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疫苗助長者抗體陽性率增14倍!英美百萬血清調查揭秘

2021-09-29 13:3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10月5日起將有條件開放部分休閒娛樂場所,更進一步邁向解封,不過台灣的兩劑疫苗覆蓋率目前還只有9%。台大公衛學者指出,英國和美國長期定期進行血清抗體調查,百萬人口規模的研究結果已證實,自然感染的抗體陽性率隨年齡增加而下降,但疫苗接種可弭平年齡間的差異,長者接種疫苗的陽性率是自然感染的8到14倍,而且更持久。

不過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許多高覆蓋率國家經驗已證實,即便超過七成人口都完整接種,也無法達成族群免疫,還是可能持續發生很多個案。因此即便要「與病毒共存」,疫苗、檢測、公衛防疫措施這三方面都要努力,不可偏廢。

台大公衛博士林庭瑀表示,核蛋白(N)抗體檢測代表自然感染,棘蛋白(S)抗體檢測則代表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種。兩劑覆蓋率高達82.%的英國根據此學理基礎,,針對全國各區17歲以上健康捐血者隨機取樣,每區都抽250份樣本,以羅氏試劑去測,結果發現從過去到現在,英國人口的抗體陽性大約有18.9%來自,如果加上疫苗接種,抗體陽性率則高達97.8%,推估大約有八成人口的抗體都是透過接種疫苗獲得的。

分析各年齡層的抗體陽性率則發現,自然感染的年輕人抗體陽性率大約是28%,但60歲或70歲以上長者就分別只有13%和8%。所幸在加上接種疫苗之後,所有年齡層的抗體陽性率都達到95%以上,連最高齡的70歲以上族群都有99%的陽性率,是僅靠自然感染的14倍。

兩劑接種率達67%的美國也有類似的發現。林庭瑀指出,美國從2020年7月到2021年5月,每個月都做血清抗體研究,廣泛搜集50州16歲以上捐血樣本,全國66個研究區塊,每區每月都要搜集2000個血液樣本,共蒐集到144萬3519份樣本。結果顯示美國自然感染的抗體陽性率大約是20%,加上疫苗感染可達到83.3%,大約有76%人口是因為接種疫苗而獲得抗體。

美國研究更細緻探討不同區域、不同年齡、不同種族的抗體陽性率差異。可看到疫苗接種率較低的中西部南部的州別,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高於接種率較高的西部、東北部;但若加上疫苗接種之陽性率,結果則相反。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低而且隨年齡遞減,16到29歲、30到40歲的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分別只有27%、21%,50到64歲還有19%,但65歲以上就驟降到11.7%。

若能接種疫苗,原本抗體陽性率較低的65歲以上長者竟然後來居上,陽性率提高到92.2%,是只有自然感染的8倍。其他年齡層的陽性率也高達76%到85%;原本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最低的亞洲人也有同樣的現象,接種後陽性率從17%提高到91%。

相較於英美,台灣血清抗體調查執行得較晚、規模也小得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僅打算針對萬華區展開血清學抗體調查。

北醫家庭醫學科主任王森德表示,五月中爆發社區疫情的萬華有18萬人口,將近2000位確診者。目前計畫利用流行病學方法抽樣5000人,包括500位確診者,加上4500位接觸者或鄰近居民,做服務型的血清學調查研究。

王森德表示,希望有助了解萬華地區實際的盛行率,更了解傳播途徑,貢獻於未來防疫作為的調整,更有效阻斷可能的感染源。參與計劃的確診者或居民,也可以藉此獲得自身免疫反應、疫苗的保護力等重要健康資訊。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到宅牙醫人次5年增10倍 善心企業再贊助22縣市裝備

 2021-09-26 13:33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有將近120萬名身心障礙者,當中有許多人無法自行潔牙,口腔健康照護需求高,又因為行動不便而難以出門看牙醫,得靠牙醫到機構或到家提供服務,還有46個偏鄉沒有牙醫進駐,需要靠巡迴醫療。上述服務的一大共通點就是需要攜帶式牙醫設備,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全額贊助22縣市攜帶式牙醫設備,牙醫出身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特別出席捐贈儀式。

陳時中表示,行動不便者為了看兩三顆牙齒而出門,需要歷經千辛萬苦,真正出得了門的人也不多,很多人還是出不來,這就要靠牙醫發揮「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的精神,把40多公斤的行動設備帶上山、扛上樓。

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全國已有1223家院所、2699名牙醫師可提供身障牙醫,其中815名牙醫師可直接到身障機構服務,每年也透過巡迴醫療,服務偏鄉約17萬多人次。到宅服務除了考驗體力,也必須順應環境,用行軍床、沙發充當診療椅,牙醫師時常需要跪在地上,也考驗耐心和溝通技巧,才能與個案的家屬或外籍看護溝通照護事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陳建志表示,目前牙醫在居家醫療、身障機構醫療、偏鄉執行學校巡迴醫療,設立社區巡迴點或醫療站,相關設備維護及新增大多來源均為牙醫師自費,或向各單位募款募物資而成立,這次有企業捐贈,可望促進更多牙醫參與服務。

全民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計畫召集人簡志成表示,台灣共有73家院所、109位牙醫師有到宅服務,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服務人次從142人次成長到1361人次。人次逐年正長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不需透過西醫照會,家屬可直接向全聯會申請,再者是為體恤弱勢民眾經濟負擔,部分負擔金額從健保給付之5%(大約285元)減為50元。

陳時中表示,「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是他擔任牙醫時念茲在茲的理念,牙醫師公會也一直秉持對於相對弱勢的尊重,持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這40公斤是你們要扛的,把這個偉大的業務扛起來吧!」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明年總額協商上看8180億 首度討論住院看護納醫院總額

 2021-09-22 21:0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健保會)明天上午九時將開始進行總額協商,根據國發會之高低推估,明年總額將介於7935至8180億元之間,很可能首度突破8千億大關。明天也將首度正式討論「住院整合照護」納入醫院總額,粗估需47到79億元,可望大幅減輕住院病人請看護的經濟負擔。

根據試算,若每天健保支付750元,民眾每日負擔將從目前的2400元減少至900元,而且是由醫院依照疾病特性及照護需求安排適當人力組合,服務將更加專業,也可減少陪病家屬院內感染風險。

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國發會高低推估之間的範圍,就是健保會的協商空間,今年有244億的協商空間,是16年來最大範圍,扣除掉支持新藥新科技的最大宗預算後,還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推動部長陳時中提出2021到2025年的「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這就包括照護司已經與各界討論已久、也試辦過的「住院護理整合照護服務計畫」。

根據照護司今年向健保會報告,健保資料顯示國人每年住院件數高達353.3萬件,每件住院天數平均9.29天,一天看護費若以2400元計,需求高達787億元,很多國人在經濟壓力之下,只有靠家人請假照顧、聘請無證看護工、家庭聘雇外籍移工,每年甚至有13.3萬人因此離職。由家屬照顧除了缺乏專業照護品質,也增加了醫院感染和醫院安全的風險;但醫院照服員又有供不應求,人力資訊不透明、工作血汗等問題。

照護司試算,如果每天由健保支付750元、民眾負擔900元,可由醫院按照民眾疾病特性及照護需求,去安排照護輔助人力,並將此人力正式納入病房團隊;家屬如果仍希望自行照顧或自聘看護,也可選擇不參與。依照全台灣急性病床數及佔床率推估,推動前三年如果初估30到50%病床加入,所需的經費大約是47.5億到79.3億元。

商東福表示,計畫已經試辦一段時間,加上本土疫情中確實有很多陪病者、自聘看護在醫院感染,這次協商空間比較大,是討論住院整合照護的最佳契機。明天就要看醫界所提出之服務模式,付費者代表是否可接受,如果順利達成共識,周五健保會大會確認協商結果,後續就可以在共擬會訂定支付標準。明天總額協商之各項內容若有未達共識的部分,則會並陳到衛福部,由部長陳時中做最後決定。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沒必要大規模隔離!研究:接觸者每日快篩可保校園安全

 2021-09-22 13:5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當桃園某學校、板橋某社區出現Delta變異株本土病例,中央與地方防疫單位擴大範圍進行,除了傳統疫調會隔離的接觸者,連接觸者的同住家人都要「預防性隔離」,超過500人因此被強制隔離於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最新英國實證顯示,上述措施是不必要的,即便學生被匡列為接觸者,只要每天到校前確認抗原快篩陰性,傳染控制效果與傳統隔離措施不相上下。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最近刊登於頂尖期刊《刺胳針》的英國研究,將201間學校隨機分派為兩組,其中102間學校,被匡列為接觸者的學生可正常到校上課,前提是每天要做抗原快篩而且結果為陰性,持續七天;另外99間學校採取傳統方式,疫調匡列為接觸者的學生要自主隔離10天。上述措施持續十周,再觀察一個月。

結果顯示,每天快篩組和隔離10天組的每周傳染控制效果相當,分別是十萬分之61.8、十萬分之59.1。每天快篩組除了傳染控制效果並未較差,更有額外好處,包括可減少學生及教師的請假率、改善學生因隔離而出現學習或發展遲緩,也能避免心理健康下降、睡眠不足、身體活動降低、升學考試銜接不易等負面影響。

另篇美國發表之預印研究,比較實施每周不同到校天數和檢測規則的影響,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做PCR檢測,每周全面做PCR檢測即可減少大約50%校內感染,如果針對有症狀者每天做快篩,更可兼顧控制感染、降低學生無法到校的比例。

台大公衛學者范僑芯表示,美國紐約正推行疫苗護照與校園通行證,教職員和學生每天入校前要填答症狀監測問卷。此外,沒有接種疫苗者,每兩週要做一次唾液篩檢,已接種者每週一次快篩。如果是密切接觸者,暴露後每三到五天要做一次唾液快篩。檢測後24小時內以email通知,並且根據檢驗結果核發校園通行證,黃碼可進出校園,橘碼要儘速採檢,紅碼禁止出入。

除了校園,9月13日起,美國紐約市規定出入餐廳、健身房、電影院都必須出示通行證,通行證內容包括三部分:身份證以防止盜用、紀錄日期及廠牌的接種證明、檢測陰性證明。為了符合要求,紐約檢測人數已大增15%,加上兩劑接種率已達到72%,確診數終於逐漸下降。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五種不良事件通報值高於背景值 17件罕見血栓已獲認定

 2021-09-16 12:1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根據疾病管制署9月15日最新發布的新冠肺炎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有五種不良事件的通報值高於背景值,包括心肌炎、心包膜炎、腦靜脈竇栓塞、視神經炎、過敏性休克。報告中提到部分年齡性別分層有上述現象,未指明是何年齡或性別,強調尚無法判斷與疫苗的因果關係,仍應持續監測。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提醒,若接種後發現視力變差建議前往急診,可能是視神經炎或血栓引起眼中風。

截至9月8日,18到50歲民眾共接種532.3萬劑疫苗,通報3331件不良事件、50到64歲民眾接種329.4萬劑疫苗,通報1528件不良事件、65歲以上民眾接種304.4萬劑疫苗,通報1960件不良事件;上述三個年齡層的不良事件通報率都是千分之0.6。

上述不良事件中,心肌炎或心包膜炎有17件,個案介於21.5到85.8歲,發生於疫苗接種後1到29天。腦靜脈竇栓塞8件,介於30.7到60歲之間,發生於接種後3到25天。視神經炎4件,介於28.3到60歲,發生於接種後1至21天。過敏性休克28件,介於18.8至73.7歲之間,發生於接種後5分鐘至1天。

呂大文表示,視神經炎與免疫疾病有關,疫苗也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發炎,視神經屬於比較細的周邊神經,一旦發炎,感覺會特別明顯。主要症狀是視力模糊、有種脹感,大部分經過治療可以慢慢自行恢復,少部分比較嚴重能需要大劑量類固醇才能壓抑發炎反應。提醒民眾如果接種疫苗之後視力變差,應儘速前往急診,可能是視神經炎,也可能是血栓導致眼中風。

疾管署資料顯示,台灣接種AZ或莫德納疫苗發生過敏性休克的通報率分別為每百萬劑2.8件(AZ)、每百萬劑1.9件(莫德納),高於英國之通報率每百萬劑16.6件(AZ)、每百萬劑15.2件(莫德納)。至於其他疫苗接種後出現過敏性反應之發生頻率,麻疹疫苗為每百萬劑1至10 件,破傷風疫苗為每百萬劑1至6件,季節性流感疫苗為每百萬劑1.35 件。

另外有關已知AZ疫苗的罕見不良反應,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 ,截至9月8日共接獲56件疑似TTS通報案,其中52件為接種AZ疫苗,4件為接種莫德納疫苗,通報率為每百萬劑7.5件,低於歐美每百萬劑10至20件。52件通報案當中有17案已在8月23日經專家會議審議確認,剩下39案也符合個案定義納入原則,但仍待專家會議審議。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Delta群聚多「舊案」該慶幸嗎?學者:對社區威脅更大

 2021-09-15 13:3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屏東枋山群聚案,是台灣社區第一次面臨Delta變異株威脅,當時確診人數僅17人。這次新北幼兒園再次出現Delta群聚,人數卻多達32人。台大公衛學者分析,幼兒園公衛防疫措施落實度僅35%,此群聚Rt值高達4.65(一個人可傳給4.65人),另比對Delta病毒量動態變化可知,該群聚中的「舊案」病毒量最高、傳染力最強的時間應落在八月初、八月底,當時未被發現,對社區威脅更大。

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中國廣東省佛山研究顯示,Delta感染者發病前3到4天沒有症狀,但病毒量最高、傳染力最強。新加坡研究可看到無論是否曾接種疫苗,感染Delta病毒剛開始病毒量都很高,只是完整接種者病毒下降及康復速度更快。但無論是否打過疫苗,14天後還有少數人病毒量仍高,可能延續至21至28天,必須積極採取隔離和快篩,才能預防社區傳播。基於以上實證,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建議,被匡列為接觸者無論是否曾接種疫苗,自主健康管理可能需要一個月,而且期間必須定期用居家快篩監測。

林庭瑀將屏東枋山群聚個案、未曾接種疫苗的埃及爸、完整接種兩劑的台大麻護確診時的Ct值,放到新加坡研究的病毒量動態曲線上看,可發現屏東枋山個案是在感染初期就被發現、匡列接觸者。

反觀新北幼兒園群聚,埃及爸和台大麻護等多人都是感染後期才被發現的「舊案」,根據確診時的Ct值回推,他們病毒量最高的時間可能分別落在8月8日、8月26日。因此,發現舊案並不值得高興,因為「沒有在高病毒量時發現Delta個案,對於社區傳播的威脅更大。」

幼兒園該如何有效防疫?公衛學者范喬芯表示,加拿大政府要求所有教職員、家長與學童,每天都要填寫自我健康評估問卷,依據「症狀、旅遊史、相關接觸者與居住地」,給予相關指引,並針對高風險或已出現症狀之孩童,提供PCR檢測、抗原快篩檢測或漱口水檢測。美國也正研究與確診相關的六種呼吸代謝物,用於發展兒童呼吸篩檢器,以減少採檢不適、增加受採意願。

面對社區中無症狀高傳播的Delta病毒感染者,各國都積極發展監測策略,值得台灣學習。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英國針對人口密集機構如學校、辦公大樓人員,定期進行檢測;在高盛行率地區進行大規模檢測,低盛行地區則進行定期檢測,檢驗工具以快篩試劑為主,強調迅速提供結果。

紐西蘭疫情緩和,以PCR為主要檢測工具,重點對象為邊境及航空機組員、確診者之接觸者。疫苗施打率相當高的冰島,一般情況只針對有症狀者檢測,但為了重啟經濟、放鬆室內200到500人的大型活動限制,民眾參加大型活動過後48小時內需強制快篩。疫苗施打率高的加拿大,沒有完整接種疫苗的確診者接觸者才要做PCR,無論一採、七天後二採之採檢結果如何,一率都要隔離十天。


共體時艱 健保九月已撥付367億元給184家醫院

 2021-09-14 19: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二級警戒延長至九月廿日,為讓醫院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抗疫,健保署今年第二季先比照前年同期的八成預撥,6月已撥付225家醫院453億元,第三季預撥比例更提高到去年同期的九成,9月9日已撥付184家醫院367億元。健保署醫管組專委林右鈞表示,這是各級醫院協商出來的方式,基於「同島一命」的精神,可以幫助到比較艱困的醫院。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今年5月宣布分三階段挹注健保現金費用,5到6月按照108年同期醫院總額費用的8成一次給付,6月已撥付225家醫院達453億元。7到8月預撥費用比率更提高至109年同期9成,並於9月9日已預撥184家醫院醫療費用367億元入醫院帳戶。即日起,也開始啟動9月費用提前撥付,皆讓醫院較往常更快取得暫付的醫療費用。

林右鈞表示,本次採彈性財務分配之預撥醫療費用機制,是以醫院協會提出的總額分配方式為基礎,保障醫院110年第三季收入達109年同期一般服務收入之9成,並以109年同期為上限,餘款再由各分區共管會議依據當地醫療狀況予以分配,這個結算方式由醫院各層級凝聚共識所提出的醫院互助及共體時艱模式。

李伯璋舉例說,如果去年同期健保給付醫院100元,今年醫院申報80元,健保結算時會保障補到90元;但如果醫院今年做120元,也只給付100元。林右鈞表示,今年醫院服務量大都低於去年,依此模式對於絕大多數的醫院都有幫補的作用,今年如果還有總額成長多餘的部分,各分區會再按一定規則分配下去,

至於診所,林右鈞表示,目前沒有按照去年比例結算的機制,還是依照今年申報的去暫付、核付、結算。健保署會協助衛福部各司署儘速撥付防疫獎勵金、新冠疫苗接種處置費用、獎勵費等,讓醫療院所除健保費用收入外,儘速取得防疫相關費用。110年5月至9月16日止,健保署協助撥付費用達39.89億元,包含協助疾病管制署撥付新冠疫苗接種處置費用及獎勵費用約14億元,維持醫療院所營運現金流。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獨/明年住院自付額天花板再調高 單次最多付4.3萬元

 2021-09-12 21:1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9月9日預告修正明年住院部分負擔上限,同一疾病每次住院自付額上限由今年的4萬1000元調高至4萬3000元,全年累計住院自付額上限從6萬9000元調高為7萬2000元,分別調高2000、3000元。

衛生福利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這次漲幅並未高於去年,依照健保資料推估,調高天花板之後需多付一些費用的民眾,大約有1萬3400多人,增加部分負擔金額2754萬元。商東福強調,健保對重傷病患者、低收入等弱勢群體均有免除或補助,此次調整的影響有限。

商東福表示,天花板的概念是一個配套,希望不要讓經濟困難又有醫療需求的的人不會負擔過重,是根據醫療需求去看,無關他有沒有錢,因此也沒有排富。民眾自付額超過天花板的部分,就由健保署來付給醫院,醫院收到的給付不會改變。這次預告之後會有六十天的搜集外界意見,完成法定程序之後,於明年一月一日生效。

商東福表示,去年住院單次及累計自付額天花板分別調高2000、4000元,相較於再之前五年調幅只有1000元、2000元,去年調幅確實創下五年新高。今年分別調高2000、3000元,是根據主計總處2021年8月更新之2020年平均國所得計算。因為2020年和前一年的國民所得相當,經濟有成長,因此這次預告明年調整金額也與今年相當,不過調幅還是沒有高於去年。

至於民眾自付額怎麼計算?商東福表示,慢性病房或急性病房住院,依照天數不同,有不同的部分負擔比率,比如急性住院30天部分負擔比率是10%。假設某病人住院期間健保藥費、檢驗費、開刀費等,所有健保給付項目總和是50萬,病人會需要負擔5萬元。

由於明年天花板是4萬3000元,超過的7000元,就由健保署來付給醫院。另外,民眾每年度的住院自付金額也會累計,商東福表示,如果某病人明年有次住院發現,累計部分負擔金額已經超過7萬2000元的年度天花板,超過的部分也不用付。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獨/疫情促「高流量氧療」納健保 年增1.4億1.4萬人受惠

 2021-09-09 20:15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濕化高流量氧氣治療」和俗稱「超人姿勢」的俯臥式擺位,是各國挽救呼吸衰竭病人的兩大必要手段,過去尚無健保給付,今年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帶來社會重視,帶來契機。

健保署共同擬訂會議今決議將將濕化高流量氧氣治療(Humidified High Flow Oxygen Therapy)正式納入給付,最快11月上路,預計一年將增加1.3到1.4億健保支出,約14120人受惠;若為新冠肺炎確診者使用,則由公務預算給付。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的目標就是盡可能滿足病人治療所需要的,根據國際經驗及實證,這次會議委員高度共識同意通過。

健保署醫管組科長陳依婕表示,共擬會通過第一天照護費(含管路特材)給付為6000點,第二天起每天照護費1937點,各級醫院標準相同。更換管路該日比照第一天照護費申報,兒童得依照表定點數加計百分之二十。健保署預估,上述兩個給付標準生效後,一年將增加1.3至1.4億的支出。

陳依婕指出,共擬會通過的適應症包括,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或窘迫的成人及兒童、拔管或脫離呼吸器後預防再次插管等,通過後預估有14120人受惠。。健保署預告後,再經衛福部核定,估計最快11月生效上路。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大樓傳確診 遭清空住戶可聲請提審!法律人籲指揮中心說清楚這三點

 2021-09-09 13: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七月時高雄市某大樓出現確診者,高市府要求住戶必須離家住旅館,打開大規模「預防性隔離」先例。日前桃園某校因機師兒確診,所有「接觸者」及「接觸者的接觸者」強制集中隔離,近期新北市某社區大樓居民也是如此,倉促打包行李、搭專車去指定場所隔離。許多飼主倉促間找不到人託付年老貓狗,只能含淚交給動保處暫顧;也有民眾半夜被載到防疫旅館,旅館卻說沒空房,全家半夜在街頭驚慌失措。

上述關於「接觸者的接觸者」之創新匡列隔離辦法,目前並未見於任何正式發佈之指引,疾管署官網的「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仍停留在今年5月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僅在記者會上口頭解釋,說這是為了預防接觸者後續若有確診,其接觸者已被隔離,社區威脅較低。數百人被迫離家,這樣的說明在法律上充分嗎?法律人不這麼認為。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全峰表示,指揮中心應說清楚,支持上述作為的科學證據在哪裡、如何定義「接觸者的接觸者」、若有需要隔離,是否已採取對人身自由最小侵害的手段。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王曦表示,上述民眾符合聲請提審的資格,不論本人或他人都可聲請,上網下載「提審聲請狀」寄到所在地方法院,依法會在24小時內開庭審理,若提審成功,訴求在家隔離者就能回家。

吳全峰表示,指揮中心在記者會上的口頭說明,理由完全不夠充分。「把越多人關起來,風險一定是最低,但是對權利的侵害是最大的」,要採取如此高強度的作法,指揮中心應說明是否有科學證據可證明「接觸者」和「接觸者的接觸者」有一樣高的風險,所以應採取相同強度的隔離手段?

再者是要說清楚如何定義「接觸者的接觸者」。吳全峰表示,接觸者的接觸者是指同住家人,還是包括足跡中潛在接觸者的接觸者?如果不能講清楚定義,那之前收過簡訊的百萬人,是不是也都要預防性隔離?

最後是「是否以確保採取最小侵害的作法。」吳全峰表示,今天台大醫院也有護理師確診,但他的接觸者、接觸者的接觸者,都不用被隔離,指揮中心的理由或許是,因為他們平常都有戴口罩、可持續做健康監測,所以可以不用集中檢疫,那為何桃園校園內依規定全程戴口罩上課的同學及其家人得到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隔離?

「新加坡也有類似做法,但是作法比較細緻。」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黃韻如表示,她有一位朋友,女兒小學班上有同學確診,整班同學都是第一圈接觸者,都得隔離,但是可以選擇在家或是去旅館。選擇在家的,其他家人就會受到影響,比如某些學校會規定,如果同住家人有在家隔離,該學生就不能到校上課,只能在家線上學習。所以後來她的朋友就選擇和女兒一起去飯店隔離,新加坡的隔離飯店都有四星級以上,民眾不會太埋怨。

吳全峰強調,對人民自由權的限制,必須要有其必要性,要有適當的目標,必須要能證明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係,也要確保已經採取最小侵害的做法。指揮中心要說清楚,今天桃園學生、社區居民的感染風險管控,除了強制集中檢疫,已經「別無他法」嗎?相關民眾可以考慮聲請提審,請法院來評判。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王曦表示,任何處於拘禁情境的人都可以申請提審,不論是本人或他人代為申請都可以,可下載聲請「提審聲請狀」,將個人資訊、所在地點、聲請理由(例如對措施的質疑、措施對自己的侵害等),郵寄到所在地方法院。

王曦表示,法院依法必須要在24小時內開庭,必要時會與聲請人視訊,法官會審查這項措施進行形式審查及或實質審查,如果聲請成功,訴求回家隔離的人就可以回家。如果對於聲請提審有疑問,可以致電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全國諮詢專線或法扶分會,也可以致電詢問台權會。

黃韻如提醒,或許問題不在「把人抓去隔離」本身對不對,而是作法上如何能夠有更細緻的公共服務。忽然接到要被隔離的通知,任何人都會不知所措、焦慮緊張,現在觀察起來,「公共服務」如何展現「同理」是台灣很欠缺的,特別是最近,台灣社會似乎已經為了「零容忍」犧牲了社群間的同理,從把苗栗移工的個人物品當垃圾亂丟,到對待機組員、對待忽然被匡列隔離的人,都呈現出一種對於「非我」的暴力與冷酷。


提審聲請狀(當事人本人聲請)

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70-4324-71501-1.html


提審聲請狀(他人聲請)

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70-4325-cb9e0-1.html


法律扶助基金會

https://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home


台灣人權促進會

https://www.tahr.org.tw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幼兒傳阿公阿嬤風險高六倍 兒科醫籲加強家用快篩

 2021-09-07 12: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北市板橋區某幼兒園爆發群聚感染事件,截至今早累計已有16人確診,包括10個幼童、4個家長、一名幼兒園老師及其丈夫。根據美國研究,兒童傳染祖父母的勝算遠高傳給手足,高達六倍。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擔心,幼兒園群聚很可能瞬間從幾例延燒成數百例,生活圈鄰近之家庭都應提高警覺,如有疑似症狀應尋求醫師評估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若為定點醫師診所可提供公費快篩試劑,若非定點醫師之診所,相關藥局也有販售快篩試劑,可回家自行篩。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多名公衛學者七月時曾指出,美國去年有研究探討參與暑期營隊活動的7至19歲兒少之家戶傳播力,針對88%有症狀的224名指標個案,進行問卷調查和檢測。結果在194個家戶、20至51歲(平均46歲)的526位家戶接觸者中,共有48人受到感染,即大約有18%家戶發生感染。

高達70%指標個案都是從營隊回到家,才出現症狀,潛伏期大約是五天,家戶傳播力是45%。另外,兒少傳給父母和祖父母的勝算比高於傳給手足,傳給父母的勝算比是傳給手足的2.3倍,傳給祖父母是傳給手足的6.6倍。

林應然表示,新北的幼兒園群聚確實是大問題,這麼多孩子都各有家庭,一定會傳給爸媽和祖父母,如此散播出去,「忽然間爆發到幾百例也只是一瞬間的事。」林應然估計,以目前疫苗及藥物發展情況研判,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疫情至少還要一兩年,未來也不會消失、不可能清零。

無法清零,目標該訂在哪?林應然說,只求不要大流行、沒有太嚴重的變異株產生、不要發生大規模且足以癱瘓醫療體系的重症和死亡。希望新冠肺炎可以找到適合的特效藥,加上疫苗普及,或許可望與之和平共存,未來大家聽到「新冠肺炎」就像聽到「流感」一樣,不再如此害怕。

林應然表示,雖有幼兒園群聚,但這兩天基層兒科和耳鼻喉科診所依然冷清,並未出現更多擔心求助的家長和孩子。林應然表示,疫情對兒科和耳鼻喉科診所的衝擊很大,門可羅雀已經一段時間,也有診所撐不住而倒閉,他自嘲說,現在診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就是那個翁。」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獨/未滿六歲聽損標準放寬! 明年起助聽器補助一耳兩萬

 2021-09-06 14:06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第八條附表二,首度明定未滿六歲輕度聽損標準,推估約有兩百到四百個孩子受惠,助聽器一耳可獲兩萬元補助。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及臨床教授劉殿楨表示,這是個大好消息,孩子們過去因鑑定標準嚴格而無法獲得鑑定,明年一月新制上路後,對清寒家庭格外重要,更多孩子在語言發展黃金期能用助聽器,預後可能從不會講話變成會講話,學習品質、生活品質、人際關係都大幅提升。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能管理部總監、聽力師馬英娟表示,台灣身心障礙標準長期比國際嚴格,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兒童失能性聽障」的聽力閾值為30分貝(30分貝以上才聽得見),台灣標準是48分貝。

馬英娟表示,有些微聽損的孩子不到這麼嚴重,但確實聽不清楚也影響說話流利程度,卻因無法被認定而無法得到協助,有時連身邊親友觀感都會被無法鑑定所影響,覺得「不嚴重、沒關係」,否定了孩子真實的困境。以基金會服務的個案為例,當中就有三成是這些沒有被制度接住、被迫成為「黑數」的微聽損兒;因為是制度漏接的黑數,這些孩子確切的人數,連中央政府都沒有辦法統計。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教授醫師林鴻清表示,根據現行制度,如果是兩耳50到55分貝以下聽不到的孩子,才有機會獲得身障手冊及助聽器補助;明年起根據新制,目前預估40分貝以下聽不到的輕、中度聽損兒,也有機會過關,具有身障資格除了可以拿到助聽器補助。在過去,這些孩子因為拿不到補助,家裡若沒錢讓孩子裝助聽器,恐怕會錯過六歲以前聽語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劉殿楨表示,新生兒滿六個月之前,就能透過例行性的聽力檢查,早期偵測先天聽損,發生率大約是千分之三,機率並不低。其中三分之一為重度到極重度,需要電子耳,每年大約有一兩百人,另外三分之二是輕中度,每年大約兩百到四百人,需要的是助聽器。學齡前的聽損兒若有助聽器幫忙,預後將是「會講話和不會講話」的巨大差別,不只語言,對於孩子的學習、注意力、生活品質、人際互動,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馬英娟表示,制度下修之後,這些孩子可望獲得一耳兩萬元的助聽器補助, 對於家庭經濟有很大的幫忙,而且每兩年可申請一次,以購買事實認定,實報實銷。不過目前六歲以上的鑑定標準,還時維持原訂的嚴格標準,也就是說,這些微聽損兒在六歲以上很可能都會喪失身心障礙資格及相關補助。馬英娟表示,這是社福財務的問題,還需要更多時間慢慢努力、逐步解決。

劉殿楨透露,這次是因為有家長向時代力量的委員陳情,當時擔任時力立委的洪慈庸,邀請衛福部照護司、行政院ICF(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推動小組、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等相關團體,以及多位許多耳鼻喉科及聽力專家都極力爭取,包括他和高雄長庚耳鼻喉科主任黃仲鋒等多位醫師。經過討論和估算,確定放寬標準後,額外獲得鑑定的孩子人數並不多,給予補助帶來的財務負擔也不會排擠到其他需求者,因此順利通過。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健保肺炎就醫指南/去年肺炎人數減 進加護病房卻沒少

 2021-09-04 19:59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社會大眾對於肺炎的診斷和治療也耳熟能詳,其實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都可能經歷與新冠肺炎類似的診療過程。健保統計顯示,過去每年大約有80到90萬人診斷出肺炎,去年才因防疫推廣勤洗手、戴口罩而減少到54萬人。

健保統計顯示,肺炎病人主要集中於0至19歲,大約有20至30多萬人,其次才是60以上及80歲以上長者。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馮嘉毅表示,年齡集中在兩端並不意外,這與感染性疾病的特性有關。兒童病人大多為10歲以下,病毒感染引發肺炎的比率較高,但若看肺炎病人在整體兒童人口當中的比率,未必會高於長者肺炎的比率。

馮嘉毅分析,長者的肺炎主要由細菌引起,病情通常比較嚴重,如果細看不同年齡層肺炎病人在門診就醫或住院的比率,可能會看到肺炎的長者有一到兩成都需要住院,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但孩童可在門診治療的比率會比較高。

從各層級醫療院所的肺炎就醫人數來看,可以發現前十名除了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還有兩間兒科診所。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肺炎的標準診斷需要檢視胸部X光影像有無肺部浸潤,基層診所通常無法拍X光,主要是依靠臨床診斷,因此在解讀健保診斷人數資料時,要考慮到這會受到基層診所診斷方式的特性影響,不見得能代表真正的肺炎病人數量。

陽光耀表示,由醫院門、急診申報的肺炎,比較可能有經過胸部X光確診,確診後是否需要住院治療,與病人嚴重程度、照顧需求有關。

即便去年因推廣防疫措施,肺炎人數從79至90萬減少到54萬人,但需要住加護病房的肺炎人數變化並不大,每年都是兩萬多人,平均每人醫療費用22萬元。馮嘉毅指出,疫情讓一般民眾不敢到醫院,有些會拖到嚴重才來,或直接去急診;病況較嚴重的病人比率提高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去年健保人均醫療費用,反而比前兩年還高。

陽光耀分析,去年各年齡層下降幅度最不明顯的,是80歲以上的肺炎,因為高齡者本身就有較高的肺炎風險,就算沒有感冒,也可能得到肺炎,甚至需要住院。

健保資料也看到,地區醫院收治肺炎病患人數不高,但加護病房收治比率很高,較低的也有四成,最高可達將近百分之百;呼吸器平均使用天數也高,前十名平均呼吸器使用天數可長達135至245天。

「脫離呼吸器」定義為出院前五天都不用呼吸器,「呼吸器脫離率」為呼吸器脫離次數除以住院人次。數據顯示,肺炎病患使用呼吸器的前十大醫院中,大約有二到四成可以在出院前五天脫離呼吸器。

馮嘉毅表示,這可能反應了不同層級醫院病人來源、醫療資源的差異,每個醫院都有其獨特情況,很難一概而論。醫學中心的醫療人力資源相對充裕,醫師認為將相對輕症的病人收治於普通病房就可以處理,但同樣嚴重度的病人若是在中小型醫院,醫師可能覺得收治於加護病房比較適合,造成加護病房收治比率的差異。

有關呼吸器使用天數長,陽光耀和馮嘉毅都認為,很多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RCW),本來就有長期呼吸器依賴的病人,因為感染肺炎、病況惡化時轉入加護病房,因此可能有加護病房入住率特別高、呼吸器使用天數特別長的現象。

馮嘉毅表示,肺炎病人是否能脫離呼吸器,雖然可能與醫療團隊的經驗與處理方式有關,但更關鍵的因素還是病人的病況。例如80歲以上,有惡性腫瘤病史、嚴重糖尿病、肺功能受損等,這些都會導致脫離呼吸器的機率降低。不過,入住加護病房後,病人及家屬願意討論DNR的比率會提高,且年紀越大意願越高,整體來說,大約一半以上的長者和家屬都會願意簽署。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這項新冠後遺症可持續逾半年 台大醫院擬設長期追蹤門診

 2021-09-02 15:50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不過是洗個澡,感覺比跑百米還累。」「參加慶生會,竟然中途就在沙發上睡死。」「工作時容易分心,忘東忘西。」台灣累計有一萬六千人確診過新冠肺炎,當中近一萬五千人已解除隔離,其中一成確診者有後遺症,當中75%深受上述這些症狀之苦。台大醫院今提醒,「勞動後的症狀惡化」是相當常見的新冠長期症狀,需要親友的理解和醫療專業協助。

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與五位物理治療師,今召開記者會介紹新冠肺炎的長期復原和治療。賴逸儒透露,台大醫院正在籌畫新冠肺炎長期追蹤門診,可整合跨科專業,全方位協助處理新冠後遺症。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PTC)經理陳昭瑩表示,物理治療師是運動和動作的專家,台大醫院所有科別的醫師只要評估病人有需要,都能平行照會,讓物理治療師幫助病人解決問題。

台大醫院物理治療師林家德表示,臥床一周,肌力就下降一成;臥床三周,心輸出量和最大耗氧量則下降兩成,因此確診病患在前四周的急性住院階段,就要開始改善呼吸和運動功能。

物理師療師會趁病人清醒時,在穿著充足防護裝備下,到病房提供拍痰、姿位引流等氣道清潔技術,另外也會帶病人練習呼吸運動以改善肺部容積,並且逐步恢復身體活動,爲出院做準備。根據國內醫學中心研究,胸腔物理治療可有效清除痰液、預防呼吸道阻塞、降低肺部感染程度,可有效縮短病人平均天數,減少醫療花費。

渡過前四周,接下來的棘手挑戰是「新冠肺炎長期症狀」。林家德表示,高達一成個案會發生,這包括多重系統疾病,有超過兩百多種症狀,可能以不同組合出現;過程起起伏伏,有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緩解或復發,最常見的四大症狀是疲倦、注意力與記憶力問題、勞動後症狀惡化、呼吸短促。

其中「勞動後症狀惡化(Post-Exertional Symptom Exacerbation, PESE)」發生可持續很長時間,常會被人誤會,也格外令人沮喪。林家德表示,有後遺症的確診者當中,有高達75%在六個月後還在經歷PESE,特徵是與用力程度不成比例的失能和延遲性疲勞。

比如說,以前能輕鬆獨立洗澡或散步、參加社交活動,現在做這些事情,卻會引發症狀惡化的活動,只是打打電腦、與人交談、閱讀,這些都足引發狀況惡化,例如疲勞、不舒服。林家德表示,有這方面困擾的病人可從門診回來,物理治療師可詳細評估並且客製化合適的運動計畫,教導病人妥善分配每日活動量,以提升生活品質並減少挫折感。

根據世界物理治療聯盟之衛教資料,PESE的疲倦不易透過休息或睡眠緩解,對於生活品質和日常活動造成許多限制和負面影響。PESE導致的症狀可能很嚴重,包括讓人失去能力的疲倦和精疲力竭 、認知障礙、疼痛、呼吸困難、心悸、發燒、睡眠障礙、運動耐受力差。患者不應嘗試突破極限,也不應等出現症狀才休息,物理治療師執行運動治療時應格外謹慎,同時應協助調整日常活動和認知活動的步調,並釐清哪些是症狀誘發因子、怎麼做比較安全。

針對不方便回診的病人,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可啟動「遠距科技輔助物理治療」,在穿戴裝置與血氧機的輔助下,確實而安全地帶領病人在家執行運動,是疫情中就醫的新選擇。賴逸儒表示,台大醫院正在籌備新冠肺炎長期追蹤門診,其他如記憶力喪失等後遺症,可透過跨領域團隊合作來協助。

甜蜜負荷/含糖飲年耗健保233億 學者建議開徵糖稅

 2021-09-01 21:0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糖」是全球公認健康威脅,然而國人嗜喝含糖飲,加重健保財務壓力。成大公衛今年發表研究,有六大疾病明確可歸因於含糖飲,根據國內外大型研究及健保資料,首度具體算出含糖飲造成的健保支出,年平均高達233億元,相當於四年的罕病藥物支出、九年的癌症新藥預算。

成功大學公衛所特聘教授李中一之研究指出,含糖飲提高了第二型糖尿病、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痛風、骨質疏鬆、齲齒的疾病風險,最高可達兩倍。根據上述風險、國人各年齡含糖飲攝取率、相關主次診斷之健保資料,可估算可歸因於含糖飲的健保花費,每年平均總金額為233億元,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可歸因於含糖飲的醫療花費最高,將近113億。

李中一表示,含糖飲造成健保財務沈重負擔,國內相關單位如國健署、食藥署、健保署,應積極研議開徵符合台灣社會文化及消費習慣的「糖稅/捐」,以消弭健康不平等、促成健保的永續經營。目前有30多國已開徵,以墨西哥為例,含糖比例高於6%,就加收11%費用,糖越多就越貴,成功將罐裝飲料銷量大減兩成。

不過,靠售價減少銷量並不能一勞永逸。李中一指出,這30多國當中,真正成功的並不多。即便是墨西哥,後來也衍生出許多路邊攤,類似台灣的手搖飲,飲料甜度不好計算,更難課徵捐收。丹麥雖也開徵糖稅,但由於歐盟商品流通性高,丹麥當局無法對其他國家的產品克捐,結果失敗,泰國和馬來西亞也都嘗試要做,但都是沒看到效果。

李中一提醒,糖捐涉及層面廣泛,不能只考慮科學因素,還要顧及社會經濟文化,需凝聚成熟的社會共識,目前亞洲國家還有日本、新加坡,都已經往此方向開始研議。建議國健署與食藥署應合作,針對含糖飲料、能量飲料、酒類等不健康飲品進行現況調查,並且應及早開啟相關討論,參考各國經驗,建立適合台灣的做法。


*含糖飲提高六大疾病罹患風險倍數(以主次診斷計算可歸因於糖飲之年均健保醫療費用)

第二型糖尿病:1.3倍(112.8億元)

心肌梗塞:1.9倍(82.8億元)

缺血性中風:1.33倍(20.3億元)

痛風:2.08倍(11.3億元)

骨質疏鬆(髖骨骨折):1.42倍(5.9億元)

齲齒:兒童1.27倍,成人1.33倍(5700萬元)

資料來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21年第40期第3卷

整理/記者邱宜君

甜蜜負荷/越喝越餓?名醫揭含糖飲三大負面效應

 2021-09-01 21:01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糖」是全球公認健康威脅,國人嗜喝含糖飲,加重健保財務壓力。成大公衛學者李中一研究歸納,含糖飲會提高六大疾病風險,每年有233億元健保支出可歸因於含糖飲料,學者建議討論開徵「糖稅/捐」,以維護健保永續。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蕭敦仁表示認同,所得之經費可用於預防肥胖的相關治療,後續可為健保省下更多,可用於投入癌症、罕病等難以預防之疾病。

「含糖飲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是確定的」蕭敦仁表示,無論是手搖杯或罐裝飲料,現代食品工業所用的「增甜劑」成分是「高果糖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的代謝產物對人體有害,會導致尿酸過高,引發痛風;肝臟無法消化其代謝物,會變成脂肪肝;高果糖玉米糖漿還會導致食慾旺盛,增加肥胖機會。綜合三大負面效應,結果就是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慢性病,還有不可逆的腦中風、心臟病等慢性病。

蕭敦仁表示,國健署過去統計過,因肥胖衍生之慢性病,相關醫療負擔是癌症的兩倍以上,嚴重衝擊醫療經濟。要處理肥胖問題,含糖飲料絕對是重要的一環,關於「糖稅/捐」,國內外都講了很多年,但討論總是卡在實務面,因為要考慮的事情很多,比如含糖飲的定義、課捐的怎麼計算。

蕭敦仁表示,糖捐和菸捐一樣,是一個好的前進方向,值得專家集思廣益。現在除了病態型肥胖有健保給付的治療,更前端、人數眾多的肥胖,都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減肥,很不容易。開徵糖捐有助於塑造健康的環境,其經費可以部分給付於肥胖的治療,預防了肥胖,可省下更多醫療預算,投入其他更棘手的疾病。

過去國健署曾研擬以「健康促進法」授權政府對不健康的產品課健康捐,但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林真夙表示,衛福部「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已送行政院,但內容已不包括這部分。國健署認為「糖稅/捐」並非唯一的辦法,目前透過建議產業減糖、要求標示含糖量、推廣每日飲食指南、限定校園不得販售含糖飲等多管齊下,可望達成類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