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1歲以下配方奶禁網購家長苦 食藥署將研議是否開放

2022-09-29 12:5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現在網購方便,較重的食品可送到家,不用自己去店舖搬,不過,一歲以下配方奶粉不開放網購,需要嬰兒奶粉的家庭只能奔走採買。此外,各廠牌奶粉成分等基本資訊,只有進入食藥署網站層層搜尋才能查到,家長難以使用,最後只能到社群網站打聽。長期諸多不便,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9月1日有人提案「政府應開放1歲以下配方奶可經由製造商或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之婦幼用品官網進行網購」,目前已有1321人附議。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與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今特別為此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在禁止配方奶廣告與促銷的前提下,仍應該放網購,給予生養子女的家庭多點支持和便利。食藥署說,將開始徵詢各界意見,若有共識要修正,應是不需修法,就能在禁止促銷和廣告的前提下開放。

王婉諭表示,她前兩胎都是全親餵到一歲,第三胎雙胞胎因為母乳不夠,有以配方奶協助,要帶四個孩子出門買奶粉,真的是非常辛苦。現在生育年齡升高、乳癌有40%發生在50歲以下,身邊也有朋友生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接受乳癌的治療,無法補餵母乳,藥局的奶粉品項不全、貨源不足,常常要跑很多家才能買到。直接向廠商買,通常只有「箱購」選項,如果不確定孩子是否適合、經濟沒那麼寬裕,也不可能一次買一箱。

黃淑英表示,歐、美、日、韓都禁止配方奶促銷廣告,但都允許網購,因為各國母乳哺育政策早已從「費盡心思鼓勵女性餵母乳」轉為「給予願意餵母乳的女性最大的支持」。台灣因執著提高純母乳哺育率的數字,「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廣告及促銷管理辦法」第3條原本允許登載奶粉成分、價格等基本資訊,在2014年修法時都被視為「廣告」,修法後就不允許揭露。

「政府是不是不太尊重女性自主?是覺得女人太笨,不用知道這麼多?連足以讓消費者做出自主選擇的資訊都不給?」黃淑英表示,網購已經這麼發達,配方奶卻沒有網路資訊,必須靠打聽、去實體通路一家家比價,消費者反而更容易被誘導和誤導。反觀以分享為名的推廣影片、店舖人員的推銷行為,這些真正的廣告行銷行為,政府還是管不到。

「立法和政策不能只看到希望推動的方向,而忽視部分人的權益。」王婉諭說,她支持禁止配方奶廣告,但網路不能揭露資訊、不能網購,是否已經過度延伸了「廣告」的範疇?配方奶沒有網路資訊、不能網購,已增添許多家庭養育孩子的辛苦,希望給予願意生孩子的爸媽更多支持,省去舟車勞頓,換取更多親子之間的親密時光。

食藥署企劃及科技管理組組長許朝凱表示,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都需要經過食藥署的查驗登記、取得許可才能販售。現有135項產品,食藥署網站都可查詢成分,查詢便利性不夠,會進行檢討。在持續禁止廣告行銷的前提下,是否要開放網購,將開始徵詢各界意見。若各界意見都傾向開放,就會開會,研議如何定義欲禁止之廣告行銷範疇,應該是不需修法。


食藥署「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許可資料查詢」網站:

 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BabyFood.aspx?nodeID=291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員工控馬偕「3苛政」擋出國 院方回應

2022-09-29 16:02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入境3+4規定已放寬,免隔離的0+7新制也進入倒數2周,醫護人員也期盼能出國解悶,但部分醫院嚴格的內規令人卻步。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日昨公布馬偕醫院員工投訴,該院日前預告,就算全國政策改0+7,該院沒有要改,現行規定有三大嚴苛之處。

首先要2個月前提出申請並經院長同意;再者,返台3+4前3天隔離要用自己的假、後4天要每天自費PCR才能回去上班。最後,返台7天內不得進入手術室、血液腫瘤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化療單位,上述科部人員等於要多請7天假,才能出國。

馬偕醫院今發出聲明,強調都是基於保護病人及工作人員的前提下作出決議,同仁出國雖需報醫院同意,但從來沒有申請後不同意的情況發生。對此,工會表示,院方回應避重就輕,醫護人員假期本就非常稀少,如果規定返國後還得繼續用「自假」隔離,則等同禁絕了醫護出國的可能。

「擅自訂定比中央嚴格的規定,限制員工遷徙自由,法源何在?」工會表示,目前境外歸國者染疫的風險,並沒有高於國內,馬偕醫院卻強制要求員工自假延長隔離、自掏腰包每日進行高價PCR採檢,員工等於被剝了好多層皮。指揮中心規定雖不嚴格,但完全下放給醫院自我管理,也等於默許了醫院有專斷的空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服組長羅一鈞今重申,0+7上路後,醫護人員出國回來也一樣是0+7,沒有額外隔離,快篩陰性就能外出。至於返回醫療工作,還要視醫院單位屬性而定,但也不會要求醫護回國0+7期間不能上班,原則仍是「以篩代隔」,讓醫護人員可以回去工作,不會造成醫療量能衝擊跟影響。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獨/玉里醫院遭控把人當畜生關 中央:作法有超出指引

2022-09-28 15:03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有部立玉里醫院住民等相關人員投訴,院方長期實施比中央更嚴格的隔離規定至今,連員工因家屬確診而被隔離,員工所照顧的院民也得全關進寢室隔離。多人寢室無衛浴廁所,隔離期間只能在眾目睽睽下共用便盆椅,吃飯也在旁邊。另有員工表示,頻繁隔離導致照護工作大增,人力不足以頻繁巡查各房,增加安全死角,今年有確診住民於房內吞食撕碎尿布等異物而噎死,發現時已來不及搶救。

玉里醫院院長王作仁表示,住民隔離期間照護不打折,這名住民平常就有吞食異物的問題,發現時立即急救,憾未救回,家屬也諒解。至於院民隔離規定,王作仁表示,都依照指揮中心最新頒布的「醫院因應院內發生COVID-19確定病例之應變處置建議」辦理,隔離期間若需離房如廁,會有工作人員去帶,只有確診虛弱者才會給便盆椅並由工作人員協助如廁,但可能有同寢室友也去使用。

根據8月29日公布之最新版「醫院因應院內發生COVID-19確定病例之應變處置建議」,院內發生病例並不包括「員工家屬確診但員工未確診」之情況,此情境下病人也不符合密切接觸者定義,頂多是「排除密切接觸者外的風險對象」。若風險對象是病人,新版處置建議未要求隔離,無症狀可繼續照常治療,有症狀者採檢陰性即可依照標準防護繼續照顧。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看起這部份的確超出指揮中心的指引。由於部立玉里醫院有精神科病人長照的特殊性,會再請疾管署區管中心、花蓮衛生局、感控專家,到醫院進行輔導。病家或員工如對具體事件有疑義,可向縣市衛生局進線提供,由衛生局進一步協處。

王作仁表示,因住民與工作人員就像家人一樣親密互動,病人平均年齡超過60歲,也有80、90歲,為了避免大量感染導致重症死亡,不得不採取保護措施。當員工有家屬確診時,若評估該員工與院民有較高接觸風險,就算該員沒有確診,仍會即時請住民就地在寢室隔離,但隔離期間該給的治療和照顧都不中斷,工作人員都會著防護裝備進到個別房間內服務。

不過,一名資深工作人員表示,住民雖大多有思覺失調診斷,但多是治療多年、病情穩定,送醫機制也運作順暢,但疫情後,只要說為了防疫,什麼事都可以無限上綱,太可怕了。他心痛地說,住民在這裡比受刑人還要悲慘,伙食很差、動不動就像畜生一樣被關,「在這裡這麼久,從來沒有發生過這麼嚴重的事情,我很希望能說出來。」

「這不是生活,是折磨。」一位院民表示,疫情期間動輒被關,自己已經被關好幾次,都要關傻了。有次5、6個人關在同一間房,只能共用一張便盆椅,很髒,沒人想用。當時一直拜託工作人員開門讓人去廁所,求不到,只能在便盆椅大便。吃飯也在房間裡聞著臭味吃,覺得自己好像被養在籠子裡的動物一樣,超級痛苦。

另一名工作人員說,玉里醫院有五個院區,每個院區的人力資源不一,有些分院原本人力就很吃緊。病人頻繁隔離期間,工作量大增,個別病房就會成為死角,悲劇發生的原因不是個別員工的錯誤,而是整個醫院的政策。

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獨/增購4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 50到64歲接種率最堪憂

2022-09-25 13:40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社區流感疫情蠢蠢欲動,專家提醒連年「免疫負債」很可能讓今年成為「流感大年」。疾病管制署也不敢輕忽,8月31日再次開標進行第二次採購,9月7日公告得標結果,確定以開口合約增購最多40萬劑四價流感疫苗,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採購量最多可達670萬劑,為近4年最高採購量。

增購理由主要有四。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首先是觀察到南半球2022年流感疫情比前幾年嚴峻,再者是最近邊境開放、國內專家學者提醒今年底流感和新冠可能同時流行,可能讓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的接種意願提升,因此決定加購流感疫苗。

2019年公費四價流感疫苗採購數量為608萬560劑(含中央及地方代購),2020年657萬2630劑,2021年632萬8250劑,今年開口合約若買到滿,一共會買670萬5190劑,為近4年最高採購量。莊人祥說,今年加購的有20萬為開口合約,若無這20萬需求,最後也可能只買650萬劑。

疾管署今年第一次採購630萬劑四價流感疫苗,分屬於三家公司。包括國光生技約327萬劑,賽諾菲約190萬劑;東洋得標約113萬劑;第二次採購為30萬賽諾菲(7080萬元)、10萬劑國光(2400萬元) 。莊人祥表示,增購40萬劑疫苗係以開口式合約採購,最低採購量20萬劑,另20萬劑則視實際需求數量請廠商供貨。

雖然疫苗愈買愈多,但民眾接種流感疫苗的意識不見得有提升。根據歷年統計,在疫情第一年(2020年)65歲以上長者和機構對象的流感疫苗接種率雖然上升到52.6%,但隔年就降到45.8%。50到64歲更明顯,疫情前(2018年)接種率就只有18%,疫情第一年(2020年)升高到19.2%,但隔年(2021年)接種率就驟減至13.4%,為近5年新低。

「可能大家都在賭吧,要看到有流感重症死亡,才會感覺生命受到威脅、要來打疫苗。」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今年流感疫苗的詢問度低,自費接種預約也非常冷清,雖然理論上今年非常可能流感大流行,但因為已兩年沒流行,加上現在仍強制戴口罩,民眾對於流感的意識真的不高。

「大家這兩年一直在打新冠疫苗,可能打到心理上已經有點『疫苗麻痺症候群』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除了新冠病毒,社區還有流感、腺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正在流行,加上個人防護也比較沒那麼嚴謹,最近醫院急診和診所的非新冠病人數量都在增加,已經逐漸恢復疫情前的就醫情況。

吳昌騰表示,林口長庚急診都有一百多名發燒小孩,待床病人也不少,一般病床都很吃緊。醫院病床基本上分成紅黃綠三區,紅區給新冠確診,都持續有病人入住,黃區是疑似,綠區是給非新冠病人,紅區和綠區基本上都吃緊,專責和一般床位的調度上,或許還要靈活一點。

吳昌騰表示,小孩、共病多的成年人,共同感染會比較麻煩。BA.5主要侵犯上呼吸道,近兩年兒童免疫系統練習接受病毒衝擊的機會變少,累積的能力不夠,如果同時感染新冠和其他病毒細菌,擔心有些孩子病情會特別嚴重,需要密切觀察。至於年長者或共病多的成年人,因為原本的疾病用藥就比較複雜,如果同時感染多種病原,治療也會比較麻煩。

吳昌騰提醒家長,現在氣溫起伏變化大,個人防護還是不能鬆懈,特別是如果要去人多的地方;他也建議疾管署或許可以開始推出一些衛教影片,提醒大家,別忘了秋冬還有許多常見的病毒需要注意。林應然則提醒,今年流感疫情會如何,真的很難講,最好不要等到有重症死亡案例,才想到要打疫苗,有症狀時也要記得善用新冠家用快篩,可以幫助醫師及早鑑別診斷。

獨/你出國他們好羨慕 疾管署全員禁出國到明年3月

2022-09-25 14:35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邊境嚴管2年多,10月13日起終於要實施入境免隔離的0+7方案,許多人已迫不及待開始規畫出國行程。不過,此情此景看在疾病管制署全署員工眼裡,是格外心酸,因為他們從2020年2月就開始被禁止出國,連探親奔喪都是今年9月中以後才准去,而且這份禁令卻將延續到明年3月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證實有此禁令。莊人祥表示,新冠疫情2019年底爆發,2020年1月成立指揮中心,並於2月27日提升到一級開設,疾管署因主司傳染病防治,為核心團隊,所以2020年2月就開始實施內部同仁禁止出國令。

莊人祥說,隨著疫情變化,近期邊境逐步放寬,防疫策略需要「快速及滾動式的調整」。疾管署身為防疫主責機關,防疫工作量能有維持的必要,所以維持展緩出國規定,包括社會性訪問及旅遊,都要暫緩。

不過,莊人祥說,為了兼顧「探親和人倫需求」已於9月16日放寬探視、親屬重病探視或奔喪等需求,放寬措施也會試辦至明年3月底,也會隨時視疫情變化及防治措施滾動檢討調整。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邊境鬆綁下一步?專家建議:只通報重症不強制戴口罩

2022-09-21 19:55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嚴管已久的邊境檢疫措施,近期有望放寬到0+7免隔離,有人滿心期待,也有人擔心,會不會還沒準備好?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國外疫情對台灣已影響不大,早就該開放,該擔心的是,選舉前應將新冠肺炎的傳染病分類「降級」,僅需通報重症,也要宣布將強制性的防疫規定改成建議,例如不再強制戴口罩。

施文儀表示,國外疫情對台灣已影響不大,他和許多專家都認為邊境早該開了,沒有特別需要準備什麼,頂多就是「準備錢」,因為可以出國去玩了。他認為台灣可以自信一點,既然疫苗和藥物都已準備好,加上社會大眾已經建立良好的防疫習慣、對於疫苗的正確觀念,現在只要繼續保護好重症高危險群,其他事情不必那麼擔憂。

施文儀提醒,現在該擔心的不是開放邊境,是選舉,指揮中心勢必要在選舉之前,將新冠肺炎的傳染病類別降級,只要通報重症即可。否則,到時一定會有許多人被隔離而無法投票,也會有許多投票場所發生群聚事件,如果還是照現在的規定,會衍生許多麻煩和爭議。

「下一步就是傳染病降級、將強制性的規定改為建議,包括戴口罩。」施文儀表示,世界各國現階段都是幫助老百姓恢復正常生活,防疫重點都放在「預防重症和死亡」,輕症和無症狀早就不用通報,自己視狀況在家休息幾天即可。呼籲政府應將目前以「強制」為主的規定,改為以「建議」為主,像是戴口罩,應建議在什麼樣的場所要戴,讓民眾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忍受程度來調整。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流感大年到!醫籲公布雙重感染指引 指揮中心:不需要

2022-09-19 18:3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截至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在2個月內從2萬1571多人次增加到3萬4325人次,增幅達6成。實驗室分離的流感病毒數數量也在3周內增為10倍,從9株增加到89株,其中9成都是A型流感病毒。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證實,近期分離的流感病毒僅培養出兩株,都是A型流感病毒當中的H3N2。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今提醒,台灣前兩年因邊境嚴管、境內防疫,流感已連續兩年處於「免疫負債」。台灣流感一般是11月才報到,但最近疫情監視資料顯示,有「提前報到」跡象,這正是「流感大年」的特徵,強烈暗示今年流感疫情可能幅度不小。

以同樣經歷兩年免疫負債的澳洲為例,開放國境並放鬆防疫措施之後,今年澳洲流感疫情來得早、衝得快,病例數已達到21萬人,超過過去五年平均值。

黃立民預估,10月邊境檢疫措施放鬆為0+7之後,台灣很可能就會跟其他國家一樣,面臨「流感大年」的考驗,即今年流感季很可能會有15到20%人口會得到流感,規模高達300到400萬人。流感大年加上新冠疫情尚在,可能帶來很大的社會成本和醫療負擔,所以「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都要打」是非常重要的。

黃立民提醒,要是沒打流感或新冠疫苗,又同時得到新冠肺炎和流感,疾病嚴重度將加重30%。一旦重症,病人肺部狀況會很不好,很可能需要住加護病房,多種抗病毒藥物、類固醇之間可能有交互作用,治療更棘手。

黃立民建議,指揮中心可參考實證研議並公布「同時感染流感和新冠」的臨床處置指引。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經與防疫醫師討論,目前針對兩種疾病都有個別治療的藥物,不需要有特別的指引。

如果今年流感季的主流株是突變最快、重症死亡率最高的H3N2,黃立民建議,高危險群應優先接種細胞流感疫苗。

他指出,感染症頂尖期刊《美國感染症醫學會期刊》刊登之美國大型研究證實,細胞流感疫苗的保護力比雞胚胎流感疫苗高36.2%。英國疫苗接種與免疫聯合委員會也已針對2022和2023年流感季,公開建議18到65歲民眾優先選擇施打細胞流感疫苗,以預防傳染力強、死亡率較高之H3N2病毒株。

今年疾管署共採購63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包括國光生技327.5萬劑,賽諾菲190萬劑,台灣東洋113萬劑,其中台灣東洋疫苗為細胞流感疫苗。台灣東洋董事長林全今宣布與中華奧會合作,挺選手防疫,由東洋提供1000劑細胞流感疫苗給體育界,期與奧會攜手照顧選手健康。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流感再起/新冠+流感易重症 醫:速診斷爭取治療時效

2022-09-18 23:04 聯合報邱宜君、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

秋冬流感疫情已蠢蠢欲動,基層醫師擔心,若同時感染新冠和流感,重症風險加劇,但兩者症狀雷同度太高,民眾可能誤以為是新冠,沒想到要驗流感,因此錯失治療良機。急診醫師說,流感和新冠肺炎可一起治療,但重點仍在及早診斷。現有檢驗儀器能同時驗A型流感、B型流感、新冠肺炎,建議相關部門支持醫療院所應用於重症高危險群的鑑別診斷,爭取治療時效。

「若同時染上新冠加上流感,重症風險加劇。」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流感與新冠都是肺部發炎的疾病,但大多數醫師診斷時,不一定會想到病患可能同時染上兩種病毒;民眾可能將流感誤會成新冠肺炎,因此不會想到要驗流感。如果給流感病患新冠的治療,不但無法見效,在重症高風險群,更可能攔不住其病況步入險境。

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流感和新冠肺炎各有疫苗、抗病毒藥可用,同時感染也能一起治療,但最麻煩的部分仍在「如何及早鑑別診斷?」醫師應提高危機意識,相關部門也應善用檢驗工具,發展有效策略,才能因應流感和新冠病人多而混雜的秋冬。

李建璋舉例說,現在大醫院都有一次就能驗A流、B流、新冠的檢驗儀器,當急診遇到症狀比較嚴重的疑似個案,就會一次驗三個。醫檢師全聯會常務監事、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說,大醫院的檢驗實驗室也都有儀器,一次就能檢驗21種呼吸道致病原,包括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

雖然有多功能檢驗儀器,但使用上有限制。李建璋說,檢驗儀器雖可一次驗三種病毒,但目前只有給付驗新冠病毒的部分。面對即將來臨的流感季,建議健保署或疾管署應以給付支持醫療院所將此技術用於重症高風險群,加速鑑別診斷流感和新冠肺炎,以爭取治療時效。

高智雄表示,一次可驗21種病原的檢驗較昂貴,為避免浮濫檢驗,目前只有給付X光看到有肺炎、疑似重症的病人有健保給付。若症狀較輕的病人想知道自己是否染上流感病毒,則可自費做「流感病毒抗原快篩」,費用大約是兩百到四百元,一般人都可以接受。

林應然提醒,雖然同時感染新冠與流感的機率並不大,但仍應小心防範。建議醫師診斷時,「流感」與「新冠」不要太快就互相排除,可以同時驗兩種快篩,預防疏漏。最好是流感、新冠可以一起快篩,「戳一次鼻子就可以用兩個試紙檢驗」,惟目前流感尚無家用快篩。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建議,民眾若出現類流感症狀,可在家先做新冠快篩,若為陰性,看診時再向醫師表明,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流感快篩。若民眾希望在家就能自行篩流感,就要看生產快篩的廠商,能否盡速將家用版流感快篩申請送至食藥署進行審查。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超額死亡死因比例反轉 8月逾7成都不是死於新冠

2022-09-14 14:2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已有57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9475人死於新冠肺炎。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公布最新超額死亡統計,今年6月超額死亡率43%,7、8月以依序降低至24%、21%,整體死亡數在減少。但這3個月來,超額死亡中「新冠死亡」佔比走降,「非新冠死亡」走升,已從6比4、一半一半,到8月反轉為3比7,即新冠死亡僅貢獻超額死亡的3成,另外7成的超額死亡都是死於其他原因。

陳秀熙根據疫情發生前五年的平均死亡人數,考量人口老化等多重因素後,推估今年不同月份的預期死亡人數。將今年實際死亡人數與預期死亡人數相減,可算出今年各月份的「超額死亡率」。

結果顯示,今年6月超額死亡率43%,其中新冠死因占比62%,非新冠死因占比38%;7月超額死亡率24%,新冠死因和非新冠死因占比分別為52%、48%,非新冠部分已顯著上升。到了8月,超額死亡率是21%,非新冠死因占比增為72%,新冠死因占比只剩下28%。

陳秀熙表示,死因比例的反轉,是醫療量能和照護方向需要調整的訊號。如果新冠肺炎中重症的醫療量能還充足,就要趕快調整一些回來照顧非新冠的病人。確診的隔離規定也或許應再放寬,解決醫療機構人力短缺和調度的問題。

陳秀熙說,雖然台灣的疫情高峰都會晚其他國家大約1.5個月,現在世界各國應對疫情的思維,已經從大流行轉變為地方流行,關注重點已從確診數目,轉換到預防重症死亡。這也呼應到他最近一再分析和提醒的,基礎劑和追加劑疫苗的加強推動,不但有助於預防重症死亡,也能保存醫療量能,以免排擠其他疾病的照護。

陳秀熙過去也曾多次提醒,台灣應該要開始思考,如何將境內現行的大流行防疫策略,慢慢過渡到地方流行的防疫策略,如此一來,邊境也才能逐漸跟上世界各國解封的趨勢。

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無論是醫療人力短缺、前陣子非新冠的延誤就醫導致現在死亡增加,都是非新冠超額死亡比例增加的可能原因,也需要經過實際資料的分析,才能證實。掌握最完整資料的政府部門,是否應更積極探討超額死亡原因?黃立民說,沒錯,不過這次疫情台灣就是比較缺乏各種現象的原因分析,動作都會比較慢一點。

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誰是瘋子?民團:政治人物根本不在乎因「瘋」受苦之人

2022-09-13 22:06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前部長、民進黨台北市市長候選人陳時中不滿被指擋疫苗,昨怒稱「我是瘋子嗎?」今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藉此反諷衛福部,限縮清冠一號公費「就是瘋子。」精神公益組織及當事人團體說,把「瘋子」掛在嘴邊罵人的政治人物,是否忘台灣一年上百萬人因精神疾患就醫,患者平常飽受污名和歧視,疫情期間遭受各種雙標待遇,政治人物不關心這些事,還以病罵人,非常不妥。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發布的「2021年世界心理健康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2019年有280萬人因精神疾病就醫,比前一年增加了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12%。

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金林表示,由此可見,精神疾患並不少見,也沒有任何一個人類社群可以免於精神疾病的發生,疾病都會有狀況比較不好的時候,但不應該因為一個人曾經有這樣的狀態,就認為他低人一等。

「特別用這個詞彙來罵人,就是百分之百的歧視和污名。金林表示,很不希望看到人們用這樣的名詞互相攻擊,因為這背後代表認同「一個人一旦被界定為瘋子或精障患者,就是低人一等、應該受人唾罵。」公眾人物應該要慎思,不應該去強化這樣的價值觀。

台灣精神受苦者群聚會發起人李昀說,瘋子這個詞有很多意義,但多半都是用來罵人行為怪異、人品不好等;拿這個詞罵人,通常也不在乎那些因「瘋」飽受痛苦的人,也不願意去檢視這兩年來打著防疫之名,對精神障礙者的各種差別對待。

李昀舉例說,對於社區精神障礙者來說非常重要的「關懷訪視員」,在疫情吃緊時都被抓去打疫調電話。疫情中醫院人力不足,精神病房首當其衝,為了管理方便,禁止病人出房門散步,也不能與其他病室的人互動,每天只能與同病室的四到六個人大眼瞪小眼。慢性病房禁止探視和外出,病人已兩年無法與家人團聚過節。三級警戒期間暫停庇護工場復健,幾個月下來,病人都退化很多。

即便是社會大眾已對群聚感染見怪不怪的現在,身心障礙的日間服務單位,還在以「防疫考量」將精神障礙者拒於門外。

金林說,原本精神障礙者每天都會去這些地方,在那裡戴著口罩做些活動,就像上班族天天去辦公室一樣,今年7、8月起卻要求病友必須一周快篩兩次,否則禁止入內,完全沒考慮到障礙者及其家屬操作快篩的能力、接受度等問題。如果障礙者無法自行快篩,就要求服務單位的工作人員負責篩,也讓工作人員多了染疫風險。

「為什麼上班族不用這樣篩、餐廳脫口罩內用也不用篩,但精神障礙者就要被這樣要求?」金林說,而且如果精障者不願意接受這要求,他的權利就要被剝奪,等於是「用他的障礙去阻止他應得的服務」,很明顯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是以慈善為名的歧視。

李昀提醒,審查CRPD的國際專家已作出建議,台灣應確保各種障別的身心障礙者都能夠獲得有關防疫的相關資訊,也應將身心障礙問題納入防疫措施及相關計畫的主流。

立法院即將開議,精神衛生法第16、17條修法草案有關精障者代表可參與「諮詢會」,希望修法結果能確實發揮提案討論、參與決策的實質作用,「讓瘋子來告訴你真正的瘋子是怎麼回事,而不是消費和嘲笑而已。」

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衛福部官員周末輪流幫陳時中拉票? 兩個前署長這樣說

2022-09-11 19:2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民進黨北市市長候選人、衛生福利部前部長陳時中7月18日星期一上午在部長交接典禮拜票,下午的指揮官交接儀式流程也很像選舉造勢會。8月7日星期日陳時中出席急診醫學會晚宴,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陪同逐桌拍照;8月14日星期日出席藥師公會會員大會,衛福部政務次長王必勝陪同逐桌寒暄;今天中醫師後援會成立,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親自到場致詞,表達支持。

現任衛福部最高階官員周末輪流幫前部長選舉拉票,是否違反行政中立原則?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表示,新一波疫情再起,衛福部官員應多花時間心力在防疫;不務正業去輔選,恐怕不是民眾期望看到的。

「會投他的就是會投他,」葉金川說,民眾不會因為這些官員的行為,而有不一樣選擇。衛生署的傳統是「業務」和「政治」要很嚴格劃分,現在的衛生福利部是如何,他就不知道了。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說,醫藥專業相關公協會的教育水準高、社會影響力大,都是執政者希望拉攏的對象,當然會想透過官員去影響民間團體,通常是私下運作。現在看到蔡政府幾乎天天都在動員,這動員有沒有效?那就不一定了。

楊志良說,官員也有自己的信仰和認同,如果不是上班時間,任何人皆可表達自己的信念,但若佔用上班時間就不一樣,事務官這麼做有違法之虞,政務官雖不違法,也不適合這麼做。

楊志良舉例說,之前他擔任衛生署政務副署長、詹啟賢擔任衛生署署長時,是國民黨執政,有位當時疾管局的事務官,在上班時間去阿扁造勢場合喊「凍蒜」。這事導致詹啟賢面臨極大壓力,最後就請該事務官寫一篇悔過書,作為交代。

要是長官周末常常有活動,不能不配合,怎麼辦?楊志良說,如果是這樣,其實就等於一個禮拜七天都在辦公,一般人都會非常不喜歡這樣。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為何年輕人對老人沒好感?最新研究揭改善世代衝突契機

2022-09-10 22:10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老人是珍寶還是負擔?」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比較台、中、韓、日、新的青壯年對老年人態度差異。台灣青壯年認為60歲以上長者「使用過多政治經濟資源」的平均分數最高;台灣和中國青壯年普遍對長者「又愛又恨」,生活控制感較低、社會經濟劣勢的年輕人,對年長者更缺乏好感。

「未富先老」是亞洲國家普遍問題,生活控制感指的是對內在情緒、思考、生活與外在環境掌握能力,後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少子化趨勢難擋,財富分配不均,加劇年齡歧視和世代衝突。台大教授陳端容表示,要增進世代和諧,建議思考方向應包括提高年輕人生活控制感、脫離社會經濟劣勢,同時透過教育促進多元價值觀。

根據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發表於「台灣衛誌」的研究顯示,台灣青壯年認為60歲以上長者「使用過多政治經濟資源」的平均分數最高,超越中國和南韓。此外,台灣和中國青壯年都對長者明顯有「又愛又恨」的複雜情緒,又以生活控制感較低、社會經濟劣勢的年輕人,對年長者較缺乏好感。

教授陳端容表示,要增進世代和諧,建議思考方向應包括提高年輕人生活控制感、脫離社會經濟劣勢,同時透過教育促進多元價值觀。

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與學生,以「世界價值觀調查」第六波資料之「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及「對老人有好感」兩面向,比較台灣、中國、南韓、日本、新加坡之青壯年對於老年人態度的差異,台灣共一二二七名十八到八十五歲國民接受訪問。

結果發現,台灣青壯年「認為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得分平均值最高,中國居次,其次依序為新加坡、南韓、日本。受華人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家對老年人較有好感,中國最高,新加坡居次,其次依序為台灣、南韓、日本。

分析顯示,生活控制感較高、重視社會規範及合群的價值觀的台灣年輕人,對老年人較有好感,也比較不會認為老年人使用過多政經資源。

陳端容表示,研究顯示中國與台灣的青壯年似乎對長者有「又愛又恨」的情節,這受到青壯年「生活控制感」及「價值觀」影響甚大。「社經劣勢」雖不會增加台灣青壯年對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的想法,但卻有的很高機率會影響青壯年對長者的好感。

陳端容表示,讓青壯年對自身發展、安全自主等切身議題「具有控制感」,更是社會政策要著力的地方。

「年輕人此時此刻過得好,對未來有希望感,就不會怪罪老年人。」諮商心理師林萃芬鼓勵年輕人多看自己的優勢、積極為自己創造機會,當未來擁有更多可能性、覺得有希望,相對剝奪感就不會這麼重。

此研究在其他國家的重要發現,也帶來可能舒緩世代衝突的著力點。跨國整體樣本顯示,相較於女性,男性對於老年人較有好感;相較於未婚者,已婚者對老年人較無好感。

在南韓,相較於未婚的青壯年,離婚及分居、喪偶者更傾向認同「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在新加坡,相較於四十五到六十四歲壯年,十八至卅歲青年較不認同 「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推測可能是因青年尚未經歷過嚴重代間資源衝突,壯年則正面臨與老年世代的權力爭奪。


●青壯年認為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排名: 

(影響因素:自評社經劣勢、生活控制感較低、偏向個人主義成就的價值觀、教育程度較低)

第一名:台灣

第二名:中國

第三名:新加坡

第四名:南韓

第五名:日本

●青壯年對老年人好感排名

(影響因素:自評社經較不劣勢、生活控制感較高、偏向重視社會規範及合群價值觀)

第一名:中國

第二名:新加坡

第三名:台灣

第四名:日本

第五名:南韓

資料來源/「老人是珍寶或是負擔?亞洲青壯世代對老年人的態度」台灣衛誌第41卷第3期,2022年

整理製表/記者邱宜君

2022年9月7日 星期三

獨/學者點出邊境3+4已不合邏輯 籲指揮官別蕭規曹隨

2022-09-07 13:16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9月12日起從邦交國入境可免簽,但仍需要3+4檢疫,學者認為台灣防疫作為已流於「形式主義」。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黃韻如日前撰文表示,當本土每日確診人數,已經跟境外差不多,甚至更高的時候,旅客在台灣被傳染的機率還更高,邊境管制的邏輯在哪裡?她說,現在指揮官沒有政治包袱,應勇於根據科學調整防疫,不需蕭規曹隨。

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黃教授說的沒錯,美國和歐洲國家幾乎都已走完BA.4、BA.5疫情波段,亞洲和大洋洲國家也在走下坡,反觀台灣疫情再起較晚,則正處於疫情上升階段,估9月中旬每日個案數可能達到4.2萬人。

陳秀熙說,台灣境外解封要跟國際接軌,得從「境內防疫轉為地方流行思維」做起。讓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使用都流感化,才有可能同步開放邊境。

黃韻如指出,過去台灣以防疫之名,用邊境管制和入境檢疫的手段,限縮人民的自由,就「風險比例」的考量,還說得過去。現在國際疫情趨勢已經大不同,以新加坡為例,近7日平均確診人數是不到2千人,但台灣近7日平均是3萬多人,顯示從新加坡入境台灣的旅客「在台灣被傳染的機率比待在新加坡還高」,卻被規定入境要進入3+4隔離檢疫期,不知道這當中的防疫邏輯在哪裡。

黃韻如說,在高確診率社區,無限制地人擠人、逛夜市、進行室內大型群聚活動,得到病毒的風險,有比從世界各地搭乘航空器落地入境來得低嗎?現在的指揮官應該沒有政治包袱了,呼籲指揮官,勇敢地就「科學的邏輯與證據」,來調整防疫政策,不需要蕭規曹隨。

陳秀熙也認同黃韻如對國際疫情及邊境趨勢的觀察。陳秀熙說,境外解封是國際趨勢,估計日本也將於10月全面開放邊境,台灣確實應與國際接軌。但台灣不能只開放邊境,境內防疫卻還停留在大流行思維的嚴格措施。

「年底可用的BA.5雙價次世代疫苗,應該就是最後一個階段的疫苗了。」陳秀熙說,不只防疫思惟,疫苗研發也會走向地方流感化疫苗的模式,「防疫措施地方流行化」一定要同步進行,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運用,都應流感化,才有可能同步開放邊境。

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獨/高端報告證實保護力優?專家:重點都沒講、問題多

2022-09-05 21:55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高端疫苗去年7月19日通過EUA後,理論上應於一年後公布保護效益報告,時限已過但遲未公布,外界批評聲浪不斷。高端今終於在官網公布「有關高端新冠疫苗保護效益評估報告之說明」於公司官網。兩位國內專家都認為報告沒寫到重點、問題很多,但礙於批評高端恐面臨輿論攻擊,專家發表意見時都語帶保留,壓力不小。

高端研究對象為2.1萬名醫院員工,其中3672人在今年4到7月中Omicron流行期間確診。高端將這2.1萬人接種的疫苗組合分類,分析四種組合。第一到第三個分析組合顯示,前兩劑打其他疫苗、第三劑打高端,突破感染風險與其他三劑接種組合沒有顯著差異。第四個分析組合比較打0劑高端、1劑高端、2劑高端、3劑高端,這四組的突破性感染風險也沒有統計學差異。

「很多資訊沒有揭露,無法解讀;如果硬要就現有資訊去做任何解讀,很容易都會變成過度解讀。」一名不願具名的感染症權威專家指出,疫苗保護效益的重點,是高端疫苗預防感染、預防重症、預防死亡的保護力數字和區間各是多少?高端跟哪種疫苗一樣好?

專家說,高端今天公布的報告,完全沒有揭露這些重點,也沒有結論,只是陳述間接的現象,不知道要說明什麼,外界也無法解讀。

「這份報告是刊登在一個不需要經過同儕審查的雜誌,不是在正式的學術期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研究如果做得很嚴謹完整,都沒有問題,就會投稿到國際上正式的學術期刊,經過專家審查的考驗才會刊出,這樣也才能確認其研究結果具有公信力。

黃高彬舉例說,這份研究只有追蹤三個月,得到結果是突破感染風險沒差,若投稿到正式學術期刊,專家審查時很可能會認為追蹤時間不夠、不同意這個結論。

黃高彬表示,相較於mRNA疫苗半衰期短,保護力只能維持三到六個月,次單位蛋白疫苗的優勢理論上是保護力延續時間較長,最具代表性的次單位蛋白疫苗就是B型肝炎疫苗,接種三劑之後,保護力可以延續20幾年。

高端報告中的第四個分析組合,沒有寫明各組人數,僅寫道,把所有人分為沒打高端、打一劑高端、兩劑高端、三劑高端,彼此之間雖然有看到「點估計值」的小差異,卻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黃高彬說,這是比較奇怪的地方。建議高端可投稿正式學術期刊,經過專家審查的考驗,報告會更具有公信力。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過敏致命2/全身過敏救命針有望納健保 過敏急救三重點

 2022-09-03 23:0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每年約新發生1700例全身型過敏反應,若未能立即注射腎上腺素,致死率高達1%。面對醫界呼籲將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表示,8月已收到廠商提案,現已進入新藥收載前的必要程序。至於是否比照AED,要求特定場所納入常備急救物資,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醫學會可發文提供效益評估等資料,後續將研議。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廠商8月提案申請將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納入健保給付,現在要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排專家諮詢會議,這段約需三個月。接下來看諮詢會議決議如何,是否需請廠商補件,最後再由共同擬定會議做出最後決定。

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他有個姪女在美國讀幼兒園,上學第一天老師就要所有孩子努力記住幾位同學「不能吃的東西」。現在有嚴重食物過敏的孩子愈來愈多,一間幼兒園就可能高達三分之一,老師和校護都要學會使用自動注射器,會過敏的孩子大都有隨身攜帶自動注射器,這就是高所得國家目前共同的特色。希望台灣順利推動納入給付,同時也要積極辦理教育訓練,讓大人小孩都懂得善用工具。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科教授姚宗杰表示,全身型過敏反應發生時,要記得「急救三件事」。首先要叫119,就算短暫休息後感覺改善,仍建議就醫觀察,因有時候會出現第二波全身過敏反應。第二件事就是要趕快注射腎上腺素。第三是要讓患者平躺或坐下,不要站立。因為站姿會加劇低血壓,導致死亡率增加,所以若患者為嬰孩或小孩,要記得抱橫的。

姚宗杰表示,確定狀況都穩定後,建議應找過敏免疫專科醫師,讓醫師確定診斷,並協助找出誘發因子或過敏原,學習「衛教三件事」,以利後續預防。

首先,病人要學會趨吉避凶,避免接觸過敏原。第二,如果很難避開,就要學習注意警訊症狀,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第三,就是要學會急救方法。送醫都需要時間,但不馬上救恐有生命危險,所以醫師都會建議病人隨身帶著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要注意效期,也要學會使用它。

過敏致命1/全身型過敏黃金救援僅30分 籲廣布救命針點

2022-09-03 23:01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一名9歲小孩因氣喘到診所做減敏治療,某次療程打完針出現全身型過敏反應(Anaphylaxis),沒幾分鐘就呼吸困難、躁動、失去意識,被緊急送到醫學中心急診室時已經陷入昏迷,瞳孔放大。緊急插管後送到兒童加護病房,醫療團隊傾全力照顧,仍在16天後因併發敗血性休克而死亡。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科教授姚宗杰表示,全身型過敏反應發作時,症狀來得又快又急,有時只是皮膚出疹、粘膜腫脹、腹痛腹瀉嘔吐,較不危及生命,但也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心律不整、低血壓、休克,無論成人兒童都可能致命,死亡率約1至1.4%,從發病到呼吸心臟衰竭,黃金救援時間只有短短5到30分鐘,對病人或醫師都是猝不及防的恐怖經驗。

姚宗杰說,曾經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病患,都應該隨身準備救命針「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Epipen)」,以便即 自救。只要從大腿外側打進肌肉,可快速擴張氣管、收縮血管,幫助病人暢通呼吸道、提高血壓,有大約13.8%病人發作後需要打兩支。有打和沒打,到了醫院可能就是「急診觀察後回家」和「入住加護病房」的天壤之別。

不過,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並無健保給付,一支要4000到5000元,不好買,買到效期還可能只有一年。姚宗杰建議,希望健保納入給付,或比照AED方式佈建於高風險場域,「畢竟人命關天,應考慮別讓病人全自費。」

姚宗杰指出,全身型過敏反應不罕見,歐美推估終生盛行率達0.5至2%,男性比女性風險高,常見誘因包括藥物,約占5成、食物約三成、蟲螫毒液和不明原因各一成。他分析2001到2013年健保數據發現,台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7.3,發生率逐年增加,每年以5%速度成長,很快可追上歐美。

「兒童發生率增加最快,以每年9%的速度成長,主要來自於食物過敏的增加。」姚宗杰說,至於長者,70歲以上全身性過敏反應超過一半需要住院,住院者有一半得住到加護病房,有心血管共病者嚴重度也會增加。

姚宗杰估算,台灣每年約新發生1700例全身型過敏反應,致死率1%換算就是17條人命。若健保給付一人一支4000元的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等於花760萬就能挽救17條人命,還省去後續重症照護的費用。另外,也希望衛福部考慮像布建AED一樣,依法請教育部買給學校,並要求養蜂場、登山隊、一定規模的公共場所都要將之納入基本常備急救物資。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獨/徵小模特?家長奉送孩子照片個資 保護司疾呼危險

2022-09-01 12:38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近日某經營兒童嬰兒用品的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舉辦小模特公開選拔,規則是要求家長於公開貼文留言區提供孩子近期照片,註明小名、身高、體重,選擇方便拍攝的縣市,如有孩子臉書/粉專/IG更好,選中就能免費拍攝高規格精修照片。

廠商特別強調,請家長直接留言、不要私訊,理由是「廠商直接挑、廠商可看到更多照片」;留言熱絡也可增加臉書觸及率。滾雪球宣傳策略奏效,短短3天內就累積有2000多則留言,上千名家長前仆後繼奉送孩子照片和基本資料,有的甚至還註明出生年月日。

上千則奉送個資的留言中,有少數留言善意提醒活動潛藏侵害兒童權利的隱憂,小編高調反嗆「爸媽都有權發布自己小孩照片權利吧!看不慣就封鎖粉絲團就好了啊,想幫小孩留紀念有什麼問題嗎?真的很正義魔人」。

殊不知,這個活動連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都看不下去,她除了親自留言提醒家長,也希望媒體協助報導,提醒家長:很多性剝削一開始看起來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狐狸尾巴都在後面」,絕對要提高警覺。

張秀鴛說,目前臉書看來「暫時沒有違法行為」,因為沒有看到裸露、性剝削。但要提醒家長,無論是私訊給廠商或公開貼在留言區,都很危險,因為不知道目的是否單純、後續如何利用。從過去案例看到,很多性剝削一開始都是看來正常的商業行為,不會明白說要裸照,而是用漸進的方式,狐狸尾巴都在後面。

張秀鴛指出,剛開始平淡無奇,一個很正常拍攝,家長會很注意,但後續發生的事情,往往都是在「平靜海面下的波濤洶湧」,現在根本不知道後續會出什麼招。比方說,說拍一張上半身裸露沒關係、要小孩做些有點奇怪的動作。家長可能隱隱不安,又因為一些誘因和條件,很煎熬「要不要相信他」。

這樣的活動舉辦方式,對孩子和家長也很沒保障。張秀鴛也說,正常的平面媒體公司要徵選模特兒,應該要以律師公證等具法律效力保障的正當方式去進行,不會是這種方式。

有其他擔心的家長指出,活動辦法這麼簡略,是不是騙個資?選中才談細節,選中私下敲模特,不額外公布名單,誰知道來聯絡的是不是真的廠商?粉絲團每則貼文都在徵求模特,是不是某些廠商想找連車馬費都不用給的免費小孩模特的管道?家長接受選拔規則,提供照片之後,就等於授權廠商使用嗎?有沒有簽肖像權使用合約?

就算廠商沒問題,網路世界的有心人士也很多。張秀鴛說,從孩子的照片、個資,還有家長的帳號,當中就能汲取非常多資訊。過去許多兒童權利公約相關的文章都提醒過,兒童照片和影片可能會被非法利用、重製,可能是被拿去戀童癖的網站跟社團分享。知道孩子讀什麼學校、常出沒的地方,也可能讓有心人士有機會在現實中接觸到小孩,甚至對孩子下手,做出不好的事情。

「家長真的要提高警覺,不要想當星爸星媽想昏頭,自己直接開門讓人進來。」張秀鴛說,現在衛福部沒有法律介入的空間,也不能要貼文移除下架,臉書也無法檢舉,所以她也著急地在下方留言,請家長注意個資,注意拍攝目的是否單純,務必慎重。

兒福聯盟政策中心資深主任李宏文表示,家長都希望孩子受肯定,有心人士利用此心態,隱藏不利於孩子的目的、鑽法令的漏洞。如擔任模特兒是勞務工作,勞基法規定15歲以下勞務需事先向地方勞工局申請許可。廠商以贈送照片取代酬勞,迴避勞動主管機關的監督,恐構成勞務剝削。

李宏文表示,對特殊癖好者來說,有時候不需裸露的照片就足以他們幻想,仍具有一定市場;近年因加疫情影響,人們上網時間變長,各國或跨國的兒少網路性剝削、誘拐、詐騙,都翻了不只一倍,台灣亟需師法國際,成立跨部會兒少網路安全專責單位,才能預防孩子成為被害人。

你說的維生素D跟我說的不一樣?專家詳解三種維生素D

2022-09-01 20:04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日前國衛院發表研究指出,因疾病需要長期攝取醫師處方「活性維生素D3」年長者有較高失智風險。醫界疑問四起,民眾更是納悶,過去許多專家和實證研究都說補充維生素D對健康有多重好處,現在全都推翻了嗎?並非如此,多位專家提醒,「維生素D」這個詞並不精確,應該先核對到底是哪一種維生素D,以免討論無法交集。

專職血液透析的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一般民眾可以買得到的維他命D,正式名稱是「膽促鈣醇」,進到身體裡面之後被代謝成「骨化二醇」,然後以此型態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當中。常被討論到的「維生素D缺乏」,就是在討論抽血檢驗「骨化二醇」濃度的結果,因為它半衰期長,抽血可檢測,可作為維生素D在體內庫存的指標。

王介立指出,「骨化二醇」是非活化的維生素D,經過腎臟轉化才會變成「骨化三醇」。人工合成的骨化三醇,就是這次國衛院研究對象所服用的藥品,俗稱「活性維生素D3」,可直接作用於細胞受體。

藥品型態的骨化三醇,劑量是人體自然含量千倍以上,用來治療透析患者常見的低血鈣和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國外仿單所列適應症即是如此,也就是說,骨化三醇並不是用來治療「維生素D缺乏」。

到底是些對象需要服用「活性維生素D3」?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日前受訪指出,副甲狀腺功能異常、低血鈣患者才需要服用活化型D3。

醫學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攝取鈣1200毫克,維生素D800至1000個國際單位,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患者或已發生脆弱性骨折患者,除補充鈣和D,也應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需注意的是,以上建議要補充的D,都是非活化型「膽促鈣醇」,不是活性維生素D3(骨化三醇)。」

「民眾買得到的,都是非活性的維生素D,屬於營養補充劑,不是藥品。」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說,國衛院的研究對象是服藥病人,必須經過醫師開立處方,用藥目的是治療疾病;不需要服用這個藥物的一般人,看到此研究結果,不用太驚慌。

但陳珮蓉也提醒,即使是營養補充劑也不能濫用, 體內缺乏或攝取不足才需考慮服用,只是依照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確實很容易會缺乏維生素D。

「維生素D最主要的來源,是日曬後身體自行合成。」陳珮蓉表示,但現在可遮陽的騎樓很普遍,人們上班時間早出晚歸,常是開車或搭車,幾乎都沒曬到太陽;隨著年紀漸長,身體的吸收率、合成率本來就會下降,要是又身體衰弱、住在不方便出門的老公寓,日曬機會又更少了,很可能就會缺乏維生素D。雖然吃高脂肪的魚類、蛋黃、內臟、魚肝油等也能補充維生素D,但很多人也盡量不吃或少吃這些食物。

「單一營養補充劑應確定體內缺乏再吃,吃了之後也要去測量體內濃度,確認是否真的有效補充。」陳珮蓉建議,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最好經過醫師和營養師評估,抽血加驗維生素D濃度大約自費900到1000元,如果數值不足,建議有積極作為,包括多曬太陽、攝取營養補充劑,經過一段時間再測量是否有進步。

高齡社會,失智比率增加,陳珮蓉提醒,失智症原因很複雜,目前實證研究證實,與預防失智有較強關連的因子,包括社交、健康飲食(例如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麥得飲食),運動,這些不但能預防失智,對於心血管疾病、中風也有預防效果。要是上述都沒有做到,吃再多保健食品、單一營養補充劑,都是沒有用的。


●維他命D有三種

維他命D:一般民眾可買得到,正式名稱「膽促鈣醇」,進到體內被代謝成「骨化二醇」,屬於營養補充劑。

骨化二醇:體內以此型態儲存在肝臟或脂肪,常被討論的「維生素D缺乏」,就是抽血檢驗骨化二醇濃度的結果。

活性維生素D3:「骨化二醇」是非活化維生素D,經腎臟轉化成「骨化三醇」,可直接與細胞受體結合。人工合成的骨化三醇,即此次國衛院研究對象所服用的藥品,處方用於透析患者低血鈣和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並非治療維生素D缺乏症。

諮詢/腎臟科醫師王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