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嚴重過敏救命針只能自費 醫學會擬爭取健保給付ㄦ

 2022-02-27 17:2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現代社會「過敏兒」愈來愈多,若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在短短幾秒內面臨呼吸、心跳停止等致命危險,必須在第一時間注射腎上腺素,才有機會撿回一命。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美國的醫療保險與亞洲各國的健保都有給付一種安全注射器,讓相關病史的大人、小孩隨身攜帶,但台灣健保尚無給付,民眾自費購買一劑就要4500元,半年就要換一支新的,負擔沈重,希望能推動健保納入給付。

李建璋表示,他有一姪女住在美國德州,上幼稚園第一天,老師就請孩子們把「同學不能吃的食物」背起來,一間小小的幼兒園就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有嚴重食物過敏病史。在香港和台灣的流行病學資料也看到,近10年嚴重過敏反應的兒童快速增加,可能與都市化程度高,兒童在免疫發展關鍵其缺乏大自然微生物抗原刺激有關。

李建璋表示,當嚴重過敏反應發生,可能會氣喘、喉頭水腫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會休克,血壓降太低、心跳停止,而且發生速度非常的快,幾秒到幾分鐘內就會昏倒,必須當場急救,注射腎上腺素,也就是俗稱的「強心針」。另外要注意的是,一部分的患者從急診回家後24小時內還會發生第二次過敏反應,會比第一次更嚴重,這時也必須急救。

李建璋表示,美國的私人醫療保險和亞洲有健保的國家,都已經將這個救命針納入給付,在台灣目前要自費,一支針要價4500元,效期只有半年,家長一年要為孩子準備兩支,一年要花9000元,負擔不小。數年前曾經提案希望納入健保,但當時以「台灣急診可近性高,沒那麼緊急需要」為由遭到否決,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年希望再試一次。

台大醫院過敏免疫中心主任江伯倫表示,除了對食物藥物過敏,有些人去登山時被蜜蜂蟄到,也可能會發生過敏性休克,通常送醫才急救都來不及了,所以在美國都要求有過敏病史的大人小孩自備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這是一種安全注射針劑,不需要稀釋,大人和小孩有固定劑量,每一針只能用一次,台灣也有這個藥,會建議有相關病史的大人小孩、登山隊領隊,都要準備一支在身邊。

李建璋表示,兒童急診醫學會3月12日將邀集兒童過敏氣管及風濕病醫學會、基層醫療協會、還有國內外相關專家,希望集思廣益,針對對於適應症及給付條件凝聚共識,如果有明確共識,就會再次提案申請健保新增給付。

不得不在大醫院領慢箋?藥師直指醫院留病人的四種方法

2022-02-27 20:4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推動部分負擔改革,未來至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領取第二次後慢箋,每次得多付100元,地區醫院、診所、藥局才維持免收。社區藥局藥師擔心,大醫院基於經營考量,有不願意釋出處方箋、有些在處方箋上註明藥品都不可替代,有的是不幫不回來領藥的病人掛號回診,有的缺藥時獨佔廠商出貨,這些情況未來恐怕都會更嚴重、更普遍;病人除非換醫院,否則只能乖乖付錢,繼續在大醫院領藥。健保署表示,若有上述情形,可向部長信箱、醫事司、健保署提出申訴。

社區藥局藥師沈采穎直言,在第一線服務多年下來,深感「健保是以醫院為中心」,藥局就算想幫病人,卻連採購藥品都買不贏醫院,最後病人只能盡量去適應醫院。有病人原本慢箋吃較小劑量一顆的藥,長期效果都很穩定,後來醫院改買比較大劑量一顆的,就把藥剝半再開給病人。沒想到半顆劑量反而不夠,結果病情控制不好、藥愈吃愈多,病人想改到藥局領藥,醫院卻不願意釋出處方。

還有病人是長期點青光眼的藥,醫院換藥之後,病人覺得點了不舒服,想要到藥局領藥,醫院也不願意釋出處方箋。沈采穎幫病人去問診所能否開此處方箋,但診所卻說,因為該藥比較貴,怕開了之後會被健保署抽查,所以不願意開立,病人為了換回原本的眼藥,只好開始尋尋覓覓,準備要換醫院。

沈采穎表示,有醫學中心只相信自己藥劑部對藥品的把關,連食藥署的把關都不相信,所以,就算該院釋出處方箋,都會註記所列品項「不可替代」。所以就算藥局有同成份、同劑型、同含量的替代藥,病人也不敢不在醫院領。還有另一個北部醫學中心,慢性病病人如果第三次領藥沒有回醫院,醫院就不幫他掛號下次回診,變相讓民眾必須回醫院領藥。

「現在缺藥很頻繁,連原料藥都缺貨,廠商一旦有藥,都會優先出貨給醫院。」沈采穎感嘆,明明同樣是有健保給付,為了鞏固醫院大客戶,廠商都會出貨給醫院,如果醫院為了保住病人,透過非正式協議要求廠商不得出貨給藥局,廠商也會答應。

台大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降血壓、降血脂的藥種類繁多,只要是經過客觀數據證實可替代的藥,在臨床經驗上病人療效都不錯,只有5%以下的少數病人,會反映效果或副作用有差異。王宗道強調,無論吃什麼藥,都要長期追蹤才知道效果如何,有些副作用也要一段時間才會發生,病人要記得,慢性病控制不是有吃藥就沒事了,還是要穩定回診、定期追蹤,才能知道數值有沒有達標、用藥需不需要調整。

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兩項兒童醫材缺貨危機解除 台大醫指出解方還缺這塊

 2022-02-22 17:2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健保署今宣布3月1日起調高「雙迴路透析導管組」及「縱向延長式連結桿」這兩項兒童專用醫材之給付,調幅最高達107.9%,以確保廠商願意進貨。未來一年健保僅多支出34.3萬點,支持每年共約240人次的兒童血液透析及兒童早發性脊椎側彎矯正手術。參與爭取上述給付的兩位台大醫師都感謝廠商願意進貨,也感謝健保署及共擬會委員支持,同時提醒兒童醫材短缺問題仍在,主要在「商界這一塊」,需要社會大眾重視,一起追求商業理念及醫療制度的進步。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張淑雅表示,健保署是「兒童困難取得之臨床必要藥品及醫材調度中心」的委員,醫院端回報健保給付的醫材有缺,就會盡快處理搜集資料、聯繫廠商。這次調高給付的兩品項醫材臨床效益非常清楚,但國內分別面臨「雙迴路透析導管組」無較小尺寸、「縱向延長式連結桿」2020年停產的問題。

台大醫院小兒腎臟科主任蔡宜蓉表示,因為先天腎臟發育異常、基因代謝異常,心臟病影響腎臟功能,這是導致小孩需要洗腎的三大原因。如果不能透過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有效排除毒素,血氨過高會影響腦部發育、導致發展遲緩,甚至生命危險。

蔡宜蓉表示,血液透析一般會將管子放在孩子的內頸動靜脈或股靜脈,但孩子的血管直徑只有0.5到0.8公分,如果血液透析沒有適當尺寸的管子,可能就要改成效果打折的腹膜透析,或是改變管路放置的方式,這會讓孩子更辛苦,也讓血管更容易受傷,以後也可能會發生血管狹窄或血栓的問題。如果有適當尺寸的管路,透析的效果較好,併發症較少,保障孩子獲得最適當的醫療。

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王廷明表示,早發型的脊柱側彎發生在10歲以下,可能找不到原因,也可能有其他神經肌肉或軟組織的病因,影響脊椎正常發育。因為孩子還在成長,要等到至少青春期以後才能做脊椎融合固定手術,中間的過渡期,就需要用類似伸縮桿的醫材進行脊椎矯正手術,一方面保持脊柱正常形狀,一方面可以配合孩子的成長去調整支撐的角度。

王廷明表示,之前縱向延長式連結桿斷貨了,醫生只能勉強用大人的醫材替代,但控制、旋轉、支撐的效果都沒那麼好。有些早發型脊柱側彎的孩子從6歲就要做這個手術,直到12或14歲以上才能做大人的手術,這中間好多年的時間都要「撐過去」,真的很辛苦。早發型脊柱側彎的病童人數不多,孩子也很難為自己爭取,很需要社會大眾為他們發聲、讓孩子的醫療權益被看見和重視。

「這脊柱側彎的醫材,國外還有更好的,但很多醫材不進台灣,主要就是因為量很少。」王廷明表示,健保署和共擬會的委員其實都很支持弱勢病童,畢竟相較於上百萬的心臟醫材、上萬元的新藥,健保署都在付了,兒童醫材這真的是小錢,問題就是沒有廠商願意進貨,都要拜託再拜託,「就是缺商界這一塊」。希望大家多多幫忙,希望社會共識、商業理念、醫療制度都能更進步。

張淑雅表示,因為國外不是沒有貨,是成本因素導致廠商未引進,在健保署大幅調高給付、積極協調下,廠商也願意幫忙供貨,支持兒童醫療。兒童血液透析用的「雙迴路透析導管組」暫時型原本給付1388點,調高到2031點,漲幅46.3%,永久型從3509點調高到6040點,漲幅72.1%,兩者合計每年約有220人次受惠。早發型脊柱側彎治療必須的「縱向延長式連結桿」則從5857點調高為12179點,調幅107.9%,每年預計20人次受惠。上述給付調高後,估一年健保共支出34.3萬點。

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孩子苦!未確診兒生活品質竟低於確診兒、逾半有症狀

 2022-02-16 12:38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被問到兒童防疫時表示,目前國內染疫國小學童僅219人、幼兒園學齡前幼兒僅119人,人數不大。不過台大公衛學者指出,英國大型研究11到17歲染疫與未染疫青少年共4萬5000多人,發現未染疫學生身心健康也深受疫情衝擊,高達53%有症狀。丹麥研究則發現非確診兒的生活品質比確診兒童還差,但確診兒苦於長期後遺症,以呼吸困難、咳嗽持續達2個月的比例最高。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表示, 今年發表於《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的英國大型研究,針對2萬3048名確診青少年和2萬2798名非確診青少年進行健康問卷,結果發現非確診學生47%無症狀,但53%有症狀。詳細分析發現27%僅有一個症狀,10%有兩症狀,6%具三症狀,4%具四症狀,6%具五症狀。雖然確切原因不明,但顯示未確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能也受到疫情波及。

至於確診青少年部分,林庭瑀指出,英國研究發現他們有34%無症狀,其餘66%有症狀者當中,22%僅一症狀,14%有兩症狀,10%有三症狀,7%有四症狀,13%有五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發冷、疲勞、呼吸急促、失去嗅覺、胸痛、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暈眩、全身肌肉痠痛。

未確診兒不只有症狀,生活品質甚至比確診兒童還差。林庭瑀指出,今年同樣發表於《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的丹麥研究用「兒童生活品質問卷」去調查確診兒與非確診兒的生活品質,結果發現,不論是身體、情緒、社會、教育,分數較低的反而是非確診兒童,兩者間的分數以「社會功能」差距最大,「身體功能」反而差距最小。

林庭瑀表示,可能是非確診兒反而長期擔憂受到感染,又受到封城等限制措施的影響,出現心理疾病或失眠相關症狀的比例明顯增加,導致整體生活品質下降。上述研究都顯示非確診者的身心健康狀態也會深受疫情影響,需要更加重視。

確診兒童的長期後遺症也不少,各國相當重視並展開研究。林庭瑀指出,丹麥研究比較非確診與確診兒童的長期症狀,發現確診確診兒童出現至少一種持續至少兩個月的「Long Covid」症狀的風險是是非確診兒童的1.22倍。

兩個月後仍持續的生理症狀,以呼吸困難居冠(2.7倍),其次依序是咳嗽(1.63倍)、喉嚨痛(1.59倍)、胸痛(1.38倍),眩暈(1.36倍),頭痛(1.22倍),心悸(1.22倍),站立時眩暈(1.18倍),食慾不振(1.15倍)。持續時間方面,呼吸困難以及持續咳嗽的發生比例都是以「持續2個月」為最多,隨時間過去會慢慢改善。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獨/解隔確診三移工病毒高 集檢所首度懷疑群聚而清空

 2022-02-10 20:3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今新增37名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其中11名亞旭公司移工是隔離期滿採檢陰性,回宿舍才轉陽確診,可能在宿舍或集中檢疫所隔離期間感染。亞旭移工解隔離才確診已發生多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這次有3名移工Ct值較低,可能剛感染,徵用作為集檢所的旅館合約只到2月底,這次事件後為了清消,就順勢清空、停收。這是首度有集檢所因懷疑發生交叉感染而清空。

過去2周公布的281名本土案例當中,有157例陰轉陽,比例達56%。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提醒,無論政府的集檢所或民間的防疫旅館,若懷疑發生群聚,都要以一致標準檢視並改進。黃立民表示,防疫措施出發點是好的,但若反而損害民眾權利,這是新的社會問題,需要法界提出見解。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調後若被匡列要隔離,隔離前、隔離期滿都會採檢做PCR,隔離期間若有症狀會送醫採檢。期滿採檢陰性就會解除隔離,進入自主健康管理7天。

陳時中表示,這11人解隔離後才轉陽,Ct值介於14到32之間。已知Omicron潛伏期較短,懷疑可能在宿舍或集檢所中染疫,已安排同宿舍的253人回集中檢疫所,重新隔離14天。王必勝表示,因為該宿舍是8到20人一間,無法區分個別風險高低,只好全部再次隔離。

陰轉陽本土個案比例高,有多少人是在隔離期間才感染的?莊人祥表示,這部分目前沒有統計。黃立民提醒,防疫旅館和集中檢疫所都是有潛在感染者入住的場所,其通風及管控都要有一致標準,疑似發生群聚時,也要積極分析問題並想辦法改善。

王必勝表示,陰轉陽有兩種情況,病毒量低可能染疫已久,病毒量高則會追溯其隔離場所是否發生群聚,過去不曾追溯到集中檢疫所。這次自貿園區隔離人數眾多,隔離期間陸續已有80幾人確診,最新確診的11人當中有3位病毒量偏高,確實不能排除在集檢所發生交叉感染。

王必勝表示,這間檢疫所是因春節專案徵用的旅館,規模較小,原本就只簽約到2月底,現已決定清空、不再收住。所內尚未解隔離的10多人,以及需要重新隔離14天的253人,都會移往其他集中檢疫所隔離。

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

陰轉陽個案多就安心?專家憂恐是關進檢疫場所才感染

 2022-02-09 11:3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公布新冠確診都會特別說明「陰轉陽」個案數,指揮官陳時中說這代表「社區風險低、疫情受控」。不過,這對於被強勢大範圍匡列隔離措施要求離開家園、進入集中檢疫場所的民眾來說,陰轉陽個案多是壞消息。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Omicron潛伏期短,陰轉陽可能是檢疫場所交叉感染;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也說,檢疫場所也有通風問題,氣溶膠傳播必須重視。

陳秀熙團隊成員、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西班牙研究證實Omicron可傳染期集中在症狀前一天到症狀出現後三天,雖然只有四天,可傳染期比Delta短,但是沒有症狀即可傳播,導致疫調和圍堵的困難度提高。

荷蘭研究則發現Omicron潛伏期可能短至2.8天,當一個人傳給下一個人,兩人出現症狀的時間只有間隔3.45天,顯著比Delta縮短一天。前年3月到今年1月的境外移入病例的資料也證實Omicron潛伏期只有2天,比Alpha的4到5天縮短很多,呼應荷蘭研究。

陳秀熙表示,根據目前疫情數據,Rt值已降到0.4,桃園及高雄Rt值也都小於1,顯示全國疫情收斂。然而今年1月起,台灣陰轉陽個案很多,這是Omicron疫情的特殊現象。根據Omicron傳播力強、潛伏期短的特性,一旦有確診個案進入集中檢疫所或檢疫旅館,傳播風險就會增高,難免「百密一疏」就會有交叉感染。

這些陰轉陽個案都是被匡列隔離前的接觸感染嗎?陰轉陽個案當中有多少是在檢疫場所被交叉感染的?陳秀熙說,雖然不容易釐清,但是對於「高規格防疫」的台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好好釐清。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陰轉陽個案中,確實有可能是「被關起來才感染到的」。不論是防疫旅館或是集中檢疫場所,都可能有通風問題,如果通風不佳又有確診個案在其中,把人關在一起的場所就成為一個感染源。

「氣溶膠傳染還是一個必須要重視的問題」,黃立民曾提醒,要檢視檢疫場所的通風環境是否理想,「把人放進去,就要把人保護好。」

除了通風,人可能接觸的環境表面,如果沾染到病毒,也可能導致傳播。陳秀熙表示,雖然Omicron停留於物品表面的時間顯著較其他變異株更久,在塑膠表面可停留8天(194小時)、人類皮膚表面可停留一天(21小時),但只要分別使用含有40%或35%以上的酒精噴灑,15秒後即可使塑膠或皮膚表面的病毒完全失去活性。

陳秀熙另外提醒,台灣接種mRAN疫苗的時程比較晚,但完整接種兩劑的保護期也快要到了,預估3月會有300萬人二劑疫苗失效,第三劑接種必須持續努力,個人防疫也不能放鬆,以保護社區中的脆弱族群。特別是尚無疫苗可接種的幼童。

陳秀熙團隊成員、公衛學者任小萱指出,如果有接種第三劑疫苗,就能有效保護家人。國外研究發現感染Omicron BA.2的指標個案如果沒有接種疫苗,傳播風險比BA.1高2.6倍。

如果指標個案或家人有接種兩劑或三劑疫苗,不論BA.2或BA.1,家戶傳播風險都降低了、兩成到三成五。英國研究也顯示,如果接種第三劑疫苗對於BA.2或BA.1這兩種Omicron病毒,預防症狀的效果都高達六、七成。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獨/首例高端接種受害救濟? 嘉市個案皮膚癢獲5000元

 2022-02-07 20:4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疾病管制署公布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 今年一月十三日的最新會議紀錄,這次共審查46名個案,其中3例經判定與疫苗有關,核予救濟。包括一名接種AZ疫苗者獲救濟7萬元,一名接種莫德納疫苗後死亡者獲救濟30萬元,一名接種高端者獲救濟5000元。經查過去會議紀錄,此例應為接種高端疫苗受害救濟首例,不過指揮中心相關單位尚未證實。

這次會議共審查46名個案,其中33例接種AZ者、10例接種莫德納者,經判定症狀與疫苗無關,或是症狀有關但屬輕微且常見的頭暈及紅疹,所以上述43案都不予救濟。其餘三例獲得救濟者,分屬接種AZ、莫德納、高端。

嘉義縣個案(編號3139)經醫師診斷為心肌炎,目前醫學實證顯示,接種AZ疫苗後28天內心肌炎發生率有上升,判斷為與接種疫苗相關,核予救濟金7萬元。

台南市個案(編號2586) 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天胸痛、全身痠痛、呼吸困難而後失去意識,可能致死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然而,因未有充分之檢驗及檢查資料,考量個案雖有糖尿病、 高血壓但尚屬控制穩定,時序上又無法排除心肌炎可能性。因無法確定與疫苗之關聯,核予救濟金30萬元。

嘉義市個案(編號3184) 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然而其皮膚癢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高端疫苗的關聯性,故核予救濟金5000元。 經查歷次會議紀錄,僅去年11月18日會議審議曾經接種高端之接種受害救濟申請,該案來自嘉義縣,接種6日後發生腦梗塞。經查,其腦梗塞與個案肌纖維性發育不全有關,與接種疫苗無關,不予救濟。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首研究證實國人空汙健康識能不足 高風險族有放棄心理

 2022-02-06 20:0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又到了空汙最嚴重的冬季,台北醫學大學去年發表全世界第一個「室外空氣汙染健康識能量表」並完成上千人電話訪問,首度揭開台灣民眾室外空汙健康識能只有中等,且較差者多為生活區域或職業上接觸空汙風險較高者,登上國際期刊。醫界肺癌專家觀察,現僅知識水準及經濟能力較佳者願意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肺癌篩檢,建議國家政策應針對具有危險因子、從事高風險職業的民眾給予補助。

北醫高齡醫學科主任侯文萱去年於英國醫學期刊《BMC Public Health》發表世界第一個室外空氣汙染健康識能量表,並用此量表完成全台1297人電話訪問。令人訝異的是,健康識能較差者大部分為生活或職業上接觸室外空汙風險越高的民眾、南部居民、退休者,而健康識能較佳者則主要來自於好山好水的東部、中部及北部,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以及有兒童同住者。

研究顯示,室外空汙健康識能較低的族群,有高達92%來自室外空汙較嚴重的南部,平均年齡44歲,多為運輸倉儲或通信業者、金融保險業,已退休、家管,且多數沒有兒童或學生同住。健康識能較高者主要住在東部或離島地區、未婚、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以上,平均年齡21歲,居住於中部和北部者也多。

身處空汙高風險的南部居民、運輸業者,為何反而缺乏了解並應用健康資訊的意願和能力?侯文萱表示,可能是就算知道嚴重,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工作、居住地,所以反而不敢聽也不敢想,以免徒增沮喪。侯文萱表示,政府不能只期待民眾發揮個人力量,因為健康行為有時並不需要以理解為前提,只要透過環境引導,民眾就能直接應用,這是國家政策可以努力的方向。

高雄長庚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空汙是許多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但他並未觀察到高雄的肺癌集中在特定族群,顯示空汙地理分佈與當地肺癌盛行率之間的相關性,仍待更多研究證實。

王金洲表示,「肺癌篩檢」是目前國家癌症篩檢政策仍缺少的一塊,目前只有高知識水準、經濟能力中上的人會理解LDCT的重要,並願意自費檢查,希望未來在國家補助下,LDCT能更普及於具肺癌危險因子的社會大眾。

高雄市民林小姐從台北搬回故鄉已經四年,大女兒的鼻子過敏已經惡化為氣喘。林小姐說,因為每年十月到隔年四月空氣品質很差,她每天都要看空品指標才能決定家裡是否要開窗、能否帶小孩去戶外跑跳。不過林小姐身邊的親友都對於空氣品質毫無興趣,公婆看重通風,天天把窗戶大開,同事和朋友也不想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覺得空氣汙染不痛不癢,沒有威脅性。

四年下來,孤軍奮戰的林小姐已經自律神經失調、經常性胃痛;常常想要搬走,卻又因為家人都在此而留下。林小姐說,很多人就是從事會製造空氣污染的工作,例如石化業、鋼鐵業,甚至會擔心如果政府要改善空汙,很多人都要失業,所以普遍認為「為了生活,就應該要忍耐。」

「我在台北唸書時認識的高雄人都沒有回來,可能都是受不了這種想法。」林小姐希望高雄可以發展更環保、產值更高的產業,為居民帶來新的生活想像、遠離忍受空汙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