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住養護機構的長者玩平板更健康 成大研究登頂尖期刊

2019-09-26 14:42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活躍於社區的長者大多會用平板,其實住在養護機構的長輩也很需要。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靜如的最新研究證實,教導養護機構長輩用平板,例如用LINE、搜尋youtube影片和google地圖,可以顯著提升生活品質、社會支持、幸福感,其中又以搜尋影片和地圖的幫助最大。

此研究今年刊載於醫學網路研究之老年學期刊(JMIR Aging),JMIR是(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是醫學資訊領域的頂尖期刊。

邱靜如表示,研究在高雄三間照護模式相同的養護機構進行,共54位平均73歲的意識清醒住民參與。住民被隨機分為三組,一組是傳統照護,另兩組分別是分為通訊組和娛樂組,額外接受為期12周、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的小組課程,課程中使用平板支架、觸控筆等相關輔具,學習通訊或娛樂相關的資訊技能。

12周內,通訊組學會用LINE發訊息、視訊通話、下載並使用貼圖、傳照片和檔案;娛樂組則學會在Youtube找喜愛的影片、新聞、節目、歌曲並且跟著唱,也會學習搜尋google地圖街景。

邱靜如說,參與研究的三間養護機構是目前台灣很常見的樣態:住民生活平淡、與世隔絕,有被遺棄感,只有偶爾志工服務或親友來訪,才會打起精神。經過12周課程,無論是通訊組或娛樂組的生活品質、親友社會支持、快樂感都顯著優於傳統照護,而且娛樂組效果最好。

邱靜如分析,透過學習,機構長者的自尊、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娛樂組的長者因為可以接觸到自己喜歡且熟悉的音樂和地景,相當於高齡醫學中的懷舊治療,因此效果突出。至於通訊組效果較受限,則是因為有時候長者聯繫上家人,卻感受到自己打擾對方,反而心情失落。

邱靜如說,這份研究所使用的工具都是垂手可得,強烈建議台灣各機構多加運用。針對一般民眾,如果有親友入住機構,也很建議給他一個平板,並且教他使用上述工具。目前國際間針對養護機構應用資通訊科作為健康促進方法的研究不多,這次是台灣首篇發表在重要國際期刊中,針對失能機構住民測試科技與健康促進之實證成果。

林口長庚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英仁表示,這份研究非常有價值,因為長者常有「老了沒用」的心情,導致健康負面發展。懷舊治療已被證實能有效提升心靈滿足、撫慰情緒,可以透過環境布置、食物、歌曲、語言等素材,令長者回想起與個人成就感、滿足感相關的記憶,進而達到健康促進的正向循環。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健身動作卡卡直接找物理治療師? 醫師、治療師意見分歧

2019-09-17 20:25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立委邱泰源召開公聽會,討論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相關團體提案修法,鬆綁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服務,例如傷害預防、健康促進、延緩失智失能等,可以不經醫師診斷醫囑,直接向治療師尋求服務。對此,醫師團體頗有微詞,雙方激辯。

物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王子娟表示,目前民眾需要物理治療師服務、增進生活品質的場域,早已不僅限於醫療體系,物理治療師法公布迄今24年,有關業務內容未曾更動,已經不足以妥適規範現在的執業行為範疇。世界物理治療聯盟100多個會員國已有76%國家民眾可以直接找物理治療師,很大一部份就是促進健康、減緩失能、預防傷病、促進運動表現的這些非疾病治療領域。

物理治療所發展協會理事江淳睿表示,現在健身的人很多,有些覺得動作卡卡、發力不完全,連醫生都說沒有疾病,但以現行法規來說,必須先被診斷為某種病,才能得到物理治療,這是一種醫療資源浪費。職能治療學會法規委員會主委紀彣宙表示,職能治療許多服務並非疾病治療,而是幫助人提升生活功能,先進國家民眾取得這方面服務,大都不需經過醫師。

對此,包括復健科及骨科等醫學會,則持反對或保留意見。復健醫學會理事陳良城表示,經由醫師診斷醫囑,是基於病人安全的考量,讓醫師為確保後續治療服務的安全性做把關,以免有些人因健康狀況複雜或有潛藏疾病而發生危險。骨科醫學會理事賴俊良說,痠痛的人一定是健康、沒有疾病的嗎?他認為目前非疾病治療的定義不清,貿然修法可能衍生醫療糾紛,建議應針對現況訂定施行細則,將可直接服務的範圍另作正面表列。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台大兒童醫院不夠友善 復康巴士被迫與救護車爭位

2019-09-16 11:4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台大兒醫是許多病況複雜、行動不便的病童必須經常出入的地方,復康巴士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最近有病友家屬反映,原預留給復康巴士的臨停位,已被改成救護車專用,巴士常被催促驅趕,讓司機和身障者被感壓力。

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表示,上周陪女兒在台大兒醫做完例行治療,目睹一位復康巴士司機想要入內如廁,請求臨停遭拒,另一位司機,好不容易把復康巴士開進來,卻不慎超出格線,遭警衛責備,雙方爆發口角。

周淑菁表示,就像北榮、振興等醫院一樣,台大兒醫過去也有復康巴士專用臨停位,但隨著同院轉送或轉診的救護車次增多,復康巴士車位就被改為救護車專用,警衛常來催促,司機和乘客也提心吊膽,深怕擋到救護車。

復康巴士司機也說,連計程車都有專用排班車位可停、接應乘客上下車也鮮少被催促,自己開復康巴士卻像次等公民,台大兒醫已是目前司機圈內公認最糟糕的接送點。

周淑菁觀察,兒醫門口只有一個車道,導致計程車、救護車、小客車、復康巴士全擠在一起,沒有做好分流,以致經常壅塞。病友上下車又剛好落都在車道上,險象環生,包括她以及多名病友家屬,都曾透過各種管道向院方反映。周淑菁說,能夠體諒兒醫腹地小、規畫需要時間,但還是希望盡快有暫時配套,別讓病友、司機、警衛來承擔壓力。

台大醫院表示,收到病友意見後,各單位已進行現勘並積極討論改善方式,也已提醒外包保全人員。目前兒童醫療大樓依照環保局規定須有綠化空間,且因建蔽率的規定,依法無法另外設置雨遮。院方為避免復康病友在外側車道日曬雨淋,不得已採用共用停車位之折衷方式,盼病友體諒。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同婚公投傷害非異性戀者心理健康 本土研究首證實

2019-09-10 14:1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台灣去年11月舉行全球矚目的平權公投及愛家公投,結果牽動社會各界心情,亦傳出自殺憾事。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顏正芳於今年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提出台灣「首份關於公投對同志心理影響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非異性戀族群的心理健康,在同婚公投過程中受害。

研究者在公投前22個月及公投後一周,分別透過臉書蒐集網路問卷,問卷內容包括簡式健康表( BSRS-5)的網路問卷調查 ,並分析其中自殺意念的項目。

比較公投前的3286份問卷及公投後1370分問卷,發現非異性戀族群在公投前,15.4%有自殺意念,公投後顯著上升至24.6%,異性戀族群則沒有變化,無論公投前後都有5至6%有自殺意念。

進一步分析發現,20至30歲非異性戀者、女同志及女性雙性戀,公投後有自殺意念的比例都高於公投前,亦即同婚公投結果對於他們的心理健康影響頗為顯著。相對地,40歲以上男性非異性戀所受影響較不明顯,至於泛性戀、無性戀以及性傾向未明者,自殺意念在公投前後並無差異。

顏正芳表示,非異性戀族群是這次公投的直接受害者,特別是心理健康的部分,許多人都在過程中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顯示涉及少數族群的人權議題,確實不該透過公投處理。

他批評這次公投過程中,政府相關單位太過消極被動,未善盡說明公投內容、促進社會各界相互理解對話的責任,是導致少數族群受到傷害的重要原因。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彭治鏐認為,同志族群的心理壓力從公投前的宣傳期就開始快速累積,特別是許多未出櫃的同志,在家庭社群或朋友群組中看到許多不實謠言,很想向身邊的重要親友澄清卻開不了口。彭治鏐說,或許是因為經歷這段過程,政府相關部門開始重視同志的心理健康議題,今年將與熱線展開一些合作。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一般人遇到打擊,通常會需要至少六個月的時間去調適,此研究施測的時間在公投後一周,剛好是心情動盪最大的時候。衛福部為陪伴國人度過心裡低潮的危機,長期提供「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手機或市話撥打皆可,是全年無休、24小時免付費的心理諮詢、自殺危機處理及緊急救援服務,可多加利用。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醫院減門診有成 健保署:全國下轉件數一年成長五倍

2019-09-05 17:52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台大公告持轉診者才能現場加號,引發病人及醫師抱怨,包括減量目標不夠精確、病人領藥不方便等。不過健保署表示,各方意見都已納入考量並且設想解方,近一年的醫院下轉件數以較前一年成長五倍之多。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表示,醫改會三年前調查發現,台灣所有醫學中心門診個案大約有10至19%是基層醫療機構就可以處理的輕症,當時台大已算是「 模範生」,門診僅一成輕症病人。朱顯光說,對於台大醫院這樣以重症病患為主的醫學中心,很可能是因重症患者很多,才無法達到減量目標,建議健保署應將大醫院門診減量專注於輕症門診以及穩定慢性病處方箋的領藥門診。

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理論上透過健保署電子轉診平台,診所醫師可以將病人上轉至大醫院,直接完成掛號,不過由於名額太有限,實際上醫師還是常常得開轉診單,讓民眾自己至現場加號。另外,由於基層醫療機構在高價藥物的採購和處方開立比較受限,有時難達到民眾用藥需求,這也會促使民眾越級就醫,或是轉診大醫院之後就不再回來,因此目前雙向轉診的上轉率一直遠高於下轉率。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目前所設定的減量目標,並不包括罕見疾病、重大傷病等重症患者。一旦經由轉診,不論是透過轉診平台或實體轉診單,病人在醫院就醫都會更加方便快速,基層醫療院所釋出處方箋,病人也能取得所需的藥品。蔡淑鈴強調,推動分級醫療,是要讓民眾更方便,讓大醫院醫師不過勞,在各大醫院的支持配合,過去一年的下轉件數已成長五倍之多,希望醫病雙方能一起努力。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取消現場加號?台大醫師:重點是轉診單

2019-09-04 20:5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有民眾在台大醫院門診欲現場加號遭拒而向媒體投訴,對此,台大院方強調並未取消現場加號,而是配合衛福部健保署「門診輕症減量政策」,鼓勵輕症病人優先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門診爆滿的台大醫師大多認同落實分級醫療,但他們希望健保署能對民眾加強宣導,不要讓第一線醫師變成眾矢之的。

台大醫院發言人王亭貴表示,對於C肝、愛滋、重大疾病、類流感、門診手術、論病例計酬以外的輕症病人,院方為鼓勵他們前往星月計畫合作院所,或其他病人信賴的基層院所就診,一旦基層院所醫師認為有病情需要、開立轉診單,回到台大都能順利掛號。

對於健保署輕症減量政策和台大院方的做法,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支持。陳晉興說,門診不時都會碰到一些病人,明明只是感冒,卻堅持要看肺癌專家,得花許多時間苦口婆心,才能夠勸退他們。陳晉興表示,院方並未禁止加號,而是尊重醫師對病情判斷,但同時透過公告進行宣導,支持醫師能把更多時間心力留給重症病人,也讓輕症病人也能更清楚了解到,重點是要有轉診單。

不過,陳晉興的門診大多是屬於重症患者,相對於輕症病人比較多的科別,衝擊相對較小。陳晉興表示,這個政策的影響深遠,輕症門診如一年減量2%,五年就是10%,可能會讓醫學中心某些科別的規模不再擴大,但對於分級醫療的落實、重症的照顧品質,長遠來說都是正向的。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台大醫師表示,健保署將超過的醫療費用予以核刪,對醫師和醫院來說,等於看越多賠越多,除了無價的時間,還有藥費、診察費、診間人力成本等,還要面對民怨如潮,第一線醫師首當其衝。該醫師說,台灣的基層醫療醫師都很優秀、值得信賴,只是改變民眾的就醫行為會有陣痛期,所以健保署更應積極向民眾宣導分級醫療及門診減量的正面意義,不該讓醫院和醫師自行承受民怨。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他自己也是出身醫學中心的醫師,對於醫學中心目前遭遇的困難,很能感同身受,健保署一定會繼續加強宣導,盡力協助各級醫療院所度過轉型期,達成分級醫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