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怎麼生才好/中】產檢務必問清這些事…她原要自然產卻兩胎都剖腹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

2021-01-30 19:57

英國梅根王妃前年生下小王子,不同於一般傳統皇室,她選擇在家生產。一時間,「溫柔生產」變成孕媽咪追求的「時尚」。

許多人可能以為在家生產,或是不使用醫療手段介入的生產方式才是所謂的「溫柔生產」。兩胎都選擇剖腹產的陳玫儀認為,只要整個生產過程讓媽媽有足夠的參與,可以合理表達意見並被接納,整個生產過程便可說是「非典型溫柔生產」。

媽媽希望自然產 胎位不正還是得剖腹

陳玫儀曾在婦女新知基金會負責生育議題,對於生產也有自己的想法。第一胎原先想要請助產師在家生產,但因為胎位不正加上胎盤位置不合適, 一起工作的助產師及助產全聯會理事長郭素珍判斷,接受剖腹產相對較安全。

為了能夠自然產,陳玫儀做了許多努力,包括採取了「趴跪姿」、「和寶寶說話」,但還是胎位不正,她便就毫無懸念地選擇了剖腹產。

在台灣,通常第一胎剖腹,第二胎為避免子宮破裂、大出血,造成生命危險,也會跟著剖腹。但根據國外研究,幾乎沒有產婦因為前胎剖腹,這一胎自然產而子宮破裂死亡,且臨床認為,就算第一胎剖腹,第二胎還是可以嘗試自然產。

自問可承受風險到哪裡?

因此在做了許多功課後,3年8個月後又懷上老二的陳玫儀,也想「剖腹後自然產」。

可惜的是,第二胎還是發現寶寶胎位不正。但為難的是,這次的狀況介在自然產和剖腹產的灰色地帶。

「當時醫師不是只有和我談有多少風險機率」陳玫儀說,醫師一層一層的與她深聊,「那時候醫師問我風險可以承受到哪兒?我甚至說,可以承受的風險就是寶寶不在了。」

「但醫師又問我一句,那如果連妳都不在了呢?」陳玫儀說,當時聽到醫師這問,發現自己沒有想過原來會面臨這樣的風險。

「雖然因為生產失去性命的機率很低,但只要發生就是百分之百。」陳玫儀想到,當時老大還小,因為醫師這一句話,讓她發現自己不能法承擔無法陪伴孩子成長的風險,後來仍選擇了剖腹產。

雖然是剖腹產,但陳玫儀和醫師溝通,並獲得同意讓助產師和伴侶陪伴在身旁。

陳玫儀表示,通常剖腹產時,媽媽只能自己進開刀房,面對冰冷的器械和生產過程,她因為助產師在身旁,告知她醫師每道手續的過程及目的,對心情極度緊繃的她來說,有非常大的安定力量。

陳玫儀於是理解,雖然媽媽對寶寶的出生方式有期待,但也要尊重寶寶自己想要怎麼出生。

問清楚為什麼、有什麼選擇?事先考量所有風險

陳玫儀建議,產檢時永遠要問醫師「為什麼」、「 我還有什麼選擇」,並仔細詢問優缺點。如果醫師不願意討論,陳玫儀會建議考慮請其他醫師幫忙,「如果連妳覺得重要且基礎的問題都無法討論,可以想像妳對生產的意見,他也可能不會接納」。

最重要的是,陳玫儀說,一定要跟家人、伴侶討論生產計畫,畢竟生產仍有風險,事先考量所有風險,就不會一聽到什麼就害怕,非得選擇絕對醫療,也不會一旦改變計畫,就出現太多挫折和沮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