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獨/重罰「謠言」官說了算?法律人憶此事嘆主客易位

2022-04-28 18:5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基隆一名確診婦人於家中死亡,婦人的女兒在臉書撰文描述過程,就醫與通報遭遇諸多不順,除了對相關人員表達感謝和體諒,也感慨媒體報導之確診和死亡數據是假的,自己太天真看待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一切數字以指揮中心公布為準, 發布謠言或不實訊息是不好的行為,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300萬元以下罰金。

不具名的法律學者提醒,相關法律條文重點在於「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在確定有損害之前,政府官員就強調重罰部分,有「我說了算」的意味;即便最後沒罰,也足以引起寒蟬效應。他也提醒,國民黨執政時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提告媒體也曾受到批評,後來相關修法時綠委陳其邁也批評有箝制言論自由之虞,現在是「主客易位」了。

法律學者表示,不論是《傳染病防治法》第63條、《傳染病防治法》法第9條和第64之1、《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開罰關鍵都在於「「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影響整體防疫利益或有影響之虞」。個人言論經媒體報導出來,不能直接等於損害公眾或影響整體防疫利益。

指揮中心已不是第一次對「亂講話」的確診者家屬放狠話,也已有人遭送辦。2020年,一名台商被指揮中心宣告為中部社區疫情之「感染源」,台商之父call in到電視節目喊冤,後來電視台被罰40萬元,指揮中心也依照傳防法向刑事局告發台商之父,為確診家屬遭送辦首例。

法律學者認為,此案結果很值得追蹤,也應關切這波疫情以來,整體已有多少人因此被罰,是否有提起相關爭訟。

法律學者指出,楊志良卸任衛生署署長前,因不滿「大話新聞」主持人鄭弘儀等人對於新流感疫苗的評論,就提起告訴。後來衛生署推動傳染病防治法修法欲管制傳媒,現任高雄市市長陳其邁當時是在野黨立委,就曾公開批評修法內容是箝制言論自由,於質詢時要求繼任衛生署署長邱文達不要重蹈楊志良的覆轍。

民進黨執政下,面對一般民眾的言論,指揮中心仍不時搬出這些法條來,是否也已侵害言論自由、重蹈國民黨的覆轍?法律學者感嘆,「現在是主客易位了。」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獨/國產快篩供不出來 專家分析共同供應契約失靈原因

2022-04-26 13:0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的3+4新制,需要發給每名密切接觸者5支公費快篩。指揮中心昨以單日確診5000人、每人匡列5名密切接觸者為基礎,進行樂觀預估,認為周日發配全台的70萬人份試劑應可用一個禮拜,不過,今天一早就傳出台東縣庫存告急。

每次地方反應快篩沒貨,指揮中心一率都說「國產試劑有共同供應契約,若還叫不到,中央全力協助」,昨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說「希望五月以後可以穩供」,感覺中央也沒有十足把握。到底共同供應契約出了什麼問題,為何連國產快篩試劑產量都搞不定?

醫檢師全聯會常務監事、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表示,抗原快篩試劑有分「家用抗原快篩」、「醫用抗原快篩」兩種,廠商都會預測未來需求、按照供需去排程生產。在這波疫情爆發前,醫院用量比較大,藥局居家快篩銷售情況不好,所以廠商會優先排程生產醫院所需的醫用快篩,家用快篩排程在後。

「現在家用快篩需求突然暴增,但廠商要轉換排程,沒那麼快。」高智雄說,口罩國家隊整備上比較單純,因為口罩製造業比較單純,主要是物理性的裁切組裝,但如果要整備快篩國家隊,問題就複雜多了。抗原快篩試劑牽涉到微量精細的生化反應,廠商各有產生單株抗體的專利技術,還要把單株抗體黏合到試劑套組裡面,製程非常複雜,已經是接近奈米技術的概念。

高智雄表示,製造抗原快篩試劑的原料是需要進口的,國內產線也受到國際航運大排長龍影響,加上國內需求導致廠商開始轉換排程,連醫院都會擔心醫用快篩試劑供貨出問題。為此,許多醫院也在打聽亞培、羅氏這兩大國外快篩廠商的進口順不順利,還好目前了解進口端並無太大問題,只是需要以專機空運,運輸上比較複雜。

前衛生署副署長、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所教授張鴻仁表示,「共同供應契約」是政府和醫院常用的採購機制,它的觀念就是開一個標案,可接受價格的廠商就來登記,有供貨需求時,採購方就按照合約的精神跟廠商拿貨。這在承平時期很方便,不需要一天到晚去開新標案,醫院採購藥品也很常這樣做,因為不能確定確切需要數量。

「現在是非常時期,不太了解是誰在估算需求。」張鴻仁表示,就他了解,指揮中心是有個後勤單位在專門處理檢驗、疫苗、治療這些所有物資推估。如果政策與供應之間出現問題,導致政策不知道怎麼執行下去了,就應該要趕快把供應面和執行面弄清楚。

獨/全國陽性率12%!專家籲組資科國家隊、賦權於民

2022-04-26 13: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日增逾五千例,疾管署昨天(4月25日)公布的通報及確診人數,陽性率已高達11.8%,今天陽性率則到8%。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表示,陽性率是現階段最重要的「領先指標」,目前數值波動大,代表檢驗量不夠,但數值超過7%代表社區有高密度感染,必須要去中心化,強化「個人防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說要自主應變,卻未提供任何有效的資訊工具,民眾手足無措。李建璋呼籲,政府儘速籌組「資料科學國家隊」 ,充分運用我國資料,建立以確診居住地歸戶的「陽性率地理資訊系統」,幫助居民及地方政府即時掌握最新疫情變化。

另外,別再靠「莒光日」般傳統的例行記者會去傳遞資訊。李建璋建議,資科國家隊也要應善用國際間豐沛的開放資源,設計基於個人篩檢及接種狀態設計的出入管理機制,並將個人化防疫資訊融入於手機App等普及工具,真正賦權於民,建立以自律換自由的新常態生活。

「現在防疫責任會越來越多轉到個人,中央的責任就是要提供豐富的資訊。」李建璋指出,陽性率7%以上算是高密度,警戒最高,5到7%則是中等密度,需要維持一定防疫作為,2到3%則是未來新常態生活應可容忍的低密度。

李建璋表示,依據感染密度的高低,人們可以依循建議「趨吉避凶」,例如避免在當地用餐以外帶取代內用、從事不同的社交活動等。以紐約市為例,市政府網站有互動式地理資訊系統,每一個郵遞區號、每幾條街都有當地居民檢驗陽性率的資訊。

「未來的生活方式,就是以自律換取自由度。」李建璋以哈佛大學防疫,校園提供免費檢驗棉棒,師生每星期自行採檢,透過回收籃回收,學校以手機APP告知檢驗結果、校園各地感染密度。校園空間進出依賴刷師生證,確認篩檢陰性才能通行。

李建璋表示,政府採購快篩,就算買貴了也不能省,讓快篩供應源源不絕,才是最划算的投資。因為如果篩檢量不足、缺乏陽性率資訊,就無法有效幫助民眾負起個人的防疫責任,也很難有彈性地隨疫情變化調整各項社會限制。防疫僵化、中心化的結果,付出的社會成本更大。


急診現在比過年還累!社篩站解不了急診壅塞的6大原因

2022-04-26 21:5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日增逾六千例,醫院急診滿滿的人,大半都是要做PCR;急診醫學會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連日呼籲民眾改去社區篩檢站,效果不彰。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急診醫師陳亮甫表示,現在急診醫護上班「比過年還累」、「比去年疫情時更艱難」,但社區採檢站也解決不了急診壅塞,至少有6大原因。


原因一、社區採檢站很少

陳亮甫以北市為例,只有8個社區篩檢站,包括6個市立聯合醫院、關渡醫院、萬芳醫院。民眾自己快篩陽性之後要做PCR,還是會先想到自家附近或平常習慣就醫的醫院,沒有規定非得去篩檢站不可。所以如果人都到已經到醫院了,醫護人員也不能拒收、叫他去篩檢站。


原因二、社區採檢站晚上沒開

陳亮甫表示,社區篩檢站晚上沒開,如果上班族或家長晚上忽然被公司或學校通知說,有人確診,要求大家都要陰性才能回來上班上課,這時候就只能去急診了。如果醫護人員請他白天再去篩檢站,這些人恐怕也沒辦法接受,因為這就得請假一天了。


原因三、社區採檢站不能看診也不能開藥

社區篩檢站是免費的,急診還要掛號費和部分負擔,為何民眾寧願多花錢也要來?陳亮甫說,因為社篩站就像得來速一樣,只能採檢,不能看診也不能開藥,連普拿疼這種不需要處方的藥都沒有。有些需要採檢的民眾已經有症狀了,會希望順便看診拿藥,有醫師看一下症狀也比較安心,這些也會跑來醫院。


原因四、快篩試劑買不到

陳亮甫表示,有些人需要做快篩,但跑遍了各大藥局都買不到快篩試劑,這些人在急診也不少因為幾經碰壁,不想再浪費時間,就會直衝急診,想要趕快有個結果。


原因五、常規病人沒變少

陳亮甫表示,現在醫院與去年本土疫情時最大的不同,在於「非新冠肺炎病人」的就醫行為不同。去年那時流行Delta變異株,重症率較高,民眾害怕來醫院,能延後的醫療都延後,工作負擔一加一減之下,還算負擔得了。

現在流行輕症為主的Omicron變異株,無論在急診、住院、門診等部門,一般就醫民眾都沒變少,扣掉某些被隔離的醫療人員,各單位人力都有點吃緊了,當然沒有多餘的人力可以支援急診。急診除了原本的急重症,再加上大量PCR人潮,結果就是每天採檢通報流程停不下來、做到手軟。


原因六、疑神疑鬼、追根究底的社會氣氛

陳亮甫觀察,每個來做PCR的人都有一些個人的理由,比如有些人特別緊張的,有症狀或快篩陽性就很驚慌,非得要用最快速度驗出結果才能放心。有些人是身邊的人疑神疑鬼,被家人或老闆要求一定要取得PCR陰性證明。

陳亮甫表示,急診醫護人員和民眾現在都非常辛苦,每個急診和社篩站外都綿延著排隊民眾,不論下雨或豔陽天。急診同事們騰出時間開會討論有什麼可能的改善措施,苦思卻無解。

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獨/為何1922半夜也不通?指揮中心揭大夜班殘酷接線比

2022-04-25 17:1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居家隔離人數暴增,許多人不知所措,致電1922詢問,卻連半夜打都打不通。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新聞宣導組表示,近期夜間進線量從800通暴增到3592通,增量3.5倍,大夜班已基本人力僅從12人增派至16人,僅增加4人,唯有大夜進線量最高時段11時至12時,再增加35人,等於最高有51人。

為因應民眾持續大量進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新聞宣導組表示,已將專案客服人力增加至400人,並啟動簡訊回應分流機制,隨時檢視現行政策新聞稿,即時更新相關QA,以因應話務量。

另有許多民眾反映,都已經依照指示開始居家隔離了,卻遲遲沒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防疫包也收不到,沒有居家快篩可用,該怎麼處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新聞宣導組表示,因近期衛生單位案件量較大,仍請耐心等候;如後續仍未收到或對通知書開立等相關事宜有疑慮,建議可再與地方衛生單位聯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有些衛生局已請物流業幫忙配送防疫包。

獨/法制組研議周玉蔻幾次了?指揮中心還新北聯醫清白

 2022-04-25 21:3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名嘴周玉蔻昨天於臉書自爆有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到府二採PCR,遭質疑有特權。今天周玉蔻再爆結果陰性,堅稱自己從未感染,並稱有證據證明新北聯醫汙染一採檢體,要求新北防疫重新部署、清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並無證據顯示有這樣的情形。

周玉蔻自行找醫師友人到府採檢是否違法?指揮官陳時中今說要請法制組研議。這是陳時中第四次用這樣的說法回應周玉蔻行為相關爭議,去年已有三次,都沒有下文。

有關周玉蔻聲稱握有可證明新北聯醫檢體汙染之證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並無證據,無法證明新北聯醫在檢驗時是否有汙染。是否經疾管署昆陽實驗室複驗原檢體,結果與新北相同?莊人祥未回應。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傍晚記者會時,陳時中被問到周玉蔻採檢爭議,先是花了近10分鐘替周玉蔻緩頰,列舉許多偽陽性個案「銷案」的案例。他強調,有釐清必要的案例,一向都是由指揮中心交代,再由隸屬於疾管署的區管中心,與地方衛生局一起,進行後續採檢,包括多次PCR採檢、檢驗血清抗體。

陳時中在記者會上多次將疾管署區管中心誤稱為區指揮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從旁提醒,才更正過來。記者會結束後,陳時中又請記者聚集並再次說明,就是由疾管署副署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負責去通知疾管署區管中心,請他們進行後續研判的。

記者此時再次詢問,周玉蔻不遵照衛生局安排採檢,自行約醫師友人到府採檢,是否違法?陳時中則再次表示,這他不清楚,還要請法制單位研究。這是陳時中第四次說要請法制組研議周玉蔻行為是否違法。

周玉蔻曾經多次在指揮中心公布訊息前,搶先爆料,引發爭議。第一次是去年一月在廣播爆料疫調資訊,第二次是去年一月在廣播節目爆料部桃群聚有主治醫師確診,第三次是五月搶先於臉書發布單日確診病例。每次陳時中都說要請法制組研議,研議結果都沒有下文。

獨/周玉蔻怒罵網友堅稱「沒感染」 莊人祥提兩種可能

 2022-04-25 11:3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昨臉書貼文自爆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親自到府採檢引發特權爭議,今上午又在臉書發表「獨家重大宣布」,貼出二度PCR結果,強調「我從來沒有確診」。對於有網友提醒應進行血清抗體檢驗、可能病毒量低,陰陰陽陽,周玉蔻逐一留言,駁斥網友是「外行人」、「你少鬼扯」,極力強調自己「就沒感染。」

不過本報昨晚採訪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時,莊人祥表示,如果PCR二採結果為陰性,有「陰陰陽陽」或「病毒量退得很快」這兩種可能。

本報昨電話採訪莊人祥,詢問周玉蔻若二採PCR結果陰性,是否可提前解除隔離?莊人祥表示,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首先是「先前感染過,時陰時陽」,另一種可能是「才剛感染,但病毒量很快就退了,之前也有些確診個案也是這樣。」至於是否提前解除隔離,莊人祥昨晚間表示,由於周玉蔻是採取居家照護,目前居家照護還是要滿10天才能解除隔離。

不過,根據目前解除隔離標準以及指揮中心公布相關標準時之說明,居家照護還是需要隔離10天才能解除隔離,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醫護去採檢,所以唯有在醫院或集中檢疫所、加強防疫旅館收治,有醫護人員於隔離期間採檢的確診者,可望不須隔離到10天。

既然周玉蔻今早公布二採PCR結果為陰性,又是醫護人員採檢的可信結果,是否應立刻解除隔離?同理,其他居家照護的確診民眾如果自認病毒量低或快篩多次陰性,懷疑有偽陽或檢體汙染爭議,是否可以要求派醫護去家裡重驗?記者上午再次詢問指揮中心,可能是會議中,尚未獲得回應。

周玉蔻昨天自爆由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親自到府二採後,多方單位回應,說法不一。疾管署昨晚回應「與我們無關」,北市衛生局今一早就發澄清稿強調是「疾管署委託安排」、「同意萬芳醫院之報備」。

不過,萬芳醫院稍後又發出聲明強調「此為醫師個人行為,院方將進行內部調查」。顯然醫院並未如北市衛生局所稱的事先知情並提出報備。

周玉蔻今早除了力駁網友,也將矛頭指向新北市聯醫,稱「我有充分証據証明,新北聯醫做我的PCR檢測時,不小心將我的檢體感染了」,質疑新北聯醫檢體污染不只他一件,呼籲「新北防疫必須重新部署,PCR檢測中心和儀器要徹底清消。」

面對周玉蔻指控,新北市聯醫院長項正川親上火線駁斥說,驗過兩次「陽就是陽」,周玉蔻本月20日驗出PCR陽性但CT值高,可能已是「陽性的尾巴」,事隔4、5天驗出陰性也不意外。項正川也強調,新北檢測機器是有隸屬於疾管署之「昆陽實驗中心」認證過,篩檢絕對沒問題,砲火又轉向疾管署。


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獨/大醫院主任到府採檢周玉蔻 指揮中心:與我們無關

 2022-04-24 22:5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日前透露自己確診,今天再發臉書預告「關鍵解謎時刻」將至,因PCR陽性後多次快篩陰性,北市衛生局與疾管署討論後,今上午10時由台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林英欽「來到我家,進行PCR採檢」,目前正安心等待結果。

醫學中心家醫科主任親自出馬到府採檢,遭外界質疑是「VIP」服務,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這與我們無關」。周玉蔻是採取居家照護,目前居家照護還是要滿10天才能解除隔離。

一般人如果PCR陽性,但後續快篩多次陰性,應如何再次PCR確認?莊人祥表示,不論是個案懷疑或是防疫單位有時懷疑有偽陽性,都會討論是否要再驗一次,採檢方式就是看地方衛生局安排,如果個案正入住防疫旅館,北市衛生局都派人至防疫旅館採檢。

「有醫院去(她家)採檢這件事與我們無關。」莊人祥說,這次應該是有特別安排,經過衛生局同意,可能是周小姐拜託某醫院醫療人員去幫忙採檢。衛生局與疾管署討論內容為這案例應再驗一次,但「安排就是他們自己的安排。」

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視訊診療、電子圍籬都是多餘 兒科醫籲:相信家長的直覺

2022-04-21 20:1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指揮中心今公布兒童染疫五大警訊表徵,發燒超過48小時、高燒39度又冒冷汗、退燒後喘或胸悶或活動力不佳、持續嘔吐腹痛頭痛、超過12小時沒有進食或解尿,建議「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嘴唇發白或發紫、肢體冰冷膚色斑駁等六大症狀,才建議撥打119或自行警急就醫,記得要打電話跟衛生局說一聲,以解除電子圍籬。

對於上述「就醫指引」,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直言「對於有確診兒童的家庭,視訊診療和電子圍籬都是多餘的。」兒科醫師都知道兩件事,首先,用視訊看小孩是最不準的,沒有親自觸診、聽診,根本不敢說孩子發生什麼事情。

再者,黃立民表示,兒科醫師也都知道,小孩是否不對勁,有非常高的機率「媽媽是對的」。臨床上連醫生都不敢擋媽媽,現在居家照護卻要人先視訊診療,還要先打電話解除電子圍籬再出門,實在是「累死衛生局和警察」,徒增行政工作而已。黃立民建議,有確診兒童的家庭,或許根本不需要設定什麼電子圍籬。

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要達到警訊所列條件並不容易,很多孩子都不會符合,但通常在真的符合條件前,狀況早就不對了,而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會最早知道,尤其是學齡前不會講話的幼兒,很多事情無法用言語形容,唯有照顧者看得到那些蛛絲馬跡。所以,臨床上如果母親覺得孩子不對勁,兒科醫師都會很慎重,就算100個裡面有97個最後都不用住院,也不能不當一回事。

李建璋表示,視訊診療應該只是一個諮詢的功能,沒有辦法真的判斷小孩的病情嚴重危急程度,因為最重要的檢視膚色、觸碰、聽診,醫師光是看螢幕是做不到的。更何況目前兒童新冠肺炎的實證研究不多,結論也都不太一致,面對面判斷兒童新冠肺炎的症狀都比大人難多,視訊又更難了。

李建璋表示,因為已經發生過就醫不及的不幸,或許日後就算觸動電子圍籬,也沒有衛生局或任何單位敢阻擋病童就醫,至少已經要了開一扇可自行就醫的門,可以讓制度去相信母親的直覺。李建璋表示,他希望告訴家長,不要太擔心,Omicron的重症率大約是3%,死亡率是千分之一,孩子的病況基本上還是會比大人好很多,家長應該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但也不要太過擔心。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輝瑞莫德納預防效果都好 兒童安全資料規模差1600倍

2022-04-20 12:3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本土疫情嚴峻,12歲以下兒童卻無疫苗可打,食藥署率先通過莫德納半劑用於6到11歲兒童之緊急授權使用(EUA),卻尚未通過輝瑞5到11歲兒童劑型的EUA,目前國內沒有輝瑞成人疫苗庫存,也尚未簽約購得任何輝瑞兒童疫苗。

莫德納疫苗開打在即,針對家長最關心的安全性不良反應,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今透過直播整理輝瑞及莫德納實證資料,資料顯示兩者都對於急診、住院或感染的預防效果高達七成,安全性也都相當高。不過,現有安全性資料規模落差大,輝瑞有美國不良反應通報800萬筆資料,但莫德納提報到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卻只有5000多名接種者的資料,輝瑞的樣本規模是莫德納的1600倍。

陳秀熙表示,短期資料顯示,輝瑞及莫德納於兒童接種之不良反應差距不大,差別在於輝瑞資料規模有800萬人,莫德納還需要持續累積;至於接種對兒童的長期影響,兩個疫苗都還需要持續監視。

陳秀熙表示,既然兩種疫苗都可以有效預防兒童重症,兩種疫苗都可以提前部署,在有不同疫苗選擇下,在多方考量疫苗效益、家長擔憂、社會成本之後、讓家長可與醫師討論出最佳對策。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校友、醫師許辰陽指出,美國研究顯示輝瑞兒童疫苗在預防5至11歲兒童急診之疫苗效益可達到51%。另一份研究,輝瑞兒童疫苗在預防住院之效益則可達到68%,此研究納入了1185患者以及1627名對照組。

至於輝瑞兒童疫苗的不良反應,不論第一劑或第二劑,都以局部且可逆的非嚴重反應為主。許辰陽指出,在美國有800萬兒童不良反應通報資料中,4129名是非嚴重不良反應,嚴重不良反應只有100人,其中11名兒童心肌炎,發生率為每10萬人0.14,相當罕見不良反應,比青少年低。至於非嚴重不良反應,局部注射部位不適約占5到6成,以局部疼痛最多;全身性不適約占三到四成,以疲勞、頭痛、發燒最多,但都在兩成以下。

莫德納疫苗提報到EMA的高可信度資料。第一劑接種組2687人、對照組880人;第二劑接種組2644人,對照組853人。許辰陽指出,6至11歲族群施打一劑疫苗後,預防症狀感染或無症狀感染的效益都達到6成以上,無症狀感染發生率由千分之145下降至55,有症狀感染的發生率由千分之264下降至69,效益高達74%。施打兩劑疫苗後,無症狀感染風險降低72%,有症狀感染風險降低74%。

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後,七天內出現局部及全身性非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高,接種一劑或二劑七天內發生比例都是百分百,疼痛最多,其次是紅斑、腫脹,壓痛。七天內發生任一全身性非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也過8成,主要是疲勞、頭痛、肌肉痛、寒顫。這些症狀大部分不需要醫療處理,都會自動消退。

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任一局部或全身嚴重不良反應,而且程度達到需要醫療協助例如醫師開立普拿疼等藥物(grade3以上)的比例,分別是局部5%及全身13%。莫德納的報告中沒有人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

獨/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可吃抗病毒藥 最快本周公布

2022-04-20 11:5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今年1月公布之新冠肺炎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領用方案僅明確列出7類重症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及幾種常見慢性病,其餘以「其他危險因子」帶過。美國今年2月歸納高強度實證公布之重症高風險因子則詳列20大類,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失智症、長期臥床都包括在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最快本周公布新版領藥方案,將比照美國以正面表列供醫師勾選,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等都會包括在內。

根據台灣今年1月公布的領藥方案,12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的病人,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只要具備任一風險因子,就可以領用輝瑞口服抗病毒藥。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等於25(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85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歸納實證所列出的重症高風險因子高達20類,包括癌症、身心障礙(如ADHD、腦性麻痺、先天發育異常、不能自我照顧者、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等)、精神疾患(如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失智症、長期臥床或不能動、吸菸、器官移植、結核病、使用腎上腺皮質酮或免疫抑制劑者。

截至今年2月底,台灣有93.3萬人具備重大傷病資格,當中勢必有人未滿65歲、沒有常見慢性病,卻具備美國CDC所列的重症高風險因子。莊人祥上周透露將開會訂定新版方案,今已有結果。

莊人祥表示,專家會議已經討論過,決定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列出,取消「其他危險因子」的選項。新版方案會比照美國CDC的方式用「正面表列」,以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病為例,會列在「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項目下,由醫師勾選,即可開藥給病患。目前還修改後徵詢專家意見的階段,最快本周公布。

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獨/台大外科群聚醫護天天戳鼻上班 指揮中心將改唾液

2022-04-19 10:1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醫院9B外科病房發生群聚事件,院方發出簡訊通知,共匡列63人。9B共13名護理師全數居家隔離。因人力備援不足,啟動醫療人力提前返回工作計畫,其他50名人員4月16日起要天天戳鼻,第0、2、4、6、8、10、12天PCR、第1、3、5、7、9天快篩。

對此,台大醫院副院長、外科部主治醫師賴逸儒昨低調證實,確實有外科部所屬的一個小單位,有同仁確診,但不願多談細節,僅強調「做法仍然依據中央的規範進行,也會持續和中央保持連續,滾動式修正。」

雖然簡訊通知內容以「群聚」稱此事件,但院方今澄清,只有一位護理人員確診,並非群聚事件。

簡訊中提到提前返工的50人身份是「居家隔離」,有員工擔心,是否除了家裡和工作場所之外,其他地方都不能去?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提前返回上班的醫護是「自主健康管理」,需遵循自主健康管理注意事項。若無症狀,可搭大眾運輸也可正常採買生活用品;若有症狀,應確實佩戴醫用口罩,主動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 1922,依指示儘速就醫,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莊人祥表示,為了減少醫護人員提前上班還要天天戳鼻的不舒服,醫療應變組已通過決議,要將醫護人員提前返回工作計畫的採檢方式改為「深喉唾液」,目前正在內部簽核中。

獨/幼兒就醫遭拒才知被匡!匡列人多到衛生局漏發通知

2022-04-19 13:5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北市一名五歲男童4月10日因外傷,在母親陪同下到雙和醫院急診室縫合,18日依約回診拆線卻被院方拒絕,理由是男童「已被匡列為自主健康管理。」男童母親詢問新北衛生局,衛生局卻說不知原因,只知道是4月10日被匡列;為何一家五口只有么兒被匡列,乖乖掃實聯制、開啟社交距離App的媽媽卻未被匡列?該局也無法解釋,仍請孩童暫勿就醫。

男童母親查遍實體信箱、手機、電子郵件,都沒有看到任何有關孩子被匡列的通知。男童母親也不解,如果是4月10日在醫院接觸到確診者,怎麼會只匡列小孩,沒匡列媽媽?

後經媒體詢查,新北市衛生局承辦單位才說,4月10日雙和醫院急診也有護理師確診,先根據醫院提供的掛號名單去匡列就醫民眾,但由於人數太多,「無餘力去調查或處理當時是否有陪同就醫家屬」,僅能第一時間先將名單上傳。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對於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的對象,都已採取電子通知,通知書會送到手機號碼,如果對象是小孩,因小孩沒有手機,就需要另外開立紙本通知書。這次衛生局未加發紙本通知,為遺漏通知的主因。

莊人祥表示,通知書當中會載明天數計算方式,所以期滿不會另行通知,以免過度擾民。如果是曾與確診者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隔離期滿後應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這名孩童並非隔離期滿後的自主健康管理,而是要以接觸個案當天的次日起算,自主健康管理10天。若這10天中間有緊急醫療需求,需聯絡衛生局安排就醫;若非緊急需求,則應延後至10天期滿後再行就醫。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獨/衛福部急諮詢醫學會 將公布新冠確診兒童送醫要件

 2022-04-17 12:5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北市發生兩歲男童確診新冠肺炎,一天內病情急轉直下,行政部門卻未能及時安排就醫的憾事。對此,衛生福利部醫事司昨晚緊急透過通訊軟體諮詢兒科醫學會,醫學會在一個晚上之內,討論出「輕症兒童提前送醫警訊」,就等衛福部正式公告。醫師表示,如果等到指揮中心昨提到的四大警訊(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或抽搐、皮膚和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出現才就醫,那就太晚了。

據了解,本身也是兒科急診醫師出身的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昨天就聯絡兒科醫學會,希望醫學會協助歸納並提出「兒童新冠肺炎輕症危險警訊」,也就是在兒童確診者即便還在輕症階段,但若出現哪些跡象,就不可繼續居家照護,應立即送醫,以免再次出現分流不及的憾事。

兒科醫學會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纯芝表示,兒童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從輕症變成中重症,如果等到指揮中心昨天提到的四大警訊出現才就醫,真的怕會有點晚。目前輕重症分流,醫療量能還夠,兒科醫學會昨晚已迅速歸納出兒童輕症中應留意的警訊,現在就等衛福部或指揮中心公佈出來,可以提供一般民眾及地方行政人員日後多加留意。

目前醫學會歸納的警訊包括發燒超過48小時以上、持續高燒(體溫超過39度)冒冷汗、不發燒時呼吸仍比較快、不發燒時精神仍差、12小時以上沒吃東西也沒有解尿、持續嘔吐。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要非常警覺,很可能會變成中重症,此時就應提早送醫,讓兒童在一個安全環境下持續監測,以免忽然出現重症等緊急狀況,措手不及。

如果年紀越小的孩子,連咳嗽流鼻水不止,如果家中沒藥,也需要就醫。兒科醫學會兒科急診次專科委員會主委吳昌騰補充,如果孩子嘔吐、食慾不佳、無法進食,身體會脫水,這需要就醫。如果是小於一歲的孩子,持續咳嗽流鼻水,家裡又沒有藥物,也應該要就醫,因為兒童鼻腔和呼吸道的抵抗力比較差,擔心會演變成肺炎、呼吸困難。

吳昌騰提醒,即便有相關指引,整套兒童居家照護系統中,必須要有醫師在,不能只靠家長或行政人員。他建議各地政府應提供有專業兒科醫師的諮詢窗口, 或是每天由醫師訪視,才能確認相關症狀是否還在可居家照護的範圍,如果需要就醫,也要有醫師才能比較精確判斷孩子可以做防疫計程車去醫院,還是可能需要派救護車當場急救。

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證實,兒科醫學會已經跟衛福部相關機關,著手擬定相關就醫流程當中,或許這幾天主管機關就會發出通函,提醒醫療院所與行政部門,兒科醫學會也會對相關醫療人員積極宣達。

根據兒科醫學會提出的這些警訊,新北兩歲男童的家長,是否其實已經具備高度警覺,壞就壞在行政流程安排就醫出問題?彭纯芝表示,站在醫學會立場,不便評論個案。

即便家長和行政人員都有正確的衛教觀念,但是如果救護車、防疫計程車就是不夠,該怎麼辦?夏紹軒表示,這已經不是醫事專業人員可以解決的問題,兒科醫師的職責是盡可能把重症病童及早辨識出來,醫療流程的精進,就要靠衛福部和地方政府了。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孕婦確診住院不能只看周數 婦產醫批太多愚民政策

 2022-04-14 23:3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修改輕重症分流規定,懷孕滿36周的確診孕婦要收治住院。未滿36周則按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在啟動居家照護的縣市,則規定「不符合居家照護條件」的孕婦要收治於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醫院。

指揮中心速速念完以上內容,婦產科醫師卻滿頭問號,滿心擔憂。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婦產科醫師黃韻如表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孕婦確診指引是用懷孕週數作去做大原則,如果高風險孕婦在未經專業評估之前,就被送到無法及時提供產科和新生兒科資源的地方,母胎雙方都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黃韻如表示,過去孕婦確診個案很少,醫院一定收得下,現在單日本土案例已快破千,可想見孕婦確診者也會出現。目前全世界對於親冠確診孕婦的標準做法,都是需要在醫院生產,因為懷孕本身就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懷孕的婦女較容易發生血栓、免疫反應也比較低,即便打過疫苗有一定防護力,重症率還是高於沒有懷孕的婦女。

看到指揮中心單單用36周作為確診孕婦是否需要醫院收治標準,令黃韻如相當擔心。黃韻如指出,因為懷孕不滿36周的女性仍然可能是高危險妊娠、有早產的危險因子,再加上確診新冠肺炎,如果在檢疫所裡萬一忽然需要緊急接生、緊急剖腹,誰能負責呢?

黃韻如表示,英美等先進國家已經經過兩年多疫情的慘痛經驗,用許多血淚經驗、慘痛教訓,加上醫學實證,編撰各自的新冠確診孕婦照顧指引,或許國情制度各有不同,但共通點都是有實證依據,有清楚的邏輯。

黃韻如說,不曉得指揮中心是否還有更詳盡的指引沒有拿出來,或是各防疫轄區會盤點各區相關醫療資源、擬定收治流程?但如果只是真如今天公布的內容,單單用懷孕周數切分收治,就很明顯只是方便行政人員做事的思維,並沒有顧及母嬰安全,令人非常擔心。

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他也覺得不應用周數區分,而是要回到醫療常規,由醫師判斷。不過鄭博仁感嘆,其實不需要樣樣事情都讓指揮中心規定到這麼細,因為指揮中心常常邏輯自相矛盾,搞得大家腦袋都不清楚了,簡直是愚民政策。

鄭博仁舉例說,比如一直叫大家打疫苗,卻遲遲不敢鬆口不清零,還是保守不開放,結果打了三劑的人在生活上也沒有任何差別,搞到最後大家也不知為何要打,漸漸打氣就停滯了。又比如,明明大都是輕症,但所有相關政策的反應方式又很激烈,卻好像在告訴大家這個病就會死掉一樣。

這種矛盾和懼怕的風氣也深入醫療第一線,結果搞到新冠肺炎以外的病人就醫也障礙重重。鄭博仁說,他昨天看門診,連續有幾個孕婦因為輕微發燒,就被其他醫師推拒,只能跑來大醫院。因為政府的態度也讓醫院很緊張,寧願用最保守的想法,都不要做、就不會犯錯,就算大環境開始鬆綁,人們還是要自己加嚴格。

「每件事情都給指揮中心切這麼細去規定,是沒有必要的。該讓醫師來負擔專業判斷責任了!」鄭博仁建議,孕婦得到新冠肺炎,就像孕婦得到流感,婦產科醫師都經過訓練,知道透過哪些評估和指標去分析病人的病情、判斷他需不需要住院。

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想做物理治療未經醫師診斷就違法?朝野五版本再修法

 2022-04-12 13:5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物理治療相關團體多年來倡議修「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盼保障物理治療師獨立執行業務的權益,今年再度闖關,包括民眾黨、時代力量、國民黨、民進黨共五名立法委員提出五種版本,但衛福部未提版本,復健醫學會對於修法則仍採取反對立場。物理治療學會昨邀集立委、衛福部醫事司召開論壇,表達修法刻不容緩之立場。

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規定,物理治療評估及測試、治療目標及內容之擬定、操作治療、運動治療、物理因子治療、機械性治療、輔具使用訓練及指導、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物理治療業務,全數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為之。

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表示,台灣物理治療師42%在醫院,43%在診所,7%在物理治療所,4%在居家照護,0.5%在長照機構,4%在其他職業場所。不過無論物理治療師在哪裡執行法定業務,物理治療師法都要求,100%必須先醫師診斷照會醫囑,否則就是違法。反觀民俗調理貨整復推拿,依法只要不宣稱療效,都能獨立執行。

王子娟表示,現行法規混淆民眾認知、延遲民眾被服務的機會,也箝制專業,陷物理治療師於違法邊緣。當物理治療師在社區和長照機構服務時,經常被迫改名,例如改說是復能、運動防護、延緩失能、傷病預防、健康促進、評估輔具業務,總之就是要強調「不是物理治療」,否則就有違法之虞。

北市聯醫前總院長黃勝堅表示,當初立法的背景與現在已經不同,變革是必要的,法律鬆綁是重要步驟之一。台灣高齡老化速度是世界第一,斜率之高已經超過大家想像,不論健康照護或長照,法律再不鬆綁,第一個受害的是民眾和健保,站在因應人口變遷的超前部署立場,修法要趕快做。

黃勝堅表示,日本醫養結合可以解決快速老化問題,大前提是以人以家庭為中心並且落實於社區當中。85%物理治療師在醫院和診所,對於民眾可說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加上法律束縛,更別說這次疫情,大家已經也感受得到去一趟醫院有多辛苦。

黃勝堅強調,全世界對於老化的照顧,能夠做得最好的策略,就是物理治療所必須要遍地開花。物理治療不等於復健,物理治療師更應該擴大到生命全光譜,都應容易取得專業服務。

專精於醫療相關法規的律師林上倫表示,反觀其他醫事人員母法,護理人員業務有75%不用醫囑,臨床心理師業務八項中有六項不需醫囑,諮商心理師六項中五項不需醫囑,助產人員百分百不用醫囑。

林上倫表示,同樣是經過認證的物理治療師,卻是百分百都要醫囑,違反平等原則,連針對無疾病診斷的民眾,都有無差別的限制。從大法官釋憲上來看,無區別的限制已是過激手段。因此物理治治療師法第12條有嚴重的問題,有不合理的差別待遇、違反平等原則,有修法之必要。

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表示,站在保障民眾安全和健康的立場,還是要由醫師來評估,才能確定人是否有疾病,更何況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有多重慢性病、健康狀況複雜的長者越來越多,並非物理治療專業可獨立處理。

李紹誠舉例說,比如病人主述下背痛,骨質酥鬆、腸胃道出血、癌症轉移痛等原因都有可能,但這些靠物理治療師有限的資源很難去發現,也無法處理。有復健科醫師曾經也遇過病人下背痛,醫師沒有轉介進一步檢查時,只不過耽誤幾個禮拜,病人後來發現是癌症轉移肝臟,就回頭對醫師提告。

李紹誠強調,現在有醫師醫師醫囑才做物理治療,責任由醫師擔;如果物理治療師沒有醫師處方、直接治療,出事就是物理治療師要承擔所有的責任。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獨/憂民眾誤解 中央密會醫界建議避用「與病毒共存」字眼

 2022-04-08 09:26 聯合報 / 記者許政榆、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昨新增超過500例確診個案,本土個案佔了382例,面對連日個案數飆增,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首度表態「清零不可能」,未來將走向與病毒共存。國內感染相關3大醫學會、學會及中央官員、國內感染科專家等,昨晚召開不公開論壇,除了就長者疫苗接種、維護醫療量能等面向討論以外,據了解,醫界也被提醒避免使用「清零」、「與病毒共存」等詞,憂若出現重症或死亡,民眾恐產生誤解、恐懼或不信任。

昨晚論壇包括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兒童感染醫學會3單位理監事出席,並邀集國內社區醫療網各區指揮官,以及公衛專家、疾管署官員等出席,從中央、公衛到醫療院所作為等進行討論。因應國內疫情升溫,會中各界也表明顧慮,包括醫界憂心醫療量能吃緊、需維持經常性醫療,中央也坦言國際情勢病毒將是常態存在,台灣難以豁免於全世界,必須「認清事實」有所因應。

據了解,會中提及不建議再使用「與病毒共存」字詞,避免讓民眾誤認病毒沒有傷害性,而放鬆防疫作為,包括口罩等NPI(非藥物介入措施)沒做好,或者不踴躍接種疫苗,這並非中央及醫界所樂見,因為「無症狀、輕症確診的前提是有打疫苗」,憂心若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大量確診造成重症或死亡,「與病毒共存」字眼誤會為政者不負責,恐讓確診者難以接受。

傳染防治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屬於感染科疾病,應該由感染科醫師出面說明正確的感染症知識較恰當,昨晚的論壇3個學會也達成共識,將會共同以感染專業發表聲明,包括對於民眾的衛教、以及對政府政策呼籲。

黃高彬指出,未來勢必要與病毒共存,不能再清零路線,「這樣會變世界孤兒」,但我們不希望與香港、韓國一樣快速增加確診,「那會搞垮醫療量能」,雖現在抗病毒藥物準備還不到理想,因此是用漸進式「與病毒共存」。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必須認清病毒的風險,如果太樂觀而沒有積極作為,我們也可能必須承受其他國家正在發生的悲劇或災難。身爲一線的醫療人員,在公衛政策上努力堅守,希望在足夠的疫苗保護下,民眾應積極照顧自己,也能避免壓垮醫療量能,讓醫院維持經常性醫療運作。

陳宜君指出,確診Omicron輕症的前提是「有接種加強劑疫苗」,而豁免了重症及死亡,若確診Omicron但沒有接種疫苗,重症、死亡是數10倍機率。社群上常見流傳片面訊息,恐讓免疫較弱者如長者、慢性疾病患者等鬆懈,應趁現階段我國疫苗數量足夠,應該在高疫苗覆蓋率下,維持「低度可控制疫情」,避免衝擊醫療量能。

陳時中昨透露,下周將試辦輕症者在家照護、並縮小匡列範圍。陳宜君表示,過往精準疫調標準高,目的是追來源,保護其他民眾,但量能有限制,經過討論後,未來疫調量能將調降,匡列範圍縮小到密切接觸者;輕症者在宅照護也將有配套措施,包括如何避免影響其他家人等衛教。她呼籲,民眾應儘早施打疫苗,「有打疫苗的人確診沒事,但沒有疫苗保護力的人就很難保證」。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獨/預期確診單日可能破千、不會破萬 專家指出原因

 2022-04-07 13:4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國大陸上海市3月17日260例,即便封城嚴管,仍在兩周後4月6日單日確診達到1萬9982例。台灣今天極可能新增逾300名本土病例,是否也可能在兩周後破萬?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他預期會破千,但在台灣要破萬很困難。這不代表真的沒有萬人確診,而是「即使有,也抓不出來」,因為沒有做那麼多檢測。

黃立民說,台灣單日確診不容易破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做那麼多檢測。」上海是拚命做PCR,抓出全部個案,但台灣現況是醫療人員不想採那麼多,檢驗也沒那麼方便。

基於以上,黃立民預期台灣單日個案很可能會破千,但是「要破萬很困難。」不是沒有萬人確診,而是「即使有,也抓不出來,不過重症還是跑不掉。」沒有拚命去採檢和檢驗,就是會漏掉輕症和無症狀,黃立民表示,「這就是台灣的現況,你很難改變它。」


獨/散發案例暴增!每千人僅一份藥要減災?根本不夠

 2022-04-06 19:4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總統蔡英文今正式宣示新台灣模式是透過重症清零、輕症控管,達成「減災」目標,不過專家擔心,減災關鍵之一是抗病毒藥要夠,目前存量以人口換算,約每一千人才分到一份藥物,遠不足以達成減災目標。另外,今日新增281例本土個案,有163例是散發案例,已逾半數,專家認為區分傳播鏈已無意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抗病毒藥物庫存,目前尚有1萬6000人份瑞德西韋,默沙東及輝瑞兩種抗病毒藥物共約有7500人份。上述抗病毒藥數量合計共約為2萬3500人份,以2300萬人口推估,平均1000人才能分到一份抗病毒藥。雖然指揮中心表示有與輝瑞洽談大規模購買,但數量及期程都未知。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要達成減災,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打疫苗、備藥物,特別是藥物一定要夠。即便Omicron以輕症為主,但總有一天還是會傳到年長者,還是會傳出重症,要讓風險族群還在輕症時就能服用,才可達到預防重症之效。「以目前的藥量來看,減災,應該是不太夠。」

指揮中心每天所公布「重要群聚列表」,指揮官陳時中都會將已知群聚的新增人數講過一遍,但最底下統計的「新通報疫調中」的散發個案數,就不會特別交代。4月3日有183例本土,其中散發個案66例(占36%),4月4日133例本土,有52例散發(占39%),4月5日216例本土,有80例散發(占37%),到今天281例本土有163例散發,占比已高達58%。

本土散發案例占比飆升,可能的原因是什麼?黃立民分析,可能是民眾踴躍篩檢,也可能因為疫調做不完了。但無論原因為何,現在疫情到處開花,疫調勢必要愈來愈簡略,區分傳播鏈已無意義,毋需再斤斤計較每個個案怎麼染疫的。

黃立民呼籲,還是要回到最基本功,那就是「打疫苗、備藥物。」他擔心地說,「最少最少準備100萬人份吧,也才總人口的5%而已啊。」



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疫情臨界值出爐!家有未完整接種者 輕症不宜居家隔離

 2022-04-06 10:4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昨單日新增破200例,指揮中心研判尚未達疫情高峰,持續將愈來愈多確診者送往集中檢疫所兩人一室隔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四月中累計重症人數不超過20名,死亡不超過4名,就算達成與紐西蘭相同的極低致死率。若能將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覆蓋率提升至8成,重症死亡人數還可望打對折;每個群聚確診數小於100人也可達到重症清零結果。

陳秀熙也將疫苗接種劑次融合於各項防疫規範的調整,並且給出多項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五點如下。輕症無症狀確診者若有同住者尚未接種兩劑,仍應集中檢疫。針對尚未接種兩劑者提出相對應的管理措施,如社交活動規範。三百人以上大型群聚,應要求接種滿三劑疫苗。機場工作人員接種滿三劑應鬆綁其隔離檢疫措施。針對難以實施口罩及社交距離的場域,如八大行業和移工,實施抗原及抗體快篩。

陳秀熙表示,英國Omicron疫情監測統計顯示,約87%確診者有症狀,有症狀者中僅13%會衍生非致命性的肺炎,非致命性的肺炎當中93.9%都會康復。非致命性的肺炎僅約6%會演變為需要加護病房的急性呼吸衰竭(ARDS),78%ARDS會康復,21.9%會死亡。

陳秀熙指出,以重症死亡來監測疫情是全球趨勢,目前南韓重症率千分之4.5,致死率千分之0.88,是均標,接近歐美國家,可作為低致死率的標準。至於紐西蘭,重症率千之2,致死率千分之0.45。可視為極低致死率的標準。目前台灣3月中疫情至今累計1713名個案,維持0死亡,僅4名中重症,目前中重症率0.23%,如果只看重症,比率會更低。

陳秀熙參考南韓及紐西蘭重症致死率,建立台灣的重症死亡臨界值。如果累計至4月中,如果疫苗覆蓋率維持不變,台灣只要重症人數不超過20名,死亡不超過4名,就算達成與紐西蘭相同的極低致死率。重症人數不超過40名,死亡不超過9名,也有達成與南韓相同的低致死率。若能將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覆蓋率提升到80%,極低重症死亡的臨界值可再降,低至重症11人、死亡2人。

陳秀熙認為,政府確實應多宣導輕症及無症狀的健康識能,調整居家隔離與社區監測政策並與國際接軌。「讓大家當作是得了小小的疾病、會康復的疾病。」打過三劑的機場工作人員和機組員,陳秀熙建議應要開始鬆綁其居家隔離檢疫措施,讓他們恢復新常態生活。

近來社會各界呼籲無症狀及輕症確診者不應繼續集中檢疫,宜採居家隔離。陳秀熙表示,如果無症狀或輕症者的家中成員,還有人未接種兩劑者,仍應集中檢疫,不建議居家隔離。針對65歲以下者尚未完整接種者,其社交活動活躍,應思考是否給予適當的管理措施,以減少其感染重症高危險群;針對65歲以上卻尚未完整接種長者,可考慮優先提供NOVAVAX這類副作用較低的疫苗。

陳秀熙表示,如果每個群聚確診數小於100人也可達到重症清零結果,目前只有很少的群聚個案數有超過百人,疫情還在控制範圍內。希望在以輕症為主的疫情中,社會大眾能走出確診的陰影,了解到康復後有免疫力,也不會再感染他人,可以放心,不再獵巫。


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獨/檢疫縮短10天沒用 機組員無奈拖2年就醫一查已罹癌

 2022-04-05 11:58 聯合報 / 記者謝承恩/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疫情爆發兩年多,但機組人員受就醫權利仍遭漠視。醫院要求需未執飛14天或21天才可入院,導致數位航空人員罹病後,因排班問題延遲就醫,導致身心狀況惡化,甚至有人發現已罹患一期癌,讓她相當懊悔「要是能早一點發現就好。」認為現行檢疫規定彈性相當低,機組員「非得身體壞光」才換得一絲治療空間。

一名國籍航空機組員(L)透露,她需長期在高壓、高輻射、低氧等環境工作,還需要克服時差問題,加上航班壓力,早已覺悟身體狀況不會太好,但沒想到指揮中心的檢疫規定,讓就醫問題延宕兩年多未見改善,發現自己罹癌,加上檢疫身心俱疲,健康也逐漸惡化。

她說,按檢疫規定已從「14天鬆綁成10天」,但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能夠就醫。由於機組員仍被視為高風險,遭受醫院另眼看待,不只要求要「停飛21日」或「停飛14日」才能入院進行檢查,指揮中心去年承諾要協助機組員急診就醫,成立相關管道及平台,但實則仍舊克服不了入院高牆。

曾有機組員因牙痛問題,遲遲無法在「合格的檢疫天數」下排班就醫,甚至遭以「牙痛非緊急需求」一再延宕檢查,最後好不容易就診,發現牙周壞光光只能拔掉五顆牙,後續還得自願留職停薪進行植牙。

過去還發生機組員從飛機跌落,疑似骨折,到院掛急診後只能被拒於門外,由醫師簡單開立止痛藥或打石膏處理,無法入院進行詳細X光等檢查,最後被送回檢疫旅館再痛七天才能就醫。

還有一位機組員背後長了瘡需要開刀挖除,同樣因為停飛及檢疫天數未滿的關係不得入院,只能被安排在臨時通道進行切除手術,只能隔著玻璃門換衣,並將組織液跟膿水清除。

L表示,受限於機組員的檢疫問題,常常只能突然掛急診病號,過去指揮中心說要協助機組人員急診就醫後,除了急診科醫師外,也會協助由專科醫師看診,但實則卻往往無法如願,還有慢性病患者也無法找到原醫師進行看診。

即便國內機組員檢疫期縮短為「5天居家檢疫+5天自主健康管理」,卻能被要求要14天或21天才能入院,但缺乏休息、高風險環境工作之下,還得往返檢疫所及醫院,始終無法獲得良善照顧,認為不合理檢疫期間應再縮短,讓排班和就醫問題能夠兼顧。

2022年4月3日 星期日

攤開癌症帳單/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2022-04-04 00:32聯合報 口述/病友Mr.鄧,撰稿整理/記者邱宜君

我45歲,確診肺癌第四期超過三年。這三年來,為了即時使用有效的藥,靠著商業醫療險和癌症險約13萬元的實支實付額度,我還是賣掉一間房子、已經花了六、七百萬。我的命在和時間賽跑,在這場比賽裡,錢就是膽,如果沒有錢也沒有保險,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有了錢和保險,可以爭取到一些時間,讓我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有機會等到新的藥物,有機會看到後天的太陽。

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和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

42歲那年,我在國外的工作很忙,身體沒什麼大問題,卻漸漸覺得腳麻、腳痛。我猜是腰椎壓迫神經,就專程回台灣看骨科,醫師說要復健,我也乖乖去了一次。朋友建議我再看個神經內科,神經內科醫師照了X光,又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最後醫師只說「可能是肺癌,幫你轉胸腔腫瘤科,先不用來找我們了。」

我記得那天,太太在上班,我自己一個人去看診。醫師說完,我呆掉了,腦海空白,好像暫停,好幾分鐘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後來我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腦部已有十幾顆小小的轉移,骨骼轉移範圍也很大,跟我已經過世的母親一模一樣。我哥看了心生警惕,主動去做LDCT檢查,好險沒有發現癌變。

確診沒多久,我的病情就惡化了。肺癌標靶藥有很多,各種藥物都要先確定有對應的基因突變、通過個案審查,才可能有健保給付,但當時我病危,沒辦法開刀做切片,抽肺積水的檢體可能不夠檢驗所需,也很可能等不到審查結果。

好在根據主治醫師豐富的經驗,他研判我有很高機會有適合吃標靶藥的突變,建議先自費吃兩種標靶藥,先把病情穩住。

我照醫師建議服藥一個禮拜就恢復蠻多,雖然一天藥費就要一萬多元,但關於「命」和「錢」,我已經分不清了,只知道想要有機會活,就是把藥吃了再說。

後來基因檢測結果出爐,果真如醫師判斷,我適合吃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沒有健保給付。剛開始一天一顆藥是6000元,一個月就要十幾萬,一年兩百萬,後來降價到一顆4000元,我一直服藥到現在,除了靠商業保險,也要把握藥廠給病友買30顆送10顆這類的優惠。

遵照醫師建議,一開始就吃到對的藥,對我來說是很關鍵的決定。母親也是肺癌腦轉移,那時只有一、二代標靶藥,對於腦轉移效果沒那麼好,母親忽然就不認得人了。我很早開始服用第三代標靶藥,腦部十幾顆0.5公分以下的腫瘤,後來影像檢查全看不見。有很多情況類似的病人,醫師都會擔心腦部轉移進展太快,病情會變得很複雜,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都會建議跳過一、二代,早點吃第三代。

2020年,健保終於給付泰格莎,第一個條件是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的第一線治療,第二個條件是服藥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另一個突變的第二線治療。

我是「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有腦轉移」,不符合給付條件。我問過醫師,為什麼要這樣訂?醫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說可能是因為預算有限,得分階段放寬條件,但他看我很年輕,還是應該趕快積極治療。

除了吃標靶藥,為了處理骨轉移,我也做過放射治療,現在也繼續化療。去年骨轉移導致神經壓迫,雙腿不聽使喚,做完減壓手術,雙腿仍無力,去年十一月還進了急診。

醫師評估可以開始用「癌自禦」和「癌思停」治療,三到四周住院一次,三次一個療程。其中一個藥物費用視體重而定,比如我體重60公斤就要5個單位,一次就要將近5萬元,住院時如果碰巧沒有健保房,就得住自付差額病房,每天又多一筆開銷。

我生病這三年來,前兩年還有工作,狀態還不錯,但去年開刀後走路不方便,沒有繼續工作,雖然現在經濟比較困難一點,但還有醫療險、癌症險,加起來一個月大約13萬的實支實付額度可補貼。對癌症病人來說,一顆藥就代表了生命延長的機會,如果沒錢、沒保險,為了活下去,只能窮盡其他可能的辦法。

為了得到救命的藥,有些人會去借錢。病友之間也會互相走告,哪邊有臨床試驗,如果有幸符合參加資格,或許就能得到藥廠提供的「恩慈療法」,就是藥物免費。有些時候,沒錢也沒保險的病人為了得到一線生機,無計可施之下,只能仰賴「學名藥」。

學名藥就是原廠藥過了專利保護期之後,其他藥廠可以用同成份去做出同樣的藥,但是因為製程或品質有差異,藥效可能不如原廠藥那麼強、那麼穩定,但原廠藥一天一顆、一個月要十幾萬元,學名藥一天兩顆,但一個月只要兩萬多元。

病人深知,透過這種方式買學名藥有風險,很可能衍生糾紛,且遇到來路不明的假藥,卻投訴無門。我吃的原廠藥都是紙盒裝,不太可能重新填裝,但學名藥是瓶裝,有人專門蒐購學名藥的空瓶,之後很可能把來路不明的假藥裝進去,賣給病人、牟取暴利。

有自私自利的人兜售假藥,也有病人幫助病人的無私之舉。我聽說過,有病人適合吃自費標靶藥,但他完全負擔不起,有其他病人心疼他的處境,就把自己吃過有效的學名藥,讓出一些來,送給那位沒有錢的病人。

我真的希望,政府部門可以給新藥多一點機會,或許可以設計一套制度、規畫一筆專款,針對最前端的新藥,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根據實證編撰治療指引、評估國內多少人可能適合使用,由專家委員會執行有效率的審核,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讓藥進來、給病人用。

我相信這個人數不會很多,金額也不會很高。如果新藥問世之後,等個三、四年,它多少會降價,但這三、四年過去,病人的墳上都長草了。

如果想遠一點,及早精準用藥,是可以節省更多醫療支出的。就像早期篩檢,如果有肺癌家族史的人都知道要做LDCT篩檢,就可以及早把很多癌前病變、早期肺癌處理掉,不用等到肺癌晚期。早期治療也是一樣,不要等到病人身體虛弱、出現心包膜積水、肺積水、蜂窩性組織炎等各種併發症,才給他機會。


▌癌友小檔案

Mr.鄧:45ys、男性

108年3月肺癌四期(腦、骨轉移)

.治療:

1. Tagrisso(泰格莎),每月約9萬元

2. XALKORI(截剋瘤),每月約6萬元(已停用)

3. Atezolizumab(癌自癒),約14.5萬元(約3到4周一次)

4. Avastin(癌思停),約5萬元(約3到4周一次)

.總帳單:預估診斷至今已花費六、七百萬元

.健保不給付原因:

一診斷就病危,無法取得切片做基因檢測,醫師建議先自費使用標靶藥穩住病情。後基因檢測顯示適合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健保未給付。

2020年健保給付泰格莎,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第一線治療,或服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突變的第二線治療,也未符合條件。

▌鼓勵癌友一段話

「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能老多遠沒人知道,但每走一步,都是人間美好的給予」--Mr.鄧 2022.03

獨/王喜並非個案 其他噴血旅客:請別糟蹋我們的配合

 2022-04-04 13:4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香港男演員王喜昨發文描述入境時,在桃園機場PCR採檢遭捅傷流鼻血,採檢人員立刻匆匆離開,引發不滿。另一名入境旅客J先生也有類似經歷,他說,採檢前只拿到一包器械,沒有任何衛教,他採檢完無預警噴血,也沒有人協助止血或關心旅客自行止血情況,當他提出疑問,採檢人員也只是擺擺手叫他走開,現場旅客慘叫聲此起彼落,瀰漫恐懼氣氛。

「旅客都很配合,但請不要糟蹋我們的配合。」J先生說,如果能在事前講清楚採檢方式和工具,有多少機會會有什麼意外、發生時怎麼處理、備用口罩和衛生紙在哪裡,不要這樣不聞不問,旅客不會有這麼多負面的感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表示,感謝旅客配合也向旅客致歉,未來可以往增加衛教說明的方向努力。

J先生因為工作關係需要經常旅行,最近一次是3月30日從洛杉磯入境台灣。J先生表示,不知道為何台灣機場現在不用深喉唾液PCR,抵台當天他拿到採檢包,發現棉棒比過去在國內外做PCR所用的棉棒都還要粗很多,他覺得很困惑,但現場完全沒有衛教說明採檢方或工具,現場人員給人的感覺就是「希望你趕快做完、趕快走。」

輪到J先生受檢時,棉棒一拔出來就噴鼻血了。J先生為了止血,趕緊衝進廁所拿衛生紙,回到座位上時已經滿臉是血。坐他後面等候採檢的外籍旅客看到他的臉,都嚇傻了,現場受檢旅客的慘叫聲此起彼落,J先生說,在國內外採檢過十幾遍,沒遇過這種充滿恐懼的採檢場景。

J先生說,他拿著衛生紙,想去跟採檢人員反映,但採檢人員連話都不回,只是擺擺手叫他走開。「我們不是奧客,很多事情只要能忍,都忍下來了」,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毫無說明,還要人百分百配合的態度,以及提出不同意見就要被公審的社會氣氛。旅客都很配合,「但請不要糟蹋我們的配合。」

王必勝表示,感謝旅客配合,也向旅客致歉,可能是因為工作人員已經著裝,要說明也不方便;針對旅客建議的加強事前衛教,可以考慮以文字或影片的方向做。日以繼夜、犧牲假日的機場採檢人員是第一線中的第一線,他不會責備,一切執行公務的困難,由他來負責。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政府當濫好人全民如坐牢」 基層醫籲這樣促長者接種

 2022-04-03 11:4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本土病例連日創新高,社區大流行一觸即發,但50到64歲追加劑覆蓋率僅6成,75歲以上僅5成。診所兒科醫師、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獎勵措施一再加碼,長者覆蓋率也提升不到一成,但在八大行業消費和遶境祭出限制後,就有長輩為此打疫苗,可見「很多人不在乎錢,但在乎自由」。

他建議政府「不要再做濫好人」,應該針對消費、娛樂、餐廳、公司等場所祭出疫苗限制措施,社會大眾才不會像是被判了無期徒刑,開放遙遙無期。

政府應該「政府不敢明確表態,讓大家看不到隧道盡頭的天光。」林應然感嘆說,這個疫情已經影響大家太多了,政府光是一直講「戒慎不恐懼」,但「無窮無盡的等待」本身就令人恐懼。

他呼籲政府應把開放的條件講清楚,預計如何達成目標、無法達成怎麼辦,按照邏輯向社會大眾交代清楚,同時也要誠實跟大家講清楚「感染本身不是問題,產生重症和死亡才是問題,預防重點就是老年人。」

林應然表示,病例越來越多,Omicron特性有99.6%都是輕症或無症狀,只有少數未完整接種的年長者,有重症死亡的危險,因此走向開放的關鍵是長者疫苗覆蓋率要夠。

他說,但回頭看看獎勵措施公布後,長者覆蓋率提高不到一成,就知道要真正催出打氣,不可能光靠獎勵措施,因為很多人根本不在乎這些錢,反而是八大行業和遶境的疫苗限制措施公布後,打氣反而開始提升。

林應然表示,政府不能做濫好人,要「等大家打疫苗才開放」是永遠等不到的,只是讓多數人反而因此受限,等待遙遙無期,好似被判無期徒刑。

「流感疫苗效果沒有新冠疫苗強,流感疫苗的覆蓋率也沒有新冠疫苗高,但新冠防疫卻比流感還嚴格,這不是很矛盾嗎?」林應然表示,理論上應該要像流感一樣,一般人如果快篩陽性就回家休息,有重症風險的快篩陽性就給他抗病毒藥物再回家休息,「不用動不動就停班、停課、停診,也不用像坐牢一樣關在集中檢疫所。」

獨/居家檢疫第5天驗陽 民怨被迫一人一戶改兩人一室

 2022-04-03 14:3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境外與本土病例連日創新高,為保全醫療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輕重症分流新制,無症狀或輕症65歲以下可生活自理者,一律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兩人一室」。本報今接獲投訴,有民眾入境陰性,檢疫第五天快篩陽性,就被衛生單位強制離家,從「一人一戶」變成與另一名本土個案「兩人一室」,擔心反而因此交叉感染不同型別的變異株。

投訴人表示,原本在家是一人一戶,沒有其他人同住,自己也沒有症狀,為什麼不能繼續在家隔離?現在要被迫要與其確診者長時間共處一室房間,還要共用衛浴,現在Omicron變異株型別那麼多,擔心此舉反而徒增無謂的交叉感染風險。

對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這是輕症量能的問題,因為無症狀和輕症的人太多了,國外是乾脆叫人待在家裡,但是指揮中心認為還沒到這個階段,還是要稍微防守,盡量不讓確診者接觸到社區,「不能說這一定是錯的,但一人一戶在家裡,好像也沒有不可以。」

不過,站在第一線實務工作的立場看,規定訂死一點,沒有但書,比較容易執行。黃立民表示,這種規定不能有但書,假如有任何但書,要由第一線去判斷人能不能留在家裡,第一線都會有很大的麻煩,規定單純一點比較好執行,所以他認為這沒有什麼對錯,只是策略的問題。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未來三個禮拜內個案都會繼續增加,因為如果自然感染人數繼續增加,勢必會有部分人重症,這就是台灣所面臨的挑戰。為了兼顧保全醫療量能和保護重症高危險群,也就是社區中沒有完整接種的年長者,才會較嚴格將人從社區分隔到集中檢疫所或旅館。

陳秀熙表示,等本土疫情比較穩定,可考慮容許能做到一人一戶的無症狀個案留在家裡。在此之前,陳秀熙建議中央應評估「重症的臨界點在哪」,並且持續依此指標觀察疫情,如果重症一直都沒有上升,就可以慢慢將確診者的集中檢疫改為居家照護、進入流感化的監測方式了。

陳秀熙也提醒,要走到流感化的疫情監測模式之前,還是要加速長者完整接種的腳步,特別是有一到兩成年長者到現在連一劑或兩劑都沒打完,待副作用較小的NOVAVAX次單位蛋白質疫苗抵台後,應該要優先安排這些長者接種,補足覆蓋率的缺口。


獨/醫療人員接觸過確診可繼續工作 但要連續戳鼻14天

2022-04-03 11:1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本土病例連日創新高,社區大流行一觸即發,醫療人員若匡列為密切接觸者而隔離,很快就會出現人力短缺。為避免此情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最新指引,接種三劑滿14天且無症狀的醫療機構和住宿式衛福機構第一線必要工作人員,PCR陰性即可提前返回工作,但之後14天內要一天PCR、一天快篩,且不得用深喉唾液檢體,等於是要天天戳鼻子。

根據指揮中心4月1日公布最新之「醫療照護工作人力短缺之應變處置建議 」,如果醫療照護機構已啟動人力備援計畫,但人力仍然不足,又無法將病人或機構服務對象轉介至其他機構,經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同意,可採行相關措施,將醫療人員原本應居家隔離的14天改為自主健康管理,提前返回工作。

根據最新指引,提前返回工作的前14天,每兩天要做一次PCR;沒有做PCR的日子就要快篩,快篩陰性,才能執行勤務。一天PCR一天快篩的14天結束後,進入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期間還要再做兩次PCR。新指引並規定,不得使用唾液或深喉唾液檢體,相關檢驗以池化方式進行。

新指引的對象為已完成接種三劑達14天的無症狀密切接觸工作人員。不適用對象包括,非第一線照顧者、本身有免疫不全、未接種三劑滿14天、有相關症狀,以及高傳播風險的密切接觸,例如家戶內接觸者、未穿戴適當防護裝備執行插管或支氣管鏡等高風險醫療行為。

「這一定會有反彈的!」診所兒科醫師、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無奈地說,與其被停診14天而不個月沒收入,基層醫師可能還寧願被戳鼻子,但怕就怕部分縣市衛生局很可能會自行加嚴,還是要求一律去集中檢疫所隔離14天。「去集中檢疫所就像被關在監獄一樣,原本沒感染的在裡面還可能被感染,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要發快篩給民眾,民眾也不太願意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