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疫情邁向第三年/看不到終點 第一線不敢想像疫情再來

 2021-12-31 23:3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一波波再起,絲毫沒有結束跡象。病房護理師、第一線急診醫師、醫檢師透露,疫情使醫療體系長久累積的問題雪上加霜,「本土疫情若再來?」讓人連想都不敢想。以下是第一線醫護的心聲: 

急診科醫師、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

為了防疫,醫療工作的流程和品質要求都更多,有很多額外的非臨床業務要處理。例如為了避免院內感染,陪病要先採檢才能放行,有些民眾不能理解,會認為是醫院要藉機賺錢,就不太願意配合,醫護人員要花很多時間心力去解釋國家政策,勸導和管理的成本增加,對於第一線來說壓力不小。

疫情也帶來一些好的改變,首先是本土疫情後,輕症就衝急診的人明顯變少,一直到第四季才又有點故態復萌。再者是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累積,疫苗接種普及,下半年工作心情有比較輕鬆,沒有上半年那麼焦慮。疫苗接種後可以名正言順休一天假,雖然是無薪假,但這對於平常請個病假都很難的醫療人員來說,也是視若珍寶。

本土疫情爆發但醫療量能還沒整備好那段時間,很多醫護人員都在短時間內經歷大量的天人交戰時刻,多少都留下精神創傷,但都沒有被好好處理,醫療勞動長期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如果一直擱置不理,以後再遇到更大挑戰勾起創傷,很可能就無法繼續這份工作。

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秘書長陳韋錡:

本土疫情爆發後,住院病人和陪病者都要做PCR,還有院外委託的檢體,這些都要兩小時內完成報告,以縮短病人等待時間。再加上原本例行的檢驗、急診的檢驗,工作負擔很重,但醫院也沒有增聘人力。為了完成工作,我們常常回不了家、睡在醫院,披星戴月工作十七個小時以上,但若PCR報告出慢了,就會被檢討,真的是有苦難言。

疫情讓各部門更了解檢驗工作,政府補助五百萬讓我們得到高通量的PCR檢驗儀器,衛福部也有準備醫檢師的獎勵金。不過工會調查發現,醫檢師竟然都還沒領到五月的獎勵金,甚至有半數醫檢師沒有被醫院造冊。檢驗技術再先進,醫檢師都承擔著感染風險,低薪加上獎勵金的差別待遇,很難吸引年輕人投入。

北部區域醫院心臟內科病房林護理師:

醫院開設專責病房時,我們病房混雜收治三到五個科別的病人,全部病情都很嚴重,才會在疫情期間不得不住院。面對完全陌生的科別,醫院沒有派人來教我們,我們就打電話去問別的病房同事、上網看影片,想辦法自學,每天都很害怕出錯。那兩、三個月,我每天工時動輒高達十四個小時,出門上班前吃第一餐,下班回家才吃到第二餐。

疫情時有錢也請不到看護,看到很多年紀大的家屬來顧病人,我們不敢期待他們幫得上忙,所以換尿布、翻身這些也是我們做。疫情後還多了「管理家屬」這項工作,要面對家屬對採檢規定的抗拒和憤怒,壓力很大。有時病人臨終,依當時規定只能一人陪病,其他家屬就對著護理站咆哮,我們就靜靜被罵,讓他們宣洩情緒。

有些同事已轉職,我也一直想要離職。你問我,如果明年本土疫情再來,有沒有信心會比上次更好?我只能說,當然會擔心,但根本不敢再想下去。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獨/衛福部預告診所無障礙規範草案 僅規範新設診所

2021-12-26 13: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12月20日預告修正診所設置標準,新增「友善設施」規定,明年新制上路後設立的診所,無論通道寬度、坡道斜度、廁所空間、櫃檯高度等,都要符合無障礙規定。身障團體雖樂見制度進步,卻仍憂心新設診所畢竟是少數,即便身障者先查詢衛福部公布的無障礙診所,仍會面臨連門口斜坡都上不去的窘境,希望政府積極輔導有條件改建的診所,逐步符合新制。

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指出,之前北市只有診所可以接種莫德納疫苗,有身障朋友先查詢衛福部公布的無障礙診所,專程到了現場才發現,診所門口斜坡坡度竟然高達45度角,輪椅根本上不去,只好拜託醫生護士出來,在人來人往的騎樓幫他接種疫苗。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根據監察院2019年進行調查的結果,全國診所通道有無障礙設施的比率僅35%,廁所有無障礙者僅26%;如果單看某些高齡化嚴重的縣市,例如彰化縣,廁所和通道有無障礙的診所比例更低,只有3到4%。

既有的診所不但無障礙比例低,少數有無障礙的,很多也做不到位。林雅惠表示,衛福部網站和健保快易通App都有公布一些無障礙診所名單供民眾查詢,實際查詢並使用會發現,許多號稱無障礙的診所,其設施並不符合通用設計原則,也沒有考量障礙者的使用經驗,導致許多身障者滿懷期待到了現場,才發現根本無法使使用。

林雅惠指出,全台灣有1萬多間診所,西醫診所每年只增加大約100家左右,如果只要求新設置的診所符合無障礙,既有的診所都不去要求,這將遠遠趕不上正在走向超高齡化的台灣社會所需。醫改會呼籲,政府大力推動分級醫療之際,也應該要積極協助全國1萬多家診所更加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兩大重點包括,以通用設計的標準去檢視設施,也要廣納障礙者的使用經驗。

基層醫療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身障團體的要求很合理也沒有錯,醫界和診所都很希望所有人就醫都能夠暢行無阻,但也希望能夠體諒有些診所要改變硬體結構,真的有很大的困難,例如寸土寸金的都會區,承租不到太大的空間,改建需要取得房東的同意等等。

林應然說,硬體上的困難,診所都會透過軟體、人力來彌補,例如醫護人員直接把輪椅抬進來、藥師也會走出高高的櫃檯來給予藥事服務,絕對都努力盡量滿足病人的需求,不會拒絕就醫,希望民眾也能看到診所的用心。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爲獎勵醫療機構設置無障礙就醫環境,衛福部今年度爭取特別預算進行獎補助,每家最高獎勵上限30萬元,目前正在審核當中。現階段政策目標為「先求有、再求好」,希望這次草案能順利上路,進一步的規劃才有望討論出更明確進程。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獨/為何要兩層手套?專家解析P3實驗室眉角、連個性都要挑

2021-12-13 23: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前助理染疫,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初步報告調查結果,發現不只這名確診助理,還有其他實驗室人員穿脫防護裝備過程不符合規定,三人在實驗室疑似未穿鞋套,還在中控室換鞋;個案遭咬傷時也沒依規定戴雙層手套,未在生物安全櫃中操作小鼠。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副主任黃瓊瑰表示,防護不全、順序不對、操作地點也不對,實在匪夷所思。

以兩層手套的規定來說,黃瓊瑰表示,在P3實驗室一定要全程戴兩層手套,如果接觸過生物安全櫃裡面的東西,就要換掉外層手套,才能去拿安全櫃以外的東西。脫掉防護衣的時候也是,要先脫跳外層手套,卸除其他防護,最後再把內層手套丟掉。如果個案只戴一層手套,生物安全櫃以外區域污染的風險就會提高。

至於鞋套,黃瓊瑰表示,防護衣有包住腳、未包腳兩種,如果是後者,一定要穿鞋套,否則就會把病毒踩到乾淨區、甚至是實驗室外面。從中研院的報告來看,不確定他們在中控室換鞋子是何情境,但理論上中控室是乾淨區,不可以有髒鞋子踩進去。

這名助理從其他單位調動過來,在P2實驗室待了三個月,就到P3實驗室實戰,期間曾經與主管發生不愉快事件,兩個月後離職。黃瓊瑰分析,上述資訊顯示,這名助理的能力應還不足以在P3實驗室工作,個性可能也不適合。

「做高風險的實驗,最怕過度自信的人格,」黃瓊瑰表示,林口長庚P3實驗室的新進人員,都要經過半年以上的觀察,先在P2操作一年以上,確定可以恰當操作流感等一般病毒。另外,進P3的人需要對於規範及標準流程有較高的服從性,如果觀察到過度自信或有不照SOP做事的性格,有經驗的主管就會知道要避免安排在P3的職務。

黃瓊瑰表示,P3實驗室的設備、動線、流程,都要通過中央主管機關的審核,才能啟用,但光有這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流程要落實、動作要精熟、心態要時時刻刻保持小心謹慎,還要每年接受再教育以及嚴格考核。

黃瓊瑰以林口長庚P3實驗室工作人員為例,除了每年都必須滿足一定上課時數,還必須通過實戰考試,從十幾種情境中隨機抽考,沒有人能事先知道會抽到哪一題。例如標準穿脫流程、會在防護衣上噴灑螢光標記,如果卸除裝備後,發現不該污染的地方例如手上,竟然有螢光反應,就算失敗、不通過。

意外事件處理也會考。例如,不小心在安全櫃裡面打翻病毒,該如何動作;離心管破裂導致病毒在離心機裡散開怎麼辦。如果考不過就要補考到過為止,否則就不能進實驗室。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獨/醫院超前部署防Omicron 重症醫提醒三點注意

 2021-12-12 21: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Omicron變異株叩關台灣,昨天確認出現三例境外移入病例,醫界如何超前部署? 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病房主任夏紹軒表示,Omicron重症率還不明朗,至少有三點要注意。首先,重症者病毒量高,台灣負壓加護病房不足,亦未引進高規格防護裝備如正壓防護衣。再者,分艙分流照護模式不夠有效率,耗費大量人力時間。最後是拼命多做事、不在乎過勞的醫界職場文化,院內感染風險令人憂心。

夏紹軒表示,社區流行發生時,分艙分流的醫療人力必須用得更精,要勇於嘗試不同的服務模式,來幫助專業人員盡量少幾次穿脫隔離衣、少進幾次隔離病房,以減少隔離風險,並節省大把寶貴時間。比如使用視訊查房、運用可在病房外遠端監控並調整病人呼吸器參數的面板、可在病房外病人調整輸液幫浦流速的設備等。

夏紹軒指出,醫院要改變職場文化,醫護人員「沒上班就不要去醫院」才是對的,畢竟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病人。過去疫情嚴峻時,已經看到許多急診、加護病房醫護人員壓力明顯增高,發生焦慮、情緒不穩、睡眠出問題、容易疲倦、易怒、憤世嫉俗等症狀。

「根本沒有人關心這些醫療人員的心理狀態」,夏紹軒說,有些人可能稍微有病識感,會懂得自行調整、對外求援;很多人根本沒有時間力氣去思考或感受,繼續硬撐可能導致出錯率增加,直到有天整個人崩掉、倒下去為止。

在幼兒染疫部分,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苡靜今於兒童急診醫學會年會表示,Delta病毒出現後,確診兒童比例開始上升,這波Omicron疫情在南非也看到5歲以下確診比例激增的現象。美國資料顯示,未接種疫苗青少年住院比例顯著高於有接種者,住院兒童有一到兩成需要加護病房。台灣若爆發社區流行,感染人數上升,確診兒童也會變多,原本不充裕的兒童醫療及重症資源,勢必更緊繃。

此外,各國發現,若為避免傳播而長期停止實體上課,兒童心理健康將受到重大衝擊,又以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孩子最慘,整體社會的家暴及兒虐發生率也會隨之上升。


獨/重症童每天哭十幾小時 醫籲放寬家長探病規定

2021-12-12 17:2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Omicron變異株席捲全球,兒童病例明顯增加。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舉行年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任夏紹軒坦言,台灣對兒童疫情「沒有準備好」,他更為加護病房(ICU)病童請命,直指某些醫院為了防疫,嚴重犧牲重症病童心理健康,兒童ICU禁探視、禁視訊,實在太殘忍,呼籲放寬完整接種家長陪探病規定,並考慮補助相關檢測的費用。

「小孩一張開眼睛就哭著找媽媽,整天一哭就是十幾個小時」,夏紹軒難掩心疼地說,孩子比成年仍更加需要陪伴,卻有某些醫學中心ICU對大人小孩「一視同仁」禁止探視、不准視訊,還聽過有護理人員說,最好別視訊,免得小孩對家長抱怨醫護人員。

夏紹軒表示,疫情時的末期醫療人道問題,病童也會遇到,狀況更加嚴峻,因為醫療體系長期不重視兒童醫療、習於把孩子和成年人的防疫規定一致化,ICU住院兒童被孤立到精神受創,連兒童心智科的照料都沒有。如果孩子忽然病危,家長或許只能在太平間見孩子;孩子若是死於法定傳染病,遺體很快會被火化,一面都見不到就消失於世界,家長情何以堪。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林口長庚若收治確診輕症兒童,會收治於特殊專責病房,並且讓一個大人同住,因為新冠病毒傳染力高,通常會是確診的同住家人;如果大人沒確診,在病房裡就要全套防護,相當辛苦。

即便允許陪探病,篩檢費用也是沈重負擔。夏紹軒指出,某些醫學中心規定陪病者入院前一定要做PCR,不接受快篩,陪病後每三天一次自費快篩,陪病者換人要全部重來、全部自費。現在PCR費用3500元起跳,快篩一次500到900元都有,對於需要密切陪伴的病童家屬來說,不貲為沈重負擔,盼望相關單位能考慮給予補助。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獨/MCL淋巴瘤用藥給付延長!元旦起病人可省138.6萬元

 2021-12-09 16:1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明年元旦,健保署放寬被套細胞淋巴瘤(MCL)第二線標靶藥物Ibrutinib使用規定。原本每人給付13個月,元旦起放寬至20個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表示,此藥要價不菲,每顆1922元,一天吃四顆,一個月藥費逾20萬。放寬後,估健保每年多支出6100萬元藥費,可幫助44名病人多吃七個月的藥,為每人省下138.6萬元。

根據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資料,被套細胞淋巴瘤 (Mantle cell lymphoma, MCL) 是B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種,其中85%為B淋巴球癌化而來。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MCL的復發率高於其他淋巴瘤,相較於其他較緩和的淋巴瘤,MCL的惡性度也較高。

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在B細胞發展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也與其增生異常及惡化有關,也是藥物治療的標的。柯博升表示,Ibrutinib是一種小分子的BTK抑制劑,幾年前納入給付時,只有第二期臨床試驗及部分第三期試驗資料,因此當時健保署先設定給付於第二線,每人限給付13個月。

柯博升表示,近年大型臨床試驗完成,也有各國國家真實世界數據累積,證實有助延長無疾病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張惠萍表示,這次放寬是由廠商提出申請,更新臨床試驗數據顯示,無疾病存活期中位數是25個月,真實世界使用數據大約也有22個月,綜合考量下,10月21日共擬會決定放寬到20個月。

根據12月6日最新公告上網之給付規定,明年元旦起,曾接受過一種化療或標靶治療無效,或是復發的MCL病人,經事前審查,每位病人最多可給付20個月的用藥,每天可處方四顆。

首次事前審查療程以4個月為限,之後每3個月申請一次,申請時須附上前次治療的結果評估資料。如果疾病進展或病人無法耐受副作用,則須停止使用。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疲倦、噁心、呼吸困難,少數MCL病人對ibrutinib沒有反應,或是會產生抗藥性。



實驗室染疫重演!前官員籲:宣示徹查決心並公布三件事

 2021-12-09 20: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十八年前,國防醫學院詹中校清理實驗室廢棄物時接觸SARS病毒而染煞,今又有中研院P3實驗室人員在工作場域感染新冠肺炎。SARS時的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當時行政院院長游錫堃下令徹查、要求軍方也要聽從疾管局,這次也不能因是中研院就查不下去。

特別是台灣罵中國實驗室涉嫌洩漏病毒,自己發生事故時更要公開透明。他呼籲盡快做實驗室環境採檢、事故原因分析,疾管署昆陽實驗室及各大醫院的P3實驗室人員也要接受血清抗體調查,並將上述資訊公佈出來,讓全國人民放心。

施文儀表示,台灣在詹中校事件徹底改善實驗室安全,國家級實驗室卻再次亮紅燈,必須嚴肅探究原因。現在檢驗量並不大、病例也少,中研院的角色應不是直接檢驗單位,而是特殊案件後送或研究計畫執行,是否因疫情持續已久,導致兵疲馬困,而沒有按照標準作業流程?或者人員太累?還是沒有完整訓練或不夠熟練?

施文儀表示,現在要亡羊補牢,有三件事要立即做。首先要做環境採檢,千萬不能等到環境都已經清潔消毒、現場都被破壞才採檢。另外是要徹查流程可能出錯的環節,再者也要將全國實驗室人員風險分級,並且進行病毒和血清抗體的採檢,並且向國人公布結果。

「千萬不能因為中研院就查不下去,」施文儀表示,至少中研院院長要宣示,必定好好徹查改善,不可有任何掩飾或大事化小的動作,因為實驗室最怕的就是太有自信,相信彼此專業絕不會出錯。

醫事檢驗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高智雄表示,實驗室有四個生物安全等級,各有操作規範、屏障與安全設備及設施。一級實驗室處理不會造成人類疾病者,例如血液尿液的生化檢查,二級實驗室處理會造成人類疾病者,例如肝炎病毒、大腸桿菌。三級是造成人類嚴重或潛在致命疾病者,例如新冠病毒,四級是造成人類嚴重致命疾病且無疫苗或治療方法者,例如伊波拉病毒,實驗室地點通常都是軍方機密。

高智雄表示,P2以下的實驗室是地方衛生主管機關負責每年的安全查核,至於P3以上的實驗室則由中央負責,查核也包括人員訓練資格,新進人員每年要接受八小時生物安全訓練,之後每年四小時訓驗。發生生物安全事故也要根據風險分級相關流程處理,感染新冠肺炎這種「高度危害等級實驗室意外事件」,就要24小時內所在地主管機關和疾管署處理。事故原因的調查,通常是內部自行調查,但若高度受到社會矚目或有什麼疑慮,可能由外部單位調查,目前此案看起來都有按照標準程序。

獨/醫師每月最多40例白內障手術?最快明年二月取消

2021-12-09 23:0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避免手術浮濫,健保署支付標準規定2002年起規定,醫師每月白內障手術執刀超過40例就要送事前審查,之後多次討論是否修正,都未達成共識。這項爭議將滿20年的規定,終於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今親自主持的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出現改變契機,最快明年二月就會解除40例天花板,由眼科醫學會協助研議更簡便的登錄方式及事後審查配套,以兼顧專業自律、醫療品質和病人安全。

李伯璋表示,在病人有需要、符合醫學倫理的情況下,支持開放40例之限制。經多方努力溝通並爭取明年總額預算支持,今日提案解除40例管制,終於獲得共擬會醫界與付費者代表的支持,順利通過,達成新的里程碑。

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表示,現在人口老化,相關疾病造成白內障手術需求相對增加,人們對於生活品質和視力需求也提高,希望讓病人有可近、有效的醫療服務,解除40台刀的限制的同時,醫學會也會與健保署一起把周延完整的管理配套擬定出來,目前已有許多具體的想法在討論中。

醫管組科長陳依婕表示,未來可能的方式包括,41例開始不用事前審查,但有事前登錄系統可作登錄,醫學會也會訂定事後審查等相關措施,審查的比率等細節還要討論。另外,如果是特別年輕的案例,例如55歲以下要做白內障手術,可能還是需要事前審查。

至於新制上路時間,陳依婕表示,之後還要經過預告、報衛福部核定等流程,不太可能元旦上路,但最快二月是有可能,支付標準修訂的同時,搭配的管理措施也要同步訂定好。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獨/台大某病房要求護理師回捐3成防疫津貼 還要付現

2021-12-02 13: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慰勉醫事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疫情期間辛勞付出,衛福部醫事司訂定獎勵辦法並給予獎勵津貼。台大醫院護理人員好不容易等到今年5、6月最累時期一部份的獎勵金,卻有胸腔內科病房護理主管要求「回捐三成」,要求護理學姊分組跟學妹追討「捐款」,還要領出現金、不可轉賬;另外,獎勵金發放比例疑似按照「輩份」,未依實際照顧確診的工作情形。台大醫院護理部表示,該單位已打消此意,不會要求回捐。

該病房護理師小青表示,10月底部分獎勵金撥款,主管發給單位學姊一些表格,表格上有學妹名單、個別獎勵金額、三成回捐金額等資訊,要每個學姊負責向名單上的學妹收取三成回捐,而且要領出現金繳回、不得匯款。

由於該病房已向每名護理師收過1000元公費,許多人都覺得回捐三成甚不合理,便詢問為何再多收?主管僅說是作為婚喪喜慶紅白包、吃吃喝喝等用途。詳細檢視獎勵金分配方式也發現,資深者有人領到15萬元以上,中間資歷大約是7萬、9萬多元,最資淺的僅4萬多元,與實際照顧確診者的情形有差異,但主管也說不清楚計算方式。

根據衛福部獎勵辦法,只要對照實際工作情形,獎勵金計算可以相當清楚。小青說,基本原則是給主要照顧的護理師每人每班1萬元,但臨床實務可能需要其他護理師一起幫忙,因此衛福部也已告知醫院可在申請資料載明理由,經審核通過,輔助人力也能拿到一人1萬元。

小青表示,去年衛福部給醫院的申請表單上,有當事人簽名欄,送出資料前可以確認內容再簽名,但今年簽名欄卻消失了。醫院交給衛福部的資料內容,只有醫院和衛福部兩方知道,基層醫護不知道自己拿到的獎勵金是怎麼算出來的。醫院主管階級處理方式不公開透明,只想叫大家不要吵、把問題推回基層,結果只是加重單位內部人際關係的壓力。

「這是哪家醫院?」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聞訊相當驚訝,她說,衛福部希望盡快加速發放獎勵金,但同時也要求醫院申報和發放獎勵金必須要「透明、公開」,就算文件上沒有同仁簽名欄,醫院也應該要給同仁個別確認無誤,再送交到衛福部。如果有醫護人員發現醫院作法不符合此原則,可向衛福部提出申訴,醫事司會去了解,要求醫院說明,並講清楚要如何做到透明公開。

台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林綉珠表示,去年衛福部尚未編列清潔人員獎勵金時,有些單位確實曾經回捐獎勵金,以分給清潔人員;後來衛福部獎勵範圍納入清潔人員,回捐款項都已經退還。至於今年,林綉珠證實,確實有一個單位曾有此想法,但「回捐獎勵金」並非護理部的政策,護理部認為不妥,該單位也已打消此意。

「個人津貼就是個人津貼,不該這樣統籌管理,」林綉珠表示,除非單位內部自己討論過、大家都同意;比如有些單位會認為獎勵金是屬於大家的,有共識要捐一部分給弱勢團體。至於這類款項運用的討論如何進行、各單位領多少錢,則是各別單位提出申請、由衛福部核發,護理部不會介入。

有關同仁反映申報資料未經確認就送出、獎勵金分配方式不符合實際照顧情形,林綉珠表示,醫院的標準作業流程都有要求「獎勵金申請資料送件前,必須給本人確認過」,如果單位沒給本人確認就送件,這也是不行的。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長王棋筠表示,同仁辛苦防疫的津貼,護理長卻以「有福單位共享」的美名,強制要求回捐、提撥至病房公基金作為吃喝玩樂之用,「這不是假公濟私、以權謀私利的瀆職行為嗎?」

王棋筠表示,如果護理部做不到透明公開,台大醫院院方應成立第三方進行調查,不能放任有問題的單位自行內部處理。工會並呼籲院方嚴懲有瀆職行為的主管,同時也呼籲衛福部恢復造冊名單的簽名欄,或以其他形式讓當事人認證,並要求醫院確實供本人核對,以避免後續爭議。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高嘉瑜遭家暴 衛福部最新調查:這三種親密暴力在增加

2021-11-30 12:1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鏡週刊》今報導民進黨籍立委高嘉瑜在遭男友家暴,高嘉瑜也對外表示「我是被害人。」高嘉瑜並不孤單,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今公布第二次大規模台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調查,結果顯示每5名婦女就又1人一生中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以「精神暴力」居冠,近三年「經濟暴力」和「性暴力」和「跟蹤騷擾」終生盛行率都有增加趨勢;「性暴力」和「跟蹤騷擾」更在過去一年就增加。

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衛福部每四年調查一次18至74歲女性曾有親密關係遭遇暴力的終生盛行率調查,包括任何種暴力形式。結果顯示,2021年的親密關係暴力終生盛行率比2017年降低4.83%(2017年24.45%,今年19.62%)。

暴力樣態以精神暴力為最高(16.76%),再者是肢體暴力(7.97%)、經濟暴力(7.20%)、性暴力(4.85%)、跟蹤騷擾(4.80%),其中「經濟暴力」和「性暴力」和「跟蹤騷擾」終生盛行率都有增加趨勢。

在受訪者中,精神暴力出現最多的是「伴侶曾疏忽你或對你冷漠相待」(占42.2%),其次是「伴侶隨時要知道你的行蹤」(占34.1%),第三是「伴侶曾侮辱你或讓你覺得自己很糟」(占32.3%)。衛生福利部表示,精神暴力形式多樣,從最明顯的言語暴力到很隱晦的冷漠忽視,受害者精神上的痛苦是慢慢地積累,甚至不會意識到,但長期下來仍會對其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及工作表現發生重大影響。

若只看過去一年之盛行率,張秀鴛指出,2017年到去年也小幅下降(2017年9.81%,今年8.99%),仍以精神暴力居冠(2017年8.89%,今年8.53%),次高為經濟暴力(2017年2.66%,今年2.03%),第三高為性暴力增加0.73%,(2017年0.80%,今年1.53%),跟蹤騷擾也增加(2017年0.93%,今年1.38%)。

連立委都受害,一般女性怎麼辦?張秀鴛表示,親密關係暴力是全球問題也是人權問題,暴力無所不在,必須給予最大譴責,同時也要尊重被害人及其自覺,並給予更多支持和關懷。台灣致力於實現「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全球公約,未來還會持續每四年一次調查,並將調查結果,會同法務部、內政部、醫療單位、教育單位,共同研擬政策應加強之處。

例如近年常見以私密影像作為要脅,屬於跟蹤騷擾的數位性別暴力樣態,就是防治上應加強之處,另外,將履行同居義務的豁免權無限放大,也可能衍生出伴侶間的性暴力,必須強調即便是夫妻,也有說「不」的權利。

衛福部提醒,精神暴力大多在夫妻或伴侶兩人獨處的時候發生,外人較難以察覺,為利民眾辨識、提高敏感度,特提供「簡易精神暴力檢測量表」,以快速自我檢測是否處於精神暴力之情境。

自我檢測後如疑似遭到精神暴力,可試著對另一伴說出感受、討論調整互動方式,必要時並尋求專業諮商的協助,也可以撥打113保護專線諮詢。鄰里也應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留意關心社區中的家庭暴力並協助撥打113通報。


*簡易精神暴力自我檢測量表:

若其中有1項以上勾選「有」者,請注意自身狀況、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尋求專業協助:

另一半常用言語侮辱你或者讓你覺得自己很糟糕

另一半常在其他人面前貶低或羞辱你

另一半隨時要知道你的行蹤,讓你倍感壓力

另一半常因你與其他異性說話而生氣

另一半常故意做出讓你驚嚇或恐懼的事(例如:他看你的方式,對你吼叫或丟東西)

另一半常疏忽你或冷漠相待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獨/整合照顧萬名新冠康復者 衛福部擬編4.5億獎勵醫院co

 2021-11-25 12:3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已有一萬六千多名新冠肺炎康復者,很可能苦於樣態多元的長期後遺症。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10月18日於立院答應國民黨籍立委蔣萬安,一個月內公布官方版康復者指引、編列特別預算將康復者納入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上述承諾都已實現。

據了解,「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由健保署研擬,由醫事司編列特別預算額外獎勵醫院,粗估每照顧一位康復者,醫院最多可獲得3萬3000元獎勵金,這筆費用將由醫事司的特別預算支應,估計總金額約需4億5000萬元。

健保署醫管組呂科長表示,這是一個獨立的計畫,收案對象為解除隔離六個月內的康復者。參加的醫院至少要有胸腔科及感染科,要開設康復者整合門診或提供住院整合照護,也要能轉銜長照服務、社會福利、心理諮商等後續服務,且需按照計劃要求提出評估報告。

呂科長表示,照顧病人所產生的醫療費用,還是由健保去支應,但為鼓勵醫院,將視醫院給予個案的服務,由特別預算額外給予獎勵金,項目包括建置獎勵費、整合費、評估費、個管費、營養費、諮商費、轉介費等。若將所有項目加總,醫院服務一位個案最多約可獲得3萬3000元獎勵金,總共約需大約4億5000元,預計可服務超過一萬名個案。

五六月疫情嚴峻,當時確診的病人,現在很多都已經解除隔離超過或即將滿六個月,計畫實施後,也不是收案對象。呂科長表示,無論是否解隔離超過六個月,醫療費用都是由健保支應的,差別僅在於治療黃金期六個月內收案,醫院可額外獲得獎勵金。

為了盡快服務康復者,呂科長表示,目前程序進入最後階段,希望最近就能公告實施。此計畫涉及業務範圍廣,健保署前天已將研擬之計畫送進衛福部,目前進入最後階段,醫事司、長照司、心口司、社救司都在會辦中,只要衛福部核定,就可以公告上路。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獨/高覆蓋率?分子分母藏魔鬼!台大醫:沒人這樣算的

 2021-11-24 16:0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主動公布一張長條圖,呈現全年齡及分年齡層一、二劑接種率。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全國一劑接種率77.25%,兩劑49.81%。這張圖公布不到一小時,就被眼尖網友發現怪怪,因圖下方定義寫著,接種率的分子是「本國籍接種人數+外籍施打數」,分母卻只有「內政部戶政司統計我國人口數」,分子、分母範圍明顯不同。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聽了都忍不住笑說:沒有人這樣算的。黃立民表示,我們關心的是目前在台灣的人的接種率,所以,如果分母是本國人,分子就不該有外國人,如果分子有外國人,分母也要加上外國人。

不只感染症專家忍不住笑出來,網路上也熱議連連,酸度爆表。有網友說「再校正回歸就好!沒事!」、「有國中數學程度都知道問題出在哪吧!」還有人說,「大考中心如果要出題,這不能算數學邏輯題,這只能算生活素養題。」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一直都關心在台灣的人的接種情況,台灣從過去到現在,呈報給Our World In Data科學平台的接種率數據也都是這樣算的,需要維持一致性,不能忽然改變算法,但確實估算上都會有一些誤差,分子分母都無法完全精確。

莊人祥表示,以分子來說,開放外籍人士接種以來,就陸續有加進來,例如移工就有大約60萬人,指揮中心向全國報告的數字,也已陸續把接種外籍人士算進分子。至於分母,是看內政部統計我國的人口數,可能有些人在國外的也被算進去。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獨/提升思覺失調治療效益 衛福部擬規劃長效針劑專款

2021-11-22 20:3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桃園一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上口罩,結果店員被惱怒顧客持刀刺死,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立院透露,嫌犯確實有身心科診所就醫紀錄,但不屬於列管的精神病人。據了解,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規劃專款,並已行文請財政部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長效針劑的稅賦負擔,希望提升基層身心科診所多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

健保署指出,目前全台有139萬名精神病人,其中10.2萬人為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病人約六萬人有加入治療計畫,其中接受長效針劑治療者卻不到兩萬人。這兩萬人當中,僅3%在診所拿藥,97%在醫院領藥,診所開立長效針劑意願不高,可能影響治療效果。

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研議規劃專款,不會影響到基層總額的點值。衛福部也已行文財政部,希望協調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針劑後的稅賦負擔,藉此鼓勵基層診所為思覺失調個案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

有關上述專款及治療計畫,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秘書長廖定烈建議,長效針劑策略需結合居家醫療,兩者的綜效才更能服務到病識感較缺乏的重症精神病患者。考量擴大實施時所遇到的障礙,建議可邀集國衛院、醫學會等與臨床人員一起進行政策規劃。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則提醒,長效針劑可減輕家屬壓力,不用天天盯患者吃藥,但針對不願治療、沒有病識感的困難或危險個案,幫助就有限,最大的問題仍在於缺乏兼顧人權且能有效強制治療的模式。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獨/台大醫團隊聯手微軟揭祕:基因解釋6成新冠死亡

 2021-11-21 14:1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醫院提案探討「新冠肺炎宿主易感性基因」獲得微軟「AI for Health 」專案贊助,接軌全球運算資源與技術專家,分析全世界最大的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初步結果顯示基因可解釋六成新冠肺炎死亡率,顯著基因主要在第三、第九對染色體;若基因再加上年紀、性別更可解釋八成死亡率。剩下兩成則與治療方式、抽菸、BMI高度相關,可從醫療及公衛觀點去預防死亡。

李建璋表示,基因與疾病密切相關,但基因定序需要運算龐大資料的設備和技術,這次提案獲得微軟贊助,得以分析世界最大的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大約50萬人、每人9600萬個基因型的資料。研究團隊發展出「多基因風險計分」,目的並非為了尋找單一特殊基因,而是希望基因位點去預測新冠肺炎的整體死亡率。初步結果顯示,基因能解釋大約60%新冠肺炎死亡率,再加上年紀及性別則可解釋80%死亡率。

細看其中顯著與死亡相關的基因,主要分布在第三、第九對染色體。李建璋表示,第九對染色體與ABO血型有關,基因分析顯示血型A型的病患,呼吸衰竭機率較高,O型則有保護力。不過民眾暫時不需太過煩惱,因為新冠肺炎的嚴重度與年齡大、生理性別男性、體重、慢性病、治療都有相關,美國十萬人研究綜合上述因素分析,結果就顯示血型與嚴重度沒有相關。

至於第三對染色體,則有一連串位點與重症有關。李建璋表示,這串位點主要與六個基因有關,包括SLC6A20、LZTFL1、CCR9、FYCO1、CXCR6、XCR1。這六個基因分別和新冠肺炎病毒進入人體的受體蛋白質有關,也與免疫功能相關,但也有些是功能未知的基因。

李建璋表示,隨著基因晶片的檢驗技術越來越快速精準,加上這些資訊科學的研究成果,未來可望詳細針對不同年齡性別條件發展出計算公式,及早預測病人的疾病風險,可回頭貢獻於臨床,發展最適當的預防策略及治療處置。

資訊科學成果貢獻於臨床,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英國的「新冠肺炎死亡風險預測系統(4C mortality score)」。李建璋表示,4C mortality score是串連多家醫院電子病例、國家健保資料、生物資料庫所發展而來,是現在世界公認最好的預測系統。臨床醫師只要輸入患者年齡、性別、共病個數、呼吸速率、血氧濃度、昏迷指數、一至兩個易取得生物指標,例如尿素氮或C反應蛋白,就可以快速判別病人的嚴重度並積極安排適當的醫療,例如及早安排住院、給予預防重症的藥物。


社安網破很大!超商兇手曾精神就醫 朝野立委怒凍預算

 2021-11-21 14:1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桃園一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上口罩,結果店員被惱怒顧客持刀刺死,而這已經是從9月底的屏東超商挖眼案以來,第四起勸導戴口罩引起的暴力事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堅持凍結預算並怒批,屏東挖眼案專案報告才開沒幾周,但類似不幸事件仍層出不窮,民眾都很恐慌,政府部門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重視?府院黨說要補好社會安全網,何時才不只是嘴巴講講而已?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上午審查衛生福利部主管預算,「社會安全網第二期」編列高達122億元,多位委員關切口罩暴力事件,並提案凍結相關預算。

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刺死店員的嫌犯,確實有診所就醫紀錄,但精神狀態只是有失眠或什麼,不屬於列管的病人。店員身為一般民眾,沒有責任要讓顧客一定要戴口罩,這主要還是要由警察執行相關業務。如果提醒之後發生問題,可以做相關通報,或許可即時報警,就像勸導排隊、打架勸架,都要量力而為。

蔣萬安指出,衛福部2017至2020年心理衛生報告顯示,台灣精神疾病嚴重病人數量高達7809人,但據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目前精神疾病嚴重病人之「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所審查案件量偏低。「強制住院」審查案件由2017年818件降低至2020年僅604 件;「強制社區治療」2020 年審查案件數更僅有52件。

蔣萬安表示,這名嫌犯有精神科就醫紀錄,也凸顯精神關懷訪視人力嚴重不足。台灣2020年全年需要定期訪視之精神病患個案高達12萬5319人,其中一級和二級人數也有為3萬5740人,關訪員卻僅有約188人,案量比高達1比190。美國及荷蘭追蹤服務精神病人個案服務案量比約在1比15至1比29,衛福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關訪員規劃顯然無法達到先進國家標準。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去年底精神病關訪員僅99人,今年已增加80人,預計2025年精神病關訪員可達到1050人,加上自殺關訪員共有1288人。再加上督導、心理衛生社工等其他人力,預計2025年人力可初步達成目標,社安網確定可增加3000人力。不過諶立中強調,類似桃園案涉及層面廣,不見得是單獨檢討精神病人相關制度就可以處理。

不只國民黨立委看不下去,民進黨自家立委也砲火隆隆,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表示,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將分家,分別成立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司,衛福部將成為設置十個司的最大規模部會。組織調整在即,卻未見衛福部積極推動相關法規配套研擬,亦未成立專責辦公室推動並規劃配套措施。

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表示,全國71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需協助的個案甚多,工作繁複,需要系統性提升工作效率。民進黨立委范雲則提案提案,要求衛福部研擬提高精神衛生社區照顧、 支持及復健之資源,例如提高對機構的補助、委託社區方案等具體規劃,並要求於三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

蔣萬安兩提案加上吳玉琴一提案,總共凍結150萬,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也支持凍結上述預算。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癌友應打第三劑!尤其血癌 抗病毒藥療程價上看700美元

 2021-11-17 14:2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許多國家新冠疫苗兩劑接種率都很高,還是持續發生突破性感染,各國紛紛開始第三劑/追加劑接種計畫。台大公衛學者今根據研究指出,固態腫瘤癌症患者接種兩劑之後有78%保護力,但血癌患者保護力僅59%,學者建議應優先給癌症病人接種次世代疫苗,特別是血癌病人。

台大公衛學者張維容表示,有研究探討癌症病患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分析去年五月到今年六月,共585位打過BNT疫苗或AZ疫苗的癌症病人保護力,這些病人有有76%是固態腫瘤,24%是血液腫瘤。

研究者在癌症病人接種兩劑的過程中,共做三次檢測。結果發現,癌症病人完整接種這兩種疫苗之後,高達八成都可以在二到四周產生八成產生保護抗體。但若細分癌症類型,可看到固態腫瘤患者打完兩劑後有78%,血癌患者卻只有59%。

研究者比較接種兩劑疫苗後,面對不同變異株的保護力。結果發現,第一劑接種後,除了面對原始病毒株有發生預期中的中和抗體反應,但若面對Alpha變異株、Beta變異株、Delta變異株,癌症患者中和抗體濃度都起不來。以Delta病毒,固態腫瘤的中和抗體濃度只剩六成,血癌更只剩三成。

此外,上述癌症病人有1%發生突破感染,接種AZ或BNT各佔一半,大多是無法有效產生T細胞反應,學者建議應優先給予癌症患者補打第三劑。

另有關輝瑞與默克都各研發出一款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台大公衛校友、急診科醫師許辰陽指出,這兩款新藥都可抑制病毒複製,每個療程是五天,每天要服藥兩次,臨床試驗報告顯示可降低大約九成的住院或死亡風險,且無嚴重副作用,可望達到控制疫情的效果。

輝瑞的Paxlovid,今年預計生產十八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2100萬份製劑。默克的Lagevrio則會有三百萬份製劑保留給低收入國家,今年預計生產一千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兩千萬份製劑。兩藥廠之定價策略有共識,將依照販售地點的所得水準去調整,高所得國家每個療程700美元,中低所得國家每療程20美元。

獨/蘇益仁:做到這五件事 明年入境可以只隔離兩三天

 2021-11-17 13:2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目前全球新冠疫苗完整接種人口達四成,台灣也已追平,中央預估年底可到六成。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如果達成「明年兩劑接種達六至八成」,「年長者及重症高危險群完整接種率達到八、九成」,「健全檢驗通報系統」、「確診輕症及重症高危險群的分流處置」,並「禁止未接種者入境」,完整接種者入境只要隔離兩、三天確認PCR陰性,再搭配每三到七天一次快篩就可以了。

蘇益仁表示,討論各種嚴格的檢疫方案,會不會漏掉少少幾個病人,都是基於「清零」的思維,與全球「與病毒共存」的趨勢背道而馳。應該認清的是「無論採行什麼方案,一定還是會有病人進來」,所以真正重要的問題是「台灣能夠容忍每天新增幾個個案?」

蘇益仁分析,台灣力拼明年兩劑疫苗覆蓋率達到八成之餘,還要確認60歲以上長者和重症高風險群完整接種率達到八、九成,這時只要有健全的檢驗及通報系統,即時發現病例並做好分流處置,醫療量能不會過載。若有完整接種的年輕人感染,絕大多數都是輕症,只要給予血氧機做自我監控,待在家裡或去檢疫所休養即可;若有長者或重症高危險群確診,則要及早給予抗病毒藥並收住院觀察。

蘇益仁建議,台灣可學習美國禁止未接種疫苗者入境,完整接種的旅客入境後,因為人數眾多,不宜在機場進行PCR檢驗,可隔離兩、三天做檢驗、看報告,確認陰性就放行,同時給予快篩試劑,並要求入境兩周內每隔三到七天就要自行快篩一次。

蘇益仁提醒,除了新冠肺炎,也不可輕忽流感的威脅。今年歐美各國隨疫苗接種放寬防疫措施,可預期今年各國流感疫情都會比去年更嚴重,高峰就在明年一、二月。面對今年流感疫情來勢洶洶,不論新冠肺炎快篩和流感快篩都是必備,台灣也要做好境內流感相關防疫措施,才能保護高危險群。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每年500名早產兒需要居家訪視 五家醫院試辦直到兩歲

 2021-11-15 17:0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成為新手爸媽已經夠令人緊張,如果還要一次照顧兩個早產兒寶寶,喝奶喝到一半會停止呼吸、整張臉發黑,新手爸媽又會多害怕?小勗與小語就是這樣一對雙胞胎兄妹,在孕期第26周出生時,兩人體重只有大約1000公克,出院時吞嚥呼吸動作還不完善,爸媽必須學會利用氧氣機、血氧機,還要面對小兄妹忽然沒呼吸、血氧過低的緊急狀況。

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剛好參加了國健署今年八月開始試辦的「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網絡」 計畫,醫院提供24小時專線,隨時有醫護支持指導,還有專人電話追蹤、護理師居家訪視,直到兩歲。現在小勗與小語已健康長大到體重七公斤,爸媽都輕鬆多了。早產兒基金會預估,這樣的孩子每年大約有400到500人,居家照護網絡,也很需要喘息服務的幫忙。

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北榮新生兒科主任鄭玫枝表示,沒有人願意早產,一定是有某些不得已的情況讓胎兒無法繼續待在子宮,還好現在醫學進步,新生兒科醫師投入大量時間心力細心照顧,小於1000公克的早產兒存活率已經五成提高到八成,早產兒的整體存活率更高達97%至98%之高。

馬偕兒童醫院資深新生兒科醫師、早產兒基金會董事許瓊心表示,1500公克大約有三分之一是需要特殊照護的,例如餵食困難、需要氧氣或呼吸器。過去這些孩子出院後會由居家護理所協助照顧,但是居家護理所也不熟悉早產兒的照護,這樣的孩子每年大約有400到500人。

許瓊心說,照顧一個25到26周出生的孩子,可能醫藥費就要兩百多萬,回去之後家長心情的負擔、24小時全年無休的照顧這麼小的寶寶,相當辛苦煎熬。醫院專業支持網絡能延伸到家庭,對於家長和孩子的生命陪伴和照護,有很重要的意義,過去是早產兒基金會先推動,很高興現在國家也認為應該介入。建議未來可思考比照國外建立喘息服務機制,例如每八小時有人去幫忙早產兒家庭,讓照顧者可以休息。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科長胡怡君表示,今年8月24日開始收案的「低(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試辦計畫」,針對體重介於1500至2500公克低出生體重兒,以及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特別是伴有合併症或攜帶管路及儀器者,自出院追蹤至矯正年齡2歲,提供居家照護、訪視及專線諮詢等衛教指導服務。

目前已有台北馬偕、林口長庚、彰基、成大、高醫這五家醫院參與試辦,開辦後至今收案86人,期待明年度能夠推廣至全國符合服務條件之醫療院所。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獨/ACIP一票之差暫緩校園接種 專家也列出這些但書

 2021-11-10 14:0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先前開放青少年按時程已可打第二劑BNT疫苗,但因證據顯示第二劑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高於第一劑,包括英國等許多先進國家都決定只打一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透露,專家評估決定暫緩BNT第二劑校園接種計畫,等滿十周再決定。據了解,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昨天開會舉行記名投票,以一票之差決定暫緩,專家也提出一些但書,符合某些風險條件的青少年可考慮接種,並非絕對不能打。

根據台大公衛學者整理,英國及香港規定,12至15歲與12至17歲青少年僅接種1劑BNT;國內即將於11月13日將開打第14輪疫苗,第二劑BNT僅提供給18歲以上成人,但指揮中心還沒定調青少年到底要不要打第二劑。今面對多位立委關切台灣青少年接種政策,陳時中表示,根據專家委員評估,目前決定暫緩第二劑接種,延長到10周後再決定要不要施打第二劑。

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證實這項決議,分析決議背後有兩項考量。首先是考量的疫情,因目前台灣疫情控制得不錯,歐美國家大規模接種第二劑的歐美國家,多屬疫情嚴峻,其風險評估的考量與台灣不同。再者是美國CDC資料顯示第二劑心肌炎風險是第一劑的5到10倍,很多國家也都參照這項資訊,沒有施打第二劑。綜合考量上述因素,評估BNT疫苗的益處和風險之後,委員經過記名投票,最後以一票之差,決定暫緩BNT第二季校園接種計畫。

張鑾英表示,專家委員的意思並非絕對不能接種,同時也列出一些但書,例如需要出國、家人有機師或醫護人員等感染高風險族群等,有這些情形者,仍可考慮接種。接下來兩周,專家委員會繼續參考相關證據資料,觀察重點是台灣疫情是否出現變化、是否有證據資料支持延後接種第二劑BNT會更安全、是否有證據支持第二劑混打非mRNA疫苗,例如蛋白質疫苗。專家會綜合判斷利弊之後,如果認為值得打,還是會打第二劑,「一切都要讓科學證據去決定。」

歐美研究證實第3劑效益佳且混打可行 保護效果逾9成

 2021-11-10 12:1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歐美疫苗完整接種率高,但疫情仍高,各國除了不敢貿然放鬆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也有許多國家嘗試透過接種第三劑平抑疫情。以色列最新研究分析上百萬人,發現不論預防確診、重症住院、死亡,三劑效果均優於二劑。美國研究也發現,第三劑混打是可行策略,不良反應大多屬輕中度,大多可順利康復。台大公衛學者提醒,蛋白質疫苗(高端)混打mRNA疫苗也值得繼續探討。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以色列率先於7月30日給予60歲以上民眾接種第三劑、後來擴大的給予接種兩劑滿五個月者都打第三劑。分析兩組共145.6萬人資料發現,三劑效果優於兩劑,防止確診效益達88%,防止有症狀感染效益91%、預防重症效益92%、預防住院效益93%、預防死亡效益81%。

公衛學者任小萱指出,美國針對老年人、免疫不全者提供第三劑疫苗,並分析莫德納、BNT、嬌生三種疫苗共9種混打方式的效果。結果發現,雖然Delta變異株使抗體濃度下降,但施打加強劑可再次顯著提升抗體濃度。另外,針對只需要接種一劑的嬌生疫苗,如果再加強接種一劑mRNA疫苗,可讓抗體濃度接近於接種三劑mRNA疫苗。此外,混打後不良反應大多屬輕中度,大多可順利康復。

陳秀熙表示,蛋白質疫苗(高端)混打mRNA疫苗應該也是未來可行的方法,雖然目前研究不多,但若能證實其效益,或許是或許對於青少年心肌炎是一個不錯的解套方針,執得繼續探討。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柯文哲以「智商」狠酸莊人祥 精神醫學專家說話了

 2021-11-08 13: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自購59.4萬劑效期僅約1個月的AZ疫苗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解釋短效期為供貨不穩所致,遭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狠酸「他認為我是智商不到70嗎?」對此,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提醒,不宜以單一向度評論人,而且「智商」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到高中大學後逐漸淡化,教育趨勢重視培養合作能力,畢竟「絢麗的天才是眾人矚目,但是有些事的成就,需要眾人的協力。」

柯文哲出身醫界,特別指出智商70,意有所指。李俊宏表示,70是一個判斷智能水平的臨界點,智能不足通常是因先天腦部功能限制。輕度或邊緣智能水準的孩子,靠著後天的教育、社會扶助、支持性環境,若合併憂鬱焦躁等精神疾病則給予妥善治療,還是可以好好接受教育、發展能力,回歸自我實踐的道路,甚至表現得很好。

李俊宏指出,智商在國小到國中階段,對於學業成就的影響較顯著,但到了高中、大學以後,智能的影響會越來越不明顯,因為成就一件事情需要很多因素,畢竟「絢麗的天才是眾人矚目,但是有些事的成就,需要眾人的協力。」所以現在大學教育也都強調分組討論、希望培養學生合作、跨專長共事的能力。

李俊宏提醒,人的面相除了智商,還有社會適應、情緒處理、人際溝通、協調能力等多面向。如果僅以單一面向就評論一個人,是過度窄化的觀點,無助於討論事情。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獨/12月起健保給付妊娠糖尿病血糖試紙 準媽媽省萬元

 2021-11-04 16:5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每年大約有1萬2000多名孕婦被診斷出「妊娠糖尿病」,雖可靠飲食控制病情,但若沒有輔以血糖測試,通常無法成功控糖常,導致生產風險提高,也會增加母嬰雙方罹患糖尿病的長期風險。在多個醫學會奔走爭取下,健保署將於12月1日起給付每天五片血糖試紙,直到生產。醫師表示,按目前市價,產婦每個月可省下3000多元,整個孕期省可上萬元。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過去看到很多產婦雖然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卻因為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導致胎死腹中,或衍生血壓過高導致重殘或死亡,需要國家更多的照顧。

糖尿病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內科臨床教授李弘元表示,孕期血糖控制非常重要,否則可能衍生高血壓等妊娠高風險併發症,也容易導致巨嬰,增加剖腹產機率。在產後,妊娠糖尿病未受控的婦女也有高達三到五成機會在10年內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孩子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大增。

李弘元表示,妊娠糖尿病與一般糖尿病的最大不同,在於可用飲食控制,但沒有血糖測試輔助的飲食控制,失敗機率很高,常見某些產婦血糖控制不下來,還是很高,也常見許多產婦草木皆兵,什麼都不敢吃,結果血糖過低,連帶寶寶也體重過輕。

有了血糖測試的輔助就不一樣了,李弘元表示,九成以上的產婦都可以控制成功。因為以產婦都算年輕,資訊運用能力佳,如果看到飯後血糖高,就可以回頭去檢視餐點、上網查詢,會發現可能這一餐某種升糖食物吃多了,下次就知道可以避開或少吃,一次次進步下,血糖就容易達標過關。

李弘元表示,通常會建議產婦一天測量五次,例如早餐飯前、三餐飯後,還有一餐點心後,血糖數值比一般糖尿病更嚴格,一般人空腹血糖130毫克/分升、飯後血糖160至180毫克/分升達標,產婦要飯前血糖95毫克/分升、飯後兩小時血糖120毫克/分升,才算達標。

李弘元表示,市售血糖試紙一盒50片賣1000多元,一天測五次,10天就用完了,整個孕期下來,所費不貲。還要注意試紙的效期,因為過期品的準確度必受影響,不可以為了省錢,去用親友用剩的過期試紙,或是囤貨囤到過期還繼續用。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張淑雅表示,共擬會10月通過新增這項給付,將於12月1日生效。未來產婦可持處方箋領取血糖試紙,一天五片,一次可領一個月份,健保署將給付直到生產為止。估計每年大約有1萬2000多名產婦受惠,健保每年則多支出4400萬元。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表示,這次非常肯定相關單位尊重母胎健康,也要感謝多個醫學會合作促成,從七月國健署新增給付產檢的葡萄糖耐受試驗,十二月健保署再給付產婦血糖試紙,這對母嬰健康都有長遠的好處。

李弘元表示,希望未來國健署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也能將妊娠糖尿病的產婦納入收案對象,用「論品質計酬」的方式,提供產婦更完整的照護。


● 妊娠糖尿病小檔案

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於高血糖環境中成長的胎兒,生長速度較快,且容易發展成4000公克的巨嬰。

-糖尿病對話課程:妊娠糖尿病(上)李弘元醫師主講:https://youtu.be/zESbvBDqnM0

-糖尿病對話課程:妊娠糖尿病(下)李弘元醫師主講:https://youtu.be/wp38cB1OfCk

-糖尿病對話課程:妊娠糖尿病(營養篇上),何明華營養師主講:https://youtu.be/GIWqXW5EJcA

-糖尿病對話課程:妊娠糖尿病(營養篇下),何明華營養師主講:https://youtu.be/k_GvaZReDjo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獨/疫苗救濟審查委員請假冠軍 婦產科代表林靜儀

2021-11-03 19:2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蔡晉宇/台北即時報導

指揮中心今公布年齡最小疫苗接種後死亡不良事件,一名孕婦接種兩劑莫德納疫苗,懷孕過程都正常健康,但孩子出生後即發生凝血功能異常而過世,指揮中心表示將協助媽媽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不過,中山醫大附醫婦產科主治醫師林靜儀身為審議小組中唯一一位婦產科代表,會議請假次數最高,今年目前僅出席過一次。VICP召集人邱南昌表示,最近未見孕婦申請案,審查不受影響。

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的24名委員當中,唯一婦產科代表正好是即將代表民進黨競逐台中第二選區立委補選的中山醫大附醫婦產科主治醫師林靜儀,今年VICP已開會九次,林靜儀僅出席一次,其餘八次都請假,次數遠高於其他委員,是所有委員當中請假次數最多的一位。

VICP召集人、馬偕醫院醫務部主任邱南昌表示,他只是召集人,委員出席情況他無法控制,但會議一定會達到法定人數才能召開。另外,最近也都沒有看到孕婦相關申請案,所以審查並不受影響。

VICP婦產科代表是否為婦產科醫學會推薦?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VICP委員不是婦產科醫學會推薦的,是政府機關自選的,過去VICP的主導權主要都在兒科。如果疾管署需要其他推薦人選,都可以行文學會,學會職責就是配合政府機關,貢獻專業意見。

林靜儀指出,國民黨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指控自己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中護航高端疫苗,但該審議小組並非討論高端疫苗的地方,為避免被持續模糊小組正常運作,這是自己後來就比較沒再參與的原因之一,另外之前有幾次則是因為已有既定行程所以未能出席。

林靜儀說明,該小組共有3位處理婦產科方面的代表,並非僅有自己一人,且是有出席才有領出席費,因此亦無乾領出席費的問題。

然而,經查疾管署公布109至110年度VICP委員名單,委員中備註婦產科的,確實只有林靜儀一位,其餘都大多為小兒科,其他為神經內科、病理科,以及法界或社會公正人士。

居家檢疫不可僥倖共用衛浴!研究:三壞習慣增感染風險

 2021-11-03 12:3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因應春節返國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放寬入境檢疫規定,與疫苗接種程度無關,非重點高風險國返台旅客入境第10天PCR檢驗陰性,最後的4天可返家「一人一戶」隔離,如果同戶家人都有完整接種疫苗可容許「一人一室」,但要有獨立衛浴。

學者分析,上述規定算符合實證,根據國外英美研究及五月本土疫情資料,在家就算維持社交距離也戴口罩,在未接種疫苗下,家戶傳播力高達四成五,但若同住者完整接種AZ或BNT疫苗滿21天,家戶感染風險可減半。國外研究更發現,共用漱口杯、共用牙膏、不蓋馬桶就沖水,這三個壞習慣都會增加感染風險。若能定期清潔舌頭、定期更換或消毒牙刷,可降低感染風險。

北醫大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表示,美國去年尚未接種疫苗時發現,青少年在夏令營受感染後回家,就算出現症狀後,有高達六成個案與家人保持社交距離、三成在家也戴口罩,但在同住的情境下,感染機會仍高達45%,而且以傳染給祖父母風險最高,是傳給手足的六倍、傳給父母的三倍。陳立昇表示,台灣五月時疫情時,社區疫苗覆蓋率還很低,當時家戶傳播率是46%,與美國相當。

那有疫苗之後呢?陳立昇指出,英國今年研究發現,在確診者的同住家人無論是接種AZ或BNT疫苗,接種後滿兩周,家戶感染率開始下降,滿三周(21天)之後下降幅度更顯著,完整接種的確診機率僅是未接種者的一半。即便是Delta病毒,完整接種疫苗也能將家戶感染率降低37%,就算不幸中標,雖然最高病毒量不變,但有接種者都能在更短時間內清除病毒並康復。

在家中容易忽略的感染陷阱,就在衛浴。陳立昇提醒,國外研究探討衛生習慣與交叉感染的關係,發現如果刷牙時會清潔舌頭、個案確診後就換牙刷、定期消毒牙刷,可以降低同住者被感染的風險。但如果家人共用漱口杯、共用牙膏,或習慣不蓋馬桶就沖水,將增加同住者被感染的風險。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獨/目前最高額救濟出爐!桃園血栓案與AZ相關獲90萬元

2021-11-02 21:3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疫苗今年三月開打,如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死亡,可通報並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疾病管制署近日公布最新會議紀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10月21日開會,共完成審議13名AZ接種者申請案,其中12人不予救濟(其中兩名獲喪葬補助30萬),僅1人研判與疫苗相關,獲得救濟90萬元。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案不是首例獲救濟,但應是目前新冠疫苗接種受害救濟金額最高。VICP委員會召集人邱南昌表示,預計兩周後會再開一次大會,但仍需視資料搜集情形而定。

獲得救濟的個案為桃園市余○○(編號2303),專家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症狀,與接種AZ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 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 核予救濟金90萬元。

專家決定不予救濟的個案包括彰化縣楊○○(編號:2758) 、屏東縣張○○(編號:2292) 、金門縣吳○○(編號:2385) 、新竹市陳○○(編號:2513) 、嘉義縣江○○(編號:2424) 、新竹市郭○○(編號:2309) 、苗栗縣黃陳○○(編號:2588) 、新北市洪○(編號:2787) 、新竹市林○○(編號:2325) 、新竹市楊○○(編號:2537) 、苗栗縣張○○(編號:2379) 、新北市陳○○(編號:2332) 。

其中嘉義縣江○○(編號:2424) 、新竹市郭○○(編號:2309) 雖不予救濟,但因施行病理解剖,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 第19條第2款規定給予喪葬補助30萬元。

邱南昌表示,審議結果若為不予救濟,都是有一定根據,當事人或家屬有疑義都可申訴,但除非有新事證並且可以推翻之前結果,才會再討論。部分決定下次再議的案子,主要是因為資料還不足夠,包括就醫資料還需補強,或是委員有不同見解。預計兩周後會再開一次大會,但仍需視資料搜集情形而定。

VIC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日前曾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說明審查流程。呂俊毅表示,個案提出申請,由各地衛生局填資料並描述相關過程,包括打什麼疫苗、用什麼批號。相關病歷資料會先送給三個委員審查,其中兩位為醫療委員,一位為律師或社會團體等非醫療委員。三名委員審查完後,再送到委員會進行討論。若原審查的三個委員意見一致,則為報告案,僅需報告即可;若三名委員的意見不一致,則為討論案,於委員會中討論達到共識。

專家直指4原因應暫緩BNT第二劑 籲公布這些重要數據co

 2021-11-02 19:5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BNT第一劑已滿4周,但英國、挪威、香港陸續建議青少年只要打一劑BNT,多位國內專家也提出示警。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提出四個原因,建議暫緩第二劑;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則呼籲,指揮中心應公布所有「利、弊」相關數據,再讓青少年及家長自行決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也贊成。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公布截至10月27日最新疫苗接種不良事件數據。接種BNT後出現心肌炎有19例,12至17歲心肌炎通報率,在男生是百萬分之22.5、女生是百萬分之5.5。這19例年齡介於12至21歲,有16男3女,其中12至17歲只有16人,包括13男、3女。19人當中有18例是輕症,其中17人已出院,一人門診追蹤,只有一人住院中。

黃高彬建議第二劑應暫緩,原因有四。首先是BNT和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都大於第一劑,現在第一劑12至17歲心肌炎通報率,差不多是美國的兩倍,第二劑打下去,通報率可能會變成美國的四倍。第二個原因是基於流行病學,青少年並非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即便感染,也大多為輕症,疫苗造成的血管炎風險可能還高於染疫本身。

黃高彬表示,第三個原因是現在疫情控制穩定,打一劑BNT至少會有六成保護力,這樣的效果已經跟季節流感疫苗相當了。第四個理由則是,現在包括BNT和莫德納都在研究降低劑量並維持效果,未來可能有更適當的第二劑劑量可用。

指揮中心解釋說,台灣是因為計算條件較美國寬鬆,所以數值才會高於美國。何美鄉強調,所有的通報系統數字都是低估不會高估,因此重點不是在於和美國的比較,而是指揮中心應告訴民眾和疫情相關的背景值,尤其我國一直缺乏的「年齡層」死亡率和重症率的資料。

「不能只是說利大於弊,而是要把利與弊的數據呈現出來」,何美鄉表示,如此民眾才有依據,可以評估自己是否能承擔相關風險,至於要不要接種疫苗,最終還是家長和青少年的決定。

黃立民分析,第二劑接種與否可考量兩點,一則是疫情,一則是有沒有替代方案。目前全球疫情來看,還是有必要接種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但mRNA疫苗的替代方案相對較缺乏。如果第二劑要混打副作用較少的蛋白質疫苗,例如高端或Novavax,目前研究都還沒有結果。建議指揮中心把專家建議揭露的資料都公布清楚,然後按時程全面供應第二劑,民眾就能自行評估是否要接種。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酒癮入監人數超越毒癮!62%中重度成癮、83%啤酒成癮

 2021-11-02 12:3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近年「酒精路跑」風靡年輕人,雖然有趣,但也有隱憂,因其入監服刑的比例已超越毒癮。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台灣便利商店24小時賣酒,對酒癮警覺性不足,今年新入監酒癮者比例上升、成癮程度高,應提高警覺。另外,女性成癮障礙症合併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四倍,家族精神病史比例是男性的兩倍,高比例有性創傷經驗,需要更複雜的專業領域積極介入。

衛福部與法務部矯正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今年邁入第八年,參與的矯正機關和醫療院所從4、5間推展到13、14間,包括兩個女子監獄與青少年矯正學校,今舉辦成果發表會。

法務部矯正署署長黃俊棠表示,法務部積極發展矯正機關對成癮者的科學實證治療模式,今年上半年共開設270診次,提供門診1456人次、衛教6565人次、心理治療2862人次,出監所評估輔導854人次,篩檢治療涵蓋率高達91.9%。

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110年8月底,「在監」受刑人4.5萬人當中,毒品受刑人佔2.1萬人。然而,110年1到8月「新入監」受刑人1萬4567人,其中公共危險(27%)已超越毒癮(21%)。

公共危險入獄者中,高達62%為中重度成癮,其中44%是重度成癮。酒癮者有60%喝罐裝啤酒、35%喝保力達、30%喝高粱、23%喝瓶裝啤酒,12%喝威士忌,8%喝米酒。這很可能與台灣便利商店24小時可買酒有關,歐美社會對於酒癮警覺性相對較高,酒類通常在專賣店販售,不會24小時營業。

與高雄市毒品防治局合作的衛福部旗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許竣傑指出,109年高雄市第二監獄新收酒癮者有40%為50歲以上。高齡受刑者通常社經地位較低、失業、家庭關係不佳,面臨老化及慢性病併發身心疾病,極易出現負面憂鬱情緒,出監準備等相關處遇方案需要加強關照。另外,受刑人會比一般人提早10到15年邁入老化,50歲以下藥酒癮個案有高達五到六成已經有內外科疾病,需要加強醫療整合。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面向,是女性的特殊需求。根據今年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資料,李俊宏指出,女性患者雖然只佔17%,卻有高達20%比例有憂鬱症,是男性的四倍,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比例也是男性的兩倍,也有很高比例曾遭受性創傷或從事性交易。

李俊宏表示,男性比較多是先成癮才有精神問題,女性通常是先有情緒才衍生成癮,需要不同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中國附醫成癮防治精神科主任洪崇傑表示,台中女子監獄的治療計畫與健保門診相輔相成,並額外安排婦產團體諮商團體,以及認知行為和焦點式晤談法的個別心理治療。女性個案生理共病治療率達到68%,心理共病治療率達94%;出所之後,出所追輔率高達七成,轉銜追蹤服務轉介率更高達86%,還會安排一年一場家族治療。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醫院不衝量可能嗎?基層醫:績效薪資制是根本問題

 2021-11-01 20:0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全國五大醫院團體日前拜會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宣示不衝量、支持健保財務永續,陳時中也重申將在不影響弱勢前提下繼續推動「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基層醫師工會提醒,績效導向的薪資制度下,減少醫療服務量就會導致薪資銳減、妨礙勞動條件提升。醫改團體則表示,部分負擔與其說是抑制浪費,更像是增加收入,可以調整,但希望有更充分的公共討論,已將受到衝擊的弱勢族群減少到最低。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祕書長陳亮甫表示,醫療確實應回歸專業需求,不是一昧滿足民眾要求,多數醫師也無意衝量、濫做檢查。但臨床很常遇到民眾無法理解為什麼要額外付錢,第一線人員不一定有時間妥善解釋,希望政府用心多做好社會溝通,把規定講清楚,以避免造成醫病關係緊張。

一名資深醫師表示,坦白說,很多病人是醫師創造出來的,醫療需求是誘發出來的,壞習慣也是被醫師慣壞的,因為大家都怕沒業績。陳亮甫表示,疫情期間,因為民眾來診下降、常規手術取消,已導致許多醫師收入銳減。因為立基在績效導向的薪資制度下,只要服務量減少,勞動條件就很難提升。如果不能面對這一點,光是醫院宣誓不衝量,能改變臨床醫療行為的程度很有限。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調整部分負擔作為增加健保收入來源,可能更勝於抑制浪費的手段。因為醫改會長期關心醫病關係,大部分病人都很聽醫師和醫院的話,會聽從安排,所以部分負擔調漲對於抑制浪費,一定有短期效果,但長期來看,有錢人還是無所謂。

林雅惠表示,守護健保財務健全是大家共同的希望,但不能只有短效的政策或措施,需要有多管齊下的中長期計畫,有許多好的政策都值得好好討論、搜集各方意見。有了民意基礎,健保改革才能穩健的推展,不會受到政治脈動的影響。

14年首見醫院門診量負成長 醫學中心憂人潮反彈

 2021-11-01 13:5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20年全國醫院受疫情影響,服務量下降,平均每日門診40萬6575人次,較上年減少2萬5655人次,為近14年來首次反轉為負成長;2020年醫學中心平均每日門診服務量也是近五年首度低於地區醫院。民眾就醫看似回歸分級醫療,但醫院經營者並不樂觀,擔心受疫情壓抑已久醫療需求,將於今年第四季到春節期間回彈,如果又有新疫情,醫院會非常辛苦。

資深醫學中心主管表示,上一次全國醫院服務量驟減是SARS時,距離去年剛好就是大約14年,當時SARS疫情在幾個月內結束,醫院服務量就馬上反彈回來。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持續很久,按照SARS經驗,可預期今年第四季開始,反彈會比上次更厲害。

「很多不急的病人,等著等著都變成急的」,這名主管表示,例如多重慢性病患病況會複雜化或惡化,癌症病人被延後的化療都要趕快開始,還有很多心臟病患、疑似癌症病患,都需要安排檢查、確診,才能往下擬定治療計畫。這段時間累積的病患數量很驚人,而這些病人大都會集中在醫學中心。

該主管分析,除了原有的病人反彈回流,明年初春節期間,還有超過三萬一千多人要回台。當中難免會有人確診、有人回來台就醫看其他疾病,萬一又有新疫情,醫院一定是全力以赴,但壓力會非常大。能如何因應?他無奈表示,只希望民眾多多體諒,這一年醫院的工作量完全沒有比較少。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觀察,目前醫院尚未看到真正的人流反彈,還在消化因疫情而延後排程的病人。不過,即便第四季服務量很可能再升,但仍難彌補今年防疫成本提高、醫療績效下滑的整體虧損,而且第四季服務量提升後,醫院又將面臨過去每季被攤扣上億元的光景。

所謂攤扣,是為維持醫院部門點值穩定、不被過度稀釋,自2017年第二季開始由各區醫院總額共同管理會議開始祭出的措施,以公式要求各醫院自行吸收部分點數,不能申報。吳明賢表示,今年第二、三季都沒有攤扣,可預期第四季攤扣一定會增加,特別是服務量大的醫院或醫學中心,根據過去經驗,台大醫院每一季被攤扣的金額都是上億,若沒被扣,可以多發不少績效獎金。

吳明賢提醒,其實醫院的病人大多是急重難罕等「剛性需求」,終究還是會就醫,長期影響並不大,但主力服務輕症等「軟性需求」的基層診所就很最慘。特別是小兒科、耳鼻喉科診所,因為全民防疫讓上呼吸道感染相關傳染病大幅減少,病人都消失了,他呼籲「基層診所比醫院更需要救濟。」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醫事人員採檢、檢驗淪做白工 陳時中諾一個月內發錢

 2021-10-25 11:2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五月疫情爆發至今,全國醫療院所投入採檢和檢驗,但相關費用及獎勵金發放卻如牛步,影響醫事人員熱忱。國民黨籍立委張育美今質詢時關切此事,指出光是五、六月檢驗費用就超過36億,五六月醫事人員津貼核可率鏡都低於一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承諾會加快腳步,一個月內一定要發出去,今天下午就會開會檢討發放情況和速度。

張育美表示,五月全國PCR檢驗數達24.5萬件,六月更高達95.4萬件,預估這兩個月應發給檢驗機構的費用就超過36億。另有關採檢獎勵,醫療院所雖不需另行申報,但根據醫事司上周五更新的執行進度,竟仍只發放到今年三月底。另外,醫事人員津貼和可進度緩慢,四到九月申請的家數當中,四到六月核可率都不到一成,七到九月也不到兩成。

張育美質疑,檢驗機構所應得的檢驗費何時才會發放?4月至9月的採檢獎勵何時才會全數完成發放? 醫事人員津貼撥款時程是否可在縮短?

陳時中表示,部分還在審查,可盡力縮短並提高核發率,但是一口氣全部發下去還是有困難。雖然疾管署在疫情期間「忙翻了」,但這不是藉口,不論有什麼困難,希望一個月之內一定要發出去,今天下午就會開會檢討獎勵金發放情況和速度,務求加快腳步。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也關切基層診所協助接種疫苗的相關撥款,是否能加速撥款速度?陳時中表示,績效獎勵費是免稅的,七月的款項應該都撥完了,八月的部分這一兩天就會撥款。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僅7%國家邊境跟台灣一樣嚴 學者:風險分層管理是趨勢

 2021-10-20 11:2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與其團隊今透過直播指出,從6月到10月17日,世界各國的入境限制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嚴管邊境的版圖已縮小一半,其中最重要的共通策略就是「風險分層」。

世界各國都在談與病毒共存、發展出各自的共識和策略,國人也很關心台灣會規畫什麼策略。多次被問及放寬邊境規定的條件、台灣與各國的差異何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從未提出科學數據或符合邏輯的具體說明,只重複回應「有很多考量,專家還在討論,有結果就會公布。」

官方回應雖然沒有任何建設性,民間公衛學者仍持續為社會大眾整理全球最新資訊。

公衛學者任小萱指出,各國入境限制依嚴格程度可分四大類,和台灣一樣最嚴格「禁止非本國人入境」的國家,已從14%減少為7%;根據檢測或完整接種縮短隔離天數或是免隔離的國家,已從48%增加到69%。

陳秀熙表示,北美和歐洲措施調整緊跟著疫苗覆蓋率,鬆綁速度最快,大部份國家放鬆邊境的同時都納入了「風險分層」的概念。即根據各國疫情嚴峻程度、疫苗施打率做分類,針對不同風險等級訂定不同的入境規定,慢慢恢復國境間的往來。

以美國為例,公衛學者范僑芯指出,美國兩劑接種率已近七成,11月8日起將全面放寬旅行限制,完整接種者不需隔離。歐盟部分,芬蘭和西班牙列出16國安全旅遊名單,可免除隔離;法國和義大利較嚴格,將各國分為低、中、高風險,最低風險國不需隔離,高風險國要居隔10天加上PCR檢測。英國完整接種率已達73%,因發現有Delta+新突變,仍禁止高風險國的非本國旅客入境,但來自非高風險國且完整接種的旅客都可以直接入境。

至於大洋洲,陳秀熙表示,因已宣布放棄清零政策,很可能學習歐美國家逐漸往以風險分層方式重開國門。公衛學者王威淳指出,紐澳兩劑接種率都超過六成,紐西蘭接受完整接種的外籍旅客入境,包括高端,但還是要隔離14天;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則是11月起將開放完整接種的本國人入境後不需隔離。

亞洲入境規定也漸漸放寬,但多數國家仍需隔離。王威淳整理,包括日本、南韓、馬來西亞、越南、印度都還禁止一般旅客入境;有陰性證明或接種紀錄者在泰國、菲律賓、印尼、香港可允許入境但仍需隔離,在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新加坡則不需要。

根據各國風險分層的邊境管理方式,台灣人到很多國家都已經完全不需要隔離。王威淳歸納,例如墨西哥,台灣人不用有陰性報告、不需完整接種疫苗,入境後也不用隔離。另外,在英國、歐盟/申根公約區、加拿大、新加坡、帛琉、菲律賓、泰國、美國等八個國家或地區,台灣人如果完整接種兩劑也有陰性檢測報告,入境後也可以免隔離,不過僅帛琉有認可高端疫苗。





獨/中央地方衝接種量 北市醫護快被逼瘋「人力掏空大半」

 2021-10-19 18:4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蕭羽耘/台北即時報導

被譽為史上最複雜的第12輪公費新冠疫苗接種將於10月22日登場,同時要打莫德納、AZ、BNT三種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數據指出,台北市開出的BNT接種量能僅能滿足39.5%符合資格者;經中央協調加開五個接種站,增加4萬5280劑,才能滿足71%符合BNT接種資格者。這對民眾可能是好消息,但北市公立醫院基層醫護人員擔憂,人力被掏空大半,醫院病人誰來顧?

包括北市聯醫、北榮、台大醫院明顯受到市府要求增援第12輪接種的壓力,正拼命擠出人力。北市醫院基層醫護表示,中央和地方好像都忘了,光有疫苗和接種站還不夠,得有醫療和行政人員,才能把針劑安全地注射到民眾手臂上。

「全台北市除了打疫苗,都沒有別的醫療需求嗎?」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祕書長陳亮甫表示,現在醫院已經沒有降載,病人比以前更多,但為了衝施打率,仁愛院區每天要派十個專科護理師、十五個醫師出去,等於是內科半數主治醫師都被叫出去,連剛畢業不久的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都得去,還有醫師值班一夜沒睡,但隔天就被指定要去支援。

北市聯醫企業工會秘書高若想指出,花博接種站主要由市聯醫仁愛院區支援,該站開設以來遇到很嚴重的人力調度問題,因為醫院不再載,門診、夜診都開了,卻得每天都要擠出上百人支援,每個病房都要擠出兩個護理師。醫院只能用更少的人照顧病人,照護品質下降、威脅病人安全,「但市府現在就是僥倖心態,要把醫護人員操到極限,賭賭看會不會出事!」

高若想表示,工會接獲大量相關申訴,每個院區、各職類都有,不只是醫師、護理師。雖然檢驗師、放射師、行政人員依法不能下針,也會被叫去做核對健保卡、確認身份、人流引導等工作。工會認為,這些不需要醫事人員資格也能做的行政工作,衛生局應設法從醫院以外調度,不能便宜行事,要求市立醫院概括承受。

台大和北榮的壓力,雖然沒有北市聯醫那麼大,但也確實受到影響。台大院內人士透露,雖然台大目前還沒有要去支援外站,但來自市府的拜託從來沒停過,比如希望台大重開體育館和會議中心作為接種站。面對這些需求,目前台大以提高院內接種量來因應,增派人力加開接種線,把接種量能從600人拉高到1200人。

負責疫苗接種的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陳育群說,北榮將在10月23日至11月3日負責中正紀念堂展場接種,團隊共約12位醫師、護理師逾30名,因為該接種站場地較寬敞,一天量能可打5100劑,比起前幾輪單日1400劑的量能,壓力相對大一些,不少護理人員熱心自動銷假協助接種。

臨危受命,是否影響常規醫療及護病比?陳育群表示,一接獲指派,院方採正面態度,並且全力支持擴大接種;對於北榮而言,護病比受影響並不高。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多少新冠康復者復工遇困難?勞動部一問三不知

 2021-10-13 18:3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累計有一萬六千人確診過新冠肺炎,當中近一萬五千人已解除隔離,其中大約一成確診者會有後遺症,人數不少。世界衛生組織在10月7日正式發表對新冠肺炎長期症狀(Long Covid)定義,包括強烈疲勞感、抑鬱、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還有失神、健忘等「腦霧」症狀。

這些新冠肺炎長期症狀,對於職場工作都有莫大影響,台灣眾多康復者中,到底有多少人還要工作卻仍受症狀所苦?國際勞工組織呼籲各國「以人為本」的政策支持勞工重返職場,勞動部有何對策?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今天在立院提出這些問題,勞動部部長許銘春卻對人數毫無掌握,而且也僅願意檢視現有政策不足之處,不願考慮以專案協助康復的勞工。在立委陸續舉證並強力要求下,許銘春承諾將會同衛福部去主動了解確診勞工現況,並且研議跨部會專案協助的可能性。

洪申翰指出,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第七版新冠肺炎疫情與工作分析報告,建議各國政府應該聚焦「以人為本」的復甦,尤其要支持弱勢勞工。因為勞動市場不會主動撐住弱勢族群,包括身心障礙勞工、老年勞工,還有染疫後要回到職場的勞工,都最需要政策支撐。許銘春表示,名單都在衛福部,如果勞工回到職場碰到困難,現有機制都可協助,包括就業輔導等。

洪申翰表示,他的辦公室曾經向勞動部詢問康復者回歸職場的資料,結果勞動部竟然回覆說,資料都在地方勞工局,現在部長又說資料都在衛福部。「這樣夠積極嗎?針對為期一兩年以上的疫情重大衝期,花了這麼多力氣去做勞工紓困,訂定相關計畫難道不是各部會都該有的準則嗎?」

洪申翰表示,很多人可能都以為康復就像感冒好了一樣,雇主和勞工都不見得能辨識後遺症,怎麼求助?更別說後遺症還只是勞工會遇到的第一層問題而已,更別說還很可能遇上因染疫被違法解雇、衍生勞資爭議、因為疾病污名而不被雇用等更細膩的問題。

「勞動部到現在對確診康復者回歸職場,沒有任何針對性的計畫,還要等他們自己來申請和求助,真的太消極!」在洪申翰要求下,許銘春答應將檢視現有就業輔導等制度是否不足,也會會同衛福部去了解確診者當中有多少人出現長期症狀,並考慮跨部會提出專案計畫進行協助。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衝疫苗、搶藥還不夠 專家:與疫共存的最大心結是3+11

 2021-10-11 13:5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加坡宣布擴大「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適用範圍,從現行的德國及汶萊,增列美、加、丹麥、法、義、荷、西、英,南韓,上述11國完整接種兩劑疫苗者,出入境做兩次PCR可免隔離。國內專家建議,台灣兩劑疫苗覆蓋率達到六成甚至七成、備足抗病毒藥時,也可考慮比照國際放寬邊境。不過,目前要邁向與病毒共存的最大問題,恐在指揮中心能否解開「3+11」心結,並凝聚社會共識。

南台科大講座教授、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新加坡跟著英國的腳步,以科學精神務實面對疫情「流感化」。期盼指揮中心走出「3+11」的陰影,帶領社會大眾調整心態,跨越從「清零」到「流感化」的鴻溝。若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達成「兩劑覆蓋率八成」的國際共識標準、買足抗病毒藥物,台灣也能漸開邊境、重回正常生活。

蘇益仁表示,全世界都在疫苗覆蓋率強化下,宣布朝向流感化的防疫政策。新加坡和英國就是代表,因為疫苗完整覆蓋率都已超過八成,突破感染都是輕症,死亡主要為少數不願接種疫苗的年長者。

蘇益仁分析,相較於其他國家從「有疫情」進入「流感化」,台灣要從「沒疫情」跨越到「流感化」,確實難度更高,且最大關鍵是指揮中心要走出「3+11」的陰影,並與社會大眾及在野黨達成共識。他也提醒必須做到五件事,才能一步一步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正常生活。

首先是新冠疫苗覆蓋率至少要達到一劑八成,兩劑六成,且高危險族群必要時施打加強劑。再者必須儲備足量的抗病毒藥物,秋冬之後才能透過快篩和抗病毒藥物這兩項利器,有效分流並治療流感和新冠肺炎的病人。達成上述前提後,邊境可考慮比照國際作法放寬商務和旅遊,境內可降級但維持戴口罩,並以疫苗或檢測作為參與群聚的通行證;同時要維持檢測及醫療分艙分流的量能。

台灣現行規定,旅客須持登機前三日內陰性證明,入境後在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隔離14天,再加上自主健康管理7天,上述21天期間共要做兩次PCR、一次家用快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邊境防疫最重要的基礎是檢測,主要目的是防堵高病毒量的隱性感染,而居家快篩正是能辨識高病毒量的好工具。

陳秀熙建議,台灣兩劑疫苗覆蓋率達到七成才能考慮放寬邊境,可依照接種疫苗的程度,分成兩條路徑。已接種兩劑疫苗的旅客,入境後還要做一次居家快篩,陰性者可放行;尚未完整接種的旅客,則要提供出入境共兩次PCR陰性證明,再加上每周一次家用快篩、連做兩周。

至於境內,陳秀熙表示,要完全不戴口罩、不遵守社交距離,兩劑疫苗覆蓋率至少要達到九成。達到七成覆蓋率可考慮開放某些行業或群聚場合不戴口罩或不遵守社交距離,但前提是必須加上檢測。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新冠康復者精神病、中風風險增3倍 5種人PTSD風險高

2021-10-06 13:2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目前累計有1萬5418名新冠肺炎康復者,他們真的完全康復了嗎?台灣疫情爆發已近五個月,中央仍無相關統計,各大醫院近期才宣布開設追蹤門診。台大公衛學者綜合國際重要大型研究並提醒,三成確診者有五大症狀會持續半年以上,四成兒童確診者逾四個月仍受症狀所苦。住院或重症者六個月內發生精神疾病、中風、顱內出血之風險是流感病人的2到3倍。還有五種人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高危險群,社會大眾PTSD發生率高達三成,僅略低於SARS和MERS當年。

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各國早在去年1月就開始探討新冠康復者的健康議題,《英格蘭醫學期刊》總結所有研究所探討的疾病,發現影響層面極廣,包括心臟、腦、脾臟、肝臟、腎臟、胰臟、肺臟、消化系統,幾乎所有器官都持續受影響。英國研究顯示兩成確診者症狀持續超過5周,一成持續超過12周,以疲勞、咳嗽、頭痛為大宗。

國際間定義感染12周(三個月)後仍出現的症狀就是「新冠肺炎急性期後綜合症」,實證顯示三個月後,最多有55%成確診者仍感到疲憊、17%還會咳嗽、31%還會腹瀉嘔吐,18%還會頭痛。橫跨56個國家的調查發現,有些人原本沒事,但兩個月後忽然出現心血管、皮膚、腸胃道、神經痛、過敏、眼耳疾病、關節肌肉痛、記憶及語言能力受損、亂經等症狀。

還有30%確診者症狀會持續超過6個月,五大症狀包括疲勞(80%)、勞動後倦怠(75%)、腦霧(60%)、神經感覺異常(55%)、頭痛相關症狀(50%)。其中勞動後倦怠,對腦力型勞工影響較小,但對於體力型勞工的影響就很大。義大利研究甚至發現,18歲以下兒童確診者也有一到兩成持續有失眠、呼吸道症狀、鼻塞、疲勞、肌肉痛、注意力不集中、關節痛等症狀。

康復者發生精神及神經疾病的風險也大幅上升。專精於精神心理衛生台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榮珍指出,美國研界追蹤23萬名確診者,結果發現感染後六個月內,新冠住院病人首發或復發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是流感病人的1.5到1.8倍、任何其他呼吸道疾病的1.2到1.3倍。

從新冠肺炎重症康復的人,六個月內發生較嚴重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更高。曾住院者風險增為1.3到1.7倍,曾住加護病房者風險為1.6到2.9倍;曾因確診而發生腦病變者的人,風險更達到1.9到3.2倍。併發腦病變的新冠肺炎康復者在追蹤200天期間,發生顱內出血和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遠遠高於其他嚴重度的康復者,程度超過三倍。

張榮珍表示,很多國家疫情嚴峻時大量病人湧入醫院,有些人在救治不及下過世,相當於重大災難事件,可能引發。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造成義大利民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比例高達30%,高於911事件、日本311事件、美國卡翠納颶風,僅次於SARS或MERS疫情時(32%),「新冠肺炎可說是世紀大災難也不為過。」

張榮珍表示,PTSD發生時會做惡夢,例如身邊的人一一過世、病況危急卻沒人來救自己;還會極力避免想起相關痛苦記憶,常有驚恐、罪惡、憤怒、羞恥等負面感受。歸納義大利追蹤研究,有五種人發生PTSD風險最高,即女性、病程中情緒激動或錯亂者,出現長期症狀者、有精神疾病病史、肥胖。

張榮珍說,醫療人員如果接觸到符合這些特徵的康復者,應格外予以關切和資源。疫情下政府除了支持經濟活動和社區組織,也不能忘了支持民眾取得更多心理健康評估與幫助的資源。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心理疾患是貴族病? 諮商治療研議納健保

2021-10-05 14:1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吳媽媽因為情緒不穩而去看身心科,服藥治療後雖情緒較穩,囤積症無法改善,也沒有健保給付的治療可用,吳家經濟也難以承擔價格高昂的自費療程,結果只能眼睜睜看著家裡堆滿東西,家庭氣氛惡劣。

「為什麼身體疾病大多可以用健保,造成更大困擾的心理疾患,卻因被定義在診斷的模糊地帶而得自費?難道窮人就只能一輩子這樣過活?」抱持這份心情,吳小姐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獲5882人附議支持。

健保署今特別召開協作會議,吳小姐及三位附議人現身說法,獲得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正面回應,承諾會進行內部研議程序,審慎考慮。

附議人陳小姐說,從小家裡問題就很多,父母為錢大吵、兄長會性騷擾,「我常常跑到窗邊祈禱,希望這一切趕快結束。」她從國中到大學都會想辦法會去輔導室尋求協助,但每次升學或輔導室換實習生,一切就要重來。瀕臨崩潰邊緣打電話去衛生所,想預約諮商,對方卻說要等一個月,「社會安全網的存在,我真的感覺不到。」

「難道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嗎?」附議人劉先生說,十多年來的憂鬱症,讓他看過十幾、二十個心理師,最後終於遇到比較契合的心理師,才終於穩定改善。心理治療通常需要中長期的介入,病人需要多方嘗試、持續配合,但因健保不給付的諮商心理師,病人很可能好不容易存了錢,最後卻只換來經濟能力的磨損。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說,全國鄉鎮區有免費或優惠的心理諮商服務據點,覆蓋率高達93.8%,但附議人楊先生的經驗完全不是這樣。楊先生說,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有這項服務,即便他是因朋友在衛生局上班而得知,致電預約時卻被拒絕,理由是資源人力有限,只能服務有精神疾病或自殺的個案。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醫療事務委員會召集人蔡曉雯分析,對於民眾來說,重點不在於取得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的服務,而是要有服務、資源要夠。但健保給付心理治療有「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排除諮商心理師)」等三大問題,導致諮商心理師對於醫院來說就是「賠錢貨」,沒缺乏聘用誘因,就算等著要做心理治療的民眾大排長龍,諮商心理師也幫不上忙。

其實依照心理師法,在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精神官能症,都是諮商心理師的法定業務範圍。根據衛福部醫事司2020年最新資料,臨床心理師1662人,1233人執登在醫院;諮商心理師領照2718人,僅344人執登在醫院。相對應的健保給付項目,都限定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精神治療團隊成員執行,但成員不包括諮商心理師。

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根據國衛院的預估,諮商和臨床心理師總人數五千多人,可因應全國人口所需的服務。現行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結果只有不到兩千名臨床心理師投入健保服務,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常常是嚴重到需要住院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服務,違背了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宣示強調預防醫學的健保改革方向。

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很多民眾沒有經濟能力去做心理治療,長年累積痛苦,希望諮商心理師也能成為健保精神醫療團隊的有力成員,幫助更多人在精神疾病初期、病況還沒有固著下來之前,及早停止走向惡性循環。

精神醫學會健保小組召集人郭錫卿則建議維持現狀即可。因為健保是給付以疾病治療,但在精神健康的範疇,可細分為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重大精神病三個層次,他提醒勿將三者混為一談。在心理問題的層次,就像高血壓前期一樣,還不算疾病,不能只靠健保,而這部分就是諮商心理師可以處理的。但在疾病層次,有些涉及到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用藥就是必要的醫療。

「健保不怕問題,重點是要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聽大家的聲音。」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自己大學時期就擔任過救國團的張老師專線志工,接聽過不少求助電話,深切認同心理治療的必要性和專業價值。

李伯璋表示,針對這次會議重點,健保署會展開內部研議。目前相關給付點數確實偏低,精神科使用的健保資源也以用藥為主。希望健保能努力控制不必要的浪費,進而善加分配有限資源,給專業人員應有的報償。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因公染疫難證明/熱區職場群聚 職業病認定路迢迢


2021-10-03 22:3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葉冠妤/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五月中是本土疫情最嚴峻的時期,64歲的外包清潔員林媽媽在疫情熱區「捷運龍山寺站」服務。當時有疑似個案整天在站內逗留,幾天後該站至少五名員工確診,他們若成功申請認定為職業病,可望獲得勞保傷病、失能等給付。但林媽媽的家人在資料搜集階段就被各單位踢皮球,虛弱的林媽媽等不到屬於自己的公道和權益,在出院近兩周時辭世。

林媽媽5月17日在龍山寺捷運站掃廁所,那天有個阿伯發燒無法進站卻持續逗留,過程也曾忍不住嘔吐,卻拒絕就醫。站內保全整天透過無線電通報阿伯位置,足跡遍布全站,包括電梯。晚上十時員警帶離阿伯,站長廣播要林媽媽支援清消,她關在密閉電梯裡好一陣子,才整個消毒乾淨。

5月21日,林媽媽聽到同事議論,緊盯發燒阿伯的保全發燒了,其他站務人員也請病假。林媽媽雖無症狀,已心生警覺,隔天主動去剝皮寮篩檢站快篩,結果陽性。北市府5月25日公布此站已有五人群聚感染,包括清潔員、站務員、派遣員、保全。

有自體免疫病史的林媽媽被安置在防疫旅館,一周後開始缺氧,被送進台大醫院加護病房,遠嫁南部的女兒收到病危通知。一個半月後林媽媽脫離險境,但肺損傷後遺症讓她氣喘吁吁,行動力大不如前;9月中出院時能扶拐杖走短距離,在女兒家休養卻持續虛弱,9月底辭世。

林媽媽的女兒說,公司拒絕在勞保傷病給付申請書上蓋章,不斷強調得「確定感染源」才能申請。平民百姓該怎麼自證感染源?林小姐先打電話到萬華健康中心,然後一路被踢皮球到1922、衛生局、防災中心、捷運局、勞檢處,全都說「沒有資料、無法協助」。林小姐無奈地說,沒想到搜集資料這麼難,為了媽媽的權益所以沒有放棄,但媽媽卻忽然走了,令她悲痛不知所措。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相關人員表示,原本預計走完整個認定流程要大約兩個半月,沒想到才過半個月,林媽媽就走了,住院醫師聞訊都很難過。醫師還是會搜集資料、撰寫報告,希望幫助家屬順利申請通過職業病認定。

勞動部勞保局職業災害給付組組長陳慧敏強調,部分雇主在相關事證尚未明確前可能會拒絕在勞工的給付申請書蓋章,但勞工或其家屬仍可提供相關佐證自行送件,勞保局照樣會依職權啟動行政調查,「絕不會因為雇主沒蓋章,就不受理。」勞工的保險給付權益不會受影響。

她表示,以林媽媽的案例來說,家屬可備妥申請書表,敘明工作內容、罹病原因及經過,並提供與確診者接觸資料、診斷證明、PCR檢測結果、衛生主管機關通知匡列文件等相關醫療佐證,至於疫調資料,勞保局可依勞保條例第28條賦予權限,向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調閱。陳慧敏說,只要能就個案事實判斷染疫的因果關係,勞保局就事證採認上會從寬認定。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因公染疫難證明/前職安署長:新冠職業病應從寬認定

 2021-10-03 22:4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葉冠妤/台北即時報導

五月本土疫情爆發以來,媒體曾報導過的大眾運輸染疫清潔員至少已有八人,包括台鐵四人、高鐵一人、北捷兩人、桃勤一人。常在萬華區住宅或賣場做電梯維修的某工程公司,也有至少兩名維修員確診,現仍受心跳快、易喘易累、睡不好等後遺症所苦。這些人多是層層外包的最底層,極少人知道可申請職業病認定、獲得相關給付,就算嘗試申請也是處處碰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頒布之職場暴露風險定義,與同事、訪客、客戶、消費者、承包商等密切頻繁接觸的工作,即便不需接觸確診或疑似個案,也屬染疫中風險。職安署七月公告的「職業因素引起新冠肺炎認定參考指引」定義職場群聚為14天內有兩個以上確定病例,且病例間有合理流行病學連結,例如同一班別、共用住宿、共乘交通工具、在同建築工作等。

根據上述定義,熱區的大眾運輸清潔工及工程維修員,當然都有暴露風險,多起案件也符合職場群聚定義,為什麼獲得正式認定卻很難?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表示,職業醫學科醫師和病人都沒有公權力,要找證據不容易,因此一但發生職業傷病,職場中勞工權益受忽視、生病就被開除、求助無門等情況很常見。失業又病痛纏身的勞工,面對費時又複雜的行政流程,很多人最後就放棄主張自己的權益。

蘇大成分析,捷運站有很多不鏽鋼、塑膠的表面,病毒在這種材質可以停留很久;站內部分空間例如電梯,通風性較差,也很可能發生氣溶膠傳染。職業醫學對於職業病的研判,是綜合多項因素,例如疫情階段、地理熱區、工作性質、發病時序、排除其他暴露史等條件,不是醫護也不在醫療單位工作的各行各業,還是有機會被認定為職業病。

職安署職災勞工保護組組長林秋妙表示,「職業因素引起新冠肺炎認定參考指引」是提供給職業醫學科醫師參考的行政指導,協助醫師在面對難追查感染源的高風險工作場所確診勞工時,根據指引定義認定是否因公染疫,但若個案有明確疫調資料可循,也非在高風險工作場合,就回歸個案事實做判斷。

不過,她也透露,不少職業醫學科醫師反映指引反而容易與疫調資料相互混淆,因此職安署預計再修正指引內容。

前勞動部職安署署長、曾任職業病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傅還然表示,傳統的職業病認定方式,是看綜合證據和風險,若職業貢獻風險超過五成,就可認定,但也可跳脫傳統方式,綜合社會需求去認定,前例包括過勞死、精神疾病,新冠肺炎這類新興傳染病也適合。其他國家的新冠肺炎職業病認定也不限醫護,在初期都會從寬,隨實證及資料累積,才逐步調整為更嚴謹的規範。

傅還然表示,相對於疫情中的醫療和紓困的上千億預算,勞保職業病相關給付金額真的不多,若為了這點小錢,還讓疫病纏身的勞工如此辛苦,實在於心不忍。他個人相當贊同目前職安署所公佈的指引,包括顧及醫護以外各種職業之暴露風險,也將職業病的舉證責任倒置,由原先應由員工舉證為職業病, 轉換為改由雇主或國家舉證非屬職業病。

勞動部勞動保險司官員指出,勞動部預計於十月中旬預告修正「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擬將COVID19正式列入職業病,但考量法定傳染病有普及化的可能,恐增加是否因公染疫的認定難度,因此會限定職業範圍、工作場所及作業內容。官員解釋,若COVID19列入職業病種類表,等於相關疾病與執行職務的因果關係已被流行病學普遍認可,就可減少勞工舉證上的困難。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疫苗助長者抗體陽性率增14倍!英美百萬血清調查揭秘

2021-09-29 13:3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10月5日起將有條件開放部分休閒娛樂場所,更進一步邁向解封,不過台灣的兩劑疫苗覆蓋率目前還只有9%。台大公衛學者指出,英國和美國長期定期進行血清抗體調查,百萬人口規模的研究結果已證實,自然感染的抗體陽性率隨年齡增加而下降,但疫苗接種可弭平年齡間的差異,長者接種疫苗的陽性率是自然感染的8到14倍,而且更持久。

不過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許多高覆蓋率國家經驗已證實,即便超過七成人口都完整接種,也無法達成族群免疫,還是可能持續發生很多個案。因此即便要「與病毒共存」,疫苗、檢測、公衛防疫措施這三方面都要努力,不可偏廢。

台大公衛博士林庭瑀表示,核蛋白(N)抗體檢測代表自然感染,棘蛋白(S)抗體檢測則代表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種。兩劑覆蓋率高達82.%的英國根據此學理基礎,,針對全國各區17歲以上健康捐血者隨機取樣,每區都抽250份樣本,以羅氏試劑去測,結果發現從過去到現在,英國人口的抗體陽性大約有18.9%來自,如果加上疫苗接種,抗體陽性率則高達97.8%,推估大約有八成人口的抗體都是透過接種疫苗獲得的。

分析各年齡層的抗體陽性率則發現,自然感染的年輕人抗體陽性率大約是28%,但60歲或70歲以上長者就分別只有13%和8%。所幸在加上接種疫苗之後,所有年齡層的抗體陽性率都達到95%以上,連最高齡的70歲以上族群都有99%的陽性率,是僅靠自然感染的14倍。

兩劑接種率達67%的美國也有類似的發現。林庭瑀指出,美國從2020年7月到2021年5月,每個月都做血清抗體研究,廣泛搜集50州16歲以上捐血樣本,全國66個研究區塊,每區每月都要搜集2000個血液樣本,共蒐集到144萬3519份樣本。結果顯示美國自然感染的抗體陽性率大約是20%,加上疫苗感染可達到83.3%,大約有76%人口是因為接種疫苗而獲得抗體。

美國研究更細緻探討不同區域、不同年齡、不同種族的抗體陽性率差異。可看到疫苗接種率較低的中西部南部的州別,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高於接種率較高的西部、東北部;但若加上疫苗接種之陽性率,結果則相反。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低而且隨年齡遞減,16到29歲、30到40歲的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分別只有27%、21%,50到64歲還有19%,但65歲以上就驟降到11.7%。

若能接種疫苗,原本抗體陽性率較低的65歲以上長者竟然後來居上,陽性率提高到92.2%,是只有自然感染的8倍。其他年齡層的陽性率也高達76%到85%;原本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最低的亞洲人也有同樣的現象,接種後陽性率從17%提高到91%。

相較於英美,台灣血清抗體調查執行得較晚、規模也小得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僅打算針對萬華區展開血清學抗體調查。

北醫家庭醫學科主任王森德表示,五月中爆發社區疫情的萬華有18萬人口,將近2000位確診者。目前計畫利用流行病學方法抽樣5000人,包括500位確診者,加上4500位接觸者或鄰近居民,做服務型的血清學調查研究。

王森德表示,希望有助了解萬華地區實際的盛行率,更了解傳播途徑,貢獻於未來防疫作為的調整,更有效阻斷可能的感染源。參與計劃的確診者或居民,也可以藉此獲得自身免疫反應、疫苗的保護力等重要健康資訊。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到宅牙醫人次5年增10倍 善心企業再贊助22縣市裝備

 2021-09-26 13:3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有將近120萬名身心障礙者,當中有許多人無法自行潔牙,口腔健康照護需求高,又因為行動不便而難以出門看牙醫,得靠牙醫到機構或到家提供服務,還有46個偏鄉沒有牙醫進駐,需要靠巡迴醫療。上述服務的一大共通點就是需要攜帶式牙醫設備,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全額贊助22縣市攜帶式牙醫設備,牙醫出身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特別出席捐贈儀式。

陳時中表示,行動不便者為了看兩三顆牙齒而出門,需要歷經千辛萬苦,真正出得了門的人也不多,很多人還是出不來,這就要靠牙醫發揮「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的精神,把40多公斤的行動設備帶上山、扛上樓。

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全國已有1223家院所、2699名牙醫師可提供身障牙醫,其中815名牙醫師可直接到身障機構服務,每年也透過巡迴醫療,服務偏鄉約17萬多人次。到宅服務除了考驗體力,也必須順應環境,用行軍床、沙發充當診療椅,牙醫師時常需要跪在地上,也考驗耐心和溝通技巧,才能與個案的家屬或外籍看護溝通照護事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陳建志表示,目前牙醫在居家醫療、身障機構醫療、偏鄉執行學校巡迴醫療,設立社區巡迴點或醫療站,相關設備維護及新增大多來源均為牙醫師自費,或向各單位募款募物資而成立,這次有企業捐贈,可望促進更多牙醫參與服務。

全民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計畫召集人簡志成表示,台灣共有73家院所、109位牙醫師有到宅服務,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服務人次從142人次成長到1361人次。人次逐年正長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不需透過西醫照會,家屬可直接向全聯會申請,再者是為體恤弱勢民眾經濟負擔,部分負擔金額從健保給付之5%(大約285元)減為50元。

陳時中表示,「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是他擔任牙醫時念茲在茲的理念,牙醫師公會也一直秉持對於相對弱勢的尊重,持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這40公斤是你們要扛的,把這個偉大的業務扛起來吧!」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明年總額協商上看8180億 首度討論住院看護納醫院總額

 2021-09-22 21:0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健保會)明天上午九時將開始進行總額協商,根據國發會之高低推估,明年總額將介於7935至8180億元之間,很可能首度突破8千億大關。明天也將首度正式討論「住院整合照護」納入醫院總額,粗估需47到79億元,可望大幅減輕住院病人請看護的經濟負擔。

根據試算,若每天健保支付750元,民眾每日負擔將從目前的2400元減少至900元,而且是由醫院依照疾病特性及照護需求安排適當人力組合,服務將更加專業,也可減少陪病家屬院內感染風險。

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國發會高低推估之間的範圍,就是健保會的協商空間,今年有244億的協商空間,是16年來最大範圍,扣除掉支持新藥新科技的最大宗預算後,還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推動部長陳時中提出2021到2025年的「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這就包括照護司已經與各界討論已久、也試辦過的「住院護理整合照護服務計畫」。

根據照護司今年向健保會報告,健保資料顯示國人每年住院件數高達353.3萬件,每件住院天數平均9.29天,一天看護費若以2400元計,需求高達787億元,很多國人在經濟壓力之下,只有靠家人請假照顧、聘請無證看護工、家庭聘雇外籍移工,每年甚至有13.3萬人因此離職。由家屬照顧除了缺乏專業照護品質,也增加了醫院感染和醫院安全的風險;但醫院照服員又有供不應求,人力資訊不透明、工作血汗等問題。

照護司試算,如果每天由健保支付750元、民眾負擔900元,可由醫院按照民眾疾病特性及照護需求,去安排照護輔助人力,並將此人力正式納入病房團隊;家屬如果仍希望自行照顧或自聘看護,也可選擇不參與。依照全台灣急性病床數及佔床率推估,推動前三年如果初估30到50%病床加入,所需的經費大約是47.5億到79.3億元。

商東福表示,計畫已經試辦一段時間,加上本土疫情中確實有很多陪病者、自聘看護在醫院感染,這次協商空間比較大,是討論住院整合照護的最佳契機。明天就要看醫界所提出之服務模式,付費者代表是否可接受,如果順利達成共識,周五健保會大會確認協商結果,後續就可以在共擬會訂定支付標準。明天總額協商之各項內容若有未達共識的部分,則會並陳到衛福部,由部長陳時中做最後決定。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沒必要大規模隔離!研究:接觸者每日快篩可保校園安全

 2021-09-22 13:5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當桃園某學校、板橋某社區出現Delta變異株本土病例,中央與地方防疫單位擴大範圍進行,除了傳統疫調會隔離的接觸者,連接觸者的同住家人都要「預防性隔離」,超過500人因此被強制隔離於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最新英國實證顯示,上述措施是不必要的,即便學生被匡列為接觸者,只要每天到校前確認抗原快篩陰性,傳染控制效果與傳統隔離措施不相上下。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最近刊登於頂尖期刊《刺胳針》的英國研究,將201間學校隨機分派為兩組,其中102間學校,被匡列為接觸者的學生可正常到校上課,前提是每天要做抗原快篩而且結果為陰性,持續七天;另外99間學校採取傳統方式,疫調匡列為接觸者的學生要自主隔離10天。上述措施持續十周,再觀察一個月。

結果顯示,每天快篩組和隔離10天組的每周傳染控制效果相當,分別是十萬分之61.8、十萬分之59.1。每天快篩組除了傳染控制效果並未較差,更有額外好處,包括可減少學生及教師的請假率、改善學生因隔離而出現學習或發展遲緩,也能避免心理健康下降、睡眠不足、身體活動降低、升學考試銜接不易等負面影響。

另篇美國發表之預印研究,比較實施每周不同到校天數和檢測規則的影響,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做PCR檢測,每周全面做PCR檢測即可減少大約50%校內感染,如果針對有症狀者每天做快篩,更可兼顧控制感染、降低學生無法到校的比例。

台大公衛學者范僑芯表示,美國紐約正推行疫苗護照與校園通行證,教職員和學生每天入校前要填答症狀監測問卷。此外,沒有接種疫苗者,每兩週要做一次唾液篩檢,已接種者每週一次快篩。如果是密切接觸者,暴露後每三到五天要做一次唾液快篩。檢測後24小時內以email通知,並且根據檢驗結果核發校園通行證,黃碼可進出校園,橘碼要儘速採檢,紅碼禁止出入。

除了校園,9月13日起,美國紐約市規定出入餐廳、健身房、電影院都必須出示通行證,通行證內容包括三部分:身份證以防止盜用、紀錄日期及廠牌的接種證明、檢測陰性證明。為了符合要求,紐約檢測人數已大增15%,加上兩劑接種率已達到72%,確診數終於逐漸下降。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五種不良事件通報值高於背景值 17件罕見血栓已獲認定

 2021-09-16 12:1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根據疾病管制署9月15日最新發布的新冠肺炎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有五種不良事件的通報值高於背景值,包括心肌炎、心包膜炎、腦靜脈竇栓塞、視神經炎、過敏性休克。報告中提到部分年齡性別分層有上述現象,未指明是何年齡或性別,強調尚無法判斷與疫苗的因果關係,仍應持續監測。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提醒,若接種後發現視力變差建議前往急診,可能是視神經炎或血栓引起眼中風。

截至9月8日,18到50歲民眾共接種532.3萬劑疫苗,通報3331件不良事件、50到64歲民眾接種329.4萬劑疫苗,通報1528件不良事件、65歲以上民眾接種304.4萬劑疫苗,通報1960件不良事件;上述三個年齡層的不良事件通報率都是千分之0.6。

上述不良事件中,心肌炎或心包膜炎有17件,個案介於21.5到85.8歲,發生於疫苗接種後1到29天。腦靜脈竇栓塞8件,介於30.7到60歲之間,發生於接種後3到25天。視神經炎4件,介於28.3到60歲,發生於接種後1至21天。過敏性休克28件,介於18.8至73.7歲之間,發生於接種後5分鐘至1天。

呂大文表示,視神經炎與免疫疾病有關,疫苗也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發炎,視神經屬於比較細的周邊神經,一旦發炎,感覺會特別明顯。主要症狀是視力模糊、有種脹感,大部分經過治療可以慢慢自行恢復,少部分比較嚴重能需要大劑量類固醇才能壓抑發炎反應。提醒民眾如果接種疫苗之後視力變差,應儘速前往急診,可能是視神經炎,也可能是血栓導致眼中風。

疾管署資料顯示,台灣接種AZ或莫德納疫苗發生過敏性休克的通報率分別為每百萬劑2.8件(AZ)、每百萬劑1.9件(莫德納),高於英國之通報率每百萬劑16.6件(AZ)、每百萬劑15.2件(莫德納)。至於其他疫苗接種後出現過敏性反應之發生頻率,麻疹疫苗為每百萬劑1至10 件,破傷風疫苗為每百萬劑1至6件,季節性流感疫苗為每百萬劑1.35 件。

另外有關已知AZ疫苗的罕見不良反應,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 ,截至9月8日共接獲56件疑似TTS通報案,其中52件為接種AZ疫苗,4件為接種莫德納疫苗,通報率為每百萬劑7.5件,低於歐美每百萬劑10至20件。52件通報案當中有17案已在8月23日經專家會議審議確認,剩下39案也符合個案定義納入原則,但仍待專家會議審議。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Delta群聚多「舊案」該慶幸嗎?學者:對社區威脅更大

 2021-09-15 13:3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屏東枋山群聚案,是台灣社區第一次面臨Delta變異株威脅,當時確診人數僅17人。這次新北幼兒園再次出現Delta群聚,人數卻多達32人。台大公衛學者分析,幼兒園公衛防疫措施落實度僅35%,此群聚Rt值高達4.65(一個人可傳給4.65人),另比對Delta病毒量動態變化可知,該群聚中的「舊案」病毒量最高、傳染力最強的時間應落在八月初、八月底,當時未被發現,對社區威脅更大。

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中國廣東省佛山研究顯示,Delta感染者發病前3到4天沒有症狀,但病毒量最高、傳染力最強。新加坡研究可看到無論是否曾接種疫苗,感染Delta病毒剛開始病毒量都很高,只是完整接種者病毒下降及康復速度更快。但無論是否打過疫苗,14天後還有少數人病毒量仍高,可能延續至21至28天,必須積極採取隔離和快篩,才能預防社區傳播。基於以上實證,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建議,被匡列為接觸者無論是否曾接種疫苗,自主健康管理可能需要一個月,而且期間必須定期用居家快篩監測。

林庭瑀將屏東枋山群聚個案、未曾接種疫苗的埃及爸、完整接種兩劑的台大麻護確診時的Ct值,放到新加坡研究的病毒量動態曲線上看,可發現屏東枋山個案是在感染初期就被發現、匡列接觸者。

反觀新北幼兒園群聚,埃及爸和台大麻護等多人都是感染後期才被發現的「舊案」,根據確診時的Ct值回推,他們病毒量最高的時間可能分別落在8月8日、8月26日。因此,發現舊案並不值得高興,因為「沒有在高病毒量時發現Delta個案,對於社區傳播的威脅更大。」

幼兒園該如何有效防疫?公衛學者范喬芯表示,加拿大政府要求所有教職員、家長與學童,每天都要填寫自我健康評估問卷,依據「症狀、旅遊史、相關接觸者與居住地」,給予相關指引,並針對高風險或已出現症狀之孩童,提供PCR檢測、抗原快篩檢測或漱口水檢測。美國也正研究與確診相關的六種呼吸代謝物,用於發展兒童呼吸篩檢器,以減少採檢不適、增加受採意願。

面對社區中無症狀高傳播的Delta病毒感染者,各國都積極發展監測策略,值得台灣學習。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英國針對人口密集機構如學校、辦公大樓人員,定期進行檢測;在高盛行率地區進行大規模檢測,低盛行地區則進行定期檢測,檢驗工具以快篩試劑為主,強調迅速提供結果。

紐西蘭疫情緩和,以PCR為主要檢測工具,重點對象為邊境及航空機組員、確診者之接觸者。疫苗施打率相當高的冰島,一般情況只針對有症狀者檢測,但為了重啟經濟、放鬆室內200到500人的大型活動限制,民眾參加大型活動過後48小時內需強制快篩。疫苗施打率高的加拿大,沒有完整接種疫苗的確診者接觸者才要做PCR,無論一採、七天後二採之採檢結果如何,一率都要隔離十天。


共體時艱 健保九月已撥付367億元給184家醫院

 2021-09-14 19: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二級警戒延長至九月廿日,為讓醫院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抗疫,健保署今年第二季先比照前年同期的八成預撥,6月已撥付225家醫院453億元,第三季預撥比例更提高到去年同期的九成,9月9日已撥付184家醫院367億元。健保署醫管組專委林右鈞表示,這是各級醫院協商出來的方式,基於「同島一命」的精神,可以幫助到比較艱困的醫院。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今年5月宣布分三階段挹注健保現金費用,5到6月按照108年同期醫院總額費用的8成一次給付,6月已撥付225家醫院達453億元。7到8月預撥費用比率更提高至109年同期9成,並於9月9日已預撥184家醫院醫療費用367億元入醫院帳戶。即日起,也開始啟動9月費用提前撥付,皆讓醫院較往常更快取得暫付的醫療費用。

林右鈞表示,本次採彈性財務分配之預撥醫療費用機制,是以醫院協會提出的總額分配方式為基礎,保障醫院110年第三季收入達109年同期一般服務收入之9成,並以109年同期為上限,餘款再由各分區共管會議依據當地醫療狀況予以分配,這個結算方式由醫院各層級凝聚共識所提出的醫院互助及共體時艱模式。

李伯璋舉例說,如果去年同期健保給付醫院100元,今年醫院申報80元,健保結算時會保障補到90元;但如果醫院今年做120元,也只給付100元。林右鈞表示,今年醫院服務量大都低於去年,依此模式對於絕大多數的醫院都有幫補的作用,今年如果還有總額成長多餘的部分,各分區會再按一定規則分配下去,

至於診所,林右鈞表示,目前沒有按照去年比例結算的機制,還是依照今年申報的去暫付、核付、結算。健保署會協助衛福部各司署儘速撥付防疫獎勵金、新冠疫苗接種處置費用、獎勵費等,讓醫療院所除健保費用收入外,儘速取得防疫相關費用。110年5月至9月16日止,健保署協助撥付費用達39.89億元,包含協助疾病管制署撥付新冠疫苗接種處置費用及獎勵費用約14億元,維持醫療院所營運現金流。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獨/明年住院自付額天花板再調高 單次最多付4.3萬元

 2021-09-12 21:1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9月9日預告修正明年住院部分負擔上限,同一疾病每次住院自付額上限由今年的4萬1000元調高至4萬3000元,全年累計住院自付額上限從6萬9000元調高為7萬2000元,分別調高2000、3000元。

衛生福利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這次漲幅並未高於去年,依照健保資料推估,調高天花板之後需多付一些費用的民眾,大約有1萬3400多人,增加部分負擔金額2754萬元。商東福強調,健保對重傷病患者、低收入等弱勢群體均有免除或補助,此次調整的影響有限。

商東福表示,天花板的概念是一個配套,希望不要讓經濟困難又有醫療需求的的人不會負擔過重,是根據醫療需求去看,無關他有沒有錢,因此也沒有排富。民眾自付額超過天花板的部分,就由健保署來付給醫院,醫院收到的給付不會改變。這次預告之後會有六十天的搜集外界意見,完成法定程序之後,於明年一月一日生效。

商東福表示,去年住院單次及累計自付額天花板分別調高2000、4000元,相較於再之前五年調幅只有1000元、2000元,去年調幅確實創下五年新高。今年分別調高2000、3000元,是根據主計總處2021年8月更新之2020年平均國所得計算。因為2020年和前一年的國民所得相當,經濟有成長,因此這次預告明年調整金額也與今年相當,不過調幅還是沒有高於去年。

至於民眾自付額怎麼計算?商東福表示,慢性病房或急性病房住院,依照天數不同,有不同的部分負擔比率,比如急性住院30天部分負擔比率是10%。假設某病人住院期間健保藥費、檢驗費、開刀費等,所有健保給付項目總和是50萬,病人會需要負擔5萬元。

由於明年天花板是4萬3000元,超過的7000元,就由健保署來付給醫院。另外,民眾每年度的住院自付金額也會累計,商東福表示,如果某病人明年有次住院發現,累計部分負擔金額已經超過7萬2000元的年度天花板,超過的部分也不用付。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獨/疫情促「高流量氧療」納健保 年增1.4億1.4萬人受惠

 2021-09-09 20: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濕化高流量氧氣治療」和俗稱「超人姿勢」的俯臥式擺位,是各國挽救呼吸衰竭病人的兩大必要手段,過去尚無健保給付,今年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帶來社會重視,帶來契機。

健保署共同擬訂會議今決議將將濕化高流量氧氣治療(Humidified High Flow Oxygen Therapy)正式納入給付,最快11月上路,預計一年將增加1.3到1.4億健保支出,約14120人受惠;若為新冠肺炎確診者使用,則由公務預算給付。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的目標就是盡可能滿足病人治療所需要的,根據國際經驗及實證,這次會議委員高度共識同意通過。

健保署醫管組科長陳依婕表示,共擬會通過第一天照護費(含管路特材)給付為6000點,第二天起每天照護費1937點,各級醫院標準相同。更換管路該日比照第一天照護費申報,兒童得依照表定點數加計百分之二十。健保署預估,上述兩個給付標準生效後,一年將增加1.3至1.4億的支出。

陳依婕指出,共擬會通過的適應症包括,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或窘迫的成人及兒童、拔管或脫離呼吸器後預防再次插管等,通過後預估有14120人受惠。。健保署預告後,再經衛福部核定,估計最快11月生效上路。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大樓傳確診 遭清空住戶可聲請提審!法律人籲指揮中心說清楚這三點

 2021-09-09 13: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七月時高雄市某大樓出現確診者,高市府要求住戶必須離家住旅館,打開大規模「預防性隔離」先例。日前桃園某校因機師兒確診,所有「接觸者」及「接觸者的接觸者」強制集中隔離,近期新北市某社區大樓居民也是如此,倉促打包行李、搭專車去指定場所隔離。許多飼主倉促間找不到人託付年老貓狗,只能含淚交給動保處暫顧;也有民眾半夜被載到防疫旅館,旅館卻說沒空房,全家半夜在街頭驚慌失措。

上述關於「接觸者的接觸者」之創新匡列隔離辦法,目前並未見於任何正式發佈之指引,疾管署官網的「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仍停留在今年5月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僅在記者會上口頭解釋,說這是為了預防接觸者後續若有確診,其接觸者已被隔離,社區威脅較低。數百人被迫離家,這樣的說明在法律上充分嗎?法律人不這麼認為。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全峰表示,指揮中心應說清楚,支持上述作為的科學證據在哪裡、如何定義「接觸者的接觸者」、若有需要隔離,是否已採取對人身自由最小侵害的手段。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王曦表示,上述民眾符合聲請提審的資格,不論本人或他人都可聲請,上網下載「提審聲請狀」寄到所在地方法院,依法會在24小時內開庭審理,若提審成功,訴求在家隔離者就能回家。

吳全峰表示,指揮中心在記者會上的口頭說明,理由完全不夠充分。「把越多人關起來,風險一定是最低,但是對權利的侵害是最大的」,要採取如此高強度的作法,指揮中心應說明是否有科學證據可證明「接觸者」和「接觸者的接觸者」有一樣高的風險,所以應採取相同強度的隔離手段?

再者是要說清楚如何定義「接觸者的接觸者」。吳全峰表示,接觸者的接觸者是指同住家人,還是包括足跡中潛在接觸者的接觸者?如果不能講清楚定義,那之前收過簡訊的百萬人,是不是也都要預防性隔離?

最後是「是否以確保採取最小侵害的作法。」吳全峰表示,今天台大醫院也有護理師確診,但他的接觸者、接觸者的接觸者,都不用被隔離,指揮中心的理由或許是,因為他們平常都有戴口罩、可持續做健康監測,所以可以不用集中檢疫,那為何桃園校園內依規定全程戴口罩上課的同學及其家人得到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隔離?

「新加坡也有類似做法,但是作法比較細緻。」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黃韻如表示,她有一位朋友,女兒小學班上有同學確診,整班同學都是第一圈接觸者,都得隔離,但是可以選擇在家或是去旅館。選擇在家的,其他家人就會受到影響,比如某些學校會規定,如果同住家人有在家隔離,該學生就不能到校上課,只能在家線上學習。所以後來她的朋友就選擇和女兒一起去飯店隔離,新加坡的隔離飯店都有四星級以上,民眾不會太埋怨。

吳全峰強調,對人民自由權的限制,必須要有其必要性,要有適當的目標,必須要能證明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係,也要確保已經採取最小侵害的做法。指揮中心要說清楚,今天桃園學生、社區居民的感染風險管控,除了強制集中檢疫,已經「別無他法」嗎?相關民眾可以考慮聲請提審,請法院來評判。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王曦表示,任何處於拘禁情境的人都可以申請提審,不論是本人或他人代為申請都可以,可下載聲請「提審聲請狀」,將個人資訊、所在地點、聲請理由(例如對措施的質疑、措施對自己的侵害等),郵寄到所在地方法院。

王曦表示,法院依法必須要在24小時內開庭,必要時會與聲請人視訊,法官會審查這項措施進行形式審查及或實質審查,如果聲請成功,訴求回家隔離的人就可以回家。如果對於聲請提審有疑問,可以致電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全國諮詢專線或法扶分會,也可以致電詢問台權會。

黃韻如提醒,或許問題不在「把人抓去隔離」本身對不對,而是作法上如何能夠有更細緻的公共服務。忽然接到要被隔離的通知,任何人都會不知所措、焦慮緊張,現在觀察起來,「公共服務」如何展現「同理」是台灣很欠缺的,特別是最近,台灣社會似乎已經為了「零容忍」犧牲了社群間的同理,從把苗栗移工的個人物品當垃圾亂丟,到對待機組員、對待忽然被匡列隔離的人,都呈現出一種對於「非我」的暴力與冷酷。


提審聲請狀(當事人本人聲請)

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70-4324-71501-1.html


提審聲請狀(他人聲請)

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70-4325-cb9e0-1.html


法律扶助基金會

https://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home


台灣人權促進會

https://www.tahr.org.tw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幼兒傳阿公阿嬤風險高六倍 兒科醫籲加強家用快篩

 2021-09-07 12: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北市板橋區某幼兒園爆發群聚感染事件,截至今早累計已有16人確診,包括10個幼童、4個家長、一名幼兒園老師及其丈夫。根據美國研究,兒童傳染祖父母的勝算遠高傳給手足,高達六倍。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擔心,幼兒園群聚很可能瞬間從幾例延燒成數百例,生活圈鄰近之家庭都應提高警覺,如有疑似症狀應尋求醫師評估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若為定點醫師診所可提供公費快篩試劑,若非定點醫師之診所,相關藥局也有販售快篩試劑,可回家自行篩。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多名公衛學者七月時曾指出,美國去年有研究探討參與暑期營隊活動的7至19歲兒少之家戶傳播力,針對88%有症狀的224名指標個案,進行問卷調查和檢測。結果在194個家戶、20至51歲(平均46歲)的526位家戶接觸者中,共有48人受到感染,即大約有18%家戶發生感染。

高達70%指標個案都是從營隊回到家,才出現症狀,潛伏期大約是五天,家戶傳播力是45%。另外,兒少傳給父母和祖父母的勝算比高於傳給手足,傳給父母的勝算比是傳給手足的2.3倍,傳給祖父母是傳給手足的6.6倍。

林應然表示,新北的幼兒園群聚確實是大問題,這麼多孩子都各有家庭,一定會傳給爸媽和祖父母,如此散播出去,「忽然間爆發到幾百例也只是一瞬間的事。」林應然估計,以目前疫苗及藥物發展情況研判,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疫情至少還要一兩年,未來也不會消失、不可能清零。

無法清零,目標該訂在哪?林應然說,只求不要大流行、沒有太嚴重的變異株產生、不要發生大規模且足以癱瘓醫療體系的重症和死亡。希望新冠肺炎可以找到適合的特效藥,加上疫苗普及,或許可望與之和平共存,未來大家聽到「新冠肺炎」就像聽到「流感」一樣,不再如此害怕。

林應然表示,雖有幼兒園群聚,但這兩天基層兒科和耳鼻喉科診所依然冷清,並未出現更多擔心求助的家長和孩子。林應然表示,疫情對兒科和耳鼻喉科診所的衝擊很大,門可羅雀已經一段時間,也有診所撐不住而倒閉,他自嘲說,現在診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就是那個翁。」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獨/未滿六歲聽損標準放寬! 明年起助聽器補助一耳兩萬

 2021-09-06 14:0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第八條附表二,首度明定未滿六歲輕度聽損標準,推估約有兩百到四百個孩子受惠,助聽器一耳可獲兩萬元補助。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及臨床教授劉殿楨表示,這是個大好消息,孩子們過去因鑑定標準嚴格而無法獲得鑑定,明年一月新制上路後,對清寒家庭格外重要,更多孩子在語言發展黃金期能用助聽器,預後可能從不會講話變成會講話,學習品質、生活品質、人際關係都大幅提升。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能管理部總監、聽力師馬英娟表示,台灣身心障礙標準長期比國際嚴格,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兒童失能性聽障」的聽力閾值為30分貝(30分貝以上才聽得見),台灣標準是48分貝。

馬英娟表示,有些微聽損的孩子不到這麼嚴重,但確實聽不清楚也影響說話流利程度,卻因無法被認定而無法得到協助,有時連身邊親友觀感都會被無法鑑定所影響,覺得「不嚴重、沒關係」,否定了孩子真實的困境。以基金會服務的個案為例,當中就有三成是這些沒有被制度接住、被迫成為「黑數」的微聽損兒;因為是制度漏接的黑數,這些孩子確切的人數,連中央政府都沒有辦法統計。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教授醫師林鴻清表示,根據現行制度,如果是兩耳50到55分貝以下聽不到的孩子,才有機會獲得身障手冊及助聽器補助;明年起根據新制,目前預估40分貝以下聽不到的輕、中度聽損兒,也有機會過關,具有身障資格除了可以拿到助聽器補助。在過去,這些孩子因為拿不到補助,家裡若沒錢讓孩子裝助聽器,恐怕會錯過六歲以前聽語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劉殿楨表示,新生兒滿六個月之前,就能透過例行性的聽力檢查,早期偵測先天聽損,發生率大約是千分之三,機率並不低。其中三分之一為重度到極重度,需要電子耳,每年大約有一兩百人,另外三分之二是輕中度,每年大約兩百到四百人,需要的是助聽器。學齡前的聽損兒若有助聽器幫忙,預後將是「會講話和不會講話」的巨大差別,不只語言,對於孩子的學習、注意力、生活品質、人際互動,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馬英娟表示,制度下修之後,這些孩子可望獲得一耳兩萬元的助聽器補助, 對於家庭經濟有很大的幫忙,而且每兩年可申請一次,以購買事實認定,實報實銷。不過目前六歲以上的鑑定標準,還時維持原訂的嚴格標準,也就是說,這些微聽損兒在六歲以上很可能都會喪失身心障礙資格及相關補助。馬英娟表示,這是社福財務的問題,還需要更多時間慢慢努力、逐步解決。

劉殿楨透露,這次是因為有家長向時代力量的委員陳情,當時擔任時力立委的洪慈庸,邀請衛福部照護司、行政院ICF(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推動小組、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等相關團體,以及多位許多耳鼻喉科及聽力專家都極力爭取,包括他和高雄長庚耳鼻喉科主任黃仲鋒等多位醫師。經過討論和估算,確定放寬標準後,額外獲得鑑定的孩子人數並不多,給予補助帶來的財務負擔也不會排擠到其他需求者,因此順利通過。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健保肺炎就醫指南/去年肺炎人數減 進加護病房卻沒少

 2021-09-04 19: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社會大眾對於肺炎的診斷和治療也耳熟能詳,其實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都可能經歷與新冠肺炎類似的診療過程。健保統計顯示,過去每年大約有80到90萬人診斷出肺炎,去年才因防疫推廣勤洗手、戴口罩而減少到54萬人。

健保統計顯示,肺炎病人主要集中於0至19歲,大約有20至30多萬人,其次才是60以上及80歲以上長者。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馮嘉毅表示,年齡集中在兩端並不意外,這與感染性疾病的特性有關。兒童病人大多為10歲以下,病毒感染引發肺炎的比率較高,但若看肺炎病人在整體兒童人口當中的比率,未必會高於長者肺炎的比率。

馮嘉毅分析,長者的肺炎主要由細菌引起,病情通常比較嚴重,如果細看不同年齡層肺炎病人在門診就醫或住院的比率,可能會看到肺炎的長者有一到兩成都需要住院,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但孩童可在門診治療的比率會比較高。

從各層級醫療院所的肺炎就醫人數來看,可以發現前十名除了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還有兩間兒科診所。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肺炎的標準診斷需要檢視胸部X光影像有無肺部浸潤,基層診所通常無法拍X光,主要是依靠臨床診斷,因此在解讀健保診斷人數資料時,要考慮到這會受到基層診所診斷方式的特性影響,不見得能代表真正的肺炎病人數量。

陽光耀表示,由醫院門、急診申報的肺炎,比較可能有經過胸部X光確診,確診後是否需要住院治療,與病人嚴重程度、照顧需求有關。

即便去年因推廣防疫措施,肺炎人數從79至90萬減少到54萬人,但需要住加護病房的肺炎人數變化並不大,每年都是兩萬多人,平均每人醫療費用22萬元。馮嘉毅指出,疫情讓一般民眾不敢到醫院,有些會拖到嚴重才來,或直接去急診;病況較嚴重的病人比率提高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去年健保人均醫療費用,反而比前兩年還高。

陽光耀分析,去年各年齡層下降幅度最不明顯的,是80歲以上的肺炎,因為高齡者本身就有較高的肺炎風險,就算沒有感冒,也可能得到肺炎,甚至需要住院。

健保資料也看到,地區醫院收治肺炎病患人數不高,但加護病房收治比率很高,較低的也有四成,最高可達將近百分之百;呼吸器平均使用天數也高,前十名平均呼吸器使用天數可長達135至245天。

「脫離呼吸器」定義為出院前五天都不用呼吸器,「呼吸器脫離率」為呼吸器脫離次數除以住院人次。數據顯示,肺炎病患使用呼吸器的前十大醫院中,大約有二到四成可以在出院前五天脫離呼吸器。

馮嘉毅表示,這可能反應了不同層級醫院病人來源、醫療資源的差異,每個醫院都有其獨特情況,很難一概而論。醫學中心的醫療人力資源相對充裕,醫師認為將相對輕症的病人收治於普通病房就可以處理,但同樣嚴重度的病人若是在中小型醫院,醫師可能覺得收治於加護病房比較適合,造成加護病房收治比率的差異。

有關呼吸器使用天數長,陽光耀和馮嘉毅都認為,很多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RCW),本來就有長期呼吸器依賴的病人,因為感染肺炎、病況惡化時轉入加護病房,因此可能有加護病房入住率特別高、呼吸器使用天數特別長的現象。

馮嘉毅表示,肺炎病人是否能脫離呼吸器,雖然可能與醫療團隊的經驗與處理方式有關,但更關鍵的因素還是病人的病況。例如80歲以上,有惡性腫瘤病史、嚴重糖尿病、肺功能受損等,這些都會導致脫離呼吸器的機率降低。不過,入住加護病房後,病人及家屬願意討論DNR的比率會提高,且年紀越大意願越高,整體來說,大約一半以上的長者和家屬都會願意簽署。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這項新冠後遺症可持續逾半年 台大醫院擬設長期追蹤門診

 2021-09-02 15:5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不過是洗個澡,感覺比跑百米還累。」「參加慶生會,竟然中途就在沙發上睡死。」「工作時容易分心,忘東忘西。」台灣累計有一萬六千人確診過新冠肺炎,當中近一萬五千人已解除隔離,其中一成確診者有後遺症,當中75%深受上述這些症狀之苦。台大醫院今提醒,「勞動後的症狀惡化」是相當常見的新冠長期症狀,需要親友的理解和醫療專業協助。

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與五位物理治療師,今召開記者會介紹新冠肺炎的長期復原和治療。賴逸儒透露,台大醫院正在籌畫新冠肺炎長期追蹤門診,可整合跨科專業,全方位協助處理新冠後遺症。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PTC)經理陳昭瑩表示,物理治療師是運動和動作的專家,台大醫院所有科別的醫師只要評估病人有需要,都能平行照會,讓物理治療師幫助病人解決問題。

台大醫院物理治療師林家德表示,臥床一周,肌力就下降一成;臥床三周,心輸出量和最大耗氧量則下降兩成,因此確診病患在前四周的急性住院階段,就要開始改善呼吸和運動功能。

物理師療師會趁病人清醒時,在穿著充足防護裝備下,到病房提供拍痰、姿位引流等氣道清潔技術,另外也會帶病人練習呼吸運動以改善肺部容積,並且逐步恢復身體活動,爲出院做準備。根據國內醫學中心研究,胸腔物理治療可有效清除痰液、預防呼吸道阻塞、降低肺部感染程度,可有效縮短病人平均天數,減少醫療花費。

渡過前四周,接下來的棘手挑戰是「新冠肺炎長期症狀」。林家德表示,高達一成個案會發生,這包括多重系統疾病,有超過兩百多種症狀,可能以不同組合出現;過程起起伏伏,有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緩解或復發,最常見的四大症狀是疲倦、注意力與記憶力問題、勞動後症狀惡化、呼吸短促。

其中「勞動後症狀惡化(Post-Exertional Symptom Exacerbation, PESE)」發生可持續很長時間,常會被人誤會,也格外令人沮喪。林家德表示,有後遺症的確診者當中,有高達75%在六個月後還在經歷PESE,特徵是與用力程度不成比例的失能和延遲性疲勞。

比如說,以前能輕鬆獨立洗澡或散步、參加社交活動,現在做這些事情,卻會引發症狀惡化的活動,只是打打電腦、與人交談、閱讀,這些都足引發狀況惡化,例如疲勞、不舒服。林家德表示,有這方面困擾的病人可從門診回來,物理治療師可詳細評估並且客製化合適的運動計畫,教導病人妥善分配每日活動量,以提升生活品質並減少挫折感。

根據世界物理治療聯盟之衛教資料,PESE的疲倦不易透過休息或睡眠緩解,對於生活品質和日常活動造成許多限制和負面影響。PESE導致的症狀可能很嚴重,包括讓人失去能力的疲倦和精疲力竭 、認知障礙、疼痛、呼吸困難、心悸、發燒、睡眠障礙、運動耐受力差。患者不應嘗試突破極限,也不應等出現症狀才休息,物理治療師執行運動治療時應格外謹慎,同時應協助調整日常活動和認知活動的步調,並釐清哪些是症狀誘發因子、怎麼做比較安全。

針對不方便回診的病人,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可啟動「遠距科技輔助物理治療」,在穿戴裝置與血氧機的輔助下,確實而安全地帶領病人在家執行運動,是疫情中就醫的新選擇。賴逸儒表示,台大醫院正在籌備新冠肺炎長期追蹤門診,其他如記憶力喪失等後遺症,可透過跨領域團隊合作來協助。

甜蜜負荷/含糖飲年耗健保233億 學者建議開徵糖稅

 2021-09-01 21: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糖」是全球公認健康威脅,然而國人嗜喝含糖飲,加重健保財務壓力。成大公衛今年發表研究,有六大疾病明確可歸因於含糖飲,根據國內外大型研究及健保資料,首度具體算出含糖飲造成的健保支出,年平均高達233億元,相當於四年的罕病藥物支出、九年的癌症新藥預算。

成功大學公衛所特聘教授李中一之研究指出,含糖飲提高了第二型糖尿病、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痛風、骨質疏鬆、齲齒的疾病風險,最高可達兩倍。根據上述風險、國人各年齡含糖飲攝取率、相關主次診斷之健保資料,可估算可歸因於含糖飲的健保花費,每年平均總金額為233億元,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可歸因於含糖飲的醫療花費最高,將近113億。

李中一表示,含糖飲造成健保財務沈重負擔,國內相關單位如國健署、食藥署、健保署,應積極研議開徵符合台灣社會文化及消費習慣的「糖稅/捐」,以消弭健康不平等、促成健保的永續經營。目前有30多國已開徵,以墨西哥為例,含糖比例高於6%,就加收11%費用,糖越多就越貴,成功將罐裝飲料銷量大減兩成。

不過,靠售價減少銷量並不能一勞永逸。李中一指出,這30多國當中,真正成功的並不多。即便是墨西哥,後來也衍生出許多路邊攤,類似台灣的手搖飲,飲料甜度不好計算,更難課徵捐收。丹麥雖也開徵糖稅,但由於歐盟商品流通性高,丹麥當局無法對其他國家的產品克捐,結果失敗,泰國和馬來西亞也都嘗試要做,但都是沒看到效果。

李中一提醒,糖捐涉及層面廣泛,不能只考慮科學因素,還要顧及社會經濟文化,需凝聚成熟的社會共識,目前亞洲國家還有日本、新加坡,都已經往此方向開始研議。建議國健署與食藥署應合作,針對含糖飲料、能量飲料、酒類等不健康飲品進行現況調查,並且應及早開啟相關討論,參考各國經驗,建立適合台灣的做法。


*含糖飲提高六大疾病罹患風險倍數(以主次診斷計算可歸因於糖飲之年均健保醫療費用)

第二型糖尿病:1.3倍(112.8億元)

心肌梗塞:1.9倍(82.8億元)

缺血性中風:1.33倍(20.3億元)

痛風:2.08倍(11.3億元)

骨質疏鬆(髖骨骨折):1.42倍(5.9億元)

齲齒:兒童1.27倍,成人1.33倍(5700萬元)

資料來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21年第40期第3卷

整理/記者邱宜君

甜蜜負荷/越喝越餓?名醫揭含糖飲三大負面效應

 2021-09-01 21:0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糖」是全球公認健康威脅,國人嗜喝含糖飲,加重健保財務壓力。成大公衛學者李中一研究歸納,含糖飲會提高六大疾病風險,每年有233億元健保支出可歸因於含糖飲料,學者建議討論開徵「糖稅/捐」,以維護健保永續。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蕭敦仁表示認同,所得之經費可用於預防肥胖的相關治療,後續可為健保省下更多,可用於投入癌症、罕病等難以預防之疾病。

「含糖飲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是確定的」蕭敦仁表示,無論是手搖杯或罐裝飲料,現代食品工業所用的「增甜劑」成分是「高果糖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的代謝產物對人體有害,會導致尿酸過高,引發痛風;肝臟無法消化其代謝物,會變成脂肪肝;高果糖玉米糖漿還會導致食慾旺盛,增加肥胖機會。綜合三大負面效應,結果就是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慢性病,還有不可逆的腦中風、心臟病等慢性病。

蕭敦仁表示,國健署過去統計過,因肥胖衍生之慢性病,相關醫療負擔是癌症的兩倍以上,嚴重衝擊醫療經濟。要處理肥胖問題,含糖飲料絕對是重要的一環,關於「糖稅/捐」,國內外都講了很多年,但討論總是卡在實務面,因為要考慮的事情很多,比如含糖飲的定義、課捐的怎麼計算。

蕭敦仁表示,糖捐和菸捐一樣,是一個好的前進方向,值得專家集思廣益。現在除了病態型肥胖有健保給付的治療,更前端、人數眾多的肥胖,都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減肥,很不容易。開徵糖捐有助於塑造健康的環境,其經費可以部分給付於肥胖的治療,預防了肥胖,可省下更多醫療預算,投入其他更棘手的疾病。

過去國健署曾研擬以「健康促進法」授權政府對不健康的產品課健康捐,但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林真夙表示,衛福部「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已送行政院,但內容已不包括這部分。國健署認為「糖稅/捐」並非唯一的辦法,目前透過建議產業減糖、要求標示含糖量、推廣每日飲食指南、限定校園不得販售含糖飲等多管齊下,可望達成類似的效果。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超高接種率、低確診數 台大教授分析星國這樣與疫共存

 2021-08-31 13:2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加坡八成人口已完整接種兩劑疫苗,覆蓋率全球最高,面對有高傳播力的Delta病毒,七、八月每日新增個案幾乎都在200人以下,成功經驗值得台灣借鏡。長期旅居新加坡的台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今於台大醫院線上記者會分析,星國「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核心就是高施打率,現階段挑戰是70歲以上年長者覆蓋率較低,最近感染重症住院的個案,幾乎都來自此族群,新加坡目前主要有三個因應策略。

首先是主動出擊,由義工醫師團隊搭乘巴士,主動深入社區,尋找還沒接種的老人家,現場提供衛教並接種。再者是透過專案進口提供AZ、科興、國藥等多元廠牌,不想打公費mRNA疫苗的人可自費選擇。另外,推行疫苗通行證,完整接種者相對自由外出用餐、出入各項場所,也能加速接種。

黃韻如指出,因為即便是防疫措施遵從度再高,長期管制沒人受得了,心理上會非常疲憊,這在澳洲封城經驗中已看到前車之鑑。不能期待民眾能長期自主軟封城,新加坡以官方App的「綠色小勾勾」做為完整接種兩劑的認證,有認證者才能在餐廳內用,但每桌限定五人,目前可觀察到周間的晚上,許多餐廳都高朋滿座。

相較於外出用餐的自由,新加玻的醫院管控相對緊縮。黃韻如表示,新加波醫院由護理人員及護佐全面照顧住院病人,沒有看護或家屬可以同住的在病房,若要進入醫院探病,除非完整接種劑且探訪時間在30分鐘內,否則就附要24小時內快篩陰性證明、事先申請,出入醫院都要刷卡;天天探病就要天天自費快篩,所幸試劑到處可買而且不貴。

訪客在醫院內的行為,也受到許多限制。黃韻如指出,訪客不可以在醫院內部用餐,因為在醫院內口罩不可拿下來,只能在外面用餐。訪客也不可以在病房裡上廁所,因為擔心快篩仍有偽陰性,排泄物可能有病毒,所以內急也得到外面用公共廁所,以保護醫院和病患。

另一個台灣人難以想像的規定是,訪客到了病房,不能坐床。黃韻如說,因為床上可能有殘留的血液、體液,有肉眼看不到的感染原。如果訪客碰觸病床甚至坐上去,衣服可能沾染到病毒、帶回社區去;其他病房中會觸碰到的表面,因為都可以靠肥皂洗手、乾洗手去處理,比較沒有去規範。

黃韻如表示,可預期未來的日子,民眾必須習慣快篩,是新冠疫情常態化的「必備生活技能」,大型集會等場合都會要求出示快篩結果,偽陰或偽陽就得靠醫療端進一步的風險管理;疫苗接種與否,也將是決定民眾從事各項活動自由度的關鍵。

「就像一艘船不讓我落海」新式整合治療助他戒癮六百天

 2021-08-30 15:3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好萊塢電影裡面常有戒癮者圍坐一圈,互相訴苦、支持彼此的畫面,這是美國行之逾30多年、發展成熟的整合治療模式(Matrix Model),也是美國「藥事法庭」最常結合的處遇制度,療效廣受科學實證支持,但在台灣,2016年才引進,2018年開始試辦,今年才試辦到第4年,不過已得到很好的成效,也開始累積出口碑,有人排隊來參加,也有人戒癮後成繼續參與,繼續支持其他人走向重生。

「今天剛好是我戒癮第600天」C先生今上午勇敢現身國衛院記者會,述說經歷。C先生表示,兩年前使用藥物很頻繁,導致生活、工作、朋友、家庭,都發生很多問題。雖然有看身心科服藥治療,發現後來認知到,成癮就是個「需要持續預防復發的慢性病」,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戒除,透過醫師和個管師介紹,加入這個計畫,目前她已經完成了兩梯次的課程,現正以過來人的身份參加第三梯。

「團體就像一艘船,如果有人落海,大家都會伸出援手,」C先生表示,在團體中可以放心講出所有的感覺,專業心理師在其中輔導和唔談。C先生也自己額外參加正念班、做健康檢查、看中醫、運動健身,將時間妥善安排,練習改變想法,越來越熟練地去消滅想要用藥的念頭。

振芝心身醫學診所臨床心理師李昭慧表示,成癮就像心臟病一樣,是可能復發的慢性病,只要一次發病,就要好好面對預防復發的議題。全球治療趨勢都強調要協助改變生活型態和思考模式,才能有效延長復發,甚至有可能終生不復發。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身心科及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衛漢庭表示,國衛院參考國外模式,根據台灣本土狀況所發展的整合治療模式,包括每周三天晚上的團體,可學習中斷成癮思考、識別高尾顯環境、建立預防復發的思考和行為。整合模式也包括家屬和重要他人的參與。目前三個梯次成果很好,高達72%個案完成療程,且16周當中平均有14.5周維持停藥。

整合治療模式的一大特色是高頻率的檢驗,初期每周兩次,後期每周一次。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王聲昌表示,這是「台灣有史以來執行治療頻率最高驗尿頻率最高的戒癮治療模式。」

為何要常常驗?王聲昌表示,檢驗頻率不足,會導致療效評估失準。目前緩起訴的戒癮治療,是從每周一次開始逐漸拉長間隔,一年只要驗18次,療效可宣稱達到80%以上,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很多人都知道,緩起訴療程的檢驗日是「最快樂的一天」,有些人通過後去用藥,下次也抓不到,因為檢驗只能看72小時內的用藥。這也是為何整合治療模式必須設計每周一、五都驗,才能有效遏阻個案週末去狂歡。

檢驗頻率增加,不難達成,因為快篩試劑其實很便宜,但整合治療最昂貴的成本,來自於人力。王聲昌表示,政府支持的試辦計畫,平均每個梯次至少得花一百萬,但其實相對應專業人員額外投入的大量心力的加班費,這樣的經費還是不足。希望未來要開始推廣納入正式治療的一環,或許比較有機會先從司法部門相關的緩起訴戒癮治療開始,畢竟這一塊還有緩起訴金可以支持。

王聲昌表示,現在已有口碑傳去,有人已在排隊等著要報名,這是一開始沒有預料到的成果,令人欣慰,希望試辦結束後,未來有機會落地、推廣,讓這個模式進入正式制度、延續下去。

王聲昌指出,國外戒癮整合治療模式行之有年,已發展出更細膩的團體屬性,例如同志團體、女性團體,疫情期間也有線上團體。藥癮者離開計畫後,如果忽然有癮頭浮現、急需外部支持,社區中也能找到很多開放式的社團可以即時加入,形同攀住浮木。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研究中心主任陳為堅表示,這次記者會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多藥癮治療的協助單位知道有這種新的觀念,國衛院也很樂意協助,「有興趣學習這套模式的單位,都歡迎來聯繫國衛院」,希望讓每個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願意幫助他人的人,都能學會使用正確的方式。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虛擬健保卡下一步/促成新一代家醫、落實分級醫療

 2021-08-25 18:5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健保署試辦虛擬健保卡邁入第三年,重點放在遠距醫療、居家醫療、視訊診療,但虛擬卡的QR code每次只有5分鐘效力。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提醒,用虛擬健保卡達成一次性的身份認證,只是最基本功能,後續應讓個案可選擇定期授權其家庭醫師,幫助醫師隨時掌握病況、引導家屬適時分級就醫,提升醫病互信合作、減少醫療浪費。

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鄭維理表示,居家醫療醫師都會給病家LINE,提供案家無償諮詢,但醫師手邊沒健保卡,就看不到病人近期用藥及檢驗檢查結果,有了虛擬卡,家屬將QR code傳給醫師,就能克服這個障礙。余尚儒表示,現實生活中已有很多醫療行為都是由代理人執行,兼具代理和授權功能的虛擬健保卡,是必然的趨勢。

余尚儒長期在台東推動在宅醫療,常發現有個案人在偏鄉,但健保卡是由家人保管,放在就醫方便、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台北市。病人有什麼需要就打電話,子女拿健保卡去領藥,再把藥寄回家,偏鄉當地能提供居家醫療的醫師,反而因沒有健保卡,很難去服務個案。

余尚儒表示,如果長輩失智、獨居,居家醫療的醫師要為他安排就醫,想查看雲端藥歷,現在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路違法,是家人幫他把卡片寄來診所,讓診所自行處置;第二條路合法,但家人得請假、買車票,親自帶卡片來診所。若有虛擬健保卡授權家屬,只要家屬把QR code傳給醫師,醫師就能查看雲端藥歷。

余尚儒分析,現階段最可行的做法,是讓每個人同時可以擁有實體卡和虛擬卡,自行決定使用時機,民眾可以選擇是否要透過虛擬健保卡給家庭醫師「定期授權」。例如一次授權三個月,期間家醫能隨時查看病人的雲端藥歷,是真正最了解個案的「醫療代理人」,可提供最適切的醫療安排和建議,開創新一代的家醫制、更加落實分級醫療。

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希望健保能放寬納入居家醫療的條件,獎勵更多醫師投入居家醫療,讓符合長照資格、中重度失能的個案都能夠就近受到照顧。但他也提醒,如果有醫師定期評估的居家醫療個案,還是有必要定期回診,甚至要看多科,才能確認病情變化、是否需調整藥物。

面對各界期待,健保署企劃組組長王宗曦表示,目前虛擬健保卡不但有開放授權家屬,還可由本人字型設定「授權期間」,期間指定代理人都能協助使用就醫。QR code只有五分鐘效力是為保障資安,醫事機構掃描後可保存一小時,以利後續作業。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獨/疫情衝擊營收 健保補助加碼至九成 最快下周撥款

 2021-08-24 23: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為因應五月中爆發的社區疫情,醫院配合衛福部要求降載,許多加護病房與病房都改做專責病房,一般住院病人不能收,不緊急的手術和檢查也都暫停,醫院營運大受影響。為了進一步幫助醫院度過難關,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規劃將第三季預撥費用的比例提高至去年同期的九成,最快下周就可以開始撥款。

健保署六月就曾宣布分階段挹注健保現金費用,以全力支援醫院防疫,主要原則為今年第二季按照前年第二季核定費用的八成,以現金預撥,六月已撥付將近四百億元。李伯璋表示,衛福部、健保署與醫院協會討論後,決定再次提高比例,改比照去年第三季核定費用的九成。

李伯璋表示,目前研議方向是,針對三個層級的醫院,今年第三季(七至九月)比照去年第三季給付金額的九成,但今年申報超過去年同期的醫院,不能多領。舉例來說,如果去年同期健保給付醫院100元,今年醫院申報80元,健保就補到90元,但如果醫院今年做120元,也只給付100元,這是希望幫助醫院,但也不鼓勵衝量。

李伯璋表示,醫院協會已經與部長溝通過,也已發文給健保署,目前還在公文程序中。本周三(八月二十五日)健保署與醫院協會將再開一次研商會議,確認各層級醫院都可以接受,就會將方案上簽給部長陳時中,部長同意並簽核,才算通過。

李伯璋表示,以上規則會讓部分醫院少領,但經過醫院協會調查,難得三個層級的醫院都有共識願意這麼做。如果完成公文簽核流程,順利通過,最快下周就能預撥第三季款項給醫院。詳細受款院所家數、補款金額,健保署還在計算中。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健保署願意補助到去年同期的九成,對醫療院所是很大的幫忙,「至少薪水發得出去。」如果照今年疫情期間的營運情況,較受衝擊的醫院營收可能掉到原本的一成到五成,要是沒這筆補助,醫院很可能會連薪水都發不出去。

朱益宏建議,衛福部對於醫院還有一筆特別預算的防疫獎勵金,金額大約數百億,在紓困千億預算中佔比不高。朱益宏認為,醫療院所的紓困金或許可酌予增加,例如針對台大醫院等防疫有功的醫院,不只給醫護個人,也多給院方多一些獎勵金。畢竟醫院為了配合防疫,都需付出許多額外的行政成本,醫院有多餘的獎勵金,也可以酌予再分配給員工。

降載效應/台大績效獎金減少 私立醫院醫護收入更慘

2021-08-24 23:0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本月績效獎金大幅減少,一位護理師單月少2700元,台大工會表示,醫護實際工作並未減輕,薪資結構紅利績效占比高,績效減少對員工福祉和士氣都有負面影響。台大院長吳明賢表示,台大本薪未減,五六月因降載虧損,仍盡力保障員工福祉。

吳明賢表示,台大有教學研究補助,五、六月降載虧損,仍依法用一到四月盈餘發出績效獎金。他也指出,部分私立醫院影響更大,薪資結構以績效獎金為主的主治醫師,月薪嚴重縮水,月收入銳減幅度可能以萬元計,相較之下,台大醫院已盡力保障員工福祉。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公立醫院有公務預算的挹注,涉及校務的部分還有教育部的補助,私人醫院沒有任何公家預算,「所有的錢都要靠醫院自己賺」,確實如吳明賢院長所說,私立醫院受到疫情的衝擊大於公立醫院。

朱益宏表示,部分私人醫院給主治醫師的底薪很低,如果疫情期間都沒有病人,醫師收入勢必大受影響;但其實醫院也很苦,如果健保署沒有即時補助,有些醫院可能連薪水都會發不出來。

一名任職於私立醫院的不具名醫師表示, 私人醫院主治醫師底薪占月收入的比率低,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是由年資、業績等因素綜合決定。平常外科收入高於內科,疫情期間反而更苦,因為非緊急手術幾乎都不能做。兒科、耳鼻喉科、復健科也因病人不敢來、呼吸道傳染病減少而業績大減,倒是內科因為病人大多有慢性病、需定期回診領藥,收入沒有差太多。

吳明賢透露,為了幫助醫院度過難關,健保署已經宣布將今年疫情期間的給付金額,補足到去年同期的九成。只要這筆錢下來,院方也會立刻換算為績效獎金,再補發給員工。衛福部編列給專責醫護的防疫獎勵金還沒發下來,未來醫院拿到之後,也會儘速按照造冊發給個人。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高端開打倒數7天 學者:請先公開這四項資料

 2021-08-16 19: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聯亞的新冠肺炎疫苗EUA審查未通過,確定國產疫苗只有高端,8月23日就要開打。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提醒,高端EUA審查結果至少還留下許多疑點,包括是否確認受試者皆未曾感染、受試者的年齡性別組成、不劣性試驗的血清樣本如何選取,以及對Delta病毒的中和能力。

金傳春指出,台灣過去麻疹、日本腦炎、B型肝炎及流感疫苗的評量研究顯示,接種者的年齡、性別、接種劑數及在接種「前」是否曾感染過此病毒,為四項最重要影響抗體效價高低的因素。首先高端應詳細公布的,就是兩組受試者的年齡及性別組成。

金傳春表示,高端給臨床試驗受試者的費用算多,有可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參與,年輕人的抗體反應會比較強,抗體濃度可能很高,也很可能曾經發生過不為人知的無症狀或輕症感染,導致接種後的血清抗體濃度更高得驚人。

「高端有沒有公布過受試者試驗前的血清抗體濃度?」金傳春說,若過去曾感染,在接種疫苗後,因免疫記憶會馬上提升抗體量,抗體濃度也會很高,因此唯有完整公開接種前、後的「成對血清」檢體,才能讓人信服。

「高端送到中研院實驗室進行不劣性比較的樣本,是高端自選的,還是食藥署隨機挑選的?」金傳春表示,這兩者差別很大,若是廠商自選,「被精選出」與AZ疫苗互比的高端疫苗接種者血清,濃度高也不意外。

最後是有關變異株的反應。金傳春擔心,Delta變異株橫行,高端卻遲未公布Delta變種病毒株的中和能力與T細胞免疫反應數據。「連這種數據都沒有,就開打,以後國人甚至總統感染Delta的話,難道可以申請國賠嗎?是高端跟食藥署一起賠嗎?」

眼看總統等政要以及許多民眾即將接種,金傳春很失望沒有民意代表在監督上述重要議題,她呼籲高端,應完整如實向國人釋疑。


聯亞未過 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EUA也可能讓好疫苗過不了關

 2021-08-16 18:2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聯亞新冠肺炎疫苗EUA審查未通過,確定國產疫苗只剩高端可打。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何美鄉指出,聯亞二期臨床試驗資料顯示中和抗體濃度在「過與不過之間」,但其T細胞免疫反應並非EUA主軸,所以「好的疫苗也可能過不了關。」何美鄉提醒,EUA一年後可能都會失效,所以趕快做第三期才是王道。

面對自己挽袖志願當受試者的聯亞疫苗未通過EUA,何美鄉並不意外,但也不感到沮喪,還是相當樂觀。何美鄉表示,聯亞疫苗的特色在於有針對T細胞免疫的作用,是預防重症的關鍵。

何美鄉表示,EUA透過中和抗體濃度進行免疫橋接,是不得已的方法,也可能會讓好的疫苗過不了關。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也撰文表示,聯亞是精心設計的小分子疫苗,相較於高端的大分子,聯亞的產能會比較高,理論上T細胞免疫反應會比較好。

「聯亞沒通過的遺憾是,國人可用的疫苗又少了一種」,但何美鄉提醒,回歸二期試驗本質,是要按免疫生成性,論細胞免疫、抗體免疫,聯亞應該都有達成二期試驗的目標,可以展開三期試驗,只是沒有滿足現行EUA針對中和抗體濃度所訂的標準。

何美鄉強調,不論EUA是否通過,趕快做三期才是王道,因為EUA只是暫時核准,失效後還是要拿三期試驗結果回來申請正式的藥證。

何美鄉指出,目前探討免疫橋接的論文,都把「疫苗接種後」的血清抗體濃度和細胞免疫反應,去跟「康復者」血清相比。結果發現,AZ抗體雖然只達到康復者血清的兩成,就有保護力,將T細胞納入考量後,AZ抗體只達到康復者血清的3%就有保護力,中和抗體濃度並不是保護力必要或唯一的因素。

孔祥琪亦表示,中和抗體沒有和AZ相當,未必就是沒有保護力的疫苗。新冠疫苗的保護力除了中和抗體外,T細胞可能也有一定角色。聯亞若對自己疫苗有信心,應努力去國外以第三期臨床試驗,驗證自己的保護力。


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兒少易傳播病毒 專家盤點也無奈:疫苗、唾液快篩雙缺

 2021-08-15 13:5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正在經歷疫情侵襲年齡下探的加、英、美、德、以色列,都已開放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力拚9月如期安心開學,輝瑞及莫德納的兒童試驗也已接近完成。在台灣,莫德納疫苗數量很有限,政府採購BNT疫苗的數量為零,只能期盼鴻海、台積電、慈濟捐贈的1500萬劑疫苗來台。開學在即,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帶孩子去帛琉打BNT疫苗,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還能做什麼?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開學後兒少難以避免團體生活,加上活動力強、症狀輕、警覺低等特徵,最容易在社區中傳播病毒、刺激病毒持續變異。建議開學後家庭可考慮每周做一次快篩,及早找出病毒量上升的個案、遏止傳播鏈。由於鼻腔採檢很不舒服,為增加兒童接受度,黃立民建議最好用唾液快篩,不過食藥署已核准之17款家用快篩(15進口,2國產),全都是鼻腔採檢。「一款都還沒有嗎?」對於國內竟然尚無任何唾液家用快篩,黃立民有些驚訝。

英國四所知名大學曾提出一項最全面的兒童染疫研究,認為兒童重症死亡風險很低,不用打疫苗,但當時還沒有Delta病毒。英國最近改變政策,開放16、17歲開放全面接種一劑BNT,12至15歲罹患神經病變、唐氏症、學習障礙等青少年,也要接種疫苗。上周美國國衛院院長也對於12歲以下兒童染疫公開表達關切,擔心近期住院病人的兒童比例增加,病情也更重,但12歲以下孩童尚未獲准接種疫苗。

黃立民表示,全世界都知道一定要保護兒童,否則無法阻止病毒傳播,目前包括BNT及莫德納這兩種mRNA疫苗將可望最快應用於兒童,原因在於效果好且安全性高。所以,當其他腺病毒載體或蛋白質疫苗還在努力要改良效果、減少血栓副作用的時候,BNT疫苗早已完成青少年臨床試驗,證實兩劑疫苗保護力接近百分之百,BNT和莫德納針對12歲以下兒童的臨床試驗都快完成了。莫德納疫苗也已申請青少年接種,預期不久就會通過,可望繼BNT之後,成為第二種青少年可接種的疫苗。

現在國內無BNT、莫德納數量極其有限,談起兒少防疫,黃立民語帶無奈,他說,「就是沒疫苗,也只能講講」,在校園工作的成年人都應接種疫苗,未來也應將兒童納入公費接種,特別是針對腦性麻痺、白血病、神經病變、唐氏症、學習障礙等有慢性病或共病的兒童,這些孩子染疫重症的風險高於健康兒童,應儘早予以保護。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衛福部拚8月底出「數位疫苗證明」 家用快篩仍無從採認

 2021-08-10 19:3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現在去醫院陪病會要求三日內陰性證明,運動及教育等多項職類復工,也需要至少五到七天做一次抗原快篩,目前要取得「紙本」證明,唯有去醫療院所做檢驗並提出申請,花費一千至兩千元,才能獲得效期只有三到七天的紙本證明;如果黃卡有汙損或弄丟了,也只能回醫療院所申請補發,相當麻煩。

為了便民,衛福部正力拚八月底推出數位證明採認平台,可從中下載個人疫苗接種證明,醫療院所上傳的抗原快篩證明、PCR檢驗證明,形同「數位黃卡」、類似中國的「健康碼」。

遺憾的是,居家快篩仍不在其列,為數眾多被要求每周定期快篩才能工作的民眾,通常不會每周都去醫院花一千多元做抗原快篩,目前中央仍不打算擬定家用快篩的採認機制,只有彰化縣衛生局再次超前部署,率先啟動發放「數位家用快篩護照」的腳步。

「疫苗證明和檢驗證明,後疫情時代,最需要的就是這兩種證明」,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雖然健保快易通App主要是查詢,不能作為證明,但紙本證明或黃卡都可能遺失或污損。今天已為「疫苗數位證明簽發平台」開第四次會,現在由指揮中心資訊組在做,目標是八月底上線,民眾可從平台入口,下載所需之證明,放在手機裡,或是印出來。

「數位疫苗接種證明並不等於疫苗護照,」石崇良說,「只是一個證明」,內容可能包括疫苗廠牌,第幾劑,接種日期、接種國家、接種地點等。檢驗部分,也只有醫療院所做抗原快篩或PCR才有數位證明,家用快篩並不在考量之內。

衛福部研議的數位證明平台,獨漏居家快篩,但現在不得不自篩卻不知該如何證明的民眾,卻是為數眾多。運動、教育等職類人員依政府規定必須快篩,但不可能每次都去醫院花上千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直言,目前沒有與居家快篩相關的認證規劃。健保快易通App的快篩紀錄,則是任人自行輸入結果。

不過「家用快篩」的普及及相關證明的應用,是後疫情時代創造安心場域的重要關鍵,地方政府和民間企業等不到中央動作,已展開自救。

彰化縣衛生局首開先例,在十二個篩檢站有專業人員教導民眾自篩並發放官方證明,且有數位版,形同快篩陰性護照,七天後自動失效,費用最高只需四百元,如自備合格試劑,則只要一百元手續費用。衛生局規劃未來將協助更多企業建立職場定期篩檢制度,發放「安心標章」給定篩陰性的商業場所,希望在秋冬來臨前,幫助更多縣民真正學會自篩、塑造更多安心場域。

廠商和企業也開始自救。永悅健康便和家用快篩試劑廠商「羅氏」企業合作,推動「數位健康平台」。由於每一個快篩試劑有專屬QR code,一旦登記過後就失效,因此企業、活動主辦方可透過數位平台分享或綁定活動門票。也可以幫助企業掌握員工健康、輔助特定場域以及各項活動的進出管理。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兩位前CDC官員:按年齡打必然庫存告急?根本原因在此

 2021-08-10 13: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明天公費新冠疫苗將進入第五輪預約接種,特別的是,第五輪是首度大規模以「莫德納第二劑」為主的梯次,將接種48.7萬人。對照中央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佈之庫存,目前莫德納剩63萬劑、AZ僅存39萬劑,以台灣接種速度之快,庫存已快探底,連指揮官陳時中都在昨天坦言「現在就是告急」。

「現在的困境,是決策的結果,」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首任疾管局局長張鴻仁指出,現在疫苗探底的困境,其實是疫苗不足下,採取按年齡接種的必然結果,更深的核心問題在於「疫苗不足」。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也說,接種策略沒有絕對的金科玉律,問題根源是疫苗不足,台灣必須死皮賴臉「盧」疫苗,不要顧面子。

張鴻仁分析,台灣公衛體系打疫苗向來很有效率,加上疫苗不足的現實,中央一個月前決定接種策略時,難道不知道嗎?既然知道,當初就應該可預見現在會有存量探底的必然結果。「除非還有疫苗在口袋,是我們不知道的」,因為疫苗充足的地方,都可以按照年齡往下打,最不會引起特權不公等爭議。

張鴻仁補充道,醫護等第一線感染高風險、五、六十歲以上有慢性病等重症高風險群,毫無爭議應最優先應接種,但接下來,疫苗不足下,四、五十歲以下的年齡層還有區隔的意義嗎?或許沒有必要按照年齡往下打,反而應勇於擴充類別。

何謂擴充類別?他舉例說,比如分配給傳播和感染風險偏高、迫切需要疫苗保護的族群,例如會接觸大量人群的工作者,包括大眾運輸司機、攤商、收銀、老師等,甚至是失聯移工。但因為一個月前選擇按照年齡往下打,上述這些迫切族群反而還沒打,心急如焚。

「如果口袋裡還有疫苗馬上要進來,他的決策就是對的,」張鴻仁說,因為在疫苗充足的地方,都是按年齡往下打,照這樣做比較簡單,可達到形式上的公平,也不需要跟人辯論。指揮中心口袋裡還有沒有疫苗要來,「我們可能不知道」,所以他並不是說他這樣做一定錯,而是要提出一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這樣做是不是錯了?

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疫苗的保護力分成「降低死亡」和「降低傳播」兩方面,要解決不同面向的問題,執行上有很多不同的策略可以選擇。基於降低死亡的優先考量,如果還沒有超強傳播力的變異株,按年齡打是沒問題的,問題複雜化就在於病毒不斷變化,高傳播力問題也要討論

施文儀說,對台灣來說,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決定疫苗要優先解決死亡或傳播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疫苗不足、快見底了。這很難解決,畢竟「來源國出問題就沒有辦法,高端產量也『高』不起來。」所以現在唯有死皮賴臉、使盡吃奶力氣去「盧疫苗」,不要顧面子也不要怕不好意思。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快篩陰性怎證明/彰化首發官版數位快篩護照 大受歡迎

 2021-08-08 20:5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降級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多項職類至少每5到7天快篩一次,直到接種疫苗滿14天,但這些人大多還在等疫苗,想復工賺錢只能定期快篩。醫院快篩開證明要1000多元,很多人都購買家用試劑自篩,再把「一條線」拍照充當證明,健保快易通App的快篩紀錄,則是任人自行輸入結果。中央僅要求快篩,卻未考量如何採認,導致「陰性證明」瑕疵重重,無法讓社會大眾對降級感到安心。

對此,曾因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而遭到非難的彰化縣衛生局,再次超前部署。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表示,醫療院所抗原快篩與家用快篩的試劑完全相同,差別在於醫院由醫護操作、棉棒較長,若能由民眾自篩,醫療能量可大為保存。另外,民眾和企業對快篩接受度高、操作熟練,有助塑造更多安心場域,該局7月初就開始討論,7月20日開設第一個家用快篩衛教諮詢站,現場護理師「動口不動手」,教民眾自篩。

葉彥伯表示,首批5200劑是外界捐贈,原訂免費給診所轉診之症狀民眾篩,後來中央宣布7職類復工要快篩,便陸續加開至12個站,各站都能提供「紙本快篩陰性證明」,收費最多只要400元。紙本陰性證明有附日期的官印和QRcode,民眾隔天掃描就能以手機顯示「數位快篩陰性證明」,也能出示手機給其他人掃描,7天後數位證明就失效消失。

彰化縣用此快篩模式已篩檢超過500人,還在持續增加,目前以補教業者為最大宗,鄰近的雲林縣、嘉義縣市、台中市、南投縣,都有人慕名而來。衛生局現場督導的陳護理師表示,最多人那天,加班到晚上7點多才篩完。支援衛教的彰化秀傳醫院陳護理師說,現場熱到衣服濕透,也很難上廁所,遇到歐美籍、日籍的老師還要花很多時間即席翻譯,但基於使命感,醫院同仁都很踴躍自願參加。

20多歲的吳小姐和孫小姐都是彰南國民運動中心工作人員,降級復工後首次篩檢有縣府補助,只要一百元。之前沒有官方證明機制,教練每周篩檢必須全程自拍,得用這麼原始的方式來證明,每個禮拜都要做一次,非常麻煩。這次有護理師在旁邊指導,她們感覺更安心,可確保自己沒做錯,官方證明很可信,費用也很合理。


葉彥伯說,篩檢發現,中央未要求定篩的職業需求也很高,餐飲、藥廠、按摩養生美容、工程電子、保險業務,都有公司要求員工來篩,當地幾個大工廠和大公司,也開始有意延請衛生局指導企業健康管理部門、發展員工快篩制度。

葉彥伯表示,只要民眾更平常心、正面看待快篩,可望在企業和社區開設更多設計完善的快篩站,提供公信力之證明。縣府也可根據快篩證明,定期發給店家「安心場域標章」,如此能鼓勵更多人自我篩檢,加上維持戴口罩規定,有助塑造安心場域,「就不會每次放寬一點,就那麼害怕。」

「戴口罩加上快篩陰性護照,可以讓很多場域有更大的彈性。」葉彥伯舉例說,某些餐廳、健身房、游泳池,可以規定只開放給有證明的顧客,或是提供某些優惠做為誘因,高鐵或台鐵大眾運輸,或許也能在要求快篩證明的前提下,銷售更多票、重新開放自由座。

補教業者邱老師說,只拍試劑一條線的照片當證明,是難以取信於家長的,所以老闆要求首次快篩必須取得紙本證明,全部貼出來以昭公信。她很慶幸有衛生局的衛教諮詢站教人自篩,費用又比醫院便宜很多,她也樂見未來有定期認證的安心場所標章,師生及家長都會更安心。

彰化縣這次做出「數位快篩證明」又再次超前全國,會不會怕又招來攻擊?衛生局同仁都露出無奈的笑容,不過葉彥伯笑得豁達,他說「這只是很陽春的數位證明,只是衛教諮詢而已啊!」

員生醫院是發放官方證明篩檢站之一,副院長涂川洲表示,在夏天先教導更多民眾學會快篩,是很重要的,因為秋冬有症狀的人更多,更需要普及的快篩,才能用更快、更節省醫療資源的方式找出個案,及早阻斷傳播鏈。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細胞免疫是蛋白質疫苗的挑戰 台大醫:高端三期見真章

 2021-08-03 17: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高端通過EUA之後,已列入公費疫苗選項,不過,衛福部食藥署昨才公布高端疫苗EUA審查專家會議紀錄,今天疾管署才將公布高端疫苗簡介。根據會議紀錄,至少8位EUA審查專家都認為除了中和抗體濃度之外,高端應補充有關T細胞反應等細胞免疫的資料。

細胞免疫有何重要性?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今撰文表示,根據過去其他蛋白質疫苗研發的經驗,二期試驗抗體反應良好,三期試驗卻顯示無法預防感染,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蛋白質疫苗雖然產生抗體免疫,但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細胞免疫。

李建璋表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17年公布了一份關鍵報告,蒐集了22個二期曾經成功,三期卻失敗的案例,當中大部分是藥物,僅有四個案例是疫苗,其中之一對高端格外深具啟發意義。1990年代,Chiron藥廠開發了一個人類第二型皰疹病毒疫苗,是和高端一樣使用重組蛋白技術,二期試驗顯示人體抗體反應良好,但三期卻證明對預防二型皰疹病毒感染無效。這個案例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蛋白質疫苗雖可產生抗體免疫,但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細胞免疫。

李建璋解釋,一般認為蛋白質疫苗可刺激抗體產生,但是對細胞免疫的刺激不好。因此,新一代核酸疫苗,包括AZ或莫德納,就是針對細胞免疫所設計,可刺激出很強的細胞免疫。雖然高端二期證實在人體產生的抗體濃度高於比AZ,但是高端蛋白質疫苗加了佐劑(免疫刺激劑),在體內會產生比AZ核酸疫苗還要多的抗體,是免疫學上完全可以預期的事,如果要把兩者保護力相比,就有一種張飛比岳飛的感覺,畢竟二種疫苗的原理不同。

為什麼不在二期也測試高端是否產生細胞免疫,只測中和抗體?李建璋表示,這是目前科學的極限,因現在對新冠病毒細胞免疫的強度,還沒有標準化測量或定量。這也是為什麼一定要進入三期試驗,唯有在真實的世界,讓打過高端的人去測試,才知道是否真能對抗新冠病毒感染。

如果高端只有刺激抗體免疫,真實保護力未知,是否值得提早開打? 李建璋表示,還是有樂觀的理由,首先,畢竟蛋白質疫苗過去還是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例如B型肝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其次,美國生技大廠Novavax也是蛋白次單位新冠疫苗,在保護力及對抗變種病毒的能力都表現優異;不過諾瓦瓦克斯所擁有的奈米技術和特殊佐劑,是高端所沒有的。

李建璋表示,蛋白質疫苗好處是使用歷史悠久,比較容易掌握安全性。如果老人擔心AZ 或是莫德納的免疫反應較強,擔心身體受不了,可以選擇考慮高端;如果年輕人短期無法排到疫苗,又屬於服務業或是需要出國密集接觸人群的行業,此時先打高端,也有合理性,但是都不能排除他們日後還有加打核酸疫苗的選擇。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新聞眼/換位思考 別讓長輩淪疫苗難民

 2021-07-30 02:39 聯合報 / 本報記者邱宜君

全面數位化、無紙化的購物或行政流程,對年輕人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於部分長者,沒有一張通知單、沒有一通可與真人談話的電話,是令人焦慮的。如果行動不方便、資通訊能力不佳,又剛好沒有可協助的家人朋友,疫苗預約管道若只剩下「預約平台」,對於染疫重症高風險族群,很可能成為社會邊緣人。

各縣市政府體貼長輩苦於數位落差,有意延續過去「發放通知單」及「造冊施打」方式打疫苗,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卻說是「多頭馬車」;陳時中建議,可以去找超商店員、藥局藥師,甚至公家機關也能幫忙。但這樣的反應,與民眾期待不符,也距離「有政府,會做事」有點遙遠。

長輩是新冠高風險群,也是數位能力存在落差的一群。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金傳春即建議,給長輩的求助管道要多元,不但不應只有一九二二專線,政府應支持地方衛生局、衛生所或鄰里長主動出擊,關懷並了解需要什麼幫忙。

中央和地方在疫苗接種上已淪為爭求表現、互相較勁,金傳春指出,中央和地方需要更多雙向溝通,特別是確診數高、人口密度高、老年人口比例高的縣市,中央地方的意見能夠充分交流,才能找出最好的辦法。

如果能夠換位思考,推動預約平台與解決數位落差,其實完全不衝突、可齊頭並進,任何一個資深的公衛或傳染病專家,都可信手拈來,提出數條可行又可靠的策略,只是指揮中心要不要去問、願不願意去做而已。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搞懂疫苗登記預約真艱苦 台大醫院曝5大困擾

 2021-07-29 13:4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19日起關閉預約平台的「意願登記」功能,日前宣布重啟並增加高端疫苗的選項。重啟平台之後如何改選項、何時可預約,指揮中心說法卻一日三變,民眾看得一頭霧水,坊間也謠言四起。

疫苗開打以來,負責接種站的醫療院所,就是最常必須要回應民眾各種疑問的第一線,面對系統的混亂和不確定,承擔的壓力更加沉重。台大醫院院方表示,每當規定有變,醫院也只能隨時去看網站的內容,盡力向民眾解釋、達成使命。


●困擾一:還是很多人誤以為可混打,現場稽核花時間,民眾被勸退會生氣。

台大醫院表示, 醫院掛號系統檢核可以檢核民眾屬於哪一類對象,但無法檢核他第一劑打什麼。指揮中心宣布專家做出可混打的共識,隔天莫德納疫苗門診就出現30、40個第一劑打AZ的民眾,掛號成功,要打第二劑。

指揮中心後來再三說明尚未實施混打,但每天還是會有些人會來要求混打,醫療人員必須花很多時間查核接種紀錄、花很多心力去勸退,不甘心的民眾也難免有情緒,會對醫療人員發脾氣。


●困擾二:心猿意馬想等混打,預約不到人數增,浪費醫院人力。

民眾對於混打有期待,已預約卻不到場的人也默默的多起來。台大醫院表示,在指揮中心還沒有宣布未來可混打之前,預約者的報到率大約有90%這麼高,十個人頂多只有一個不來。但一宣布混打方向,上周的報到率就默默往下滑,現在大約是85%。

台大醫院原本醫療業務就很繁忙,為了支援疫苗接種,每個時段都要擠出200多人來排班、開出八條接種動線,才能夠每天順暢地為兩三千人接種,最高紀錄曾經一天打3800多人,醫療業務人力也因此會比較吃緊。民眾預約卻不到,等於是浪費了醫院珍貴的人力。


●困擾三:前一天傍晚才拿得到隔天預約名單,醫院自掏腰包發簡訊加強通知。

每一輪符合資格的民眾收到1922簡訊通知,就可以上網預約接種,不過系統要等到前一天的傍晚,才會把隔天的預約名單轉給醫院。距離隔天民眾來到現場、開始接種,醫院只剩下不到半天的時間,相關部門人員都要晚上加班、到處打電話,才能確保備妥隔天疫苗的數量。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報到率、避免人力浪費,醫院得自掏腰包發簡訊、打電話通知,每天都要燒掉好幾萬元。


●困擾四:疫苗數量不確定,補貨都驚險,很怕哪天忽然沒疫苗打。

指揮中心已經開始釋放出訊息,說這批疫苗已經快打完了,在下批疫苗完成檢驗封緘、配發下去之間,確實有可能出現沒疫苗可打的空窗期。事實上,地方衛生局和醫療院所早已使出洪荒之力在調度疫苗,否則早就開天窗了。

台大醫院表示,因為前一天傍晚才知道隔天的預約名單,所以藥劑部同仁都非常緊張,每天都到處打電話問個不停、算個不停,就是為了更確定隔天有多少疫苗可打,最害怕的就是疫苗不夠。最驚險的一次,有天醫院算一算,庫存的疫苗只夠打兩個小時就沒了,疫苗的補貨卻在接種當天上午8點多才送到醫院,「如果這批沒來,當天就要上新聞了。」


●困擾五:殘劑名額瘋搶,每個禮拜只有個位數幸運兒。

對於很多不在優先接種類別之列、或是已造冊卻遲未沒配得疫苗的民眾來說,登記殘劑是唯一能早點打到疫苗的管道。台大醫院每周五中午開放網站登記50個名額,每次時間一到,極短時間內湧入超大流量,都會讓網站當掉,連醫院員工用院內網路想幫親友登記,都會失敗。

每周搶殘劑人數之多、流量之大,還會讓系統來不及關,登記成功者人數會在50至60人之間。這些好不容易搶到名額的人,有多少人打得到呢?台大醫院表示,因為疫苗有限、數量算得很精,幾乎都打得剛剛好,殘劑很少,以上周為例,整整一個禮拜只有四個人排到殘劑,其餘好不容易搶到名額的人,也只能等下周五中午,再次投入網路大戰。


獨/11種高風險職業 因公確診或群聚可認定職業病

 2021-07-28 20:0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五月中爆發新冠肺炎社區疫情後,許多醫護人員染疫,若經認定因公染疫,則為職業病,可依「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申請醫療補助、失能或死亡津貼。但之前和指揮中心和院方皆口徑一致,直指許多醫護人員染疫是在社區感染,勞安署也未訂定職業病認定指引,難以被認定為因公染疫,而喪失權益。

六月初,經北市聯醫企業工會及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多次呼籲、本報獨家報導,立委質詢及提案,職安署今終於公布「職業因素引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認定參考指引」。根據指引,包括醫護、警消、殯葬、村里幹事等11大類具暴露風險高之職業和職場群聚,都能被認定為職業病,且認定上落實舉證責任倒置精神,充分保障勞工權益。

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指出,今年五月中旬疫情再度爆發時,許多醫護人員陸續確診,當時工會相當煩惱。萬一雇主堅稱這不屬於院內感染,而是社區感染,職業病認定會面臨困難;如果有社區感染的同事到醫院工作,導致職場群聚,也難以認定。此外,醫護勞工還得自行舉證、證明自己因公染疫,更是難上加難。

工會6月3日接受本報採訪,11日發布聲明稿,引起立委洪申翰關注並質詢、提案,6月15日順利通過提案。勞動部職安署委託陳秉暉、孫惠鈺、陳宗延這三位醫師主筆,參考世界各國新冠肺炎職業病推定補償資格及認定措施,訂出指引,7月28日(今)正式公布上網。

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這份指引滿足三大訴求,即高風險職業應推定為職業病、職場群聚感染應推定為職業病、落實舉證責任倒置精神。有了這份指引,染疫醫護等高風險職業,就醫、工作都能更安心。

根據《職業因素引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認定參考指引》,職場暴露高風險十一類人員如下:

一、具有執業登記之醫事人員。

二、醫療院所、血液透析單位、護理機構(包含居家護理所、一般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產後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包含長期照護機構、安 養機構等)、住宿式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住宿式長照機構、住宿型精神復 健機構、失智症團體家屋、榮譽國民之家、及其他相關作業場所之非醫事人員。

三、與確診或疑似 COVID-19 病患接觸的集中檢疫所、防疫旅宿、篩檢站、 防疫車隊、及其他相關作業防疫設施人員。

四、與確診或疑似 COVID-19 病患接觸的提送餐服務之工作人員,包含村里長或村里幹事。

五、參與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之第一線公共衛生人員。

六、對確診或疑似 COVID-19 病患執行檢體採集或操作者。

七、第一線應急者(first responders),包含消防員、緊急救護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EMT)、輔助醫護人員(paramedic)、救護車駕駛人、空中救護勤務人員。

八、執行防疫相關作業或與確診或疑似 COVID-19 病患接觸的警察、軍人、海巡及岸巡人員、矯正機關工作人員。

九、檢驗或解剖遺體或執行司法相驗之法醫、法務及其他現場人員,及安葬、焚化或直接接觸遺體之殯葬人員。

十、其他有高度可能性密切接觸 COVID-19 確診或疑似個案,或接觸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之工作或任務。

十一、因工作出入地點符合社區傳播指標重大傳播或高度傳播者。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開學隱憂 研究:兒少傳染祖父母風險是傳染手足的6倍

 2021-07-28 12:2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社區疫情趨緩,今邁入降級第二天、指考第一天,全國家庭也高度關注各級學校9月能否開學。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及多名公衛學者今透過直播指出,新冠肺炎已經被公認是年輕人的疾病,美國去年的研究即顯示,兒童及青少年傳染給父母或祖父母的勝算比,是傳給手足的二到六倍,因此加速高齡者接種、加強青少年接種,都是各國努力的方向。學者也整理了各國餐廳、婚禮、運動賽事、電影院的降級規則,供國內參考。

陳秀熙指出,根據Mallapaty等人今年發表於Nature的研究,新冠肺炎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疾病。公衛學者張維容表示,美國和以色列疫情流行趨勢都有微幅上升,主因是確診年齡往下探,特別是年輕且未打疫苗的族群,所以美國以色列都在加強青少年的疫苗接種。

張維容指出,以色列85%以上成年人都已經接種疫苗,但近期疫情上升,感染者多為16歲以下,6月21日已建議所有12至15歲青少年接種。至於美國部分,去年有研究探討參與暑期營隊活動的7至19歲兒少之家戶傳播力,針對88%有症狀的224名指標個案,進行問卷調查和檢測。

研究結果顯示,在194個家戶、20至51歲(平均46歲)的526位家戶接觸者中,共有48人受到感染,即大約有18%家戶發生感染。高達70%指標個案都是從營隊回到家,才出現症狀,潛伏期大約是五天,家戶傳播力是45%。另外,兒少傳給父母和祖父母的勝算比高於傳給手足,傳給父母的勝算比是傳給手足的2.3倍,傳給祖父母是傳給手足的6.6倍。

陳秀熙表示,看到這樣的研究不需要害怕,因為台灣正在加速年長者的接種,還有家戶快篩可以用阻斷隱形感染,篩出個案是好事,不應怪罪於個案。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美國施打率高,已透過環境、員工、顧客的三方面控管,重啟室內用餐。透過輪班制度控管員工人數和人流,並將重病風險較高的年長工作人員調至後勤工作,例如從收銀改成倉庫管理。另也有訂定員工健康管理規定、強化環境通風、使用隔板,拉開桌子間隔至少六英尺、避免自助取餐,無法維持社交距離或是非用餐時也要求戴口罩等。

有關婚禮,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澳洲封鎖區以外的偏鄉允許戶外婚禮上限十人,但僅限一等親家屬參加,活動期間要求維持社交距離,每四平方公尺最多一人,全程需要配戴口罩。紐西蘭根據警戒程度實施人數限制,二級警戒上限百人,須維持社交距離,避免擁抱親吻,並全程配戴口罩,正在等候檢測結果者不得參與。加拿大管制措施根據接種率訂定,至少一劑達七成、完整接種達25%之後,不在限制婚禮參與人數,僅要求戴口罩、維持兩公尺社交距離。

至於運動賽事,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美國至少一劑疫苗接種率已達56%,完整兩劑達49%,棒球大聯盟球員都不用戴口罩,7月30日起,30支球團開放全部球迷進場,部分球團停止強制球迷戴口罩,並且無須出示陰性檢測證明。加拿大在高接種率下已可開放運動賽事觀眾人數,室內可1000人、室外可1萬5000人,加國冰球聯盟已經全面完整接種兩劑,營造安全環境。

電影院方面,公衛學者范僑芯表示,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電影院禁止迎宴,但其餘地區已開放五成電影院座位,但要求室內外都要戴口罩。紐西蘭在二級警戒時,電影院實施實聯制、場館最多容納100人,觀眾雖為強制配戴口罩,但必須保持一公尺社交距離、只能在座位飲食,無法保持距離時仍要戴口罩。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疫情餘波 公衛學者:這10種癌最易延誤治療、減少存活

 2021-07-21 13:2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都釋放出可能降級的訊息,民眾及業者都對於庶民經濟的復甦抱持期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此時也應思考癌症及慢性病病人的治療是否也因疫情受到延誤,疫情期間病人對醫院的利用率減少,可能延誤早期治療,而導致健康蒙受損失。

公衛學者也根據英國、法國、美國之研究,治療最容易因疫情延遲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因延誤治療而顯著減少存活的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

公衛學者王威淳表示,英國去年針對9.4萬名需要手術的癌症患者進行追蹤研究,正常治療狀況下,每治療18人就可以讓人多活一年;延遲治療則會導致生命損失,延遲六個月治療,所損失的生命是延遲三個月的兩倍以上。

王威淳指出,英國大流行前癌症診斷有三步驟,篩檢、兩周的等待轉診期、急診,學者透過模擬延遲診斷情境,評估疫情對於癌症死亡到影響。模擬結果顯示,根據等待轉診期被延誤的程度,英國3.2名乳癌患者損失的人年數可高達9033到9261人,五年死亡率增加7.9到9.6%,非常可觀。

不只是英國,法國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法國癌症研究中心探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所受的影響,以及對於21種癌症死亡的影響。結果發現,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間,有6到8%患者治療延遲超過兩個月,受到疫情影響最大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隨著疫情恢復時機的早晚,五年內的額外癌症死亡個數可高達88到145人,額外癌症死亡率增加4.4到6.8%。

古玫生指出,在美國2020年3到5月6.9萬名癌症病人資料顯示,延遲治療導致存活差異與癌症種類和其別有很大的關係,年齡、所在地、共病、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等,都會有影響。其中,因延遲治療而顯著導致存活時間減少的癌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







台大公衛:降至2.3級有5條件 可學習加國混打


 2021-07-21 12:3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行政院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都釋放出可能降級的訊息,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台灣可降至2.3級有五項前提要件,且仍要加強「口罩、社交距離、精準檢測」三項措施。若接種速度維持,陳秀熙預估,7月20日至26日通報個案僅101人,社區隱性個案僅50人,等於是每天小於10個隱形感染個案。

另根據公衛學者范僑芸分析,加拿大在Delta變異株環伺下,疫情仍持續下降,兩大策略為邊境防堵及疫苗施打,其中兩成完整接種者採取混打。陳秀熙表示,變異株持續發展下,可預期混打策略有其深遠影響,加拿大混打經驗值得觀察借鏡、慎重考慮。

陳秀熙表示,台灣上周之病例再生數(Rt值)為0.29,已連續六周小於一,康復率穩定於5%,解封指數也穩定在0.22,不明感染源個案一直在減少,估計隱性感染的人數應該很。疫苗施打速度也快,第一到第八類對象已有高達八成至少接種一劑疫苗,其中65歲以上、75歲以上都已接種六成五到七成以上,第七類必要產業一劑接種率也達六成。

陳秀熙表示,解封指數、嚴格實施口罩及社交距離、入境三次檢測、接種率持續提高,這四個條件都很重要,再加上「精準檢測」,五個條件備齊下,各縣市朝向降級的方向前進,是正確的決定。至於精準檢測就是要創造「安心防疫場域」針對可維持口罩和社交距離的場域,只要員工接受定期檢測,如果無法維持的,例如農產批發市場,員工和消費者都要接受定期檢測。

降級後的大眾運輸,陳秀熙表示,大眾運輸是群聚感染重要的來源,要塑造「安心防疫列車」,建議員工和乘客都要檢測,例如員工定期檢測、透過快篩站建立「乘客通行證」的制度,乘客也可檢附有政府認證的陰性檢測證明,如此搭乘大眾運輸可更舒適安心。

至於餐廳內用,陳秀熙表示,在隱性感染者非常零星之下,可根據政府指引做隔板、通風、人流管制,加上實施員工檢測,消費者則不一定需要檢附陰性證明。陳秀熙也提醒,國外混打策略值得台灣借鏡,至少目前已在加拿大看到實施混打的良好成效。

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在英美等多國Delta病毒株確診者比率大增、疫情再起,但加拿大疫情仍持續下降,顯示已成功防堵變異株,其重點在於境外防堵和疫苗施打。加國6月起以「混打」拚第二劑施打率,有七成人口接種一劑,五成完整接種兩劑。加國第一劑接種AZ者可以混打mRNA疫苗,第一劑打mRNA疫苗者,第二劑也可以混打其他廠牌mRNA疫苗,因此有大約兩成完整接種者,是採取混打。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表示,目前有五個國家發表過AZ混打BNT或Moderna研究,均顯示混打有較高抗體保護力,雖然局部不良反應也較多,但並無全身不良反應。現已開放混打的國家包括加拿大(AZ+BNT/Moderna)、歐洲多國(AZ+BNT/Moderna)、韓國(AZ+BNT)、越南(AZ+BNT)、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巴林(中國國藥+中國國藥+BNT)、泰國(中國科興+AZ)。

獨/控指揮中心避重就輕 檢疫人員提3點破解文字遊戲

 2021-07-21 11:3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機場檢疫人員昨透過媒體爆料,痛陳指揮中心長期忽視邊境檢疫五大問題,一再踢皮球令人心寒到心死,指揮中心也隨即發出新聞稿表示,媒體報導「桃機採檢室5間增至19間,人力沒補」並非事實。不過,針對指揮中心之澄清內容,機場檢疫人員表示,指揮中心明顯「避重就輕」,內容多半在「玩文字遊戲」,檢疫人員也提出三點有力論點,一一破解。


指揮中心說法一:

目前桃園機場每周航班旅運量入境尖峰時刻為周三、周五及周日等之清晨4時至7時,平均入境人數約400至600人,其他時段入境班機分散且旅客較少。

破解一:除了凌晨以外時段,入境人數平均都超過400人。

檢疫人員表示,桃機公司有公布每日的航班運量在網路,可供參考。經過計算,7月2日至20日,一、二航廈加總起來,整日入境人數平均值,周三、五、日是1150人,周一、二、四、六是521人。單看上午9時到晚間8時59分的平均入境人數,一航廈有89人,二航廈有409人。也就是說,除了凌晨之外,白天二航廈仍有400到500位旅客。


指揮中心說法二:入境普篩政策實施前,每日檢疫人員值勤人數白班約16至18人、夜班14至16人。政策實施後,每日檢疫值勤人數調整為白班17至22人、夜班14至22人。

破解二:指揮中心說的是一、二航廈總人力,不是投入採檢室的人力。「每日執勤人數增加」是因爲「每人加班天數增加」,不是因為補足人力。指揮中心仍規避回應「是否補足人力」這個關鍵問題。

檢疫人員表示,兩個航廈各有兩個入境管制區,每個管制區的檢疫站各需要3至4人,所以兩個航廈的管制區就需要12至16人。其餘人力要分配在入境大廳和採檢室,大約是1至6人不等,因此,採檢室人力確確實實少於3人。媒體報導提及「2至3名護理師採檢500至600名旅客」、「連續7、8小時穿防護衣」都是事實。另外,指揮中心算出「每天值勤人數增加」,只是假象,真正原因是「每人加班天數變多」。


指揮中心說法三:檢疫人力調度係以旅運量多寡為主要考量,非以採檢站多寡,並機動調度一、二航廈人力互相支援。「尖峰時段」人力配置如下:19間採檢室人力配置5至6人,6至7名協勤人力負責引導旅客;入境大廳配置2至3名檢疫人員負責衛教及核對資料、6至7名協勤人力協助分流及引導旅客、補充快篩試劑及送驗單。

破解三:上述配置並非尖峰時段,而是周三、五、日「凌晨」有刻意多排人力上班的配置,其餘白天根本不可能如此。

檢疫人員表示,原本的入境檢疫業務是「協助旅客完成電子申報」,現在在完全沒新增檢疫人員及協勤人員的情況下,又增加了「入境普篩」的業務。採檢站要處理檢體、引導旅客排隊及清消採檢室。入境大廳要衛教及核對旅客填寫送驗資料,協助分流及引導旅客、補充快篩試劑及送驗單等。

他說,以上皆是非常耗費人力的,且容易在機場滯留,有染疫的風險。機場檢疫人員不但沒有危險津貼及任何加給,連基本的防疫人力配置也不補足,邊境檢驗人員打完2劑疫苗的並不多,且打完之後,也沒有像機組員一樣抽抗體檢視,更沒有做定期篩檢。

獨/年輕人染疫比率增為2.8倍 上周20到39歲確診占42%

2021-07-20 21:2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表示,近來疫情以家庭群聚為主,年齡有下降趨勢,要想辦法加速向年輕族群開放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晚間表示,年輕人染疫比率確實增加,5月11日當周,20到39歲在占確診者之15%,但到了上周,20到39歲確診比率已上升到42%。莊人祥強調,雖然年輕人比率增加,但整體確診人數是變少的。

年輕世代目前除非有符合第九類之相關就醫紀錄,否則並無疫苗可打,衍生「相對剝奪感」。陳時中表示,全世界都是先保護染疫後易產生高風險者,但仍會儘速想方設法,把接種年齡往下移動,畢竟近來疫情以家庭群聚為主,病例年齡有下降趨勢。

陳時中表示,今已於全國防疫會議請各地政府將現階段防治重點納入青年族群,加強留意傳播風險,也要持續強化醫療體系準備,以因應未來變異株疫情可能的變化。

獨/邊境檢疫人員心死!5大問題控指揮中心只會踢皮球

 2021-07-20 20:4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近連日被問及機場檢疫,昨天是有旅客抱怨採檢室清消不確實、動線不佳,今天則有人反應護理人力嚴重不足,採檢室卻倍增,幾乎無法負荷。面對上述指控,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機場動線井然有序、團隊做得很好,人力也有妥善安排,籲請外界不要打擊士氣。

不過,就在陳宗彥作出如上表示的沒多久之後,本報記者收到一封多位邊境檢疫人員共同撰寫的一封信,原來並非外界在打擊邊境檢疫團隊士氣,令人從心寒到心死的,正是指揮中心本身。

綜合來信內容,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有五。一,檢疫新制導致工作量暴增,人力配置卻嚴重不足;二,沒有危險津貼和任何加給;三,機場檢疫人員完整接種兩劑疫苗者比例過低;四,機場檢疫人員沒有定期篩檢;五,資訊系統不便利也不改善,需大量人力投入純手工。


以下為信件全文。


來自第一線防疫人員的心聲:

昨天記者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對於網路ptt之文章,有近期入境桃園機場之旅客,表達入境現場防疫人員配置及消毒(隨便噴個1~2下)時間間隔皆不足,會讓旅客在現場有染疫的風險,陳副指揮官表示是旅客詆毀,且感到很痛心,但事實是如何呢?

是機場每個單位的長官們,只想加快旅客檢體收集的腳步,完全忽略現有實際的人力配置,其實我們機場基層防疫人員,已經被指揮中心所制定的速食政策從生氣弄到心死了!對於長官,只在乎表面能「安撫民心及選票」、彌補3+11這個民眾撻伐的方案,卻完全漠視真實、實際防疫人員配置及生命安全保障!

從7月2號到今天,入境普篩也已經半個月了,採檢室從5間,已經擴張到19間了(沒有間隔可言)!但是,防疫採檢護理師人力,增加0人!!沒錯就是0人!一將功成萬骨枯,入境普篩守住了國門,相信這半個月來的成效,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以讓指揮中心的長官們,在下午2點記者會上,可以向國人驕傲地公布機場攔檢成效,讓國人感到安心。

但是,講到桃園機場人力配置不足的問題,同仁已經從心寒到心死了。指揮中心除了踢皮球以外,還是踢皮球。

我們基層冒著染疫的風險,先不說沒有危險津貼及任何加給,連基本的防疫人力配置也不補足,至今還是常常2、3個護理師,要採檢500、600個旅客,連續7、8個小時穿著防護衣,無法喝水、上廁所,有些同仁這半個月來的負荷,已經導致泌尿道感染,流下來的已經不知道是淚水還是汗水了。

請指揮中心的長官不要看到這個文章後,又要說你們內心表示多麼不捨.....然後又要到機場挑個沒有班機的時段,走個兩圈巡視、說防疫人員士氣高昂,請指揮中心拿出實際的作為!

旅客排隊時,常常向防疫人員大聲嚷嚷及抱怨,但是旅客後來知道原來桃園機場每個航廈人員採檢人員配置是個位數(常常是2-3護理人員),旅客也覺得怎麼跟國外差那麼多,許多旅客後來也在自己的私人臉書社團、Ptt發表對桃園機場人力配置不足的狀況加以分享。

如同臉書社團分享的內容( https://reurl.cc/NrLAzp ):政府的各單位做各單位的,完全沒有整合。在採檢、搭乘計程車前要重複手填同樣的資料,還需要多派人力去講解指導,增加工作人員及旅客的接觸和染疫的風險。

以目前境外移入的個案來看,有不少無症狀帶原者、在機場被檢測出來的。但回頭檢視機場第一線人員,在一下飛機收審單區、大廳區工作人員都只有口罩和護目鏡(規範仍停留在2020年4月寫的 https://reurl.cc/LbeD33 ),不免令人質疑,是否不顧工作者的安全?另外,邊境檢驗人員打完2劑疫苗的並不多,且打完之後,也沒有像機組員一樣抽抗體檢視,更沒有做定期篩檢!

站在防疫第一線,除了要面對險惡病毒的攻擊,承受著身心的不適感及壓力,我們也都很害怕成為破口。但在目前工作負荷之下,沒有友善便利的資訊系統,旅客採檢完的資料還要一筆一筆登錄進系統,時常一天下來的入境人數是破千人的。

清點檢體數量、冷藏、包裝、運送更是很沈重的負擔,這些都是在旅客看不見的龐大工作量!連檢疫第10到12天的快篩試劑,還要在機場先發放,工作人員每天還要自己手工做上千份的衛教資訊的加工。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未來在邊境的控管上只會越來越嚴。接下來旅運量可能會越來越多,甚至移工也會重新開始開放入境,令人質疑屆時機場防疫人員真的負荷的來嗎?

每個月花費在入境普篩的PCR費用估算也超過1億,想問指揮官補齊機場防疫人員、採檢護理師人力,到底是否有什麼困難.....?!是比登天還難嗎?

行政院蘇院長對於國手戴資穎沒有搭到商務艙表示震怒,請院長是否能為冒著生命危險的國際機場防疫人員,補足該有的人力配置、物資及該有的危險加給,如果能把該有的補齊,我們機場基層防疫人員,相信一定能增加防堵境外移入的成效,降低臺灣後續的醫療、疫調及經濟損失等社會成本。

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專家:EUA風險政府要負責 可考慮加簽同意書和提高救濟

 2021-07-20 13: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高端疫苗通過緊急授權使用(EUA),最快八月加入公費接種,是全世界第一個尚未開始做第三期臨床試驗就通過EUA的新冠疫苗。但指揮中心雖公布的相關資訊相當有限,未公開關鍵會議紀錄、亦拒絕會中不同意之專家意見,社會大眾對於使用國產疫苗仍感疑慮。

對此,臨床試驗與受試者保護專家表示,科學發表需經過同儕檢視,如果現在不敢給人看、不敢面對批評,只能等以後用「事實」來檢視。未來接種國產疫苗是否需額外簽同意書、提高相關救濟條件,也要看政府是否敢於面對現實。

受試者保護協會常務理事、北榮感染科兼任主治醫師郭英調表示,作為科學人員,沒有看到資料的情況下,無法批評通過EUA的決議是對或不對,只能說,像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如果做成這類重大決議,是會上網實況轉播給所有人看的,畢竟「越公開透明、越能取得公信力。」

郭英調表示,科學發表要接受同儕檢視、接受公評,「批評不倒的才是真理」,如果不敢給人看、不敢接受批評,那就只能透過事實去檢視,以後幾百萬人接種就知道了,「既然要黑箱作業,結果就是這樣。」

郭英調舉例說,中國研發的新冠疫苗被批評效果差,但在未進口國外疫苗、僅打中國製疫苗的情況下,中國已經不需要實施封城等嚴格防疫措施。即便中國有資訊封鎖等問題,如果疫苗完全沒效,可能也達不到這樣。

指揮中心通過苗EUA之後,將由疾管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討論是否將高端疫納入接種計畫。若納入接種,缺乏三期試驗的國產疫苗接種前是否應簽署額外的同意書?接種後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條件是否應更優?

「EUA的所有風險就是要政府要負責,」郭英調表示,像是額外的同意書和救濟,也要看政府EUA有沒有這些相關規定。現行藥害救濟一條命只有兩百萬,本來就太低,有檢討空間。簽署同意書是為了告知風險、讓人三思,確認了解並且簽名表示已瞭解;一定會有人閱讀同意書之後退縮,這也要看政府是否敢於面對現實。


2021年7月17日 星期六

驚傳跨國混打3劑不同疫苗 台大醫分析可能有這3漏洞

 2021-07-18 11: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有媒體報導北部一名男子今年4月21日、6月11日、7月2日依序在國內自費接種AZ、在國外接種BNT、在國內公費接種莫德納,很可能為台灣首例曝光三個月內混打三種新冠疫苗者。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此案例曝露出一些漏洞。首先可能之前自費接種未成功登錄於全國系統,再者可能是7月初接種查核還有疏漏,第三是缺乏跨國查核機制下,民眾在國外接種若不告知,醫師也不可能知道;不過,可預期接種三劑後抗體濃度會比兩劑高。

黃立民表示,現在沒有跨國確認接種紀錄的機制,如果民眾又不講,醫師也不會知道,更何況,現在政府沒有規定國外打完回來就不能再打公費疫苗,畢竟國內的公費疫苗是人民的權利。疫苗接種間隔一個月以上都屬於獨立事件,副作用當下過去了就不會累加,可預期三劑都會有效果,免疫系統被多刺激一次,抗體、T細胞等反應會更強,抗體濃度很可能會比兩劑高。

黃立民表示,自費疫苗在過去都是廠商和醫療院所之間的事情,要打幾針、打什麼疫苗,都是民眾和醫師共享決策即可,政府不會管,也沒有法律規定自費疫苗要登錄在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NIIS) 。至於公費疫苗,則是醫療院所與政府簽約時,合約上會規定要登錄,所以需要額外人力進行資料登打、送件等人工作業。

難道之前自費接種疫苗者都沒有紀錄可查,已有漏洞?黃立民表示,這要看之前自費疫苗接種時院所與政府之間是如何約定,就算有規定要登錄,也可能有疏漏或沒上傳成功;就算有上傳成功,最近傳出闖關混打成功,也暴露出有些接種站確實查看前次紀錄。

黃立民表示,現在新冠疫苗比較特殊,是因為自費也是政府提供,加上疫苗不夠,才會管這麼緊。現在設站大規模拼接種,常常是人來就打了,沒有完全符合醫療常規的完整詢問,如果沒有確實查看紀錄、民眾又刻意隱瞞,醫師也不會知道。

「所有疫苗都要跟醫師商量,包括所有的好處、壞處、該怎麼打」,黃立民說,畢竟新冠疫苗種類多,未來只會更多更複雜,民眾很難自已分辨或記得各種疫苗要怎麼打,交代清楚自身狀況,與醫師共同決策。據了解,該名男子於北部某醫學中心開立診斷書。該醫學中心表示,病人僅第一劑疫苗於該院施打,其餘兩劑皆否,醫師僅是依病人提供的相關證明文件開具證明書。

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瑞典AZ+莫德納研究效果佳!前台大醫籲:讓醫護機組員可混打

 2021-07-15 21:0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疫苗到貨時機難以預先掌握,「混打」策略能增加接種彈性,台大醫院也正在進行院內小規模的AZ混打莫德納臨床試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說預計三個月後有結果。巧的是,瑞典今天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全球第一篇AZ混打莫德納研究報告,相較於兩劑AZ疫苗,混打組棘蛋白抗體濃度高出逾20倍,中和抗體濃度也提高10倍,但發燒、疲勞、頭痛等常見副作用也多出三成。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表示,台大醫院做完混打試驗,很可能會得到與瑞典類似的結果,但是台灣某些風險族群,是無法再等兩三個月了。

孔祥琪分析,因為要防範Delta變異株,必須要盡快完整接種兩劑,只打一劑疫苗的人保護力會降為三成。台灣大約有五萬名會照顧確診者第一線醫護,國籍航空機組員也很多,這些人都是接觸Delta變異株風險最高的前線人員,大部分都打過一劑AZ,而且已經過了8周左右,卻還沒接種第二劑,相當令人擔心,他強調「第二劑繼續打AZ也很好,但重點是要趕快打,不能再等!」

孔祥琪建議,一般民眾兩劑間隔10到12周是還好,現有的疫苗數量,沒有餘裕開放全民可混打的政策,但針對上述最高風險人員,應該要鼓勵他們間隔八周就趕緊接種第二劑,甚至應該容許他們可以選擇混打,才能盡快讓前線戰士對於Delta變異株有完整保護力。他認識許多前線人員都希望可以混打,願意多承受一點點副作用,去換取更顯著的免疫反應,進而保護自己以及他們所服務的乘客和病人。

孔祥琪表示,雖然混打的證據以AZ混BNT為主,但德國和加拿大總理都混打了AZ和莫德納,就是因為BNT和莫德納都是mRNA疫苗,學理上很相近。最近指揮中心宣布,除了孕婦和醫護等高風險人員維持8周間隔,其他人打莫德納兩劑間隔可延長為10到12周,也不是因為有實證,延長接種間隔的實證研究大多針對BNT疫苗,只因為WHO認為莫德納也可以適用,台灣就跟著延長。

「為什麼WHO說可以莫德納可以延長間隔,我們就採用,但為什麼全世界都知道mRNA疫苗混打的學理相近,台灣卻不能接受呢?」孔祥琪說,疫苗政策有時候是膽子的問題,有些很重要的事情,膽子可能需要大一點。

解封前如何安民心?專家籲成立三支部隊、打開這兩隻眼

 2021-07-15 16:3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7月26日是三級警戒期限,之後是否降級?中央說,要看疫情走向以及各場域對於防疫指引的落實程度。難道台灣對於解封的準備,就只有這樣嗎?剩下短短11天,中央應做而未做的事情還有哪些?

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應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15條規定,組成「機動防疫隊」,至少要包括「疫情快打部隊」、「疫苗快打部隊」、「輿情快打部隊」這三支機動隊,才能夠安民心。施文儀說,防疫如作戰,就是該衝就衝、該快要快,才有作戰的樣子;有戰略和資源配置、能夠隨時支援地方,才是中央該有的樣子。

施文儀表示,台灣可成立大約40到50支「疫情快打部隊」,分配在各縣市。每支部隊都受過統一訓練,可以按照SOP進行疫調等相關工作,當部分縣市成為疫情熱區,其他未見疫情的縣市可以跨縣市支援。

各地的疫情快打部隊,如何精準地出動、及早撲滅社區顯露的疫情?施文儀說,這就需要中央擦亮兩隻眼睛,那就是「被動監測系統」和「主動監視系統」。之前五月疫情爆發,就是因為中央半瞇著眼,被動監測失靈,又缺乏主動監測,以致於發現疫情時,星星之火已演變出燎原之勢。

施文儀表示,醫療院所通報屬於被動通報,可觀察到五月這波疫情當中的病人,大都多次就醫才被通報確診,顯示被動通報系統已經疲乏,因為一通報,就衍生一大堆事情要做。被動通報系統如何發揮應有的效能,需要檢視和檢討。

再者就是外界講很久,卻始終連影子都不見的主動監測系統。施文儀表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早就有人呼籲進行,現在快篩試劑也陸續上市,這些都可以幫助中央張開另外一隻眼睛,主動找出社區中不明的傳染源,特別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

「張開這兩隻眼睛,老闆、老百姓才能夠放心解封。」施文儀說,大家都心知肚明,早解封是怕影響疫情,晚解封又怕影響經濟,中央的兩隻眼睛,一個根本還沒開,一個還在慢慢開,解封之前的現在,一定要趕快把這兩隻眼睛擦亮。

至於「疫苗快打部隊」,施文儀表示,現在各縣市政府都像是虛擬的疫苗快打部隊,但這還不夠,傳統的基層診所大規模接種、設立大型接種站,都要加速,才能在短時間衝高覆蓋率。「沒有地方的中央,不叫做中央!」施文儀呼籲,中央不能只是被動地統計各地接種數字,應提出更具體的策略和目標,並幫助地方執行。比如有些縣市打得慢、有些縣市不夠打,中央都要即刻協助催打、補足資源、達成目標。

謠言、假消息、偽科學滿天飛,施文儀也建議中央應成立「輿情快打部隊」。廣納社會各界真正的專家,民眾會比較信賴;反應速度也要快,看到問題都要立刻澄清,不是像現在拖拖拉拉、什麼都用「沒有相關」四個字搪塞掉,要用人民能理解的語言,才能精準打擊輿情中的假消息。

施文儀說,上述想法都思量已久,上禮拜也託人傳達給指揮官陳時中,呼籲「關鍵時刻要做關鍵的事」,目前未獲回覆。他也心疼社會大眾,對於防疫配合度都很高,但經過這波疫情折騰,人們還是難以放心。希望中央趕快成立這三個快打部隊、擦亮兩隻眼睛,如此才能安民心。

解封前如何安民心?專家籲成立三支部隊、打開這兩隻眼

 2021-07-15 16:3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7月26日是三級警戒期限,之後是否降級?中央說,要看疫情走向以及各場域對於防疫指引的落實程度。難道台灣對於解封的準備,就只有這樣嗎?剩下短短11天,中央應做而未做的事情還有哪些?

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應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15條規定,組成「機動防疫隊」,至少要包括「疫情快打部隊」、「疫苗快打部隊」、「輿情快打部隊」這三支機動隊,才能夠安民心。施文儀說,防疫如作戰,就是該衝就衝、該快要快,才有作戰的樣子;有戰略和資源配置、能夠隨時支援地方,才是中央該有的樣子。

施文儀表示,台灣可成立大約40到50支「疫情快打部隊」,分配在各縣市。每支部隊都受過統一訓練,可以按照SOP進行疫調等相關工作,當部分縣市成為疫情熱區,其他未見疫情的縣市可以跨縣市支援。

各地的疫情快打部隊,如何精準地出動、及早撲滅社區顯露的疫情?施文儀說,這就需要中央擦亮兩隻眼睛,那就是「被動監測系統」和「主動監視系統」。之前五月疫情爆發,就是因為中央半瞇著眼,被動監測失靈,又缺乏主動監測,以致於發現疫情時,星星之火已演變出燎原之勢。

施文儀表示,醫療院所通報屬於被動通報,可觀察到五月這波疫情當中的病人,大都多次就醫才被通報確診,顯示被動通報系統已經疲乏,因為一通報,就衍生一大堆事情要做。被動通報系統如何發揮應有的效能,需要檢視和檢討。

再者就是外界講很久,卻始終連影子都不見的主動監測系統。施文儀表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早就有人呼籲進行,現在快篩試劑也陸續上市,這些都可以幫助中央張開另外一隻眼睛,主動找出社區中不明的傳染源,特別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

「張開這兩隻眼睛,老闆、老百姓才能夠放心解封。」施文儀說,大家都心知肚明,早解封是怕影響疫情,晚解封又怕影響經濟,中央的兩隻眼睛,一個根本還沒開,一個還在慢慢開,解封之前的現在,一定要趕快把這兩隻眼睛擦亮。

至於「疫苗快打部隊」,施文儀表示,現在各縣市政府都像是虛擬的疫苗快打部隊,但這還不夠,傳統的基層診所大規模接種、設立大型接種站,都要加速,才能在短時間衝高覆蓋率。「沒有地方的中央,不叫做中央!」施文儀呼籲,中央不能只是被動地統計各地接種數字,應提出更具體的策略和目標,並幫助地方執行。比如有些縣市打得慢、有些縣市不夠打,中央都要即刻協助催打、補足資源、達成目標。

謠言、假消息、偽科學滿天飛,施文儀也建議中央應成立「輿情快打部隊」。廣納社會各界真正的專家,民眾會比較信賴;反應速度也要快,看到問題都要立刻澄清,不是像現在拖拖拉拉、什麼都用「沒有相關」四個字搪塞掉,要用人民能理解的語言,才能精準打擊輿情中的假消息。

施文儀說,上述想法都思量已久,上禮拜也託人傳達給指揮官陳時中,呼籲「關鍵時刻要做關鍵的事」,目前未獲回覆。他也心疼社會大眾,對於防疫配合度都很高,但經過這波疫情折騰,人們還是難以放心。希望中央趕快成立這三個快打部隊、擦亮兩隻眼睛,如此才能安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