴子弟」、「人生失敗組」,身為家長,實在無法忍受孩子受到這種污衊。

這名家長說,很多畢業生已經在國外實習過,回國不需再實習,只是需要「適應訓練」。若能放寬實習單位的條件限制、開放國外畢業生自行申請實習單位,就能讓國外畢業生都順利實習完畢、進入第二階段國考,與所有人一起公平競爭當年度的牙醫師執照。

衛生福利部口腔健康司副司長賴向華表示,可以體會各方都希望維護自己的權益,衛福部的立場不是贊成或反對,而是站在國家的立場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第一步就是要搜集研議政策所需的數據,例如畢業生人數。可確定考過第一階段國考、正等待實習的人數大約是400多人,但出國讀牙醫的實際人數就比較難掌握,因為很多都不是邦交國,還在透過駐外單位盤點中。

有關實習單位,賴向華說,衛福部會與學校、牙醫教育團體、各地公會、專科醫學會討論,以確認國內的實際訓練量能,但為維持我國牙醫訓練的教學品質,實習單位的條件不會放寬,這部分無法妥協。至於以去偏鄉服務換增加實習容額,賴向華表示,這部分不能只考量提高醫病比,重點在盤點地方需求的實質內涵,才能提供當地所需的專業服務。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彥廷表示,目前國內實習量能很難容納更多實習生,如果衛福部評估國人高齡化或醫療資源不均,還有擴充牙醫人力的必要,就應該要有配套,不能影響到本國畢業生的權益。他強調,要擴充專業人力,也應該要針對國人健康需求還沒有滿足的部分,進行教育訓練的補強,而不是跳躍式的忽然增加人數,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面對年輕牙醫師盛傳,全聯會為幫助高層子女返國繼承家業而遊說立委,陳彥廷強調,「沒有這種事。」他說,全聯會不會因為誰是「官二代、牙二代」而有不同的標準,一切都是就事論事、就理論理,從來沒有為了這個議題去遊說立委。

牙醫內戰/修法加速國外畢業生實習 本土牙醫激烈反彈

 牙醫的生活品質及收入穩定,國內大學錄取分數逐年上升,也有許多學生去波蘭、西班牙等國讀牙醫系,畢業返台不需經學歷甄試,只要排隊實習、完成兩階段國考,就能成為牙醫。但由於實習容額每年僅50人、粗估已出國者可能近2000人,較晚回國的學生恐得排隊40年才能實習;但無需學歷甄試即可參加實習及考試,參加國考的外國畢業生人數近5年已激增78%,也已衝擊國內畢業生考照和就業。

為解決上述問題,今年5月3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醫師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及7項附帶決議,國外入學許可在112年1月1日之後的牙醫系學生,回國一率得考過學歷甄試,才能參加實習和國考,但為了加速國外畢業生完成實習,考慮以至偏鄉服務2年等條件,換取提高國外畢業生的實習容額,目標在4年內讓等待中的400多名國外畢業生實習完畢。

修法結果一出,在國內牙醫部掀起前所未有的世代內戰。全台8大牙醫系所、校友會、地方公會紛紛發表反對聲明,強調應嚴守50人容額,否則將拖垮國內專業訓練量能。牙醫師及大學教授串連籌組「本土小牙醫聯盟」,緊追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立委蔣萬安等北市市長候選人,要求表態。出身牙醫的陳時中也因不願鬆口支持維持50人容額,遭受參選以來最嚴厲的醫界砲火攻擊。

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林元敏表示,台灣年輕牙醫治療技術是世界頂尖,大學入學門檻高,錄取分數甚至高於醫學系,要讀6年,考過一階國考也通過實習,才能畢業並考第二階段國考。出國念牙醫系多數只要讀5年,入學門檻低,留學代辦業者廣告宣稱用Skype面試即可,主要門檻在於經濟能力,因每年學費加上生活費,起碼要100到200萬。

林元敏估計,已回台排隊和將回台的國外牙醫系學生粗估有2000人,家長大部分都是牙醫,很高比例是牙醫界高層,例如公會會長、全聯會幹部。為了讓孩子順利回國、繼承家業,高層人士遊說立委通過這次附帶決議,立委可能也誤以為這些人能代表整個牙醫界,殊不知各縣市公會調查結果顯示,95%牙醫師都反對這次附帶決議。

「這次很多年輕醫師對陳時中非常失望,因為他一句話都不願意講。」林元敏說,本土小牙醫希望爭取各界人士表態支持維持50個實習名額、不施壓行政單位執行附帶決議。蔣萬安公開表示支持,陳時中只說他也反對附帶決議,但不肯鬆口支持維持現有容額,簡直是「連演都不願意演了。」

一位牙醫臨床教師表示,臨床老師除了自己要看病人,還要訓練學生,學生不只是還沒考照的實習牙醫學生,還有具執照的新進牙醫師、受專科醫師訓練的中的牙醫師。以目前國內的訓練量能,負擔本國實習生沒有問題,每年多50個外國畢業生,就很緊繃了。如果四年內得把外國畢業生全部趕鴨子上架,教學品質會很差,實習將淪只是「過個水」,就算都通過了,也很可能是無效的訓練。

「出國前就知道國內實習名額有限、等待大排長龍,還是決定要去,就要願賭服輸。」台大牙醫中區校友會會長黃映錡表示,2010年衛生署公告國外牙醫畢業生實習容額為30名,2014年起增為50名,之後每年都是50名。診所牙醫劉晁銘說,執行附帶決議將擠壓到國內學子的學習空間,導致整體訓練品質及民眾醫療品質下降。牙醫師暴增也會衍生過度治療、惡性競爭等問題,對國人健康絕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